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也做賊:剃頭梳髻的明朝倭寇多半是中國人|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亂了一百多年的日本戰國時代,無處不燃戰火,無人能得安寧,田園荒蕪,屍骨遍野。喪家野犬般的浪人、無糧可種無魚可打的流民、爛命一條的無賴,把目光投向了大海彼岸富裕而軟弱的中國,一艘艘倭船出發了!
明朝軍民對這些「髡頭鳥音,赤體提三尺刀」的剽悍倭寇大為恐懼,而在異國他鄉幹壞事,來自日本的倭寇也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喝口水都怕老百姓下毒。
1.亂世日本太難混了!
看過黑澤明《七武士》的人想必都對電影中的日本浪人印象深刻:在紛亂的日本戰國時代,喪失了家主的武士們猶如喪家的野犬,徘徊在山野荒村,為了飯糰就可以用生命戰鬥。
嘉靖年間,日本國內的情況正是《七武士》的背景年代,就像被搗翻的螞蟻窩一般混亂不堪。
名義上,日本有天皇,但天皇的實權早已旁落,吃穿用靠幕府養著,完全是寄人籬下的傀儡。幕府也好不到哪去,足利氏建立的室町幕府從足利義滿後,一直處於風雨飄搖中,1467年連綿十一年的應仁之亂結束後,征夷大將軍已經空有名號毫無實權,聽任有實力的權臣擺佈。
日本全國分為六十八國(國類似中國的州縣),其中的五十三個藩國,由大大小小一百四十二個大名佔據著。大名們強弱分明,強的佔據幾國率眾數萬,弱的佔據幾個村子率眾數百,為了達到權力的頂峰,整天你爭我殺,兒子殺老子、弟弟殺哥哥都不算稀奇。當時的情況往往是:今天家臣們造反殺了主子,明天卻被鄰居的大名殺死,後天當勝利的大名回家一看,兒子已經取代了他的位置。
日本進入了毫無綱常道德可言的所謂「下克上」的諸侯爭霸時代,整整亂了一百多年。戰亂中,屍骨遍野,無數人流離失所,農民無法安心下田耕種,饑荒當然隨之而來。老百姓無路可生,強壯點的當盜賊或者參加宗教組織「一揆」造反,羸弱的只有等死。
在倭寇的發源地,日本九州的情況怎樣呢?
九州是日本南部的最大島,有肥前、肥後、平戶、大隅和薩摩等諸多藩國。如同日本各地一樣,九州島也是諸雄並立,空前混亂。北邊,豐前與築前的大內氏原本是九州最強的大名,但是遭到家臣陶晴賢的政變滅亡了,而陶晴賢不久被九州之外強大的大名毛利元就所殺。毛利元就順勢進入北九州,這就和另一個強藩—豐後的大友氏碰上了。南邊,薩摩的島津氏和大隅的肝付氏在火拚。西邊,肥前的龍造寺氏則和少貳氏內亂不休。
有戰爭就有失敗者,在戰爭中失敗、喪失家主的武士成了無米下鍋的浪人,怎麼辦?因戰爭無法謀生的漁民、流民,怎麼辦?下海!做海賊!與其在陸地上飢寒而死,不如到海上去撞撞運氣。
除了死裡求生,發財夢也是下海的另一個重要理由。當時明朝斷絕了官方的朝貢交易,導致海盜走私團夥日漸猖獗,中國的生絲、棉布、陶瓷、藥品等,都是日本的搶手貨,日本不少富商、無賴也打起了做海賊賺取厚利的算盤。不僅僅如此,海賊的背後還有大名的資助和庇護。日本歷史學家井上清這樣定義「倭寇」:「從十三世紀初開始,九州和瀨戶內海沿岸富於冒險精神的武士和名主攜帶同夥,一方面到中國和朝鮮(高麗)進行和平貿易,同時也伺機變為海盜,掠奪沿岸居民。對方稱此為倭寇,大為恐怖。」
