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
.
今天與熊讚Bravo 參與了一個特別企劃👅
歡迎 食尚玩家 廖威廉 貝童彤 (彤彤姐姐)
來台北市政府玩🤩 #食尚玩家熱血48小時
#超熱血企劃 🔥
.
節目錄製過程當中,
笑料不斷,敬請期待囉!
.
Humans of Taipei 我是台北人
臺北市產業局-台北饗樂趣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39的網紅長笛玩家鄭宇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城市的記憶 - 台北】 2021年我在台北當北漂青年已經邁入第6個年頭,雖然每週我都還是會回老家高雄一趟,但台北已經像是我的第二個家,捷運就是我在台北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了,每天揹著樂器趕課、練團、錄音、聚餐,我這個日常揹包客不斷的在台北捷運站裡穿梭,不自覺得跳入了板南線的音樂魔法世界裡... 我這...
台北人目錄 在 藝術蝦 Artshrimp Facebook 八卦
前天在台北人間衛視參加黃子佼大哥主持的「創藝多腦河」節目錄影,又解鎖了一個人生成就。很高興有機會在節目裡分享自己的作品,創作的心路歷程,還有當初寫《旅繪台灣》的回憶。
時間很快就結束了,和主持人的訪談很輕鬆也很自在,同時我也充滿了幹勁,希望能保持熱情永不放棄的畫下去。
#創藝多腦河 #藝術蝦
台北人目錄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八卦
搭上列車,讓我們以不動的姿勢,一起移動。(上)
──讀湖南蟲《一起移動》
◎小編林佑霖賞析
孫梓評在2012年湖南蟲出版的《昨天是世界末日》的序中提到:「但是真的沒有想到,湖南蟲就要出版第一本書了--而且是散文。總括過往書寫長、短篇小說的技術,醞釀好一整冊詩集的詩意(他甚至能寫長達兩百行的長詩),從另兩項文類習得的優處,轉植於散文,創作者不免得面對剝除偽裝,解散霧與假動作,讓內裡露出,偏愛「迷斯粹」的他,如何承受這不得不的赤裸?」
在三年後,終於等到他第一本詩集《一起移動》,在這本詩集裡,那個偏愛「迷斯粹」的男孩還是一樣,如此神秘、難解、掩藏,在詩這種相對於其他文類更能掩藏住意象指涉的文體,「迷斯粹」男孩會說些什麼?又有哪些話是他沒有說的?
延續著2014年的詩歌熱潮,《一起移動》緊接著在《最快樂的一天》、《有些影子怕黑》、《附近有人笑了》之後由逗點文創結社出版,在這些同樣以新人之姿登場的作家中,《一起移動》除了有同名詩作獲得林榮三文學獎的殊榮之外,詩作中最受網路社群討論的即是《一起移動》中的情詩。
一個呵欠之後 ◎#湖南蟲
你在遠方的哨所
打過一個呵欠以後
我已經忘掉模擬過的
千種戰事
我在安逸的時候總是睏
此刻天空燃起煙火
再沒有理由保持沉默
多想你隨口問個問題
讓我費盡心思來回答你
孫梓評說《一起移動》的核心其實是告白,但湖南蟲寫告白卻能寫得如此彆扭,他的告白不是對你說你的好、對你說愛你,連夏目漱石般的今晚的月色真美他都不願意說,他的告白有時甚至是一張白紙,「寄出白紙一張/我想寫的/你都不想讀」〈情書〉。在愛的同時又害怕被拒絕,在對一個人表現出愛慕、崇拜時,自我貶低是常見的狀態,湖南蟲的情詩像是「少男/少女」般百般思考折磨自己,拔起路邊小花開始你愛我、你不愛我的無限循環,是費勁心機要與你在路口巧遇,是如果你不接受,我就不說了的告白。
告白 ◎#湖南蟲
⠀
其實天天想你
只是現在才決定
嘗試說明
⠀
說喜歡
根本是愛
動用所有靈感
約你出來吃飯
⠀
每當眼睛眨一下
黑暗就吞噬你一次──
為了找你
我遁入秘境
撥開所有的星星
請神也借過一下
⠀
哭泣的時候
眼底畫面洶湧
告白如同製造
最大的災難
一起搭上方舟好嗎?
