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盛頓州農業部日前發布聲明指出,近期有至少27個州嘅農業部都表示有許多民眾收到嚟自中國嘅不明包裹,裡面都係裝有不明植物種子,引起恐慌。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表示,已經同中國郵政進行確認,指不明郵件上面嘅中國郵政單據係「屬於偽造」,希望美方可以將郵件退回中國,以便展開調查。
大膽!究竟係邊個「插贓嫁禍」中國咁大整蠱呀?竟然用「偽造」嘅中國郵政單據去寄不明植物種子,企圖製造恐慌兼抹黑中國,可恥!不過⋯既然啲郵件聲稱唔係嚟自中國,但外交部又會叫美國寄返啲郵件返中國調查咁奇怪嘅呢?
#杜汶澤喱騷 #YellopenRice #LateShow #CEO會客室 #chapmantolateshow
#StandUpHongKong #香港企硬
====================
【桔梗 誠意懲罰 :杜汶澤《Stand Up Hong Kong》香港企硬】
11月5-9日
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 STAR HALL
全部六場爆滿!多謝大家支持!
Official Poster: https://bit.ly/3chQodU
Official Video: https://bit.ly/2X7UBe3
有關演出的最新消息,請留意「杜汶澤喱騷」Facebook 或Instagram Page。
如有任何查詢,請電郵至StandUpHongKongShow@gmail.com。
中國包裹查詢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Netherlands On Line 11/3
* 歐洲的城市化率已達到74%。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佈的全球人口數據顯示,2018年荷蘭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05.9人。人口密度如此之大的國家,是如何進行城市管理,讓城市的街區成為滿足民眾各式需求的「快樂街」的呢?
有限的城市空間,騎車的朋友們一定受過這種「委屈」:自行車車道比平常車道窄很多,而且吸旁邊的車子尾排氣。
2014年的歐洲可持續主題周上,一群拉脫維亞的青年舉行富有創意的街頭抗議,打響自行車城市道路的爭奪「反擊戰」。在拉脫維亞首都里加的街道上,這群青年扛著全比例汽車骨架騎上車道,展示了汽車佔用的空間遠比單獨的一輛自行車所佔的空間要大得多。
荷蘭的首都阿姆斯特丹素有歐洲"自行車之都"的稱號。數據顯示,阿姆斯特丹的居民自行車使用率過去20年內提高40%,全市人每天騎行合計約200萬公里。市中心68%的出行方式是騎車,但僅有11%的交通基礎設施空間分配給自行車。
相反汽車佔據的基礎設施空間卻是自行車的4倍。2016年,荷蘭人開創性地設立了全球首個"自行車市長"一職,試圖解決日益嚴峻的自行車擁堵與停車難問題。
荷蘭努力吸納孩子們對城市建設的意見,今年7月,荷蘭阿姆斯特丹選了10歲的阿米·塔赫里(Armin Taheri)作為新上任的「初級自行車市長」。這位「小市長」很有想法,他希望打造一個更適合兒童騎車的城市——為智能化的自行車道增添一些創意元素。
此前在NEMO科學中心舉辦的一場關於自行車展覽的開幕式上,50名參賽選手受邀,根據自己的想法創造模型。塔赫里作為參賽者之一,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表示,「自行車道上有傳感器,如果有人在騎車,可以自動播放音樂,夜晚就點亮燈。這樣也許會讓人們更願意騎自行車,也能在騎車的過程中更有趣和安全。」這個提議最終讓塔赫里獲勝,阿姆斯特丹監督交通事務的市議員迪克斯瑪(Sharon Dijksma)宣佈將努力把這個計劃變為現實。9歲的前「市長」洛塔·克羅克授予了塔赫里一個由改裝過的自行車鏈製成的市長制服領子。
比賽亞軍得主麗茲(Lizzy Stroo)和亞當(Adam Belbah)的想法也得到了肯定,麗茲想要開闢特殊的自行車路線來教孩子們安全地騎車,亞當則主張建立一個以自行車為基礎的兒童遊樂園。
除了改善自行車道以外,荷蘭人還為自行車打造遮風避雨的港灣。
曾經荷蘭東北部城市格羅寧根的中央車站前面停滿了自行車,不僅不方便行人進出,事實上,也不方便自行車的存取。
