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死了 ◎徐珮芬
今天早上醒來的時候
我發現我好像死了
一開始我不是很確定這件事
於是我穿上衣服
至少看起來
像是還有身體
我離開房間
推開了門
推開身後的沉默
沒有一聲再見
沒有一句「注意安全」
馬路上行人匆匆來去
活著的人看起來都像是
急著要往某處前進
沒有一雙眼睛望向我
沒有一輛車
願為躊躇的我減緩速度
我果然是死了吧
我這樣想
我走進便利商店
想買包煙
溫柔的歡迎光臨
不是對我說的
沒有人歡迎死人光臨
綁短馬尾的美麗女孩
低頭在刷條碼
她很專心地與自動門發出的叮咚聲對話
我走到城市中被遺忘的公園
找了一張斑駁的長椅坐下
一個小男孩進入我的視線
他是如此專心用沙礫堆砌碉堡
直到另一個玩伴出現
用腳狠狠踐踏他的世界
我羨幕他放聲大哭
死人沒有需要守護的東西了
想到這裏我拿出手機
試圖連絡親密的人們
我要告訴他們我死了
我撥了無數通電話
我發了許多條訊息
純粹的寂靜使我明白
他們都比我更早知道
我已經死了
高樓遮蔽了天邊的晚霞
我拖著死去的身體
慢慢走路回家
想著來生
願投胎到一個
能看到夕陽落下的地方
我打開門
沒有人迎接死人
沒有人抬起頭看我
他們直盯電視螢幕
上頭播放的盡是與我無關的事
死人不能改變國家決策
戰爭計畫
或偶像明星的戀情走向
我的房間仍維持生前的模樣
活著時沒能讀完的書
上頭還有潦草記下的筆跡
此刻我已無法想起
當時為何迷戀
被劃線的這一句
曾經在乎的人
饋贈的馬克杯
被生前的我
藏在置物架最裏面
杯緣的灰塵積得多厚
我就死了多久
——徐珮芬,〈我死了〉,《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頁11。
--
◎作者簡介
徐珮芬,花蓮人,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畢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清華大學月涵文學獎、周夢蝶詩獎等。曾出版詩集《還是要有傢俱才能活得不悲傷》(2015)、《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2016,啟明)、《我只擔心雨會不會一直下到明天早上》(2017,啟明)、《夜行性動物》(2019,啟明)。
(修改自徐珮芬《夜行性動物》作者簡介)
--
◎小編鋼筆人賞析
〈我死了〉原名〈死期〉,為徐珮芬於2015年8月24日發表於PTT詩版的詩作,是徐珮芬在PTT上第二受到歡迎的詩(有54推) 。收錄於詩集中時不僅改名,許多字句也有些微調整,雖然每段的意思基本上並沒有變化,不過原本有逗號的地方幾乎都被刪除,大多字句更加排比類似。
在主題上,這首詩以第一人稱敘述敘事者我在城市中的漫遊,展現城市中他人、過去親密的人乃至於家人對自己的冷漠,然而敘事者我沒有想與城市的人互動,想主動聯絡的人卻又沒有回應,使得敘事者我以「我死了」來總結這些現象,而最後一段更揭示了敘事者我死去的原因,使整體情緒達到高潮。對憂鬱者的各種生活情境描寫,以及明確陷入如此糟糕情境的原因,都使不同的讀者(憂鬱症患者、失戀者等)得以快速帶入敘事者我的處境。
正如徐珮芬2016年受幼獅雜誌訪談時,採訪者陳芳珂寫道:「徐珮芬相信,每個人的心裡,都存在著某一塊黑暗、幽微的角落,面對這份常壓得她喘不過氣來的負面情緒,她選擇將其化做一首首詩來排解憂傷」,而這首詩不僅排解了徐珮芬的憂傷,也觸及了讀者們心中的黑暗角落,重新檢視自身的負面狀態。或許是因為如此,這首詩才能在PTT詩版獲得如此多迴響吧。
註:賞析文字修改自筆者碩論:許宸碩,《痛心詩派的誕生:論台灣現代詩在社群網站時代的類型化現象(2011-2019)》(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21年)
--
美術設計:鄭閔聰
--
#徐珮芬 #暑假無主題詩選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7/20210716.html
人機互動研究所ptt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一般來說,女性優先處理「心情」,男性優先處理「事情」。不過,男女差異在目前的社會,有越來越模糊的趨勢。
盧蘇偉老師在輔導親子教養方面,已經講了幾十年,相當具有公信力。然而,因為接近母親節,我希望把盧老師對於「關係」這個面向的探討,凸顯出來,因為相當具有參考價值。
盧老師有個特色,相當謙虛,不敢被稱呼為專家。以我自己來說,我如果被當成「專家」,也相當心虛。因為「人」的事,千變萬化,覺得「人」很簡單,那常常是因為沒碰上真正困難的處境。
譬如說,盧老師提到的「容許對方情緒不佳,接納對方的家人和一切」,至少以我的工作經驗來說,對現代人來說,難度相當高。有時候不是我們想接納就算了,關係是雙方共同建立的,另外一方一直視我們為假想敵,那保護自己不受傷就不錯了。
不過,還是會有少數成功的例子。至少在版面上,長期來說都有朋友願意貢獻自己如何克服關係難題的分享,我相當感激。
期待藉著盧老師的分享,我們能在關係這個議題,越走越順心。祝福您!
