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是人類科技當中,發展得最迅速、應用也最多的領域。台灣在這個領域,有著優秀的人才、豐沛的研發能量、世界級的醫療體系,我非常清楚。因為我自己就曾盡過努力,為國家扶持生技。
政治的鬥爭,不會讓社會進步,只有國家團結,才能支撐台灣的產業。希望未來,我們在面對重大政策的時候,能夠無私、專業,這才是臺灣再創經濟奇蹟的必要條件。
今天公布「五大創新研發計劃之三: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政策,我們要結合產官學研的力量,繼續強化人才、資金、智財、法規、環境、選題的布局,以「連結未來、連結國際、連結在地」這三大連結為主軸,全力打造台灣成為「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
一、 連結未來:整合核心設施與資源中心、支援產業的創新研發、建構台灣健康巨量資料庫,增進臨床前試驗的效率和效能。積極培育創新研發人才、產業經營高階領導人才,鼓勵學研人才參與新創公司。
二、 連結國際:接軌包括美國三大生技醫藥研發重鎮--波士頓、加州灣區、聖地牙哥,以及歐洲新藥研發國家--瑞士、比利時、瑞典、荷蘭等先進國家。啟動跨國研發合作及臨床試驗計畫、建立人才交流及延攬機制,推動企業相互投資、以及創投及私募基金合作。推動國際法規標準的協合,落實兩岸醫藥衛生合作協議。
三、 連結在地:台灣有充分條件,可以做為先期市場和試驗基地,先因應在地需求,進一步推廣到國際市場。掌握既有的產業優勢及資源,串聯分散的聚落,整合生產與需求兩端,成為完整不斷鏈的產業聚落。
(閱讀更多:「英派革新・台灣好政-蔡英文的五大創新研發計劃之三:亞太生技醫藥研發產業中心」政策 http://iing.tw/posts/224 )
「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英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英文 在 蔡英文 Tsai Ing-wen Facebook
- 關於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英文 在 洪秀柱 Facebook
- 關於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英文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 關於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英文 在 [邏輯] 充分條件的名詞意義(終於想通了) - 看板Math - 批踢踢 ... 的評價
- 關於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英文 在 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評價
- 關於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英文 在 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評價
- 關於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英文 在 必要條件充分條件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 關於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英文 在 必要條件充分條件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數位感 的評價
- 關於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英文 在 充要條件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幸福屋 的評價
- 關於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英文 在 充要條件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幸福屋 的評價
- 關於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英文 在 充分條件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星星公主-2021年12月 的評價
- 關於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英文 在 充分條件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星星公主-2021年12月 的評價
- 關於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英文 在 必要條件英文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 - 湯屋溫泉網紅 ... 的評價
- 關於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英文 在 必要條件英文的推薦與評價,PTT、DCARD - 湯屋溫泉網紅 ... 的評價
- 關於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英文 在 1-1-3&4 充份條件、必要條件、充要條件 - YouTube 的評價
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英文 在 洪秀柱 Facebook 八卦
《反省與承擔》洪秀柱閉關感言(完整全文)
(YouTube記者會全程錄影:http://youtu.be/7bgtRoiSv8o)
各位朋友:
大家好!幾天不見,抱歉!讓大家掛心了。
這幾天我在山中靜思。由於這段時間的紛紛擾擾,我需要在完全安靜的狀態下,以寧靜的心面對自己,仔細檢討這段時間的種種,把問題的所有層面再看清楚。也想清楚該如何繼續出發,走我該走的路。
我是帶著許多問題與困惑來靜思的。幾年來我心頭一直有著許多疑問,我們社會有那麼多良善的面向,比如志工的無私奉獻,民間的敦厚人情,但一旦進入政治領域,這些好像都變了。我們社會為何可以如此容忍政治人物的不真誠?如此的翻雲覆雨?我常想,無論馬英九總統的個人和施政,各界有多少不同看法與評價,他畢竟兢兢業業,清廉自守,為什麼這樣一個人的民調和民間聲望,竟然會低於極度貪腐弄權的陳水扁前總統?人民為何如此苛責於馬而寬待於扁?這公道嗎?何以李登輝在每次背信忘義和數典忘祖之後,卻都能得到曲意迴護,乃至於他終於敢說出古今中外一個國家領導層級的人,所能說出的最恬不知恥的話?而在他背叛國人,貽笑中外之後,為何泛綠朋友還能寬容?他們究竟怎麼考慮這個涉及忠誠與公義的問題呢?這個國家還有公義嗎?還有是非嗎?
