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夢想驛站》
【中印緊張衝突中的闗鍵角色:不丹報導採訪系列之一:1949年當時英國把不丹交給印度,從此成印度藩屬國,但如今的不丹希望與中國一帶一路接軌,於是間接誘發中印邊境衝突,其中爭議土地,有四段在不丹:世界周報撰述委員呂怡青 攝影記者彭智宏不丹採訪報導】
「不丹為什麼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我們也有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樣的問題。我們也必須發展,我們也必須趕上世界的腳步。有時候我並不相信這個說法。然而,每每看到這片大自然,人們為此而來,我就會感到驕傲。我們擁有國王,英明的領袖,讓不丹既能維持原始純淨的樣貌,同時不忘兼顧發展的道路,我為生在不丹、以及身為不丹人而
感到幸運且驕傲。」~~農林部長Pema Gyamtsho
不丹。隱身在喜馬拉雅山中的神秘王國。
夾在中國大陸和印度之間,數百年來對外隔絕、與世無爭,
幾乎被時間遺忘。
直到推出以「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取代「國民生產總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的發展願景,
將精神感受置於經濟滿足之前的施政主張,才引起外界注意。
這個名詞最早由旺楚克王朝第四任國王於1972年提出。
出發點是建構能為佛教精神價值觀為主的特殊文化,
服務的經濟體系,以避免步上開發中國家因追求迅速繁榮而犧牲環境的後塵。
2008年,不丹從王權統治轉型為君主立憲,GNH正式入憲。四大支柱中,保護自然環境的永續理念,被列為邁向快樂的第一要素。
首屆內閣的農林部長Pema Gyamtsho說:「不丹憲法規定,全國必須有百分之六十的區域被森林覆蓋。這是法定面積。目前全國森林面積已達百分之七十二,這是很高的覆蓋率,如果再計入農作物和綠色植被範圍,比率甚至更高,接近百分之八十。」
Pema Gyamtsho是民主政體成立後,首屆內閣的農林部長。這群專業技術官僚努力不懈貫徹國王理念,讓五個國家公園、四個野生動物保護區、一個自然保留區,總面積超過一萬六千平方公里的目標,在過去十年間獲得實現。若加上待頒布的三千平方公里生態走廊,
全國超過一半以上國土列入保護區,
其中蘊含豐富的稀有物種,居世界之冠。
卓越的育林成果,讓不丹在2015年巴黎氣候高峰會(COP21)上,宣布成為全世界第一個碳中和國家。
相較於過度蹂躪自然的尼泊爾和西藏,不丹擁有濃密的綠地、沁脾的空氣、純淨的水源,無毒的土壤。政府還宣示境內有機農業須達百分之七十五的目標。
在不丹,生活中的食物供應鏈上,
看不見麥當勞、肯德基和星巴克這些代表資本主義的速食產物。
全國七十六萬人口,世代都以虔誠謙卑的心,和大自然共存共榮。
不丹農民:「我大概每隔一兩天左右做一次起司。但母牛這陣子生病了,所以做得比較少了。
除了自己吃,也拿到市集去賣。牛是我們最重要的動物,既從事耕作,也是食物來源。動物如果老了,
或者如果病死,也不會被宰殺,我們會待牠們死亡後好好埋了。快樂這種東西就是,如果你一直要更多享受,那慾望就會永無止盡吧。」
佛教講的是萬物相互依存,基本上就是彼此如何和平共處,
不只與人類、與其他形式的生命,甚至那些超越現代科學知識系統所能理解的部分,也就是那些所謂看不見的、非人類的眾生。 研究佛教教義和藏區文化的Dr. Phuntsho,是不丹第一個取得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學位的學者。
他認為,宗教信仰對不丹最大的加持,是啟發人們發自內心認同眾生平等、進而愛屋及烏、珍惜環境。不丹有嚴格的環保環評法令,包括禁止攀登六千公尺以上山岳,禁止私自砍樹、打獵和採礦,禁止進口化學肥料,甚至禁用塑膠袋。
此外,政府還在2004年頒佈了全世界第一個禁煙令。
