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勢角的招牌怎麼有兩種文字?】
1960年代緬甸發生大規模排華事件,讓當時許多緬甸華僑離開緬甸,其中有一部份的人來到南勢角,開起緬甸風味的餐廳、雜貨店。如同許多移民聚落的群聚效應,南勢角逐漸成為台灣緬甸華僑移民落腳之處,現在到華新街、興南路、忠孝街一帶,舉目所及的招牌許多都是中緬雙語,騎樓也會看見人們在午後悠閒地喝上一杯奶茶,儼然將緬甸的傳統街道風味移師於此。
像大部分移民一樣,緬甸華僑同樣無可避免遇上身分認同的問題,第一代來台的緬甸華僑,許多人並無法熟練地使用中文,而是使用緬甸語或雲南、福建、客家、廣東話與同鄉交談,在緬甸被視為「華僑」,而來到台灣後因語言文化的差異,也不輕易被視為「台灣人」,這樣的情況下,信仰永遠是移民的心靈依歸,緬華移民也建立寺廟道場,迎來南傳佛教。
異國風情總是吸引人,特色美食也呈現不同文化的奧妙,跟著台北城市散步和燦爛時光東南亞書店的策展人們一起走一趟緬甸街,除了映入眼簾琳瑯滿目的食材外,更深入瞭解緬甸華僑移居來台灣的歷史脈絡與現況!
台北小印尼與南勢角緬甸華僑聚落:
https://www.taipei-walkingtour.tw/diverseculture2
2/4(日)緬甸華僑聚落活動詳情: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714998462030142/
南傳佛教 特色 在 杰朗仕 Facebook 八卦
僧帽壺
僧帽壺:中國元代創制的瓷器造型的壺式之一。因壺口形似僧帽而得名,造型為口沿上翹,前低後高,鴨嘴形流,壺蓋臥於口沿內,束頸、鼓腹、圈足、曲柄。具有強烈的少數民族風格。元器形體敦實、壺頸較粗、壺流略短,明器壺流略長,清器頸略高,腹部略瘦。最早為元景德鎮青白瓷器。明清兩代繼續燒造。有青花、紅釉、白釉器等。
「僧帽」,出家僧人頭上帶的帽子。《佛教大詞典》「帽子」條目記載如下:頭巾、禪巾、菩薩巾,冬季僧侶頭上所戴布制之物。《釋氏要覽》卷下送終篇頭巾條載帽的形制「全長五尺三寸,前面長二尺八寸,背後長二尺五寸。」然而,除南傳佛教僧眾因為天氣的原因基本上未見著帽外,佛教各宗派的帽子又有著不同的形制。如在大乘佛教裡面有天台、真言、淨土和禪宗的區別,有漢傳佛教和密宗的區別,以國籍論又有中國佛教與日本佛教帽子的區別。早期佛教對帶帽的要求比較規範,《四分律》記載,佛言:「比丘不得裹頭,是白衣法,若裹頭如法治,時諸比丘頭冷痛白佛。佛言:聽以毳若劫貝作帽裹頭。」這段文字記敘的是早期有家僧人不許帶帽子的規定,但是後來因比丘無頭髮,天氣寒冷所以佛祖慈悲允許用毳或劫貝作帽裹頭。即便如此,《大比丘三千威儀經》還規定了「著帽之時,不得對佛作禮。」
佛教典籍中,佛祖雖然規定了是否可以佩帶帽子,但是卻沒有為它規定具體形制。因而流傳到後世佛教中帽子的形狀不單有宗派之分還有國籍之別。中國僧帽壺根據傳器型制主要分三種,其一為明代李茂林款式,其二為時大彬款式,其三為最早出現在紫砂器中的僧帽壺——「高」僧帽壺。經比較以上三款都叫僧帽壺,同一名稱的器形差別卻很大。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從上古陶器、青銅器的使用,漢之後由漆器到瓷器,至紫砂的興起和進步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這種影響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變的更加複雜。從作品的角度來說每個朝代都會根據當時的社會文化氛圍,工藝製作水平和審美風格而有著自己的特點和變化,比較同一時期的器物是無法找出它們的傳承點和變化原因的時候,轉移到歷史文化的角度上來,而不能僅僅從工藝設計這一點來看問題
壺制特點
李茂林款僧帽壺
嘴短直,嵌蓋,壺肩上平面有篆文一圈,可回旋倒讀均成文。壺底刻「萬曆丁醜子京先生索,文嘉銘」。(萬曆丁醜為公元1577年)壺身上貼的蓮瓣花紋裝飾應該是根據佛教習慣而來。此壺在僧帽壺中的地位是比較獨特的,因為如將嘴、把不做考慮的話,壺身與當今和尚們冬天所帶之明宣德青花瓷僧帽壺