2007年,為了解決格羅寧根的自行車「停車難」,不同於修建單獨的停車樓或停車廣場,設計師採取把停車場放在下沈的空間里,在上面覆蓋一個廣場,以達到解決停車問題和改造火車站廣場的雙重目的。格羅寧根車站的這一自行車停車庫是最早的大型自行車停車庫之一,也是荷蘭最大的自行車停車庫。當年停車庫開放時,可容納4000多輛自行車,加上其它停放空間,可以容納約6000輛自行車。
隨著火車、公共汽車和有軌電車旅客的數量繼續快速地增長,幾乎有一半的乘客是騎自行車來到火車站的。就在今年,烏特勒支中央火車站開放了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車存放處,這個存車處有12500個自行車停放位,現在,乘客們可以將他們的自行車停放在荷蘭最大的火車站的站台附近。
荷蘭基礎設施、公共工程及水管理國務秘書範豐霍芬(Stientje van Veldhoven)說:「這個自行車存放處的規模,顯示有很多人——特別是上班一族——已經發現了自行車是對抗道路繁忙的秘密武器。」她表示在未來荷蘭將會繼續投資,讓騎自行車變得更加便利和安全。
* 每年10月下旬在荷蘭埃因霍溫舉辦的荷蘭設計周(Dutch Design Week,簡稱DDW)是歐洲北部最大的設計盛會。今年的展期為10月19日至27日,400多場展覽、講座、討論會、頒獎禮、音樂會、發佈會……如火如荼地召開,2600多名設計師參展,展館遍布埃因霍溫全市近120個地點,共接待超過35萬來自全球的參觀者。
在設計周核心展區之一的鍋爐房廣場(Ketelhuisplein)上,矗立著一座美輪美奐的圓形建築——生長中的館(The Growing Pavilion),該館完全由被譽為「未來的混凝土」的生物基材料建成。展館地板的材料為香蒲,天花板為棉花,外牆則為菌絲體。設計師通過刻意延長菌絲體的成熟週期來獲得特殊的紋理效果,一種具有生物有機體肌膚特色的質感與色澤,帶來震撼人心的感官體驗:它是活著的!
生長中的館是循環與生物基建築大使館的一部分。該大使館以鍋爐房廣場為中心,延續去年循環大使館的使命,關注如何推動建築業從化石基經濟向生物基經濟邁進。
荷蘭設計周上,Atelier NL設計的長凳所用的材料全部取自今年六月暴風雨襲擊埃因霍溫時被摧毀的樹木。設計師將這些樹縱向劈開製成長木板,疊起時用小木栓隔出一定空間助其乾燥。每條木板的末端都印有編號,有心的參觀者可以據此查詢,瞭解更多有關該樹生前的信息,如樹種及其原先栽種的地方。
毗鄰生長中的館的是一個巨大的木結構露天平台——生物大本營(Biobasecamp)。平台的地板由模塊化的正交膠合木建造而成,拆除後可再次使用,支撐柱則是因老化而被淘汰的高速公路行道楊樹的樹幹。
生物大本營的設計者Marco Vermeulen是木建築的積極倡導者,甚至提出荷蘭的住房短缺問題可以通過建造木房子解決。荷蘭有14萬公頃的可砍伐林,每年所提供的木材足夠建造2.2萬棟房屋——由此推算,有望在45年內完全不依賴鋼筋水泥徹底解決住房短缺問題。
用木材取代混凝土是全球建築業的新趨勢,可以大幅度降低施工過程中的二氧化碳和氮排放。不僅如此,木材經濟價值的提升鼓勵人們植樹造林,進而改善環境。這種良性循環模式並不只是夢想:離埃因霍溫不遠的布拉班特楊樹林景觀就是為給木屐和火柴工廠提供原料而形成的。
本屆荷蘭藝術周的主題是:此時不做,更待何時?(If not now, then when?)明顯接續去年的主題:我們不做,更待誰做?(If not us, then who?)。在設計周上,設計師們擔負起了喚醒社會關注,帶動政府、企業、民眾參與,推進循環商業模式的責任,他們以旁觀者的角度審視我們的社會,率先發現社會中存在的環境問題,進而以設計本身引導人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認識循環經濟的重要性。
*荷蘭最大的電商平台Bol.com10/30單獨開設了一個可持續商品的頁面,消費者可以買到多達6500種的可持續商品。
Bol.com的總經理Huub Vermeulen在接受採訪時就為公司定了個「小目標」:要在2025年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而且是要保證從商品到倉庫、再到送至消費者手中,這一整套流程都要實現零排放。
總經理Huub說,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Bol.com努力的第一步是要為快遞包裹「瘦身」,以便每次可以運輸更多快遞。通過用再生塑料袋代替紙箱子來縮小包裹、減輕體積。而且,Bol.com還在與PostNL(荷蘭皇家郵政公司)開展合作,正在進行用電動車來送貨的測試。
Bol.com為自己設定的這個目標無疑是一項不小的挑戰,但作為荷蘭線上購物的巨頭公司,不論是零排放還是可持續商店,皆為此行業展現示範作用!