日本十九世紀著名學者佐藤信淵總結日本海賊的出處說:「從永正、大永時起,伊寧國因島、久留島、大島地方人士,飯田、大島、河野、脅屋、松島、村上、北浦各地人士,相繼渡海到海外,從事海賊勾當以富家室;並以野島領主村上圖書頭為議事之主,各集其所屬之浮浪人共三四百人,分乘大小十餘艘船,航行大海……剽掠近海諸邑,奪取種種財物器械,以富其家……致四國、九州濱海之諸浪人、漁夫、船夫、無賴等逐漸加入其行列,因而人數日多。後來,其眾竟有八九百人或超逾千人者。」
在明日朝貢貿易正常的百餘年內,倭寇到中國劫掠的次數並不很多,因為日本的將軍、大名為了保護航路也進行嚴打。在嘉靖中期明日朝貢貿易中斷以後,情況才為之大變。
明代,從日本到中國的船,一般都是在三月到五月從平戶的「五島」或薩摩出發,經過大小琉球(沖繩島和台灣),到達浙江、福建、廣東。當年日本遣唐使的船隻到中國,在海上要航行幾十天甚至數月,旅途之艱難駭人聽聞,我們在中學課本熟悉的著名遣唐留學生晁衡(阿倍仲麻呂),就是因遭遇風暴死於回國的路上。
而到了明代,人們對季風的知識已經日漸豐富,加上船隻的製造技術有了發展,從日本出發,如果掌握好風向,只要幾天就能順利到達中國。
《日本圖纂》上這樣描寫當時的日本船:「日本造船與中國異……其船底尖,能破浪,不畏橫風、鬥風,行使便易,數日即至也。」至於船的大小,從能載二三十人至六七十人不等,也有能載二百餘人的大船。
就這樣,一群又一群的日本海賊,滿懷對財富的渴望,乘風破浪地向大海彼岸進發—富裕而軟弱的中國,就是他們的目標。
2.真倭的姓名哪裡去了?
第一次看到倭寇的明代江浙沿海居民,沒有絲毫警惕性,像看動物園猴子一樣。
嘉靖三十二年夏,一個普通的早晨,浙江嘉興鹽邑縣早起趕海的老百姓驚奇地發現,一艘長八九丈的海船停泊在海灘,船上有六十幾個「髡頭鳥音」的怪人,還帶著槍刀弓矢。當地的巡海官軍百餘名圍了上去,問他們為何而來,無奈語言不通,只好搬出一張小木櫃鋪上紙,用筆交談,船上一個懂漢字的人寫道:「我們是日本人,從本國而來,停船是因為舵壞了,想問你們借點糧食,等修好舵就走。我們不是壞人,不要逼迫我們,不然我們就和你們拚命。」
海邊來了好多外國人!整個縣城的人都轟動了,扶老攜幼地趕去看稀罕,當時承平已久,老百姓都指指點點嘻嘻哈哈,沒有一個知道害怕。到了黃昏,突然之間,船上的日本人一起站起來,張弓射出燕尾利箭,把周圍的官軍全部射死。旁觀者這才知道是海賊,發一聲喊,哭爹喊娘地奔入城,趕緊關上城門開始防禦。
上述描寫出自嘉靖年間明人採九德的筆記《倭變事略》,採九德是浙江海寧人,耳聞目睹了許多倭寇之事並記錄成書。對於倭寇的侵擾,除了朝廷官方的記載,明代地方上不少文人都在私家著作中有所涉獵。
但是,倭寇雖來自日本,日本人的姓名卻很少在明朝史料上出現,大多為「二大王」、「倭酋」、「船主」之類模糊稱謂。筆者手上的資料中,能確定是「真倭」的只有「門多郎次郎」、「四助四郎」、「稽天新四郎」、「辛五郎」、「日向彥太郎」、「和泉細屋」、「善妙」、「莊公」等寥寥數人,而且這些名字不一定確切。
真倭姓名少見,除了後面要提到的有中國人假冒外,還有兩個原因。
在近代以前,大多數日本人只有名沒有姓,有姓的只有士族以上的階層,而且全日本也沒幾個姓,如著名的源氏、平氏等皇族姓氏。一直到明治八年(1875年),政府頒布了強制性的《苗字必稱令》,規定了「凡國民,必須起姓」,否則受罰。說來有趣,這一下,造成了日本姓氏天馬行空般地海量發展。據統計,現代日本的姓氏數目超過了十萬,而中國十三億人,加上少數民族的姓氏,才不過一萬出頭。
