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氣了。
但是我看還是很多人很氣 (´;ω;`)
而且互相攻擊的狀況越來越嚴重 ...
我前幾天也是很氣,很多情緒發言,但可惡的是頑皮狗,玩家之間不要吵架啦!
今天,讓我們重拾文學美少年的形象,用理性跟專業的角度,來聊聊《最後生還者2》的劇本到底是哪裡糟,以及為什麼這麼糟還有人喜歡。
-
這篇會有暴雷,但開始暴雷前我會先警告。
(但我說真的,這遊戲我雷你是在救你啊⋯)
然後,可能會有一些色色的敘述,但這是因為文化發展本來就跟情慾脫離不了關係,而不是我變態喔 QQ)
好,開始囉!
-
首先,你為什麼要打電動?
「爽啊!」
為什麼會爽?原因是因為:
人啊,平常內心中都會有一些垃圾情緒,這些情緒不噴出來,悶久了就會出事。
但藉由戲劇、歌唱、電影、閱讀、遊戲這類的藝術演出,激起你情緒的海波浪,等潮水一退,垃圾情緒就會一起被沖走,整個人就通體舒暢了起來。
這個步驟,叫做katharsis,通常我們會翻譯成洗滌,或淨化。
-
一開始,文明剛開始發展,人類寫了一堆劇本,大多是「神明好棒喔」、「喝酒好爽喔」、「打炮好爽喔」之類的開心題材。
但後來,有一些作家開始腦洞大開,硬要逆風,寫一堆讓主角沒得打砲或是找錯人打砲,進而導致家破人亡的故事,讓大家看了哭成狗,氣氣氣氣氣。
「這劇本他媽的誰寫的!ヽ(`Д´)ノ」
「是我」
「可以請您再多寫一點嗎 ...(*´ω`)」
結果莫名其妙,大家看戲明明追求的是一個「爽」字,但票房冠軍都是這種看了很崩潰的劇情。
其中有一部敘述《賢明的國王為了幫人民解決瘟疫,最後雙眼被桶瞎、老婆自殺、還跟自己的女兒一起被流放,永遠回不了家鄉》的虐心故事竟然場場爆滿,30000人同時入場看戲,一堆人二刷、三刷還不夠。
「到底為什麼啊?」
希臘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滿頭問號,開始研究為什麼人們喜歡看悲劇。
接著就提出上面說的katharsis假設。
-
懶人包是這樣子的:
看戲 → 累積情緒 → 情緒釋放 → 爽
而看悲劇,特別容易累積情緒,尤其是「對角色的同情」、「對危機的恐懼」這兩種最多。
而且,
人在看戲的時候,會在潛意識中,自動把戲中的角色,代入自己,帶入朋友、甚至代入自己虛構的人設,並對於戲中發生的劇情不斷的思考:
「如果今天換作是我的話,我會怎麼做?」
這個代入跟投射的步驟非常重要。
因為代入感越強,堆疊出來的情緒就越高漲,最後高潮一到,情緒大爆射完,爽度也會是好幾倍。
例如:
1. 你討厭某個政客。
2. 劇情中的角色推翻暴政,把暴君吊起來打。
在這過程中,你會自動把你代入成主角,看完戲後,就會產生一種你親自揍爆你討厭政客的錯覺,爽啦。
但如果一個對政治毫無興趣的人看,可能從頭到尾都想打嗑睡。
所以一部劇要好看,角色能不能讓人有代入感,並且產生感情,這是最重要的事。
-
接著第二重要的是情節的安排。
劇情要盡可能的安排合理以內,因為只要觀眾一出戲,代入感就會降低。
但是又要意料之外,這樣子的驚奇與未知才會再把觀眾的情緒推上巔峰。
主角的個性不能太好,也不能太壞,最好是跟觀眾差不多身分地位。
接著主角要為了完成一件好事,但卻作了錯誤的決定,最後導致衰事降臨。
就是這裡!劃重點!
