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半以來,身邊越來越多朋友談及數位轉型,甚至開了相關課程,分享企業關於數位轉型,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今年就讀博士班,目標第一篇投稿SSCI論文,恰巧也是從去年就開始準備的數位轉型,針對此事,分享一些實務與理論心得,拋磚引玉,簡單探討數位轉型。
【數位化不等於數位轉型】
談數位轉型之前,幾個觀念要先建立起來,比方說:
1. 運用數位類型的工具,改變原本工作的模式或方法,這是「數位化」,並非數位轉型。
2. 傳統電視台,引入數位設備,將原本的類比檔案轉成數位檔案,這是數位化,不能稱作數位轉型。
3. 原本沒有公司網站、粉絲專頁,然後建了個官網、開個粉絲專頁,這同樣不能稱作數位轉型。
4. 把原本紙上媒體的文字內容,轉移到網站上去,或是刊載於數位媒體上,這同樣是數位化。
5. 工廠將設備連接到網路,並且上傳設備執行時的數據資料到雲端進行分析、監控,這樣的行為是數位化。
因此,準確來說,先認識清楚數位化與數位轉型之間的差異,命題明確了,後面要探討的內容,才得以有意義的繼續。
【數位轉型到底是什麼?】
讀博士論文時,探討數位轉型的內涵與方法,用中文的語意似乎比較難理解,可是改用英文的說法反倒容易了解,透過英文的詞彙來看,看得會更容易一些。
・Digitalize(數位化)
・Digital Transformation(數位轉型/變形)
望文生義,從英文字面上的意義,不難看出數位化,比較像是一個事件、一個作為、一個應用,可是數位轉型採用了變形、變化,帶有進行式的意義,兩者相較起來,後者偏向連續、長期且進行是個進程,常會搭配英文的Processing一起用。因此,用非常簡化的說法,數位轉型是一連串持續發生的作為,基於原生數位土壤(Digital Foundation),衍生的各種對策、方案、辦法。
【什麼不是數位轉型?】
這問題看起來沒什麼,但卻很容易跟許多管理學、經營學、商業策略的各種名詞混在一起,因此整理了一下哈佛個案、SSCI論文之中,提到的幾個別踩的誤區,以免錯解了數位轉型,導致探討數位轉型時,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組織變革 ≠ 數位轉型
・企業再造 ≠ 數位轉型
・數位行銷 ≠ 數位轉型
・社群經營 ≠ 數位轉型
・商業發展 ≠ 數位轉型
・財務管理 ≠ 數位轉型
還有很多的詞彙,不完全能與數位轉型連結在一起。主要的原因是這些詞彙可以存在於數位轉型之中的其一項目,可不代表單一項目能代表數位轉型,這在定義上需要弄清楚一些,不然談到數位轉型,肯定會混亂、混淆,甚至被大量資訊給掩沒,導致數位轉型沒能做,可卻做了一些傳統管理、組織改造的事情,影響原先數位轉型所需要做的重點項目。
【數位轉型對企業來說,該怎麼做?】
因為實在不想長篇大論,就藉由別人舉的鮮明例子來說明,可能會比較容易判斷差別。
・你會懷疑Google這樣的公司,不是一間數位原生企業嗎?
・你會懷疑Sales Force這樣的公司,需要數位轉型嗎?
有趣的問題又來了,下面的問題,引出更有趣的思考。
・你心中的Tesla,是數位轉型的典範嗎?
・你認識的Amazon,他們需要做數位轉型嗎?
但,問題產生的對比與落差,或許會令不少人看出距離。
・你理解的IBM,是否需要做到數位轉型?
・曾經稱霸一方的NOKIA,需要數位轉型嗎?
・Yahoo在你心中,是否需要數位轉型?
・華盛頓郵報在數位轉型上,是否成功?