帽子最為相象。因此可以說在遍查佛教典籍後,沒有發現有關對僧帽的具體形制記載的情況下,此壺和僧帽這個名字的原始意義(上文《四分律》中載僧人因天氣寒冷而佛祖准許帶帽之語),並和現實情況下(淨土、禪宗等中原佛教僧侶所帶之帽子)最相符。
時大彬款僧帽壺
特點頗為明顯,壺身六瓣,鴨嘴流,蓮瓣裝飾上升到壺冠,耳型把上有一小扳手(似飛把)。壺底刻「萬曆丁酉年時大彬制」(公元1597年)楷書。
顯示這兩把壺製作時間相差不過二十年,但是形制卻差距如此之大。一般情況下同名器形見應存在的一定的相同點或前後變化的傳承,於這裡卻絲毫沒有脈絡可尋。再翻看資料,介紹時款僧帽壺時多提到了是從元代瓷器中「甜白釉僧帽壺」演變而來,根據時間計算元代要早於紫砂開始盛行的明朝。雖然紫砂圓形僧帽壺本身之間也有一些細微不同變化,但總的來說應該是最早出現在紫砂器中的僧帽壺造型。
宗教內涵
景泰藍番蓮紋僧帽壺
瓷器僧帽壺也有著鮮明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格,經過多方查找對比後發現元及以後歷代以「僧帽壺」來命名的瓷器有很多,如「明宣德寶石紅僧帽壺」、「青花藏文穿連雙龍紋僧帽壺」、「甜白釉僧帽壺」等。尤其是現藏於台北故宮的「青花藏文穿雙龍紋僧帽壺」,揭示了僧帽壺的來歷!此器頸,流,把身基本上和以上幾種差別不大,關鍵在於壺身上的一圈藏文,其意義為吉祥祝福用語,現將其摘錄並翻譯如圖:「日平安,夜平安,陽光普照皆平安,日夜永遠平安泰,三寶護佑永平安」。此處所謂三寶即是對佛教中佛、法、僧的稱謂。這把壺形制仿自元代僧帽壺,為什麼明代要原樣仿制上一代少數民族朝代「元」的器用品呢?根據這把壺身上藏文吉祥祝語的記載發現藏傳佛教和僧帽壺的出現應該有一定的關係。
有資料說永樂皇帝為了在連續不斷的法會上減輕僧人們的睡意而定做了數百僧帽壺賜予眾僧作為飲茶器具。黑色法帽在被蒙哥賜予藏僧的時間上要早於瓷器僧帽壺的出現,考慮到僧帽壺的使用價值和它與佛教尤其是藏傳佛教有著很深的淵源,以「藏」民族的一些實用器皿,包括從藏傳佛教法器中選取和其有相同處的與之進行了仔細對比,發現了藏傳佛教中常用的五佛冠,可能也對早期僧帽壺的設計起到了影響。「五佛冠」,其冠字有把帽帶在頭上的意思。就形制來說,此冠分五朵蓮瓣,每一葉冠中間,都有一個蓮瓣形的佛龕,佛龕中間各有一個代表五佛之一的梵文字母。這也與僧帽壺頸部以上的設計比較相象。至此,經過以佛教界法器的比較和對歷史上僧帽壺來源的考察,關於其出現的原因的一種解釋——它可能是以中原漢族傳統器皿「湯瓶」為主體結合藏傳佛教法王「黑帽」和法器五佛冠的式樣為頂部設計,並以此來明確其宗教使用特點而設計的飲器。它的用途初期專為佛教僧侶飲茶,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變成普通人也可以使用的茶壺。
工藝特色
明永樂紅釉僧帽壺
僧帽壺最早出現的時間是元代,最早出現時的載體為瓷器。明以後隨著大量瓷器工匠轉移到紫砂器方面的製作後也將此器形移植了過來。並且根據以上原因來看,紫砂圓形僧帽壺的出現時間要早於李茂林,更早於時大彬款,時款應為紫砂工藝成熟後,由製作紫砂器皿的工匠根據紫砂壺成型特點加以改良後出現的結果。李茂林款僧帽壺應和其它兩種是沒有傳承關係的,其出現的理由可以做以下兩點考慮:一,李根據漢地佛寺內僧人實際使用後產生靈感設計而來;二、李根據當時出現的瓷器僧帽壺款式所啓發,進而獨立創作的。
通過從歷史的角度,證明瞭僧帽壺在歷史上有著並且也應該有它獨特的地位:其一,解釋了壺名的由來,揭示了其與少數民族器用品有著直接聯繫,並且反映出一段各民間交流的歷史。其二,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僧帽壺製作工藝,設計思路轉變的過程。通過它能夠比較清晰的反映紫砂在中國歷史大環境中不斷變化的歷程,說明瞭「飛把」工藝設計的出處。其三、也展現了佛教傳統中從無帽到有帽,以至於到帽子成為法器的一種演變過程。通過這次對僧帽壺的研究後更發現僧帽壺與傳統文化分不開,它是折射出中國文化傳統和歷史的一面鏡子。
