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Greta獲選為時代雜誌風雲人物的想法】
https://twitter.com/gretathunberg/status/1206159412571889664?s=21
瑞典環保少女通貝里(Greta Thunberg)獲選2019年美國《時代》雜誌風雲人物,成為《時代》以來最年輕的當選者。她以「周五為未來而戰」運動(Fridays for Future),吸引全球數百萬人對抗氣候暖化問題,所代表的正是全球年輕社運一代的化身,影響及感動各地年輕抗爭者,而我便是其中一員。
猶記得通貝里說過:「我們不能猶如沒有明天地活著,因為明天是存在的。」我們與通貝里這一代,正正見證這個未來的出現,而我們亦有責任將之塑造成理想的明天。當世人為年青人站出來對抗氣候變化和獨裁威脅而驚歎歡呼時,這些呼聲實質地化作對各地抗爭運動的支持。在這場為理想明天的戰鬥中,無人是孤島,只要我們仍然活在世上,在戰場站着的,不會只是年輕人或一些人物,而是任何人。
無私,為着偉大的事情而努力,為全球人類探索可能性,在歐洲帶領整場對抗氣候變化運動,願意為基本人權付上自己的前程及生命,這些都是抗爭者贏得尊重的特質。這不止是通貝里,而是在各地為理想、為自由、為人權而奮鬥的人,他們啟發更多人為着信念從沒退後,因為改變需要匯聚眾人之志、齊上齊落去達成。
氣候變化和香港民主運動貌似兩回事,卻有不少共同之處:兩者不能單靠一個地方的努力便能解決,需要世界關注及努力,而且中國在兩大議題上負有無可推卸的責任,但同樣地,中國對兩大問題的回應相當相似,便是拒絕兌現當時許下的承諾。
眾所周知,中國是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有科學家指出,一旦全球平均氣溫升逾攝氏2度,全球暖化有機會無法逆轉,已有研究指出,若要避免這個最壞情況發生,必須要求中國大幅減少排放溫室氣體。現時中國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120億噸,佔全球排放總量超過三成。在2018至2019年,中國排放量呈上升趨勢,這與中國在《哥本哈根協議》和《巴黎協定》中所作的承諾背道而馳。每當中國被問到這個問題時,便以「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經濟急需發展」開脫,充份顯示中國沒有兌現自己向國際社會所許下的承諾。
中國在1984年與英國簽訂《中英聯合聲明》,並承諾在香港實現「一國兩制」和普選,而《聯合聲明》是受規管國家之間協議的《維也納條約法公約》所規限。然而,中國現在顯然拒絕履行承諾,更嚴重的是,中國近年單方面宣稱《聯合聲明》已經失效,指其已經是一份歷史文件,不具實際意義。
以上兩個例子皆證明中國並不可信,只會為求目的、無視所有應當遵守的規例而行事。這個問題不可能只靠年青人去解決,正如單靠Greta和罷課參與者,無法向違反減排承諾的中國問責;單靠香港年青人,亦無法向違反《聯合聲明》的中國問責。各國領導及人民必須團結一致,才能迫使中國遵守他應當遵守的遊戲規則。
=========================
This week, Greta Thunberg was named Person of the Year by the TIME magazine. She is a Swedish Schoolgirl that inspired the “Friday for Future” campaig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Greta is regarded as the figure of the power of the youth, and inspired many, including me.
I applaud for her statement “We can’t just continue living as if there was no tomorrow, because there is a tomorrow.” There is a future where Greta and I will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and we are responsible to shape it into a desirable one. When the world cheer and appalled for the youth standing up against threats of climate change or dictatorship, we actually all play a role in the fights. No man is an island. We are all living here today, and we will be living here tomorrow as well. It is not only up to the youngsters or the figures to fight for a better future.
Some people are respectable because they indeed did something great and conquered the limitations of humanity— being selfless, leading an Europe-wide climate change campaign, sacrificing their future and even their lived for the sake of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 These figures hope to encourage more people to do the same to really address the issues. It is not up to a few people to resolve problems that requires collective effort.