請拿紅筆,在「作決定」這三個字劃底線。
在出錯、遭遇苦難前,必須是主角主動選擇去作這一件事情。
因為一定要讓主角「作出選擇」
觀眾看完了戲,才會有「幹,主角是作錯選擇才會爆炸,如果是我的話,才不會跟他一樣犯錯勒」的情緒
(這也是你為什麼看恐怖片,劇中的角色都要作一些低能事把自己害死的原因)
-
好,接著回到我們的主題,《最後生還者2》
(要開始討論劇情了,不想被劇透的同學該迴避囉)
我們複習一下,一部好的劇本應該是:
1. 累積觀眾情緒 → 釋放
2. 為了更有效率累積情緒 → 營造讓觀眾很有代入感的情境
我們今天不談頑皮狗的惡意,單純討論劇情。
在喬爾夫球桿揮下去的瞬間,這部戲就爛掉了,救也救不回來。
為什麼呢?因為在一代的時候,玩家已經在喬爾身上放了很多的感情,多數人會把「自己」投射在他身上,或是自己的老爸之類的。
這麼重要的一個角色,卻被艾比這個新角色虐死。
在觀眾的潛意識中,艾比打死的不是喬爾,而是自己 (或是父親)
這一桿揮下去,直接仇恨值+9999,玩家立刻把心中最討厭、傷害自己最深的人代入艾比的角色,並且開始痛恨艾比的一切。
那如果今天艾比的定位是反派大魔王就算了 … 偏偏頑皮狗要讓她當主角 … 所以這遊戲有一半的時間,玩家都會處在極為難受的狀態。
在操控艾比長達一半遊戲時間的過程,玩家會本能性的感到排斥、覺得煩,不想看劇情,在艾比感到開心(例如談戀愛跟打炮的時候) 玩家會感到憤怒跟噁心。
所以就算後面劇情有交代艾比的心境變化、艾比的苦衷還是什麼的,都沒人想看了。
-
但是,凡事總有例外。
從這個理論來看,還是有人能通過喬爾夫球這一關的。
什麼人呢?
【第一種,理性強化型】
這種人的理性特別強,不會輕易的把自己隨便代入劇情 (就算會,也不會放很深)
這不一定是優點,因為情緒值不夠,得到的katharsis效果就會很低,看戲都跟阿嬤一樣沒感覺。
所以這類人對劇情類遊戲往往較無感,反而會把重點放在遊戲性跟關卡挑戰性。
【第二種,代入失敗型】
這類型的玩家,可能是沒玩過一代、可能是太久沒玩忘了,或者是根本沒在看劇情,所以對喬爾沒有任何感情,也自然不會有代入感,所以這角色怎麼死的都不會影響他對後面劇情的看法。
或也可能是這類玩家,生命中沒有類似喬爾的角色,例如跟家人感情不好、單親之類的因素,所以沒有代入感。
這也不是什麼罕見的事。
以我自己為例好了,我跟我老爸的關係也不太好,所以有時候看到有些電影裡父子情深抱在一起的畫面,我完全不會被感動。
如果哪天我爸跑來抱我,我只會覺得 :
1. 他要死了
2. 我要死了
3. 他要殺我
-
【第三種,代入相反型】
當大多數的一代玩家把自己代入喬爾時。
也會有部分玩家其實是不認可喬爾的。
在《最後生還者》的世界觀,喬爾也算不上什麼好人,就算不是蓄意,為了艾莉放棄拯救世界也好、殺死無辜的人也好,或是結局對艾莉的白色謊言也好,總會有人不支持喬爾,或是不喜歡一代。
對於這類型的玩家來說,喬爾被虐死,搞不好還會增加它們的愉悅感。
這種狀況也不用覺得奇怪。
例如:復仇者聯盟,我相信一定有一堆人其實比較認同薩諾斯,而不是美國隊長它們那一票「正義之師」。
以上三種人,它們才是能正常體驗《最後生還者2》的人,對他們來說,雖然不見得香,但也不會有屎味。
在不考慮劇情的狀況,平心而論,這遊戲的畫面表現、戰鬥、遊戲性跟配樂還真的不錯。
所以這些人不討厭二代,甚至喜歡二代是有原因的。
(但我們這種一般人只有吃屎感)
-
但是!