⠀
在他個人經營的網路新聞台上,也可以看到一些不同於少女情結的情詩,「最美的是/反省/愛情是可以全贏的時候/輸一次試試? /我的電路/怪怪的」〈阿法狗〉以模擬人工智能AlphaGo的口吻,向眾人闡述愛情的道理。在湖南蟲的情詩中,最能感受到他在貌似不經意、毫不在乎的語氣背後,暗自跺腳了多少次。「多想你隨口問個問題/讓我費盡心思來回答你」〈一個呵欠之後〉。
翻開《一起移動》的目錄,整本詩集分為六小輯,分別為一起移動、偷偷移動、你要去哪裡:追星、你要去哪裡:街頭、你要去哪裡:拜訪辛波絲卡、你要去哪裡:
回家。其中可以明確劃分出前兩小輯,與後面四小輯的區別,而其中又以「移動」這個意象貫穿六個小輯輯名。前兩輯一起移動、偷偷移動,主要是以情詩為主,一起移動寫愛情裡的勇往直前、甜蜜與盼望,「每當眼睛一眨/黑暗就吞噬你一次——/為了找你/我遁入祕境/撥開所有的星星/請神也借過一下」〈告白〉。偷偷移動寫得更多是面對愛的膽怯、痛苦、焦慮與不知所措。「一切都來不及了/我的心再苦/也已經沾滿了蜂蜜/爬滿了螞蟻」〈偷偷移動〉。
後四輯則是都以「你要去哪裡:」為題,緊扣住「移動」,我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為了與你一起移動,分別寫追星、街頭、拜訪辛波絲卡、回家。「你要去哪裡:追星」中許多的詩都有著副標,副標都是各種類型的電影、藝術作品。
「若生活經驗不足以支撐創作,就將眼光向外推,讓自己成為山谷,
為震撼自己的人事物反彈回聲。」
這一小輯從他者的藝術作品出發,像他自己所說的,像是你登上了一座山,更甚者這座山與你心靈契合、這座山的景色、在爬山的過程中發生的事情打動了你,於是你在登到山頂,或是才走到半山腰的時候,朝著山谷大聲呼喊,山谷的回音不只向著你而來,也向著其他人而去。〈移動之必要〉寫宮崎駿的〈霍爾的移動城堡〉,從霍爾的角度說出他自己的話,究竟移動是為了什麼?移動的必要性是什麼?「在危險時刻/瞬間摧毀一座城堡/哭著穿過時間/為無懈可擊的重逢埋下伏筆/成為繼續移動的動力」〈移動之必要〉。
「你要去哪裡:街頭」則是一系列面對社會、從社會事件中取材的作品,如與詩集同名的作品〈一起移動〉,是以2014台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為發想,「搭上列車,我們以不動的姿態/一起移動。」在那班捷運上的人們,懷著各自的心事、各自要前往的地方,卻在那個時刻,藉由死亡/神的指引成為了某種命運共同體。「我們每次分離都慎重完成道別,每一次/見面都記得好好親吻/神知道我們都沒有機會再見面」
湖南蟲的社會詩並不單純書寫社會事件,而是從中擷取一個角度,劃出去談另一件事情,這樣的做法雖然會減輕了社會詩在事件當下的力度、效果,但在書寫的社會事件過去後,作品並不會隨之而去。
但是它們都不爆炸 ◎#湖南蟲
我如何停止擔憂並愛上核彈
雖然它們都不爆炸
我如何遙控世界上所有毀滅性武器
在每一個時間醒來
都能相信末日不遠了
但是它們都不爆炸
它們像忘了醒來的冬眠的蛇
被困在冰河期的夢裡超載性慾
都不爆炸
像我愛過的人裡最壞的幾個
不被我的心意打動
放任這星球繼續旋轉
持續飢餓
拒絕擁抱大自然
--心裡不斷刺痛的亮點
我已經學會停止擔憂並
愛上核彈
持續製造更多的愛情
