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話︰阻人搵食猶如殺人父母……好似係
【零售回歸本土 缸瓦佬逆市擴充】
香港零售業步入寒冬,財爺為減輕中小企負擔,寬減利得稅75%及寬免商業登記費,措施是否足夠見仁見智。但根據統計處的零售數字表現,去年跌幅事實上較沙士時更差,2015年零售貨值全年下跌3.7%(2003年跌2.3%),珠寶首飾類大跌15.6%、服裝亦跌7.2%。
零售對象由自由行轉為本地客的趨勢愈見明顯,若仔細看看零售數字,以本地客為主的類別,例如超級市場貨品的零售價值上升1.3%,食品、酒類飲品及煙草升5.9%,雜項耐用消費品更大幅升16.3%。有主打民生用品的零售商,逆市下擴張20間短租分店賣皮鞋,銅鑼灣鬧市近月更湧現十多間不同散貨場,售賣包括電子產品、利是封、時裝、運動用品等平價貨品。
人稱「短租王」的王先生,58歲,從事零售業超過30年,近期他算是逆市奇葩,其缸瓦店「 缸瓦佬 」打入銅鑼灣禮頓道地舖,該區舖位月租動輒20萬元以上,但他卻只需一半以下的價錢,短租旺舖。加上西環卑路乍街、筲箕灣東大街、油麻地彌敦道、旺角洗衣街、元朗大馬路、牛頭角安華街,目前他共有7個舖位,生意極佳,每間舖都錄得盈利。
「缸瓦佬」全店毫無裝修可言,單調的白色光管,灰色地毯只用封箱膠紙固定在地下,一排排隨時可移動的貨架,搭滿密集的砂煲罌罉,客人只能在狹窄的通道尋寶。店內貨品售價全是十元八塊,狂掃十隻碗碟亦100元有找,貌似法國名牌Le Creuset的煲,只售20元,白色匙羹一蚊一隻。
別以為平價貨就是次貨,王先生拍心口保證大部分貨品來自內地20間大廠的正品靚貨,其中一間名為湖南華聯瓷業,是深圳及馬來西亞上市公司,家品連鎖店IKEA都由它供貨,絕對有信心保證。缸瓦佬指,這是他行走江湖多年累積的人脈,一隻碟來價1至2元人民幣,定價便是8至10元,實行薄利多銷,因此租金成本是否控制得宜便是賺蝕的關鍵。
「早幾年自由行旺,對我哋賣民生貨的小商戶,影響根本仲大過沙士,17萬、18萬月租的舖炒到上60萬,都黐嘅,我哋唔歡迎遊客就係咁解,你幫襯我係開心,但帶動租金上升就搞到我無飯食。」王先生回憶過去3年,每次打電話到地產中介搵舖位,經紀問完他經營缸瓦店便會收線,因知道他根本無力交貴租,「你話我應該多謝自由行定唔多謝佢哋呢?」
圖: 王嘉昌
詳情請留意第436期《iMoney Focus》封面故事。
相關文章﹕
- 【免差餉】細單位最受惠 https://goo.gl/jHFRPH
◆◆◆◆◆◆◆◆◆◆◆◆◆◆◆◆◆◆
《iMoney智富雜誌》
訂閱:http://imoney.hket.com/im/subscription
◆◆◆◆◆◆◆◆◆◆◆◆◆◆◆◆◆◆
#封面故事 #預算案 #零售業 #寒冬 #針對中小企政策 #短租 #賣缸瓦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炎天暑月,天水圍宛如一座密樓圍城,滴風不漏。 高樓下,一路之隔,有一處奇怪空曠地。內有一家小醬油廠,和一排排深啡色的瓦缸。 醬油廠和瓦缸是一個中年男人的命根。 男人叫黃國輝,九龍醬園第三代掌舵人。他一生,與醬油有糾纏不清的關係。 曾經忽視到珍而重之。 今天,他每年的生日願望,是長命百歲。人健在,醬園...
元 朗 缸瓦佬 在 老娘 • 愛美食 Facebook 八卦
欣賞小店的毅力和堅持!👍🏻
認識缸瓦佬至少有6年, 每次經過都會入去行下, 總會發現新元素,有驚喜!重點係好多碗碟10幾蚊就有交易 ~ 真心平靚正!
