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推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 有獎徵答💥】
Prize draw for Taiwan's #WHO inclusion!
#世界衛生大會 🌐 的腳步近了
國際上呼籲 #WHO應納入台灣 的聲音也越來越強大
小編也歡迎大家一起來為台灣贊聲 📣📣📣
即使平時遭受不公平的打壓
即使在這次 #武漢肺炎 疫情中
台灣的聲音仍被排除在WHO之外
但台灣 #參與國際 #貢獻世界 的決心從沒改變
就讓世界聽見咱台灣團結一心的聲量吧 💪
為了鼓勵大家熱情響應
小編決定用 #有獎徵答 的方式
希望號召大家幫轉一波~ 😉
從現在起至 #5月19日 23:59前 (台北時間)
完成下面為台灣發聲的動作
立即取得抽獎資格!!
內容充實所以步驟有點多大夥看仔細囉 🧐
🔺 按下外交部粉專的「讚」(已經是粉絲的就不用lol)
🔺 公開分享這則貼文
🔺 在本貼文下方留言標註3位朋友 (#至少要有一位是外國朋友 喔~),並回答以下問題:
1️⃣ 請引述《WHO憲章》:「健康是基本人權,是普世價值,不因種族、宗教、政治信仰、經濟或社會情境而有所分別。」上面這段敘述的 #英文原文 🇬🇧。
2️⃣ 請問今年世界衛生大會 (WHA) 是 #幾月幾日 舉行呢?
3️⃣ 目前有 #哪些WHO會員國 已經提案邀請台灣參與今年的WHA?(至少要列舉5個以上)
4️⃣ 請用一句話呼籲WHO納入台灣‼️(要正能量充滿喔~)
🔺 獎品 (重點!!):我們將抽出50位幸運兒獲得高級限量版白帥帥的 #TaiwanCanHelp 棒球帽 🧢 以及... that's right~~ 人見人愛之Tiffany藍MOFA #台灣頸枕 10顆 😍
The #WorldHealthAssembly is fast approaching, and international calls for #Taiwan’s inclusion have only been getting louder. Regardless of whether or not we get an invitation, we can still be proud of Taiwan’s record thus far in containing the #WuhanCoronavirus and in all we’ve done to help the world in these troubled times. If you want to show your pride, we’ve got a prize draw that can help you get started. Just complete the steps below by 23:59 on May 19 (Taipei time) to be in with a chance to win!
✅ Like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Facebook Page (if you haven’t already).
✅ Share this post publicly (ensure the sharing settings are set to public).
✅ Tag three friends in the comments section (at least one of them from somewhere other than Taiwan)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 is the second principle basic to the happiness, harmonious relations and security of all peoples as listed in the WHO Constitution?
2️⃣ When is the World Health Assembly being held this year?
3️⃣ Name at least five of the WHO member countries that have already proposed inviting Taiwan to attend this year’s WHA.
4️⃣ Think of your own slogan (a positive one) calling for Taiwan’s inclusion in the WHO.
The draw is open to everyone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and prizes include 50 white #TaiwanCanHelp baseball caps and 10 MOFA Taiwan neck cushions!
列舉基本權有哪些 在 杰宇的法文邂逅 Facebook 八卦
【有意思的杰論|「窮人永遠只能是窮人!?從「富二代」到「富二十代」的故事 😱】
「階級」的概念在「台灣」跟「法國」有多明顯?過去在歐洲,我常常觀察到社會階級的問題,來到台灣後,發現台灣跟歐洲的社會很不一樣,所以想透過這篇文章多了解一下台灣的狀況。
目前,我覺得在台灣,好像不存在明顯的社會階級。不過,有個台灣朋友告訴我,如果硬要說的話,政治世家、醫師世家身份會比較顯赫。
在比較傳統的年代,家長會鼓勵女孩子長大以後,找醫師結婚,因為「醫師娘」是一個人人羨慕的身份。
之前,和台中姐姐一起看台灣的八點檔,也常常會看到類似的片段。兩個人的社會階級差得太大,常常在婚姻上出現「門不當戶不對」的爭執,而且可能「硬生生遭家長拆散」😅
「社會階級」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歐洲。我曾經看過一份十幾年前,《 經濟學人》所做的一項調查:歐洲在500年前的有錢人家,跟今日的有錢人家是差不多的一群人,顯示出歐洲的階級流動程度很低!