不要以為過了第一關就沒事了!
最終生還者二還有一個爆幹致命的缺陷:
就是沒有情緒釋放的「高潮」
在亞里斯多德的研究中,
主角遇到轉折、遇到苦難後,應該要馬上迎來高潮,只有完成這個步驟,觀眾才能得到katharsis的淨化。
但是最終生還者2沒有好好的營造出這個環節。
最接近高潮的兩個點:
第一個在劇院,艾莉被打趴、迪娜要被幹掉的時候。
第二個則是聖塔芭芭拉救下艾比,水上開打MMA的部分。
兩個橋段都是讓玩家一頭霧水,心中反覆詢問「這到底在幹嘛????」
畢竟整個遊戲累積了太多仇恨跟負面情緒,這時不發艾比便當,玩家是很難接受了。
當然,也不是說一定要你死我活,但至少要有個讓玩家把情緒噴出來的點。
但頑皮狗沒有作。
就閃了一下喬爾的畫面就結束了
完全就是消費喬爾,噁心。
...
各位想想看,要是最後那一戰,艾莉要去最後一擊的時候,系統本來顯示是:
□ 重擊
但如果改成:
□ 重擊
△ 毆打
○ sent tree pay
如果按了□就進入結局。
但在按□之前,△跟○可以按無限次,每一按,艾莉就會一邊嘶吼一邊狂揍艾比。
艾莉:「這拳是為了喬爾!」(揍)
艾莉:「這拳是為了迪娜!」(揍)
艾莉:「這拳是為了亞洲人!」(揍)
艾莉:「這拳是為了克林!」(揍)
艾比:「克林是誰啊?」
艾莉:「妳猜啊幹!」(揍)
簡簡單單加一個步驟,玩家打到爽,艾比不用死,大家情緒釋放,katharsis大滿足,這就變神作了不是嗎?
所以結論就是:
幹拎老師頑皮狗!ヽ(`Д´)ノ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
亞 里斯 多 德 生命 哲學 在 超級歪 SuperY Facebook 八卦
#超級歪的極歪回覆
因為這支影片的內容引起了大家不少的疑問與討論,我就在這邊回覆一下一些常見的問題。
http://pics.ee/v-413013
-
1.「婚」的原意真的是搶婚嗎?
這個字的爭議在學界一直都存在,而學界的共識是,無論婚的原意到底是什麼,至少可以確定在中國原始部落時期確實有搶婚制,而搶婚制是不是因此延續到周代以後成為在黃昏結婚的「遺俗」,就各有各的說法了,我在影片裡採用的是劉達臨的說法,詳細討論見《性的歷史》。總之,不管你採用的是《說文解字》還是《爾雅》的本,不管是鄭玄、段玉裁還是劉師培的注,對於這個字的解釋都不只一種,而這些爭論的存在其實更證明了婚姻的多樣性,而不是單一性。
-
2.有些人說我的影片裡婚姻形式的例證偏頗,還有我提到一夫多妻,一妻多夫,所以也是支持囉?
我想先澄清一點,自古以來,如果論「人數比例」,一夫一妻制絕對是多數,但是如果論「形式數量比例」,一夫一妻制絕對是少數。一夫一妻制只是十幾種婚姻形式的其中一種,我在影片裡提及的各種婚姻形式,也是為了要讓大家知道不管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婚姻都不只有一種可能。
好,讓我們講得更直接一點,為什麼現在世界上那麼盛行一夫一妻制?因為歐洲殖民全世界的四百多年來,把基督教一夫一妻制的概念帶到全世界,用各種手段強迫各地原住民改掉過去的婚姻傳統,所以我們現在才看到世界各地普遍是一夫一妻制,並不是因為古代人就有思考過這件事情,北美洲、非洲、中國、台灣各地的原住民,以前都沒有只存在一夫一妻制。簡言之,只容許一夫一妻制的社會是殖民現代性的產物。這也是為什麼阿拉伯世界能保持一夫多妻,因為沒被基督教殖民。還有,如果認為一個社會應該要選擇最有生育力的婚姻形式的話,那應該要選一夫多妻制才對。
我影片的重點很清楚,我支持的是婚姻平權,而不是任何一種形式,不管異性婚同性婚,只要你是人類就應該要被法律保障有結婚的權利,所以請不要問我是不是連摩天輪、動物都可以結婚,他們不是被法律承認的自然人,等哪天他們可以納稅跟受義務教育再說。還有,支持婚姻平權也不會導致近親通婚(母女戀或父子戀),民法裡很清楚規定幾等親以內不能結婚,這點真的不必擔憂。
-
3.有些人指責我亂解聖經,聖經就說同性戀是一種罪呀?
