弱病先生並不是「酮學」之一,我想我可以很客觀的聊聊這次的「生酮之亂」。
我一直非常仰慕「台客導演」,
導演拍了許多我一直放在心中而遲遲不敢行動的影片。
像是親自體驗街友、與行動不便朋友的生活等,
藉由這些紀錄片激發了「同理心」,讓我們化身為社會角落的弱勢族群、體驗艱辛。
不再只是永遠用自己生活圈的價值觀,來評斷這整個世界。
台客導演這次的「生酮飲食」三部曲真的對台灣的醫界、營養界帶來了不小的衝擊。
關於「生酮飲食」的悠久歷史,與其帶來的副作用「降體脂」應該也不用我多作介紹了。
但世界上絕對沒有一招無敵的「絕對飲食」,卻也許有一套最適合你的「適合飲食」。
像是弱病先生的媽媽身強體壯,就是肚子那圈肥肉困擾著她。
向她介紹了「低醣飲食」後,媽媽竟然興致勃勃的「徹底執行」(女人真的比起怕死更怕胖
以前媽媽每餐都是一碗「乾麵」或一個「麵包」的澱粉餐就輕易打發(相信很多上一輩都這樣
但因為「低醣飲食」碳水化合物的限制下,
媽媽必須多方面攝取「蔬果」、「蛋白質」、「脂肪」三管齊下!
不但飲食情況比以前「營養均衡」許多,
以前不到渴死絕對不喝「白開水」的屬性。
因為生酮飲食容易脫水,現在竟然會主動補充水分。
對我來說根本奇蹟,「低醣飲食」適不適合她呢 ?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當然,弱病先生不會傻到要表明立場選邊站,
去評斷到底是對或錯、「生酮飲食」到底有效或無效。
科學本身就不存在「對」或「錯」,
而醫學、營養學本質來說也是一門科學。
鉅細靡遺的爭論「誰對」、「誰錯」本來就是一件不聰明的事,
應用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對不也是如此?
三國之戰,難道果真「蜀漢」棒棒、「曹魏」壞壞嗎?
當然不盡然,兩國之君也都只是為了家人、百姓謀福,
只是彼此的「出發點」不同而起,「生酮之亂」亦是。
--------------------------------------------------------------------------------
🏥「醫生」的出發點
醫生很擔心有糖尿病人「擅自」實施生酮或低醣飲食,
在缺乏胰島素或胰島素的量不足時很容易造成「酮酸中毒」,
飲食驟然改變、但藥物卻沒有及時搭配時,
「血糖過低」是極有可能在短時間喪命。
🚑「營養師」的出發點
除了擔憂一般人採取這種「高脂肪」的飲食法,
長期是否會對人體造成未知的影響等等疑慮。
此外「吃太油」也會大幅度的增加飽足感、造成飲食大幅減少。
很多人以為自己是在吃「生酮飲食」或「低醣飲食」,
其實是在吃連「基礎代謝率」的熱量都不到的「仙女飲食」。
長時間下來,不要說瘦身了、往生都有可能。
👶「酮好們」的出發點
人類天性「害怕改變」,
除了會脫離原本的舒適圈外,演化過程中「改變」意味著「危險」。
「酮好們」不只戒糖、戒碳水,連嘗在口中有點「甜」的都忍痛拒絕。
「酮好們」放棄外食的美好,即使從未進過廚房、也開始學著為自己下廚。
「酮好們」開始學會關心食品背後的「成分表」,不讓自己吃下「無謂」的添加物
「酮好們」學會讓自己「營養均衡」,不輕易讓一碗「大魯」解決一餐。
姑且不論「酮好們」是為了什麼動機而改變飲食,
減肥也好、塑身也好、控制血糖也好...
光是願意「開始改變」這一點,就值得我們起立掌聲鼓勵三分鐘了。
--------------------------------------------------------------------------------
在台灣「吃到飽」的健保體制之下,
大醫院的醫生與病人交談的時間常常不到「三分鐘」就被請出去了。
「中國好聲音」的選拔導師都還有一首歌的時間來挑選學員了,
三分鐘的交談到底可以能夠了解病人到什麼程度、應該相當有限。
久而久之醫病關係緊張,「家庭醫生」的制度蕩然無存,
病人自然不敢問醫生太多的「笨問題」。
只好自行尋覓健康,一旦誤信了某些「江湖偏方、祖傳秘方」,
常常都是拖到病入膏肓時、方之恨晚。
弱病先生小時候爸爸非常的忙,一個禮拜能見到面、說到話的次數屈指可數。
剛上學時學了一點數學,你知道小屁孩總想在父親面前一展長才時,
卻被嚴肅的爸爸潑了一桶「大、冷、水」,正常冰、正常甜的那種。
之後、在我求學記憶中,我幾乎沒有再去問過父親任何問題了。
我想說的是,
我們心目中的好醫生,真的不需要醫術高明、妙手回春,考試都考第一名。
我們只希望能有傾聽病人心聲、解答病人疑惑的醫生。
請不要潑冷水翻白眼、也不要嘲笑病人的「蠢問題」(我知道有時候真的很好笑,但請忍住
當初在阿公罹患「胰臟癌」的時候,
情急之下,我也問主治醫生許多的笨問題。
(例如多吃牛樟芝可不可以幫助抗癌等白癡問題)
但是台大的【鄭祖耀】醫生仍然不厭其煩地、面帶笑容地一一答覆。
(牛樟芝那個蠢問題,鄭醫生竟然花了五分鐘解釋給我聽)
這不是業配醫生,但鄭醫生真的是讓我唯一想以身相許的醫生了!