我在想,聖經裡呼籲人民要高舉公義的大旗,這面大旗為何不能真正在台灣高舉?是台灣還不夠民主?還是轉型正義做得不徹底?又或者這二十多年來,由於我們沒有處理好國家認同、身分認同與兩岸關係何去何從的大問題,以致讓政客們得以任意煽動人民的情緒?坦白說這二十多年以來,台灣的社會不就陷入了另一種形式的民主內戰嗎?當認同成為內戰的主要訴求時,把切割式的認同視為最高價值,對不認同自己者,視為其心必異的非我族類,因此,人與人間基本的道德,政治人物應有的規範,社會其它良善的價值,是不是也就變得都不重要了呢?
這些問題都常讓我輾轉反側,最近尤其深深困擾了我,於是我知道我必須先清澈一下自己,否則我內心無法寧定,必然無法走好往下的路,所以我選擇了暫時放下一切,靜思自省。
也許人在心定下來之後,格外會看清楚一些事。幾天下來,我益發確定我們這個國家真的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這個病若不趕快救治,就要病入膏肓了。而我處在斯時斯地,就沒有逃避的餘地。
前天我看到了一段影片,是李前總統過九十歲生日的畫面,在祝壽者中出現了兩位他的衣缽傳人。一位是民進黨的蔡主席,另一位則是宋省長。這畫面總讓我感到一種特別的感慨。
李登輝先生曾用血書宣示加入日本皇軍,後又加入過共產黨,後來背叛了他的同志,也加入了國民黨,國民黨當然也點滴在心。他擔任過中華民國總統,但他卻讚揚皇民史觀,附和軍國主義,完全無視於軍國主義曾為中華民國帶來的災難。之前他主張釣魚台是日本的,以前元首的身分將國土拱手送人,前些天又宣稱原來他效忠的是日本。這種政治背叛與賣國行徑能不令人瞠目咋舌?至於蔡主席,是李先生的愛徒,她為李先生炮製了切割兩岸認同的兩國論,也曾宣稱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現在卻又回來選中華民國總統了。她一直到今天,都還不願吐露她心中對中華民國的真實看法。我感到奇特的是,我們的社會好像也不以為意。老話說「風俗之厚薄,繫乎一二人心之所嚮」,當廟堂人物公然以翻雲覆雨為能事時,國家怎麼會不生病呢?但是,我也不禁要問,究竟是甚麼力量使得這些人還能如此堂而皇之地呼風喚雨呢?
最近發生的高中生反課綱微調行動,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二十年前,民進黨以民主為名,發動了黨政軍退出校園的運動,希望還給校園純淨的空間。二十年後,國民黨真的退出校園了,但民進黨卻進入了校園,還不只進入了大學,更進入了高中。他們發動大學生學運也就算了,現在還要鼓動未成年的高中生來發動學運。而且這個學運想推動的內容是甚麼?是要反對依據國家的憲法所訂定的課綱,而改依日本的殖民史觀來訂定課綱。這些可都是涉及國族認同的史觀大問題啊!更甚的是,當這個學運不幸有人輕生時,民進黨還希望踩著血跡來擴大戰果,我們的社會好像也依然不以為意。像這樣可以把政治黑手伸入未成年人世界的行徑,是甚麼心態讓我們社會居然可以容忍呢?
這些事例,這幾年來實在太多了,媒體上整天連篇累牘的造謠汙衊,網路上各種不負責任的批評謾罵,我們好像都不能遏止,這個社會似乎在某些領域就是陷入了歇斯底里狀態,整個價值也都陷入了混亂。前些天一則報導說,我們現在的老師們職業成就感越來越低,因為在許多家長的霸凌下,老師們已經不敢管學生了。其實何止老師,任何涉及公領域的部門,不都有著同樣的感慨?前些天颱風災後,有多少維修人員被包圍,被打,只因為沒有先去維修某些人受損的災情?我們都知道這些事並不是社會的常態,但是只要涉及了公領域,我們社會好像就亂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曾說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危機社會,我們內外在的挑戰極多,包括我們國家存在著安全的威脅,我們的經濟存在著停滯的現象,我們有高齡化、少子化的問題,我們有貧富差距擴大的危險等等不一而足的問題,這些都是事實,也都需要有良好的政策與決策的執行品質,才可以逐漸解決這些問題。可是坦白說,我們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條件,因為更重要的是我們社會存在著撕裂的危機,這撕裂的危機已經造成了政治上的惡鬥、公共事務上的無法決策,乃至意識上的分裂與人民間的仇視,這些問題已經深深困擾著我們,但大家卻又似乎束手無策。我上面所說的種種現象,就是明顯的例證。
這次閉關,可以說我把這個問題看得更透徹了。我說我們的國家病了,我們的國家真的病了,各位試想,如果社會不在意真誠,我們哪有信任?如果社會不在意是非,我們哪有道德?如果社會不在意理性,我們哪有方向?如果社會不在意因果,我們哪有明天?
