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快樂
上個星期爸爸打電話來,說他剛打了第二劑疫苗,一切安好。
爸爸在家鄉施打兩劑疫苗都是大弟載他去醫院,以防接種後有副作用反應,需要即時處理。
每次打完疫苗,爸爸就會馬上打電話向身在外州的我報平安,接著的三四天,我們都會互通電話觀察他的情況。
目前一切良好,爸爸沒有出現任何不適的副作用。
封鎖後,好一段時間沒辦法見到爸媽,心裡很是掛念,還好兩個弟弟和爸媽一起在家鄉生活,有他們照顧爸媽,一切比較放心。
小時候,爸爸是個很傳統的嚴父,讓孩子跟他相處時總是戰戰兢兢,更談不上親密的互動。
你總是覺得,這是我最愛的爸爸,我和他每天生活在一起,但是心裡的感覺卻很遙遠。
因為這個遺憾,我一直很努力的為這段父女關係尋找一個出口。
我記得第一次提起勇氣跟爸爸說“我愛你”是20初在台灣生活時參加了一個心靈課程後決定踏出的第一步。
那一步是我和爸爸之間父女關係邁出很重要的一步。
從此,我就越來越主動向爸爸表達我對他的愛。
也許爸爸不是一個善於表達自己的人,但他可以有一個喜歡把愛寫在臉上的女兒來融化他。
這些年下來,嚴父的形象在爸爸身上已經完全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珍惜和享受兒孫樂的慈父。
爸爸從年輕到老,最喜歡做的兩件事就是買新鮮的榴蓮和椰子給我們吃。
他很愛吃榴蓮,很會買榴槤,也很會開榴槤。
這幾年年紀稍大,為了血糖指數,他開始減少買榴蓮的次數,把這個興趣更多集中在買椰子。
“我跟你們說,嫩椰不是那麼容易挑的。你必須要每一顆椰子都用手捧起來,感覺它裡面水分的重量,才能分辨出來哪一顆椰子還是嫩的,哪一顆已經是老椰了。老椰的水喝了對身體不好,很多風,嫩椰水喝了可以降火。”
每次買了一大袋椰子回來,爸爸就會很興奮地拿起刀開椰子,純熟的手法和在街邊經常看到的賣椰小攤販所開椰子的速度,節奏一模一樣。
“你買的那一把很貴的刀一點都不鋒利,反而是你媽媽在菜市場給你買的那把才幾十塊的刀最好用。”來我家住的時候,他會把我廚房的每一把刀都拿來試一遍,只要是可以讓他很順手發揮開椰技巧的刀就是好刀。
老實說,爸爸真的很厲害,雖然他把我買的那把有點貴,專門用來切很細的食材,日本出產的刀砍椰砍到崩掉,但他每次買到的嫩椰椰汁清香,椰肉是透明柔軟,嫩到入口即化的那種,要不是他,我們很難經常吃到那麼美味的椰子,所以區區一把刀不算什麼。
爸爸待在家鄉時,每天都會開車到大弟家,借用他送給大弟的跑步機慢跑。
我們都笑說爸爸最掛礙大弟,他送大弟跑步機,其實只是想要每天到大弟家看看他們,看看兩個已經都20有幾的心肝寶貝孫子,然後這個唸一下,那個唸一下。
然後他會每天打電話給小弟的老婆,叮嚀一下日常生活的小事,接著就和還不到兩歲的小孫女視訊。
“悅悅,叫爺爺。你有沒有想爺爺,來爺爺抱抱…。”
接著三兩天就會給我撥一通電話“阿潔,你要注意一下你家院子擺放的那些雜物,上面有沒有積水,有沒有蟲子。那些都是黑斑蚊的蟲子,變成黑斑蚊後咬到你們會得骨痛熱症的…,兩個兒子吃飽了嗎?有沒有乖乖?”
