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想要的和你不一樣,那就是你的錯。
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決定了我們與事物之間的關係,而這種關係又塑造了我們的意圖。如果我們認為衝突是一件危險的事情,而自己缺少某種東西(如時間、精力、資源、善意或創意),而在這種情況下,唯一的選擇是輸或贏,那麼我們就會玩起怪罪遊戲,試圖透過進攻來取勝,或是嘗試保護自己。
只要我們的需求不一致,就會開始這種怪罪遊戲。
這種模式也會反過來,把那批判之眼看向內在,開始責怪自己。「都是我不對,我老是……。我從來不會……。」這仍然是怪罪遊戲,只是轉往另一個方向:如果有未滿足的需求,就一定是某個人的錯。
取自《正念溝通》
************************************
各位朋友,晚安:
這篇摘文所提到的「無意識」,我個人喜歡用「小我」談。分別、想找到一個確切的原因來解釋發生的事、逃避處罰……,這些都是「小我」的基本功能,這能幫助我們在地球上生存。
然而,社會複雜、文明建構也常超過了個人的理解,只靠「小我」生活,其實會有困難。尤其情境越複雜,「小我」的侷限也就越是明顯。
其實怪罪他人跟自責,都是「小我」擅長的活動。這活動在整體社會制約之下,常常活躍到個人難以承受。
「建立內部資源來對抗嚴厲的自我批評。培養積極正向的練習,比如感恩和自我同理心。」
自責,如同在心裡有一把難以被熄滅的火,常燒灼得讓自己心痛,又無處逃脫。這時非暴力溝通、正向思考、靜心的練習,都可以幫上忙,在「小我」持續作用的同時,又有理智與「高我」的協助,重新回到愛與善意的懷抱。
「學會與內心的批評聲音建立一種共感、清晰與堅定的關係。轉譯自我批判,聽出它們背後的訊息:這個聲音在表達什麼感受和需求?」
此外,不管是自責或責怪他人的念頭,只要在心裡升起,我們就可以連結感受與需要。「小我」玩的遊戲,其實可以喊暫停,讓我們喘息。
祝願您,能跟自責和諧共處,感恩它常來提醒,帶著我們回到感受和需要!
************************************
我們的無意識訓練
【文/ 奧朗‧傑‧舒佛】
我們無意識地自動運行時,預設狀態是什麼呢?想要轉變對話中的意圖,就必須先檢視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
以室友之間一個很常見的情況為例:你是否曾經遇過這樣的狀況?你把廚房收拾得整整齊齊,但室友一用就會一片髒亂。就算他們確實收拾了,也達不到你的標準。如果這聽起來很熟悉,你可能會很惱怒:「你到底怎麼回事啊?為什麼要搞得一團亂?做……有那麼難嗎?」說不定你還會說他們是髒鬼。然而,如果你曾經是另外一方的話,你的反應可能是類似這樣:「你是有潔癖嗎?就不能放輕鬆點嗎?」
在工作上,根據我們處理細節的方式,另一個人若不是「毫無組織、不專業」,不然就是「吹毛求疵、微觀管理」。在戀愛關係裡,想要更多親密感和情感的人,認為他們的伴侶「冷漠、疏遠」,而伴侶可能會認為他們「需要人幫忙、依賴心重」。
你有看出背後的模式嗎?無論我這一邊發生了什麼事,無論我在情境的哪一邊,不對的都是「你」。如果我想要的和你不一樣,那就是你的錯。
只要我們的需求不一致,就會開始這種怪罪遊戲。
退一步思考一下這裡的邏輯—如果我想要你改變自己的行為,所以告知你哪裡不對,這有什麼用?這種激勵改變的策略太落後了吧!第一次聽到馬歇爾.盧森堡指出這種明顯的模式時,我真的非常震驚。人們受到指責和批評時,通常都會為自己辯護,使得溝通更加困難。一個更極端的例子是,為了讓別人聽到而大吼大叫。這種狀況的結果通常是什麼呢?當我們處於無意識狀態時,採用的策略幾乎不太可能奏效,甚至會適得其反。
這種模式也會反過來,把那批判之眼看向內在,開始責怪自己。「都是我不對,我老是……。我從來不會……。」這仍然是怪罪遊戲,只是轉往另一個方向:如果有未滿足的需求,就一定是某個人的錯。
***
看法決定意圖
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決定了我們與事物之間的關係,而這種關係又塑造了我們的意圖。如果我們認為衝突是一件危險的事情,而自己缺少某種東西(如時間、精力、資源、善意或創意),而在這種情況下,唯一的選擇是輸或贏,那麼我們就會玩起怪罪遊戲,試圖透過進攻來取勝,或是嘗試保護自己。當我們用對或錯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等於更進一步被迫做出批判或辯護。如果我們只是把他人當成與自我需求相關的物件,會幫助或阻礙實現目標,那麼我們就會試圖強迫、操縱或控制局面,以達到目的。
***
★問與答
Q:我的模式不是怪罪或攻擊他人,而是怪罪我自己。我要怎麼做才好呢?
A:我們對自己可能是非常、非常嚴苛的!我自己也有相當程度的制約行為。
有兩個基本的方法可以處理這個痛苦的習慣。第一,建立內部資源來對抗嚴厲的自我批評。培養積極正向的練習,比如感恩和自我同理心(見第九章)。還有一些其他方法,如同情和慈悲靜心。這些做法都能增強韌性,就像從燃燒的房子裡走出來,呼吸新鮮空氣。
第二個方法就是滅了這把火,也就是去改變模式。學會與內心的批評聲音建立一種共感、清晰與堅定的關係。轉譯自我批判,聽出它們背後的訊息(見第十章):這個聲音在表達什麼感受和需求?我們可以用正念來研究是什麼信念造成了這種模式。這類型的習慣通常都源自童年早期,所以得到他人支持會很有幫助,可以幫助你解開並療癒某些部分。同樣重要的是,找個方法直接對批評的聲音說不。當責備的念頭很強烈時,或許可以用同理來切斷這種模式。透過任何你可以用的方法來打斷思緒、轉移注意力,好打破這個迴圈。
.
以上文字取自
正念溝通:在衝突、委屈、情緒勒索場景下說出真心話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3714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
改為線上直播_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24 基隆免費公益講座_創作我的幸福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4369237288959/
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1的網紅孫博萮,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Uno另一個有趣的制約行為...
制約行為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八卦
【#骨灰級心理師想跟你說】#09
--
失敗不總是等同做錯了;
也許,那是我們當時盡力之後的最好結果。
真正的錯誤是失敗之後,不願意再嘗試。
--
3月月曆下載載點 ➡️ http://goo.gl/78Dr7W
--
#史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
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 的主要代表人物。提出 #操作制約、#行為分析 的概念,除心理學研究外,還寫了著名小說《桃源二村》。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
十五歲時,他曾與幾位朋友駕獨木舟沿河而下漂流四百八十公里!此外,他還曾嘗試製作出簡易滑翔機,也曾把一臺廢鍋爐改造成蒸汽砲台,把🥔馬鈴薯和🥕蘿蔔當炮彈,射到鄰居的屋頂上 😬
B. F. Skinner B.F. Skinner Foundation
制約行為 在 旗山五福 Facebook 八卦
很多毛孩都有這樣的制約行為,哈!
========================
養寵物,請一定要用認養的喔!
制約行為 在 孫博萮 Youtube 的評價
Uno另一個有趣的制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