我們的國家真的病了,「病因不在政策,而在政治,更在我們這些從事政治的人」。很多人都說,那些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的重要官員,比如孫運璿、李國鼎等前輩,如果在今天的政壇,他們也一樣束手無策,因為他們就算再會擬定政策,也沒有政治空間可以讓他們揮灑。所以我們是病在政治,政治上有太多人不擇手段,視不真誠與反覆為能幹,視能捲起風潮以謀取政治利益為本事,上可以背叛國家,下當然就可以黨同伐異,上行下效的結果,國事也就不堪聞問了。
如果說這個病還只是一些個別的人的不擇手段,也許還好。但是我很清楚地看到,它已經發展為一種「民粹政治」的結構,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可以因為一個部隊管教不當的事件而把軍法整個給廢掉了,這是一種成比例的理性決策嗎?可是民粹政治已經成為一頭怪獸,只要發動,就沒有人可以抵擋得住,它以摧枯拉朽之勢,成為國家最重要的決策方式。
而且很不幸的,這個民粹政治的發動力量,主要掌握在綠營人士以及部分所謂的名嘴與媒體手裡,他們擁有定義敵我的權力,於是民粹的刀鋒所指,對象就很快被輾成碎粉。這當然不是說綠營有多厲害,之所以造成這股民粹的狂潮,綠營固然要負相當責任,藍營的放棄抵抗,乃至部分有影響力人士的推波助瀾,恐怕也要負起同等的責任。
所以不只國家病成了這樣,我還看到我們的黨也病了。也許各位還記得,我六月十日在中央黨部的講話,我說這麼些年我們的黨在立場上是不是產生了漂移,我們「是不是總在不該模糊的地方模糊了,在不該妥協的地方妥協了,也在不該姑息的地方姑息了,更在不該放棄的地方放棄了」。的確,這些年來,我們的黨經常讓外界感到是軟弱的、媚俗的、沒有立場的、遇到壓力就立刻退卻的。最近的一個例子就是課綱問題,我們的教育部遇到了壓力,就只好同意新舊兩案並行,放棄了自己的立場,讓違背憲法的課綱與遵守憲法的課綱並存。為甚麼會如此呢?
這段時間以來,在這點上我的感覺更是深刻。這段日子,有不少人好意地告訴我,選舉的首要目標就是勝選,只有贏得選舉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因而勝選是唯一的真理。也有人用他的經驗告訴我,我們台灣人民「好騙不好教」,不要談太深的道理,人民是聽不懂的,要迎合多數人的想法,才能得到選票。是這樣的嗎?我了解他們是關心我,也希望我能夠勝選。靜思期間我不斷地問我自己,選舉要求勝選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但我們該要一種甚麼樣的勝選?台灣這二十年來經常有選舉,勝選的人無數,總統也換了好幾位,他們都勝選了,台灣卻每下愈況,請問這樣的勝選有何意義?
坦白說,我們許多同志對民粹狂潮不是無感,但的確有很多人總認為這些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難在短時間內釐清,而在選舉頻繁的狀況下,也就常常因循而不去解決了。漸漸地當話語權落入了綠營手裡,就成了積重難返的局面。於是從先前的忍辱負重,然後不斷被軟土深掘,到最後甚至有些人也變成這股民粹狂潮的俘虜,也跟隨這些似是而非的論述,轉而質疑自己原本的精神與立場,也讓國政的處理,陷入雖為多數黨,卻形同是少數黨,讓國家大方向淪為綠營所操控的局面。然而大家思考過沒有,如果這樣的民粹狂潮繼續延燒下去,國家將會是個甚麼樣的結局呢?
