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2紐約時報
*【加州大火實時更新】
#州長Gavin Newsom表示,已把所有資源投入救火,但還不足以消滅560場大火,導致771,000英畝地被摧毀。全州範圍內部署了近12,000名消防員,但加州仍在努力遏制北部的大火,紐森表示,已向包括東海岸在內的各個州,甚至從澳洲尋求幫助。
#煙霧使空氣變得不健康,並一直擴散到內布拉斯加州。野火滾滾冒出的濃煙將空氣污染到不健康的程度,幾百英里外的天空中瀰漫著濃煙。
#非正式的網絡已經成為一些需要庇護,食物或物資的人的生命線,並且為那些提供幫助的人們提供了聚會的空間,即使他們自己準備疏散命令。
#尋求庇護的撤離人員必須權衡冠狀病毒的風險。
#加州的“閃電包圍”與氣候變化有關。一位州消防官員將其描述為“歷史性的雷擊包圍”,這是本週在72個小時內襲擊加州的近11,000支閃電,點燃了367次野火。
https://www.nytimes.com/2020/08/21/us/california-wildfires.html
*【“很難想像你的記憶在燃燒”:加州野火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
Big Basin Redwoods State Park在加州已有118年歷史,裡面一些古老的高聳針葉樹成火災的受害者。據消防官員稱,加州多處於癱瘓狀態,未來還可能擴大。火燒毀超過771,000英畝的土地,很大程度源於大量的閃電。截至週五,共發生約560場火災,其中約兩場大火,至少有五人死亡與大火有關,大火迫使十萬多人離開家園,濃煙瀰漫,並燒毀了數百套房屋。當地政府發布了更多的疏散命令
https://www.nytimes.com/2020/08/21/us/big-basin-redwoods-ca-fires.html?
*【為什麼加州會有那麼多野火?】
加州在秋季和冬季都吸收了大部分水分,但由於缺乏降雨和溫度升高,其植被在整個夏季大部分時間緩慢枯竭。那個植被然後起火的作用。哥倫比亞大學生物氣候學家威廉姆斯博士說:“現在的溫度比全球變暖前要高出兩到三度,植物更加乾燥,更容易燃燒。加州的火災記錄可以追溯到1932年;自2000年以來,此後發生的10次大火。另外則是季風,密蘇里州-堪薩斯市大學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孫鳳鵬說,每年秋天,稱為聖安娜風的強陣風,將乾燥的空氣從西部的大盆地地區帶到南加州。西部火季在六至九月,受溫暖和乾燥天氣的共同作用。在高海拔森林中,那些野火傾向於向內陸蔓延。
https://www.nytimes.com/article/why-does-california-have-wildfires.html
*【民主黨全國大會上,歐巴馬嚴酷而不同尋常的演講】
在週三晚上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演講中,前總統歐巴馬一度近乎落淚。他提起因種族、宗教或國籍而受到迫害的美國祖先,他說他們本來有充分的理由放棄民主,但他們沒有。在他的敘述中,這就是眼下歷史關鍵時刻中利害攸關的大事,民主的未來岌岌可危,他似乎情緒激動,而這位以沉穩著稱的前總統很少允許自己在公眾面前表現出這一面。他談到「黑暗時代」、「苦難和不公」、「卑鄙、謊言和瘋狂的陰謀論」。他宣稱,今年的選舉將決定美國能否兌現自己的承諾。
他對他的繼任者的批評極其尖刻。他指責現任總統懶惰、冷漠,只想引起人們對自己的關注。
https://cn.nytimes.com/usa/20200821/obama-trump-democratic-convention/zh-hant/
*【Louis DeJoy告訴參議員選舉郵件將“按時,按時”發送】
近期飽受爭議的郵政局長Louis DeJoy表示,他“極為自信”,郵政服務局可以處理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以郵件投票。他說,民主黨人暗示他可能有意放慢選票交付速度以幫助川普總統,這是“荒謬的”。
https://www.nytimes.com/2020/08/21/us/politics/dejoy-postal-service-senate-hearing.html
*【拜登被提名後,只傳達一個簡單的資訊】
拜登堅定自己所提出的核心:川普總統雖是一位穩定,經驗豐富的領導人,但對美國民主價值觀構成威脅。而現在民主和總統大選正備受考驗
https://www.nytimes.com/2020/08/21/us/politics/Joe-Biden-Democratic-nominee.html
*【事實查核民主黨全代會】