在通往健康的路上,我們都像一個孩子。
都需要學經歷豐富的爸媽、大人,來幫助孩子指點迷經。
所以各位醫生爸爸、營養師媽媽,
我知道近期一定有很多小屁孩們一直煩問你們可不可以「生酮飲食」。
拜託請你們一定要溫柔提醒他們適不適合、可不可行,
千萬不要全盤抹殺了他們想「變健康」的動機和決心。
他們只是個孩子呀!
(不然換個爸媽也是可以XD
台大家醫科 黃威勝
台大家醫科 陳晶瑩醫師
林口長庚小兒科 王煇雄醫師
高雄長庚小兒科 洪碧蓮醫師
台北市王群光自然診所 http://www.ckwang.com.tw/index.html
中壢謝旺穎親子診所 http://www.drhsiehclinic.com.tw/
(名單來源:郭葉璘的公開專頁)
台大家醫科醫師介紹 在 孔繁錦醫師 Facebook 八卦
11/7週五播出的廣播節目
<孔醫師照片from:金頭腦粉絲團>
11/7(五)今天的<慧慧媽咪的書房>要跟大家分享兩本書,節目一開始我們連線到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超視的益智節目《金頭腦》冠軍孔繁錦醫師來幫大家介紹第一本書「金頭腦冠軍的超強學習法」;接下來邀請到林青榖家庭醫學專科診所院長林青榖醫師,來跟大家聊聊「坦然面對自己的弱項,林青穀醫師的憂鬱自述」。
孔繁錦醫師有四個孩子,平常一到五在花蓮玉里醫院工作,周末則回台北陪伴孩子。孔醫師的孩子老大老二都是重考後考上醫學系,當時孩子經過爸爸的詳細分析後選擇重考,且因為孔醫師堅持不把醫院的壓力帶回家,回家就是陪小孩、帶他們出去玩,生活品質對小孩來說很好,所以雖然這是一條很辛苦的路,孩子們還是因為嚮往這樣的生活而努力。孔醫師在孩子的鼓勵下參加了益智節目《金頭腦》得到冠軍,也參加了「今晚誰當家」和中國「中華好詩詞」節目,自有自己一套金頭腦教養法,譬如看電視、報章雜誌時不會限制內容,現在網路資訊發達,過度遮掩反而有欲蓋彌彰的感覺。
最後孔醫師告訴大家,家庭裡面的基調要有愛要有關心,陪伴支持為基底,也要講究說話技巧,對孩子要像大人一樣正經的說話,尊重鼓勵他。另外父母親要記住,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大家有緣做親子,總有一天孩子會長大會獨立,到時候父母還是要靠自己,所以在教養孩子的同時不要忘記幫自己留下一片天空,自己的興趣嗜好收入來源都不要輕易放棄。
林青榖醫師在醫師生涯的高峰時,父親發生空難離世,從小到大,他的人生一直平順的運行,上建中、加入青訪團、成為台大醫生,還擔任過前美國總統柯林頓來台的隨行醫師,更是亞、奧運中華台北隊的隊醫,被媒體譽為「台灣首席家醫科醫師」,直到此時,父親離世,接著母親驟逝、兄弟吵架,負面情緒依然才鋪天蓋地撲過來,壓得他喘不過氣。病發時,會開始遺忘歡樂,漸漸被負面情緒淹沒,常常感覺人生沒有意義,原來生命中的美好事物,都變成了憂傷難過的緣由,覺得自己是家人與朋友的負擔,甚至在極度沮喪時,會認為如果了結自己的存在,是解決自己與親友們困擾的最好方式。第二次憂鬱症發作,林醫師給自己放了三年長假,嚴格遵循精神科醫生的指示,讓自己的生活按著規律進行,多跟家人相處,和孩子一起運動,學著「取捨」,該放棄的放棄,現在就是要注意,不要讓憂鬱症第三次發作。
現今的資訊發達,資源管道廣,網路上就有很多自我量表,不過林醫師提醒大家,如果發現平常喜歡做的事情現在都不想進行,老是睡不著,開始覺得人生很灰暗,甚至有輕生的念頭,就要特別注意,這很可能是已經罹患了憂鬱症,一定要尋求正規的醫療幫助,一定要懂得求助,家人要多關心注意,遵循醫師指示,一起度過這個難關。
精彩內容不容錯過,線上收聽本集節目mms://203.64.188.76/%E6%95%99%E8%82%B2%E5%A5%BD%E5%A4%A5%E4%BC%B4/%E6%95%99%E8%82%B2%E5%A5%BD%E5%A4%A5%E4%BC%B4201411070810010.asf
教育好夥伴60天內節目線上收聽 http://203.64.188.76/auto/find_result.asp?casename=%B1%D0%A8%7C%A6n%B9%D9%A6%F1&year1=93&month1=1&day1=1&year2=103&month2=12&day2=31&AMFM=0
台大家醫科醫師介紹 在 許書華醫師 陪妳寫日記 Facebook 八卦
[婦產身心,你我都關心]
她:子宮肌瘤,很大顆,怎麼辦? 要整個子宮拿掉嗎?
