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花費了許多心血,4 年多來的矽谷找工作系列、經驗文章、及人物專訪總結
矽谷-世界的科技之都,對很多有人又著莫大的吸引力, 在我來到矽谷之前, 我會幻想著到蘋果、Google、Facebook 的公司總部,一窺這些帶來世界性改變的公司的辦公環境及氣氛,並實際和在這些公司工作的科技人士交流。
自從我來到矽谷,在當時美國最大的太陽能公司 SolarCity 上班後,我開始把我的矽谷找工作面試經驗分享在我的半路出家軟體工程師部落格,分享的契機是有一些朋友對於我的半路出家轉職的經驗很有興趣,同時因為一些人不在矽谷,很想了解在矽谷的找工作經驗是怎麼樣的。
於是我在幾年內,陸續分享了在美國矽谷找工作經驗系列,一共寫了 12 篇原創文章,從我的總結找工作經驗分享、軟體工程師找工作需要會什麼程式語言、美國軟體工程師的面試流程、如何寫 LinkedIn 讓各公司人資或獵人頭主動找上你、到美國現在主要用什麼工作平台來找工作、面試要如何練習、及被錄取後要如何談判,找工作的常見 F&Q等等,以下是我這 12 篇文章:
1. 軟體工程師美國找工作經驗分享
2. 程式語言- 到底學哪個好?我想進Google,我沒學OOO,他們會接受我XXX語言背景嘛?
3. 簡介美國軟體工程師面試流程
4. 等待機緣- 我要如何被人資或獵人頭發現? 我要如何脫穎而出? LinkedIn重要嘛?
5. 主動出擊- 我要找工作了,現在美國都用什麼找工作?哪個網站平台能讓我有較多面試機會?
6. 軟體工程師面試準備- 面試要練習什麼? 找工作和練習的時間要如何平衡拿捏?
7. 被錄取了- 我該注意什麼,我可以談判要求多一點薪水、股票或假期嘛?
8. 矽谷找工作之常見問題 FAQ
9. 面試技巧及心得,如何有條理的說服面試官?
10. 如何到美國科技公司工作?
11. 英文履歷怎麼寫? 美國科技公司注重什麼?
12. 最有效得到面試的方式- 內部推薦: 尋找內推資源 & 歹晚郎互助網絡
這一系列的找工作文章,加起來有超過 10 萬以上人次的閱讀, 有許多讀者的互動、共鳴、及詢問,更激勵了許多讀者、採取相關的行動, 面試了美國的科技公司,來到了美國、或是矽谷。
在找工作系列之後, 我關注探討了一些全球科技業及軟體工程師的現況的文章。 從 “2017 年科技業全球薪水趨勢 (2019 更新)”中分享了矽谷雖然名目薪水是全球之冠,但在考慮物價及支出水準之後, 德州奧斯汀其實是實質薪水最高的地區,比矽谷高出近 50 %。 總結來說,全世界的科技業人員的薪水還是在逐年上升的趨勢中。
在 “矽谷流行指南:矽谷標準配備入門包”, 我介紹了目前矽谷比較知名的一些流行事物。 許多在我們矽谷習以為常的日常所見事物,對於不在矽谷的朋友也算是開了眼界,多了解矽谷的現況。
“有感 ”陳瑞聰之矽谷誰在一例一休?" 不知是哪個矽谷?”,則是因為當時台灣許多人因為陳瑞聰用矽谷來評論一例一休,我用我在矽谷的經驗提出的觀察。 矽谷這裡大家都很拼命沒錯,我覺得在美國,應該就是矽谷的步調最快、壓力最大,要和全世界人才競爭,大家都很有自覺努力。但就工作時間來說,但除了在像是在 Tesla 工廠需要 24 小時輪班的工人及工程師要 6 點換班上班,軟體工程師們的上班時間都很彈性。況且上位者不是應該帶領大家走出更好的路,讓大家工作生活更有品質嗎?矽谷這裡公司都是在比福利的,領導階層是不會(也不敢)公開的要大家長時間工作的。
“Is winter coming? 凜冬將至?”, 則是我閱讀了 Uber 早期投資人 Jason Calacanis 寫給他投資的 250 多個創業者的信,他預估接下來兩年市場會有 20~30% 崩盤的機率。我佐以其他例子,像是許多科技公司趕著上市從資本市場拿錢,上市後的公司估值沒有想像中高,表示市場可能正在冷卻。而我們關注產業、世界趨勢。如果整個市場都即將修正,我們可以參考過往歷史,提前準備,避免自己及家人陷入危機之中。