諸如此類的問題,或引用都想辦法在論述上,找個明確的施力點來分析、解釋,試圖讓更多人理解數位轉型這一詞,到底應該怎麼去實際應用。畢竟,探討數位轉型的範疇太大,尤其近幾年在全世界吹起一陣數位轉型風的論文浪潮,好多人在討論,也衍生出各派不同的說法、觀點。
【思維與作為的徹底數位轉變,才是數位轉型】
以媒體業為例,最常看到被拿出來探討的例子:
「現在的KOL,一個人所能帶來的影響力,已遠遠大於傳統經營思維的媒體,而這些媒體面臨到的問題不只是閱覽量降低,而是一個人的時代,已經能衝擊整個媒體,甚至擊垮媒體。」
數位化是數位轉型過程中,必經之路,也是不可欠缺的一環,可回到剛剛的例子,媒體在這些KOL崛起的年代,尤其排行前百、前千的人,都可能比一個媒體所帶來的影響力、擴散力要來得大,這中間產生的差距、差別,也就是數位轉型介入時,所需思考準備的工作。不過,這並不是要傳統媒體改經營KOL,而是去理解KOL到底做了哪些事情,他們面對數位浪潮(Digital Century),做了些專屬於這世界、世代喜愛與喜好的事情。
再舉個例子,以我實際參與過的顧問案來看:
台灣某知名媒體想要下重本在數位上,並且將原本電視的影響力,發展到網路之中。但問題來了,他們想到的幾個方案是:
・請電視主播到粉絲專頁開直播
・開直播隨便聊想辦法拉粉絲數
・主播衝出粉絲數後再來開業配
上述三點對策,就後來結果論來看,沒有一個成功。問題跟原因到底出在哪邊?當時,發生了什麼問題?更準確地來說,他們最終想出來的對策,依然是數位化,還是離數位轉型很遙遠。
・主播放不下身段,不喜歡分享專屬自己的內容
・主播覺得開網路直播有損自我形象,不願意做
・主播認為阿貓阿狗都能開直播,做了貶低自己
・製作人認為主播名氣高,開了一定會有人去看
・製作人以為主播很有魅力又漂亮,網友會喜歡
・製作人覺得網友就是喜歡隨興輕鬆的生活題材
這些,都是來自於「第三方」的主觀意識,如果又對比到成功的KOL呢?
・KOL對某些題材專注且投入,並有高度興趣
・KOL關注粉絲與社群的好惡,持續優化內容
・KOL貼近粉絲即使賣醜搞怪也會去討好粉絲
・KOL會精心思考策劃什麼樣的內容粉絲想看
・KOL重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表現要來得更重
歸根究底,光是媒體之於數位轉型的發展,隨便舉一個例子,就有如此程度落差,而這落差,對於每天活在網路、數位世界的原生工作者,在一間原生的營運數位產品、商品的公司裡,或許問題不大。但跳出來具有數位土壤基礎的公司之後,很多企業在數位土壤這一塊都還沒有耕耘出「共通語言」、「共通認知」、「共通連結」的狀態下,要談數位轉型,問題又會不小心岔到「表象說是做數位轉型,可骨子裡卻只是做到數位化」而已。
以上一點心得分享,最近開始整理論文的基礎論述,又看到最近許多商業導入數位轉型的失敗案例,一些個人感觸。
典範轉移管理學 在 中衛產業行腳 Facebook 八卦
#2016貿易自由化商業評論
《全球貿易日趨開放-掌握瞬時優勢,永遠站在浪頭》
管理學界從來不缺理論,但是能夠推翻典範的理論卻是少之又少。麥奎斯(RitaGunther McGrath)的瞬時優勢(transient advantage)策略,正是近年來造成典範轉移的理論之一。
麥奎斯任教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公認是近年來全球管理學界新崛起的耀眼明星。她在2013 年被50 大思想家機構(Thinkers 50)評選為全球前十大管理思想家,並獲頒最佳策略獎。她是推特上面最受歡迎的十大商學院教授,還被《快速企業》(Fast Company)雜誌評為在推特上應該追蹤的25 位聰明女性之一。