為期四天的虛擬活動著重於個人特色而非政策。儘管如此,民主黨人還是對社會保障,工作和冠狀病毒防疫進行了政策宣傳。當他們確實引用統計數據時,許多發言者都對冠狀病毒流行的規模及其對人類和經濟造成的損失嚴厲地談論著,言論平實加上公式的腳本化,經過審查的以及在某些情況下預先記錄的性質,有些被誇大了。有時,民主黨人在譴責川普並稱讚拜登先生時,試圖從什麼事實中調動偏見。
https://www.nytimes.com/2020/08/21/us/politics/fact-check-democrats.html
*【Covid-19實時更新】
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兒童保育中心可以在病毒含量低的地區安全地重新開放。這是一個令人鼓舞的訊息,給全美數百萬兒童的父母帶來一線希望,這些失學兒童,目前仍處於無法恢復上課。
#美國大學一直在努力準備幾個月,但疫情正在迫使做出新的調整。當大學生準備返回美國校園時,一些學校又在匆忙改寫秋季計劃。北密歇根州教堂山分校的北卡愛羅來納大學和德雷克塞爾大學現在將在線開設大多數秋季課程,在接下來的幾周中,巴黎圣母院和匹茲堡大學將是其中幾個突然停止親自上課的學校。因為這些學校中爆發冠狀病毒。《紐約時報》在650多家美國高校中發現了17,000多個案例。
#川普政府表示,某些冠狀病毒測試可以繞過FDA的審查。川普政府本週下令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允許使用某種類型的實驗室測試,包括某些用于冠狀病毒的測試,而無需先確認它們是否有效。
#川普說,他對病毒的因應將是他在大會上演講的一部分。他說:“如果你看佛羅里達,亞利桑那州,加州,這些數字正在迅速下降。” 許多州幾乎沒有問題。只要看看地圖,現在它的狀況非常好。在下周四的演講中對此進行討論。我們做得很好。” 實際上,總統對這一大流行病的反應已被廣泛譴責為軟弱,無效且是出於政治動機而非科學動機。全國的病例數一直很高,有175,000多人死於該病毒。
#疫情持續上揚,麻州布羅克頓市長簽署行政命令,恢復全市範圍內實行宵禁晚上11點至凌晨5點的留在家裡,違者最高罰五百美元。
#阿肯色州和田納西州都在周五報告了新的單日病毒死亡記錄。根據《紐約時報》的數據庫,田納西州報告了58例新死亡,阿肯色州報告了22例。在美國,公共衛生官員在大流行期間報告了17.5萬例冠狀病毒死亡。
#新罕布什爾州放寬了整個州的室內就餐限制,餐館可以將室內用餐的容量提高到100%。” “仍然要求桌子之間相距六英尺。
#法國,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的案件激增。歐洲病例的增加部分是由年輕人推動的:世衛組織稱,近五個月,在歐洲,受感染的15歲至24歲的人口比例從最近的4.5%上升至最近的15%。
#川普的失業援助計劃面臨資金和分配問題。聯邦政府每週為失業工人提供300美元,而不是承諾的400美元,川普動用的是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用於救災的預算。額外的100美元本應由各州提供,但大多數的州仍需支付其他費用。稅收收入一直在下降的同時,例如預防冠狀病毒傳播的預防措施猛增。另外,不是每個人都會得到額外的幫助。只有有資格每週通過定期州計劃,或聯邦大流行性疾病援助計劃,獲得至少100美元失業救濟的人,才有資格獲得額外的聯邦資金。
以色列將開始使用新的合併測試程序,以期獲得更快的結果。
#由三名以色列科學家組成的團隊率先開發了一種病毒測試程序,他們說,該程序比現在使用的任何程序都更快,更高效,可以一次在多達48人的池中進行樣本測試。
#從9月1日開始,香港將在9月1日開始的兩週內為市民推出自願性冠狀病毒檢測。
#愛爾蘭農業部長Dara Calleary在違反公共衛生準則後辭職,他本週參加了80多人的聚會。
#世界衛生組織說,遏制冠狀病毒的競賽已經耗盡了剛果的資源,阻礙了與那裡日益嚴重的伊波拉病毒爆發的鬥爭。根據《紐約時報》的數據庫,Covid-19在該國殺死了248人,並感染了9,802人。伊波拉病毒病例已達100例,已有43人死亡。
https://www.nytimes.com/2020/08/21/world/covid-coronavirus.html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0萬的網紅HEALTH 2.0,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每年年底,衛福部都會公布所謂「癌症時鐘」的時間,不出意外地,去年(2018)底公布的癌症時鐘延續往年不斷加快的趨勢,又快轉了2秒鐘,平均每4分鐘58秒就有1人罹癌。為什麼經過多年的宣導,每年罹癌的人數還是不斷增加?是不是我們身邊埋伏著許多「致癌因子」,但我們卻一無所覺?今年一月農委會公布農藥殘留排行...