爸爸知道自己愛唸,也知道二弟不喜歡被唸,所以他最少唸他。
二弟和弟媳每天都會陪爸媽吃晚餐。
二弟有一次跟我說“姊我不喜歡去旅行,所以你去哪裡旅行就帶爸媽去玩。我陪伴他們的方式就是陪他們吃飯,我可以從早餐,午餐到晚餐,都陪著他們。”
我們四姊弟都很有默契的用自己的方式陪伴爸媽,讓他們已經退休的平淡生活裡,還每天有些牵挂,還可以經常碎碎念,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做他們自己喜歡的事,確保每天都有孩子陪伴在飯桌上吃熱騰騰的飯,聊聊家常,聊聊八卦,鬥鬥嘴。
有時候安靜下來,就這樣看著爸爸,心裡很是敬佩:人生的路不長不短,他這一路走來,擔起一個家,養育四個孩子,到了年紀不小時,還願意用心傾聽孩子的聲音,繼續學習,成長,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我最愛的爸爸,祝您父親節快樂!
#父親節快樂
#我的小日子
可悅您副作用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暴力產生暴力
被父母打的孩子感到無力。他覺得愧疚,也壓抑自己的怒氣。
輪到他成為父母後,在面對自己孩子時的各種無力感,可能會喚醒被隱藏的怒氣。回憶仍舊是無意識的,無法承受如此強烈情感的父母,會把長久以來被抑制的憤怒發洩到孩子身上。
只要我們兒時承受的痛苦未被揭露與治癒,大腦就不願冒險喚醒它們。為了要「保護」我們,不讓兒時的狂怒、恐怖和絕望爆發,大腦選擇重複我們見過的行為,更何況這個行為有很大的機會是被父母定義為「好而正確」的,我們就是這樣重複了父母的行為。我們會覺得這合情合理,或是非常絕望。心理分析已經充分釐清了這種防禦機制,並命名為「對攻擊者的認同」。
取自《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直播有贈書活動,趕不及昨天一起參與直播的朋友,現在可以點開連結參與。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1349360795275232/
「對攻擊者的認同」是我們常見的心理現象,只要多跟家長相處,便能觀察到。但不必然要使用心理分析來談,單純從身教的角度,也就是運用接近人類本能的「模仿」功能,便能說明。
這篇是這本書的第二篇摘文,就這兩篇來說,各位不難看到,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深入且紮實。我猜,不是所有人都看得懂,但只要您看得懂,收穫會非常豐厚,而且值得常常翻閱、細細感受。
我喜歡這本書,這本書使用了自我成長與教養同時並進的模式。單純只談教養的技術,常常流於操控—雖然能操控孩子的談法,相對受歡迎。
有些家長,會不斷合理化自己對孩子的口語、肢體暴力,如果關係不夠,我便不說破。這後面常常要有相當強的信任支撐,才能幫助家長體驗到,自己正在進行的無意識重複,還有自己對自己的怒氣,自己跟自己的失連……
當我們說,孩子做得不好的時候,也許我們心底深處,正在指責自己:「自己真是失敗的父母」。我們的自我否定,還有對孩子的否定,常常混在一起。只是同時間內外在因素所引發的怒氣,很可能全都指向了孩子。
如果在關係不夠的情況下,強行建議或介入,常常家長容易把被喚起的怒氣,都灌到孩子身上。說來說去,當家長習慣把情緒都導向孩子,無辜的孩子實在很倒楣,怎麼做都可以被講成不對!
祝願您,看清自己無意識的重複,然後還給自己重新選擇的機會!
