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民間時,就參與了 #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 的推動。很快的,五年多過去了,台灣也將迎接第一次的兒權公約 #國際審查。因此 #立法院兒少權利連線 邀請了我一直以來的好夥伴,兒權公約專家林沛君準博士以及民間版替代報告中,有最多團體參加的兩個聯盟: #台灣兒童權利公約聯盟 與 #兒童權利公約民間監督聯盟 來立法院分享。也很感謝兩位副會長 余宛如 委員、 呂孫綾委員以及 尤美女立委 一起到場關心兒童權利議題。
林沛君準博士,分享了國外推動兒童權利的經驗,以及施行法上路以來她所觀察到的狀況。兩個聯盟的夥伴則各自對所提出的替代報告內容做精簡的說明。由於談論到的問題非常的多,因此難以在這裡一一盡述,但我相信我們共同的期待是:如何讓兒權公約能更加的落實。
政府對於兒權公約與相應的一般性意見與國內法間的接軌,應該要更加的用心。同時,公約的問題很多不是落在法規面,而是落在執行面。雖然我在立法院有陸陸續續在協調、處理這類執行面的問題,但問題確實是不少,還需要持續不斷的努力。我想最重要的,是政府必須認知到兒童權利不是一項業務,而是一項價值與使命,在內國法化之後,政府甚至整個社會還需要把兒童權利的觀念加以內化,我們才能在各個層面讓聯合國兒權公約真正被落實。
#想要更加了解兒權公約:
國家報告:https://goo.gl/YDd7ME
非政府組織(替代)報告:https://goo.gl/P4Qcsn
「兒童權利公約民間監督聯盟」的推薦目錄:
兒童權利公約民間監督聯盟 在 葉大華 Facebook 八卦
親愛的支持者&關注青少年發展與世代正義的您,晚安:
首先祝福您新的一年大吉大利!在這歲末年初之際,感謝您過去一年來給予台少盟的支持與肯定,讓我們能為台灣青少年盡一份心力。
回顧2016年,台少盟在各界支持下達成了幾項重要的成果,包括首度邀請青年、NGO團體及立法院11位跨黨派立委合組「關注世代正義連線」監督新政府、落實世代正義,建構重視青年發展主體性的世代平權政策環境。而努力多年的《公民投票法》在連線的推動下,終於在2016年12月15日初審通過第七條修正草案,公投年齡自20歲下修至18歲鬆綁公民參政門檻,並極有可能在新的會期通過三讀。
此外,台少盟也串組30個關注兒童少年議題的多元民間團體組成「兒童權利公約民間監督聯盟」,以推動落實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簡稱:CRC)為目標,檢視政府的資源分配與行政措施是否符合國際標準,打造兒少多元健康的成長環境順利「轉大人」。2017年我國將首次舉行CRC國家報告國際審查,聯盟不僅串連民間團體撰寫影子報告,去年暑假也分別在臺北及臺南辦理兩梯次「這次,該你說囉!」CRC兒少培力工作營,共有84名兒少完成訓練,其中包含30名多元弱勢身份兒少,共同完成首份CRC兒童報告。2017年將持續辦理CRC培訓課程並研發桌遊,培力更多兒少從自身的視角經驗出發和CRC進行對話,提升其兒童人權知能。
另有感於青少年打工族日益增多產生職業安全與災害問題,如限時快遞所造成的危險、於五人以下微型企業工作未被加保職災投訴無門等問題,故於去年六月與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合作倡議推動「青少年職業安全溝通平台」,透過勞動部、衛福部、教育部及勞工教師團體的跨部會資源合作,研發相關教材並定期監測職災情形,保障青少年勞工的職業安全。
而口碑卓著且備受肯定的「逆風少年大步走」計畫邁入了第7個年頭,於全台設立4個據點輔導培訓81名逆風少年完成職場見習,去年起更新增培力高中職中途離校生(中離生)的就業培訓資源。此外深受中學教師歡迎的生涯夢想領航員校宣計畫,去年度全台總計舉辦23場次、共10,977位學生受惠。而深獲好評的逆風教育助學,也提供42位經濟弱勢、半工半讀,需要完成學業之青少年教育助學金,在提升其學習力之餘,朝著往夢想的道路上前進。
這些工作的推動有賴您的一路支持與相挺,由衷期盼來年仍能有您的力挺!祝福您新的一年事事順心,2017年請繼續給予我們支持與指教!
敬祝
新年快樂!雞年行大運
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 理事長李建清 、秘書長葉大華暨全體同仁 敬上 2017年1月
兒童權利公約民間監督聯盟 在 葉大華 Facebook 八卦
關於中輟,我們還可以從這些面向去思考~
(摘)從家庭失功能到中輟,孩子被逐步排除在「國民教育」系統外的軌跡,通常很相似。
先是學校內出現「推力」,接而連三的挫折和孤單:考試成績差、不寫功課;在以升學為主的學校,學業表現差通常會接著有人際上的挫折:沒有朋友、找不到歸屬感。尤其國中正臨青春期,是尋找自我價值與認同的重要階段,當家庭、學校沒有歸屬感,孩子就往外去找了。
但是多數學校面對的現實是:只有管考、沒有資源。根據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串連30個兒少議題的民間團體發佈的「兒童權利公約民間監督聯盟的影子報告」指出,政府每年輔導中輟、中離生的中介教育經費總計2億多元,不到教育部整年度經費的千分之一,可服務2千多人,僅佔整體中輟生的一半。
落到學校的日常,「零中輟」很難成為挖掘學校系統問題的起點,反而變成「做出漂亮數字」的業務壓力,推引出隱匿通報或者拒絕中輟生的負面效應。
全文請看→
https://www.twreporter.org/a/high-risk-youth-zero-dropouts?fbclid=IwAR2y7gJ7FRnvwpMh1G-92sBqE2Od7rjLBtYTEffElQNx30a-j1OB5aEq9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