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國時報報導提及年金改革有關離婚請求分配年金的議題,報導內容卻忽略社會長期倡議的聲音,對於修法脈絡未進行了解,殊為可惜。今日我也接到不少媒體的訪問,在此回應如下:
「離婚可請求分配年金」符合性別正義
此次年金改革,不僅是讓年金制度能夠永續,也納入性別正義的思考。2002年,經過婦女團體多年努力,在《民法》親屬編規定夫妻離婚時雙方對於他方的剩餘財產可以互相請求,也就是夫妻婚姻存續期間的財產,扣掉債務、繼承、贈與等無同心協力之財產後,其剩餘財產夫妻雙方可以分配二分之一,以保障家庭主婦或家庭主夫的財產權,但當時並未將退休金納入明文規定,以致於在實務上衍生許多爭議。因此於此次年金改革時,不僅公務員,尚包含教育人員、及政務人員均規定將退休金納入剩餘財產分配,於離婚時,只要婚姻存續滿兩年,夫妻雙方均可依其婚姻存續期間占退休年資之比率,請求退休金之分配,但最高以二分之一為限。
立法的目的在於保障家庭主婦或家庭主夫,他們為家庭辭去工作、照顧老小,離婚後也不一定能找得到工作;但另一方老年有月退俸,而家庭主婦或家庭主夫因無工作,老年僅能仰賴每月幾千元的國民年金,對其相當不公平。所以此次我們也仿德國、日本立法例予以明定。
議題凝聚十餘年的長期倡議與溝通
有關離婚可分配年金的部分並非台灣的創舉,在美國、德國、日本也都有離婚分配年金的制度。此外,也並非如同中國時報在報導中所說的「在法案進入院會表決前一個多小時才納入」。這是歷經長時間的社會倡議、制度研究以及長時間的立法推動才有今日的成果。婦女新知基金會於2002年修法時即有此倡議,但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這樣的作法被視為太過基進並未被列入;隨即在2005年現代婦女基金會再次推動離婚配偶退休金分配的《民法》修正;在2006年,當時民進黨黃淑英立委與台灣女人連線亦共同推動離婚分配年金的制度;2007年並在立法院舉辦公聽會;2011年提出相關的修正草案。2012年,勞動部(當時為勞委會)也委託郭玲惠教授針對離婚配偶間如何分配退休金進行法制研究。2013年在「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的審查時,也有多位學者對於「退休年金與保險金作為離婚財產分配的對象」進行建議。2016年年金改革時,亦有時代力量提出版本,且於年金法案協商時,我也多次力戰群雄,要求將此年金分配入法。因此,這是十多年來台灣婦女團體、學者、立委的努力以及與相關部會進行長期溝通後所共同制定的,並非報載「在法案進入院會表決前一個多小時才納入」。此番言論不僅是忽略十多年來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對於修法脈絡未進行了解,是不負責任之報導。
離婚可請求分配年金不會造成離婚潮的問題
首先,一切都要回到《民法》以及相關規定,如果是協議離婚,必須是雙方都談妥條件。如果雙方願意協議,七月一日前雙方可以談妥,七月一日後亦可放棄,不須趕在七月一日前;若一方執意離婚,一方不肯,在無法協議離婚之下,只能訴請法院判決離婚,法院也不一定會配合在七月一日前就判離,所以並不會有七月一日前爆發離婚潮的狀況。且此請求權的行使,按規定有請求權時,二年間不行使就不能行使了,或離婚後五年就不能行使了,所以也不會有離婚十幾年的前妻前夫突然跑回來說要請求的狀況,而且此條文不溯及既往。
再者,要如何分配年金的部分,目前在《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第82、83、84條、《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撫卹條例》第83、84、85條、《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第34、35、36條都有非常詳細的說明。首先,台灣退休金制度多元,包括軍公教政勞農等不同制度的規定,目前修法通過的是公務人員、公立學校教職員以及政務人員,今年七月一日後,除非對方是無納保的家庭主婦、家庭主夫,否則必須要離婚配偶雙方所處的兩個制度都已修法通過可以分配年金時才可以進行請求分配。