*********************************
那些一再重演的經歷
【文/ 伊莎貝爾.費歐沙】
「馬修跑著過馬路,我賞了他一耳光,那是出於本能的,我不由自主就打下去了。這很正常,不是嗎?那樣過馬路很危險!我跟你保證,他這下子學乖了!」不,小孩做出危險的事時,打他並不正常。這或許是常態,因為我們的社會尚未解決暴力的問題,但打小孩既不正常,也不健康。那是認為小孩只是需要訓練的動物,我們向孩子灌輸了巴夫洛夫的制約反射。沒錯,有時候這是有用的,但也有副作用。賞一個在路上跑的孩子耳光,會讓他注意到審查他的大人,而不一定會注意到汽車,更不用說之後可能會引起的叛逆反應。
凱薩琳不由自主地賞了兒子這一記耳光,我問了她。沒錯,她小時候常挨耳光,「但從不過分」,她說道,是在她做了蠢事或危險的事的時候,她一直認為自己挨的耳光是合理的。我請她再多回憶一些,她想不出任何的狀況,反之,她記得那些耳光。
「你被打耳光時有什麼感覺?」
「我的臉發燙,我討厭我媽,我會回自己房間小聲抱怨她,想著要惡整她……沒錯,我完全不再去想自己做過的蠢事。那讓我想要偷偷去做,不要被發現,就這樣!」
臉上的灼熱感抹去了對所犯錯誤的意識,也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與迫害者的關係上。在回想起慣用言論背後自己的真實經歷後,凱薩琳承認那些耳光什麼都沒有教會她,也絕對不是一種教育方式。所以,當馬修跑著過馬路時,凱薩琳到底怎麼了?她替他害怕,但不僅如此,這種情況也帶回了凱薩琳對過去相同情況的潛意識記憶。
面對一個特定情況,大腦會尋找適當的回應。雖然大腦的分析並非有意識地進行,特別是在緊急狀況下,但它會從資料庫中尋找行為模式。對相似情況的回憶可能會被活化,有哪些看過或經歷過的能引導我的態度?影像是潛意識的,但它們仍然頗有影響力。之後,大腦會很合理地從浮現出來的記憶中,選擇最不會引發負面情緒的行為。
兒子過馬路時,凱薩琳的大腦把重要的因素分類。孩子做了蠢事,他讓自己置身於危險中,我該怎麼做?大腦將這個情況與她過去經歷過的情況進行比較。以前,凱薩琳做蠢事或讓自己身處危險時,會被賞耳光。在她潛意識的記憶中,有小時候的她和她當時的情感,還有她的母親與母親的行為。在那個當下,她有兩個選擇:將自己當作那個被賞耳光的孩子,或是當作賞耳光的媽媽。她的大腦會選擇較不痛苦的行為。
只要我們兒時承受的痛苦未被揭露與治癒,大腦就不願冒險喚醒它們。為了要「保護」我們,不讓兒時的狂怒、恐怖和絕望爆發,大腦選擇重複我們見過的行為,更何況這個行為有很大的機會是被父母定義為「好而正確」的,我們就是這樣重複了父母的行為。我們會覺得這合情合理,或是非常絕望。心理分析已經充分釐清了這種防禦機制,並命名為「對攻擊者的認同」。
請勿將父母所有的態度都化簡為單純的重複。但是,知道此機制的存在,很能幫助那些受此機制所害,並為此絕望的父母不再感到內疚。
有時候,我們也會意識到自己曾經受苦,並或多或少有意識地選擇了與父母完全相反的做法。他們禁止一切?那我們就允許一切。他們強迫我們吃飯?那我們就從不給自己的孩子他不想要的。他們不設界限?那我們就選擇嚴厲!但又一次的,我們仍舊是對自己切身的經歷做出反應,而不是出自對孩子需求的深思熟慮,我們的行為是不由自主的。
意識到自己曾被傷害是不夠的,只要壓抑的情緒無法被表達與聆聽,它們就會重新活化。與父母相反的態度只反映了我們對父母的怒意,那不是一種理性的教育立場。我們常常會認為我們的教育行為是自己自由選擇的,深信自己的過去已被治癒,請勇敢地觀察與內省吧。過當行為與慣性的一面都應該能警惕我們。
在每種情況中,我們都有選擇:把自己當成小時候的自己,敢於回憶自己的經歷和有時很激烈的情緒;或者把自己當成自己的父母而拒絕這麼做—我們模仿父母的榜樣,或完全與他們唱反調。如果我們拒絕意識,那麼無意識的行動通常會對孩子不利,因為,誰想挖掘出那些沒有人願意關心的回憶呢?