* 「霧霾餐具(Smogware)」,是荷蘭獨立建築師Iris de Kievith和設計師Annemarie Piscaer一起製造的「黑色幽默」,由粉塵顆粒物煉製而成。顆粒物是指懸浮在空氣中的固體和液體顆粒,如煤煙、煙塵、粉塵等。
據AQLI報告稱,從全球來看,1998年至2016年間全球顆粒物污染加重,導致人均預期壽命減少約 9個月。
設計師表示,這樣的漆黑色餐具需要一位鹿特丹市民在85年內所呼吸的顆粒物才能製成。這85年內吸入的霧霾搖身一變,成了餐具,你可以吃得下餐盤內的食物嗎?
十月十八日北京國際設計週期間,荷蘭駐中國大使館舉辦了以「your case, my case」為主題的七場跨文化設計工作坊。有一場工作坊的主題便是:霧霾餐具。
Iris 和Annemarie説:Servies在荷蘭語中是餐具的意思,Vies在荷蘭語中是灰塵的意思,這是她們之所以把項目命名為Servies的緣由——由灰塵變成的餐具。同時由於與科學家、政策制定者、居民的合作,Servies也是一個重要的跨學科項目。
兩位荷蘭設計師首先介紹了她們行李箱內的物品:Smogware刮片(用於刮灰塵、收集灰塵),顯眼的明黃色工作服,以及口罩、抹布、黃手套。
灰塵特別薄的時候,還可以用肥皂水收集,工作人員需帶上手套洗抹布,等到肥皂水乾燥後再把灰塵收集起來。
等到收集的工序全部完成後,再把顆粒物倒入試管。
她們帶來的霧霾餐具陶片樣品,一片又一片,陶片的顏色越來越深。
越淺的顏色,顆粒物的量越少,所需用的製作時間越短;越深的顏色,顆粒物的量越多,所需用的時間越長。」所以,用85年內呼吸的顆粒物所製成的陶片,自然是接近於純黑色。
Annemarie觸摸陶片。從上而下,指肚的觸感由粗糙變得越來越順滑。使用者這才會切身體會到:10年、20年、25年……85年,每個陶片代表著同樣的時間長度;而即便是同樣的時間長度,要由灰塵(顆粒物)煉製出一個個霧霾餐具成品,正是我們一生呼吸的縮影。
目前荷蘭鹿特丹市民10年可吸入大約1克顆粒物(灰塵)。產生1克顆粒物的污染,鹿特丹市民只需要——吃5個雞蛋或4頓肉食,3個月內,每天吃一份奶酪,又或是5天連續開汽車(平均每天10公里),在火爐燃木20分鐘。Iris說到,如果鹿特丹沒有顆粒物,市民的平均壽命將能多14個月。
Annemarie在談到項目初衷時說到,做這個作品的部分緣由是為了孩子;讓下一代生活在更美好的環境。「Everything has a value, even dust. From dust to dust.」每一件事都自己的意義,哪怕是一粒微塵,哪怕是一粒微塵。
* 荷蘭推出食物「魔盒」,對浪費說NO!