日本的姓氏複雜,即使是日本人自己也不能非常透徹地弄明白。不過,他們的名卻簡單得多。拿日本男子來說,名多以郎、夫、雄、男等字結尾,以表示威武、英俊、忠信。而且多有表示排行的標誌,長子叫太郎,二子叫次郎、二郎,排在第十一位的就叫余一郎。上面所說的幾個知名倭寇,日向彥太郎肯定是老大,辛五郎則是老五,善妙則是和尚的法號。
除了日本人姓名複雜怪異外,明代人對日本也了解太少,沒有語言翻譯。抓到真倭後,「赴官司訊問,言如鳥語,莫能辨也」。當時,分辨是否真倭的方法主要是看穿著、語言以及長相。如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侵擾上海地區,市民自發組織敢死隊數百人守城。當時正好漲潮水,倭寇不知深淺,輓著手在濠水中行動,準備連夜攻城,被潮水一夜之間淹死不少。第二天早晨,剩下的倭寇丟棄營壘從南浦逃走了。地方誌記載:「城中人見衣裾浮在水面,得六十七屍,皆受重創,頭顱腫大如鬥,口圓而小,色黝黑,知道都是真倭。」
千萬不要以為「髡頭跣足」的倭寇都是日本人,事實上,多半是假扮日本人的中國流賊。嘉靖年間危害最大的倭寇首領清一色是衣冠楚楚的中國冒險家。嘉靖一朝,前線報捷奏章往往有「斬獲真倭首級若干顆,從賊若干顆」的文字,真倭就是貨真價實的日本人,從賊則是沿海地區三教九流的中國人。
真倭和從賊比例是多少?《明史》稱:「大抵真倭十之三,從者十之七。」而萬曆年間編寫《虔台倭纂》的官員謝傑甚至發出絕望的驚呼:「海濱人人皆賊,誅之不可勝誅!」
3.剃頭梳髻的就是日本人?錯了。
當時一個崑山人被倭寇擄走五十幾天後逃生歸來,他向官府描述自己的所見所聞:「船上大概兩百個倭寇,有福建、溫州、台灣、寧波人,也有幾個安徽人。其中福建人最多,佔十之六七。梳著髻的日本人只有十幾個。」兩百個倭寇中,只有十幾個真倭,明史說的「十之三」看來還誇大了。
元末明初的倭寇以日本人為主,但到了嘉靖年間,倭寇的主力就是中國人了。
對假倭的身份問題,明人鄭曉是這樣總結的:「小民迫於貪酷,困於飢寒,相率入海從之。兇徒、逸囚、罷吏、黠僧,及衣冠失職、書生不得志、群不逞者,為之奸細,為之鄉道。弱者圖飽暖旦夕,強者忿臂欲洩其怒。」一句話:三教九流,無所不包。
拿當時最有名的幾個倭寇首領來說:王直和徐惟學原先是私鹽販子;王直的義子王滶(毛海峰)是走私犯;徐海原是杭州虎跑寺的和尚;許棟是逃跑的犯人;蕭顯、陳東則是不得志的書生。
書生也做賊?沒錯。看看下面這首詩:
「海霧曉開合,海風森復寒。衰顏歡薄酒,老眼傲驚湍。叢市人家近,平沙客路寬。明朝睛更好,飛翠潑征鞍。」
這首五言律詩詞句清麗,意境恬淡,大得唐詩三昧,作者就是一個不知名的書生倭寇。採九德在《倭變事略》中記載,他曾親眼見到一夥四十餘人的倭寇中,有個善卜筮的書生,專門出謀劃策,這首詩就是倭寇撤退後他題在廟壁上的。如此文採令採九德大為感慨:「觀此四十餘賊,亦有能題詠者,則倡亂者豈真倭黨哉?」
對中國人冒充真倭的問題,明代史料上的記載比比皆是。比如嘉靖壬子年,倭寇初犯漳州、泉州,僅有二百人,真倭佔十分之一,其餘都是福建浙江無賴之眾,頭頂剪髮而椎髻向後,「髮型」和真倭並不一樣。真倭和假倭打仗的時候一同作戰,打完仗則分開吃飯睡覺。《籌海圖編》直截了當地稱:「今之海寇,動計數萬,皆託言倭奴,而其實出於日本者不下數千,其餘皆中國之赤子無賴,孑入而附之耳。」