公共衛生學系學什麼 在 蠢羊與奇怪生物 Facebook 八卦
口罩記得是有顏色面朝外嘿,這幾天大家都人心惶惶,但是做好基本功就不用太驚慌,如果親戚鄰居有從中國返台者記得主動通報。
轉:我們能做什麼?
1.不恐慌,因為現在的台灣政府是超強組合:
總統蔡英文在上次SARS是內閣成員。
副總統陳建仁為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衛博士,歷任台大公衛所所長、流行病學研究所創所所長、公衛學院院長;入公門擔任過行政院衛生署署長。
行政院長蘇貞昌執行力極強。
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是醫生,中山醫學院醫學系學士,台大公共衛生碩士。
2.政府已經動起來:台灣口罩現在禁止外銷,兩岸旅遊團已禁止等。
3.不需搶屯口罩:目前有足夠春節的用量即可,春節後等工廠跟貨運開工,台灣自產的外科口罩足夠台灣人自用。
4.我認為這次疫情不是幾週的事,至少在夏天前都有危機。解法是:戴口罩、勤洗手、增強免疫力。
5.戴口罩的注意事項:戴外科口罩(不用戴N95),白色那面朝自己,鐵條貼緊。
6.脫口罩的注意事項(重要!必點開來看)。
https://www.facebook.com/…/a.15812231288…/2445444339118467/…
7.沒有用肥皂洗過手不要接觸口鼻黏膜。
8.避免出入人口密集的場所,沒事別去醫院。
9.若咳嗽發燒,請戴口罩就醫,告知旅遊接觸史。
10.若高度懷疑自己是武漢肺炎疑似病例,直撥防疫專線1922,他們會來家裡處理,不要自己跑去醫院散播歡樂散播愛。
11.家有嬰兒:帶去醫院打預防針時,可以把寶寶放在推車裡,外面用塑膠雨罩罩起來。另外可以考慮改成去衛生所打預防針,比較沒有生病的人。
12.家有幼兒:因為疫情看起來不會一兩週就結束,所以我會帶小孩去公園跑跳,增加免疫力並曬曬太陽。外出時口罩戴好戴滿,勤乾洗手跟肥皂洗手。但不會去室內的遊樂場。
13.增強自身免疫力:早睡、睡飽、規律運動、飲食均衡(少吃冰炸等)。
公共衛生學系學什麼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社會指望女人以許多無償的方式,不惜一切代價(包括犧牲自我),讓周遭的人感到舒適。我們創造出一個利他的形象,允許他人的需求凌駕自我。我們成了傾聽者、忠告者、旅行規劃者、行程管理者、居家打掃者、提醒者,也是每個人都可以舒適依靠的無形靠墊(但幾乎沒人考慮這會如何消耗我們的心神)。
為了管理他人的情緒和預期,妳需要越過重重障礙才能讓人聽到妳的心聲,並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運用寶貴的時間。妳必須確保妳的回應經過深思熟慮,把他人的情緒也納入考量。當妳需要指派任務給別人時,妳必須使用正確的語氣,詢問對方的意願。當妳感到不舒服時,妳需要克制自己,依舊展現出親和力。
我們從事情緒勞動時,把周遭的需求擺在自我需求之前。我們在這世上存在的方式,在很多方面開始隱於無形。
取自《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
*********************************
各位朋友,早安:
我用比較簡單的方式,換另外一種說法,說明女性的「情緒勞動」。譬如說,我印象中,我跟羽茜談過「女兒會比較貼心」的議題。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364028450508978/
很多媽媽期待生出女兒,是認為女兒比較「貼心」。也就是預期自己有各種不愉快,都可以說給女兒聽,有人能分擔媽媽的情緒。即便現在知道,小女孩不見得能承受得住大人的情緒,這對小女孩的心理發展不健康,但目前我依然知道有小女孩要負責聽女性長輩(包括阿嬤)訴苦。
有些即使不住在一起了,女兒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媽媽隨時打來,就要女兒聽電話,讓媽媽可以抱怨「一下」。我甚至聽過媳婦要接公公的電話,因為公公也要抱怨。
這種事,絕對不只「一下」,這常是經年累月,傷神花時間,都不知道該怎麼算了。這可以讓身心失衡,除了要耗能量消化之外,嚴重的話,還可以導致疾病。
曾經有長輩跟我提到,孩子小的時候,長輩都會聽孩子抱怨,等孩子長大了,換孩子聽長輩抱怨,這不是很正常嗎?
