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旭暉隨緣家書🇷🇺🇨🇳🇭🇰】醫生大批鬥:蘇共、中共「鬥醫奇案」對林鄭政權的啟示
一場武漢肺炎,並未令特區政府團結各界,反而繼續推動「群眾鬥群眾」的社會撕裂,帶頭掀起批鬥「黑醫」、「黑護」的文革式鬥爭。在「鬥爭學」,批鬥醫生是一門專門「學問」,屬反精英主義之極致,在歷史上的共產政權尤其普遍。「珠玉在前」,香港醫護人員前景,勿謂言之不預。
史達林「醫生案」:第二次全國大清洗的前奏
1952年,蘇聯最高領袖史達林利用下屬年前的「篤灰」,「揭發」國內最精銳的醫生「陰謀暗殺國家領導人」,罪狀包括「不當醫治」,令一些領導人死亡、或喪失工作能力。在嚴刑拷打下,首都莫斯科最頂尖的權威醫生、醫學教授,幾乎全部被捕,被污名化為「白衣殺手」、「人間敗類」(可以和「黑醫」比較),一律「承認」所犯下的暴行。然後蘇共通過官方塔斯社和《真理報》,在全國掀起批鬥醫生運動,來自「勞動人民」的舉報信不斷在媒體出現,全國醫生人人自危。幸好在運動進入高潮前,史達林在1953年暴斃,批鬥運動失去推手,才不了了之。
歷史學家翻查當時的檔案,發現史達林發動批鬥醫生,很可能是又一場全國規模大清洗的開端。在三十年代,史達林發動了極其恐怖的大肅反,官方的死亡數字是數百萬人、非官方數字倍之,大多數國家領導人被批鬥致死,還要公開在電視直播認罪、「請求」儘快處決自己,包括元老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等。到了五十年代,史達林認為又是時候整肅黨內走資派(邏輯和毛澤東發動文革大同小異),想到的切入點,就是醫生。
為甚麼是醫生?一來醫生是知識份子中的尖子,而共產黨一直以反精英主義煽動群眾情緒,通過批鬥醫生,往往能激起「勞動人民」的「階級仇恨」,而且能捲入其他精英。二來醫生接觸社會各階層,掌握人民健康命脈,對其批鬥,可以配合散播日常生活的各種陰謀論,為民生層面的不滿,尋找替罪羔羊。三來蘇聯醫生以猶太精英主導,而反猶主義作為一種標籤「他者」的排外思潮,很容易導向「外國勢力」,方便操作;史達林更相信猶太精英都是美英特務,據說已騰空了集中營使用。假如史達林不是及時死亡,這一波的大清洗,不堪設想。
中國「反右」、「文革」鬥死的醫生:從李宗恩院長「抓三權」談起
中共建政後,三反、五反、反右、文革等群眾運動,希望「由大亂到大治」,都以知識份子、傳統精英為鬥爭目標,醫生自然不能倖免。民國時代的首席醫學權威李宗恩教授的案例,堪稱典範:他是英國回流的精英,中共建政前,就擔任協和醫院院長,因為「一腔理想」留在大陸,1957年被打成「右派」放逐,鬱鬱而終。根據毛澤東私人醫生李志綏的回憶錄,李宗恩被打倒的導火線,是他要「奪三權」。
所謂「三權」,是李宗恩響應毛澤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被「引蛇出洞」,提出作為院長,必須掌握人事調動權、財務支配權、行政管理權,卻被看成直接挑戰中共權威,因為在共產黨眼中,一切都是單一政體的一部份。毛澤東因此發動批鬥,認為李宗恩「向黨中央奪權」,擔心一旦全國醫院都變成「獨立王國」,黨的組織系統就會失控,這是為甚麼醫護罷工特別觸動「組織」神經的根本原因。
到了文革期間,更多醫生因為政治原因被批鬥,包括了毛澤東的「御醫」、一手創建一系列紅色醫院並任院長的傅連暲醫生。1968年,官拜中央衛生部副部長、有中將頭銜的傅連暲被紅衛兵抄家,罪名包括「衛生部頭號走資派」、「三反分子」、「天主教會間諜」等,慘死在秦城監獄,官方說法是他「得罪林彪」被逼害。然而,當時中共逼害醫生是結構性的,除了因為前述反精英原因,還因為毛澤東正推廣所謂「赤腳醫生」,讓粗通醫術的醫科生或農醫,在農村用最原始的方法普及醫療,配合「上山下鄉」運動,將知青流放鄉間,以免他們尾大不掉。打掉醫生在一般人心目中高高在上的權威,將之「赤腳化」,不再重視普世認證,也成了鞏固社會主義政權的維穩行動。即使在當代中國,醫生要是觸及社會議題,往往就政治不正確,例如以揭發「愛滋村」而廣為人知的高耀潔醫生,2009年被逼以80高齡流亡美國;而她上一次被批鬥,正是在文革。
林鄭月娥牽頭批鬥香港醫護精英:之後的下一步?