即便在佛教傳入之前,不丹都有非常濃厚的文化,主張和大自然彼此結合,不只是對大自然深刻且堅定的崇敬,甚至還要和大自然和諧共處。這是不丹的世界觀。
尤其在談論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的時刻,這種價值觀更是重要。
農林部長Pema Gyamtsho說:
「在國內我們還得擔心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發生,會讓流入河流的冰河雪水量變得十分不穩定,有時缺雪,有時暴雨,這幾個都是長遠的未來裡,
讓人擔憂的問題。」
在採訪團隊停留期間,感受到全球化為不丹帶來的挑戰,如何考驗著這個古老民族的智慧。
不丹國內的意見衝突也日益升高,有了民主制度後,人們開始想要開闢更多道路,興建更多學校,蓋更多公共建設,這對經濟發展如何與環境品質妥協的問題, 形成了壓力。
輿論目前正就是否讓某條道路開發案的環評過關而爭論不休。
這條道路所經之處不只是極大片林地,更是老虎棲息地。政府最後承諾,在完成環評前絕不發出許可,絕不為滿足少數人通行方便,而犧牲了廣大眾生的幸福。
聽來也許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但想起「生物多樣性之父」、前哈佛大學教授威爾森(Edward Wilson)
曾說,在激進的年代,對抗地球暖化和氣候變遷,要用激進的手段。
不丹,成了實踐威爾森主張的最佳範例。
我們的願景是作為一個獨立,自我依賴,小而美,團結的國家。
這對我們來說很重要,也是往後所有政府的重要課題。
維護自然環境,只是不丹達成快樂的第一個步驟。
這個稱自己為「Druk(Thunder Dragon)」的雷龍之國,還有更多驚喜。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Esther L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深談淺出學佛的八大派 ~ [相聚一刻] ep242 Part 1 播出:2019年4月1日, 8pm 嘉賓:定覺法師 主持:Esther Lee 監製:Tony Chau, Weller Choy 場地:相聚一台 入會查詢:WhatsApp@6998 3791 Part 1 https://yo...
「佛教生老病死」的推薦目錄:
佛教生老病死 在 法鼓山 Facebook 八卦
今日11/14(農曆9/29)是藥師佛聖誕
讓我們一起恭誦「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聖號,
用善念為自己、為親友、為世界祝福,
祈願一切眾生平安~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
有些人將佛教信仰與鬼神迷信混為一談,而誤以為藥師信仰是不合科學的迷信,會延誤就醫。其實,無論是向哪一尊佛菩薩祈求平安,佛教都會建議佛弟子要循規範醫療之途就醫,既要相信佛菩薩,也要相信因果、因緣法則。如聖嚴法師對生病的人,總是勉勵:「把身體交給醫生,把性命交給佛菩薩。」
迷信是盲信,正信則有三種信心層次,就藥師信仰來說:
1. 仰信:因仰慕而相信藥師佛,對佛、法、僧三寶深信不疑,相信透過信仰三寶和修持藥師法門,能改變自己的人生。
2. 解信:因體會佛法的義理和藥師法門的內涵,而對佛法產生的信心,透過閱讀《藥師經》和聽聞佛法開示,學習正確的佛法觀念,願意信受奉行,從而建立對藥師信仰的信心。
3. 證信:經由修持藥師法門的實證,體驗佛法的妙處而生信心,證實藥師佛所說不虛。
因此,藥師信仰不會讓人落入迷信的四大陷阱:「盲目崇拜、不合情理、似是而非、邪正不分」,反而能釐清生命的意義與方向,用佛法來實踐生命道路。病苦,是人生的修行功課。藥師佛所開的法藥,不論藥效是癒病或消災,皆為體察眾生的種種病情,而施設運用。
藥師信仰雖然重視現世安樂,但最終仍導歸於解脫生死成佛道,所以修持藥師法門者,能不畏苦、不憂病,坦然承擔生病的業報,接受現代的醫學治療,也以佛法消減業障,解脫生死輪迴苦。