老闆,撐硬你💪💪💪
2016年 剛剛過去, 可以說, 這一年 是特別困難的一年。 做了陶瓷買賣 15年, 這一年的經營 是最困難的 。比沙士那一年 還要差 ,但是 看到的機會 也特別多。
首先 去年的雨水特別多 也特別熱 政治爭拗 也很多 這兩點 在心理上 影響著顧客, 令到消費意慾下降, 這些都是短期影響因素 。可能2017年 天氣會比較好, 也可能 換了特首之後, 市面上的氣氛 可能會好一點。 但是, 有些長期因素 是一直影響著 未來數年 的發展, 這些因素 也不能忽略。 例如 普遍的香港人 年紀老化。 新落成的 住宅區 往元朗 上水那邊 遷移。 淘寶 對全世界的零售行業 起著結構性的改變 。香港 50年 回歸後段的改變。 人民幣匯價 中國經濟 石油價錢 和美國經濟 這些都對 我們在香港營商的 起著長遠的影響。
古人有一句說話 ,練拳不練功 ,到老一場空 。套用在我們這些小生意上 ,其實也是對的 。很多人 往往看著眼前 小小利益, 沒有看到長遠的發展 ,一窩蜂地去 賣現在流行的產品。 轉來轉去 ,幾十年過去之後 也是一個小販。 做我們這行的人 ,我大膽的說, 絕大部分 都不是含著金鎖匙出世的 。也沒有大量的資金 來走出第一步 ,都是一邊做 ,一邊賺錢 ,一邊花。 往往 就沒有看清楚 自己的前路 。記不記得毛伯伯的一首歌, 大海航行靠舵手, 做小老闆的就是要做舵手,帶領著一班夥記在芒芒的商場大海中,如何找到大陸 。夥記跟你幾十年 一把年紀 還要幫你 每箱搬搬抬抬, 你也不忍心 。老婆幫你幾十年, 也是每天 朝行晚拆 ,也應該自己檢討一下。 租散貨場 跑場的, 不是長遠的計。 應該看為 一個過渡階段 ,爭取成為 固定舖, 樓上鋪, 批發商, 製造商 ,品牌經營者, 企業者……
歸根究底 ,在日常的經營中, 怎樣做呢 ?理論很多人都知道。 其實 我們從事這些小買賣的人, 最重要是什麼 ?最重要是貨品 。我常常說 ,我們是賣貨的, 不是賣服務。 不要看電視上 劉先生說的,今時今日做生意, 要保持笑容,保持禮貌。 所以 現在 很多人, 都以為 有笑容 ,就一定有生意。 花大量的錢去裝修 ,花大量的錢去做型 象設計, 包裝, 搞宣傳。 買的都是垃圾貨 ,廣告包裝天天轉,貨品50年不變 ,又怎會有生意呢? 貨品的質量要好 ,顧客買完之後 ,記得你 。下次經過你鋪頭 ,又走入嚟看一看, 你已經成功了!如果買過一次之後, 以後記得你 ,是賣爛東西的!經過也不進來, 就是你的貨品出現大問題 。
問一問自己 ,你賣的貨品 , 這幾年有沒有改變? 幫襯你的顧客, 都已經老了幾年, 但是你的款式 ,還是賣少女裝! 也可以這樣想一想, 你老爸的年代 ,流行什麼牌子的服裝 ,什麼牌子的電器 。現在你們看起來會不會覺得老土 。但是一個品牌 是跟著每一代的人成長的。顧客對你的小店,有著一種很奇怪的感情 。他幫你買東西幾十年 ,你就已經賺到幾十年了。
創新, 反傳統,就是我做生意的手法。 我從來不喜歡跟著別人做生意的模式去做, 因為這樣做是很難 超越別人的 。好像 我對自己的兒女, 也從來沒有叫他們聽話, 因為一個聽話的小孩, 超越不到父母, 畀父母的成就還要小! 是不是很可悲!