武漢肺炎期間,香港醫護人員發起罷工,為的不是加薪、不是工時、不是自身,而是爭取特區政府在關鍵時期全面封關,以免來自疫區的非本地人不斷進入,拖垮香港醫療制度的有限資源,牽頭人包括世界知名的肝病權威黎青龍教授。曾任中大校長的沈祖堯醫生表示理解罷工,呼籲醫管局高層走到前線,不要站在道德高地批判。醫護罷工是否有效、應否支持,自然可以理性討論,但特首林鄭月娥三番四次以「激進行為」形容,強調對方「不會得逞」,明顯不是要社會和諧,只是要加強鬥爭。於是,我們看見激進建制派和個別公務員,公然稱呼罷工醫護人員為「逃兵」、要「處決」;國家機器掌握的國內、香港輿論,鋪天蓋地的批鬥香港「黑醫」、「黑護」;「人民群眾」發起聯署,要求對罷工醫護秋後算賬;親北京政黨紛紛搞小動作,諷刺醫護人員「濫用」口罩,又或要以法律行動控告云云……
結合蘇共、中共的鬥醫大史,這一波的港式批鬥,乃一脈相承:針對知識份子、專業人士、精英當中學歷最高的一群,激起階級矛盾;然後將一切官方「抗疫」失當,包括口罩荒,都一併歸咎醫護人員,轉移視線;醫護人員的正常邏輯和訴求,除了被用作「反黃屍暴徒」鬥爭延伸,還被扣上「外國勢力」、「港獨」、「軟性恐怖主義」等帽子。這波批鬥同時針對醫護人員的組織力,除了視工會為「奪權」,也在警告醫學界領袖不要再抗拒融合,希望一勞永逸破解這個「獨立王國」。
香港公營醫護人員從來不足,根據正常邏輯,政府不可能對其集體解僱。然而中國邏輯,自然與別不同:根據「群眾鬥群眾」哲學,假如香港醫護集體辭職、或被解僱,政府才可以宣傳「急市民所急」,乘機推動大灣區醫護資格互認,這會成為新一輪鬥爭戰場。這論題過去數年已反覆出現,行政會議成員張宇人之流更污衊香港醫護人員為拒絕競爭的「星球人」,一切訴諸飯碗問題,而無視醫護捍衛專業、本土知識等訴求,可見批鬥醫護,從來在特區政府agenda,這次不過是因利乘便。面對這個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的林鄭政權,恐怕香港未來,永無寧日。
明報筆陣,2020年2月17日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開左Twitter和IG啦!想睇多d可以關注:Twitter: @hkStephenSYY / IG: hkStephenSYY 加入我們的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mrshiu 你爆料我來講email: [email protected] ...