確信了自己可以對抗一切救世主
就算它們都不爆炸
「你要去哪裡:拜訪辛波絲卡」乍看輯名會想到第三輯的追星,但這輯向辛波絲卡「致敬」的方式與前者並不相同,這輯是以書寫生活中的哲理、哲思,一種辛波絲卡式的思考、創作,藉由這種方式來向辛波絲卡致意。「絕對有一隻新品種的/過動怪獸/因為與我對撞/非常寂寞地絕種了」〈黑色公路〉。
最後一輯「你要去哪裡:回家」則是回到最一開始的出發點--家庭。其中最令人感動的是以半機械人形容因生病需依靠鼻胃管、機械維生的父親的〈人造人〉,「你在大馬路上,移動或者/靜止。陽光或雨都沒有避開你/生而為人,你不否認/所有必然之毀壞/都是因為正被愛著」。所有生命的耗損,不正都是因為愛嗎?「身為疾病的土壤,它愈茁壯/你愈是,充滿了文明/得以介入的空間」面對父親漸漸陷落的軀體,文明介入了身體與靈魂的罅隙。
人造人(節錄) ◎#湖南蟲
那些被我們稱之為醫生的人
代表命運向我們建議:「你的骨盆
需要一些金屬來咬合
好不好?」你說好。面對生命
丟到眼前的問題
我們的回答如此有限,並盡量
傾向於樂觀或無感
-
◎作者簡介
湖南蟲,本名李振豪,1981年生,台北人。樹德科技大學企管系畢業。作品曾入選《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九十七年度散文選》曾獲得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等。有個人新聞台「頹廢的下午」。曾出版散文集《昨天是世界末日》《小朋友》與詩集《一起移動》。
-
美術設計:FB@Sorrow 沙若
圖片來源:FB@Sorrow 沙若
-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27.html
#每天爲你讀一首詩 #每天為你讀一位詩人
#湖南蟲 #隱藏 #移動
台北人目錄 在 長笛玩家鄭宇泰 Youtube 的評價
【城市的記憶 - 台北】
2021年我在台北當北漂青年已經邁入第6個年頭,雖然每週我都還是會回老家高雄一趟,但台北已經像是我的第二個家,捷運就是我在台北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了,每天揹著樂器趕課、練團、錄音、聚餐,我這個日常揹包客不斷的在台北捷運站裡穿梭,不自覺得跳入了板南線的音樂魔法世界裡...
我這次Cover了「中和新蘆線」、「板南線」、「松山新店線」和「淡水信義線」這4條主要捷運運輸線路的進站音樂,用 beatbox 的方式加入長笛吹奏,在休息空檔時即興了這4段音樂
其實這部影片是我在去年暑假Facebook粉專發佈的影片,想要來認真經營Youtube長笛演奏cover,但因為疫情關係讓生活有了變化,生活的一切重心只剩下臉書和演出,忙碌的每天在外面跑,也極少有多餘的空擋和場所可以拍攝Youtube長笛教學影片
2021年過了幾個月,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已經有了極大的改變,我跟你們一樣感覺到21世紀的生活型態已經極速的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所以 --- 我回來了!