乍聽之下好像是如此,但這會有一個誤區:通常喜歡抱怨的人,不喜歡聽別人抱怨。
譬如說,我很常聽到的是,有些喜歡抱怨的媽媽,根本不那麼在意女兒的感受。媽媽只想紓解自己的情緒,但女兒只要開始抱怨,媽媽可能就不太耐煩,常敷衍以對。
也就是,很有可能小女孩得要一直近乎單方面地聽長輩訴苦,直到長大。但小女孩的情緒,就在這過程中被忽視了。
曾經有女性朋友跟我講,她小時候以為好好聽媽媽抱怨,媽媽就會喜歡她,她以為自己可以是媽媽最好的朋友。結果,等媽媽抱怨完,回到日常生活,依舊會因為小事處罰她。她在各方面,都要扮演媽媽洩憤的出口。
孩子對於負面情緒的承受力,真的不如大人啊,這一點不能忘記。更何況孩子很多事都不懂,這種拉孩子同盟的行為,常莫名其妙讓孩子沒辦法跟某位親人建立比較健康的關係。
祝願您,能清楚看到這種在我們文化中反覆上演的劇本,看到女性的艱難,也停止傷害孩子,能成為一個為自己情緒負責的長輩!
.
ps. 這本書在昨天晚上有辦贈書活動,請參考下列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659859060697044/
*********************************
【文/ 潔瑪‧哈特莉】
……我把情緒勞動的定義再進一步擴展,希望給讀者一個新的視角,讓他們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關係動態。我定義的「情緒勞動」,是結合情緒管理和生活管理,是我們為了讓周遭人感到舒適和快樂所做的無償、無形的工作。它涵蓋了我在文章中提到的照護類勞務的相關術語,諸如情緒工作、精神負擔、精神重擔、家庭管理、事務勞動、無形勞動等等。這些術語個別來看時,看不出是如何交集,火上加油,終至令人抓狂沮喪。這些工作勞心耗神,而且還會產生反響,反過來影響我們的世界。茱蒂絲.舒拉維茲在《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文章,談母親經歷的情緒勞動,並在文中列出那些工作的高昂成本。她寫道:「不管女人是喜歡操心、還是討厭操心,那都可能分散她對有薪工作的注意力,使她在工作上受到干擾,甚至斷送了職涯發展。擔憂及安排事務這種令人分心的苦差事,可能是阻礙女性職場平權的所有因素中,最難以改變的障礙之一。」
舒拉維茲稱這種人為「指定的操心者」(designated worrier),但成為「指定的操心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時間累積及付出心力的。以全職媽媽為例,或許妳精心打造了一套系統,好讓每個家人的早晨能夠順利運行,例如妳想在牆上掛了一個鑰匙鉤。但在那之前,妳需要先「嘮叨」一下,家人才會幫妳裝上掛鉤。妳需要多次溫和地提醒家人,請他去五金店買掛鉤,不然妳就得自己寫在待購清單上,自行採買。妳還需要溫和地提醒家人多次:「釘個掛鉤很快,今晚或明天就能完成。」妳提出這些建議的同時,還要權衡時間表上有哪些優先要務需要處理。然而,無論妳講幾次把汽車鑰匙掛起來會有多方便,家人還是會問妳:「我的鑰匙到哪兒去了?」妳心裡權衡著到底要直接告訴他鑰匙在哪裡,還是再度提起鑰匙掛鉤的事。如果是後者,恐怕又會演變成一場爭論。妳總是需要先超前一步思考,小心說話的用字遣詞及表達失落的方式。妳必須同時克制妳的情緒,也管理對方的情緒。這實在很累人,所以妳往往選擇乾脆直接告訴他鑰匙在哪裡,這樣既省時又省力。