如何進行分配
分配的原則也是回到《民法》的精神,如果雙方是協議離婚者,雙方當事人可以自行協議,原則為審定退休年資期間所占比率二分之一為分配比率(以一次退休金為計算基準),計算得請求分配之退休金。如果當事人是支領月退休金的話,原則也一樣,也是以換算為一次退休金的金額為計算基準,按月照被分配比率扣減,直到應被分配的退休金總額為止,扣減完畢後,不再扣減。離婚配偶在協議離婚時,可以通知退休金審(核)定機關請求分配。屆時由服務機關直接將金額匯入離婚配偶帳戶,並不會產生糾纏不清的情事。
如果雙方協議不成,或是由法院判定離婚,法院會依雙方當事人的狀況,如果一方有家暴、外遇或其他情事,法官會酌情調整分配比例,甚至不准分配。如果當事人有多段婚姻,首先,如果已經過了請求期,依照《民法》規定,對方仍不能再回來請求分配。如果未超過請求期,且雙方婚姻存續期間必須滿兩年,就可各依婚姻存續期間的比例,照前述所說明的作法去做分配。
離婚可請求分配年金是年金改革納入性別正義的第一步,並不是針對公務人員,目前也包含了教職員、政務人員。年金改革是全面性的,未來在其他職業別的年金法案也會納入離婚年金分配的制度。離婚分配年金並非懲罰離婚,而是對於經濟較弱勢的配偶,在他們失去婚姻的支持後,仍能保障他們的老年經濟安全。
關注此議題的朋友可以參考相關的新聞與資料:
2005/10/10離婚後退俸 婦團促納分配 https://goo.gl/mP7i69
2007年 立法院第六屆「社會保險中的夫妻財產分配」公聽會 https://goo.gl/ZJGQKL
2012/12/22台北大學法律系郭玲惠教授,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託研究報告──勞退及保老年給付於離婚配偶間如何分配之法制度案 https://goo.gl/dSKNmM
2017/06/29退休金離婚分割 10年有成 https://goo.gl/wUn4m2
2017/07/03尤美女/年改納離婚配偶年金權 踏出性別正義第一步 https://goo.gl/Lm1zY3
《民法》第 1030-1 條條文 https://goo.gl/g9eXCg
《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條文 https://goo.gl/wQt9a8
《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撫卹條例》條文 https://goo.gl/frPWVq
《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條文 https://goo.gl/GiDfTf
共同繼承人有債務 在 蔡正元 Facebook 八卦
同性戀
到底為了同性戀的需要
去刪除夫妻、父母的婚姻制度?
還是專為同性戀設立
「特別伴侶」制度?
那ㄧ種方式才是對的?
戴廷哲的文章
很值得ㄧ讀
雖然有ㄧ點長
戴廷哲:
關於最近在討論的多元成家方案,
涉及身分法前所未有的大翻修,
我整理我一些粗淺的想法和心得,
跟有興趣的人分享一下:
一個新的制度,可以贊成,也可以反對,
重點在於提出的理由?
如果正反意見能夠在彼此具體的理由上對話,
才有可能達成共識。
我認為一個草案的好壞,
應該從具體的條文上去檢視
一味的訴諸抽象的人權,傳統價值等觀念,
難有具體的說理
因而也難有有意義的對話。
整個多元成家,
包括同性婚,伴侶制與多元家屬制度,
其中伴侶制常常與同性婚議題結合,
因此我想先從伴侶制切入,
兼論同性婚與多元家屬。
首先,
伴侶制在比較法上並非新的產物
在歐洲許多國家都設立了名字為"伴侶"的制度
在我國草案的前言中,
也坦承參考了許多歐洲國家的制度
因此,我認為應先了解歐洲國家的伴侶制,
作為檢討我國草案的基礎
我挑了德國與法國,
乃因我國民法繼受德國法,德國自然值得我國參考
而法國則是因草案說明明言主要參考法國而來,
自有了解的必要。
又因兩國剛好採取了截然不同的伴侶制,
具有比較上的價值。
身分法並非我的專長,
所以就我有限的能力論述之
如有錯誤,還煩請指正:
一 德國