南傳佛教 特色 在 陳鴻源‧愛的行動粉絲團 Facebook 八卦
新北市文化局將在4月15日於中和區華新街舉辦「2018新北市潑水節」活動!!
潑水節女神是沿襲「宋干女神傳說」,女神在潑水節時,沿途接受人們的潑水祝福,象 徵祈求新年如意,意為「運轉」,新北市文化局將邀請民眾體驗東南亞潑水節新年的魅力,今年特別設置「緬甸祈福大金塔」,提供民眾體驗最道地的緬甸祈福儀式,更加入了東南亞特色交通工具─雙條車,讓民眾來場軋車水槍大戰,另外,還有用LED燈結合冰塊造景打造「消暑94冰」主題區,當天更提供8,000份南洋美食,讓民眾體驗原汁原味的東 南亞新年。
今年潑水節跟往年有很大的不同,除了歷年大家最愛的潑水活動之外,更加入了泡泡的元素要來辦場泡泡趴!主活動日當天,另特地邀請到南傳佛教高僧灑淨祈福、現場還安排有藝文團隊表演以及結合多元文化的趣味闖關活動。民眾只要完成闖關活動,即可兌換南洋美食或是緬甸大金塔限定紅包袋1份,同時更可參加超過百項的摸彩活動,其中,最大獎為泰國、 緬甸來回臺灣機票各1張。讓居住於此的新住民感受到過年的氣氛及溫暖,同時傳遞我們對於多元文化的尊重,體現居住在新北市的幸福感。
此外,「多元文化主題書展」、「東南亞文化交流活動」等系列活動,親子同歡的DIY、婆婆媽媽喜愛的料理教學,文青風電影欣賞以及特色觀光商圈城市走讀…等,帶領民眾更為深度認識東南亞文化,名額有限,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報名參加。更多資訊及報 名方式請上活動官網:http://www.ntpc-po.com/查詢。
#行動力小編
4/19、4/20、4/21 國民黨新北市議員初選民調
懇請支持 陳鴻源 !!!
🙇♂️🙇♂️🙇♂️ 希望你能看見我的努力 🙇♂️🙇♂️🙇♂️
新北市議員 永和區參選人
電話民調 請支持 陳鴻源
如果你願意,請您看見我的努力~
【陳鴻源議員 | 愛的行動力網站】
https://www.loveaction.com.tw/
【陳鴻源議員 | 愛的行動力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chenhy2014/
【陳鴻源議員 | Line@新北生活圈】
https://line.me/R/ti/p/%40pvu2535p
南傳佛教 特色 在 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南傳上座部 - YouTube 的八卦

南傳佛教 和北傳佛教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南傳上座部-覓寂尊者開示。 影片製作不易,希望可以按讚、訂閱、分享、留言。若有問題要問,我也可以幫你請教 ... ... <看更多>
南傳佛教 特色 在 Re: [分享] 南傳斯里蘭卡-大乘遺跡(Buduruvagala) - 看板Buddha 的八卦
泰國寺中常見的流程及配備,包括燒香、花果、抽籤、
算命。而莊嚴的佛寺及佛像也是泰國佛教界一直以來的特色。
甚至也不免俗的,大多數寺院都有功德箱、外道神 (東南亞
及印度教本土神祇)、電動抽籤機,甚至菩薩像的普及在民間
寺院遠比想像中的多。
佛教以漏盡為終極
有些信奉後期佛教的人認為:斷盡煩惱、證
阿羅漢並不是佛陀教法的終極。他們認為阿羅漢
不發大心度眾生,只顧自己“灰身滅智”歸於空
寂,而佛陀說法的終極目標是證得萬德圓滿的佛
果,所以小乘聖者最終還須“回小向大”,發菩
提心,求無上覺,畢竟成佛。
這種論調對不對呢?究竟成佛是不是佛陀教
法的終極呢?有沒有這種可能?且讓我們先聽一
聽佛陀怎麼說。
佛陀在諸經中曾多次強調說:
“Ahānameta%, bhikkhave, anavakāso ya% ekissā
lokadhātuyā dve arahanto sammāsambuddhā apubba%
acarima% uppajjeyyu%, neta% hāna% vijjati.”