“選擇比努力重要” 則是看到我的前公司 Tesla 的裁員新聞有所感觸, 一位我所尊敬的前輩說過 "職涯的成功發展,選擇非常重要,做什麼產品,跟什麼人一起工作,比每天埋頭加班更重要。一次好的選擇能讓你領先同儕十年、二十年,一個差的決定,也能白白浪費一個頂尖人才數年的人生黃金時期。" 在我們職涯發展,切記不要終日低頭努力,也要抬頭觀察趨勢,做出對自我最好的決定。
而在 2019 年以來, 我也嘗試藉由直播訪問矽谷傑出的人物,由了解他們的生命故事,來給大家帶來更多啟發。
第一個直播是訪問擁有多經驗的矽谷產品行銷經理(Product Market Manager) ,同時也是知名部落客矽谷阿雅, 幾個重點像是許多時候大環境不好,我們需要更加努力。阿雅主動出擊和教授、校友聯絡、參加networking event 先做好功課查詢好有誰會去,還準備好企劃書呈現。 我在參加農業圖書館的 conference 時準備好和館長自我推銷等等。 很多時候機會是可以被創造出來的。
許多人常有疑慮說我不知道我可不可以做ABC...請就勇敢的去嘗試把!不管是轉領域、換工作、換大學專業、出國、你可以小小的在業餘時間嘗試、上課、做兼職、你做了一陣子就會知道你會不會想要真的百分之百的投入! 不管你做或是不做, n 年後你都會變老 n 歲, 不要 30 年後你後悔在 2019 年沒有做你現在有的念頭。
我不知道我的經驗會不會不夠? 公司不要我? 怎麼辦? ...我們也不知道阿,你可以試試看投履歷阿? 像我 2015 年請朋友內推臉書工程師職缺,早上內推完,下午就被拒絕了! 那我就知道我的經歷還不夠,達不到臉書標準! 之前有朋友說我都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我問了一下他投了幾個工作,他告訴我投了 10 來個!我 2012 年投了 800 多份履歷,2015 年找工作投了 180 幾個, 阿雅也提到她 2008 年投了 500 多份履歷, 如果你沒有投超過 100 份以上,先別說你還找不到工作阿!
和矽谷阿雅訪問的完整內容歡迎收看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PivotSoftwareEngineer/videos/255076742045622/
第二個直播訪問了矽谷的社會學家及 UX(使用者經驗) 研究員 Tiffany, 社會學的她目前在矽谷頂尖科技公司做使用者經驗研究員,她同時也是換日線的知名作者"葉蒂芬/出走社會學家的音樂之旅"。
她從醫療領域的 consulting 出發, 一步一步的走到 UX (User experience 使用者經驗) Researcher 的身分。 從訪談中,我了解到 Tiffany 做事情認真的一面。 她說, 在醫療器材公司的時候,如果她要訪問醫生,她會把所有可能相關會談到的期刊都讀過,並且把專有名詞都搞懂! 事情做到極致, 成功就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在美國科技公司的 UX 團隊, 成員組成可能有社會學家、人口學家、經濟學家、心理學家, 大家用研究方法,來探詢使用者想要或是還沒想到的功能。
最後,學生時期,社團的朋友們在找工作的時候會幫忙很多,大家在學生時期多認識朋友交心,未來可能都會是你生命路上的貴人。 如果可以在學生時期多去實習的話,盡量多得到實習經驗,這可以幫助你快速判斷你是否想要做一件事情。
和 Tiffany 訪問的完整內容歡迎收看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PivotSoftwareEngineer/videos/1100681920124093/
第三個直播訪問了女神學霸 PM Jackie, 她是 MIT 畢業的高材生,2011 年 MIT 林肯實驗室以她的英文名字,為火星附近編號 26424 的小行星命名。她的故事也被出版成書 “星星女孩遇見MIT:台灣洪瑀勇闖麻省理工學院的追夢旅程”, 她目前也是矽谷知名科技公司的 PM Manager。
她的經驗分享中告訴了我們,她是各很會為自己規劃目標,並且強力執行的人。 同時她很多生命的關鍵決定,像是在某個時間點做什麼實習, 錢不是最大的考量!每個經驗她都是為自己人生的終極大目標而決定的!