只不過事情沒那麼簡單,因為在許多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事中,這種加乘式的情緒勞動變成常態。日積月累下來,妳的生活變成一張錯綜複雜的網,只有妳自己知道怎麼駕馭它。妳必須引導其他人在這套精心打造的系統中穿梭,以免他們卡住或陷落。例如,妳擠完最後一點牙膏,或是把廁所的衛生紙用完時,妳注意到該換新的了;公司同仁指望妳規劃下班後的歡樂時光;妳腦海中有一份清單,列出妳需要做什麼;妳需要注意及肯定他人的情緒,同時控制自己的情緒;妳需要維持事情的順利運作,而且要非常小心。這些勞務都需要投入很多時間和精力,而且永遠無法將之拋諸腦後。它讓我們付出高昂的代價,耗盡無法估量的心神,而且那些心神明明可以用來做其他對我們自身、職涯及生活更有利的事,讓我們自己過得更快樂。把這些原本各自存在的用語歸納在一個「情緒勞動」的大傘下非常合理,因為它們緊密相連。情緒勞動所指的,不僅是關心結果而已,也關心那些被我們的情緒、言語、行為所影響的人,即使那樣做是犧牲自己以成全他人。
社會指望女人以許多無償的方式,不惜一切代價(包括犧牲自我),讓周遭的人感到舒適。我們創造出一個利他的形象,允許他人的需求凌駕自我。我們成了傾聽者、忠告者、旅行規劃者、行程管理者、居家打掃者、提醒者,也是每個人都可以舒適依靠的無形靠墊(但幾乎沒人考慮這會如何消耗我們的心神)。我們從事情緒勞動時,把周遭的需求擺在自我需求之前。我們在這世上存在的方式,在很多方面開始隱於無形。為了迎合周遭的人,我們壓抑或改變自己的情緒,從與先生和睦相處,阻止孩子亂發脾氣,到避免與母親爭吵,避免街頭騷擾變成人身攻擊。
為了管理他人的情緒和預期,妳需要越過重重障礙才能讓人聽到妳的心聲,並以更有效率的方式運用寶貴的時間。妳必須確保妳的回應經過深思熟慮,把他人的情緒也納入考量。當妳需要指派任務給別人時,妳必須使用正確的語氣,詢問對方的意願。當妳感到不舒服時,妳需要克制自己,依舊展現出親和力。如果妳想把自己放在最有利的位置,那表示妳需要先一步思考對方可能如何反應。有人說,當妳交出完成的任務時,不要同時展現魅力和溫柔的一面,因為妳可能被貼上負面的標籤,影響升遷機會。也有人說,走在路上聽到男人對妳開黃腔、騷擾妳時,不要微笑,緊閉著嘴繼續前進,不然妳可能會被跟蹤、攻擊,甚至遇到更慘的遭遇。
當我們的言行不符合既定的權力動態時,就必須付出高昂的代價。誠如桑德伯格在著作中所述,女性在職場上常避免分享意見,語帶保留,以免被貼上標籤。「怕大家覺得她不合作,怕大家覺得她負面或嘮叨,怕提出建設性的批評卻被當成單純的牢騷,怕勇敢說出想法而引起大家關注,可能因此遭到攻擊(就是腦海中那個叫我們「別坐到桌前」的聲音所誘發的恐懼)。」我們在家裡,為了獲得迫切需要的「幫忙」且避免爭吵,也是這樣顧全大局,語帶保留。這些持續又傷神的勞動,大多隱於無形。
霍奇查爾德在書中提到,航空公司如何要求空服員在飛行中營造出溫馨舒適的居家氛圍,以及她們打卡下班後,那種人為感受使她們付出什麼代價。她們下班後常感到情緒疲乏,很難在工作角色和真實自我之間切換身分。她們難以在內心深處找到真實自我,或許是因為她們不止在服務業中付出情緒勞動。身為女性,我們必須在生活的各個領域營造出同樣的溫馨感。我們不僅在工作中這麼做,回到家裡或在外面,也必須對親友、同仁、陌生人這麼做。女性之所以覺得受夠了,是因為我們意識到這種情緒勞動無法打卡下班,而是隨時隨地非做不可。被要求在生活各個領域中扮演情緒勞動的主要提供者,我們已經受夠了,因為那實在很累人,很費時,也耽誤了我們的人生。
我們的腦中填滿了家庭瑣事,把不成比例的時間花在造福他人上。我們為了職場升遷所付出的情緒勞動,從注意自己說話的語氣,到聆聽他人的想法並提供意見反饋等等,都是男性不必做的。我們必須仔細地權衡在公共場合中如何與陌生男性互動,以確保自身安全。這些必要的情緒勞動類型都是一種徵兆,顯現出更大的系統性不平等。那種不平等對女性造成了傷害,尤其是弱勢族群的女性。誠如霍奇查爾德所言,男性和女性在情緒工作上的互動方式,是「一種常見的掩飾法,把性別之間的不平等視為人與人之間的虧欠,而且在維持這種現象的表層扮演和深層扮演上都是如此。」在社會上,女性對於任何需要我們的人,總是虧欠著無盡的情緒勞動,除非男性和女性都改變想法,改變他們對於「誰該做這項工作」以及「這項工作的真正價值」所抱持的預期。
.