上山下鄉原因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八卦
【#沈旭暉隨緣家書🇷🇺🇨🇳🇭🇰】醫生大批鬥:蘇共、中共「鬥醫奇案」對林鄭政權的啟示
一場武漢肺炎,並未令特區政府團結各界,反而繼續推動「群眾鬥群眾」的社會撕裂,帶頭掀起批鬥「黑醫」、「黑護」的文革式鬥爭。在「鬥爭學」,批鬥醫生是一門專門「學問」,屬反精英主義之極致,在歷史上的共產政權尤其普遍。「珠玉在前」,香港醫護人員前景,勿謂言之不預。
史達林「醫生案」:第二次全國大清洗的前奏
1952年,蘇聯最高領袖史達林利用下屬年前的「篤灰」,「揭發」國內最精銳的醫生「陰謀暗殺國家領導人」,罪狀包括「不當醫治」,令一些領導人死亡、或喪失工作能力。在嚴刑拷打下,首都莫斯科最頂尖的權威醫生、醫學教授,幾乎全部被捕,被污名化為「白衣殺手」、「人間敗類」(可以和「黑醫」比較),一律「承認」所犯下的暴行。然後蘇共通過官方塔斯社和《真理報》,在全國掀起批鬥醫生運動,來自「勞動人民」的舉報信不斷在媒體出現,全國醫生人人自危。幸好在運動進入高潮前,史達林在1953年暴斃,批鬥運動失去推手,才不了了之。
歷史學家翻查當時的檔案,發現史達林發動批鬥醫生,很可能是又一場全國規模大清洗的開端。在三十年代,史達林發動了極其恐怖的大肅反,官方的死亡數字是數百萬人、非官方數字倍之,大多數國家領導人被批鬥致死,還要公開在電視直播認罪、「請求」儘快處決自己,包括元老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等。到了五十年代,史達林認為又是時候整肅黨內走資派(邏輯和毛澤東發動文革大同小異),想到的切入點,就是醫生。
為甚麼是醫生?一來醫生是知識份子中的尖子,而共產黨一直以反精英主義煽動群眾情緒,通過批鬥醫生,往往能激起「勞動人民」的「階級仇恨」,而且能捲入其他精英。二來醫生接觸社會各階層,掌握人民健康命脈,對其批鬥,可以配合散播日常生活的各種陰謀論,為民生層面的不滿,尋找替罪羔羊。三來蘇聯醫生以猶太精英主導,而反猶主義作為一種標籤「他者」的排外思潮,很容易導向「外國勢力」,方便操作;史達林更相信猶太精英都是美英特務,據說已騰空了集中營使用。假如史達林不是及時死亡,這一波的大清洗,不堪設想。
中國「反右」、「文革」鬥死的醫生:從李宗恩院長「抓三權」談起
中共建政後,三反、五反、反右、文革等群眾運動,希望「由大亂到大治」,都以知識份子、傳統精英為鬥爭目標,醫生自然不能倖免。民國時代的首席醫學權威李宗恩教授的案例,堪稱典範:他是英國回流的精英,中共建政前,就擔任協和醫院院長,因為「一腔理想」留在大陸,1957年被打成「右派」放逐,鬱鬱而終。根據毛澤東私人醫生李志綏的回憶錄,李宗恩被打倒的導火線,是他要「奪三權」。
所謂「三權」,是李宗恩響應毛澤東「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被「引蛇出洞」,提出作為院長,必須掌握人事調動權、財務支配權、行政管理權,卻被看成直接挑戰中共權威,因為在共產黨眼中,一切都是單一政體的一部份。毛澤東因此發動批鬥,認為李宗恩「向黨中央奪權」,擔心一旦全國醫院都變成「獨立王國」,黨的組織系統就會失控,這是為甚麼醫護罷工特別觸動「組織」神經的根本原因。
到了文革期間,更多醫生因為政治原因被批鬥,包括了毛澤東的「御醫」、一手創建一系列紅色醫院並任院長的傅連暲醫生。1968年,官拜中央衛生部副部長、有中將頭銜的傅連暲被紅衛兵抄家,罪名包括「衛生部頭號走資派」、「三反分子」、「天主教會間諜」等,慘死在秦城監獄,官方說法是他「得罪林彪」被逼害。然而,當時中共逼害醫生是結構性的,除了因為前述反精英原因,還因為毛澤東正推廣所謂「赤腳醫生」,讓粗通醫術的醫科生或農醫,在農村用最原始的方法普及醫療,配合「上山下鄉」運動,將知青流放鄉間,以免他們尾大不掉。打掉醫生在一般人心目中高高在上的權威,將之「赤腳化」,不再重視普世認證,也成了鞏固社會主義政權的維穩行動。即使在當代中國,醫生要是觸及社會議題,往往就政治不正確,例如以揭發「愛滋村」而廣為人知的高耀潔醫生,2009年被逼以80高齡流亡美國;而她上一次被批鬥,正是在文革。
林鄭月娥牽頭批鬥香港醫護精英:之後的下一步?
