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 選手張兆旭在CBA 體測深蹲時受傷
最近這件事情引發蠻多球迷甚至酸民討論
我看到很多不理性的人紛紛提出 【這麼輕的重量還會受傷?】
【運動員都應該要有良好的肌力,這樣就受傷?太弱了吧】
以及【受傷的第一時間,旁邊的人沒有去關心球員反而先去保護器材?】
等許多攻擊且批判性的言論
我看了直搖頭,只能說,外行人看熱鬧,鍵盤酸民聊心酸
-------------------------------------------------------------------------------------
我想針對幾點來討論
第一,「重量很輕,動作看起來也沒有很糟糕又蹲這麼淺,怎麼會受傷?」
首先,張兆旭的身高有221公分,基本上有帶過籃球員的教練都會知道
身高超過190公分以上的人,因為股骨(大腿骨)的長度還有身材過於龐大的問題,【深蹲所需要的活動度跟身體負擔會比正常人還要多很多】
這種身材的人能夠正常深蹲到大腿平行的,其實比你想像中的還要少很多
張兆旭的身高又是誇張的221公分,力矩槓桿原理,同樣的動作,同樣的重量,他的脊椎與關節負擔會比我這種170公分出頭的矮個還要大很多
所以以他的身材,那個深蹲的幅度我認為是再正常不過的深度
再來,鏡頭角度只拍到正面,沒有拍到側面
以正面的動作角度正確性來說,受傷的機率不高
只有側面角度才知道他核心是否收緊,骨盆控制角度有無誤差
(他倒地的瞬間,我就直覺判斷應該是腰部受傷)
在訓練中,通常半蹲可以使用到比全蹲更大的重量
許多人會以為半蹲對膝蓋負擔大,事實上,大重量的半蹲最常受傷的部位
其實是腰部,因為你核心跟骨盆控制能力不好
沒有請過專業教練的人,最多知道膝蓋不要內八,然後上個腰帶保護一下自己,完全不知道呼吸以及核心控制出力的技巧
這時候腰部就很容易受傷
【另一個問題就是重量不重,怎麼還會受傷?】
我們來看CBA體測深蹲規則
測試內容:測試隊員在100kg負荷下,在100秒內最大重複蹲起該負荷的次數。
首先,我不認為100公斤是一個很輕的重量
張兆旭221公分的身材會讓人產生槓鈴跟槓片很小很輕的視覺錯覺
再來就是即使你是做一個不重的重量,但是卻要做【最大反覆次數】
比如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深蹲1RM是100公斤
要求你做60公斤20下或30下會發生什麼事情?
也許前10下你可以很輕鬆地做完,但是最後幾下你很可能會因為疲勞
而產生許多代償
張兆旭做到第12下才受傷,疲勞的累積,或者先前的舊傷,都是有可能引發受傷的原因之一
第二,「球員倒下的瞬間,旁邊的人第一時間關心的是槓鈴而不是球員?」
如果有看過健力深蹲的比賽都會知道,如果選手在深蹲時倒下
最害怕的就是被槓鈴壓住導致二次傷害,所以一定都會有人跑去移開
槓鈴避免槓鈴滾動到受傷的選手,我看到左右兩旁的人第一時間
是伸手去扶深蹲架→避免深蹲架倒下,第三個人跑去扶槓鈴→避免槓鈴滾動
我認為是完全可以的行為
再來就是旁邊的人可能不是專業的防護員或醫療人員
針對受傷的人並無法提供任何幫助,所以許多時候都會選擇等專業人員進場進行評估
大家應該都聽過車禍現場不要隨便移動傷患的故事吧?
車禍現場不要移動傷患很正常,體測現場不要碰傷患卻要被罵?
真要挑剔的話,就是選手在深蹲的時候兩邊的人並沒有做出【護槓】
的動作,兩邊之所以會站人,他們所扮演的工作角色就是所謂的(Spotter)護槓人員,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他們站得遠遠的,並沒有做出護槓的動作
第三,不要從局部影片片段就下判斷
就像許多腥聞霉體一樣,喜歡節章取義
常常發言人不是這個意思,給他隨便剪輯一下
然後下一個轟動的標題,就能創造一個虛構的故事以及帶風向
我們只能從短短幾十秒的片段看到一個人做深蹲然後倒下的畫面
完全不知道前面的熱身是否做確實,不知道這個人是否有舊傷
不知道這個人的活動度在哪裡,不知道這個人的重量訓練成熟度在哪裡
甚至許多人可能連測試的規則重量都不曉得
總之,希望球員早日康復
一個體能測驗導致球員受傷,其中肯定有些瑕疵不足的地方
但是與其批判與酸民,不如好好檢討讓整體環境變得更好
才是長久之路,不是嗎?