▬▬▬▬▬▬▬▬▬▬▬▬▬▬▬▬▬▬▬▬▬▬
目錄
0:00 台北捷運進站音樂 beatbox flute cover
0:03 中和新蘆線
0:18 板南線
0:39 松山新店線
1:16 淡水信義線
▬▬▬▬▬▬▬▬▬▬▬▬▬▬▬▬▬▬▬▬▬▬
#台北捷運
台北捷運在列車即將進站的25秒內,這4條分別用不同顏色標示的主要運輸路段藍色「板南線」、橘色「中和新蘆線」、紅色「淡水信義線」和綠色「松山新店線」分別會響起4種不同的音樂,每一條捷運線 不知是不是一種巧合 都分別對應著我與他們的四種關係:創作、工作、放縱和回家。
#捷運進站音樂
台北的捷運從2015年開始推動「台北聲音地景計畫」,持續改進驗票閘口、轉乘站、終點站等音樂,打造在這座城市生活的溫暖,北捷有它獨特的味道和記憶,的確會讓人不自覺喜歡上台北。
這四首不同線路的進站音樂,其中我覺得淡水信義線特別適合拿起來即興,
你呢最喜歡哪一首?你對哪一首的記憶最深刻?如果也有屬於你與某條捷運線的故事,歡迎在底下留言與我們分享。
▬▬▬▬▬▬▬▬▬▬▬▬▬▬▬▬▬▬
精彩影片回顧
- The Pink Panther [Beatbox Flute Trio] 頑皮豹 長笛重奏
https://youtu.be/RuTIu3BJ4P0
- Shakira - Try Everything (Zootopia) - Beatbox Flute Cover | 長笛玩家 feat. 孩童絕技長笛團
https://youtu.be/_BiKIcAhab8
- Ariana Grande - POV - flute duet
https://youtu.be/-ojdcI3-v5A
- Eminem - Rap God - Flute cover
https://youtu.be/YxJJyHDDhm8
- 刻在我心底的名字 Flute cover
https://youtu.be/m6374PHM-_o
- 循環換氣怎麼做?長笛教學10分鐘解密 所有管樂都通用的「循環呼吸」秘訣免費大公開
https://youtu.be/9FGNXhdoryc
- 【長笛四重奏全部自己吹】一人樂團,Beatbox flute “Mission Incredible” one man band at home
https://youtu.be/AgeBH34FpK4
- Beatbox flute《Beat Beats》flute duo 長笛二重奏 | 長笛玩家工作室
https://youtu.be/-2Sb_yn79-c
- 最好玩的跨界長笛演奏、最完整的長笛教學|長笛玩家工作室
https://youtu.be/X2XaKjhv1sE
▬▬▬▬▬▬▬▬▬▬▬▬▬▬▬▬▬▬
CONNECT WITH ME ON SOCIAL MEDIA
#長笛玩家工作室 #FluteGamerStudio
▸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FluteGamer
▸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yrflute
▸ Instagram: https://instagram.com/flutegamer
▸ Website: https://myrflute.com
▸ TikTok: https://tiktok.com/@flutegamer (NOT my main account)
▸ E-mail: flutegamer@myrflute.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i7SZVj2ZRU/hqdefault.jpg)
台北人目錄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評價
🔥七八集特別企劃:反問離島人?⠀
⠀
今天是離島人的特別的一集,七八級特別企劃:反問離島人。我是客座主持人劉惠容,今天我們的離島人正牌主持人楊依榛,坐在受訪者的位子。來與我們分享她播客節目製作一年多下來的心路歷程、和屬於她自己的離島經驗。⠀
⠀
依榛是台北人, 在求學的過程中陸續有在加拿大、德國交換學生,以及在美國打工度假的經驗。她曾在台北知名建築師事務就職,以及在日本千葉學建築師事務所紮實的工作經驗。在節目錄製的當下、依榛已經又朝新的職業方向踏出下一步。⠀
⠀
歡迎大家來聽聽這週的離島人播客節目,⠀
來聽聽依榛製作podcast節目的經驗以及近況更新。⠀
-----⠀
🎙Ep078 - 離島人節目主持人:楊依榛⠀
#YangIJen #楊依榛⠀
🔗 [https://linktr.ee/humansoffshore](https://linktr.ee/humansoffshore)⠀
⠀
🏆經歷⠀
- 日本 某電氣通信事業公司⠀
- 日本 創辦 離島人|Humans Offshore Podcast節目⠀
- 日本 千葉學建築計畫事務所⠀
- 日本 隈研吾建築都市設計事務所⠀
- 台灣 李祖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 美國 打工度假- 德國 RYE交換計畫⠀
- 加拿大 RYE交換計畫⠀
⠀
🎓學歷⠀
- 台灣 淡江大學建築系⠀
- 台灣 政治大學附屬高級中學⠀
-----⠀
🎧離島人們的經驗交流播客平台
A podcast platform, shares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are offshore.