********************
關係衝突來自「女人感受優先,男人問題導向」
【盧蘇偉】
「我真不懂你們男人耶,當同學或同事都很好溝通,何以成為夫妻就有溝通障礙?」琇甯是我研究所同學,有天同學聚會她有感而發。
「真的,我也這樣覺得!」妙茹似乎也是婚姻的受害者,馬上附議。
「男人就是難搞,所以我不敢結婚。」這又是誰呢?原來是堅持獨身主義的儷瑧。
只要有這三個女人在,大概就沒男人發言的空間,她們愈講愈起勁,最後有男聲冒出來:「女人在外面講話都很有條理,回到家就很奇怪,成了情緒敏感的動物。」發話者正是敏川,他可是出了名的PTT(怕老婆協會)會長,今天恐怕是吃錯藥,敢發言批判太座?!
「請剛剛發言那位男士大聲點,再講一次好嗎?我準備錄音錄影囉!」
餐桌上男士們突然安靜片刻,隨後哄堂大笑……
「四十歲的男人,就剩一張嘴,現在這嘴都被封了。再講啊,大聲點!」又是儷瑧。她雖沒結婚;但敢說敢嗆,沒幾個男士是她對手。
●情緒才是女人的重點,男人卻不擅處理情緒
因為許久沒聚會,大夥有些瘋狂胡鬧,餐後我順道載琇甯、妙茹、敏川回家。
「盧大哥,我真不明白,在家裡和另一半溝通怎麼那麼難?」琇甯延續餐桌上的話題,我感覺她很困惑,而且她有心想改善,她敘述和老公的互動,她沒講沒幾句話,老公就會提醒她「講重點」、「我只想知道最後結果」,他不想聽廢話,琇甯就會很不舒服的頂撞老公……反覆循環,兩人話不投機,因此他們很少有深度對話的機會;她實在不想這樣。
「說實在,太太都是拉拉雜雜講一堆,很沒重點,這是妳們女人要改善的呀!」敏川也有類似的溝通問題。
我在結婚初期也發生類似狀況,可是我透過生活檢視,家裡如果來客人,太太講話我就會很有耐心等她講完;但為什麼下班回到家她多說兩句,我就覺得煩呢?最後發現除了男女大腦結構不同,更重要的是男性常把辦公室未完成的事帶著走,回到家腦子還在想工作,太太見到先生回家「看似沒事」,就開始分享個人當天的生活瑣事,男人的思考被打擾,於是不耐煩聽太太「碎唸」。
「男人回家可能要在電視或電腦前,要不就翻翻報章雜誌一陣子,他好先生和好爸爸的角色才會復位。」男性角色轉換不像女性,外出工作服還沒脫換,圍裙一穿就能轉換成好媽媽,男人內在有事情時,需要一段洞穴時光獨處,慢慢和自己對話、自我澄清,一件事放下了,他才能扮演另一個角色,所以太太此時別急著和先生講話,讀讀他這張臉,若是放鬆愉悅,再靠近和他講話,這樣彼此都好過。
「這算什麼嘛?女人講話還得看男人臉色,我們是後宮嬪妃嗎?」這是妙茹的抗議。
的確有理,在兩性平權的時代,男性要學習在回家路上,就開始調頻為家庭模式,開門前再次確認內在是不是真正下班,進門要做好先生和父親的角色;而我希望女性能諒解男人常會疏忽當下的身分切換,會不耐煩冒犯另一半。男人要知道,只要言語或行為上,讓另一半不舒服,即使馬上警覺也沒用,因為另一半不會讓他在家太好過。
●回家前,夫妻要練習轉換成「家庭頻道」
「婚姻是門功課,讓彼此能深入認識對方,學習和親密的另一半共好。」
父母是我們很好的借鏡,人前可能恩愛夫妻,關起家門,真實的互動關係,孩子是看得最清楚的。多數夫妻從年輕鬥到老死,直到另一半離世後,還是用怨言和委屈在表達愛和思念。
「何苦如此呢?」琇甯心有所感。的確不需要這般彼此折磨心愛的人和自己,所以要有所覺察,進而學習善待自己,讓家人彼此都好過。
「先學會愛自己,才有能力愛另一半和家人。」 回家別急著忙家事、管孩子,用點時間換套舒服的家居服,坐下來喝點喜歡的熱飲,讓血糖穩定,舒一舒筋骨輕鬆一下,再扮演夫妻和父母的角色;自己的情緒有好品質,與家人互動就會有好品質。