武漢肺炎期間,香港醫護人員發起罷工,為的不是加薪、不是工時、不是自身,而是爭取特區政府在關鍵時期全面封關,以免來自疫區的非本地人不斷進入,拖垮香港醫療制度的有限資源,牽頭人包括世界知名的肝病權威黎青龍教授。曾任中大校長的沈祖堯醫生表示理解罷工,呼籲醫管局高層走到前線,不要站在道德高地批判。醫護罷工是否有效、應否支持,自然可以理性討論,但特首林鄭月娥三番四次以「激進行為」形容,強調對方「不會得逞」,明顯不是要社會和諧,只是要加強鬥爭。於是,我們看見激進建制派和個別公務員,公然稱呼罷工醫護人員為「逃兵」、要「處決」;國家機器掌握的國內、香港輿論,鋪天蓋地的批鬥香港「黑醫」、「黑護」;「人民群眾」發起聯署,要求對罷工醫護秋後算賬;親北京政黨紛紛搞小動作,諷刺醫護人員「濫用」口罩,又或要以法律行動控告云云……
結合蘇共、中共的鬥醫大史,這一波的港式批鬥,乃一脈相承:針對知識份子、專業人士、精英當中學歷最高的一群,激起階級矛盾;然後將一切官方「抗疫」失當,包括口罩荒,都一併歸咎醫護人員,轉移視線;醫護人員的正常邏輯和訴求,除了被用作「反黃屍暴徒」鬥爭延伸,還被扣上「外國勢力」、「港獨」、「軟性恐怖主義」等帽子。這波批鬥同時針對醫護人員的組織力,除了視工會為「奪權」,也在警告醫學界領袖不要再抗拒融合,希望一勞永逸破解這個「獨立王國」。
香港公營醫護人員從來不足,根據正常邏輯,政府不可能對其集體解僱。然而中國邏輯,自然與別不同:根據「群眾鬥群眾」哲學,假如香港醫護集體辭職、或被解僱,政府才可以宣傳「急市民所急」,乘機推動大灣區醫護資格互認,這會成為新一輪鬥爭戰場。這論題過去數年已反覆出現,行政會議成員張宇人之流更污衊香港醫護人員為拒絕競爭的「星球人」,一切訴諸飯碗問題,而無視醫護捍衛專業、本土知識等訴求,可見批鬥醫護,從來在特區政府agenda,這次不過是因利乘便。面對這個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的林鄭政權,恐怕香港未來,永無寧日。
明報筆陣,2020年2月17日
上山下鄉原因 在 島聚讀書會 Facebook 八卦
【賴明珠定林少華?談村上春樹譯本問題】
#LostinTranslation
#村上春樹
#譯書
好多人睇書,都未必會細心留意譯者係邊個,畢竟翻譯成中文嘅書已經唔多(相對而言啦),更何況要選擇由邊個 #譯書 ?好多時候只有世界經典名著先會 #有得揀至係老闆 ,可以搵到唔同嘅中文譯本。
不過,村上春樹就係華文世界嘅例外啦。好多時候,大家都會討論究竟係林少華譯得好d,定係賴明珠翻譯得最傳神?講真,特別係村上春樹筆下果種比較重視文筆多於實際劇情嘅小說,翻譯其實可以構成好大分別,甚至影響閱讀體驗。
林少華對賴明珠?世界大戰抹黑宇宙了,can you feel? Are you readly 進入翻譯的大世界呢?