佛法的人生觀、生死觀,對於醫學和人們都可以提供不同面向的啟發。佛教認為生、老、病、死的無常變化,是必然的現象,透過觀照病苦的機會,可以體會人生苦、空、無常、無我,從而超越對身體、自我的執著,心無罣礙地自在生活。
雖然生、老、病、死不可免,但在活著的當下,要用心生活,珍惜生命,把握奉獻自我、成就大眾的現世人生機會,這是藥師法門予人的積極人生祝福。
---本文摘自《藥師佛50問》
#藥師佛聖誕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藥師佛50問
佛教生老病死 在 Facebook 八卦
「等快篩和PCR的驚魂記」
日前我感到頭痛欲裂,吃了止痛藥睡了一晚,起床後仍然頭痛、發燒、發冷、全身疼痛,我感到不對勁,雖然無力下床,但擔心自己染疫禍及他人,仍拖著身體和行李,徒步走到台北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做快篩和PCR,打算萬一陽性馬上就可以被送走。
所幸兩者結果皆陰性,且無呼吸道和腸胃症狀,但我仍然發燒、發冷、身體痛,睡睡醒醒的,我不斷夢到過世的爸爸和姊姊,我狀況很糟時就會夢到他們來找我玩。
病中,我最慶幸的是,疫情以來,我經常和身邊的人談起染疫與死亡,讓自己內心的想法、恐懼與安排攤在陽光下,正因為有過如此明確的討論,無論發生什麼狀況,我內心都是平安的。
在疫情大爆發那陣子,我特別去想死後要去哪裡,也和我佛教的師兄談起此事。
師兄說,太窮、太苦很難修行,除非是能量很足,否則難保不為生存起偷盜心。如果離開地球以後能夠去西方極樂世界,會是個好選擇。
就像寄生上流忠淑說的「有錢的話,我也會很善良」,我自知修行不足,於是從前一陣子開始練習持誦「南無阿彌陀彿」,希望自己死後能去不要迫使自己起偷盜心的地方。
然而之前我覺得自己沒錢可以財施,至少可以法施、無畏施幫助人,比較契合觀世音菩薩的信念,因此常持誦的是「南無觀世音菩薩」。
碰到這次生病,雖然因為死亡可能近在咫尺,因此臨時抱佛腳的轉而持誦「南無阿彌陀彿」,但畢竟這幾個字還沒有根植在我的長期記憶中,於是在發燒全身疼痛,腦袋如糨糊時,我竟然想不起這幾個字。
後來我還是持回最熟悉的「南無觀世音菩薩」。
可能是長久持誦這個咒,持誦之後,我有一種安心,覺得被接住的感覺,可以依靠這個Higher Power。有點像是看到媽媽就安心了,不需要她真的做什麼。
接著我想,我總不能像小孩一直叫媽媽又不說要幹什麼,這樣人家也是很困擾吧?
於是我很明確的說出我的期待,希望身體不要那麼痛,慢慢的,即使發燒,身體也就沒有那麼難受了。
我第一次有那種我們的人體具備宇宙的全息影像,一切都與自己同在的領悟。
所有的神佛都與我同在,就看我和誰親近了,隨著不同的生命階段、領悟與需要,也會有不同的親近。
除此之外,我也體悟到身體有很多功能,你得下對指令。
你呼叫「請修復」,修復功能就啟動了,無論修不修得好。
如果你呼叫的是「為什麼是我」、「不公平」,身體無法回答,也不會加緊腳步修復,畢竟「為什麼是我」、「不公平」不等於「請修復我」。
這次的經驗讓我發現,早點想清楚自己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看待自己和Higher Power的關係是很重要的,我很慶幸我經常和不同的朋友討論人生觀和宇宙觀,在無助之時因而有個方向,不至於太驚慌。
再者是我和女兒談過,萬一在這場瘟疫中我過世,我是如何看待這件事。
三級警戒以來,我們家還有固定出門上班的是女兒,因為疫情嚴峻,她不讓我出門買東西,跟我說,要什麼跟她說,她去買就好了。即便如此,由於她搭公共交通工具上班,她還是擔心帶回新冠肺炎害死我,回家後一定大規模消毒,還幫家裡買了公司行號用的自動噴酒精器,酒精噴出來都會淹水的那個份量。
我覺得這樣下去不行,請她坐下來,好好的跟她談生死的事情。
我說:「媽媽的個性都是自己動手,如果我活到生活功能都廢了,無法自由移動,什麼事都要麻煩別人,對我來說,你覺得是好事嗎?