以上文字取自
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女人停止操心一切,男人開始承擔(6/23上市)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0629
有方文化
https://www.facebook.com/Forward.Publishing/
.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公共衛生學系學什麼 在 HEALTH 2.0 Youtube 的評價
每年年底,衛福部都會公布所謂「癌症時鐘」的時間,不出意外地,去年(2018)底公布的癌症時鐘延續往年不斷加快的趨勢,又快轉了2秒鐘,平均每4分鐘58秒就有1人罹癌。為什麼經過多年的宣導,每年罹癌的人數還是不斷增加?是不是我們身邊埋伏著許多「致癌因子」,但我們卻一無所覺?今年一月農委會公布農藥殘留排行榜,好幾樣我們常吃的蔬菜水果都上榜了,會不會我們在吃進營養素的同時,也不小心把殺蟲劑、除草劑吃下肚了?擔心吃進毒素,那洗乾淨總可以了吧?但是聽說有些清潔用品,竟添加了甲醛、螢光劑…等化學物質,用多了可能會致癌?身邊的地雷這麼多,該怎麼辦才好?別擔心,已經成功抗癌超過10年的韓柏檉教授要教大家「降癌18掌」,助你由裡到外,擊退惡性腫瘤的威脅!播出日期:2019/03/02
★節目來賓★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韓柏檉的共享世界
腎臟科醫師 江守山醫師
營養師 黃淑惠
生機飲食專家 王明勇的健康三好生活
國宴御廚 雷議宗饕寶食尚生活
加LINE🔍健康資訊馬上看▶http://bit.ly/2CpUdzT
現在訂閱《健康2.0》➔http://bit.ly/2eW6xMC
TVBS新聞台(56台) 每週六、日晚間9點首播
主持人:鄭凱云
看更多健康文章資訊:https://health.tvbs.com.tw/
按讚FB粉絲頁:http://bit.ly/2gg2c4b

公共衛生學系學什麼 在 蒼藍鴿的醫學天地 Youtube 的評價
支持蒼藍鴿持續製作優質內容:
加入會員享福利▶ https://reurl.cc/j7lLdn
訂閱方格子文章▶ https://vocus.cc/bluepigeonnn/introduce
購買蒼藍鴿新書▶ https://goo.gl/mXXp5K
最重要的▶按讚影片並分享出去!
#新冠肺炎 #新冠病毒 #普篩 #廣篩 #快篩 #盛行率
#傳染病 #公共衛生 #公衛 #防疫 #新生活
*影片中圖片來源:PTT網友TheoEpstein
「Kevin MacLeod」創作的「Breaktime - Silent Film Light」是根據「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授權使用
來源:http://incompetech.com/music/royalty-free/index.html?isrc=USUAN1100302
演出者:http://incompetech.com/
【蒼藍鴿的熱門影片】
關於『癌症』的真相!
► https://youtu.be/tYKIhSoBIrg
大胃王吃了這麼多為何不會胖?網路真相揭密!
► https://youtu.be/StGteShJaLM
為何早餐店奶茶是「地表最強瀉劑」?網路真相破解!
► https://youtu.be/B37Dek2u1lY
實測挑戰!你看得懂醫生寫的病歷嗎?
► https://youtu.be/mgxRuDbSV88
失眠淺眠怎麼辦?這幾招讓你一夜好眠!
► https://youtu.be/28fdCrV6EKo
念醫學系真的好嗎?一路上的心境歷程有什麼變化?
► https://youtu.be/a9z4YK1qH38
癌症新療法「免疫治療」有多貴?原理是什麼?