明代著名小說家馮夢龍在《喻世明言》裡有篇關於倭寇的故事,把假倭刻畫得惟妙惟肖:「原來倭寇逢著中國之人,也不盡數殺戮。其男子但是老弱,便加殺害;若是強壯的,就把來剃了頭髮,抹上油漆,假充倭子。每遇廝殺,便推他去當頭陣。官軍只要殺得一顆首級,便好領賞,平昔百姓中禿髮瘌痢,尚然被他割頭請功,況且見在戰陣上拿住,哪管真假,定然不饒的。這些剃頭的假倭子,自知左右是死,索性靠著倭勢,還有捱過幾日之理,所以一般行兇出力。那些真倭子,只等假倭擋過頭陣,自己都尾其後而出,所以官軍屢墮其計,不能取勝。」
4.海濱人人皆賊,誅之不可勝誅!
我們都知道狐假虎威的故事,假倭模仿日本人「髡頭跣足」,穿著日本服裝,連船都打造成日本船,除了扯大旗作虎皮外,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掩蓋身份。生物學上叫做「模仿色」。
洪武三十年所頒的《大明律》對海外經商限制得很嚴格,它規定凡私自攜帶鐵貨、銅錢、緞匹、絲綿等違禁物下海,及與外番交易者一律處斬,而且禁止私人製造具有二桅以上的出海大船。而對於勾結外族的「謀反大逆」更是異常嚴厲:凡「謀反大逆」,一律首從皆凌遲處死,本宗親族祖父、父、子、孫、伯叔、兄弟、侄、堂兄,同居的異姓親族外祖父、岳父、女婿、家中奴僕,凡年滿十六歲以上皆斬。
為了不被誅九族,倭寇必須千方百計掩飾自己的出身。有明一代,造反起義者往往以綽號來掩飾真實姓名,像廣為人知的崇禎時期農民起義,起義領袖都用綽號:紫金梁、八大王、曹操、闖塌天、不沾泥、掃地王等等,包括著名的「闖王」。在東南沿海,就直接可以假扮日本人來掩飾身份。而對於地方官來說,自己轄區的人起來造反大大拖累政績,因此也樂於統統以「倭情」上報。
嘉靖年間持續到隆慶、萬曆年間的四十年,是明朝倭寇為害最烈的時期,史學界稱「嘉靖大倭寇」。在這一階段裡,從賊中「迫於貪酷,困於飢寒」的沿海小民才真正是倭寇的主體,而飢寒貧困的根源在於「片板不許下海」的海禁政策。
反過來說,嘉靖前期為什麼要實行嚴厲的禁海令呢?是因為正德年間少數葡萄牙走私販兼海盜對沿海城鎮、島嶼肆無忌憚地燒殺搶掠,加上中國海商和日本倭寇在浙江沿海進行的走私貿易,讓明政府感覺貿易會帶來「南方之禍」,才變本加厲地實施禁海,最嚴厲的時刻連捕魚都不允許。禁海令是標準的因噎廢食,雖然並不是禁海招來了日本倭寇,但可以肯定的是,是禁海令刺激出了更多的中國倭寇。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東南濱海地區地瘠民貧,從宋元以來,當地居民一直將出海貿易視為衣食之源,海商、水手、造船、修理、搬運加上種種服務,可以說大海養活了起碼百萬計的沿海居民。在福建,有句話叫做:「海者,閩人之田。」一紙海禁令無情地把當地居民的「田」給剝奪了,飯碗跟著也砸了。在廣東,潮州、漳州地區一向是通商出海的發舶口,「潮漳以番舶為利」,不許貿易等於斷了他們的生計。對茫然失所的沿海居民來說,眼前擺著兩條路:要麼忍饑挨餓,要麼鋌而走險進行海上走私。
潑洗澡水連孩子一起潑了—禁海的弊端明擺著,當時有不少有見識的人都很擔憂。抗倭名將譚綸用了一個「老鼠洞」的比喻,說:「禁海越嚴,則獲利越厚,而趨之者愈眾。比如發現家裡有老鼠,一定要留一個洞,若是都堵上,連好的地方都能被老鼠穿破。」