瓦格寧根大學的相關研究表明:在荷蘭生產的食物中約有三分之一都被丟進了垃圾桶,荷蘭每天浪費的食物能達到500萬公斤,平均每個消費者每年會扔掉41公斤的食物。
荷蘭人已經發起了數百項反對食物浪費的倡議,其中有一個創意的做法是反浪費的 「魔盒(Magic Box)」項目,麵包店、飯店、超市等等都可以將沒有賣出但仍可以食用的商品放進「魔盒」,目前荷蘭有2500個「魔盒」提取點。消費者可以通過應用程序來尋找附近有哪些餐館、超市在出售「魔盒」,然後以食品原價的三分之一購買一頓美餐。
據調查, 35%的人表示註冊「魔盒」的原因是對食物浪費的現狀感到擔憂。大約25%的人表示這種「盲買」能帶來驚喜,你永遠不知道今天會買到裝著什麼食物的「魔盒」,是不是都治好了選擇困難症~還有20%的荷蘭人是被優惠的價格吸引而來。
「魔盒」應用上架以來,已經幫助荷蘭人節省下了約120萬頓飯的食物量,為消費者樹立意識、對食物浪費說「NO!」
中國包裹查詢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八卦
【美參眾兩院議員重提《防止台灣遭侵略法案》:「戰略模糊」討論持續!!】
去年大選期間曾有國會議員提出「防止台灣遭侵略法案」(Taiwan Invasion Prevention Act),但因為大選期間大家都很忙,法案沒有排上外委會議程。
沒通過的法案,在新會期就都不算數了,要重新來過。
而在2/18這天,共和黨籍參議員史考特(Rick Scott)與眾議員瑞森紹爾(Guy Reschenthaler)分別在參眾兩院重新提案。(2/18這天之內,國會一次提了五個台灣相關法案!!)
這個法案最重要的部份在於授權美國總統在特定目的下得以有限度地動用武力,以確保和保護台灣免受軍事攻擊。法案的目的之一在於避免當中共出兵時,國會反應不及、來不及授權,因此事先授權總統在滿足特定條件下可以先動用武力。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呼籲的部份,例如敦促美國貿易代表展開與台灣的貿易協定談判,鼓勵總統或國務卿訪問台灣,以及歡迎台灣總統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等等。
法案詳細內容可參考這篇中央社新聞整理:https://reurl.cc/Gde9RD。
▍這個法案的性質是什麼?
我們先前曾經介紹過,美國國會的法案,以目的來說可以分成兩大類(參考文章:https://reurl.cc/o90ngg):
1、表態(Bill for messaging)
2、通過(Bill for passing)
「防止台灣遭侵略法案」的內容混合了這兩種性質,如果之後要在兩院外委會當中走得更遠,可能還需要經過許多的討論,尤其它會牽涉到目前的「戰略模糊」大辯論。
《台灣旅行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從原本的表態為主要目的(裡面有很多大力支持台灣並且譴責中國的文字),修改成可以爭取更多人支持通過的版本。相對來說對行政部門的拘束力會下降,因為按照慣例,國會基本上會尊重行政部門在外交上的作為。但這樣的法案仍然是非常重要,因為可以敦促行政部門的政策調整,會放出代表民意的個重要訊號(signal)。
▍「防止台灣遭侵略法案」代表什麼意義?
這個「防止台灣遭侵略法案」的重大意義在於近期許多關於「戰略模糊」的討論。
簡單來說就是有非常多人在討論說,到底該不該調整「戰略模糊」,意即,該不該明確表達美國會在中共出兵的狀況下出兵協防台灣?
我們認為美國在短時間內不太能明確做這樣的表達(龐培歐也曾經在去年十月份明白地表達過不會這樣做),但是其實戰略「模糊」ambiguity到「清晰」clarity之間是一個程度上的問題,並不是「有」或「無」的1或0。美國顯現出的跡象是:愈來愈認為清晰一點是重要的事。
目前不管是國會還是政策圈的討論都有愈來愈多人指出,由於中國擴張的野心日益增加,
美國需要更清楚地表達支援盟友、支持民主價值,
因此,幫助台灣增加防衛能力、以及想辦法嚇阻中國的侵略是相當重要的事。
而且大多數人都同意必須要跟中共清楚表達:侵略台灣是錯誤的事情,必須付出重大代價。
例如國務卿布林肯在聽證會上,被問到中國對台灣的武力威脅時,他說:「這會是中國最大的錯誤」(That will be a grievous mistake on their part)
我們當然很樂見這樣子的討論持續下去。
▍戰略模糊的討論
