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來談談囤房稅。
最近因為南韓通過了囤房稅法案,居住正義的問題又在台灣吵得沸沸揚揚。作為提案要求調高北市建商房屋稅(雖然案子還被卡在議會內)、並有出席多場居住正義活動的我而言,感覺必須要出來說些甚麼。這篇文可能有點長、也有點硬,但我希望正反方的支持者都能仔細讀完、才能站在可以溝通的立基點上對話。
在討論囤房稅的問題之前,有幾個前提必須要確立,不然討論容易失焦。居住議題在台灣是不是個問題?台灣有沒有囤房的問題?這兩者有沒有關聯?然後我們才能來討論囤房稅本身對於所謂的「打房」或說是解決居住問題有沒有幫助。
#台灣有沒有居住和囤房問題
根據Numbeo數據庫的整理,截至今年六月時,台灣的房價所得比達到24.2倍,名列世界第九,這代表我們要不吃不喝24年才有機會買到一棟房子。而處境相似、同樣身陷囹圄是排名第三的香港,達43.5倍。我想,應該不會有人覺得台灣沒有居住問題。
那台灣有囤房的問題嗎?如果根據內政部釋出的最新數據,台灣僅有5%的空屋掌握在四房以上持有者手中,看似不多。但是OURs則質疑,內政部的數據未進行「全國家庭總歸戶」,換言之如果你在新北和台北各有一棟房子、或是你和你伴侶各持有一棟房子,在統計上都是顯示「一人持有一房」2次。OURs主張的數據版本是,持有四房以上者所持有的房屋占空屋總數15%,這看起來就有些嚴重。
這代表著有許多人持有多棟房屋,也沒有加以利用或出租,就閒置在那,可能是炒作、投資或是其他因素。而囤房稅主要就是針對這些「囤空房」的人,政府面對這些炒房或投資客,以及複雜的居住問題,也確實應該透過各種方式來因應。
#囤房稅對解決居住問題有沒有幫助
沒有人會覺得或主張單靠囤房稅就可以完全解決居住問題,但是,我仍認為囤房稅仍是多管齊下的「其中一管」,我完全認同民進黨政府在過去幾年做了很多事來解決居住問題,但並不能藉此說不用推囤房稅。但是,囤房稅本身也不是萬靈丹,仍有很多待釐清的爭議。
課徵囤房稅對房市不外乎兩個目的:#平衡貧富差距,對於有能力、房子多的族群應該多繳稅,能力較低者應少繳稅;以及 #增加房屋的持有成本,抑制房市投機炒作,逼出市場上的空屋,改變多屋族的持有決策。依照許多國家或城市的實例,在良好法制及配套的運行下,確實有辦法逼出空屋以及抑制炒作。
#台灣現行課徵空屋稅的問題
然而,台灣現在如要開徵囤房稅會面臨到兩個主要問題,#如何認定空屋、以及 #稅基沒有調整。空屋如何認定,現在都是透過水電使用量,許多主管機關會主張如果要實體稽查、按現行人手根本無法因應。然而,依照有開徵空屋稅或囤房稅的國家作法,應該是要推定空屋、再讓屋主「自己主張不是空屋」,例如出示居住或出租證明、或表示其旅居國外或住院等,這樣會大幅減少行政成本。
至於稅基,則是另一個大問題。台灣目前的房屋稅是「房屋現值乘以稅率」,房屋現值則是「房屋構造標準單價」(造價)、折舊率、街路等級調整率(路段率,由官方認定該路段繁不繁榮)與面積相乘得出,任一數值改變都會影響應繳稅額。換言之,你如果買了一棟1億元的豪宅,你的房屋稅並不是1億乘以稅率,而是其他複雜公式算出的房屋現值乘以稅率。
這種算法也讓之前北市出現過一戶豪宅的稅率低於三戶小套房的詭異現象。現行的房屋現值(也就是稅基)並沒有太多調整,導致我們常把稅率拉很高,但仍然對房市沒影響,因為稅基沒有調整,導致實收金額很低,對有錢炒作的人來說不痛不癢。我們理應重新檢討如何建立一個與市場實價差距不遠的稅基、並讓稅基、稅率都合理化,才有辦法達成囤房稅「增加持有成本」的成效。
#台灣囤房問題相當複雜且也多元
只要有人囤房,蓋再多房子都會是「無效供給」,也對許多辛苦一生、壓力自己生活品質只為買一棟房的人不公平。除了蓋社宅、搞實價登錄等方法外,再多嘗試課徵囤房稅,我覺得並無不妥,也是台灣房市健全和達成居住正義很重要的里程碑。
有許多人說,這些問題都集中在大都市,但若攤開近幾年房屋3-5年的閒置投資報酬率,前幾名都是非都會型縣市,如屏東、宜蘭、花蓮等,囤房稅可以幫助的不僅僅只有在大都會掙扎的人,也包含住在城鎮、偏鄉的一般購屋者。
造成囤房的結果有很多原因,課徵囤房稅、增加持有成本也僅是解方其中一環。在過去,央行的寬鬆貨幣政策,除了救市外也導致熱錢湧入房地產市場。近二十年銀行放貸多集中在房貸、利率對於有錢的投機客來說又相當低,於是借錢買房、轉賣再買房的狀況屢見不鮮,建商蓋房也多半是如此。
但房價過高回檔時,政府又為了金融穩定而出手護市,長期下來房市的風險和報酬具有極高的不對稱性,整個房地產市場早已扭曲。如果要解決囤房問題、甚至「回歸正常市場機制」處理,我們就必須先改變這個早已扭曲的房屋市場。
#房子能算金融商品嗎
我在幾年前為了創業把父母傳下來的房子變賣後,至今名下沒有房產,也是租屋過日。每當我想在上班地點周遭、合理通勤時間的範圍看房子時,我會發現連我的收入都難以在北市購屋。房子本來就不是一個「好買」的東西,我能理解存個十幾年款、加上貸款購屋的模式。但如果一個上班族都要不吃不喝存個二三十年,才能買到在公司合理通勤範圍內的小坪數房子時,我們就必須思考整個房市的結構問題。