Climate Change and the fight for democracy in Hong Kong share some similarities. Both of them cannot be resolved simply by the handwork of one place, and China has to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both issues, and China’s response to them appears to be similar as wel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by China are the largest in the world. It is found by scientific research that global warming cannot be kept below 2 °C unless th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 in China falls sharply. China emitted over 12 gigatonnes CO2eq of greenhouse gases and makes up almost 30% of the world total. And in 2018-2019, the emissions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contrary to the promise China made in the Copenhagen Accord and Paris Agreement. However, when China were asked publicly about this, its response is simply “China is a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it is in desperate nee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clearly shows China does not take the pledge it made in the global arena as promises it has to fulfil.
China made a Joint-Declaration together with Britain before the Handover of Hong Kong to promised “One Country, Two System” and universal suffrage for Hong Kong in 1984. The Joint-Declaration is bounded Vienna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reaties, which is an international agreement governing treaties between states. Now it is clear that China is unwilling to keep its promise, and worse still, China has recently declared the Joint-Declaration to be invalid on its own. The Joint-Declaration was a historical document that no longer had any practical significance, China said.
The two examples illustrate that China is never trustworthy and do not take any rules into consideration. It will simply do anything it wants, no matter what are the norms and regulations that it should follow. It takes more than just the youth to address the problem. Greta and the participants of the strike alone can never hold China responsible for breaking its promise. Hong Kong’s youth along can never hold China responsible for violating international treaties. The world has to stand in solidarity to be able to achieve results and forces China to comply to the norms that all players in the world ought to.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人類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模式,過去我們一直強調要跟世界接軌,要有全球化的思考,但是這幾個世紀以來,這種從工業化開始強調生產力和經濟產值的方式真的有帶給我們幸福嗎?後疫情時代人類是不是該思考一下其他出路呢? 我想先跟大家聊一下我最近看的影集,Emily in...
全球本地化例子 在 陳奕齊 - 新一 Facebook 八卦
📌 國共兩黨的存在,才是台灣「治理」困難的主要元凶!(文長慎入)
🙅🏻 倫哥,在本土全面執政五周年的今天,批評小英政府「全面治理失能」。此言差矣!!
當前台灣諸多治理難題,除了是民生、社會與政治問題本身的難度之外,國共兩黨的存在,甚至內外隔海唱和,才是當今台灣「治理困難」的主要原因。由於中國國民黨長期不願意「土斷」(在地化)為本土的政黨,用一個中國落跑來台時候連帶扛過來的不知所謂的「種花冥國」作為框架硬套在台灣身上,再加上,過去數十年的黨國腦殘洗腦教育之下,至今少說還有藍丁腦殘者五百多萬枚。隨著,過去二、三十年的經濟全球化,主要是以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築就為表現,於是,分享大中國天朝意識形態的「國共」也就在中國經濟利益中得到共識,「反共」的姿態搖身一變成為「舔共」的身影。
再加上,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原本有賴於政治改革作為下一階段的鋪墊,但政治改革可能革掉中共一黨專政的命;因此,對外擴張的霸權崛起,把原本物質需求滿足之後的形而上的自由追求,轉挪成「想我中國百年來,受盡列強侵略,積弱就挨打」的大中華民族主義。職是之故,所謂中共一黨專政下的「中國模式」,勢必就被轉譯包裝成「中國可以平視世界」、「太平洋很大足以容納美中」、「中國也要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的「世界爭霸」或「全球制霸」的路徑。
中共帝國的崛起路徑之中,在徹底掌控香港之後,最重要的一站,便是拿下台灣。可是,由於中共軍事「硬實力」離美國一流軍事水準尚有距離,因此,反正「能抓老鼠的貓就是好貓」的「超越人類底線」的「超限戰」的不對稱戰爭,並以各種「銳實力」為表現的中國影響力、滲透力、偷矇拐騙無恥力,就開始滲透影響全球各地。馬哀帝邦伯八年任內,就是「門打開,沒顧厝」的讓中國白蟻、中國滲透、中國資本、紅色代理人….長驅直入台灣的年代。
直至2017年,西方才有專家學者理解到過去十幾二十年,所謂「中國影響力」的施為模式,並非傳統大家認知到的「文化軟實力」,而是一種具備中國特殊性的「中國銳實力」(Sharp Power),利益要脅、以商逼政、藍金黃、買收…等等超越人類底線的方式,快速擴增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台灣就是中國各種「銳實力」滲透、穿透、駐紮、寄生、在地代理、在地協力…的重災區。中國銳實力,有一種中國的特色,那就是利用「民主社會的灰色空間來顛覆民主」。例如,民主社會擁有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中共便利用此種自由將中共中宣部麾下管轄指揮的「宣傳機構」佯裝cosplay為「新聞媒體」,進行詆毀世界各地民主,宣傳中國模式好棒棒的機構。又如,網路本來就有其穿透國界的特殊性,中共便利用一手阻絕西方網路媒體、社群媒體穿透中國境內,另一方面利用這些穿透國界的網路與社群自媒體,用網軍、假帳號、旗下網紅直播主、在地協力者、中共代理媒體,詆毀在地民主,宣傳中國好棒棒。