作為本黨提名的候選人,很多同志確實對我懷抱高度善意,但也許因為我並沒有足夠的德望,讓他們信任我對國家困局的判斷。我承認我在知識上有待充實,在經驗上仍有不足,在職位上也並非一方之霸,但也許正因為我的平凡,我提醒自己,不要有知識、經驗或職位上的傲慢,應該向有能力的人學習,向值得尊敬的人看齊。在我準備參選的過程中,我努力學習與思考。也許我的知識經驗的確遠不如大多數政治前輩,但是我也相信只要我自己方向正確,並以誠懇的態度就教於同志,他們一定願意協助我一起為國家社會效力。可是實際上觀望待變的思維仍然所在多有。
靜思期間,我想得最多的,其實還是我的參選初衷。今年四月我開始認真考慮參選,單純的就是提出一條正確的道路。當時我絲毫沒有考慮過大位與權力的問題,因為我的評估跟各位一樣,我從不認為自己有出線的可能。當時只想到國民黨的危局,做為黨員的一分子,我必須點出國家困局與未來應走的道路,如果有比我更適合的人願意出來承擔,我會毫無罣礙地飄然退出政壇。
對於這條正確的道路,我的考慮是,如果我們國家面臨的最大政治困局,就是民粹狂潮的話,我就要找到造成這股狂潮的原因,然後提出解決辦法。其實大家都很清楚,這股民粹氣氛的出現,根本原因就是兩岸問題不得解決,因為兩岸問題無解,所帶來的安全與發展困境,讓對岸成為台灣所有問題的標的。我們社會把所有的焦慮都指向對岸,於是就無法準確看待對岸所發生的變化,同時也在台灣內部製造了這個民粹政治的結構。如果問題的根本在此的話,我當然要以替兩岸創造真正的和平為首要目標。
七年多來,馬總統為兩岸關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自上任以後,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為基礎,主張「不統、不獨、不武」,簽訂二十一項協議開啟了兩岸經貿文化的密切交流,維持了兩岸的穩定,也為台灣創造了發展契機。但是從去年太陽花反服貿開始,我們看到兩岸關係的發展的確碰到瓶頸,交流已有猶豫,穩定已顯脆弱。我們要繼續選擇不碰政治議題,讓兩岸關係一直拖下去,還是要選擇民進黨的路線,讓兩岸關係既「鬥」又「拖」?我認為,無論是選擇鬥還是拖,都不是正面積極的態度,或許我們可以拖過這幾年,但是下一個十年,下一代呢?從個人的利益或選舉考量,選擇「鬥」或「拖」這兩個隨俗依眾的政策,比較容易討好,也不容易被扣帽子,但是為了台灣的前途及後代子孫的福祉,我不想看到我們繼續模模糊糊的坐困愁城,甚或像溫水煮青蛙似的坐以待斃。做為總統候選人,我必須誠懇地告訴各位,我堅定地要走一條為台灣創造和平的道路。如此才能真正改善我們的投資環境,同時為青年朋友開創更開闊的發展空間,更為台灣創造被世界需要的價值。
我認為,為兩岸創造和平穩定的架構,乃是台灣得以解除困境的起點,所以我不僅主張要鞏固九二共識,還希望能夠延續、深化,進行兩岸政治協商,在恪遵憲法、平等尊嚴、民意為本的原則下,簽署兩岸和平協定,共同確定「分治不分裂」的兩岸定位原則,並同時解決國際參與、永久和平的問題。
確定這個根本方向後,國家才能有充分的開放空間,來創造均富的環境,並讓台灣可以進行價值重建。這就是我的參選初衷,也是我提出「和平、開放、均富、道德」為我的競選主軸的原因。我完全相信只有破除民粹才能為台灣解決亂象,重建道德與價值,只有創造和平才能為台灣內部與兩岸解除對抗的引信,也為台灣創造更進一步的發展空間。同時,我也認為我有義務以最大的力量來宣示這條道路,就算功成不必在我也無所謂。
跨過初選門檻後,我不再只是理念宣揚者,我必須轉換為國家領導人,我要負責讓這理念落實。這幾天,我腦海裡經常浮現這一個多月來我全國走透透的場景。我想起了許多鄉親不斷問起的一些問題,他們問我:為什麼我們的社會會變成沒有是非,充滿暴戾之氣?為什麼我們的執政黨會變得懦弱與不敢堅持?為什麼有些媒體可以一直顛倒黑白?為什麼我們有了這麼多的言論自由,然而我們卻不想聽、不想看?為什麼我們的在野黨明明就只會抗議、杯葛,無視台灣的整體前途與利益,卻似乎越來越壯大?為什麼我們社會善良理性的人,都漸漸只能選擇冷漠以對?這些可愛的民眾不斷以充滿焦慮的聲音,問出了這些沉重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有太多民眾以擔憂的口吻,不斷問我,台灣這樣下去,他們的下一代要怎麼辦?面對這樣的聲音,我心頭真是充滿了歉意。坦白說,我覺得我們這些所謂的廟堂人物,無論在朝與在野,真的都對不起人民,特別是對不起下一代。我們每天都媚俗地叫著各種口號,可是實際上卻陷入了無止盡的政治惡鬥,一方不計一切手段地企圖奪取政權,一方庸懦地不斷從底線退卻,只求能夠明哲保身。於是我們的政經社會發展,無一不陷入泥淖,我們的下一代看不到希望。政治人物為了不要惹火燒身,很少人敢去解決關鍵性的問題,也很少人敢去推動真正能夠幫台灣脫離困局的構想,長此以往,台灣還會有希望嗎?於是我想,除了堅持初衷,我還有甚麼辦法可以回應那一張張焦慮的臉孔呢?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種甚麼因得甚麼果」,這不是再淺顯不過的道理嗎?我們如果輕率地投下選票,大家就會讓政客隨意玩弄;政客如果用製造族群、地域等分歧的方式來選舉,這個社會絕對會愈來愈分裂;當我們把勝選看得比甚麼都重要,心中想到贏者可以全拿時,社會的良善價值必將離我們遠去。而如果我們能夠用正確的道路來推動國家的改變,人民也才能獲得希望,不是嗎?