而矽谷的 PM , 有別於其他地方,注重 Business Plan 撰寫, 產品的方向規劃、用戶需求的痛點、各種分析。和 engineer、 researcher、 analyst、 data scientist、designer 等合作。如果想要往 PM 領域發展, Jackie 的建議多嘗試 & 多學習!網上許多資源的可以幫助你,像是Medium 上的文章, 還有也推薦 High Output Management 這本書。
和 Jackie 訪問的完整內容歡迎收看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PivotSoftwareEngineer/videos/605409796634177/
第四個直播訪問了我的偶像大師士旗,大師是台灣政治大學畢業、清大碩士, 畢業後曾任職於趨勢科技、台灣 Yahoo 。 後來調來矽谷 Yahoo, 隨後又在 Spotify、 Netflix、及 Facebook 任職。 集各大亮點經歷於一身, 2017 年,因為看好區塊鏈的未來, 毅然決然辭掉 Facebook 總部工作, 加入台灣新創奮鬥。
大師分享了在工作上要勇於 Say no ( Focusing is about saying no),並勇於做決定 Ask for forgiveness, not permission,許多時候你的專案你就是最了解的人,不需要因為你的老闆或是其他資深人員的意見而動搖你的專業判斷。
大師找工作經驗算是一個奇蹟旅程, 調來美國的機會是剛好來美國 Yahoo 出差的時候聊到,剛好有缺就立刻面試。Spotify 是前 Yahoo 同事去紐約 Spotify 做事,推薦他一起去 (fun fact: 那時候近 30 歲的他將近是公司年紀最資深的員工)。Netflix 也是前 Yahoo 同事介紹, 認同要做原創內容(像是紙牌屋)所以加入,Facebook 是因為認同 Facebook 在前端領域的技術及新突破,想要加入在引領趨勢的公司。
而加入台灣新創則是剛好有學長聊到要做的新創, 因為認同公司的理念及目標,所以放棄在矽谷的累積回台灣一起加入。大師同時也希望可以有更好的環境可以讓年輕工程師發揮, 他們的公司也在盡一份心力提升台灣的軟體工作環境 ,其中一個例子像是希望每個加入 MaiCoin 或 AMIS 的工程師至少可以拿到 100 萬台幣的年薪。
和大師士旗訪問的完整內容歡迎收看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PivotSoftwareEngineer/videos/2381514728798071/
第五個直播訪問了矽谷狂熱棒球魂的軟體工程師,同時也是鳥人球棒台灣負責人的麒仁。 麒仁大學念政治大學資管系, 畢業後先於仁寶電腦擔任軟體工程師, 並來美國 Carnegie Mellon 念碩士, 畢業先到矽谷 Oracle 擔任軟體工程師。 目前是 Workday 的軟體工程師。
除了軟體工程之外, 麒仁有一個熱愛棒球的心。 他週末都會參加灣區的棒球聯盟, 曾在棒球聯盟得到冠軍,之後更籌組灣區台灣棒球隊。 為了讓更多人用到好球棒, 他也在業餘時間幫忙推廣“鳥人球棒”。 蘋果日報今年還有訪問他的專題。
在訪問中他提到了許多棒球上的科技輔助,而他幫忙的鳥人球棒則是因為他一起在灣區打棒球認識的好朋友,鳥人球棒的創辦人想要拓展市場, 於是麒仁就開始幫忙台灣的部分。希望介紹美國的好球棒給台灣的職業、業餘、或是喜愛棒球的朋友。
他白天上班,晚上及週末忙棒球事物,他完美的讓大家知道夢想和工作是可以並存發展,如果你有想要達成什麼目標,你一定可以找到時間做到的!。
和麒仁訪問的完整內容歡迎收看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PivotSoftwareEngineer/videos/2318037851743236/
第六個直播則是特別針對的主題,訪問前臉書工程師 Alexander 談如何成為頂尖的行動開發工程師。Alex 是前 Facebook 工程師, 也曾任職於 WhatsApp、 Tango、及 Instagram,目前是是全球最大同志交友平台 Grindr 的行動開發 VP。