我們的孩童時期如此遙遠,如果不曾踏入心理治療師的診間,我們通常不會試著認識自己的過去。我們當然有記憶,但大多時候,這些記憶既未能從它們喚起的情緒中解放,彼此之間也沒有組織與聯繫,因而無法讓我們自由。反而讓我們成為現在的樣子—一個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人。我們某種程度上認識自己,「習慣」了自己的反應,但我們無法掌控它們。一般來說,我們會留下正面與愉悅的回憶,抹去痛苦的部分。忘掉侮辱、被父親訓斥時的苦惱、對處罰的怨恨、在黑暗中的害怕……我們記下了這個信條:即使那一刻感到痛苦,但父母的行為是「為了我們好」,他們對調皮搗蛋的我們做了他們能做的。我確實誇大了,但請你想一想,可以幫助我們更瞭解自己身上發生的事的那一絲真相。因為認為父母對我們的懲罰是合理的,他們的態度是出自於對我們的愛,當我們的孩子做出與我們相同的行為,做出同樣的「蠢事」或和我們一樣「任性」時,我們很可能會做出與父母相同的回應。
因為不曾意識到小時候內心的經歷,我們便找不到依據去感受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於是,我們也會試著以「為他好」為由,去做「對他有幫助」的事,我們越來越服從自己的教育信念,而非自己的感性,尤其這份感性或多或少被隱藏起來了。有時,我們會對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但卻鮮少去聆聽自己心中這道微小的聲音,尤其是當有其他更「權威的」聲音在心中迴響時。
***
暴力產生暴力
被父母打的孩子感到無力。他覺得愧疚,也壓抑自己的怒氣。
輪到他成為父母後,在面對自己孩子時的各種無力感,可能會喚醒被隱藏的怒氣。回憶仍舊是無意識的,無法承受如此強烈情感的父母,會把長久以來被抑制的憤怒發洩到孩子身上。
.
以上文字取自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法國父母最信賴的心理學家,帶你擺脫焦慮、解決親子衝突的45堂療癒課、23種高成效的對話練習
博客來 |https://bit.ly/3e0mvPM
誠品 |https://bit.ly/36wD1EN
金石堂 |https://bit.ly/36x5hXK
Momo購物|https://bit.ly/2XEGSM2
遠流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ylibfans/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可悅您副作用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其實從來都沒有人瞧不起我,最瞧不起我的人是自己。」
周遭的人都不能理解我這種憂鬱,到底我要糟糕到什麼地步,
才能獲得他們的理解?
為什麼大家都不會把自己的內心狀態誠實地展現出來?
難道是因為已「心力交瘁」,所以連開誠布公的力氣都沒有?
我奮力高舉搖晃著自己的手,告訴大家我在這裡。
希望和我情況類似的朋友,可以因為看到我的案例而感到安心。
就算憂鬱了一整天,也會因為一件小事而會心一笑;
雖然很想一死了之,卻還是會因為肚子餓而想吃辣炒年糕,這就是真實人生。
取自《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
****************************
其實各位朋友願意來看這篇文章,即使只看到這裡,我都很感激。
早期我只要碰觸相關議題,會有一些聲音出來,類似「思想太灰色了」、「不要講那麼負面的東西」……。又或者會有一些善意的、正面的勸告,像是「只要手放開,沒有過不去的關」、「相信自己,一定可以」……。
還好,現在大家都願意正視這樣的議題,也知道沒有人會有把握,自己絕對不會有焦慮或憂鬱相關心理疾病。
不過,我相信還是有當事人遇到這樣的困難,家人不一定能支持,反而可能給予更多壓力。我猜,還是有人會以軟弱、抗壓性低,這樣的說法,在指責當事人。
我覺得作者願意把自己的困境寫出來,是一件很勇敢的事。我相信我們的文化,能慢慢習慣面對負面情緒,學著怎麼適當應對,不管是當事人,還是當事人身邊的親人朋友。
「每個人都有各種面向,幸福與不幸可以共存,凡事也都是一體兩面。」
我喜歡當事人的覺察,如果是我,我會跟當事人說:覺察到就是一種成就,要落實到生活,本來就是花上一輩子要慢慢練習的功夫。
知道,就好;都要做到,不急。不用連這樣,都要苛責自己!