對我來說,房子並不是股票、也不是名牌包,並不是一件真正可以拿來操作和純市場思考的商品或物件。因為我們可能終其一身都不用買股票、也不用揹名牌包,但我們都需要一個可以滿足遮風避雨、在辛勤工作一天後放鬆和休息的地方,這也是居住正義想達成的唯一目的。
我在去年提出了台北市版本的囤房稅提案,共同連署議員超過20位,橫跨所有政黨,顯見已經獲得社會多數的支持,只可惜目前尚未通過提案。但是這會是我下一會期努力的目標。
感謝連署議員:
苗博雅、徐巧芯、陳怡君、高嘉瑜、侯漢廷、簡舒培、洪健益、楊靜宇、鍾佩玲、李建昌、吳沛憶、許家蓓、黃郁芬、林穎孟、張茂楠、徐立信、陳永德、戴錫欽
全國家庭總歸戶 在 時代力量 New Power Party Facebook 八卦
居住正義是現在台灣青年世代最關心的議題,高不可攀的房價讓年輕人買房成為遙不可及的幻想。《蘋果日報》昨(10)日報導,南韓政府宣布將對擁有多套房產者開徵6%囤房稅,此消息一出,讓許多網友感嘆「真的好想贏韓國!」
看到韓國政府的大刀闊斧,又想到內政部的態度,不禁讓我們心寒。花敬群次長先前表示「覺得現在推囤防稅可以拯救人民脫離苦海,基本上與120年前相信義和團一樣」,內政部官員又表示,台灣沒有明顯的囤房現象,真正的問題應該是呈現房屋交易真實價格。但請問住在象牙塔內的高官們:如果呈現房屋交易真實價格真那麼重要,為何政府又不願推動實價登錄2.0呢?一方面否認囤房稅效果,一方面實價登錄又做半套,究竟居住正義是不是執政黨心中消失的一塊呢?
內政部的態度,已經引起許多民間團體反彈,其中最大的不滿,正是在於內政部刻意美化數字,忽略 #全國家庭總歸戶 的真實情形,導致多屋者認定及空屋計算方式失真。但美化數字並不能解決問題,請問花次長,民間的怒吼你聽見了嗎?
時代力量長期關注居住正義,實價登錄及囤房稅是解決高房價、推動居住正義的方法之一。要給年輕人未來,抑制高房價的問題刻不容緩。諸位政府高官們,請走出舒適的象牙塔,聽聽年輕世代的心聲!
📌時代力量 囤房稅政策:
https://www.facebook.com/newpowerparty/posts/3744216808982981
全國家庭總歸戶 在 時代力量 New Power Party Facebook 八卦
台灣高不可攀的房價帶給人民龐大的生活壓力,對年輕族群而言,購屋就像遙不可及的幻想。面對居住正義問題,政府雖有實價登錄2.0、興建社會住宅、包租代管等措施因應,但房價問題終究得要面對。高房價拖垮年輕世代的未來的同時,卻驚見地產大亨們選舉期間施展他們的影響力,在候選人間押寶。
據《風傳媒》載,監察院公開2020總統與立委選舉政治獻金明細報告,驚見蔡總統的政治獻金前五名捐款來自具地產背景業者,而韓國瑜陣營亦有不少建商提供大筆政治獻金。
蔡陣營捐款的前五名分別是國揚集團、理銘營造、寶佳集團、大高雄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與麗寶集團(合計共2000萬),而韓陣營的捐款來自地產業者的有遠東集團、海霸王集團、京城建設、冠成建設等(合計共1500萬)。
地產大亨們在選戰期間捐輸給候選人,會不會導致政府在處理居住正義的問題上有所顧忌,社會自有公評。回顧內政部被譏為實價登錄0.5的政策版本、目前為止社會住宅的缺口,以及指責「相信囤房稅就像相信義和團」的態度,相信答案已呼之欲出。
時代力量長期關注 #居住正義 議題,並主張實價登錄與囤房稅都是抑制房價的做法。本黨先前指正內政部刻意美化數字,忽略 #全國家庭總歸戶 的真實情形,導致多屋者認定及空屋計算方式失真。如果政府拒絕苦民所苦,並繼續與建商靠攏,執政黨將離人民越來越遙遠。
📌《風傳媒》報導:https://www.storm.mg/article/2852282
全國家庭總歸戶 在 Re: [討論] 自有住宅比率- 看板HatePolitics - PTT網頁版 的八卦
關鍵問題在於,內政部在資料統計上並未進行「全國家庭總歸戶」,導致多屋者認定與空屋計算失真。 先說明「全國家庭總歸戶」就持有房屋統計之意涵,其 ... ... <看更多>
全國家庭總歸戶 在 全國不動產租屋2022-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 的八卦
若將全國房屋做家庭總歸戶,擁有3棟以上房子的家庭共15%,他們卻掌握了全台灣37%、將近四成的房子。 #民眾黨的主張「#囤房重稅,#出租減稅」目的是要 ... ... <看更多>
全國家庭總歸戶 在 [新聞] 花敬群:囤房稅恐反讓租金上漲- 看板Gossiping 的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