於是,我想起了「國家、責任、榮譽」這幾個字。在國家利益、人民利益之前,我沒有退縮的餘地,只有把自己當成一塊指標磚,讓千千萬萬的磚與我共同舖設一條正確的道路,讓國家得到和平,讓人民得到安定、繁榮與均富。事實上我反覆思索,我相信,做為國家領導人,他所需要的也許不是最豐富的知識,最強的行政能力,但他一定需要有堅定的信念,能準確認知國家處境、掌握國家發展方向,還需要有真誠的人格,以及和人民溝通對話的能力。也唯有做到這點,我才有可能真正獲得人民發自內心的支持,並因而勝選。而所謂的榮譽,就在於我是不是對得起自己,讓自己的內心獲得真正的平靜。
各位朋友,其實我與大家一樣,都是平凡人,只是一些特有的因緣,讓我今天站上台前,有機會為大家服務。我也像大多數台灣的女性一樣,在家中有困難時,就會挺身而出,挺住一個家,而從來不會去想自己是否能夠承擔,而是必須承擔。我的參選不是因為想到天將降大任的天命,也不敢自詡為英雄救國的情操,而只是覺得該出來就出來,該承擔就承擔。未來,我還是會繼續選擇平凡,但會更提醒自己,人格與價值是一個領導人應有的品質,包容與視野是領航者應有的內涵。我視這段時間烈火焚身的鍛鍊,為上天對我的試煉,我謹以誠懇的反省,向各位承諾,我仍舊是那個敢說敢言,勇於承擔,以真誠來做人處事的洪秀柱!所有流言與觀望,請到此為止!我會為我的信念奮鬥到底,決不退縮!
靜思期間,我反覆與自己對話。我的參選,在眾人眼中或許是個偶然,但何嘗不是否極泰來,正面力量必會湧現的必然?我會堅持參選的初衷,高舉「真誠、理性、和平」的大旗,用真誠來揚棄虛假,用理性來擊潰民粹,用和平來開啟大道,這樣我才對得起自己,也才對得起支持我的每一個人。因此我將視這次選舉意義為:這是國家領導人人格上「真誠與偽善」的抉擇;這是國家決策上「理性與民粹」的抉擇;這是國家方向上「和平與逃避」的抉擇。
我希望我這次的參選,不僅可以讓國家有一條正確的道路,也可以讓台灣的政壇有一股完全清新的面貌,也希望促成我所屬政黨的體質更為健全,讓國人更為幸福,讓年輕人更有未來。在這個台灣極需改變的時代,我希望「真誠而非虛假,質樸而非狹隘,能力而非權謀,包容而非含混,自重而非自戀,堅定而非固執」,能夠重新成為我們評選領導人的必要品質。從九合一敗選後,本黨的檢討似乎並未能感動社會,因此我也非常希望在必要的或有爭議性的重要議題上,以開放方式進行辯論或討論,大家一起把政策路線講清楚,讓人民清楚知道為何要支持本黨。
最後,我也想向我的對手蔡英文女士說幾句話:我們兩人何其有幸,能夠以女性身分為台灣民主寫下歷史的新頁。台灣的選舉有些地方太違反人性了,該是共同「放下屠刀」的時候了,我希望我們兩人引領的選舉,是一個名符其實的「選舉」,而不再是「選戰」。讓我們一起來展現,誰更有決心與能力來帶領我們的國家走向未來,我相信,只要我們共同有這樣的胸懷,無論選舉結果如何,都將是全民之福。我將從我自己做起,如果您同意,我願意親自前往拜訪,邀請您一起藉著這次選舉,透過女性無私的良知與深厚的愛心,終結藍綠立場的惡鬥和理盲偏見的民粹,將各自關鍵的治國理念與做法,透過反覆的說明與辯證,交給選民抉擇;讓我們的社會因為選舉而變得更好,讓我們的國家可以真正地透過民主而走出美好的未來。
親愛的朋友們,希望大家在選擇支持我時,是因為認同我的「真誠」,也是了解我對「破除民粹、創造和平、真誠治國」的堅持,這才是讓我們國家能夠再起的方向,我認為只有這樣的勝選,才是有意義的勝選,也才是國家與人民真正的勝利。
各位朋友,我堅定相信,這次選舉是台灣轉變心靈的時刻,所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挑戰固然嚴峻,但一念轉變,光明就在眼前!