在這個法案提出的同時,美國時間2/18,國會進行了一場聽證會,標題是「嚇阻中共對台威脅」(Deterring PRC Aggression Toward Taiwan。這裡有全場錄影:https://reurl.cc/YW82aO)
裡面也對戰略模糊做了很多的討論。
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支持「更清晰」的人們是跨黨派的,像是民主黨籍眾議員Ami Bera。這可以再次印證,在台灣議題方面,國會裡的兩大黨具有高度共識。
這些討論基本上都將中共的擴張和侵略台灣視為不可接受的事情,而且重點在於,不管贊同或反對調整戰略模糊的人們,都是基於這樣的主張來討論到底「該用什麼手段」比較能夠嚇阻中共。並不是說反對取消戰略模糊就是對台灣不好,而是大家共同討論怎麼樣比較可以阻止中共。
同場加映我們先前文章
【美國「戰略模糊」辯論ing。台灣該做什麼?】
https://reurl.cc/Gde9RA
關於戰略模糊的說明,可參考這篇
【美國對台海「戰略模糊」政策的三個層次】
https://reurl.cc/xgQWlV
▍補充1
本屆國會一個特色是提出的台灣相關法案沒有很快地提出來。一般而言,每屆國會開議(一般是在單數年的一月份開議)就會有幾個相關法案提出,但本屆第一個台灣相關法案是在1月28日才提出來的《世界衛生組織究責法案》。自1979年後,只有三屆國會所提出的第一項台灣相關法案比本屆晚(1985年99屆、1991年102屆、2011年112屆)。
這其中可能有一個原因是在12月底時的《2021年綜合撥款法》一次包裹通過了像是《台灣保證法》這樣子意義重大的法案,還有一個原因是國會開議後就超級忙碌,還包括被攻陷,以及之後忙著彈劾等等……
不過雖說沒有「一開始」就有很多法案提出,2/18日就一次出現五個台灣相關法案。(有興趣的話可以在國會官網查詢:https://reurl.cc/4yoyMD)
我們先前文章有提到過,法案的數量與連署的人數並沒辦法直接推估對台灣的友善程度。
美國國會每年法案數量都在數千件以上,很多法案議員們並不會主動去關心,每個法案的連署人數都是各方勢力努力遊說之下的結果。衝連署人數,多半是Bill for messaging才會走的途徑;Bill for passing,就直接往推動立法的程序走,不會去管幾人連署。提案的多寡、連署人數跟最後會通過幾件法案,這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聯。
▍補充2
除了「防止台灣遭侵略法案」在參眾兩院提出之外,2/18眾議院裡面也有一個法案「要求國務卿擬訂策略協助台灣重獲世界衛生組織觀察員地位」
這個法案由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成員薛爾曼(Brad Sherman,民主黨)和金映玉(Young Kim,共和黨)領銜提出,且獲得跨黨派的36位議員連署。
重點在於,這個提案【獲得眾議院的外交政策要角們支持】,包括外交委員會主席米克斯(Gregory Meeks)、外交委員會共和黨首席議員麥考爾(Michael McCaul)、亞太小組主席貝拉(Ami Bera)、亞太小組共和黨首席議員卡波特(Steve Chabot),這四位眾議院外交政策的兩黨領袖。
參考新聞:https://reurl.cc/NX0Xmp
▍補充3
2/18這些友台法案剛提出,隔天解放軍就派出九架軍機飛到台灣的空域(ADIZ)作為回應。
提醒大家,中共的心理戰和輿論戰持續進行,近日就有從Dcard上面傳出來的「假冒飛官」寫了一篇文章說備戰應對中共侵擾很累之類的,然後下一個結論說台灣應該要跟對岸和談。
這種失敗主義和把兩岸緊張怪罪在台灣方面的想法,實在是不可不防。
而親中統派們的說法一向就是「美國(和台灣一起)挑釁中國」,連美國執行「自由航行」任務(例如一月底派軍艦駛過台海,回應解放軍軍機侵擾台灣、以及二月在南海派出兩大航母艦隊演習)都可以說成是造成兩岸緊張,甚至還有國民黨高層公開說台灣附和美國的自由航行說法會「降低國格」(實在滿臉問號),這類說法的謬誤之處我們會再另外專文解說(文長每次都寫太長……)
✨ 贊助觀測站:https://ustaiwanwatch.soci.vip。
中國包裹查詢 在 分享-寄包裹到大陸(郵局) - 閒聊板 - Dcard 的八卦
或是“中国邮政-给据邮件跟踪查询系统”. 無法取得網頁資訊. yjcx.ems.com.cn. 或是微信官方號加“EMS中国邮政速递物流” 這三個更新的速度都是一樣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