15年前, 我開始做陶瓷生意的時候, 也是一次無心插柳 的巧合。 當時做 十元店的批發生意 做到快要結束 。眼見 幫我打工的 年青人 快要失業 ,就搞了 一間專賣陶瓷的店 。由第一天 開始, 我就堅持 自己從 國內 進口貨品,沒有在香港的批發商拿貨 ,因為這樣 可以更好控制 貨源。 十多年前,很多朋友都記得, 家庭用品 從廣州運到香港 使用內河船的。 在觀塘碼頭 和油麻地碼頭 卸貨區 ,哪裏提貨 。貨船本來是運瓜菜的 散貨船, 沒有專門運陶瓷設備的 。所以破損很大。 連其他 塑膠的產品 損耗也很高。
我在深圳東莞 廣州一帶 找了很多朋友, 終於安排 用中港大貨車 ,直接自己報關 ,從廣州走散貨到香港。 當時在香港 也是首次有人這樣做的, 因為一般大貨車 ,只運一兩個品種的東西, 但是一車裏面有過千種貨品 他們都是首次。 在廣州先把貨品 裝好卡板用膠膜 維得實一實。 再用唧車 一板一板 搬到車上。 到香港時, 基本上是零損耗。
很多 做陶瓷的行家, 仍然是用舊式的方法 運貨, 他們的損耗很高, 所以 售價要很高。 例如一個煲仔飯的瓦煲, 他們因為損耗高, 要賣十多元一個。 我當年可以賣十元三個! 人家說我癡線,說我蝕大本 。其實因為我零損耗 !所以我賺大錢他們還不知。
在物流方法 的創新 ,也同時 在銷售方法 上面創新 ,在產品 上創新 和市民使用餐具 的習慣上創新。
15年前,剛開始的時候 ,也是做散貨場。 第一個 是在葵涌廣場 8尺乘10尺 的一個小 攤位上 。之前也有行家賣過陶瓷 散貨場 。但他們習慣上 是放一張大床板 把產品堆放在木板上。 還有 用箱頭筆, 把價錢 直接寫在碗碟上。 我個人認為, 這種做法 是對貨品的一個不尊重。 所以由第一天開始, 即使是一個臨時散貨場 ,我也安放幾組貨架, 把貨品 排列得 整整齊齊。 用打銀碼的標籤, 將價錢清清楚楚貼在產品上。 這個做法 到現在也是堅持的 無論大舖細舖, 也用著整齊排列的貨架 和展銷車 這個印象給顧客是很重要的。
為了給客人, 經常有一些新鮮感 。我們的貨品, 盡量 去找新款式的 。除了顏色,花色之外,在種類上也多次 嘗試 新品種。 記得 當初在葵涌廣場, 客人看到一個四方形的調味碟,很驚奇 告訴我, 她從未想過也未看過圓形以外的調味碟。 到後來 單是調味碟也有六百多款。 方形的碟 也是很多朋友沒有看過。 有位老人家 還打趣的說 這個光碟是不是屋頂上的瓦片! 我們每天都在發掘新品種,無論他是出口外國的 餐具,中東人喜歡買的餐具, 日本人喜歡買的陶瓷 ……我們都一律嘗試 。除了是給自己找多一點出路之外, 還給顧客 很多新鮮感 。到現在 我們的品種經常保持在一萬種以上。
在我們做陶瓷之前, 一般家庭用的陶瓷 餐具,只是很簡單的。 不過是圓形的碟,圓形的碗, 都是貼花的那一種。 我們把日式瓷器餐具 買得很平, 因為在這裏很容易打入家庭市場 。以前別人賣得很貴 ,只有日式料理才用得起 。但現在 ,在缸瓦佬哪裏 十多元就買到一隻日式碗 。家庭的餐具文化開始起了變化 。同時 也可在我店裏買到西式的餐具和酒樓用的純白餐具。
元 朗 缸瓦佬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炎天暑月,天水圍宛如一座密樓圍城,滴風不漏。
高樓下,一路之隔,有一處奇怪空曠地。內有一家小醬油廠,和一排排深啡色的瓦缸。
醬油廠和瓦缸是一個中年男人的命根。
男人叫黃國輝,九龍醬園第三代掌舵人。他一生,與醬油有糾纏不清的關係。
曾經忽視到珍而重之。
今天,他每年的生日願望,是長命百歲。人健在,醬園才可繼續在空地上,親吻陽光。
九龍醬園,100年老字號,但無論工廠招牌,產品招紙,甚至黃國輝的卡片上,都很少出現九龍醬園一名。有的,只是美珍這兩個大字。當中原來有轉折。1917年,黃和甫(黃國輝的爺爺)和幾個鄉親合作,創立「美珍醬油菓子廠」,生產豉油、醬料、涼果、酸果等,主要賣埠歐洲。生意一直不俗,直至1941年,香港淪陷,因正值日本攻打美國,見「美珍」招牌有個美字,頓生憤懣,切斷外銷之路。當時已傳到第二代黃洪(即黃國輝的爸爸),將美珍改名,其時醬園設於九龍城,遂信手拈來「九龍」一名,專注內銷,獲不少街坊食客賞識,亂世現生機。戰後,他們決定保留九龍醬園字號,服務香港,美珍繼續主攻外銷市場,花開兩朵。「所以九龍醬園,其實即是美珍。」