禁海,罷日本朝貢,明朝這兩大舉措看似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帶來的結果,反而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因為本鄉本土,所以倭寇在東南沿海地區擁有令人難以相信的支持。作戰時,屢屢發生看似荒唐的一幕:倭寇天時地利無所不佔,如魚得水。而代表正義之師的官軍,反而不受歡迎,舉步維艱。一些平民百姓甚至直接支援倭寇,參加過抗倭戰爭的明人萬表記錄道:「杭州城歇客的店家,明知是海賊,但貪圖其厚利,任其堆貨,且為打點護送。銅錢用以鑄火銑,用鉛制子彈,用硝造火藥,用鐵製刀槍……大船護送,關津不查不問,明送資賊。」「近地人民或送鮮貨,或饋酒米,或獻子女,絡繹不絕;邊衛之官,有獻紅被玉帶者……(與)五峰(即王直)素有交情,相逢則拜伏叩頭,甘心為其臣僕,為其送貨,一呼即往,自以為榮,矜上挾下,順逆不分,良惡莫辨。」
所以也難怪謝傑發出這樣的驚呼:「海濱人人皆賊,有誅之不可勝誅者,是則閩浙及廣之所同也。」曾任南京刑部尚書的王世貞則對潮州、漳州、惠州地區的「民寇一家」斷言為:「自節帥而有司,一身之外皆寇也!」除了總督巡撫等高級官員外,其他的人全是倭寇—這真是一幅令人絕望的場景。
對愈禁愈烈的海上走私,時人形象地諷刺道:「片板不許入海,艨瞳巨艦反蔽江而來;寸貨不許人番,子女玉帛恆滿載而去。」
全民皆寇,問題爛在自己根子上,難怪防不勝防誅不勝誅。倭寇就是一顆消耗元氣的腫瘤,一直伴隨著明王朝走向衰落。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吳尚霖以肖像攝影聞名,尤其是《畢業照》計畫,不僅僅是將台東成功鎮三民國小的畢業紀念冊化為攝影集,還請師生們表情平靜、閉眼進行拍攝,推反長久以來畢業照的拍攝方法,重新思維與定義觀看與被觀看的關係。 他自言是個人喜好的關係,關於充滿情緒的臉,總是覺得不耐看。反倒是沒有表情的臉,更能演現出人與所處空間的關...
八大藝術定義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八卦
【國父「們」的故事】
北洋篇:我所知道的老袁─松坡將軍
(前言提要)
逐漸邁向帝制的袁世凱
眼看段祺瑞、馮國璋二人持反對態度
而且逐漸取代自己在北洋軍的地位
為了重掌兵權,老袁興起一個念頭:
「乾脆另找他人頂替北洋三傑的地位!」
那要找誰?
曹錕?張勳?段芝貴?陸建章?
這些人都不行
除了能力比北洋三傑弱一檔次
更重要的是:這些人都是北洋軍出身
如讓他們掌權
不出幾年就是另一個馮國璋、段祺瑞
所以老袁想扶植的新人
一要有才
二要與北洋軍無瓜葛
最重要的,是效忠袁世凱
於是老袁把眼光望向他……蔡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蔡鍔,字松坡
對歷史課本有印象的看官應該會驚呼:
「等一下!
他不就是後來發動『護國軍起義』搞掉袁世凱帝制的人嗎?
然後你說袁世楷當初竟如此賞識他?
難道老袁是眼睛沾到蛤仔肉?」
(呵,我似乎讓松坡將軍一登場就劇透他後來的表現
不過沒差
反正許多讀者早就知道故事的結尾
卻不清楚故事的過程
所以別擔心松坡將軍被劇透
他的故事可是精彩的讓人想不到啊!)