“諸比庫,無有此事,絕不可能,若在一個世界
中有兩位阿拉漢、正自覺者不前不後地出現,無有此
事!”(D.2.298; D.3.161; M.3.129; A.1.277)
自從菩薩最後一生的入胎結生開始,直到佛
陀般涅槃後其舍利完全消失無餘為至,在此期間,
一萬個輪圍世界內都不可能有其他的佛陀出現。
這是法的定律(Dhammaniyāma)!
即使未來有下一位佛陀出世,現在的佛陀通
常也會有預言,就猶如我們的果德瑪佛陀預言在
遙遠的未來,人壽八萬歲時將會有美德亞佛陀
(Metteyya Buddha)出現一樣。(D.3.107)
假如唯有究竟成佛才是佛陀說法的最終目標,
那麼,這意味著佛陀說法利生四十五年間,或者
佛教流傳至今 2600 年間,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達
到其教法的終極。因為現在是果德瑪佛陀的教法
時期,此間不可能再出現另一位佛陀。而事實上,
自從我們的果德瑪佛陀成佛至今,確實不曾也不
可能有其他的人成佛。“唯有成佛才是終極”的論
調無疑等於否定了佛陀說法度人的目的,否定了
佛法的現見性與可證性,更否定了已經達到佛教
終極梵行已立,應作已作作為僧寶的佛
陀聖弟子。16
到底什麼才是佛陀教法的終極呢?佛陀在
《相應部》中明確地表示:貪瞋癡滅盡的涅槃才是
終極:
“Katamañca, bhikkhave, anata%? Yo, bhikkhave,
rāgakkhayo dosakkhayo mohakkhayo - ida% vuccati,
16 在《本生》、《諸佛史》、《所行藏》等聖典和義註中曾提到“大
菩提乘”的修法,因此在南傳上座部佛教中也有不少的人希望最
終成就佛果。根據上座部佛教,唯有得到佛陀的親自授記後,才
能成為真正的菩薩(bodhisatta)。自從授記後,菩薩需要用至少四個
不可數以及十萬大劫的漫長時間來圓滿十種巴拉密(pāramī)。即使
是在極漫長的無佛出世的空劫時期,他們仍然毫不退縮地圓滿各
種巴拉密。在圓滿巴拉密之前,菩薩還是凡夫,未能證悟任何聖
道聖果。一旦巴拉密圓滿,菩薩即證悟與一切知智相應的阿拉漢
道,成為無上正自覺者。
因此,行菩薩行、成就佛果是極少數人的意願。就如醫生不會
要求每個病人都必須成為醫生,國王不會要求每個臣民都必須成
為國王,同樣地,佛陀也不可能要求每個弟子皆成為佛陀。
bhikkhave, anata%.”
“諸比庫,什麼是終極?諸比庫,貪的滅盡,瞋
的滅盡,癡的滅盡。諸比庫,這稱為終極。”(S.4.378)
《中部·小智解經》也說:
“Nibbānogadhañhi, āvuso visākha, brahmacariya%,
nibbānaparāyana% nibbānapariyosāna%.”