訪問中我們先定義一流人才是是能幫公司把一個 app 從 80 分做到 100 分的人, 矽谷科技公司願意花大錢雇用這樣的人,因為一個成熟的 App 會遇到很多有挑戰性的問題,而頂尖的行動開發工程師可以在程式碼審核中把關,在架構上調整, 讓 app 可以持續進步。
頂尖的行動開發工程師常常有的特質是: 邏輯思維清晰、知道如何做有效率的溝通、有App 效能優化的經驗、善長解決棘手的問題、能夠做好審核程式碼、並且知道如何定義好個人及團隊的方向。
而挑選一個能讓自已快速成長的戰場則是讓人可以快速變成一流高手的秘訣。公司能提供的發展空間很重要,對於自已的 career path 在規畫的時候,須要注意自已做事的內容,是不是有持續的提昇自已的價值。另外,公司有發展、持續賺錢,有正向現金流,個人也才會相對的有機會發展。加入一間公司前可以仔細查看公司的商業模型/成長/高層的背景, 並多了解自已老板的背景,很多人做不開心是因為老板不懂自己的貢獻,自己被低估。
台灣的軟體業及行動開發近來有顯著的成長,希望各位軟體工程師都有找到方向,早日晉升頂尖的工程師。
和 Alexander 訪問的完整內容歡迎收看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PivotSoftwareEngineer/videos/489210741639987/
未來的許多直播也在聯繫規劃中,希望藉由我一系列的工作文章、生活體驗、以及人物訪問,帶給大家更多矽谷經驗及成功故事啟發。
https://brianhsublog.blogspot.com/2019/07/SiliconValleySummary.html
不可數名詞用is還是are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八卦
【美國對中國強硬政策不停歇+評論美中關係】
最近新聞很多,尤其是美國對中國的制裁絲毫沒有停歇的跡象,這裡觀測站幫大家稍做整理。
🗓 8月19日:美國終止與港三協議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發出聲明:「由於中國沒有信守香港自治50年的承諾,我們在8月19日通知香港當局,暫停或終止(suspension/termination)三項美國與香港的雙邊協定,包括逃犯移交、被判刑人士移交、以及針對國際營運船舶的雙重課稅赦免。這些措施強調美國對於對北京實施國安法摧毀香港人民自由的深切顧慮。」
💬 短評:有不少國家都紛紛撤回與香港的引渡協議(五眼聯盟國家都撤了),美國也推出了一系列的制裁,包括針對特首林鄭月娥(她說現在不能刷信用卡了QQ)等11位官員的制裁(參考先前報導及評論:https://pse.is/U34XZ),還有取消給予香港的特殊出口待遇。這些動作很重要,至少必須要讓中共知道他們的行為必須付出代價,而且不是說隨便要引渡就可以引渡的。
🗓 8月18日:美國第七艦隊臉書po出穿越台海的訊息,強調保衛印度太平洋地區的自由航行權。
💬 短評:因應Azar部長來訪,中共日前氣呼呼派了軍機過來示威,還說要在台海演習(事實上相距三四百公里遠),然後台灣內部有一大堆人又開始炒作美國棄台論、台灣挑釁論之類的。
我們認為,整天講說美國會把台灣賣掉的人們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如果台灣海峽變成中共內海,對美國是會有什麼好處嗎?至於整天講說美國一定會輸給中國、中共出兵的話美國不可能來的那些人,呃 … 本來想說些什麼,但還是算了。我們唯一要強調的就是:「天助自助者」。
📖 針對失敗主參考閱讀清單:https://pse.is/TRP8B
📖 關於船艦的自由航行權、無害通過權等名詞,可參考這篇:https://pse.is/T3RV5
🗓 8月17日:美國商務部宣告華為制裁令擴大。