後世對蔡鍔的印象
除了他發動護國軍,著實噁心透了袁世凱
還也些看官可能會接著說:
「這人還跟當時的名妓小鳳仙有段刻骨銘心的感情。」
(以「蔡鍔與小鳳仙」為題材的電視劇
都已經不知道拍過多少個版本了
甚至姜文導演的電影「讓子彈飛」也提到這麼一檔子事)
但問題來了
蔡鍔憑啥有能力組護國軍?
他組護國軍又幹過什麼事?
他總不會是突然從天而降的出現在雲南軍面前
然後只說一句:
「跟我幹,有肉吃。」
結果一大票西南軍閥就不問背景能力的奔著他去搞起義吧?
這就是我提過的
課本給予了一個結局
卻留下眾多蒼白的前提及背景
所以在了解蔡鍔為何能搞出護國軍起義以及為何能受老袁賞識前
老ㄕ必須先好好交代此人的來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蔡鍔,字松坡,清末湖南省寶慶府邵陽縣人
出身務農家庭,雖不富有,但日子倒還過得去
所以家裡就讓蔡鍔去上私塾
本來蔡爸、蔡媽只是想讓兒子能識字就心滿意足
誰知道蔡鍔竟是個天才兒童
在沒啥教育資源的情況下,竟在14歲考上了秀才!
(洪秀全表示:
「我到30歲都還沒考上秀才啊……」)
之後在他人推薦下
蔡鍔進入新式學堂學習
在那
他遇到對他一生影響最巨大的恩師─梁啟超
梁啟超給蔡鍔第一個重大人生提議就是:
「去日本留學長見識吧!」
於是蔡鍔遠渡東洋
先是學政治哲學及普通科學
後來改修軍事,並從東京振武學校及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
(蔣介石表示:
「松坡將軍可是我學長,我也是念過東京振武學校的。」
老ㄕ表示:
「真抱歉,委員長您老人家在嚴格定義上不是蔡鍔的學弟,因為你根本沒畢業。」)
由於學經歷完整
蔡鍔歸國後,先後被清朝派至湖南、廣西等軍事單位任職
最後在宣統三年
也就是清朝滅亡的那年他擔任了雲南陸軍第19鎮第37協的協統
(協統相當於今日上校,甚至可至少將的官銜)
那年他約28歲
相較於同時期也擔任協統的黎元洪(47歲)、曲同豐(38歲)、王占元(50歲)
可謂英雄出少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到這
大家應該能察覺:蔡鍔絕非一介武夫!
是的
松坡將軍不但軍事經歷完整
而且還擔任民初的統一共和黨的總幹事!
更值得一提的是蔡鍔的文學能力也不差!
前邊說過蔡鍔10多歲就能寫出寫出八股文章
(老ㄕ上國中,還時常認不出錯別字)
而且這人的詩詞歌賦能力應該也不差
不然他也不會跟小鳳仙扯上關係
話說小鳳仙是誰?
那是清末民初的名妓
這時大家恐怕會皺眉
「不就是個妓女嗎?有啥好講的?」
再強調一次
小鳳仙是名妓!是名妓!是名妓!
名妓跟一般妓女不同
用一句通俗話來說,就是「賣藝不賣身」
那所謂的「藝」又是什麼?