首先,影片裡的解釋都不是我的個人想法,而是當代神學的研究成果,在註解裡也都有提供參考出處了,你可以試著去看,看看Lewis B. Smedes、Jack Rogers、Jennifer Knusts、Walter Wink這些當代重要的神學家怎麼說。
基本上聖經沒有譴責同性戀已經是共識了,同性戀這個概念是很晚才誕生的(19世紀),而聖經或許真的有譴責同性性行為,但我也可以直接告訴你,現在反同的神學家裡,最重要最博學的一位叫做Robert Gagnon,他到現在美國同婚合法化了也還在反,他的大作The Bible and Homosexual Practice很精彩,如果你要反同推薦你看這本,看完保證戰力滿滿,它裡面講得很清楚了,關鍵就在《羅馬書》1:26 的詮釋。我會說,他的分析基本上沒什麼瑕疵,但問題就在於他認為保羅很清楚「同性性行為是不自然的」,這是最沒有說服力也最受其他學者批評的地方。要知道,如果你拿「逆性的」(paraphysis)來當作譴責的基礎,那非常沒有說服力,因為保羅在《羅馬書》11:24 同樣用「逆性的」這個詞來形容上帝接橄欖的事情。再來,是誰開始把「逆性的」(paraphysis)理解成不自然的?是13世紀的神學大師Thomas Aquinas,Aquinas對於違反自然的觀念是從亞里斯多德來的,萬物都有目的因,所以沒有生產性的性行為是不自然的,因為中世紀神學跟古希臘哲學都認為精子裡面有靈魂,或者說生命的潛能,所以性愛卻不生產,等於殘害生命,這意思就是說,如果你很堅持同性性行為違反自然的觀點,那就請把世界上所有保險套跟避孕藥都銷毀,因為他們都使性行為沒有生產性,違反自然律,是不道德的。
-
4.Adelphopoiesis真的是一千年前的同性婚姻?
我先說,Adelphopoiesis是天主教會最不願意承認的一段歷史,這個儀式最早由耶魯的宗教史學者John Boswell發現,Boswell自己傾向把Adelphopoiesis理解為同性結合儀式,當時(1994年)他還不敢那麼確定的聲稱這是同性婚姻,如果你去看Boswell寫的那本Same-Sex Unions in Pre-Modern Europe,你就會看到他梳理跟翻譯了非常多古代儀式的文獻,這點是史學界對他推崇的地方,也是滿多學者對他的翻譯有爭議的地方(這些學者清一色都是基督宗教徒),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這個同性結合儀式確實存在,而且這個儀式的誓詞跟結婚誓詞非常相像,只是對象改成brother,我在影片裡提到的St. Sergius and Bacchus,被處死前都還說要一起上天堂,至少我無法否認它跟同性婚姻的高度相似性,不過還是要澄清,Adelphopoiesis強調的是屬靈的結合,而非肉體上的,但說是這麼說啦,你怎麼知道他們倆私下到底在幹嘛…?
其實我們還可以再從另一個觀點思考,在文藝復興時期,翻譯大量古代有關同性戀文化典籍的,都是天主教人士,而且除此之外,許多古代同性戀文化的證據,至今都還留在歐洲各地的教堂壁畫、同性伴侶墓穴(像是最有名的John Finch and Thomas Baines,他們的墓現在還在劍橋大學的基督學院裡保存著)、藝術品、古代文獻裡,如果基督宗教真的這麼反對同性戀,那麼這些東西為什麼沒有被燒毀?為什麼沒有被列入禁書目錄?