🎬 Youtube | https://bit.ly/ho_youtube
🎙 參與錄音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nterviewform
🎧 收聽 on Spotify | http://bit.ly/podcast_humansoffshore
👉🏼 Follow us on Instagram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g
👉🏼 Follow us on Facebook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fb
#離島人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W4b0WEiXN4/hqdefault.jpg)
台北人目錄 在 [心得] 準台北人- 看板book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好讀有圖無音樂:
https://fictioncocoons.blogspot.tw/2017/06/blog-post_22.html
頭一次聽到這本書的作者,是來自FB上的粉絲頁專訪,裡面提到作者陳又津是一個外省與
印尼第二代。外省與本省的二代很常見,但外省又兼移民的二代就不多見了。大學時跟著
教授做過白先勇的的專題,算是對於大時代飄零以及移民世代內容的書籍有了初步認識。
《台北人》是白先勇著名的小說,《準台北人」這樣的書名讓人聯想到白先勇,當下燃起
了興趣就先收入了待閱清單。
台灣向來是個移民社會,外籍新娘為數不少。最早先多半是中國籍新娘,緊接著在中國經
濟崛起後,那些巷弄裡三步一小家、五步一大家的越南河粉小吃店,標示著中國籍新娘減
少後,越南新娘們逐漸在不知不覺中取而代之融入台灣的進程。
這些移民世代的作品,在這幾年來台灣意識受大眾關注以後開始較為人所知,至少,會有
讀者特意去找來閱讀。這類型的題材除了以移民世代為主軸外,內容多半還揉合了城市興
衰以及對城市物換星移後莫可奈何的失落感,可說是新一代的失根蘭花。類似的作品有
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與《單車失竊記》。前陣子的還有直木賞得主─東山彰良的《
流》也是相同的概念,由這些移二代書寫著父執輩的人生、自己的童年。
攤開準台北人這本書之前,可以先看看他的封面,整本書封皮是淡淡的粉末藍,中間則是
用白色拼圖拼出一個房子的樣貌,頗具巧思。粉末藍象徵的是大海,不同的拼圖,象徵著
不同時代的移民,每塊拼圖如此的不同卻又相同(每位移民本身的特殊存在如同形狀各異
的拼圖,而相同形狀的拼圖、如同來自同樣家鄉的移入者),一個個獨自的來到台灣,在
與不同的移民組合成一個家的樣貌。最中心的是紅色的「台北」兩字,以台北為中心,每
個移民來這裡落腳,最終落葉深根成為台北這個城市最密不可分的中間分子,移二代在台
北成長,心在台北,就是台北人,但身上流的血、上一代的文化不完全,所以是「準」台
北人。人單獨獨立出來,作為一個區隔,標示著這本書講的是「台北」,不如說說講的是
從各地移居台北的那些「人」。北另外打橫移出來,告訴你這本書要講的是「台」(灣)人
,不過是居住在台灣「北部」的台灣人。不難想像為什麼是這樣的封面。
本書主要分成三個部分,博客來把它分類在「小說」裡
通常如果是看散文集,拿到時我總是會隨意的翻閱一下,不見得從第一篇開始閱讀起。翻
過以後可以大致了解這位作者的特色,以及我是否可能喜歡他。如果是讀小說就不一樣了
,我會先翻目錄,看目錄大概就可以知道一本小說的起承轉合、劇情走向
但剛開始攤開目錄時,我以為是我搞錯了,這本書只有兩章,大約300頁一本的書,只有
大約一半是正文(176頁),其他的半本卻是附錄。說實話有點傻眼。
不過翻了幾個小時,發現附錄的部分我非常喜歡,是作者對許多移二代的訪談實錄
看完覺得博客來分類錯誤,這應該放在散文集,而非小說裡。
本書正文的兩個部分,一是鹹光餅的假期,二是甜蜜蜜。
〈鹹光餅的假期〉文章較長,裡面分成16篇散文:
長假、三重埔、混血兒、撿破爛、現實是可以虛構的、鹹光餅、有錢真好、結緣書、生病
快樂、兩人的午餐、老人與狗、秋風起兮、戲、垃圾堆、重新橋下、最好的時光