謝謝大家!也祝福大家!
#洪秀柱 #反省 #承擔 #道路
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英文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八卦
泛藍與紅共一起對李登輝的逝世,出言嘲諷,惡言相向,反應的只是這些人的人格低下。但有些裝模作樣的「理性藍」,更令人作嘔,常以與李登輝有限的往來,自認大內高手洞悉李登輝內心,甚至以造王者之居,噁心死了。對這些白頭太監話當年,李忠憲寫的最好,「這種愚蠢前後邏輯不一致、人生沒有核心價值和信仰的人,只不過是哲學家為了達成理想玩弄的一顆棋子罷了。」
但我想講比較嚴肅的李登輝功過。李登輝的政治成就在這幾天,被大幅報導,毫無疑問是偉大的。但李登輝因為他的政治成功,在很多經濟政策上反而是失敗,一直到今天,台灣都還承受著後果。
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台北捷運裡,單單就文湖線是中運量,系統不合,運量又小。這是因為當初李登輝當台北市長時,拍板先蓋一條中運量,先求有,再求好。這就是國民黨官僚體系的升官之道。蔣經國最近公開的日記,稱讚李登輝是幹才。要在威權政府裡當幹才,先決條件是要能處理事情,不要出錯,不要惹麻煩。李登輝當市長、省主席,沒有任何耀眼的建設,也沒有任何過錯,就是他政治幹才的表現。
當國民黨政府終於放棄反攻大陸的美夢,不再把台灣當「復興基地」後,回頭一看,台灣經濟發展、人口增長速度太快,基礎交通建設完全落後,在民意的反應下,國民黨政府終於決定蓋捷運。但忙著在蔣經國麾下生存的李登輝,豈敢大刀闊斧,於是就先弄了條中運量的木柵線,不但運量低,還在市中心高架穿越,非常難看。而沒有遠見的李登輝,也沒有識人之明,黨內後來出來個更沒遠見的馬英九,也是只求有,不求好地,把中運量一路通到內湖。
一樣威權政府的南韓,一九七四年就蓋了第一條首爾地鐵。四不像的木柵線,一九九六年才通車。一路官運亨通的李登輝,對交通建設沒有任何想像,沒有任何願景。如果不是殷琪,而是讓李登輝的愛將劉泰英來蓋,可能今天高鐵都還沒通車,預算追加到爆也沒用。這就是國民黨的官僚體系下養出來的官,權力很大,但都忙著對上逢迎,彼此鬥爭,而做不了什麼事。
李登輝最有名的經濟政策,當屬「戒急用忍」,這也是他政治成功造成經濟失敗的另一個例子。國民黨政府在李登輝當政的時候,已經沒有經濟政策可言,靠著中小企業的對外征戰,台灣取得經濟奇蹟,但先是放著台商全面西進,幾乎要把根都給斷了,把台灣經濟都賭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後,才突然「戒急用忍」。從千島湖事件後,台灣慢慢從「大陸尋奇」的對中好奇,轉成近乎全面性的反中情緒。李登輝因為政治上的需要,逐漸脫離傳統國民黨的大陸政策,「抗中」成為民粹領袖的新語言,配合李登輝要當民選總統的第一人,「戒急用忍」因應而生。
二十幾年後來看,西進是全盤皆錯,但這「戒急用忍」政策不代表李登輝的遠見,因為越戒越西進。李登輝的好朋友,王永慶、許文龍、張榮發這些人,早就在中國有盤根錯節的生意,戒都戒不了。勉強要逼王永慶回台,李登輝就拿全民利益輸送給台塑,把中油的輕油裂解獨佔,和台塑六輕均分變成寡佔,油品不但沒有自由化,還賠上了雲林的環境發展。
中國的改革開放,磁吸力太強,全世界的商人沒有人擋得住這個吸引力。美國也是要到川普上台之後,才忽然醒悟,為了中國利益,最後犧牲了什麼代價。台商前進中國而上了當,嚴格來說不能算國民黨的錯。但李登輝的「戒急用忍」除了沒有效果外,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他沒有任何的經濟發展替代方案。這一點,又和他的政治成功有關。
李登輝充分運用他對農業的研究,牢牢掌握農漁業的政治勢力。認真的說,李登輝為了政治需要,以及他對農業的「使命感」,李登輝讓農民政治勢力,變成他個人的權力提款機。好的方面來看,是隨著李登輝的被逼宮離開國民黨,保守的本土中南部選民,一下從國民黨鐵票,變成民進黨鐵票。不好的方面是,李登輝拿經濟資源交換政治資源,農漁會、農田水利會等既得利益團體,都無法改革。一直要拖到蔡英文任內,才有辦法撼動這個傳統的既得利益惡勢力。