-
5.自由社會的尊重包容只是幻想?
先說,如果只是用隨口喊幾聲那當然只是幻想,要達到相互尊重的理想,就必須靠法律。
我在影片裡採用的是Nussbaum《逃避人性:噁心、羞恥與法律》這本書的觀點,推薦各位應該好好的看一下這本書,Nussbaum是美國前幾年在吵同性婚姻時的自由主義大將,跟德沃金一樣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Nussbaum生在美國這種宗教色彩濃厚的國家其實也很清楚,就是無法達到互相尊重,因為很多人是從小就出生在天主教基督教的家庭裡,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了,那怎麼辦?那就更要由法律來保障雙方的權利。Nussbaum的論述簡單講其實就是我在片尾所說的「你可以不同意同性婚姻的價值,但你必須誓死捍衛同性有結婚的權利;就如同我可以不同意你信仰的價值,但我也會誓死捍衛你有信仰自由的權利一樣。」更深入的討論是重新檢討彌爾的《自由論》,以不傷害他人為原則的自由應該被法律保障,同性婚姻並未傷害到社會上的其他人,所以也沒有足夠的理由將其從法律中排除。
當然,很多人會說,就算同婚合法了,歧視還是存在。那我也會說,正是因為歧視難以短時間內消除,所以才更要以法律保障為起點,慢慢建立一個互相包容的社會,挺同婚者應該要能夠體諒反同婚者的恐懼,反同婚者也應該要試著去理解同志生命經驗中所承受的苦痛,正是在這種你認識我一些、我體諒你一點的基礎上,我們才有可能慢慢建立一個不歧視的社會。
亞 里斯 多 德 生命 哲學 在 吳崢 Facebook 八卦
「為什麼鄭南榕是英雄?」
討論這個問題,我想先談談蘇格拉底。柯文哲在議會備詢提到蘇格拉底是被雅典人民投票處死的。完整一點來說,是也不是。
蘇格拉底晚年因樹敵過多,被以不敬神和腐蝕青年思想的罪名送上法庭,經城邦公民共同表決處死。但這個處死其實不是真正嚴格意義的死刑,蘇格拉底前後共有兩次的機會可以逃離,但他都選擇迎向死亡。
*
第一次,是按照當時習俗,被處死刑的人是可以要求換一種懲罰的,一般來說會是流放。所以這個死刑的意義其實更貼近於一種宣示:「我們這個共同體不歡迎你,要死還是滾出去,自己看著辦。」
但在那時的世界,人是從屬於社群的,你的身分必然與你的群體連結,而不只是你自己。你是雅典的XXX、他是斯巴達的YYY這樣,一個放棄了自己身分的人,也等同放棄自己的名譽與尊嚴。
所以蘇格拉底拒絕了,更精確的說,他建議陪審團(500位雅典公民)不如加封他為榮譽公民,更激怒了陪審團,於是他又被判了一次死刑。
*
第二次,是當他在獄中,他的門生與朋友無法坐視當代最偉大的心靈居然要落到這樣的下場,於是買通了守衛,跑來拜託他快走。
又一次,蘇格拉底再度拒絕了。他向哭泣的門生解釋,我們每個人都是法律的小孩,如果不是法律為人們的集體生活訂下框架與規範,城邦根本無法形成,人與曠野中的野獸沒有分別。因此公民有服從法律的義務,即便這個判決本身是不義的,他也不能讓自己成為不義的一環。
因為知識與實踐,不可分割。
於是他服下毒堇汁,在眾人圍繞下死去,這就是流傳千古的「蘇格拉底之死」。
*
蘇格拉底最高的哲學成就,就是他自己的死亡。這也是他雖然沒有像他的後繼者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那樣,留下許多傳世著作,卻依然被後世奉為希臘三哲人之首的原因。
因為蘇格拉底用他的生命向世人證明了,哲學不是打嘴砲的空談,哲學是真真切切指引人生的學問,指出你生命的意義、指出你該走的方向,即便這個代價有時大到要付上你自己的生命。
蘇格拉底認為,知識與行動有如一枚銅板的兩面,它們之間是不能有距離的。如果你知道什麼是正義,但你的行為逃避了正義,那麼你和不知道正義的人是沒有差別的,甚至,和邪惡的人也是沒有差別的。
「知行合一」
*
鄭南榕為什麼是英雄?因為他有選擇。
鄭南榕早就知道國民黨要來抓他,他可以逃亡,也可以出庭為自己辯護,但他沒有。他選擇抵抗,最徹底的抵抗,他要用生命捍衛100%的言論自由,威權政府不能限制他一個字。於是當警察來攻堅,他把自己反鎖在總編輯室,自焚而死。