他:我們已經有三個小孩,應該夠了啦。
她:可是,之後就沒有月經了
他:子宮不就是個容器嗎?沒月經不是很方便嗎?
她:可是...................(我是不是,就不像個女人了)
身處婦產身心醫學會的一員,
我們很明白,
許多的掙扎,
來自於理性和感性在打架,
純科學與人文間的糾結。
這就是為什麼我很愛我們學會的原因。
以一個家醫科醫師的身分,
我也還在這條道路上堅持努力著。
誠摯邀請對此議題有興趣的醫界前輩夥伴,
一同參加11/25號的學術研討會。
將醫療做得更具有溫度,更細緻,
一直是我們的目標。
讓女人樂於生為女人。
=======================================
講師皆為一時之選唷!
(以下借用理事長的介紹)
㊙️曾志仁醫師的演講一向從歷史回溯到最新發展,
這次針對DIE,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症,讓大家一次搞懂這個婦產科診療常見的疾病。
㊙️江秉穎醫師,睡眠困擾的專家,
到史丹佛進修睡眠治療的新科技,除了助眠藥物,面對失眠困擾的病患,甚至可能你我,還有什麼選擇?這一場演講會讓大家得到最新資訊。
㊙️陳思銘醫師,美國舊金山先進人類性學研究所博士,亞洲第一位性學博士,對於門診越來越常被詢問的性交疼痛,尤其是如何處理,給大家帶來專家的視野。
㊙️更年期困擾,我們請到陳芳萍教授,
擔任過更年期醫學會理事長,帶來2018治療建議,還有新的觀念引進。
㊙️幹細胞也是我們婦產科熟悉的題目,但是再生醫學應用以及美容抗老應用,也許同業們不是那麼熟悉,台安醫院曾德朋主任,研究跟臨床應用經驗豐富,業界公推一級講師,讓婦產科可以一窺皮膚抗老美學的殿堂。
㊙️袁瑋醫師,負責規劃銀髮樂齡項目,
身為婦產科大前輩袁九重教授的女兒,更了解照顧婦女同胞的醫師想理解與面對的問題,一定會讓諸位大開眼界。
㊙️高雄榮總崔冠濠醫師,聽過他演講的都知道,引經據典,一氣呵成,也許大家都聽過Esmya,但是到底2018有什麼新事證呢?中午一定讓大家一飽耳福。
㊙️肌瘤肌腺症的手術治療,台大張文君醫師,呈現機器手臂運用的極限與風險;
㊙️非侵入式的治療-海扶刀,長庚郭信宏醫師親自參與目前最新的幾種機型最新比較與應用,完整呈現給各位。
㊙️熱門的私密處緊實治療,日前美國FDA提出的警示,學會特別邀請高雄小港醫院龍震宇教授與亞東醫院吳文毅主任,兩位都是臨床經驗豐富,分別扮演正反方,讓大家好好聽聽,到底真相是什麼?
除了婦女,對於男性性功能障礙,除了藥物,也有新的設備可以帶來不一樣的視野,㊙️台安醫院闕舜仁主任,新生代的超級講師,也會讓大家耳目一新。
https://tw.news.yahoo.com/婦女身心及兩性問題-台灣婦產身心醫學會年會探論-021600045…
台大家醫科醫師介紹 在 OkayTake呷| 家醫科到底在看什麼? 思思醫師來解答 - YouTube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家醫科 其實是最貼近每一個家庭、離生活最近的一門專科小時候到診所,總是嘴巴打開(啊~~)、轉過去聽診器貼上來、檢查完後就去領藥!以為 家醫科 跟一般 ... ... <看更多>
台大家醫科醫師介紹 在 台大家醫科住院醫師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 的八卦
台大 醫院網站提供醫療團隊、特色醫療中心、就醫指南、尋找醫師、門診掛號(含看診、檢查、抽血、領藥等... 主治醫師認真教學,住院醫師品質優,教學質量一流。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