美國五月針對華為的禁令,主要規定使用美國科技(設備、軟體)的業者,需要先經過美國商務部批准,才能替華為製造晶片,所以我們的台積電就被掃到,再也無法幫華為製作晶片。但現在新的禁令則是,華為無論是作為「採購者、中間收貨人、最終收貨人或是終端使用者」,該業者都必須取得美國商務部的執照。而且這次一下子把橫跨多國家的38家華為的子公司都列入禁運清單(一共有超過150間公司上榜了),等於是將所有包括晶片設計、軟體設計、晶片相關的製造和原料公司等等,全都納入禁令了。
🗞 新聞稿:https://pse.is/TVCRW
💬 短評:先前中國許多人出來喊說華為技術領先,受到制裁沒在怕的。但8月11日根據Strategy Analytics的執行長Neil Mawston分析(https://pse.is/ULRQP),華為已經幾乎快要沒有晶片供應商的選項了,所以說先前講自製晶片沒問題只是自我感覺良好。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和中國的關係很深,這些禁令通常會直接影響到台灣的廠商。例如聯發科,由於之前生產的5G晶片是標準規格的晶片,並非特地為華為設計打造,加上主要研發及使用技術接在台灣,所以逃過之前的禁令。但在這個新的禁令當中,聯發科連這樣標規的晶片也將無法再出售給華為,聯發科接下來的反應成為了眾人關注的重點。
📖 關於抖音和微信禁令及「乾淨網路」計劃,可參考這篇:https://pse.is/VDW5K
=============
✍🏻 綜合評論
世界局勢變化之快,常讓人眼花瞭亂。很多人都會很有疑問,到底現在美國和中國的關係,有沒有可能再走回頭路?尤其是之後美國大選之後會怎麼變化?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主戰派和主和派(希望中美不要脫鉤)仍在激烈鬥爭當中。最近在美國之音的節目上,有一個很有趣的討論(https://pse.is/V24K5)。
王飛凌教授的見解:「所謂的新冷戰局面,已經給中共高層和既得利益者們一個損害和不確定性,他們覺得個人利益受到損害了,他們對習近平這種強勢的與美對抗政策可能有所不滿。這種不滿情緒有可能有所宣洩,那麼北戴河(高層會議)可能是個機會。」
但王飛凌表示,這種內部的爭論不大可能改變北京的對美國的態度和策略。他說除非有人事的變動,要不然變化不會很大。換句話說,除非習近平總書記以及他的人馬被換下來,或者被減權,中國對美的外交不會有太大變化。
我們認為,雖然最近「戰狼外交」在檯面上有稍微收斂了一點,但中國內部的民族主義氣焰以及對美強硬的態度,並不會有太大的轉變。至少,我們可以確定的一點是,中國目前的科技和軍事實力仍然遠遠不如美國。
📖 推薦王飛凌教授的書:《中華秩序》(https://pse.is/TLH9U)
而在美國方面,在該節目當中,葉耀元教授的發言可以印證我們過去的評論:美國對中國政策的轉變,其實是反映出美國對過去幾十年對華「接觸政策」的全面反省和糾錯。尤其是前陣子皮尤研究中心民調結果顯示,美國民眾將近七成對中國抱有負面態度,來到史上最高。照此情勢,葉認為:「美國應該是會硬的回去,那最簡單的就是完全不處理、完全不回應。」
過去我們幾篇文章也已經大致上討論過,目前美國民意整體來說是對中國反感度愈來愈大(https://pse.is/KLSN2),國會裡面針對亞洲相關的法案通常都是無異議通過,兩大黨有高度共識,因此行政部門不可能再走回過去和中國交往的政策。
然而,也如同之前我們提過的,國際議題及外交政策對於美國大選的影響力很小,中國議題也不像在台灣是主導所有議題的最重要因素。有了這樣的認知,想要了解美中未來走向,我們應該要關注的是政策圈菁英們的風向。
目前看來,「假設」民主黨當選,那麼他們很可能不會像現在川普政府一樣推出這麼多(而且一拳接一拳)的制裁措施,力道很可能會變小。但從一些重要策士的發言來看,在經濟、軍事、國安議題上,民主黨的態度也已經認定中國是威脅。然而(⚠️),偏自由派的策士們仍然認為,在某些全球議題上(如朝鮮無核化、氣候變遷等)美國仍需要跟中國合作;只是,他們目前並沒有清楚論述,若中國在上述議題繼續不理你擺爛的話該怎麼辦,這些都是目前大家比較擔憂的方面。
