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關渡大橋完工前夕】#河岸儷影 #施工現場 #1983年 #關渡大橋
在橋樑建設平淡無奇的年代
關渡大橋是令人眼睛一亮的設計
電銲銲接的鋼拱橋身,搭配鮮紅塗料
連結了以往只靠渡船往來的淡水和八里兩岸
也型塑獨特的風景與行車體驗
橋樑本身是當年工程創舉
由華裔工程師林同棪設計,採中鋼國產鋼材
油漆也由國內永記公司提供
可說是國人自建橋樑的成功案例
照片是1983年9月架設最後一座鋼拱架的情景
稍後也於同年10月正式通車;
歷經歲月,如今的大橋正進行耐震補強工程
讓我們期待它完工後的新面貌
#八里 #淡水
#報時光UDNtime
日期:1983/09/09
圖說:圖為施工人員正在興建關渡大橋最後一座鋼拱樑架設。
攝影:聯合報 徐燦雄
歷史新聞
【1983-09-09/聯合報/02版/第二版】
關渡大橋十月通車
今架設最後一座鋼拱架 謝副總統等人應邀參觀
【台北訊】亞洲第一座全銲接鋼拱橋──關渡大橋將於今天架設最後一座鋼拱架,橋主體工程可完成百分之九十五點五,在十月三十一日通車;副總統謝東閔、行政院長孫運璿和台灣省主席李登輝今天均將應邀參觀架設工作。
省公路局說,這座橫跨淡水河連接關渡和八里的全鋼拱橋,最大的特色是全橋沒有一個鉚釘,用最高級的銲接技術完成,主橋全長五百三十公尺,兩端連接兩百七十公尺的預力混凝土引橋,寬十九公尺,設有四線快車道和兩側人行道,包括兩端連絡道路在內,共耗資二十五億元,從設計、施工到完工共花了五年的時間,由林同棪設計,唐榮鐵工廠承造。
工程單位指出,今天架設的最後一座鋼拱架重達一千七百五十噸,兩天前先由拖船運到橋位,再利用河水潮位的漲落力量與橋體銜合,今天預定從上午十一時漲潮中午十二時正好安裝。
據瞭解,當初之所以決定採用鋼拱橋的建築方式,是為了配合中國鋼鐵公司的鋼鐵生產,除極少數特殊鋼料是由國外進口,全橋共用六千公噸的中鋼鋼料。
【1983-10-31/民生報/04版/生活新聞版】
用國產材料由國人自建 關渡大橋今開放通車
【台北訊】亞洲地區第一座全電銲的鋼繫拱橋關渡大橋已經完工,今天中午十二時起開放通車。
關渡大橋全長八百零九公尺,設有四線快車道及兩側人行道,全部採用國產鋼材,並由國人自行設計與建造。
整座大橋鋼梁主橋耗資七億元,歷時三年半成,今天起通車後,將為河口兩岸的淡水、八里地區帶來繁榮,可縮短兩地間行車時間約一小時,更是日後通往桃園國際機場的捷徑,同時可分擔高速公路及台一線的交通量。
今天的通車不舉行任何儀式,但大橋兩端的民眾上午將在橋上舞龍舞獅,熱烈慶祝。預料人潮壅塞,地方警政單位將實施交通管制,公路局希望汽機車駕駛人中午十二時以後再前往,以免等候過久而延誤行程。
承建這座大橋的唐榮公司指出,關渡橋的興建,不僅對公路系統有重大的功能;更由於國人工程技術的創新和自製鋼材的進步,而顯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輝煌成就。它有很多特色為國內創舉:
--橋樑採用電焊焊接,在亞洲是第一次建造。
--五百卅九公尺長的鋼橋橋面,中間沒有伸縮縫,行車不致跳動,平穩舒適。
--橋有五孔,全部呈連續狀態,中間一孔跨徑最大,達一百六十五公尺。拱圈高達卅五公尺,線條柔美,型式新穎。
--五孔橋樑分成三次架設,創國內橋樑體積最巨,重量最大的紀錄。吊裝時,最重的一節達兩千公噸。
--橋樑架設施工是利用潮汐落差浮降移送就位。這種施工方法在國內也是創舉。
--負責設計的林同棪工程顧問公司、中華顧問工程公司,和負責承建的康榮公司台北機械廠及營建廠都是國人經營管理的工程機構。
--採用國產鋼材六千噸,是國內首次使用耐候性鋼板。
--橋面不僅跨越淡水河,還跨越了淡水線鐵路,格局宏大,氣象萬千。
為償還工程貸款,關鍍大橋將徵收車輛通行費,費率為大車卅元,小車廿元兩種,但通車後一個月內暫不收費,十二月一日零時開始徵收。
中鋼焊材 在 新《番薯藤》國防軍事網 Facebook 八卦