“賢友維沙卡,梵行潛入涅槃,以涅槃為彼岸,
以涅槃為終極。”(M.1.466)
在《中部·大心材譬喻經》中,佛陀也肯定地
說只有證悟阿拉漢果才是佛教梵行的最終目標:
“Yā ca kho aya%, bhikkhave, akuppā cetovimutti -
etadatthamida%, bhikkhave, brahmacariya%, eta% sāra%,
eta% pariyosāna%.”
“諸比庫,只有這不動的心解脫,諸比庫,那才
是此梵行的目標,是其心材,是其終極。”(M.1.311)
所以,佛陀教法的終極是斷盡貪瞋癡、斷盡
一切煩惱、證悟阿拉漢道果。佛陀教法的終極,
也正是佛教沙門的最終目標最高沙門果。
正如佛陀在《相應部》中說的:
“Katamo ca, bhikkhave, sāmaññattho? Yo kho,
bhikkhave, rāgakkhayo dosakkhayo mohakkhayo - aya%
vuccati, bhikkhave, sāmaññattho’ti.”
“諸比庫,什麼是沙門的目標?諸比庫,是貪的
滅盡,瞋的滅盡,癡的滅盡。諸比庫,這稱為沙門的
目標。”(S.5.36)
問 39:有人說上座部佛教是原始佛教。請尊者開示:什麼
是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是不是原始佛教?
答:「原始佛教」是指從佛陀在世時,直到佛陀般涅槃後一
百年部派分裂前,大約一百五十年左右時間的佛教形態,或
者說它是佛陀及其親傳弟子生活和教化的時期。當時的僧團
都以果德瑪佛陀為唯一的導師,以佛陀教導的四聖諦、八聖
道、三學等為修學規範,過著托缽維生、半月誦戒、雨季安
居等簡單樸素的修行生活。
原始佛教是個歷史觀念,只代表兩千五百多年前那個歷
史時期的佛教形態。而上座部佛教是個傳承觀念,是一直流
傳至今日的活生生的佛教流派。原始佛教是上座部佛教的源
頭,而上座部佛教直接傳承自原始佛教,並且直到今天仍最
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始佛教的風貌與傳統。
原始佛教作為一門學科,是近一兩百年才興起的。最早
研究原始佛教的是西方學者,後來也影響到日本和中國。由
於語言的關係,西方學者多依據巴利三藏,日本學者多用對
比南北傳經典的方法,而中國學者多依據北傳的《阿含經》
來研究原始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作為一種信仰、文化和實
踐體系,不僅擁有完整的《巴利三藏》及其註釋,還被成千
上萬的僧尼和信眾們信仰著、學習著和實踐著,影響著許多
國家、地區和民族的各個層面。
原始佛教和南傳上座部佛教也有許多不同之處。例如,
原始佛教時期並沒有佛像,沒有高大壯觀的佛塔,沒有文字
記載的經典,而上座部佛教敬拜象徵佛陀的佛像、佛塔、舍
利、菩提樹,有許多文本經書,現代的上座部僧人還會利用
書籍、音像製品、網路、廣播、電視等傳媒方式弘揚佛法。
不過,雖然由於時代的不同,上座部佛教僧人在生活方式、
弘法模式等方面和原始佛教有所不同,但是在傳誦經典、根
本教理、戒律行持、衣缽裝束、僧團制度、修學方式等重要
問題上還是極為相似的。
問 40:有人說最古老的佛教經典是《阿含經》,是原始佛教
的根本經典。請問《阿含經》屬於巴利三藏嗎?