然後,中國政權既然知道,躲藏在民主社會中的灰色空間,以中國銳實力把對方民主利用各種極端的言論、主張、立場,分化、切割、部落化與零碎化,於是,當台灣八月公投議題本是可被討論與多元顧慮的民主決定事項,就變成沒有「大潭藻礁一片不能少」此一極端情形。就這樣,原本意見紛陳的民主社會,大家投票來決定,就在中共銳實力滲透切割之下,變成一種「非黑即白」、「你死我活」的二元對立的極端意見狀態。這一切操作,都屬於中共早在多年前即已經提出來的「認知領域」作戰的表現範疇。
🙅🏻 隨手舉個例子,台灣疫情突起,但台灣民眾陷入各種慌張之中,最終效果都是對當前政府產生各種不信任。查其原因,大多數可能跟中共有關的假新聞、假訊息的資訊認知作戰,再加上台灣內部一堆拒絕「土斷」,認同錯亂的藍丁與藍丁政客、白裡透紅政客與白粉與韓粉,這些內部推波助瀾的唱和者與推手,試問,台灣的民生、社會與政治問題,如何「有效治理」呢?!
🙅 當各種討論的背後,充斥著中共藉機擴張矛盾的作用力,滿佈著台灣內部代理政客、協力政客,藍丁腦殘韓白粉的推波助瀾時,台灣的問題,如何能夠有效的治理呢??
💢 說到這裡,問題梗概已清晰:台灣政府若遲遲不願把清除中國各種滲透,利用民主灰色空間進行的破壞,當成主要議程來推動,並以此些清除中國各種滲透的議程,重新打磨與捍衛台灣的各種民主工具與機制,那麼各種原本該是民主討論的機制,都會變成中共銳實力拿來顛覆台灣民主與主權的手段工具啊⁉️
👉🏿 早在四年前,我曾在台教會的極光電子報寫就一篇《Ungovernability: 小英政府面對的『不可治理性』危機?!》,就非常關注台灣不可治理(ungovernable)的問題。但這些年觀察下來,台灣當前眾多紛雜問題的難以治理,其實歸根究柢的根源,就是「國共兩黨」的存在啊⁉️
全球本地化例子 在 小聖蚊的治國日記 Facebook 八卦
玩到白教官跑出來把代理商直接帶走......也真的是玩太大了,這點我認為赤燭也很有責任。我承認看到他國網民崩潰我也是看得很爽,但是不應該因此傷害和你在商業上合作而且信任你的對象。這個彩蛋如果是故意的就是不道德、如果是不小心的就是不專業。
這個遊戲若是從頭到尾都沒有要在中國販賣或有中國合作夥伴就沒這個問題。但既然是一個追求理念的公司,就不應該製造出新的張明輝和魏仲庭。
-\-\-\-\-\-\-\-\-\-\-\-\-\-\-\-\-\-\
以下引述一位在外國遊戲產業工作的網友:
以遊戲商業角度我覺得赤燭很不道德,除非這是他和代理商或投資人講好的宣傳策略。
大家一直上綱到言論自由,的確如果今天赤燭自己開發,自己發行,他想怎麼放彩蛋都是他的自由。一般我們針對獨立開發商的產品出資或發行與否取決於市場價值和我們認為這遊戲在發行商所在地的成功可能性。代理商要做的不只是把產品上架,也要負責相關的在地化處理。例如因為中國沒有言論自由,對血腥容忍度低,代理商把遊戲在中國地區發行時就要針對內容協助調整並跟開發商溝通,例如把露出太高的素材加個衣服,砍下去的血改成光。這種顯而易見的是開發商提供原始檔給發行商大家來討論。
用個極端例子做比喻,我是日本代理商,看你遊戲有潛力,出錢出力幫妳在日本發行,結果你偷偷藏了個彩蛋寫天皇北七,被日本網友抓到大家靠北我,我在日本聲望跌,銷量慘,你在全球其他地方賺飽飽,這筆帳誰來算?畢竟我跟你抽成只是針對日本地區而已。
投資人是另外一個議題,可以看是針對公司投資還是單獨針對遊戲項目融資。如果只是單純針對遊戲項目,赤燭這樣做也是蠻糟糕的。
代理商衰到爆炸
全球本地化例子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評價
COVID-19疫情爆發之後,人類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模式,過去我們一直強調要跟世界接軌,要有全球化的思考,但是這幾個世紀以來,這種從工業化開始強調生產力和經濟產值的方式真的有帶給我們幸福嗎?後疫情時代人類是不是該思考一下其他出路呢?
我想先跟大家聊一下我最近看的影集,Emily in Paris。總之這個叫做Emily的美國女生帶了很多美國資本主義和政治正確的想法到了法國,有了很多反思跟挑戰。其中一個跟我們今天討論的很有關係。裡面講到說,這個Emily她在美國的行銷公司專門替藥廠打廣告。一個法國老闆就說,你們美國人很奇怪,一堆人吃到過胖,然後導致糖尿病,再發明糖尿病的藥,賣給這些人賺錢,就跟人類造成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然後現在又要想怎麼找疫苗,還有一堆醫療用品跟疫苗公司想用這個方式賺錢,很諷刺。