✅➡️潛艦國造最新
台船試造壓力殼船段 首度水下爆震測試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75593
✅又傳出台灣的國防好消息:據媒體報導,台船試造焊接壓力殼船段已在中科院協助下,首度成功進行『水下爆震測試』!若消息屬實則代表蔡英文總統三年來全力推動潛艦國造,在關鍵的自產耐壓合金鋼板與壓力殼真圓焊接兩項技術,又再度跨出重要一步。
▫️
✅而蔡政府為何全力投資推動『潛艦國造』?便是在戰略上可徹底嚇阻中國妄動,戰術上可有效伏擊共軍摧毀其艦隊,這才是保證台灣長遠和平的力量:為國軍建立強大攻擊武力使中國不敢輕易啟戰!軍事專家更分析台海周邊將近16個潛艦伏擊區,尤其台灣南北兩側重要水道,八艘新型攻擊潛艦只要陸續到位再加上原本兩艘劍龍級,將使中國無法輕易靠近台灣。
▫️
✅摘錄:『潛艦國造與潛艦產業園區議題近來因成為總統大選的話題,又讓外界關注IDS的進展,原規劃在「潛艦國造委託規劃設計案」的試研製潛艦壓力殼船段部分,據指出,在今年9月台船以中鋼生產的HSLA-80合金鋼材,試造潛艦壓力殼圓筒殼船段,經中科院在內外部安裝各項儀器,首度進行水下(淺海)爆震測試;該項爆震測試將持續進行,作為未來建造IDS原型艦的參考數據。』
▫️
✅摘錄:『據指出,台船試研製的潛艦壓力殼圓筒殼船段,在今年9月進行了首次的水下淺海爆震測試,這次測試是由中科院負責,因先前台灣從未做過的水下動態系統性能測試,中科院是先由數學模型去運算後,並經過海軍外籍顧問核對,才確認首次水下的爆震測試,並就測試後的缺失,找原因所在來進行修正;未來還會進行更深的水下爆震測試。』
▫️
➡️蔡英文:國艦國造是扎實、努力實踐的政策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973389
➡️韓質疑潛艦國造 台船工會幹部3點分析反擊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2973145
▫️
圖片來源:NTDTV www.ntdtv.com.tw
自由時報 https://www.ltn.com.tw
中鋼焊材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八卦
#高雄好過夜
#夜譚十大建設:第四夜的插曲
文/ 陳信諭 醫師
因為 三民惟新 陳柏惟 連續寫了三天夜譚十大建設,今天又忙著拜訪社區,為了避免他過勞,因此我先代打一天,來說說高雄拆船業的故事。
●為甚麼夜譚十大建設會談到拆船呢?
並不是因為造船前要先學會拆船,也不是因為中船場址旁就是過去的拆船基地,而是因為拆船業和鋼鐵等金屬產業有密切的關係。
大家有想過鋼是怎麼來的嗎?
所謂的鋼,是含碳量在0.2%-2.1%之間的鐵合金,具有耐鏽、可焊性、適當的延展性與強度等特質,因此比含碳量高的生鐵或鍛鐵,以及含碳量低的熟鐵用途都廣,也是工業、營造發展的基礎之一。
要大規模生產鋼,大致上較為盛行的有兩大方式,一是高爐、二是電弧爐。這大致上也對應到「一貫作業鋼鐵廠(integrated mill)」和「小型煉鋼廠(mini mill)兩者」
前者擁有高爐,可從鐵礦砂(氧化鐵)開始,以碳為還原劑將氧化鐵還原為鐵,再以轉爐大量吹氧,將鐵水脫碳成為鋼液,再進行鍛造澆注。基本上高爐一旦點火就不能停爐,不然會嚴重損傷高爐,因此有穩定、大量的鋼需求是高爐生產的前提。
而小型煉鋼廠則是利用高壓電通過人造石墨電極與廢鋼原料,使其間產生高溫電弧,利用此高溫電弧將廢鋼熔解來鍊鋼。雖然英文叫做「迷你鍊鋼廠」,但和產量無關,全美最大的鋼鐵廠Nucor就是此類鋼廠。
臺灣本身缺乏天然資源,礦砂含鐵量不到20%,離60%以上有開發價值的標準差了一大段。因此,臺灣不是需要進口外國鐵礦砂(例如日治時代進口海南島礦砂),不然就是要再利用廢鐵與廢鋼。
●拆船造就十大建設
但在臺灣本身工業不發達的時代,怎麼會有這麼多廢鋼呢?