「家裡其實沒什麼大事,夫妻之間有好的互動,一切都會OK!」
這是學習調適的歷程,別急著要教導或改變對方,而是先調整自己,讓自己在諸多角色扮演過程能輕鬆自如。夫妻的價值觀和想法一定有些不同,了解後才能諒解和接受,夫妻不同有什麼關係?別企圖把自己的想法裝進對方的腦袋,而要在彼此差異中找到平衡點,容許對方有空間和自由。
夫妻互動的困難是因太親密,所以彼此都不想偽裝或隱藏什麼,講話都很直白、毒辣,常輕輕一句話,就惹出大風波。夫妻要保留一些距離和空間,好有喘氣和調適的機會,親密關係要有彈性和空檔,容許對方情緒不佳,接納對方的家人和一切,許多事物另一半和你一樣,都承受無法對外人言的辛苦,多學習做彼此的知音,從年輕儲備晚年共老的資本。
「盧大哥,你真像個婚姻專家。」
面對妙茹的稱讚我愧不敢當,太多專家都是婚姻經營的失敗者,因為知易行難。所以我正努力知行合一;萬一稍有不慎,我也會成為被揶揄的對象。
「珍惜、謹慎過每一天,幸福是不斷努力累積來的;破壞它可能只是日常的一件小事。」
他們都到家下車了,我和太太則去會了彼此的朋友,回到家我提醒自己,一定要很有耐心聽她分享,即使是某人打了噴嚏,都要看重它。
.
以上文字取自
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終止親子彼此錯待,教養專家破除以愛為名的控制、依賴、寄生、批評,找回家的歸屬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8262
人機互動研究所ptt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一般來說,女性優先處理「心情」,男性優先處理「事情」。不過,男女差異在目前的社會,有越來越模糊的趨勢。
盧蘇偉老師在輔導親子教養方面,已經講了幾十年,相當具有公信力。然而,因為接近母親節,我希望把盧老師對於「關係」這個面向的探討,凸顯出來,因為相當具有參考價值。
盧老師有個特色,相當謙虛,不敢被稱呼為專家。以我自己來說,我如果被當成「專家」,也相當心虛。因為「人」的事,千變萬化,覺得「人」很簡單,那常常是因為沒碰上真正困難的處境。
譬如說,盧老師提到的「容許對方情緒不佳,接納對方的家人和一切」,至少以我的工作經驗來說,對現代人來說,難度相當高。有時候不是我們想接納就算了,關係是雙方共同建立的,另外一方一直視我們為假想敵,那保護自己不受傷就不錯了。
不過,還是會有少數成功的例子。至少在版面上,長期來說都有朋友願意貢獻自己如何克服關係難題的分享,我相當感激。
期待藉著盧老師的分享,我們能在關係這個議題,越走越順心。祝福您!
********************
關係衝突來自「女人感受優先,男人問題導向」
【盧蘇偉】
「我真不懂你們男人耶,當同學或同事都很好溝通,何以成為夫妻就有溝通障礙?」琇甯是我研究所同學,有天同學聚會她有感而發。
「真的,我也這樣覺得!」妙茹似乎也是婚姻的受害者,馬上附議。
「男人就是難搞,所以我不敢結婚。」這又是誰呢?原來是堅持獨身主義的儷瑧。
只要有這三個女人在,大概就沒男人發言的空間,她們愈講愈起勁,最後有男聲冒出來:「女人在外面講話都很有條理,回到家就很奇怪,成了情緒敏感的動物。」發話者正是敏川,他可是出了名的PTT(怕老婆協會)會長,今天恐怕是吃錯藥,敢發言批判太座?!