我覺得社會階級的流動是一件重要的事。就算家裡很窮,因為這個社會給你平等的機會,未來也能出頭天;家裡雖然有錢,自己仍然要很努力,才能獲得名聲與權力。這是一個健康的社會該有的樣子。
以外國人的角度,我看不出來台灣有階級,不過,法國是一個很明顯有階級的國家。不只是從人的穿著、住的地方等,也可以從很多其他方面來判斷一個人的階級。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法國的狀況,下面會分成三個歷史、教育、語言三個部分來討論。請大家跟我一起來看看台灣跟法國有哪些差異吧!
👉 過去的法國社會把人民劃分成不同身份_這一段歷史居然延續到今天?😨
在法國,有兩種人的身份被視為與「普通人」有天壤之別,我想熟悉法國的朋友應該馬上就猜到了:第一種是貴族的後代,第二種是資產階級世家。
大家可能會疑惑,這些人應該在法國大革命之後就消失了呀?其實他們還是存在!只是現在已經沒有法律上或制度上的「地位」。根據統計,法國今日有15萬人、3000個家庭,屬於貴族後代,這些家庭被稱為 « Les familles aristocratiques »,佔法國人口的0.2%。
有時候只聽一個人的「姓氏」,就會知道這個人是不是貴族的後代、身份高不高貴、「是從哪一個地區來的」。許多貴族會於名字後冠上封地名,並在名字與領地名中間加上助詞 « de »,代表他的地主身份,也彰顯跟農民之間的身份差異。比方說,法國家樂福集團有一位董事叫 Amaury de Sèze,同時是法國多家跨國企業的首席執行長、董事會成員,家族裡有許多祖先都是法國的政治家。
法國一直以來都有嚴重的城鄉差距、資源不足的問題。這其實有點像台灣的狀況,可能你是台北人,就會被認為有比較高的社經地位。在法國,如果你的「姓氏」明顯來自偏鄉地區,你就有可能會因為社會上的眼光,而受到不同的待遇。
「貴族」跟「資產階級」在法國受到比較好的待遇,也有比較多的資源,舉例來說,法國政府裡大部分的官員都是屬於這兩種社會階級:在2017年國會大選後,有76%的新任國會議員都是法國的知識份子、企業的管理階級;而馬克宏的政府中,32名部長級官員之中,就有15位是百萬富翁,被人稱為「富人政府」« Le gouvernement des riches »。這常常是法國人批評的問題!
在當代法國社會,還是存在所謂「階級鬥爭」的現象。每個政黨有特別依賴某一種階級。勞工階級是之前左派政黨的票倉,資產階級是右派政黨的票倉等。這也是為什麼,法國社會階級的差異到現在都還是無法被撼動。
👉 從教育上就註定的社會階級 一 幾乎跟台灣相反的法國菁英學校😥
我覺得台灣的公立學校跟私立學校,平均下來的表現都很好。台灣最有名的台灣大學,雖然是公立學校,但是它擁有的資源最多,學術表現也很優秀。在台灣,為了取得較好的教育資源,不一定要付出很高昂的學費去唸書。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
如果我們來看看台灣的「教育」有沒有被社會階級影響,我覺得可能還是上面提到的,「城鄉差距」的問題。曾經在台灣媒體上看到一份資料報導,有一位台大教授的研究顯示:就讀台大的學生,大約50%都是台北市民跟新北市民,其中住在大安區的學生最多;而且台大學生的平均家庭所得,也比全國平均高出1.15倍。我覺得這其中的差異,很讓人深思🤔
那麼法國呢?
法國反而是私立學校資源非常多,最有競爭力的學位大多來自「大學校」« Grandes Écoles »,像是巴黎高等商學院« HEC Paris »。這些「大學校」的預備學校幾乎都是私立的,而且非常競爭。一般學生在高中或大學畢業後,要經歷兩年艱辛的入學準備班 « Prépa »,再通過大學入學競考« Concours »,最後,費盡千辛萬苦取得入學資格,還要支付4000~15000歐元的學費,大約是13.2萬~49.7萬台幣😱
大家應該可以想像,這些「備考」的準備已經花掉一個家庭的許多資源,更不用說每年要繳納超級貴的學費了。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就讀不起這些私立學校,但如果不是這些學校的畢業生,就得不到那些超級好的工作機會,因此法國的教育制度,強化了法國的「階級複製」問題。
比方說「巴黎綜合理工學校」平均有三分之二的學生,來自法國高階管理階層的家庭,卻只有1%的學生家長是工人。與此同時,工人階級的學子,能夠進到入學準備班的比例也非常的少。也就是說,「大學校」的複雜制度,一層一層都在篩選出,來自菁英家庭的學生。
除了上面列舉的幾個「大學校」之外,「國家行政學院」« L'école nationale d'administration, L’ENA » 的制度也常常被法國人拿來討論。國家行政學院訓練法國的高級文官或者行政法院法官,是負責培養法國高官 « Les hauts fonctionnaires » 的殿堂。這些高官擁有很大的權利,卻都是由國家行政學院培養出來的人。國家行政學院的入學門檻非常非常高,能夠入學的人大多都是同一個社會階層的人,不僅無法真切了解平民百姓的生活,而且使用他們「同溫層」的單一思想,管理國家、協助執政,因此國家行政學院常常被批評為「文官機器」。前一陣子,有不少人主張應該要廢除這個學校,因為國家行政學院製造出一個「行政貴族階級」,而且能夠進入該學院就讀的人,本身就具有良好的社經地位,而導致「階級複製」的問題。
反觀,法國公立大學的費用每年往往只有200~300歐,稱為「註冊費」。也就是說,這些學校幾乎是免費的,只需要付出一些基本的費用,就能就讀。這跟台灣的公立大學有點像,但是,法國的公立大學不像私立學校有那麼多的資源,而且也有城鄉差距的問題。
所以,就教育面來說,我認為法國的階級差異比台灣明顯很多!