這就要進入我們的主題了,答案你應該猜到了:從拆船取得。拆船產生再生資源比例大該是:舊船板約占50%,廢鋼約占32%,銑鐵約占13%,機件約占2%,廢銅、合金銅約占 2%。廢鋼當然是拿去煉鋼,而舊船板裁剪後也可以拿去軋製各種鋼筋及小型鋼的鋼材,更造就許多單軋廠的興起。
因此,在1970年代,臺灣的鋼鐵需求有四成以上都是由拆船業滿足,各位有沒有想過十大建設需要的鋼鐵從哪裏來?當然不是從十大建設之一的中鋼來,而是由廢船回收再製的鋼鐵而來,這種看似不是什麼好東西的產業,對當時經濟的影響可想而知。
●拆船業還真的不是什麼好東西
1970-80年代,臺灣是世界第一大拆船國家,高雄當然就是世界拆船首都。然而,各位知道現在拆船業的最大基地在哪裡嗎?
答案是孟加拉的吉達港(孟加拉第二大城與工業重鎮),我們如果現在去看一遭,大概就可以想像30年前高雄市遭遇的問題。吉達港的海岸線,佈滿廢船,缺乏防護設備的工人,就在淺灘中直接拆解船隻,而石棉和多氯聯苯等劇毒物質就這樣被沖入海中,工人不但薪資微薄健康更是嚴重受到威脅。
三、四十年前,國外一艘上萬噸油輪的拆卸完成得耗時半年,但在高雄港則只需一個月的時間,這種高效率就像今日的孟加拉一樣,是以工人的性命和港口的環境為代價所交換而來。若我們回顧當年高雄拆船工人的工傷數字,以最保守的勞保請領數據來看:1983年:10死58傷殘;1984:14死137傷殘;1985:14死152傷殘,這些都是高雄勞工血汗的印記。
●大仁宮爆炸事件和高雄的慘痛工業史
1986那一年,拆船業達到極盛,拆解293艘船,拆解3,316,511輕排水噸。然而那一年也是高雄拆船業的轉折點。當時弘榮鋼鐵公司標得一艘命運彷彿受到詛咒的油輪:加納利號(Canari)。這艘船在兩伊戰爭中被伊拉克擊中報廢,被拖到高雄港大仁宮拆船專用12號碼頭外。但卻在艙底殘油未除下,偽造清艙證明進入高港,結果在8月11日,船隻拆解時,發生大爆炸,爆炸發生所導致的艙板飛行最遠距離達到約1000公尺,小港區沿海各里通通受到波及,4000戶民宅受損,中鋼、中船廠區也都遭殃,釀成16人死亡、87人輕重傷。
從此之後拆船業由盛轉衰,直到1989年,大仁宮拆船專區被收回作為第五貨櫃中心後,更加速拆船業走入歷史,但中鋼跟其它鋼鐵公司,卻更加蓬勃。有些拆船公司關門大吉,有些利用拆船累積的鉅額財富,轉進其它行業,如潘家轉入晶華酒店集團的經營,現在已經很少人記得他們是透過拆船致富。
從今天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高雄透過勞力密集的工業發展,支撐了臺灣經濟成長,乃至十大建設等基礎建設推動的可能,但背後所付出無數市民性命與遺害至今的環境代價,卻長期未受到台北殖民政府當局重視,當然,外部成本也未受適當補償,沈重的代價還是要我們高雄人一起吞下。這個沉痛的故事,也是我們在夜譚當時的經濟發展時,不能不提的。
#高雄 #拆船 #大仁宮
中鋼焊材 在 中鋼焊材建議不用去 - Mobile01 的八卦
中鋼焊材 不是中鋼底下子公司,再來都是外勞(越南)單位尤其是線材課較多,外勞都被養壞喜歡嗆台勞教你機台也是用嗆的,就算正職了上面主管尤其連不相關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