► https://youtu.be/TJduprv5uhQ
【追蹤蒼藍鴿】
▶FB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bluepigeonn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bluepigeon0810/
▶Twitter https://twitter.com/bluepigeon0810
歡迎蒞臨討論,別忘了按讚跟追蹤!影片也歡迎分享!
【關鍵字】
蒼藍鴿/醫師/醫生/醫學/醫學系/健康/保健/蒼藍鴿聊醫學/工作細胞

公共衛生學系學什麼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介紹
訪問作者: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
內容簡介: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父母做,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孝順是讓年邁父母自立,盡量健康活到最後。
以下的狀況,都是照顧父母時,我們容易犯下的盲點。
◆中風後的爺爺走路慢,還沒到廁所就尿出來,只好幫他包上尿布?(X)
◆因為怕王伯伯危險,看護把他綁在床上?(X)
◆外籍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X)
◆一年只回家兩次的弟弟對姊姊說:「媽媽被你照顧,好像變瘦了?」(X)
◆爸老了,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什麼都不要讓他做?(X)
◆用藥當然是照顧父母的第一選擇?(X)
◆子女無法照顧父母,當然就請外籍看護?(X)
◆住院的奶奶想下床走一下,當然要禁止她:「不行」、「很危險」?(X)
◆我們三個兄弟要「公平」照顧媽媽,所以媽媽輪流在我們三兄弟家住?(X)
……
當我們對年老的父母說:「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你好!」
但,我們與父母討論了嗎?
我們了解父母的想法與感受嗎?
因為,「尊重」與「將心比心」才是最好的照護。
你、我都會老。
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
老後的「獨立自主、尊重生命品質」
是父母與子女都該學習的功課。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乃菁醫師,對於照顧父母,除了提出相互尊重與良好溝通的想法外,她認為「自理與自立生活」更該是台灣年邁父母與中年子女都需要學習的一門新功課。
台灣社會普遍重視孝道,中年子女也容易因為孝順,而以年齡來限制父母能做的事,又或對年邁父母過度保護,但當剝奪了父母的自理能力,在中風、生病後因過度保護而失能、臥床。雖然父母壽命極長,但那卻不是一個人該有的生命品質。如何如同北歐長者獨立自主,往生前臥床僅數週,乃菁醫師期待所有人可以一起為有自主的老年而努力。
因為,我們愛著這些老去的父母,我們多麼希望他們不要因為藥物而沉默不已、整日昏沉;我們多麼希望他們還可以叫叫我們的名,跟我們說說一天內發生的事情,甚至一起唱歌、聊天,或憶著過往,這些都是人與人間的親密交流。我們不該只期望讓父母安靜、睡著。
只有呼吸的照護,不是真正的照護啊。
作者簡介:陳乃菁醫師/副教授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高雄失智共同照護中心-長庚」執行長
‧公共電視「熟年台灣」節目主持人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服務於屏東基督教醫院、高雄榮總等單位,現為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並取得老年醫學專科醫師資格,醫療業務領域包含:老年醫學、居家醫療、失智症、癲癇等。
自二○一六年起,擔任高雄長庚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開始推動醫院與社區間醫療能量之交流。重要發展包括以全人照護的精神,定期開辦失智照護人才培訓課程。後於二○一七年起,以執行長身分,承接高雄第一個失智共照中心執行計畫,協助失智據點之開創與建立,連結在地資源,並積極協助患者和家屬之照護需求。
其他相關職務包括;二○一九至二○二一年高雄區域醫療網(醫療區域輔導與醫療資源整合計畫)委員、第四屆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副祕書長、第八屆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國際關係委員會」委員、醫策會疾病照護品質認證(失智症)委員、衛生福利部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計畫儲備審查委員、第七屆屏東縣政府老人福利推動小組外聘委員等。
日常忙碌於醫療領域,回家後就是五個孩子的母親,體會到照護小孩和老人的過程,頗多可相互照映之處,更相信失智照護的推動,必須回歸到對社會大眾發聲,因此積極透過媒體傳遞照護理念,舉其要者包括;大量投入社區和醫療單位演講、主持公共電視「熟年台灣」節目、製作方便外籍看護工理解的《雙語對照版失智照護手冊》、編製國小學童得以理解的失智照護繪本等等。
粉絲頁: 高雄失智與陳乃菁醫師共同照護團隊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