👉 一開口就知有沒有 一 法文的使用居然有這麼多種!?
法國人在不同場合下,會使用不同的法文,這被稱作 « Les registres de langue »,把法語分成好幾個不同的等級,包括典雅用語 « Le langage soutenu »,標準法語 « Le langage courant »,通俗法語« Le langage familier »,還有年輕人用的俚語 « L‘argot »、顛倒語« Le verlan » 以及其他外來語等等。
很多台灣人雖然法文很厲害,到了法國卻無法溝通,就是因為他們的語言有太多不同用法,尤其是流行用語,常常會有新的字出現。不過,在法文的外來語中,有一個現象,就是許多從阿拉伯文來的外來語,都是貶義詞 ⚠。這邊整理幾個常見的外來語給大家看,前面放的是一般大家會學到的法文,冒號後面的是外來語:
- le village (村莊):le bled(阿拉伯文的村莊,在法文變成偏僻,落後的村莊)
- le chien (狗):le clebs(阿拉伯文的狗,在法文變成很兇的狗,死狗的意思)
- l'argent(錢):le flouze (阿拉伯文的錢)
- aimer (喜歡):kiffer(阿拉伯文裡面的「樂趣」唸kif,我們再把他法文化,加上 -er)
這些字雖然有貶義,不過現在也有些年輕族群喜歡使用,例如 kiffer 這個字非常常用。不過,上流社會的人會看不起這些單字,似乎只有中產階級會接納阿拉伯人的外來語。一般如果說話都是用外來語或是俚語,可能會讓人覺得他是在街頭長大的,社會觀感認為這種社會階級比較低。
所以,在法國,光是聽一個人說話,就能聽出他是什麼樣的「家世」,生活在什麼樣的地方。如果他說話用 « le langage soutenu »,可能他的「身份不俗」,或是年紀比較大。
語言跟社會階級的這種關聯性,其實在台灣好像也存在。我的台灣朋友幾乎都是說中文,很多年輕朋友都已經不會說客家語、台語、原住民語了。比方說,台語會讓我們聯想到比較傳統的行業,在搭計程車時,我的朋友常常會自動使用台語,跟司機哈拉聊天。
👉 你覺得台灣在哪裡看得出明顯的社會階級呢?
我自己覺得,在台灣光是用聽的、看的,很難判斷一個人的背景,但是法國人一開口就很明顯。所以我認為台灣的社會階級,在各方面來說,都沒有法國那麼嚴重,台灣是一個很開放又有流動性的社會!大家覺得呢?