雖然得到新冠肺炎因為缺氧而離世是很難受的,但是你看傅達仁,他這麼痛苦,須要飛到瑞士去安樂死,家人還得費力的同意親人結束自己的生命。我不想跟你們爭論我可不可以決定自己的生死,因此如果我很快就走,不需要走到這一步,那絕對是好事。
再者,這個世界的確還有很多可以學習的,我會好好珍惜,好好活,但已經沒有剩下什麼事情讓我走了會遺憾的,就算這個時候要我走,我都覺得是很好的時機。」
我剛生病不知自己是否確診的時候,第一時間是慶幸我跟女兒談過死亡這件事,否則萬一我死掉了,不知道她會不會沈浸在責怪是她固定搭捷運上班,帶了病毒傳染給我。
生老病死是大事,和我們每個人的距離不一樣。或近,或遠。
常常聽,常常談,常常想。
時候到了,心有依靠,心中了然,心中平安。
#親眼看到醫護人員在大太陽下穿兔子裝汗流浹背幾小時拜託請尊敬他們
~郭葉珍的《和自己,相愛不相礙》~
博客來 https://tinyurl.com/y723qf8r
~郭葉珍的《我們,相伴不相絆》~博客來2020年親子教養排行榜第六名
博客來:https://reurl.cc/NjZWge
佛教生老病死 在 Esther Lee Youtube 的評價
深談淺出學佛的八大派 ~ [相聚一刻] ep242 Part 1
播出:2019年4月1日, 8pm
嘉賓:定覺法師
主持:Esther Lee
監製:Tony Chau, Weller Choy
場地:相聚一台
入會查詢:WhatsApp@6998 3791
Part 1 https://youtu.be/9jI68TwB8Vo
欲收看所有節目,可成為免費/正式會員。
www.togetherradio.net
內容:
雖然在[匯智社]舉辦格西老師的[當和尚遇上鑽石]系列的讀書會已三年多,直至最近我才覺得應該學習多點佛教的基礎。佛教是香港其中一個主流的宗教,有很多名詞我們自細就聽到,但可能你和我都毫無頭緒。今集請來"定覺法師",一位非常特別的嘉賓,未出家已教了幾近十年書,而且師父真的好talk得。
我們聽得多的是佛、禪、顯、密,今集我們由佛教的八大支派開始,他們是密富、禪貧、淨土宗、內煩...,有甚麼不同?佛,由八個無相功德組成,分別是大仁、大慈、大治、大願、大力、大清淨、大行...?甚麼是娑婆世界?供養法?修持的喜悅?為何修行會起"生退心"?
還有,我們所熟識的唐三藏法事,他為甚麼那麼尊貴?據說,觀音菩薩和基督(Christ)都是意識,不是以"個體"存在。"姻緣和合而生"是甚麼意思?甚麼要瞭解因果,要看[俱社論]?今集定覺法師用極速和我們分享佛門初階,進入佛法的世界。最後,通常是最精彩的部分是,如何去瞭解苦?
真正的苦是甚麼?苦和苦相可以很不同,即是,我們都要經歷生老病死,生離死別,卻不一定是苦,那麼,甚麼是苦?如何脫苦海?
聯絡:定覺沙門
https://www.facebook.com/dingjiao.shi
[相聚一台 七步入會法]
Step 1 上網打"相聚一台" 或按此link
http://www.togetherradio.net/main
按右上角的≡
拉至最下一行,
Step 2 選擇→特快註冊
Step 3 選擇→正式會員
Step 4 填寫個人資料
Step 5 設定密碼,例如:Ab1975?! (8位大小階英文數字及符號)
Step 6 收電郵確定
Step 7 改密碼
完成!多謝你!
Esther & team
如仍有問題,請WhatsApp Rebecca Ho@6998 3791.

佛教生老病死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當父母老後……,兒女面臨高齡長輩老、衰、病、死的情緒困頓出口」介紹
訪問作者: 蔡惠芳
內容簡介:
────無憂老後,寫給中年兒女的陪伴之書────
同理全天下子女,面對父母老衰病死歷程的情緒因應之道!
「面對父母變老這件事,你準備好了嗎?」
家中有高齡長輩,子女如何有所意識與準備?
兒女承擔照顧責任,怎麼突破下半場的考驗?
能夠陪伴高齡長輩同老,是我們的福氣。 ──財團法人佛教蓮花基金會榮譽董事長陳榮基教授
➤不知老之將至,原來老已圍繞身邊
「當長輩反應比較慢的時候,你知道他是在變老嗎?」
當你認為父母只是反應慢,往往這個時候正是他們處在「變老進行式」,一旦長輩開始出現症狀,例如行動遲緩、忘東忘西、出門好久才回來、夜夢、失眠、頻繁進出醫院、身體各部位的疼痛……,一開始容易被當成無病呻吟,還可能影響到彼此的互動關係,往往等到時間久了,或某一事件發生了,這個「老」的需求,才會被認真的正視與對待。
當兒女們察覺並認清,父母正走向老衰的前路時,其實可以有所作為!