▍《且聽風吟》v.s.《聽風的歌》:翻譯得似中文就係好嘅翻譯?
試下一句總結林少華同賴明珠翻譯嘅分別:「林少華翻譯得似中文,賴明珠翻譯接近日文原文」(不服來辯)。
其實林少華同賴明珠嘅翻譯風格有咩分別,過去已經有大量爭論,甚至引發中港台兩岸三地嘅唇槍舌劍,日本學者藤井省三嘅作品《村上春樹心底的中國》,甚至用左其中一章去討論兩岸三地嘅村上春樹翻譯添。呢篇文當然三言兩語難以解釋晒,但都希望大家睇完之後,會有個基本嘅理解。
一般嚟講,中國大陸嘅讀者比較偏好林少華;而香港、台灣人都會鍾情賴明珠。大家就好似水溝油咁,好少會達成共識。
或者,問題出於大家對翻譯理念嘅唔同。中文翻譯嘅最高境界,究竟係要令外語寫成嘅文字完全融入中文,甚至睇唔出係外國人寫成嘅小說;定係應該盡量貼近原文,保留外語嘅痕跡呢?
英國翻譯理論大師Peter Newmark係佢嘅重要翻譯著作《翻譯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入面提到:「我多少算係一個「直譯派」,因爲我重視真實同精準」(I am somewhat of a ‘literalist’, because I am for truth and accuracy)。姐係話,一般嚟講直譯都係最好嘅做法,因為最準最真——除非你覺得唔係啦?
我唔直接答你,我用例子答你。大家討論村上春樹翻譯,總係喜歡用《挪威的森林》開頭嘅其中一段入手,大家不如直接睇下。賴明珠翻譯成咁:
「記憶這東西,真是不可思議。當實際置身其中時,我幾乎沒有去注意過那些風景。既不覺得印象特別深刻,也沒想到在十八年後竟然還會記得那風景的細部。老實說,對那時候的我來說,風景怎麼樣好像都無所謂似的。我只想著我自己的事。想著那時候身邊並肩走著一個美女的事,想著我和她的事,並且又再想回我自己的事。那是不管看見什麼,感覺什麼,想到什麼,最後都會像回力棒一樣回到自己手上的年代。何況我正在戀愛,那場戀愛把我帶進一個非常麻煩複雜的處境。讓我沒有任何多餘的心情去轉向周遭的風景。」
而林少華就咁樣翻譯:
「記憶這東西真有些不可思議。實際身臨其境的時候,幾乎未曾意識到那片風景,未曾覺得它有什麼撩人情懷之處,更沒想到十八年後仍歷歷在目。那時心裡想的,只是我自己,只是我身旁相伴而行的一個漂亮姑娘,只是我與她的關係,而後又轉回我自己。在那個年齡,無論目睹什麼感受什麼還是思考什麼,終歸像回飛棒一樣轉回到自己身上。更何況我正懷著戀情,而那戀情又把我帶到一處紛紜而微妙的境地,根本不容我有欣賞周圍風景的閒情逸致。」
咁樣對比之下,兩者分別係咪好明顯呢?