(參考自戴瑀如,論德國同性伴侶法,月旦法學雜誌第107期,
2004年4月;法務部德國法國及加拿大同性伴侶制度之研究成果報告書)-戴瑀如教授,
現任台北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德國美茵茲約翰尼斯古騰堡大學法學博士。
(一)德國於2001年通過「同性伴侶法」,
由其名字可以看得出來,
其是專屬於同性情侶使用的。
德國目前「婚姻」,仍只限於一男一女,
此因德國基本法第6條第1項
被認為婚姻應限於一男一女的基本原則,
為使同志也能享有類似婚姻的保障,
經過激烈而長久的爭論,
終於在傳統婚姻和同性婚之間取得妥協。
就是仍然維持傳統婚姻一男一女的基本原則,
另外開創伴侶制度供同性情侶使用。
因此,德國伴侶法的定位非常清楚,
其實就是"同性婚",
只是為避免衝擊原本的婚姻與家庭制度,
冠以伴侶的名稱罷了。
因此其制度設計上與婚姻有高度類似,
在制定之初與婚姻仍有若干不同,
但幾經修法後,已與婚姻非常接近。
(二)具體的制度上,與婚姻主要的差別有:
1.主體限於兩位同性:伴侶制為同性專屬,異性只能結婚。
(我國草案:不限性別)
2.近親禁止:婚姻之近親禁止有倫理與遺傳學的考量,
但同性伴侶沒有遺傳學的考量,只有倫理,
因而近親禁止的範圍較小。
直系血親與兄弟姊妹均不得結為伴侶。
(我國草案:只限直系血親不行)
3.伴侶原則上應同居,分居時則扶養義務,家庭用具使用權,
住宅使用權等法律均有特別規定。
分居達一定時間會構成伴侶解消的事由
(我國草案:不以同居為必要,分居亦無規定)
4.禁止共同收養:同性伴侶仍不得共同收養子女,
僅得單獨收養。
(我國草案:可共同收養)
5.解消:德國關於離婚的要件較為嚴格,乃以客觀上婚姻破裂,
已無法破鏡重圓才能離婚,此由法院判斷,不存在兩願離婚。
伴侶解消與離婚大致相同,惟較考量當事人意願,
必須:
(1)雙方合意,且分居滿一年以上,
且已無法期待能回復關係,由法院廢止之。
(2)伴侶一方片面聲明繼續共同生活會造成嚴苛情事,
且嚴苛情事由他方所導致,且分居三年以上,由法院廢止之。
(我國草案:單方解消即可,無時間限制,且無需難以回復)
6.稅制,移民,保險:本有同性伴侶輔助法做規定,
但目前尚未通過。婚姻則均有優惠規定。
(三)由於伴侶本質上與婚姻類似,
所以大部分均參照或準用德國民法關於婚姻的規定,
較重要者如:
1.成立要件:與婚姻大致相同,
包括:(1)雙方合意(2)在主管機關聲明意願並登記(與我國草案同)
2.忠實義務:伴侶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
對彼此負有排他性之忠實義務,故不得與他人締結伴侶或結婚
(我國草案:同樣不得與他人締結伴侶或結婚,
但對彼此不負忠實義務)
3.伴侶財產制,如無特別約定,適用法定財產制。
(我國草案:如無約定,以分別財產制)
4.繼承權:基本上與婚姻之配偶同。
(我國草案:除有特別約定以外,與婚姻之配偶同)
5.解消後:依法定財產制,須做剩餘財產清算。
原則上應由自己扶養,但無能力扶養自己時,得請求對方扶養。
共同住宅的處理亦有規定。
(我國草案:對彼此無扶養義務,若有子女,由法院定其親權行使)
二 法國
(參考資料:法務部-德國法國及加拿大同性伴侶制度之研究成果報告書
(一)法國於1999年通過民事團結契約
(Pacte civil desolidarité;)制度,簡稱PACS。
其制定同樣與同志婚姻有關。
法國關於同性婚同樣有很大的爭議,正反意見僵持不下,
因而有人提倡以伴侶制度作為解套,
即與德國一樣,仍維持婚姻限一男一女的原則,
另創伴侶制供想結婚的同志使用。
然而,由於法國同居盛行,同居伴侶在生活上遭遇許多不便,
且由同居所生的非婚生子女將近一半,
小孩的生父生母在法律上卻缺乏基本的身分關係。
於是立法者想要將同居也規範進來。
因而最後通過的法案,定位有兩個:
1.供同志情侶結婚之用
2.供只想同居之情侶使用,類似提供一個"試婚"的管道。
基於這樣的定位,主體不限性別,同性,異性均可,
但設計上是以"情侶"為規範對象。
在同性,此制度等同結婚,
在異性,此制度類似"試婚"或"訂婚"。
另外,法國法律上另有"同居",
但同居只是法律賦予同居狀態一個定義,
並無任何權利義務,所以等同沒有規範。