舉凡:
唱歌、跳舞、樂器、煮茶、詩詞歌賦……等
這些名妓都很懂
甚至有些資料還呈現名妓會踢蹴鞠這類運動項目
(寫到這,老ㄕ發現名妓真是太威了
要是穿越到現代
我看她們是立馬成為演藝圈的天后級人物)
(事實上
日本的藝妓就是現在活生生的名妓
他們除了懂深奧的日本歌舞外
還要訓練高雅又能讓客人開心的談吐
甚至被說是一舉一動都是藝術的存在
而找藝妓相陪可不便宜
通常一小時要花6萬日圓,折合台幣15000左右
而且不是有錢就玩得起
稍有等級的藝妓
若非有熟客介紹,人家是根本不接客的)
所以名妓不是人人都玩得起
通常要有錢還要有才的人才能去玩
要是才華不夠
別說人家名妓挑剔嫌棄你,那簡直是自己找罪受
試想當名妓姐姐跟你說:
「今天我們來玩對對子
我先出上半句『鶯鶯燕燕處處融融恰恰』,換你了。」
我想我會回答:
「對不起,我知道錯了,我這就回家不貪玩了。」
袁世凱當上大總統後
對各地的軍事強人有所顧忌
所以「邀請」許多軍事將領來北京居住
這其中也包含了蔡鍔
蔡鍔很了解老袁對他的防範之意
所以為了顯示自己對政治不感興趣
有段時間他常流連北京的風化區─八大胡同
也就是那段時間,他與小鳳仙有些互動
(蔡鍔與小鳳仙之間的糾葛
後來被許多愛寫八卦的小說家編成一段段的情愛野史流傳至今
有關他倆的互動內容
我看了一些,但有鑑於可信度低,也就不列出來了
我只是想強調
要跟小鳳仙這種名妓玩在一起,沒有風流才子的本事那是不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話回正題
蔡鍔既是如此的允文允武
符合第一個條件:有能力
然後他在清末從未跟北洋軍有過任何關係
這又符合第二個條件:無法在短期內取代老袁在部隊的威望
那最重要的條件三:蔡鍔對袁世凱忠心嗎?
我想很多人會說:
「蔡鍔本人在武昌起義時領導雲南獨力支持革命
而他所處的統一共和黨後來併入宋教仁組織的國民黨
可見他應該傾向革命人士,而跟袁世凱很不對頭啊!」
但是事實正好相反!
在統一共和黨即將合併為國民黨之際
蔡鍔選擇退黨
並加入了恩師梁啟超所在的進步黨
而進步黨正是由袁世凱請梁啟超出山組建
是國民黨在政壇上的最大對手
所以其實蔡鍔跟孫文或是國民黨一派並非同一陣線
然後當孫文發動反袁的二次革命
蔡鍔是選擇支持袁世凱聲討孫文
(因為就法律來看,孫文根本就是搞軍事叛變哪!)
最重要的是
蔡鍔為了表明他對老袁的支持(起碼是表面上的支持)
他還在1915年8月25日跟一票北洋將領聯合請願恢復帝制
綜合以上條件及表現
這才使袁世凱有意扶植蔡鍔削弱段祺瑞、馮國璋二人的勢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片為:蔡鍔
(大家覺得松坡老兄他帥嗎?)
八大藝術定義 在 蔡惠婷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八卦
今天拄著拐杖趕場奔忙了一整天,還好最後一個行程是育賢國中九年級舞蹈班的畢業舞展💃🕺能坐著欣賞孩子們精彩的表演,好神奇,緊繃疲憊的心情,竟然因著舞蹈而得到了放鬆與飽滿,這就是藝術的魔法吧!
感謝育賢國中的邀請,今年的舞蹈班剛好有我以前小一教過的學生,欣賞的心情格外不同、也特別感動。
整個舞展主題設計與布置,以航空為主題✈️,充滿創意與巧思,讓人驚艷!🤩 從入口開始,每個觀眾,手持印成機票的入場券,帶著綠色的星光護照,彷彿走進育賢航空公司的星光航班頭等艙,即將展開一場星光之旅。⭐️
現場還有學生打扮成機長👨✈️與空姐發放節目單,最後謝幕時的紀念影片,一架飛機飛上天空✈️,彷彿祝福這群孩子們飛向美好的未來,實在充滿感動。💗
舞碼類型非常多元、孩子們的肢體表情相當豐富,讓我不禁想到了美國哈佛大學教授Howard Gardner於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他拋棄了過去對智力過度狹窄的定義,而以多元智能組合來描述一個人的獨特智力天賦。我發現舞蹈班的表演藝術,竟然囊括了八大智能中的好幾項:
#視覺空間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
#人際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肢體動覺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音樂節奏智能(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
當然,我相信在這學習與磨練的過程中,一定也有 #內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的培養與鍛鍊。
習舞好處多多,誰說學習只有讀書而已呢?