所以作者第二段摘文的體驗,我特別欣賞。
我想要改編一下作者的字句,跟大家分享:
「今天要好好安慰一下自己,安慰一下那個就算痛也說不出口、感受不到痛、身心要用不同方式吶喊才會被發現出問題、就連感到疼痛這件事也要責怪自己的自己。願意安慰自己,是愛自己最基本的事情。」
作者說得多好啊,有些人在覺知痛苦這件事,實在不太敏銳,這造成了自己後續的痛苦。這有時由不得當事人,大腦有它運作的方式,難以完全自主控制。這還牽涉到藥物,狀況很複雜。
我更在意的是,如果我們沒有相關的認知,當我們自己憂鬱、焦慮的時候,我們就可能難以善待自己,這常加重我們自己的困擾。在這一點上,請記得我常有的提醒:愛人、愛自己,常可以放在一起!
祝福您,藉著閱讀作者的細膩文字,能好好關心自己也會有的焦慮與憂鬱!
****************************
【文/ 白洗嬉】
當天的真相與人生的真相
「其實從來都沒有人瞧不起我,
最瞧不起我的人是自己。」
我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人是立體的」,然而,這也是我最沒有身體力行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有各種面向,幸福與不幸可以共存,凡事也都是一體兩面。其實從來都沒有人瞧不起我,是我最瞧不起自己。我重新看了我和那位朋友互傳的訊息,發現其實明明可以看看就算了的,卻因為自己已經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她瞧不起我,所以才會戴著有色眼鏡去讀那些訊息,覺得一字一句都在針對我,於是再故意說一些會激怒她的話來攻擊她,只為了讓這段關係從此結束。
我希望和我一樣極端、老是抱怨自己被人瞧不起、總是讓關係破局的人可以閱讀這篇文章。我們每個人都是多面的,那才是全貌,光憑一點就去斷定要不要與某人絕交是不合理的。明明大腦非常清楚這番道理,卻一直無法銘記在心、身體力行。不幸就像一層油,漂浮在最上層,幸福則沉澱在最底層,值得慶幸的是,人生就像裝著這些幸福與不幸的桶子,這是最大的安慰與喜悅。不論如何,我會繼續活下去,也會活出自己的人生,這也是最大的安慰與喜悅。
***
就算是微不足道的小意義
有些行為是在自己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做的,
但是現在的妳會認知到「原來我一直在重蹈覆轍同樣的問題」,
光是這件事情本身就表示已經有達到治療。
我總是把痛苦或不自在視為是自己太遜的問題,就算站在痛苦面前,也不停檢視自我,儘管已經切身感受著痛苦,也還是會先在意別人的眼光。其實明明忍一下就沒事的,可是我卻看起來很遜,連這點苦都無法忍,好討厭這種感覺,甚至有點羞愧,所以藥物副作用的症狀也才拖了這麼久發現。
我經常覺得自己不幸,雖然我知道這是一種自我憐憫,但是今天我想要好好安慰一下自己,安慰一下那個就算痛也說不出口、感受不到痛、身心要用不同方式吶喊才會被我發現出問題、就連感到疼痛這件事也要責怪自己的我。我每次都把自己當成箭靶,就算跑出去攻擊對方,最後受傷的人還是自己。因此,當我越想要去咬對方,自己就越被搞得遍體鱗傷。但不論如何,這是個別具意義的一週,我嘗試在自己的世界裡設立中間點,也發覺了藥物的副作用。
.
以上文字取自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身心俱疲,卻渾然不覺,一位「輕鬱症」女孩與精神科醫師的12週療癒對話,陪你擁抱不完美的自己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5882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可悅您副作用 在 好悅您副作用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媽媽最愛你 的八卦
血管收縮素II受器阻斷劑;如Cozaar可悅您、Diovan得安穩); ... 副作用:剛服用此藥,可能會有姿態性低血壓,起床時不要太過匆促,以免因為. ... <看更多>
可悅您副作用 在 好悅您副作用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媽媽最愛你 的八卦
血管收縮素II受器阻斷劑;如Cozaar可悅您、Diovan得安穩); ... 副作用:剛服用此藥,可能會有姿態性低血壓,起床時不要太過匆促,以免因為. ... <看更多>
可悅您副作用 在 6高血壓藥含致癌成分食藥署:千萬顆下架 - YouTube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