不過,目前可以看到的是,在數位威權主義以及制裁抖音等議題上,民主黨的風向也漸漸趨向鷹派。像是一位民主黨的超大咖學者Tim Wu(吳修銘,台裔身份,是「網路中立性」這個概念的提出者),最近就在紐時投了一篇文章:「TikTok禁令來得太遲了」(A TikTok Ban Is Overdue,https://pse.is/U7J26)。而最近在頂級國關外交雜誌如《外交政策》、《外交事務》上面的討論也都有滿一致的風向:中國的數位威權主義對自由世界造成嚴重的威脅。
簡單來說,目前共和黨政府的風格是「全面」「抗中」;而可預期的民主黨政府則是「多面」「防中」,但在一些全球議題上要與中國合作。
最後講一下,原本只是想要寫一下近期新聞整理,沒想到又不小心寫太多。每次寫這類文章,都會有許多平常沒什麼在看我們文章的人來留言區和我們熱烈討論。雖然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把文章看完,但還是想在文末放上往常的勸世文,希望大家在看待相關新聞時,避免直覺式地把凡對川普提出批評的人的貼上「親中左膠」的標籤,或者認為「左派」媒體全都不可信什麼的。事實上,所謂左派根本不是現在網路上很多人說的那個「左派」(你說的左是什麼左?我的右不是你的右),而且更重要的是,國內議題跟國際議題不一樣,這點跟台灣真的非常不同(在台灣,大部份議題談到最後通常都是會分成藍綠、統獨、自我認同的不同陣營。對中國的態度也是解釋大選結果的最重要原因,沒有之一)。
儘管台灣這幾年打了幾場民主的勝仗,但網路輿論的極化現象一直都沒有緩下來過,而這是滋養各種有心分裂社會操作的沃土。在台美議題上,我們要去做的事情是區分美國(或針對其他任何一個外國政壇)有哪些人是「擁抱熊貓派」、判斷執政團隊(或者「可能的」執政團隊)的整體立場和風向,找到我們需要更加強交流的人群、可以合作的人群,思考如何才能擴大台灣議題的支持基礎。我們認為,不應該對媒體或評論照單全收,也不需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網路上戰人很容易,但持續去說服那些對中國抱持天真想法的人、或是不理解中國議題的人,才是真正艱苦的外交實踐,才有辦法壯大你的支持者(沒有人會被你「罵成」成支持者的,有這麼M嗎?)。
📖 延伸閱讀:
➤ 美國政治菁英如何看中國:五種人物的分類
https://pse.is/T3QBA
➤ 美國都是「左派」在亂?談什麼是左派、右派
https://pse.is/UU98Q
✨ 支持獨立內容,贊助觀測站:https://pse.is/MG557
🎙 收聽觀測站podcast:
➤ SoundOn:https://pse.is/QSLXX
➤ Spotify:https://pse.is/RCQ2K
➤ Apple:https://pse.is/R2RXV
➤ Google:https://pse.is/U4JMN
➤ Youtube:https://pse.is/QSM4H
不可數名詞用is還是are 在 黃大米 Facebook 八卦
【幽默好書】
人生最珍貴的事情就是開心,因此我要來跟大家介紹,我每次拿起來閱讀都笑到翻過去的奇書-\-\-\-\>「指南」,裡面的篇章有女生必看的「嫁入豪門指南」、「包包購買指南」,男生需要的「相機購買指南」、「電腦購買指南」,每一篇百分百是廢文卻又言之有物,讓你哈哈大笑又頻頻點頭,讚嘆這個作者一定是念唬爛系畢業的傑出校友,以下僅摘取「鹹酥雞購買指南」的部分文字給大家閱讀
======我是分隔線============
如何購買好吃的鹽酥雞,像你這樣資深的鹽酥雞玩家,無疑早已駕輕就熟,可是我們必需進一步擴大考慮到外國人,尤其在政府全力發展觀光的此刻。我寫下這篇購買指南,期能引領外國朋友,進入雞的世界。原本打算以英文書寫,無奈這次題目專業層次偏高,各大漢英辭典皆未收錄相關之專有名詞而作罷。鹽酥雞怎麼翻譯?你不會嘛。沒關係,連我也不會。
我當然知道雞的英文是G,但鹽酥兩字太難了。
最後我決定以中英文夾雜的雙語方式,you know,來撰寫本企劃。僅在專有名詞、專有名詞上下文、以及超出我英文能力所及的部份使用中文。
鹽酥雞 is Taiwan 炸物小攤的代表,不只賣雞,還賣非雞。Not only G, but also ABC.