「請剛剛發言那位男士大聲點,再講一次好嗎?我準備錄音錄影囉!」
餐桌上男士們突然安靜片刻,隨後哄堂大笑……
「四十歲的男人,就剩一張嘴,現在這嘴都被封了。再講啊,大聲點!」又是儷瑧。她雖沒結婚;但敢說敢嗆,沒幾個男士是她對手。
●情緒才是女人的重點,男人卻不擅處理情緒
因為許久沒聚會,大夥有些瘋狂胡鬧,餐後我順道載琇甯、妙茹、敏川回家。
「盧大哥,我真不明白,在家裡和另一半溝通怎麼那麼難?」琇甯延續餐桌上的話題,我感覺她很困惑,而且她有心想改善,她敘述和老公的互動,她沒講沒幾句話,老公就會提醒她「講重點」、「我只想知道最後結果」,他不想聽廢話,琇甯就會很不舒服的頂撞老公……反覆循環,兩人話不投機,因此他們很少有深度對話的機會;她實在不想這樣。
「說實在,太太都是拉拉雜雜講一堆,很沒重點,這是妳們女人要改善的呀!」敏川也有類似的溝通問題。
我在結婚初期也發生類似狀況,可是我透過生活檢視,家裡如果來客人,太太講話我就會很有耐心等她講完;但為什麼下班回到家她多說兩句,我就覺得煩呢?最後發現除了男女大腦結構不同,更重要的是男性常把辦公室未完成的事帶著走,回到家腦子還在想工作,太太見到先生回家「看似沒事」,就開始分享個人當天的生活瑣事,男人的思考被打擾,於是不耐煩聽太太「碎唸」。
「男人回家可能要在電視或電腦前,要不就翻翻報章雜誌一陣子,他好先生和好爸爸的角色才會復位。」男性角色轉換不像女性,外出工作服還沒脫換,圍裙一穿就能轉換成好媽媽,男人內在有事情時,需要一段洞穴時光獨處,慢慢和自己對話、自我澄清,一件事放下了,他才能扮演另一個角色,所以太太此時別急著和先生講話,讀讀他這張臉,若是放鬆愉悅,再靠近和他講話,這樣彼此都好過。
「這算什麼嘛?女人講話還得看男人臉色,我們是後宮嬪妃嗎?」這是妙茹的抗議。
的確有理,在兩性平權的時代,男性要學習在回家路上,就開始調頻為家庭模式,開門前再次確認內在是不是真正下班,進門要做好先生和父親的角色;而我希望女性能諒解男人常會疏忽當下的身分切換,會不耐煩冒犯另一半。男人要知道,只要言語或行為上,讓另一半不舒服,即使馬上警覺也沒用,因為另一半不會讓他在家太好過。
●回家前,夫妻要練習轉換成「家庭頻道」
「婚姻是門功課,讓彼此能深入認識對方,學習和親密的另一半共好。」
父母是我們很好的借鏡,人前可能恩愛夫妻,關起家門,真實的互動關係,孩子是看得最清楚的。多數夫妻從年輕鬥到老死,直到另一半離世後,還是用怨言和委屈在表達愛和思念。
「何苦如此呢?」琇甯心有所感。的確不需要這般彼此折磨心愛的人和自己,所以要有所覺察,進而學習善待自己,讓家人彼此都好過。
「先學會愛自己,才有能力愛另一半和家人。」 回家別急著忙家事、管孩子,用點時間換套舒服的家居服,坐下來喝點喜歡的熱飲,讓血糖穩定,舒一舒筋骨輕鬆一下,再扮演夫妻和父母的角色;自己的情緒有好品質,與家人互動就會有好品質。
「家裡其實沒什麼大事,夫妻之間有好的互動,一切都會OK!」
這是學習調適的歷程,別急著要教導或改變對方,而是先調整自己,讓自己在諸多角色扮演過程能輕鬆自如。夫妻的價值觀和想法一定有些不同,了解後才能諒解和接受,夫妻不同有什麼關係?別企圖把自己的想法裝進對方的腦袋,而要在彼此差異中找到平衡點,容許對方有空間和自由。
夫妻互動的困難是因太親密,所以彼此都不想偽裝或隱藏什麼,講話都很直白、毒辣,常輕輕一句話,就惹出大風波。夫妻要保留一些距離和空間,好有喘氣和調適的機會,親密關係要有彈性和空檔,容許對方情緒不佳,接納對方的家人和一切,許多事物另一半和你一樣,都承受無法對外人言的辛苦,多學習做彼此的知音,從年輕儲備晚年共老的資本。
「盧大哥,你真像個婚姻專家。」
面對妙茹的稱讚我愧不敢當,太多專家都是婚姻經營的失敗者,因為知易行難。所以我正努力知行合一;萬一稍有不慎,我也會成為被揶揄的對象。
「珍惜、謹慎過每一天,幸福是不斷努力累積來的;破壞它可能只是日常的一件小事。」
他們都到家下車了,我和太太則去會了彼此的朋友,回到家我提醒自己,一定要很有耐心聽她分享,即使是某人打了噴嚏,都要看重它。
.
以上文字取自
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終止親子彼此錯待,教養專家破除以愛為名的控制、依賴、寄生、批評,找回家的歸屬感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