但李登輝的農業政策,變成台灣經濟無法成功戒急用忍的主要原因。
要對抗中國低廉勞動力的磁吸,得要有經濟轉型政策配合。台灣經濟起飛,在民間累積了資本,要經濟轉型,大致有三個方向可走,一個是導引資金投入內需,二是提高生產力,擺脫對低廉勞動力的依賴,三是公共建設。而這三個方向,最後也都會合流,內需和公共建設,促成營造業、房市的繁榮,而交通建設的開發,進一步提升生產力,更促進內需產業及服務業的發達。但這三個方向都要有土地和經濟自由化來配合。而李登輝對農業的抱殘守缺,讓大片台灣土地一直綁在生產力最低的農業,缺乏利用,到今天都還是阻滯內需產業,以及房價高居不下的罪魁禍首。
李登輝年少讀馬克思,偏左,做學問,又做農業發展,也左,入社會後就在國民黨巨大官僚體系裡打滾,更是相信大政府的左。所以經濟自由化,不在李登輝的辭彙裡。因為這些理由,所以李登輝的經濟政策,可以說是沒有任何理念,保農業,但犧牲全社會,戒急用忍,但又沒有其他藥方,相信大政府,但又讓少數財團持續把持利益。簡單地說,沒有理念,莫衷一是。
李登輝忙著搞政治,而對經濟不行的另外一個事蹟是核四。掌權十幾年的李登輝,幾乎沒有和爭議這麼大的核四沾上邊,不是很奇怪嗎?這就像他拍板木柵線中運量一樣,政治忙碌的他,沒有必要亂開戰場。台電就在國民黨政府的眼皮底下,變成難以控制的怪獸,於是台灣錯失發展未來電力政策的三十年黄金時光,李登輝責無旁貸。
李登輝最常被批評的就是「黑金政治」,這一點沒錯。因為他的人生目標是政治成功,經濟政策不在他的強項裡,可以給他用來達成政治目的的人物,管他是黑,還是金,通通可以是他的工具。但從事後諸葛的角度來看,李登輝取政治,棄經濟的方略,對台灣其實是好的。李登輝的個人取捨,也等於為台灣做了選擇,台灣選擇了先進行政治民主化,而不是經濟自由化。這就和新加坡分出了高下。政治先民主,經濟可以日後再談自由化,再談發展。但如果像新加坡一樣,先嚐了經濟果實,而放棄了政治民主,那反而是條不歸路,不是日後得賠上經濟發展,就是民主自由遙遙無期。因為李登輝的哲學訓練,加上不斷的閱讀,他對民主政治,他對自由人權是有充分了解。所以他才能堅定地推動台灣的民主化。
未來的歷史會給經濟不行,但政治一百分的李登輝,越來越高的評價。而李光耀會越來越差,而終究會淪為歷史上,面目不清而數目眾多的獨裁幹才。李登輝作為「台灣的民主先生」,名符其實,千古流芳。
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英文 在 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八卦
[2] 英文裡,「 if and only if 」有時也會表述為「iff」。 充分必要条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充分必要條件(英語:sufficient and necessary condition)簡稱為充要 ... ... <看更多>
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英文 在 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英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健康急診室 的八卦
[2] 英文裡,「 if and only if 」有時也會表述為「iff」。 充分必要条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充分必要條件(英語:sufficient and necessary condition)簡稱為充要 ... ... <看更多>
充分條件必要條件英文 在 [邏輯] 充分條件的名詞意義(終於想通了) - 看板Math - 批踢踢 ... 的八卦
高一邏輯就學過,若A=>B這個敘述為真的話
則A是B的充分條件,B是A的必要條件
必要條件這個名詞很容易直觀地有感覺
但我一直無法直覺接受充分條件這個專有名詞
一直到大二都還是覺得這個名詞很奇怪,為什麼要叫充分?