她撰寫的《瞬時競爭策略:快經濟時代的新常態》(The End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How to Keep Your Strategy Moving As Fast As Your Business)一書,更被《策略與商業》(Strategy+Business)雜誌評選為2013 年最佳商業著作的第一名。麥奎斯在書中提出的瞬時優勢概念,挑戰長久以來被企業奉為圭臬的「持久競爭優勢」典範。持久競爭優勢的理論認為,企業應該要創造出難以被取代的產業優勢,藉此擴大市占率,取得經濟規模優勢,提高市場競爭障礙來防堵對手。只要持續保持這個競爭優勢,就能長時間持盈保泰,穩居領先地位。
-瞬時優勢vs. 持久優勢-
但隨著市場變化日益加速,產業界線日益模糊,科技演進日益躍進,麥奎斯認為企業不能再繼續依賴持久優勢,耽溺在安穩的舒適圈,只會讓自己最終陷入困境,甚至導致滅亡的危機。
因此,她指出企業必須根據市場變化,持續不斷改造組織,進行創新,打造一波接一波的瞬時優勢。也就是說,企業要像變形蟲組織一樣,具備快速變動的靈活度,一旦嗅到市場變化的初步跡象,就要準備好「斷尾求生」,割捨原有的優勢,快速變形進入另一個優勢。
「這有點像是衝浪,你可能從浪頭上摔落,狼狽地划回岸邊,但是優秀的衝浪者總會盡快地站回衝浪板上,卓越的企業也是如此。他們乘著一波波的競爭優勢而起,不會待在浪頭上太久,因為每波浪潮終究會消退,他們永遠在找尋下一波浪潮。」麥奎斯在書中如此寫道。
-穩定不是典範,變動才是常態-
麥奎斯的職場生涯,某種程度也透著「穩定不再是典範,變動才是常態」的味道。一頭金色短髮、一身俐落套裝、眼神銳利慧詰、說話快速簡潔,她看起來不太像是典型的大學教授,反而更像是個幹練的企業執行長。
事實上,跟許多學者一輩子都投身學術界很不一樣,麥奎斯成為教授之前,確實曾經是企業的創辦人。麥奎斯大學念政治史,畢業後跟友人共同創辦了一家政治諮詢公司,提供新聞報、初選郵寄名單等跟選舉相關的競選服務。
雖然公司第一年很成功,但很快就陷入瓶頸,因為第二年就沒選舉了。「這反映出當你年輕時創辦第一家公司時,會犯下的愚蠢錯誤。」麥奎斯在接受《天下》獨家越洋專訪時,笑著回顧自己的歷史。原來當時她就已經隱約感受到優勢難以持久的課題。
後來,他們改造公司,轉型為文書服務公司,提供打字、文字處理等服務,但因為這並非她的興趣所在,所以最後她選擇離開,將股份賣給創業伙伴。麥奎斯下一步並非再創辦另一家公司,而是轉進到大型組織,進入紐約市政府,負責將採購業務數位化,成為協助紐約市政府營運數位化的第一代員工。在市政府工作8 年後,麥奎斯發現自己再度陷入瓶頸,開始思考下一步。
因為始終未曾忘情商業,也對教書有興趣,她決定重返校園,進入知名的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就讀,拿到博士學位後,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如果說以前的工作經驗對我有啟發,那就是讓我對於該如何催生變革,擁有完整概念。」麥奎斯表示。
變革與創新正是她近年來的研究重點,因為企業的策略正是要因應不斷變化的世界,不斷改造自己,才能不斷創造出新的優勢,引領趨勢的浪頭,而不是淹沒滅頂。「在變動很大的競爭環境中,改變並不危險,穩定才是最危險的狀態。」麥奎斯的瞬時優勢概念,重新定義企業競爭優勢的新邏輯。
典範轉移管理學 在 天下讀者俱樂部 Facebook 八卦
【#Netflix圈粉全球的關鍵祕密】
僅僅20年,它做到了這些事情:
☑ 在科技顛覆浪潮中,Netflix彎道超車擠下迪士尼成為新霸主,平均員工產值是迪士尼的九倍;
☑ 娛樂產業比拼創意無上限,Netflix一家公司凌駕整個好萊塢,全球圈粉,打入超過190國,訂戶飆上兩億;
☑ 成為新世代菁英的熱點,文化魅力超過Google、Apple,登上人才最嚮往的企業。
Netflix創辦人暨執行長海斯汀(Reed Hastings)第一次公開他的經營心法,更打開大門邀請INSEAD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梅爾(Erin Meyer)進入Netflix內部研究、訪談超過兩百位員工。
兩人一起以對話形式解析Netflix看似沒有流程管控的「#自由與責任」文化,終於找出Netflix能快速反應、持續創新的訣竅。