因此,
現在法國法律上是以"婚姻"與"伴侶"兩個制度為主。
(二)與婚姻的異同:
1.法定年齡:PACS和婚姻相當,當事人均需年滿十八周歲。
2.性別:PACS的當事人可以是異性的,也可以是同性的;
婚姻的當事人則必須是異性的。(我國草案同)
3.近親禁止:直系血親,直系姻親,三親等內旁系血親,
禁止締結伴侶,違反者無效。
(我國草案:僅直系血親不得)
4.登記機構:PACS的登記機構是法院,而婚姻的登記機構是市政府。
5.忠誠義務:婚姻的當事人有忠誠義務;
但法律沒有明確PACS的當事人有此項義務。
(我國草案:伴侶無忠誠義務)
6.同居義務:婚姻有同居義務,伴侶無(我國草案同)
7.互助義務:在婚姻機制中,
夫妻之間有相互救濟、相互幫助的義務;
在PACS的當事人之間,則只有物質上相互幫助的義務,
生活費用依各自能力分擔之。
(我國草案:伴侶於伴侶期間互負扶養義務,生活費用同。)
8.家庭債務:兩種機制在這方面的規定基本相同:
凡維持一般家庭生活需要所發生的債務,屬共同債務。
(我國草案基本同)
9.財產分配:應於登記時選擇共同財產或分別財產制。
(我國草案:如無約定,已分別財產制)
10.添置財產:對婚姻而言,由於存在明確的家庭財產制度,
故婚後添置財產的歸屬一般不會有問題。
在PACS的狀態下,法律對此沒有明確的規定,
財產的歸屬視當事人之間的約定。
11.遺產繼承:結婚之配偶對他方有繼承權。
PACS則無繼承權,如果想獲得一些遺產,需以遺囑為之。
(我國草案:伴侶繼承權同配偶)
12.解消:離婚需要通過法院,法官可以進行一定的干預,
以保證各方的合法權益。
而對於PACS而言,無論是雙方或單方提出解除,
均無須法官的審查和干預,只需履行行政申報手續即可。
(我國草案同)
13.子女:婚內所生的子女在法律上稱是婚生子女(filiationlégitime),
而PACS期間所生的子女稱非婚生子女(filiationnaturelle)。
另伴侶無共同收養權,只能單方收養。
且無人工生育權
(我國草案:伴侶有共同收養權)
(三)伴侶之好處
1.繳稅,保險,社會福利上接近或比照夫妻。
2.居留權:外國人成立伴侶,
將作為判斷是否核發居留權的重要原因。
3.提供試婚的機會,有不少異性戀情侶透過伴侶制,最後走上紅毯。
(四)對婚姻與社會結構的衝擊
就此問題有爭議,根據簡至潔(伴侶盟秘書長)
<從「同性婚姻」到「多元家庭」-
朝向親密關係民主化的立法運動>一文,
PACS與婚姻的比重逐年接近,從1/2到2/3到3/4。
然而,根據法務部的報告書(p51),
PACS的實施並未導致出生率下降,
且婚姻本身並未因PACS而受影響。
(五)2013年4月,法國通過了同性婚姻,從此同性亦可結婚,
跟異性戀一樣,且可收養小孩。
則伴侶制已不再擔任提供同志結婚管道的功能。
三 德法之評析
(一)歐洲除了德國與法國以外,
其實很多國家都有所謂伴侶制,只是定位上不大一樣,
部分國家是像德國,伴侶制作為同志結婚的管道,
婚姻仍維持一男一女。
部分國家如法國,伴侶制除同志婚以外,
也規範同居。
部分國家如荷蘭,則是又有同性婚,
又有具開放性的伴侶制。
(二)上述德國與法國的模式,呈現兩種不同風格,
德國較保守而簡明,採二分法,異性戀用結婚,同性戀用伴侶,
對同居等其他結合形式則不承認。
法國則較開放,除承認同性婚以外,另創伴侶制以規範同居。
因此,德國伴侶制大量比照婚姻,法國則與婚姻有明顯區隔,
採自由原則。
惟兩國的伴侶制均不承認可以共同收養子女。
此兩種模式各有優劣,也各有其理,應採何種模式,可以討論。
然而必須強調的是,如德國與法國等同志運動發展較早,
社會風氣對同志相當友善的地方,
長期以來仍然維持婚姻為一男一女的傳統觀念,
且對同志伴侶仍採不同對待,在論述上均有一定的理由,
也有廣泛的接受度,
把不同對待直接冠以歧視惡名的,則屬少數。
甚且,即使是已經採不同對待的同性伴侶制,
在德國與法國也經歷了長久而相當激烈的爭論才通過。
而在台灣,現在如果有人主張在婚姻以外,
另闢蹊徑創伴侶制供同志結婚專用,
往往被冠以歧視,藐視人權之名罵到臭頭,
而直接進入同志婚姻的論戰之中。
更別說主張同志婚與異性婚在一些地方採不同待遇者,
會如何的身敗名裂。
是否對同性結婚有不同看法者,均是反對人權者?