剛剛突然想通了,
以下是我打在筆記本上的心得:
A=>B
若A事件(條件)成立,則能推得B事件(結論)
則A事件是B事件的充分條件
或說B事件的充分條件是A事件
為何要叫充分條件呢?
意思是A事件的條件"足夠"推得B事件
或說A事件的條件"夠充分"推得B事件
充分條件的意思就是
"充分滿足能推出結論的條件"
至於為什麼說“充分"呢?
我查了英英字典,sufficient這個字的意思有enough(足夠)的意思
意思是推得B的條件可能有很多
可能A=>B成立 C=>B也成立 D=>B也成立
這時只要滿足A、C、D三者之一就足夠推得B了
如果上面三個敘述皆成立的話,則A、C、D都是B的充分條件
但如果我們只知道A=>B成立
就只能說B的充分條件是A
也可說是『A足夠推得B』、『A夠充分能推得B』、『A推得B的條件夠充分』
『若想推得B的話,有A就充分了』
足夠
其實我覺得如果『B的充分條件是A』這句話改為『B被推得的充分條件是A』
應該能讓初學者更快速且更直觀地接受
以下舉一些例子
成功=>努力 若成功則推得有努力 (假設這項命題為真)
努力的充分條件是成功 換句話說 成功是努力的充分條件
意思是 "成功" 充分滿足 "推出努力這項結論" 的條件
努力的『充分條件』
這四個字意思就是
"充分滿足能推出努力這項結論的條件"
必要條件就簡單了
以上述A=>B為例子
則B是A的必要條件
必要條件顧名思義就是一定要成立的條件
即A事件成立的話,B事件一定要成立
也可說只要A事件(條件)成立,則能推得B事件(結論)
舉例:成功的必要條件是努力 換句話說 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意思是,只要成功這項條件成立,則必能推得努力的結論(努力的事件必成立)
謝謝大家觀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0.213.213
則我們可以說A是B的充分且必要條件(A是B的充要條件)
也可以說B是A的充分且必要條件(B是A的充要條件)
即A能推得B,B也能推得A
以A是B的充分且必要條件的例子來說好了
表示A同時滿足B的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
B的必要條件是A,表示B若成立的話,則A也必定成立 (B=>A)
B的充分條件是A,表示B被推得的充分條件是A成立 (A=>B)
※ 編輯: Scorpliu 來自: 114.44.105.203 (04/06 18:42)
若成功則推得有努力 這句話相等於 成功=>努力
若P則Q這句話相等於 P=>Q 在這邊成功就是P,努力就是Q
若Q則P這句話相等於 Q=>P 在這邊成功就是Q,努力就是P
就像我說若A則B只是我選A來當條件,B當結論
我要說若P則Q也可以、若M則N也可以、若X則Y也可以
若P則Q 相當於P=>Q 表示P能推到Q
P是Q的充分條件
白話點就是Q被推得的充分條件是P
更白話就是P的條件夠充分推得Q
而Q是P的必要條件
即P若為真,則必定能推得Q(若P成立則Q亦成立)
還是你是想問P=>Q這句話等價於什麼嗎?(關於這個我沒有在文章中討論)
P=>Q 這句話等價於 ~Q=>~P
舉例:
若成功則推得有努力
等價於
若沒努力則推得不會成功
舉出實例看似很有道理,但真正在證明數學問題其實容易沒感覺
可以用下列的想法
如果證明這一件事物為假,則能推得另一件事物亦為假時
就表示另一件事物為真時,就能推得這一件事物也為真
※ 編輯: Scorpliu 來自: 61.60.213.213 (04/06 20:50)
英文名稱是if and only if(簡寫為iff) 數學符號是<=>
A若且唯若B 也可說是 A iff B 也可說是 A<=>B 也可說 A的充要條件是B
※ 編輯: Scorpliu 來自: 61.60.213.213 (04/06 21:1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