五十年代是豉油盛世。「我聽阿爸講,香港嗰時有五大家頭,華珍、宜珍、冠珍、美珍、品珍,我們排第四,嗰陣好巴閉,做豉油真係有出頭天。」當時香港經濟起飛,九龍醬園出口內銷生意兩得意。那時坐巴士不過一毛幾角,他們卻能靠賣豉油,年賺過百萬。全盛時期,西環、中環、銅鑼灣、天后和筲箕灣皆有分店。九龍醬園,於醬油界是無人不曉的巨人。
奈何到八十年代,地價急升,需要大片土地的豉油業大受打擊,又因粗製、廉價豉油氾濫,令珍字輩老派豉油廠一顆一顆墮落,有的移民,有的轉行,有的不再生曬豉油,輝煌日子成絕唱。美珍醬園,也要從九龍城搬到元朗屏山,部分廠房被迫北移至大陸,門市只餘嘉咸街一家,他們更獨靠美珍的外銷生意,補貼九龍醬園的本地生產。黃國輝說笑道:「如果當時無賣塊地畀政府,留到依家,可能好似人哋賣豉油賣到起咗XX花園。」八十年代是豉油業最艱難的時間,偏偏黃國輝卻在這時接手祖業。
人在異地 方知誰最珍貴
天天吃着豉油,小伙子不會細味其中,到失去時,才發覺有些東西留在心中。黃國輝18歲到加拿大留學,大學讀農務系,習慣當地生活,惟獨吃不慣西餐,轉吃中餐,卻又覺得不對勁。初時以為水土不服,後來才知是豉油「出事」:「我食靚豉油長大,以前唔覺亦唔識珍惜,身在福中不知福。」有次,爸爸到加拿大探他,帶來一樽自家出品,他吃後,雙眼發光,是從前吃慣純正的味道,是自己深處味覺的記憶。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祖業。
1981年,29歲的黃國輝,決定回流香港,試過出外找工作,「漁農署、ICAC都請我,係幾巴閉。」但還是心繫家業,最終被父親說服,加入醬油廠。黃家三兄弟中,只有他肯承繼。「始終要有人做。阿哥喺加拿大當會計師,細佬啱啱結婚有家室,我最吊兒郎當,所以阿爸氹我入局,哈哈。」開初他抱着一試無妨的心,但一栽進去,才發現有他珍視的價值。
黃國輝在外地十年,浸過鹹水,知道天空很闊。但自從踏進廠房,他才驚覺原來一家小小的醬油廠,一樣是個大千世界。祖傳家業,秘釀一支豉油,材料、時間、工夫全部都很重要,絕不能急功近利。
製豉油,先要將黃豆烚熟。再將麵粉與黃豆拌勻,給菌營養,讓它通氣。接着是上糟,將黃豆放進攝氏40至42度的房間內,發酵一星期。然後於缸內,淘入攝氏18度的鹽水,在陽光下生曬,平均曬期100日。
「陽光可分解黃豆內的胺基酸,是最天然最乾淨的方法。」九龍醬園的豉油之所以好味,全因其堅持生曬,跟外頭用機器弄乾,風味是兩碼子的事。陽光好,黃豆的胺基酸分解得快一點,豉油會呈黑漆,味道濃郁,豆味猶存,色香味俱全。但若陰天下雨,黃豆未能及時分解胺基酸,色澤未夠,味道稀淡,惟有多熬一會,延長收成期。一切就是這樣要望天打卦,導致不能大量生產。
擇善固執 帶來意外收穫
九龍醬園現時共賣五種豉油,不少都走高質路線,專攻食家市場。經天然生曬的,主要分為「頭抽」及「二過」兩種釀製方式。最招牌的是「頭抽」,用燉雞打個比喻,一隻雞燉一鍋湯,頭啖湯永遠是最濃縮,自然鮮味十足,稱作「頭抽」,加水煮下一鍋的,必然會變淡,那稱作「二過」。其「金牌生抽皇」及「金牌抽油皇」均是頭抽,放瓦缸100日,味香濃,豉味足,賣百多元一瓶,依然有價有市。次一點是天頂、原生抽、甜豉油等,是抽走頭抽後,再加鹽水曬100日而成,正是二過,各賣七十餘元,味道次一等,但依然甚具風味。
他們的豉油與別不同,還因其古董瓦缸,白天吸收,晚上懂透氣呼吸,令豉油味道更鮮活,是石缸無法比擬的味道。可惜瓦缸屬古董,買少見少,加上佔地甚廣,不合成本效益,所以不少醬園,寧用化學方法取替,摒棄傳統。「瓦缸釀製,好多時會帶來一些意外收穫。」黃國輝順勢一指瓦缸邊緣,看到一些鹽的結晶,他說,那是盆鹽。