➤「久病床前無孝子?」原來是沉重的無奈
當父母需要有人協助的時候,有時候子女自己都自顧不暇,更多的是子女本身生活都很困難,怎麼還有時間、餘力照顧老人家?
父母衰老的過程中,疾病的出現、惡化,在承擔照顧責任的同時,也是一種互動的磨合,隨著衰老與疾病出現的無數個狀況題,長輩和兒女彼此的焦慮、不安、無助、矛盾、疲憊等,讓人無奈又無助。
照顧是一條漫長的路途,隨著付出、陪伴和失落,往往讓雙方的身心靈消耗殆盡,轉而演變成無力、沮喪,甚至是憤怒;這種複雜微妙的心情,從不同的視角看見照顧經驗的珍貴,契機何在?
➤照顧與被照顧──中年兒女VS. 老年父母
身為兒女的你,開始學習面對長輩成為自己的照顧責任,面臨到自己必須去「承接」的事情。
承接,可以說是一種角色的轉換,這裡試著從家庭的視角出發,來談中年兒女面對父母或需要被照顧的長輩,如何為他們的「老衰死」預做角色準備。
本書立意與核心,主要針對各種年齡層的兒女,在面對父母及長輩──老、衰、病、死的過程,他們可能會發生的情緒、糾結、困頓等各種衝突,希望能夠透過這本書,提供看待整個過程的不同視角,透過自己的脈絡整理而產生出的力量,從中找到一個方向和解決的想法。
➤老衰病後的另個課題,死亡的準備
過去和父母或長輩談到「死」這件事,可說是很大的禁忌,被視為是詛咒或不孝。如今,生命議題逐漸被社會大眾公開討論。
我們不必要一直陷溺在悲傷絕望之中,而能一起找出活路。
因此,面對長輩的老、衰、病、死,兒女們彷彿從這段歷程中,除了透過陪伴和理解,給予父母更大的照顧與關愛,更從中預先看見自己可能的未來,若是發生這樣的情況可以有哪些因應之道,照顧長輩生活起居之餘,還能顧及自己與家庭成員之間的情緒。
➤陪伴之路,同理全天下兒女
面對紛擾難解的情緒困頓,我們需要先「看見」,然後才有「出口」!
照顧與被照顧之間,彼此都需要被瞭解及包容體諒,一份支持,一個鼓勵,陪伴身為照顧者的兒女,學習讓自己情緒復位,關係復原。
透過情緒的梳理,不只是照顧過程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還有如何從陪伴過程,面對不可逆的歷程,好好把至親送走,好好把自己帶回來,在情緒困頓之中找到能夠自在旋身的空間,迎接屬於自己美好的下半場風景!
作者介紹:蔡惠芳
專業助人工作者。
身為社會工作師,也是諮商心理師,堅守在醫療場域,陪伴病人及家屬經歷生命中的生離死別。見證許多家庭在面對無常時的韌性,也常感動於困頓之後的展顏。
想用這本書傳達──面對生命,我們在如常裡努力創造意義;而回到家庭的無常裡,我們是故事傳唱的歌者。
相關審訂著作:
《媽媽 我好想妳:給病人與家人的關懷手記(中英對照)》
《傾聽情緒:罹癌長輩與家屬的心理照顧》
請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佛教生老病死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評價
好,我發誓,我們今天的日本主題旅行,絕對會進行到「地獄」的部分!不然我請100份雞排!這一趟文化研究式「死亡」之旅,終於從古墳時期到平安期,就在上集,我們從小松和彥的民俗學觀點,為「#京都魔界」下了操作型定義:巨大的封魔都市計劃,為一条橋、深泥池、鐵輪井戶、貴船神社的妖魔鬼怪,鋪成順理成章、自成邏輯的魔幻世界。
.
話不多說,本集就直接開啟魔界大門,由 #偽學術 的長潔與 #臺灣通傳智庫的黃采瑛博士,引領大家著魔幻視,一探京都的四個地獄,並且利用妖怪電車的「嵐山電鐵」,深度踏查京都「太秦豪族之謎」。地獄即天堂,日本佛教的地獄思想,其實帶來是對人世「無常」反思。
.
這將我的地獄連結到了姚巧梅老師的《愛欲京都》,在該書的女性書寫中,我讀到了愛與慾的本性,這正是真誠地面對「#愛恨交織」,謙卑地接納「#生老病死」。從京都旅行,看見人生。
.
📌 #本集的節目有
.
▶ 魔界與公共衛生有關?