前半部以父親過世為主軸作開篇,每天散文是一篇關於父親和台北的回憶,每篇結尾大致
順著父親過世、禮儀師引導出山、到火葬場撿骨......的時序走,偶爾會跳一下,回顧住
院時的回憶。
文中可以看到大量移二代和上代語言不通、導致親子互動薄弱的狀況。回憶文中對父親的
描述使用了大量的「我聽不懂、沒搞清楚、沒有印象......」多次強調父母親用奇怪腔調
講些聽不懂的話;對父親撿破爛的描寫,家裡的髒亂幼時的懵懂與排斥、自卑感混合著,
例如在〈混血兒〉中:「在新學期剛開始,拿到新課本的時刻,我會打開課本文文書頁那
種類似嘔吐物的氣味,然後慎重地寫下自己的名字,發誓一定要把這種語言學好」。
〈現實是可以虛構的〉一文中也有直接提到父親角色長期缺乏的問題,導致學校
「我的父親」這類對一般小朋友來說習以為常的作文必須用抄的。
閱讀後大致可以感受到作者在童年成長時光與父親的隔閡感,對父親的了解有限而模糊,
到父親過世開始覺察自己對父親的了解是如此的少,一點一滴地重新拾起和父親為數不多
的回憶,並對父親逃難生涯造就的囤物型人格,終於有了理解與諒解。
(其實現階段許多40~50年代的父母都還有屯物的習性在)
〈甜蜜蜜〉開頭放的是兩首歌〈甜蜜蜜〉、〈滑舢舨〉後面才是散文的部分,共有:
甜蜜蜜、滑舢舨、單程機票、回家、殺價、撿到貓、以後都是你的、魔法少女、台北人
這部分主要算是母親的簡史,大概交代了一些母親的是如何來台灣,嫁來台灣後的生活點
滴
算是以華僑的角度去談移民,最後幾篇又跳回去講自己的部分。華僑的部分由於當初都還
算有經濟能力,多半是因為戰亂、排華等逃難才來台,因此教育水平不會太差,另外海外
華僑勤勞與重視子女教育的特質在文章中嶄露無遺,即使到後面附錄裡同樣有華僑父母的
子女訪談裡都有同樣的特性。
〈以後都是你的〉談都更下小老百姓的挫折,魔法少女、〈台北人〉比較跳也比較雜,講
的是作者幾次的旅外經驗,文中大致可以看的出來,他談的其實是移二代是在「和他人交
流的過程中才突然了解,雖然父母都是移民,但成長環境(台灣、台北)已然成為自己的一
部分,進而對自己生為台灣人的身分產生認同」
最後是訪談的部分
這部分比較接近口述歷史,我滿喜歡這部分的。作者因為是華僑與老兵的二代,大致上都
還算是同一個文化體系,語言也是勉強可以相通,在文章中雖然常常可以看到在台灣時辛
苦的一面,但終究還算過得去。然而訪談中有許多家庭是非華裔的外籍媽媽(包含越南、
菲律賓、印尼.....多半是東南亞)這些文化差異極大、語言也完全不同的媽媽,和台灣原
本就屬弱勢的榮民或華僑父親所織就的家庭狀況就很差,子女因為受台灣教育長大,成長
於台灣環境,語言、文化都和父母完全不同,彼此無法理解、無法溝通,有大量和父母衝
突的問題。
附錄有一段很真實的提到「新媽媽們一時間合不來,小孩子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但不知道
親生媽媽哪來的,出去外面小朋友跟媽媽說,「你不懂啦」,「你不知道啦」,他年紀小
不懂這是文化落差,單純覺得媽媽很笨,是個外星人跟我沒有任何關係。新媽媽挨不住,
跑了,家暴的,這邊很常見。」來到台灣舉目無親,連血脈相連的小孩也不認同自己,
外籍媽媽心理上的孤單可想而知。
書中也處處展現出移二代在很小的時候,因為父母對他們成長的幫助有限,早早就會有
比較高的自我意識,靠自己去完成某些事物,比起原生台灣人會花更多時間去摸索自已的
想法(倒不見得會去尋根),對世界的想像也比一般台灣人大得多,較勇於去探索。相對而
言,因為環境的不確定性,他們書不見得念得很高,對人際相處概況敏銳較高。
另外還有提到關於不斷到來的移民,在舊移民融入台灣以後,靠著資訊的落差,反而一起
欺負起新移民的問題、以及移民圈子裡的小小社會。
讀完整本書可以強烈感受到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的多元性。以及教育會形塑出文化、認
同感,影響人的程度之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7.228.20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498359651.A.455.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