答:原始佛教時期並沒有成文的巴利三藏,也沒有《阿含經》,
這些經典都是佛陀般涅槃後,由佛陀的聖弟子們結集、傳誦
而成的,但它們都是研究原始佛教不可或缺的根本經典。
根據學者們研究,上座部巴利三藏的經藏,唯一能夠和
北傳《大藏經》的經藏相對應的是四部《阿含經》。其中,
上座部的《長部》、《中部》、《相應部》,大致相當於北傳的
《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但在內容和排列
順序上有許多出入之處。而北傳《增一阿含經》與南傳《增
支部》相當的部分,還不到三分之一。
有些學者喜歡將巴利經藏和北傳《阿含經》混為一談,
然而,南傳上座部佛教並沒有《阿含經》,也不認同這種做
法。北傳《阿含經》並不屬於巴利三藏,它們的差別主要有
以下幾點:
1.巴利三藏是南傳上座部佛教所傳誦的唯一聖典,是
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最接近原始經典的一套三藏。而
《阿含經》分為四部,稱為四《阿含經》,皆屬於北傳佛教
聲聞乘三藏中的經藏,且分別屬於不同的部派:《長阿含經》
屬於法藏部,《中阿含經》和《雜阿含經》屬於說一切有部,
《增一阿含經》據信是大眾部的傳本。由於它們分別出自不
同的部派,所以內容不十分完整,且多有彼此出入者。
2.南傳上座部佛教相信,佛陀在世時所說的語言是馬
嘎底語,也即是今天的巴利語,所以《巴利三藏》是直接用
佛陀的語言保留佛陀教導的經典總集。漢譯《阿含經》是從
梵語翻譯成漢語的,它們應該有更為古老的語言版本。
3.《巴利三藏》是在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寮國、柬
埔寨等上座部佛教國家和地區唯一無可爭議的權威經典。但
《阿含經》在中國歷來被大乘學人視為小乘經典而被束之高
閣,直到近世才逐漸受到重視。
4.《巴利三藏》有一套完整的解釋三藏的義註和複註,
兩千多年以來一直是歷代上座部長老比庫們學習教理和實
踐禪修的根本依據。對巴利三藏的研究和實踐,離不開三藏
的義註、複註,以及長老比庫們的修學成果。《阿含經》是
在 19 世紀才開始引起學者們的注意,並據此來探索和研究
原始佛教。想要研究《阿含經》和原始佛教,則離不開學者
們的研究成果
嚴守佛陀已制戒律二千年,絕不隨意增刪的南傳佛教
瑪欣德尊者
佛教分為三大傳承,即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這三大傳佛教又可以依經典語言
而分別稱為漢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和巴利語系佛教。漢傳佛教產生於中國漢地,流傳至
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在中國也已流傳一千三百多年。
一直以來,由於傳承、地域、語言等方面的阻隔,人們對南傳佛教有諸多的解讀和說法。
有人認為它是原始佛教,有人認為是部派佛教,有人說是小乘佛教,眾說紛紜。那麼,相
對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南傳佛教究竟有什麼特色?
上座部佛教
南傳佛教,因為是由印度向南傳播到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地而形成的佛教體系,在地
理位置上處於印度之南,故稱「南傳佛教」。又因其主要流傳於南亞、東南亞一帶,故也
稱為「南方佛教」。
然而,南傳佛教的規範稱呼應該叫「上座部佛教」,這是南傳佛教內部和國際上通用的名
稱。「上座部」,巴利語Theravāda的意譯,由「上座」和「部」組成。
「上座」,巴利語thera,又作「長老」。依戒律的角度,凡出家滿10個瓦薩(vassa,戒
齡)或以上的比庫,稱為「長老」,滿20個瓦薩或以上的稱為「大長老」。
在經典中,則把thera作thira解釋,其意為穩固、堅固。如南傳佛教經典《長部義注》說
:「長老,即已達到穩固的狀態,擁有作為長老的諸功德者。」《本行義注》說:「長久
住立故為長老;又或與更穩固的戒、正行、柔軟等諸功德相應故為長老;又或以穩固的最
上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諸功德相應故為長老;又或更穩固地證悟稱為殊勝、無上
、寂靜的涅槃故為長老。」
「部」,巴利語vāda的意譯,直譯為「說」、「論」,即學說、觀點、主張的意思,引
申為學派、宗派、部派。因此,「上座部」的意思是長老們的觀點、上座們的學說。