看更多跳躍力訓練點進我的IG andykyo32
https://www.instagram.com/andykyo32
跳躍力聖經 Vertical Training Society
#cba #體能測驗 #深蹲 #受傷
力矩意思 在 運動解密 Fitness Leaks Facebook 八卦
CBA 選手張兆旭在CBA 體測深蹲時受傷
最近這件事情引發蠻多球迷甚至酸民討論
我看到很多不理性的人紛紛提出 【這麼輕的重量還會受傷?】
【運動員都應該要有良好的肌力,這樣就受傷?太弱了吧】
以及【受傷的第一時間,旁邊的人沒有去關心球員反而先去保護器材?】
等許多攻擊且批判性的言論
我看了直搖頭,只能說,外行人看熱鬧,鍵盤酸民聊心酸
-------------------------------------------------------------------------------------
我想針對幾點來討論
第一,「重量很輕,動作看起來也沒有很糟糕又蹲這麼淺,怎麼會受傷?」
首先,張兆旭的身高有221公分,基本上有帶過籃球員的教練都會知道
身高超過190公分以上的人,因為股骨(大腿骨)的長度還有身材過於龐大的問題,【深蹲所需要的活動度跟身體負擔會比正常人還要多很多】
這種身材的人能夠正常深蹲到大腿平行的,其實比你想像中的還要少很多
張兆旭的身高又是誇張的221公分,力矩槓桿原理,同樣的動作,同樣的重量,他的脊椎與關節負擔會比我這種170公分出頭的矮個還要大很多
所以以他的身材,那個深蹲的幅度我認為是再正常不過的深度
再來,鏡頭角度只拍到正面,沒有拍到側面
以正面的動作角度正確性來說,受傷的機率不高
只有側面角度才知道他核心是否收緊,骨盆控制角度有無誤差
(他倒地的瞬間,我就直覺判斷應該是腰部受傷)
在訓練中,通常半蹲可以使用到比全蹲更大的重量
許多人會以為半蹲對膝蓋負擔大,事實上,大重量的半蹲最常受傷的部位
其實是腰部,因為你核心跟骨盆控制能力不好
沒有請過專業教練的人,最多知道膝蓋不要內八,然後上個腰帶保護一下自己,完全不知道呼吸以及核心控制出力的技巧
這時候腰部就很容易受傷
【另一個問題就是重量不重,怎麼還會受傷?】
我們來看CBA體測深蹲規則
測試內容:測試隊員在100kg負荷下,在100秒內最大重複蹲起該負荷的次數。
首先,我不認為100公斤是一個很輕的重量
張兆旭221公分的身材會讓人產生槓鈴跟槓片很小很輕的視覺錯覺
再來就是即使你是做一個不重的重量,但是卻要做【最大反覆次數】
比如一個體重60公斤的人,深蹲1RM是100公斤
要求你做60公斤20下或30下會發生什麼事情?
也許前10下你可以很輕鬆地做完,但是最後幾下你很可能會因為疲勞
而產生許多代償
張兆旭做到第12下才受傷,疲勞的累積,或者先前的舊傷,都是有可能引發受傷的原因之一
第二,「球員倒下的瞬間,旁邊的人第一時間關心的是槓鈴而不是球員?」
如果有看過健力深蹲的比賽都會知道,如果選手在深蹲時倒下
最害怕的就是被槓鈴壓住導致二次傷害,所以一定都會有人跑去移開
槓鈴避免槓鈴滾動到受傷的選手,我看到左右兩旁的人第一時間
是伸手去扶深蹲架→避免深蹲架倒下,第三個人跑去扶槓鈴→避免槓鈴滾動
我認為是完全可以的行為
再來就是旁邊的人可能不是專業的防護員或醫療人員
針對受傷的人並無法提供任何幫助,所以許多時候都會選擇等專業人員進場進行評估
大家應該都聽過車禍現場不要隨便移動傷患的故事吧?
車禍現場不要移動傷患很正常,體測現場不要碰傷患卻要被罵?
真要挑剔的話,就是選手在深蹲的時候兩邊的人並沒有做出【護槓】
的動作,兩邊之所以會站人,他們所扮演的工作角色就是所謂的(Spotter)護槓人員,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他們站得遠遠的,並沒有做出護槓的動作
第三,不要從局部影片片段就下判斷
就像許多腥聞霉體一樣,喜歡節章取義
常常發言人不是這個意思,給他隨便剪輯一下
然後下一個轟動的標題,就能創造一個虛構的故事以及帶風向
我們只能從短短幾十秒的片段看到一個人做深蹲然後倒下的畫面
完全不知道前面的熱身是否做確實,不知道這個人是否有舊傷
不知道這個人的活動度在哪裡,不知道這個人的重量訓練成熟度在哪裡
甚至許多人可能連測試的規則重量都不曉得
總之,希望球員早日康復
一個體能測驗導致球員受傷,其中肯定有些瑕疵不足的地方
但是與其批判與酸民,不如好好檢討讓整體環境變得更好
才是長久之路,不是嗎?