立即搶先預購《零規則》↓
https://bit.ly/34nUiAq
#Netflix #創辦人 #經營心法 #典範轉移
典範轉移管理學 在 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 ::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 的八卦
而「典範轉移」(ParadigmShift)是一種「科學革命」,是一種對各成員所認同的信念、價值與方法,進行轉變的過程。孔恩在書中以「光學」為例,提到,十八世紀的物理學 ... ... <看更多>
典範轉移管理學 在 [問題] 典範轉移- 精華區Management 的八卦
典範轉移的定義:舊經營模式被新經營模式所取代,而這種現象將呈現菲連續性和
跨時代的改變。
那請問無疆界組織算是一種典範轉移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98.152
> -------------------------------------------------------------------------- <
作者: fushiang (i ) 看板: Management
標題: Re: [問題] 典範轉移
時間: Sat Aug 27 18:18:25 2005
※ 引述《XXXXman (懷念高雄點點滴滴)》之銘言:
: 典範轉移的定義:舊經營模式被新經營模式所取代,而這種現象將呈現菲連續性和
: 跨時代的改變。
: 那請問無疆界組織算是一種典範轉移嗎^^
我覺得無疆界組織是一種新的管理學名詞
我在大前研一的思考的技術這本書裡
常聽到這個名詞
因為整體的經濟社會都是高度相關的
因此我認為是典範轉移
但是我書上有提到一點給大家做參考:
典範移轉常因企業本身的價值觀 信念 組織結構或文化的不同
常造成適應不良而導致失敗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5.229.185
> -------------------------------------------------------------------------- <
作者: weq (weq) 看板: Management
標題: Re: [問題] 典範轉移
時間: Sat Aug 27 22:14:15 2005
※ 引述《XXXXman (懷念高雄點點滴滴)》之銘言:
: 典範轉移的定義:舊經營模式被新經營模式所取代,而這種現象將呈現菲連續性和
: 跨時代的改變。
: 那請問無疆界組織算是一種典範轉移嗎^^
典範移轉是隨著環境的不斷變化...各項組織參數隨環境變化而不斷調整的一種過程..
如果依Duncan對環境的分類及Mintzberg對組織的分類:
1.環境為:簡單--穩定 => 適合之組織結構:機械式科層組織,傳導式組織
2.環境為:複雜--穩定 => 適合之組織結構:專業官僚組織,事業部組織
3.環境為:簡單--動態 => 適合之組織結構:簡單式組織
4.環境為:複雜--動態 => 適合之組織結構:暫時性組織(有機式組織)
基本上威廉大內所提的無邊界組織所適合的環境條件為複雜動態...
所以我覺得只能算是威廉大內對有機式組織提出了屬於自己的定義跟看法..
不算是典範移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2.105.153
> -------------------------------------------------------------------------- <
作者: weq (weq) 看板: Management
標題: Re: [問題] 典範轉移
時間: Tue Aug 30 12:06:39 2005
我想可能是"策略"跟"典範移轉"所著重的都是整體面的觀點...
以致在定義上看起來很像...