上座部佛教的源流
那麼,上座部是怎麼來的呢?其實,佛陀在世時並沒有所謂的上座部、大眾部、說一切有
部、經量部、法藏部等部派,更沒有所謂的「大乘」、「小乘」等區別。當時的僧團在教
理、戒律上皆是同一師學、和合無爭的,猶如水乳交融,並沒有出現多少分歧。
佛陀在般涅槃前非常關心僧團的和合與發展,他叮囑說,若比庫們遵行七法,能夠使僧團
興盛而不會衰敗,其中的第三條是:「諸比庫,只要比庫眾對尚未制定者將不再制定,已
經制定者將不廢除,只按已制定的學處(即戒律)受持遵行。諸比庫,如此即可期待比庫
眾增長而不衰退。」
佛陀般涅槃的那一年雨季安居,馬哈咖沙巴長老在王舍城主持了第一次結集,精挑細選了
五百位阿羅漢參加,一起記誦和審核佛陀在四十五年中所教導的戒律與正法。結集結束之
際,阿難尊者說佛陀在臨般涅槃前曾提到微不足道的戒律可以舍棄的問題。由於與會大眾
意見不一,於是,馬哈咖沙巴長老重申了佛陀臨終前的教導:「尚未制定者不應再制,已
經制定者不應廢除,只按已制定的戒律受持遵行。」
此項決議獲得全體與會者的一致通過。由於所有與會者都是佛陀的親傳弟子和德高望重的
長老,因此,這種代表佛陀本意的長老們的觀點就稱為「上座部」。同時,這項決議的精
神也就在以上座長老為核心的原始僧團中保持下來。
佛教在日後漫長的流傳發展過程中,不斷分出許多學說和部派,但是,作為保守聖者傳統
、以維持佛陀教法純潔為己任的「上座部」,自始至終都堅持一些恆久不變的原則:
1、佛陀沒有制定的戒律、沒有說過的法,不應添加。
2、佛陀已制定的戒律、已說過的法,不應廢除,不應隨意篡改。
3、只應遵行佛陀所制定的戒律、所教導的法。
因此,凡是堅持這些觀點、遵守這種傳統的,就稱為「上座部」。
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代國王無憂王(Asoka,阿育王)統一了整個印度。他後
來篤信佛教,廣修塔寺,普施僧眾。因此,有很多外道苦於生計,竟自行剃了光頭、穿上
袈裟、冒充比庫來接受供養,並且用外道的修行方法擾亂佛教。於是,無憂王從阿厚岡葛
山中迎請了摩葛利子 ‧ 帝思長老前來整頓僧團、淘汰外道。隨後,又挑選了一千位阿羅
漢比庫,在王都巴嗒釐子城舉行第三次聖典結集,歷時九個月,完整地誦出了《巴利三藏
》。
結集之後,僧團作出一項富有深遠意義的決定:派出九個弘法使團到印度國內外去弘揚佛
法。其中的第八使團由索納尊者、伍德勒尊者帶領到了金地,即今天緬甸南部的達通至泰
國中南部一帶地區。第九使團由阿拉漢馬興德尊者帶領到了獅子洲,即現在的斯里蘭卡。
由於緬甸、泰國、斯里蘭卡都位於印度的南方,因此這一系的佛教稱為「南傳佛教」。當
時無憂王所護持的佛教屬於上座部一系,因此傳播到這些地區並一直流傳至今的稱「上座
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今天主要盛行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這五個南亞和東南亞國
家。另外,印度東北部、孟加拉國東部、越南南部,以及中國雲南的傣族、布朗族、佤族
、阿昌族等地區,傳統上也是上座部佛教流傳地區。從十九世紀末開始,上座部佛教傳播
到歐美澳等西方國家,並有持續發展之勢。
上座部佛教的特色
與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比較起來,南傳上座部佛教富有特色。
■ 只尊奉釋迦牟尼佛
漢傳佛教信奉諸多的佛、菩薩、羅漢、金剛、祖師、諸天鬼神等,例如阿彌陀佛、藥師佛
、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等等。藏傳佛教則有更龐大的神佛體系,除了諸佛、菩薩以外,
還有金剛、明王、度母、空行母、各派祖師、護法神等等,多不勝數。即使對於佛陀,也
有法身、報身、化身之說,如「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
迦牟尼佛」,認為釋迦牟尼是「化身佛」。但是,當我們走進南傳佛教寺院,會發現只供
奉釋迦牟尼佛。因為上座部佛教只禮敬、尊奉歷史上的果德瑪佛陀,並視其為導師,不崇
拜菩薩、祖師、護法等等。
■ 只依《巴利三藏》
漢傳佛教的經典總彙叫《大藏經》,裏面除了收錄小乘三藏之外,還有大量的大乘經典,
諸如《華嚴經》《法華經》《金剛經》《楞嚴經》等,此外還收錄了歷代祖師大德撰寫的
名目繁多的論典。而上座部佛教所傳承的經典,是在公元前三世紀無憂王時代即已定型的