這其實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今天要好好介紹一位澳洲學者霍奇(Helena Norberg-Hodge),從1970年代開始就一直主張地方主義的她最近剛剛接受《紐約時報》訪問,在報導裡她講了一個很好懂的例子。她認為只用G.D.P.也就是國內生產總值來看生活水準有問題。她舉例說:「如果水污染嚴重,我們都喝瓶裝水,是有利於GDP。但如果你和我自己種菜吃,GDP卻會下降。簡單來說,如果你和我保持健康,GDP就會下降。如果你每年都需要化療,GDP就會上升。」
其實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探討這個問題,所以現在也有其他進步指標,去看除了金錢之外,會和環境的發展,像是世界幸福報告和人類發展指數等等。裡面也發現說,美國是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經濟體,但是生產力和收入的提高並沒有完全轉化為美國社會整體的福祉。這也是霍奇在談的「幸福經濟學」,像是長途運輸的產品其實是破壞環境的,或是許多社區經營的網絡帶來的利益也是無形的。
地方主義的對比其實就是全球化,尤其是全球貿易體系,當然這個問題是很複雜的,有些人因為全球化得到工作機會,有些人則相反,好像各有贏家輸家,但是用英國跟美國的例子來看,像英國脫歐或是美國從川普當選以來的狀況,都是更加強調保護主義,但是歐盟被削弱還有美國多元開放自由文化受到挑戰,我的意思是,難道鎖國會比較好嗎?這兩個國家的考量還是限於要如何保住經濟成長數字,從國家的角度去思考。但是霍奇關心的是人,她覺得對於人來說,就商業和人際交往來講,距離越短越健康。再來是多樣化,一個農民種植十幾種作物比單一種植更健康。但是全球化鼓勵的就是某些市場善於種這個做那樣的單一分工。所以她協助創立了許多小農市場,鼓勵更多元的種植,跟我們台灣人熟悉的菜市場差不多啦。
我當年在美國採訪的時候就有遇過那種農場,他們有養牛和豬,也自己種菜,想要吃什麼菜大家就會自己去找,我當時看了也很有感觸,就是那個社區裡面的大家,彼此之間的連結是那麼的緊密,也讓我想到新竹的原鄉部落司馬庫斯,當地泰雅族人強調的就是合作共生、土地共有理念。所以部落有自己的福利分配。有一些很特別的工作、土地共有、共食與全人照顧制度,也有部落議會凝聚大家的向心力。現在好像也有越來越多的原住民部落在思考,如何擺脫主流觀點所謂的成功模式。
而霍奇還有一個人生經歷很值得我們思考,她在1975年到了拉達克,也就是最近中印邊境衝突很嚴重的地方。當時這個印度西北部,主要是佛教徒的山地鄉,剛剛開始出現旅遊業和國際經濟,但是她發現經濟增長的背後,拉達克人的凝聚力逐漸被腐蝕,慢慢無法自力更生。她想盡辦法要幫助當地年輕人,告訴他們好萊塢電影不是真的,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充滿了抑鬱、離婚和社會紛爭。
雖然如此,全球化還是帶來了一些好處,沒有什麼地方能鎖國或是排外,置身於全球共同利益之外。全球化另一個好處就是效率,講求地方主義或是在地化的國家會不會在反而無法跟其他人競爭?我們當然可以用更簡樸的方式生活,慢活或是更貼近自然,但是地方主義可以做到多徹底?跟全球化到底哪一個適合人類的未來生活?歡迎上網跟我們討論。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VTPZZ8DvJs/hqdefault.jpg)
全球本地化例子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評價
本週漏網東西軍角逐的選項是:「加州野火燒」vs.「奧斯卡新規」。經過24小時的刺激票選之後,「加州野火燒」獲得66.8%的票數。
加州野火這條新聞真的是最近美國各大媒體的頭版頭,美國加州從8月中雷擊引發火災後,就提前拉開了今年野火季的序幕,現在各個城市都被煙霧籠罩,整個很像沙塵暴一樣,非常誇張。這場大火真的超嚴重,不只加州發生森林大火,加州北部的奧勒岡州、更北的華盛頓州,也都有很慘烈的火勢,地圖上看起來可能覺得小小的沒什麼,但其實每塊區域都是幾千公頃在燒,現在整個美國西岸的沿海城市都變成橘紅色,有民眾說一覺醒來還以為自己在火星,真的跟電影裡的世界末日很像,我們也有網友留言說,煙霧甚至已經飄過國界跑去加拿大溫哥華,當地pm2.5已經紫爆了。根據外媒報導,這場延燒一個月的大火已經奪走至少26條人命,還有數十人下落不明,數千個民宅被毀,至少180萬公頃土地化為焦土,相當半個台灣的面積。奧勒岡州州長還說,當局正在為「大規模死亡事件」做準備。現在因為很多地方剛燒完或是還在燒,大家還不能進去,所以無法評估火災破壞程度,也還沒辦法確定傷亡數據。