為何在重視人權的德國與法國,
仍然對同性結婚採不同於婚姻的制度?值得思考。
四 我國草案之檢討
(一)我國草案較偏向法國,這也是草案說明承認的。
然而還是有若干不同之處。
法國對伴侶制的定位就是,
供同志結婚之用(現已廢除),以及試婚。
是以情侶為設想對象,且因為要兼顧試婚的目的,
所以權利義務上盡量減少干涉,由當事人自主決定。
因為如果規範太多,那當事人乾脆結婚,
反而失去試婚的意義。
據此,其相關規定的原則就很清楚,
因為原則上是規範情侶,所以仍有一定的近親禁止,
以防止亂倫現象。
同時由於兼顧試婚的需求,採自由原則,
如解消只需單方,無忠誠義務,
扶助義務只有物質,其他均由當事人自行約定。
但相對的,既然所負義務少,相應的權利也會減少。
基本上可說是同居的法制化,除了賦予"名分",
必要的代理權與附帶的相關優惠以外,
並無任何法定的權利義務。
應強調者,由於解消容易,
且法國刻意將伴侶與婚姻作差別對待,
因此並無共同收養或人工生育的權利。
生養子女的權利還是限於婚姻家庭(包含同性與異性)。
(二)跟法國相較,我認為我國草案具有幾項缺失。
1.定位不清:
草案前言說是設此制度的目的
是為了突破傳統婚姻的窠臼,
使不想受婚姻束縛的情侶可以有另外一種結合的方式,
似乎是以情侶為規範對象,到此為止均同法國。
然而卻突然跳到締結不以"愛情"為基礎,
包括情侶,朋友,親屬只要有互相照顧之意即可締結,
這中間的轉變何來?究竟以何者為是?未見說明。
因此,在檢視一些條文時,將發生就朋友來看很合理,
但就情侶或親屬來看很奇怪的現象,反之亦然。
又由於定位不清,草案的目的也開始有許多說法,
例如解決單身無家屬者緊急同意權,
或代理權,或照顧權等。
就草案內容來看,其規範對象包括情人,親屬,與朋友,
此三者在國人的觀念中還是有本質上的不同,
將這三者規範於同一制度,是否適當?
又其主要目的究竟是同居法制化?
相互照顧?還是緊急聯絡人?並不明確。
此造成法條設計上的矛盾。
2.近親禁止:
如上,由於本草案要兼顧互相照顧的目的,
所以只排除直系血親的締結。
也就是兄弟姊妹也可以結成伴侶。
至於血親性交罪的問題,見下述。
然而,兄弟姊妹結成伴侶,若以互相照顧的角度觀之,並無不妥,
但是,草案前言明文從情侶出發,又說伴侶原則上與配偶相當。
就此觀之,兄弟姊妹結成伴侶,
在法律上同時是二等親與相當於配偶的地位,
身分錯亂,且違反輪常。
又其得共同收養子女,而對同一子女均發生親子關係,
則在法律上是二等親,又是同一子女之父母,同樣違反論常。
試問,
他們的子女要叫他們什麼?是父母?還是姑姑和舅舅?
又其他法律上涉及配偶與二等親之相關規定時,
此等雙重身分,會造成適用上的難題,例如繼承。
此造成法體系的混亂。
就是因為這樣,
法國與德國均不允許一定近親屬結成伴侶。
3.血親性交:
有人說刑法230條血親性交罪可以防止亂倫現象,
然而民法規範者乃"名分"問題,
刑法規範者乃"行為"問題。
換言之,兄弟姊妹結成伴侶組成家庭,只要不生育,
難以證明其等有性交行為,即不能以刑責相繩。
或者,由於血親性交罪屬告訴乃論,
刑訴法234條又限定血親性交罪告訴人限直系血親尊親屬,
則直系血親若不告訴或死亡,
即不能以刑責相繩。
然而此種伴侶生兒養女,
組成家庭卻還是被民法所明文承認,
某程度上是否是亂倫?