不過我想兩者仍有本質上的差別:
典範移轉是指:因企業所面對的環境不斷發生改變,企業為了求生存或維持競爭優勢,而不
段調整經營管理的一些做法,最後這些管理做法或思想逐漸為大部分人所接受,甚至成為生
活中普遍為人所接受的價值...
而策略則有針對性(針對企業自身),並有其欲達成的目標...因此涉及企業自身的價值判斷
所以我為求簡化而把定義下的太高而顯的不夠精確...因而造成誤解...
此外,我想如果要談典範移轉...就必須精確定義環境...
如果只談:不連續或變動...可能顯得太粗略...只討論到變動環境->不連續環境->驚訝型環境
容易忽略了古典學派進行到行為學派的典範移轉...而顯的不夠完整
※ 引述《Rune (Morning Star)》之銘言:
: ※ 引述《weq (weq)》之銘言:
: : 典範移轉是隨著環境的不斷變化...各項組織參數隨環境變化而不斷調整的一種過程..
: 這個說法怎麼像司徒達賢老師提到策略的定義:
: 「策略是指企業經營的形貌,以及在不同時間點這些形貌的軌跡。」?
: 由於管理學是個融貫各種學科的學問,
: 而「典範轉移」亦是借用來的專有名詞,
: 所以不妨從它原有的出處來理解。
: 「典範轉移」一詞是在孔恩(Thomas Kuhn)在一九六二年出版「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
: 中所提出的。
: 典範﹝paradigm﹞一詞的涵義指的是團體信念的集合體,
: 包括所共同使用的符號通則(symbolic generalization)、共同信守的信念
: (即對某個模型的信心)、彼此認同的價值等等。
: 而典範轉移則是由原來的典範,轉而接受「新典範」的過程。
: 代表新出現的學說或觀念,乃建立在不同的價值取向、研究程序與方法、邏輯架構
: 與分析模式之上;不同典範下的學說和觀念,往往是互不相容,甚至難以比較的。
: 而孔恩會提出這樣的見解,是來自他過去認為十七世紀以前的物理學簡直亂寫一通,
: 他無法理解為何在其他方面皆表現如此傑出的亞里斯多德會寫出這種東西。
: 然而有一天他翻著亞里斯多德物理學,他突然能夠讀懂這本書,
: 甚至還能預測接下來書會怎麼寫。
: 他了解到從亞里斯多德的典範下來看時,過去荒謬錯誤的地方都變得合理了。
: 在物理學中不僅從亞里斯多德到牛頓是一種典範轉移的過程,
: 牛頓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是典範轉移的過程。
: 回歸到管理學內討論,從過去科學管理學派假定人性為X理論,
: 因此工作設計追求簡化、專業化、標準化;而到行為學派認定人為Y理論,
: 則工作設計會追求擴大化和豐富化。
: 這種轉變是非連續性和跨時代的,人們不再持續追求3S的工作設計,
: 而是完全採取不同假設和觀點來面對工作設計這個問題。
: 至於Jack Welch提出的無疆界組織,與過去靜態環境、科學管理或層級組織為基礎
: 所發展的觀念和學說相較,即代表不同典範下的產物。
: 不過我不太認為他引領了典範的轉移,而算是匯集整合別人的學說後進一步發展自
: 己的理論﹝名詞﹞。
: : 如果依Duncan對環境的分類及Mintzberg對組織的分類:
: : 1.環境為:簡單--穩定 => 適合之組織結構:機械式科層組織,傳導式組織
: : 2.環境為:複雜--穩定 => 適合之組織結構:專業官僚組織,事業部組織
: : 3.環境為:簡單--動態 => 適合之組織結構:簡單式組織
: : 4.環境為:複雜--動態 => 適合之組織結構:暫時性組織(有機式組織)
: : 基本上威廉大內所提的無邊界組織所適合的環境條件為複雜動態...
: : 所以我覺得只能算是威廉大內對有機式組織提出了屬於自己的定義跟看法..
: : 不算是典範移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8.103.14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