當然,舞台上的燦爛星光之所以閃亮,除了學校的培育外,還有家長的支持與付出、孩子們的苦練。看完孩子們的精彩表演後,我跟旁邊的彥甫議員說,都想送我家女兒去學跳舞了~(順便消耗過多精力讓媽媽回家輕鬆點😂)謝謝育賢國中與舞蹈班孩子們,讓我用美好感受與微笑畫下今天的句點。
最後,跟跳舞的孩子們推薦鳥夫子很喜歡的一本書:《不怕我和世界不一樣:許芳宜的生命態度》
https://reurl.cc/5l92r7
無論未來是否走舞蹈這一途,都祝福你們在每一條路上,都能舞出自己獨特的生命姿態。💗
八大藝術定義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評價
吳尚霖以肖像攝影聞名,尤其是《畢業照》計畫,不僅僅是將台東成功鎮三民國小的畢業紀念冊化為攝影集,還請師生們表情平靜、閉眼進行拍攝,推反長久以來畢業照的拍攝方法,重新思維與定義觀看與被觀看的關係。
他自言是個人喜好的關係,關於充滿情緒的臉,總是覺得不耐看。反倒是沒有表情的臉,更能演現出人與所處空間的關係。吳尚霖希望藉由被攝者直接以自身面對鏡頭的復原手法,促進觀者去思索活在社會框架與安排下的種種狀態。
而錄像作品《回家計畫》則是邀請小學生帶著攝影機回家,拍攝從下課至家的過程,也藉由影像凸顯現代兒童的樣貌,並企圖透過他者的移動,召喚出各種關於空間的記憶。
關於
吳尚霖,1977年出生於台北,新媒體藝術家,從事攝影、錄像、行為等跨領域創作,目前居住於淡水。2008 年法國巴黎第八大學聖德尼新媒體與當代藝術碩士,2007年法國第戎高等藝術學院碩士,2000年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學士。
近幾年,吳尚霖分別於韓國.國立高陽藝術工作室、台灣.台北國際藝術村、日本.阿庫斯計畫等地進行駐村創作。其作品主要在探討當代城市在其不斷擴張的背景下所產生的種種問題,並經由其自身的觀點與其他人之間的交流,透過不同的面向呈現每個個體對其當下處境所選擇的應對方式。
吳尚霖同時也是獨立策展人,計有《不可能的旅行》、《亞洲之道》、《微光─亞洲工業圖景》、《城市體溫》、《與時空的一場對話》、《旁觀者》等。他曾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北市文化局補助,以及台新藝術獎提名、亞洲文化協會獎、韓國國立當代美術館獎助等。
其個展有《好奇樹》、《內觀感》、《家景》、《畢業照─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城市變奏》、《台東計畫─故事》、《城市肖像─回憶之境》、《城市肖像─凝視,感獸》、《城市肖像─柏林計畫》、《城市肖像─邊緣與核心》、《城市肖像─迷境》等,聯展則有《光華門國際藝術節》、《1 2 3計畫》、《城市體溫》、《與時空的一場對話》、《第二屆高雄好漢玩字節》、《Faux Amis - Une vidéothéque éphémère》、《後窗─一個關於凝視的展覽》、《Multiscape》、《藝術工作室連網》等,展場遍及台灣台北、台南、高雄、台東和韓國首爾、德國柏林等地。
相關新聞
http://bit.ly/2SK7mbb
八大藝術定義 在 [學問] 請推薦書籍~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八卦
(無誤) 03/21 16:12→ linetzu:簡單一點的可以去看名為「藝術概論」的書籍誰 ... 9 F →OscarJeff:簡單來說,廣義的藝術是泛指八大藝術(這是傳統定義,當 03/21 16:59. ... <看更多>
八大藝術定義 在 [問題] 請問有人知道八大藝術對文學的定義- 看板Fiction - 批踢踢 ... 的八卦
請各位幫幫忙
幫我解答
八大藝術裡 對文學的定義是什麼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40.122.200.9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