4.繼承權與子女收養權:
婚姻由於有種種義務,因此婚姻之配偶也享有相應的權利,
其中最重要者莫過於財產分配,
繼承權和子女生育及收養權。
法國PACS義務少,權利也少,
尤其無繼承權和子女收養權,與婚姻有明顯的差別。
本草案之義務與法國同等寬鬆,且解消容易,
但卻有繼承權與子女收養權。
若義務與權利不相當,容易造成濫用。
且共同收養子女實屬不當。
朋友基於友情締結伴侶並共同收養子女,
此等非基於愛情結合的家庭型態,
國人目前是否能夠接受?
對子女是否有不利影響?
且伴侶輕易解消,是否顧及子女利益?
此等問題均缺乏了解和實證。
因而伴侶收養子女於法國德國均採保守態度,
其背後原因,值得深思。
5.稅制,健保,社福優惠之濫用:
草案說明說伴侶為彼此最信任重要之人,地位上相當於配偶。
基此,法理上配偶所享有的稅制健保社福等優惠,伴侶理應享有。
然而,伴侶不負忠實義務,無須愛情,亦無須同居
(草案1058-4修正理由)。
換言之,兩個本來不相干之人都可以結成伴侶,
而享有各項配偶所能享有之優惠,
然而卻各過各的生活,與結婚之夫妻完全不同,
則相關優惠是否有被濫用的可能?
這也是定位不清所致,因為伴侶一方面相當於配偶,
另方面也有可能是朋友的結合,
因而不需如夫妻永久共同生活。
給予福利可能濫用,
不給予福利又說不過去。
(三)伴侶制的實益?
以上說完現行草案的缺失,
但還是要回到最根本的問題,
就是伴侶制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
它的主要目的何在?
如果如德國和法國,
在一開始確立清楚的定位,在設計上就有原則可循,
在討論本草案之利弊時也能比較有交集。
目前幾個可能的目的是:
1.解決緊急手術同意的問題:
此為假問題。
依醫療法63條,病患情況急迫時,
醫生無須同意可自行手術,
至於不急迫,本就應由病患同意,
緊急手術在現行法制上並無問題。
縱然醫療上對純單身者的照顧有提升必要,
直接針對醫療法規盡行修改更為直接。
即使定了伴侶制,還是需要修改醫療法規,
將伴侶納入,豈非多此一舉?
2.同志婚:
德國與法國的伴侶制,均以供同性結婚為重要目的。
然而,本草案已有同性婚,伴侶制自然無須擔負此任務。
3.將遺產給與重要的人:
此應是本草案將朋友,親屬納入的原因,
蓋重要的人未必是情人,也有可能是朋友或親屬。
所以一方面將情人,朋友,親屬都納入,
另方面賦與與配偶相當的繼承權。
但又恐重要程度不一,給予當事人特別約定的權利。
然而,若想將遺產給與重要的人,透過遺贈即可,
遺贈甚至可以給的比配偶法定應繼分還多。
以此為由設此種伴侶制,似無必要。
4.同居關係法制化:
這是我認為比較可行的定位。
正如法國立法時的背景,
同居生活在沒有法律保障之下,
有些地方的確不夠方便,可能有保障的需要,
以此作為伴侶制的目標定位比較合理。
那麼就應該完全參照法國模式,
目標是給予同居情侶(包含異性同性)法律上的名分,
以及必要的相互代理權和扶助權,
以保障不想結婚的同居情侶,也提供試婚的管道。
若以此定位為基準,應與婚姻有明確區別,
應採自由原則,除了便利共同生活必要的權利以外,
其他權利義務應全部刪除,由當事人自行約定即可。
而近親禁止的範圍應擴大。
此外,關於收養子女,同居關係應以自由為原則,
收養子女則牽涉子女利益,法律應多加干涉,
兩者原則上是衝突的。
若以同居為主,則對子女利益保障不周,
若以子女為主,則必定喪失同居的自由性。
因此,兩者難以併存。
此外,未婚同居是否有影響子女健全生長的可能?
尤其在本草案伴侶無同居義務的前提下?
此種家庭型態在現在社會中是否能普遍被接受?
可能都是需要再仔細探究的問題。
既然涉及子女,就不只是個人自由的問題了,
而是與整個社會和國家有關,
我認為現階段還是應同德國法國,
採保守態度為妥。
(四)同性婚收養子女
本草案第一部分同性婚姻,准許同性夫妻共同收養子女,
並於收養章設禁止歧視條款
(法院考量應否准許收養時,不得以同性為拒絕收養之理由)。
然而,在已開放同性婚姻
(包括伴侶制或婚姻制的同性結合)的國家中,
多數仍不開放同性伴侶共同收養子女或人工生育
如德國,芬蘭,奧地利和瑞士等
如諸等重視人權,禁止歧視同志,
且對同志議題的討論和認識都較成熟的國家,
對此問題都採保守態度,其背後是否有合理的考慮?值得思考。
本草案直接開放同性夫妻共同收養子女,是否過於躁進?