看更多跳躍力訓練點進我的IG andykyo32
https://www.instagram.com/andykyo32
跳躍力聖經 Vertical Training Society
#cba #體能測驗 #深蹲 #受傷
力矩意思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八卦
【踩踏也有技術?】
這是我剛接觸到POSEMETHOD最驚訝的發現。原本我以為每個人的腳都在360度的圓上面踩踏,每個人都一樣,比得就是誰的力量大、誰的爆發力強,怎會有技術可言呢?
但我自己的確因為書中的技術使成績大幅進步,腿比較不會痠了,速度提升、心率也下降。過去一直想把這樣的「踩踏技術訓練」經驗分享給別人,因為這種感受實在太棒了。但因為各種原因,分享只能受限於之前東華大學的學生、Featherlight鐵人隊的一些夥伴和朋友……這次,特地請羅曼諾夫博士在台灣多留一天,由他親自把這樣的技術分享給台灣對騎乘技術有興趣的朋友,希望這樣的技術可以在台灣開始發芽。
這次也是我第一次正式聽博士講解,順便做了簡單的筆記分享如下:
●功率=力×力臂×迴轉數。騎乘時我們所用的力,就是體重。體重是我們的腿部支撐與轉動踏板的主要力量。
●除非我們在騎車時綁上安全帶,把自己緊緊繫在座墊上(或是用力抓住握把身體拉向下),不能我們無法踩出比自己體重還重的力量。
●一般人認為「踩得更用力」的意思是靠腳用力往下踩,增加肌肉的緊繃感。然而,如果當肌肉變得更緊繃卻沒有把更多的體重轉移到踏板上,你所多花的力氣都是無效的,它並沒有辦法增加力矩,所以功率也不會增加。也就是說,更用力只是浪費能量,並沒有辦法使你騎得更快。
●腿部只是轉移體重的中繼傳遞站,我們透過雙腿把體重轉移到踏板上,車子因此前進;而體重來自重力,重力是我們前進的真正動力源頭。就像所有的人類的移動方式一樣,全都可以被簡化成一道非常簡單的公式:身體從支撐點上的平衡姿勢(靜止狀態)失去平衡,進而移動,接著身體轉移到新的支撐點形成另一次的平衡與失衡。在跑步時,支撐點顯然是在腳掌著地時形成;在騎車時,支撐點是當體重轉移到踏板上時。
●「力量大小」與「費力程度」兩者之間是不同的;力量大小取決於你轉移多少比例的體重到踏板上,而費力程度是指肌肉的緊繃感。緊繃的肌肉提供我們運用體重轉移到踏板上。肌肉的費力程度要能夠直接等同於分配到踏板上的體重,超過的話代表浪費力氣。
●腿部的功能是把體重傳輸到踏板上。當迴轉速增加(或轉動力矩下降)時,想要精準地在兩踏板之間轉移體重會變得更加困難。回轉速愈低,代表肌肉繃緊時間愈長,血流會遭到阻斷,增加心肺的負擔;反之,較高的轉速可使腿部快速收縮的肌肉變成另一種形式的幫浦,減少心臟的負擔。
●最大的轉動力矩發生在踏板通過三點鐘方向時(90度),因為此時體重的方向剛好完全垂直屈柄。我們應該把力量(也就是支撐在踏板上的體重)集中在三點鐘方向,愈集中愈好。真正有效率的機械都會把力集中在一點上,就像活塞……就像你快速撥動前輪的動作一樣。所以,研究者發現經驗豐富的車手的力量比入門者更集中在踏板通過三點鐘方向時。
●所有的踩踏技術動作的目的都在開發技術知覺:腳掌通過三點鐘方向時把體重轉移到踏板上的技術。也就是三點鐘在哪裡?在轉速100時還要能抓得到,而且快速把體重轉移上去,一過四點就收回,不能延遲,這就是技術。
●分配到1-4點鐘方向的體重只要足夠使踏板轉動到目標轉速即可,要能夠學會運用最少的體重來轉動踏板。
●所有的踩踏技術都分成四個階段:
1、手掌、臀部都在支撐體重。
2、手掌離開握把。
3、臀部離開座墊。
4、手掌、臀部都離開支撐。
這是在訓練腳上承擔更多體重時轉移體重的能力(知覺)。
力矩意思 在 力矩- 教育百科| 教育雲線上字典 的相關結果
物理學上指一力的作用線與轉軸之垂直距離(即力臂),和力的大小之乘積,為該力對該軸之力矩的大小。通常以引起順時針方向轉動者為負力矩,反之為正力矩。 ... <看更多>
力矩意思 在 力矩的意思、解釋、用法、例句 - 國語辭典 的相關結果
物理學上指一力的作用線與轉軸之垂直距離(即力臂),和力的大小之乘積,為該力對該軸之力矩的大小。通常以引起順時針方向轉動者為負力矩,反之為正力矩。 ... <看更多>
力矩意思 在 力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的相關結果
在物理学裏,作用力促使物體繞著轉動軸或支點轉動的趨向,稱為力矩(英語:torque 或moment),也就是扭转的力。转动力矩又称为转矩。力矩能够使物体改变其旋转运动。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