▶ 京都的四個地獄
▶ 屬於地獄的「美食」—幽靈育子糖
▶ 嵐電的冒險—妖怪電車與太秦之謎
▶ 《愛慾京都》的人生案內
▶ 地獄即天堂
▶ 旅行作為一種方法
▶ 從旅行看見人生
.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ijz1it1fjgp0810fy2r6n32?ref=android
.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AN3Uf2iYKG3TBpyWMfvpf?si=2Pr8WRThReudR8GC7kGJqA
.
📣 #apple 聽這裡:待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Krw8-c79ubuoiKPOWa
.
📲 #FB 完整論述: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646380362216249&id=208541192666847
.
📣 #教育廣播電臺版:https://www.ner.gov.tw/program/5a83f4eac5fd8a01e2df012b/5fccf839a4224a0007c34aae
|
//// 完整論述 ////
.
▓ #京都的四個地獄
.
我們今天要談的地獄,在京都。從平安時代起,佛教帶來夜魔天的觀念,進而產生「閻魔信仰」,「閻魔注定三更死,並不留人到五更」的諺語更賦予閻魔(閻羅王)角色無上權力。對於常民來說,地獄是一種消極的、警告的道德判斷,這樣夾帶著恐怖氣氛的警世作用,強力地滲透於民間日常生活,成為東方文化中獨特的地獄觀。
.
在京都主要有四個地獄地點,其充滿冥界、冥土、閻魔、黃泉的話語論述:包含「都市的地獄寺院:#矢田寺」、「地獄通道:#六道珍皇寺」、「巨大閻魔王:#引接寺」、「地獄的景象:#西福寺」。只需要走完一遭,絕對能領略京都最幽冥的體驗。
.
▓ #地獄也是愛欲
.
延續著地獄,我想談談愛慾,某個程度上應該要很浪漫吧~ 不不不,它還是蠻可怕滴~ 恐怖的怨魂與幽靈在日本的歷史裡總是強大的。在稻岡彰的《怨靈史跡考》中,分析了平安時代初時期的「怨靈思想」,他從一個法文化史的角度出發,說明古代日本人如何運用「怨靈」敘事達成社會的秩序化。
.
在尚未「政教分離」的古時,民俗與國家緊緊相繫,怨靈通常始於政治權力的迫害,如菅原道真、崇德天皇,政爭敗者時常化身怨靈,目的在透過恐懼訴求,讓政爭對象失去正當性。
.
如果說,日本傳說中的男性怨靈反映的是,公共領域上國家層次的權力鬥爭,那麼,鬼故事中的女性復仇,則是再現私人領域裡個人情感的糾結游移。「鐵輪井戶」與「橋姬」兩則鬼故事,是女性情感的雙重體:「恨之魂」與「愛之魂」,我們看到了愛與恨的一線之隔。
.
而故事的發展地點,宇治的橋姬神社、京都五條的鐵輪井戶跡、京都山上的貴船神社,就可以說是這樣糾結情感的甜蜜又怨恨的個人處世象徵。
.
▓ #到處都是無常的感悟
.
本集總結在地獄與愛慾的「#無常」,想起每一段旅程,想起每一位旅伴;很高興我們可以陪伴著彼此一起走過,也感謝分離後所留下來的那些。留下甚麼,我們就會成為什麼。讀到《#愛欲京都》裡的這段:
.
「二十五歲那年春天,與母親一起出遊嵐山。站在渡月橋上眺望無邊春景,被遺世的靜寂深深地吸引,種下二度求學時選擇京都的種籽。如今,同遊的母親已作古多年,而我,也開始長白髮了。」
.
我不知到你怎麼想,總之在節目裡,我是感動到哭了。這是京都的旅行,這是人生的旅行。這就是旅行的意義。
|
#冬季感傷
#厭世日常

佛教生老病死 在 Top 10 生老病死ideas and inspiration - Pinterest 的八卦
Find and save ideas about 生老病死on Pinterest. ... 一般人對於佛教中生老病死是苦的這種說法,大都產生誤解,以為佛教是在散播悲觀主義,事實上在佛教的教義中,把 ... ... <看更多>
佛教生老病死 在 五分鐘佛教常識第五季(3)爲甚麼免不了生老病死苦 - YouTube 的八卦
一般凡夫免不了,生,老,病,之後進入死亡,這 生老病死 苦,每一個人都要面對,不管你是帝王,下至販夫走卒,每一個人都會經歷,我們去想一想,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