涉及子女的議題,是否應盡量謹慎?
我認為可以再想想。
五 結語
(一)同性婚,伴侶,多元家屬等制度,
牽涉身分法,民法,乃至整個法體系的改變,
涉及很多層面和細節,
我認為絕不只是人權,平等或傳統價值這麼簡單的東西而已,
茲事體大。
因此迫不急待的以這些空泛的概念,給不同意見者扣帽子,
再投以無情的抹黑和攻擊,將失去理性討論的機會,
除了增加社會的紛爭和人民的仇恨以外,
無助於任何人權的提升或傳統價值的發揚。
社會變遷使有些問題浮現出來,需要解決。
價值觀的改變,也使這些問題有被討論的機會,
這是很難得的機會,應好好把握,理性討論。
(二)關於同性婚:
1.我完全支持同性伴侶與異性伴侶一樣有相愛,
互許諾言,永久共同生活的權利,任何人都應尊重,
任何人都不應有絲毫的歧視。
但是要以什麼方式,什麼內容來設計這個制度,
是否有討論的空間?
即使同性婚現在在台灣爭議較小,
但在世界上被承認的還是少數(包括伴侶和婚姻)。
在某些國家正在熱烈爭論中,而在那些已經通過的國家,
也是經過數十年,激烈的討論,社會也經過長久的醞釀,
再幾經修改和闖關後才通過。
而在通過的國家中,
以與異性戀完全相同的婚姻來規範,又是更少數。
即使法國與德國長期以來對同性婚採不同制度的作法,
似乎也不因此對同性伴侶有明顯的歧視。
是否制度不同就是歧視?或會導致歧視?
或許要完全消彌歧視,應該從社會風氣,
教育和其他法令去做努力。
名義上與異性戀完全相同,是否真的是關鍵?
2.此外,同性伴侶與異性伴侶在相處模式上是否有重要的差異?
如果有,這個差異是否足以導致婚姻制度應有不同的設計?
傳統婚姻是以一男一女為規範對象,是否完全適用於同性伴侶?
或者針對同性伴侶設計一套有別於婚姻的制度是否更合適?
又以伴侶制規範同性伴侶的國家,實施狀況如何?
對於同性伴侶的權利是否有足夠保障?
這些問題我沒有能力回答,但我認為是值得思考的。
以德國為例,德國針對同志婚不用婚姻,而另創伴侶制,
除了基本法的顧慮以外,
也是因立法者認為同性與異性伴侶在生活上有其各自的特性使然。
3.一夫一妻的婚姻,
我國憲法雖不如德國基本法第六條第一項有明確的保障,
然而司法院大法官釋字552號解釋於解釋理由書上
強調一夫一妻乃憲法保障的制度,而該解釋文有憲法層次的位階。
因此在保障同性伴侶權益時,
也應該考量大法官對一夫一妻制的宣示,以避免釋憲的爭議。
此外,如552號解釋理由書所言:
「惟婚姻不僅涉及當事人個人身分關係之變更,
且與婚姻人倫秩序之維繫、家庭制度之健全、子女之正常成長等
公共利益攸關」,婚姻制度的變更實涉及整體社會的利益,
而與每一個人相關,
我認為不應僅從個人權益的角度去看,
或者認為「不礙到你,幹嘛反對?」。
我認為在保障個人權益時,也應考量社會整體公益,
而考量公益也絕非歧視,或所謂「剝奪人權」。
(三)關於伴侶制與多元家屬:
1.伴侶制在很多國家被用來作為同性結婚的管道,
在我國草案已有同性婚的前提下,
其究應追求何種目標,值得探討。
我認為本草案定位不清,導致諸多問題,有全面修改的必要。
2.至於親屬和朋友結成伴侶,生兒育女共組家庭,
於我國既有的倫理與價值觀是否過於震撼?