台灣人的身份有哪些明顯的差異呢?歡迎大家在下面留言跟我分享討論🤗
#杰宇的法文邂逅
#有意思的杰論
#社會階級
#法國
#台灣
研究數據參考資料:
https://www.monde-diplomatique.fr/2019/02/PINCON/59561
https://www.comptazine.fr/post/cout-des-grandes-ecoles
https://www.lexpress.fr/styles/familles-royales/le-vrai-pouvoir-des-aristos_1653341.html
http://homepage.ntu.edu.tw/~luohm/NTU.pdf
列舉基本權有哪些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八卦
【外交高招在民間 INGO來霧峰】
我們都知道,台灣在中國的壓力下,許多國際會議,都無法以官方的身分參加,只能委由以民間團體,盡可能在夾縫中拓展外交空間。我的夢想是以一個正常國家的身分,正式加入國際組織、參與正式的會議,但在達到這個目標之前,除了持續向各國叩關敲門外,我們要與國際團體持續交朋友,讓大家看見台灣的實力,拉攏結盟更多朋友,抵抗中國大外宣,讓民間團體可以做為「逆滲透」的力量。比如我個人就曾去過亞特蘭大的人權博物館,在地圖上把中國標示為不自由地區,透過這樣的方式傳遞訊息,讓全世界了解中國有什麼樣的問題。
針對這股「逆滲透」力量的培養,我的選區裡有一個非常切題的地點,就是位在霧峰光復新村的國際非政府組織中心(INGO),由台中市政府成立,而外交部來協助吸引國際 INGO 來臺設點,其中包括鼓勵 INGOs 來臺設置分支機構或秘書處,期盼吸引民主人權、災害人道救援、永續發展、公衛醫療及社會福利等各領域 NGOs 與 INGOs 進駐,作為國內外 NGOs 工作者的重要聚落與交流平台。
針對 INGO 中心台中市府主要是提供空間,並維持基本管理與營運,而向國際 INGO 宣傳、邀請相關國際組織來台進駐,則應由外交部應該多加促成。然而,我從現有的網站資料中發現,大部分的進駐單位都在 2019 年底結束進駐,也有台中市議員指出,今年年初盧市府即廢止「臺中市政府國際非政府組織推動委員會」,實質停辦國際非政府組織(INGO)中心。雖然相關團隊仍進駐霧峰光復新村,但缺乏上位計畫,等同停擺!不應該把外交的責任交給地方政府全權承擔,也不應該把外交的責任交給地方政府直接決定!
像是無國界醫師主要的辦公室在香港,相關民主人權組織在香港遭到打壓,其實很適合邀請來台駐點。但顯然我們並沒有準備好足夠的能量,來迎接這些國際組織,這對我們的國際聲量實是遺憾的損失。特別是亞洲很多人都期望台灣成為自由的基地。
此外,台灣有不少優秀國人,其實很有機會擔任國際組織的重要幹部,比如2019 年 WHO 旗下正式組織「國際醫療資訊協會」李友專擔任協會主席、2020 年 3 月台灣的醫學生李柏錦當選「世界醫學生聯盟」(IFMSA)會長。外交部應複製這樣的模式,協助台灣人參與 INGO 的情形!
針對台灣人參與國際組織,或可大致分為三級或分警示燈號,像是交通號誌:「紅燈」 - 快要被踢出國際組織者或幹部連任無望者;「黃燈」- 穩定參與組織,但仍需持續投入資源、遊說才有機會擔任重要幹部者;「綠燈」- 已經成為幹部者。
我希望可透過這樣的分類,讓成功的經驗與還在努力者或是瀕危者可以持續交流,並且找出多樣的成功模式或路徑,對症下藥,來協助更多的台灣人可以站到國際舞台,發揮影響力。
另,我也想請外交部,針對我國 NGO 出國因國家而遭到刁難或阻礙的情事,整理列舉大概阻礙的態樣或模式有哪些,被阻擋在外的團體數及人數大致有多少,而外交部是否有具體的因應措施。
比如每年三月在紐約舉辦的聯合國婦女地位論壇,台灣相關的 NGO 每每到要換證(grounding pass)以進入聯合國大樓聆聽相關會議時,需要拿出身分證明(護照)時,就算提供聯合國所認可的 NGO 證明文件,往往會視為無效文件,拒絕讓台灣人參加。 這樣的事跡也曾刊載在國際人權組織「國際人權服務社」(ISHR)的相關報告中,並指出「部分人權紀錄不佳的國家」掌控聯合國經社會,限制包括台灣護照等證件進入聯合國組織,阻撓聯合國與國際人權 NGO 的合作!
我們雖然期待 NGO 來迴避掉以「國家」或「政府」這種官方身分的敏感性,但實際上還是有一定的阻礙限制。我希望外交部針對不同的阻礙模式,一起來商討尋求可能解決之道,規劃未來策進的方法。可以趁本次台灣公衛方面良好的表現,讓國際看見台灣與中國不一樣,未來使我國 NGO 參與國際會議、站上國際舞台被阻撓的機會更為降低,持續參與國際重大活動!
#讓國際看見TaiwanTeam
列舉基本權有哪些 在 https://www.pttsh.ttct.edu.tw/paper/index.php?dir=... 的八卦
52. ( BD )國家行為是否侵害了人民的基本權利,可由層層的條件加以認定,此也表示了基本人權的保障有其界限,下列關於各條件之敘述哪些正確? (A)對人民基本權利的限制,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