「爭取正義與真理,理當即知即行。」-鄭南榕,自由時代第267期,1989年3月11日
這是為什麼鄭南榕是英雄,至於這個問題的下半段,我就不答了。
亞 里斯 多 德 生命 哲學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這是我們談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的第四集。
在第三集當中,我為你分享了,我們要找到一個既「回到世俗」,又能夠「超越世俗」的努力。
那當然了!這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就會聯想到你最初的夢想、你最想要去做的事、你最想要完成的人生的任務。
可在這個過程當中,你可能會有很多的焦慮、懷疑,或者是有很多的外在因素,逼得你讓你不得不放棄。那很多人就會問我:「要怎麼樣讓自己能夠堅持下去?」
其實如果你要在你認為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裡堅持下去,你第一個要能夠做到的事情,就是要能夠擁有,隨時能夠幫自己找到獎賞的能力。
這個「獎賞」可以由自己定義,這個「獎賞」可能是你主觀的認為;但是你一定要幫自己找到,能夠去鼓勵自己的地方。
可是這份鼓勵的背後,它還有一個更核心的原因,就是你必須要先回答自己:「你到底要的是什麼?」
就像我在【過好人生學】的課程裡的最後一講,我有提到的是「人生的羅盤」。
我必須這麼說,每個人要的都不一樣,既然宇宙萬物它的法則,並不是為我們人類服務;所以呢,相對而言衪是公平的。
當你自己確定你自己要的是什麼,你自然而然,就可以透過宇宙萬物的法則,跟他人的運作裡面,取得你所要的。或者是精確一點講,去放大、去挖掘那些為你自己設定「自己想要的」。
就像是有時候你上街購物,假設你很清楚自己要買的是什麼,那麼你就可以相對比較容易的是,買到你要的就可以回家。
可是當你不太確定自己要的是什麼,而這個時候,你口袋裡又有一些錢;就好像你「覺得」生命好像還有一點時間、好像還有一點空間,這時候你可能就會亂買東西。
再不然就是,當你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而你口袋裡又沒有錢;這個時候你上街逛逛的時候,其實你心裡會非常、非常難受。
因為你看到好多東西,都好像是很棒、你很需要,但是你卻沒有錢買。當你回觀你的人生,是不是很多時刻都是這樣?
有了資源就會亂揮霍,沒了資源心裡就會很難過。那麼其實這在反映一個現象,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在這樣的條件底下,你根本沒有辦法幫自己設定,什麼事情會讓你快樂?當你完成了什麼,你認為有價值的事情之後,你可以給自己內在或外在的獎勵。
所以如果一個人,可以在川流不息的生命體驗裡,也就是在生命的過程裡,找到意義跟樂趣。那麼社會的制約,這些重擔就會從他的肩膀上卸下來。
這個世界依然運作著、這個世界依然有他們的價值觀,你仍然是可以活在這個世界。但是你可以不必屬於這個世界,你不用被他們控制、你不用被他們制約,你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而且當「獎賞」不是從外在而來,不是透過世俗的這些規則來確定,那麼你的掌控權,就會回到自己的手上。
沒有人需要為看不見的未來而努力,或者是在無趣的一天結束之後,去寄望明天能有什麼好事情發生。
大家可以從生活裡,獲得真實的獎賞,它可能是你孩子的微笑、它可能是來自於你自己認定,你做的事情是有價值的。
而不要再為了那些遙不可及、那些老調重彈,或者那些聽起來很棒、很大,大家都認為對的事情,可是他老吊著你的胃口,而讓你受盡折磨。
就拿最明顯的例子來看,很多人都覺得自己只要有錢就會快樂。可是呢,當你還沒有錢的時候,你為了追逐有錢,就已經很痛苦了!