巴利語三藏聖典,以及解釋這些聖典的義注和復注。在數量上,要比漢傳經典少之又少。
《巴利三藏》是在所有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和地區共同尊奉,並且沒有爭議的權威性聖典
。
需要指出的是,南傳上座部佛教流傳至今二千三百多年,不曾出現過一位祖師,也不曾出
現過任何一個因為倡議殊勝教法而另立的宗派。假如有佛教學者或歷史學家想撰寫一本所
謂《南傳佛教思想發展史》之類的著作的話,他可能會發現有關資料將異常缺乏,以至於
不得不回來研究《巴利三藏》及其注釋。當然,上座部僧團也存在着一些派別,但那也只
是在持戒鬆緊等枝末方面的分歧,在經典與教理方面還是一致的。
■ 使用巴利語
南傳上座部佛教所使用的經典語言是巴利語。「巴利」(Pā1i)原來並非語言的名稱,而
是「聖典」、「佛語」的意思。巴利語屬於古印度馬葛特一帶地區的方言。佛陀在世時,
這一帶地區所使用的語言叫馬葛提語。後來,以馬葛提語為載體的佛教經典傳到了斯里蘭
卡、緬甸、泰國等地。雖然這些地區原來都有自己的民族語言,但為了表示對聖典的尊重
,當地的長老比庫們不敢隨意改變佛陀的語言,於是直接用馬葛提語來傳誦經典。直到現
在,比庫們在誦經的時候,並不用自己的民族語言,而是用巴利語。因為聖典叫「巴利」
,於是記載和傳誦聖典的語言就叫「巴利語」。巴利語的特點是發音清晰,韻律動聽,即
使不用刻意吟唱,念誦起來仍然如歌曲般優美動聽。能夠把佛陀講經說法的語言基本保持
不變,不能不說是語言發展史上的奇跡。
■ 注重戒律細行
講到持戒,有些人認為要入鄉隨俗,可以不必拘泥小節,所謂「隨方毗尼」嘛。然而,上
座部佛教卻強調,戒律是佛教的生命,是修行的基礎,如此,上座部佛教有許多看似不合
時宜的現象。比如:僧人身上所披的紅褐色、黃褐色的袈裟,必須按照《律藏》的規定進
行裁剪、縫制和染色,它保留了佛陀在世時的服裝式樣。如此,見到僧人,就猶如見到佛
陀在世時的聖僧團一樣。有長老曾自豪地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服裝像我們身上的袈
裟那樣,保持了二千六百年不曾改變。」
在現代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上座部僧人仍然過着托缽乞食、離非時食、半月誦戒、
雨季安居、行邀請法、着咖提那衣等簡單樸素的原始佛教律制生活,這正是他們嚴持戒律
、注重細行的修學態度的結果。
■ 禪修次第清晰
上座部佛教難能可貴之處,是它完整地傳承了佛陀當年所教導的一整套止觀禪修方法,嚴
謹系統,次第分明。禪修者可以通過專注呼吸等方法修習禪定,證得禪那後,借助強有力
的定力來培養觀智,觀照名色法(即物質現象和心理現象)的無常、苦、無我,次第成就
十六種觀智,乃至今生證悟道果涅槃。雖然佛教流傳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年了,但人們仍然
能夠依照這些方法,來體驗各種不同層次的修行境界。
■ 教化社會
許多人一提到上座部佛教,自然會冒出一句「小乘佛教」。他們認為小乘佛教的最高果位
是證阿羅漢以求「灰身滅智」,做「自了漢」,不發菩提心救度眾生云云。這是對上座部
佛教的誤解。
上座部佛教認為,弘法利生是出家人的義務。但想要度化眾生,自己先須學有所成,修有
所證,即先度己後度人。
在現代教育尚未普及的年代,南傳佛教寺院都是當地兒童接受文化和品德教育的學校。上
座部僧人既是知識的代表,又是積累功德的對象及社會道德的倡導者。上座部佛教流傳的
地區,幾乎都是全民信教的地區,佛教的影響無所不在,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方式、行為
模式、價值觀念、人生趣向等方面。即使在今天的南亞、東南亞地區國家,上座部僧人到
政府機關、學校、醫院、監獄等地弘法教化是司空見慣之事,許多寺院還經常舉行各種弘
法、禪修、星期日學校、社會公益等活動。上座部僧人自古至今在維持傳統、淨化人心、
促進社會和諧上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8.173.204.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625361322.A.DB3.html
※ 編輯: tmac012004 (218.173.204.2 臺灣), 07/04/2021 17:00:0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