3.再者,如大法官釋字552及554號解釋所宣示的,
婚姻制度為社會形成之基礎,受憲法制度性保障。
因而釋字647號解釋理由書針對事實上夫妻(長久同居),
也宣示「在無損於婚姻制度或其他相關公益之前提下」
應予適度的保障。
因此,在制定伴侶制保障同居人時,
也應注意其對婚姻制度的衝擊。
4.最後,如本草案這般有同性婚,又有多元伴侶,
且都能共同收養子女的狀況,
全世界能夠媲美的大概只有荷蘭了,
若再加上多元家屬,則我國大概是領先全球,舉世獨創。
開放文明如歐洲,對於此類議題討論甚多甚久,
社會風氣相較成熟許多,都未能如此。
我國對於此類議題接觸時間與社會成熟度是否已與歐洲相當?
本草案是否過於躁進?
又我國乃華人社會,固有的傳統與家族文化是否要輕易揚棄?
是否所謂傳統就是迂腐,過時,對社會沒有益處?
昔日中國文化大革命,也舉著人權,文明,進步的大旗,
將當時的傳統文化和價值倫理都破壞殆盡,
當時看不出破壞傳統的後果,
但是時至今日,不難看出文革對中國長久而深遠的負面影響。
或許,有些傳統價值,看似沒有益處,
也說不出什麼道理,但還是值得我們保存與守護?
希望讀者三思。
大概這樣,我說完了,謝謝收看。
共同繼承人有債務 在 蘇家宏律師 Facebook 八卦
想要拋棄繼承留房給母親養老?毋湯,原因是這3點
有則新聞,有一個家庭父親過世後留下土地跟幾百萬元遺產,4位孩子決定要把財產全部留給媽媽養老,所以想要去法院辦理拋棄繼承,心想如此一來媽媽就可以完整取得了爸爸的遺產!?
孝心100分。
但是被專家阻止,表示子女拋棄繼承後,未來繼承人就可能是媽媽跟孫子繼承,本來5個繼承人,可能變成更多的繼承人,所需的手續更麻煩。
其實,媽媽跟四位子女共同簽下遺產分割協議書,就算是四位子女分得0元,媽媽拿全部,法律上也是認可的,所以不必拋棄繼承。
以下這3點因素在「孝心繼承」時要特別注意 :
1.拋棄繼承的效果就是拋棄後,遺產完全跟你無關。
你不能說,我拋棄後我的財產想要給媽媽繼承,因為你已經拋棄了你的權利,所以當然沒有給媽媽繼承的可能。
拋棄繼承通常是在長輩所遺留下來的負債大於資產時,才採用的策略,或因為繼承人(例如:子女)個人有巨大債務,如果繼承長輩遺產的時候,會被你(子女)債權人扣押走,才拋棄繼承。
想要用拋棄繼承讓其他順位的繼承人取得財產,或是有另外考量(例如直接傳承給孫輩),就要特別注意法律規定,或者詢問專家。
2.拋棄繼承後,如有後順位繼承人,就由其他人取得繼承。
上面新聞的案例中,如果爸爸的子女都沒有生小孩(沒有孫輩),而子女都拋棄繼承的狀況下,可能就由這個爸爸的兄弟姐妹繼承,那麼爸爸的遺產反而是落到親戚手中。
3.遺產的分配在繼承人全體同意下,不需要「平均分配」,就算其中一個人自願分配是0,遺產分割協議書仍然合法有效。用這個方法比較拋棄繼承好。
其實,繼承發生後,也可以不急著辦理分割遺產,先去辦理地繼承後,維持公同共有的狀態,同意由母親使用到百年,也不失為好的方法。
........
孝心可貴,無價!
法律策略,要想!
#遺產
#房地
#拋棄繼承
#養老
(照片非新聞中的財產。房子蓋得不錯)
共同繼承人有債務 在 被繼承人留有債務怎麼辦?主張限定繼承一定要向法院聲請嗎 ... 的八卦

被 繼承人 留下來的 債務 ,雖然 繼承人 是以繼承所得的遺產為限,負有限的清償責任,但是債權人的權利也是要受理保護,所以在法律的設計上, 繼承人 是負有 ... ... <看更多>
共同繼承人有債務 在 請教關於共同繼承人債務問題 - Mobile01 的八卦
奶奶過世後有一間房子在奶奶名下奶奶有四名子女本人父親為長子其他三名子女有二人拋棄繼承剩下一名叔叔都不出面也找不到人他也不出面最後就變成了我爸 ... ... <看更多>
共同繼承人有債務 在 有債務可以繼承財產嗎?拋棄繼承和自願放棄遺產不一樣 的八卦
因為是繼承人之間的共同協議,屬於民事上的契約行為,所以遺產分配的內容你想怎麼寫都可以,只要繼承人之間談好如何分配,大家一起簽訂「分割遺產協議書」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