原來用瓦缸生曬黃豆時,水分蒸發,結成鹽霜,證明鹽度飽和。他隨即用鏟子,從盆中刮出棕啡色的結晶,再放到鋼造網子上,用錘子逐塊敲打。這就是盆鹽,味道帶豆香,鹹而鮮活,用來煮湯,往往令味道更添層次。但盆鹽難求,不常有,所以較少公開售賣,只在食家熟客之間流傳。黃國輝續道,有時夠產量也會賣,但要一百元一小瓶,屬寶中之寶。
即使能製作出高質產品,但豉油生意,在香港,還是不易為。九龍醬園內銷本地,只佔公司的10%,黃國輝需要靠外地訂單,才可找到生存空間。「我們現時最大出口國是荷蘭,荷蘭一個省的訂單,都大過香港啦。貨櫃小的20呎,大的40呎,一落地就收錢。」他們把豉油、醬料、酸果等,用美珍名義,出口到外國,有華人的地方,有中菜的地方,就有他們蹤影。反觀香港市場呢?實在細小,「邊度有得賺呀?計時間、心機、人工,最多打個和。」但黃國輝卻甚聰明,知道香港食家多,懂得欣賞高質豉油,專攻優質市場。論質素,美珍出口到外國的,根本沒法比,就算是AA級,也不過從石缸中榨取。「外國人唔識分,睇價錢做人。係香港食家食客先食得咁招積。」黃國輝從來沒想過放棄香港市場,他只想在狹窄的路上,找出生機。
是故九龍醬園也兼賣不少偏門的失傳食品,如夏天時令的仁稔。「以前錦繡花園附近滿山都係,後生仔未必知係乜!」現時在香港難找,他們惟有從國內特地找回來,每年只有五六月當造,較罕有。將它用豉油與糖醃製,製成小吃,酸酸甜甜,清爽盎然,是悶熱夏天的最佳涼伴。「齋做豉油,齋做香港,真係無得賺,惟有兼做其他,咁先有利可圖。」
不離不棄 路上注滿記憶
黃家大部分人,已經移民加拿大落地生根。惟獨他和父親,這些年為醬油廠鎮守香港。「我唔鍾意嗰邊嘅生活,嘢食唔得,我條根喺香港,始終唔想離開。」他寧願辛苦點,做太空人兩邊走,也從未想過離開。爸爸幾年前過身,工作到九十歲,每個星期落廠一次。黃國輝迄今也六十有七:「我沒冀望下一代接手,反是希望自己健康,做多30年。」他的子女都身在加拿大,暫未有人想回來幫手。兜兜轉轉,就只剩下他,孤身走我路。
黃國輝如老爸一樣,天天回廠,一個人,偶而會想起從前的日子。那是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只是當時不知道;他拖着爸爸的手回廠上班,「以前未有屯門公路,行青山公路入廠,好遠,路邊都是牛,好似去旅行咁開心。」言教不及身教,老爸日復日的工作,竟影響了身邊的年輕人。黃國輝應承過爸爸,一日人在,一日都有九龍醬園。
「我好記得,爸爸好勤力,總係做嘢到深夜。有一次,晚上離開工廠,街冇晒街燈,阿爸開車摸黑搵路,搵咗足足一個鐘,佢一直搵光嘅地方。」當年摸黑找路的畫面,就這樣烙在心中,當身在一片漆黑中,他仍相信會有路,和有光。
九龍醬園
地址:中環嘉咸街9號
營業時間:8am-6pm(星期日休息)
電話:2544 3697
撰文:莫小巧
攝影:謝致中
========================================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即like《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即刻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
http://goo.gl/KwjNOE (@eat_travel_weekly)
元 朗 缸瓦佬 在 The Stonage Shop is Back Huge Selection From Stoneware ... 的八卦
The Stonage Shop is Back Huge Selection From Stoneware to Earthenware to Porcelain or China 缸瓦佬 缸瓦瓷器. {{越煮越好}}Very Good.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