不好意思,一開頭就忍不住賣弄了我的英文能力。
炸物攤之所以被稱做鹽酥雞攤,其來有自。因為雞,自古以來佔據著鹽酥雞攤最大比例的領土面積,居領先地位,是為一攤之主,The king of 一攤,故以鹽酥雞做為代表性統稱,可謂實至名歸,絕無爭議。
我說個對比吧,總沒道理堅持要人家叫四季豆攤,因為四季豆只佔攤位一小塊,還是在邊緣。從這裡我們得到一個啟示就是,兩岸哪天要是統一了,那絕對沒可能以咱們的國號為國號。
早期鹽酥雞的選擇不多,除雞之外,多半僅販售魷魚腳、天婦羅、豆干,和豬血粿。記憶或許有誤,因為當時吃不起,得要化整為零,分成數天,一次刮一點早飯錢下來,再去水溝找看看有沒有銅板可以撿,湊一湊,背著父母跑去切三片天婦羅,然後回味一星期。三十元以上的食材,離我們好遙遠好遙遠,那時買一份魷魚腳,好像現在上班族在台北買一間公寓一樣。
早期口味也只分為加辣與不加辣兩種,通常二選一的決定最是困難,我後來累積了多次經驗,才歸納出原則,那決策過程的關鍵是,你不敢吃辣呢,最好就不要加辣。
現代鹽酥雞則比較多元,應有盡有。有些攤子販賣薯條(Hand-G),那並不是手機的意思,而是台灣特有的品種,寒集。具飽足感,不應錯過。部份店家喜歡擅自將寒集撒上梅粉,是採購當時必需提高警覺來防範的事項之一。
同時我也在此特別提出呼籲,請把撒梅粉的自主權還給我們。您吃芭樂灑胡椒嗎?希望你將心比心,多少先詢問一下。是可忍,孰不可忍,主權已經沒有了,自主權絕不能再搞丟掉。
糯米腸和蘿蔔糕也有一些推崇者,它們是很有特色的食物,上不了枱面,是個配角,可是在食用上,卻又被當做主食,跟咱們社會上的情婦同病相憐。由此可知,鹽酥雞攤不僅僅是中華炸物料理的集成,還是世界局勢與社會現象的縮影。吃其雞,觀其象,卜其卦,思其春,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 治國之大本。
自從龍珠(章魚嘴)加入陣容開始,鹽酥雞攤有了全新的局面,地位一舉提升到海產店的等級,我於是總會點上一份,來舖張地享用童年時無緣觸及的豪華,當一個揮霍的敗家子。然而由儉入奢易,這中國話說得真是沒錯,我很快就感到不滿足。那種高檔的珍貴食材,在鹽酥雞攤屬於進階品,入門型消者費不可冒然躁進。一旦接觸,由於很難再向上突破,人生會失去目標。
#博客來,讀冊,金石堂網路書店都還能訂購到此奇書。
不可數名詞用is還是are 在 國一下第四課英文文法: 可數及不可數名詞怎麼分 ... - YouTube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三爪英文#和三爪一起學文法國一下第四課文法: 可數及 不可數名詞 / Countable and Uncountable Nouns | 三爪英文. ... <看更多>
不可數名詞用is還是are 在 a great deal of不可數名詞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 ... 的八卦
A large quantity of water is used to water flowers(這裡的水是不可數名詞複數所以water 後面用is)大量的水被用來澆花. A large quantity of people are waiting for the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