好!就算你真的有錢,你發現當你有了錢還是不快樂;那這樣的痛苦,是不是雙重的痛苦呢?
所以呢,「心流」這樣的概念,它一再強調的就是,關鍵不在於你所遇到的事,而是在於當你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你怎麼詮釋它?關鍵不在於這個世界怎麼變化,而在於你的大腦是怎麼想的?
所以呢,不管是痛苦的感覺,還是快樂的感覺,都是發生在我們的意識裡,也只存在我們的意識裡。
如果我們像是一般的動物一樣,透過這個社會給我們的刺激、反應,我們來決定自己的人生;我們等於把自己的主導權,交給了這個世界。你讓這個世界的好壞定義,來定義你的人生,那麼悲劇就是這麼發生的!
因為你完全沒有掌控感,因為就算你符合了這個世界,所要求的一切條件,你仍然會懷疑自己的價值;你仍然會問:「我這輩子只能這樣嗎?」
就好像是我們很容易會因為一個廣告,去引發我們無邊無際的慾望;或者是會因為老闆的一個臉色,就讓我們一整天心情不好。
如果我們不去回答,自己終究要的是什麼,那麼你的人生就注定了,是自己沒有辦法決定自己的快樂。
就像是美國的哲學家愛默生,他說的:「我們一直想像著,未來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但是到頭來,卻像沒有真正活過一樣。」
因為你的順序弄錯了,你並沒有先確定自己要的;你只是不斷的在回應,這個世界要你做的事。
所以呢,要能夠成為一個自由的人、要能夠活出一個你想要的好人生,關鍵就在於你自己會不會讓自己快樂?
然而「快樂」它是一個漸近線,它不是一個絕對值。它也不是一個明確的答案。
它是我們在生命實踐的過程當中,不斷不斷要去靠近的事物;也因為你很清楚,你要不斷的靠近,你反而才會為「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的這個意識,保持一份很重要的警醒。
最後呢跟你分享,羅馬皇帝馬可·奧理略,他說的一句話。他說:「當外在事物讓你感到痛苦時,並不是因為它們困擾著你,而是你是怎麼看待他們的。」
你擁有推翻這些判斷的力量,祝福你能夠成為一個自由的人;也希望你能夠花你的人生、花你的時間,好好的回答自己:「我到底要的是什麼?」
然而我也很希望,我推出的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能夠陪伴你,更容易的找到自己生命的答案、找到你生命的羅盤。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有興趣的話,我們在影片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我很期待能夠在線上課程裡,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讓我們一起過出一個更好的人生。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TtLV9BuPU8/hqdefault.jpg)
亞 里斯 多 德 生命 哲學 在 亞里斯多德論人生目的 - 香港人文學會 的相關結果
亞里斯多德 的人生目的論述,是後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對於倫理學和人生哲學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亞里斯多德主張人要追求善、追求幸福、追求美德,認為人生目的高於手段 ... ... <看更多>
亞 里斯 多 德 生命 哲學 在 Aristotle - 亞里斯多德 - 華文哲學百科 的相關結果
導論. 亞里斯多德(384-322 BC) 可說是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研究主題的廣泛性及思想影響的深遠度,在古代只有柏拉圖可與之比擬;在整個西方哲學史中能達到亞里斯 ... ... <看更多>
亞 里斯 多 德 生命 哲學 在 哲學家早有答案】亞里斯多德的「人生哲學」:幸福無非是 ... 的相關結果
【你的煩惱,哲學家早有答案】亞里斯多德的「人生哲學」:幸福無非是「活動」,其本身就是目的 · 對未來的溫飽感到不安?亞里斯多德有答案。 · 這究竟是什麼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