很多人就問說其實美國西岸應該每年都在燒,但今年怎麼會那麼嚴重呢?原因就是氣候變遷!其實加州夏季本來就非常乾燥炎熱,8月16日當天加州南部沙漠地帶死亡谷國家公園(Death Valley National Park)一度測得攝氏54.4度的高溫,創下1913年以來全球最熱紀錄。這種乾熱天氣就會導致密集的雷暴現象,就是瘋狂閃電沒有下雨,加州8月中的時候,一週就發生上萬次閃電,是1980年代以來最密集的紀錄,那閃電就非常容易引發森林大火,另外氣候乾燥也導致森林裡的枯樹越來越多,就是非常棒的助燃物,因此高溫乾燥、閃電打下來再加上風一吹,很容易就一發不可收拾。
不過這次的大火除了天災還有人禍。像是南加州一場大火,起因竟然是一場「寶寶性別揭曉派對」,「寶寶性別揭曉派對」是近年在歐美非常流行的活動,通常懷孕第20週就可以透過產檢知道寶寶性別,那準爸媽會要求超音波掃描師不要當面告知是男是女,而是寫在紙上放入信封封好,再由準爸媽交給一兩個值得信賴的人,這個人開信封得知「謎底」後,在全程保密情況下,根據寶寶性別來籌辦派對。通常透過切蛋糕,展示蛋糕切面是粉紅色或藍色,來象徵懷了女兒或兒子,或者是拉開氣球,看看噴出來的是粉紅色或藍色碎紙花。然後這種派對就越玩越大,大家都想要跟別人不一樣,什麼煙火、煙霧手榴彈、爆破裝置樣樣來,先前也有鬧出人命過。然後這場發生在「聖伯納地諾」(San Bernardino)的火災,就是因為當地有一對夫婦5日舉辦這種派對,為了耍噱頭,使用一個煙火裝置,結果射出去之後,附近的野草迅速著火,這對夫婦狂奔到車上拿水瓶想滅火,結果當然沒用啊,只好趕緊報案,附近居民也被迫撤離。
不過這次山火其實也燒出了外界很多疑問,明明樹林裡這麼容易發生火災,到底為什麼大家還要跑去這種野火好發區蓋房子呢?其實最主要原因就是大城市房價真的太貴了,我們先前都住過加州嘛,像舊金山、洛杉磯這種地方,賣腎都住不起,州政府為了解決住的問題,就會施壓地方政府多蓋一些房子應付住房需求,否則拿不到州政府的補助,那未被開墾的山林野地就理所當然成了目標。有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加州的「索諾馬郡」(Sonoma county),1964年的森林大火只燒毀了幾百間民宅,但2017年又發生了一場差不多面積的大火,就摧毀超過5000間房屋,顯示當地人口成長了很多。那在三年前的大火之後,當地官員受訪的時候就說,這種事情一定還會重演,因為站在政府立場,他們沒有權力去叫人民不要重建家園,主要有兩個考量,第一是財政:你不重建就會讓人口外移,沒有人就沒有稅收,對地方財政會是重大打擊,沒錢去支付義務教育、垃圾清運、警消部門的薪水,站在經濟的考量下,重建是復甦的唯一辦法。
很多人會說重建可以蓋好一點的房子!像是提升標準、用防火建材之類的啊!不過這就遇到第二點「情感上無法」。這些一夕間一無所有的屋主,勉強住在車上或半燒毀的房屋裡,只希望政府用「最快最便宜」的方式,幫他們重建家園,讓他們的生活盡快回到軌道上,在這樣的壓力之下,沒有地方官員會忍心說不,或是拿自己的烏紗帽開玩笑。另外還有一個是,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靠雙手重建家園這樣的觀念似乎變成一種「美國精神」,每次天災後官方就會喊話說:「我們的第一要務就是重建家園!」就好像不重建就等於「投降」,放棄了你的老百姓,放棄了你的選民。結果現在就是燒掉重建、重建又被燒掉這樣一直惡性循環下去。最後恐怕要靠保險公司拒保、讓房市崩潰,才能終結掉這個循環,但就是非常殘忍啦!
雖然氣候變遷的問題我們沒辦法馬上就解決,但至少可以把災害的損失降低,例如根本就不要把房子蓋在野火區,而已經存在的社區,也要靠政府幫忙遷出危險區域,才是目前最能夠治本的方法。大家也不要覺得加州大火跟我們沒關係喔,在台灣也是有很多人把房子蓋在順向坡、土壤液化區,這件事情也非常值得我們思考,人類與大自然爭地的代價,我們扛得起嗎?
如果喜歡我們的節目,記得幫我們在臉書按讚跟分享出去,或是在YouTube訂閱我們的頻道,如果想看更多的國內外新聞的話,也請您上YouTube搜尋寰宇新聞,我們下週見!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Q2bVXLA_B0/hqdefault.jpg)
全球本地化例子 在 如何在全球化中藉助YouTube達到品效合一 的八卦
中國的出海品牌們需要在全球化和本地化縱橫兩個維度上穩紮穩打,通過市場 ... 舉個例子,YouTube TrueView for Action 廣告就為品牌主提供精確的使用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