賴明珠成段文字入面,都無用過成語。而林少華為左令文字簡潔而貼近中文,將賴明珠譯筆下的「還會記得那風景的細部」、「任何多餘的心情」,翻譯為「歷歷在目」、「閒情逸致」;林少華會用上「未曾覺得它有什麼撩人情懷之處」、「紛紜而微妙的境地」等等華麗的詞藻,而係賴明珠筆下,就係相對平實既「既不覺得印象特別深刻」以及「非常麻煩複雜的處境」。
▍文革大革命都有影響?個人成長經歷影響文字風格
除左翻譯理念嘅唔同,個人成長經歷以及時代背景,當然都好影響翻譯家嘅文字風格。
村上春樹、林少華,同賴明珠分別係1949年、1952年,同1947 年出世,大家出生年份相近,可以算係同代人,但大家嘅成長背景就差天共地。村上春樹成長環境比英美嘅小說、音樂包圍,因此佢嘅生活方式、筆下文字自然貼近西方,而有唔似日文嘅地方(關於呢點,有機會另外寫多一篇文)。
林少華則係成長於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佢曾經「上山下鄉」,去左鄉下務農,結束之後先返去城市讀書。林少華翻譯嘅其中一個致命問題,就係佢唔熟悉60、70年代嘅音樂,以及英文呢種語言本身。正當70年代,國內人人無飯食嘅時候,村上春村同賴明珠分別係日本同台灣蒲緊Jazz酒吧(誇飾),聽緊西方音樂(賴明珠仲曾經係日本留學添)。文革結束之後,林少華經歷左長達十年嘅文化缺失,要急起直追理解村上春樹小說入面提到嘅元素,其實都頗有難度。
所以,時代同文化背景相近,係賴明珠嘅絕對優勢。賴明珠曾經自豪咁講,因為佢同村上春樹係同代人,所以深深了解佢嘅諗法同文字,連譯嘅時候用咩語氣都一清二楚。
對於林少華嘅翻譯手法,賴明珠都有d睇法。佢係蘋果日報嘅訪問提到:「我個人較偏向尊重原著,但中國人做事有不同標準」、「林先生因為喜歡唐詩,不知不覺會賣弄文字的美,喜歡與否是個人喜好。我自己選擇忠於原著,給讀者去選擇。」
而對於中國大陸讀者比較鍾意林少華嘅翻譯法,賴明珠認為原因都係因為文革:「他們因為10年文革,把詩詞都丟掉了,現在就補償起來,重新喜歡這些文字,台灣、香港人一直在讀古文,因此並不需要這些,直接進入(村上的世界)。」
▍中國大陸翻譯,其實唔只林少華一個
順帶一提,其實中國大陸嘅村上春樹翻譯者,又點只得林少華一個咁少。只不過因為佢好早期引入村上春樹,亦翻譯得最多作品,所以先會被當成村上春樹嘅中國大陸「御用翻譯者」。
每逢村上春樹有新書,大陸都會有唔同出版社爭翻譯權。本來,村上嘅書一直都由林少華翻譯,但自2009年起,就比另一間出版社搶左翻譯權,比如話《1Q84》嘅中國大陸版,同2013年嘅《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就係由日本文學翻譯家施小煒翻譯。
當時施小煒嘅翻譯,就以「忠於原著」作為賣點,根本就係直接對林少華開火。風水輪流轉,村上春樹新作《刺殺騎士團長》又變返做林少華翻譯,自然有人歡喜有人愁。當然,台港讀者就唔駛煩,因為幾乎永遠都會係時報出版同賴明珠翻譯。
▍識睇一定係睇英文?
不時活躍網絡世界嘅哲學教授王偉雄,就曾經講過:「村上春樹的小說,我從來只讀英譯,因為試過拿起中譯(賴明珠翻譯)讀了幾頁,覺得行文很彆扭,而英譯則十分自然,不像是翻譯。」
千祈唔好以為用英文睇村上春樹係造作,其實咁樣真係幾有道理,因為村上春樹嘅日文,本來就有一種翻譯感,所以用英文翻譯反而更加直接(有興趣嘅話可以寫多篇文講解點解村上春樹嘅文字咁特別)。
我又唔直接答你,用例子答你。英文版嘅村上春樹翻譯唔只一種架,讀者都幾幸福,而呢度就用上Jay Rubin翻譯嘅版本,:
“Memory is a funny thing. When I was in the scene, I hardly paid it any mind. I never stopped to think of it as something that would make a lasting impression, certainly never imagined that eighteen years later I would recall it in such detail. I didn't give a damn about the scenery that day. I was thinking about myself. I was thinking about the beautiful girl walking next to me. I was thinking about the two of us together, and then about myself again. It was the age, that time of life when every sight, every feeling, every thought came back, like a boomerang, to me. And worse, I was in love. Love with complications. The scenery was the last thing on my mind.”
▍同場加映,原文其實係咁
講左咁多,不如直接比大家睇下原文。雖然你未必識日文,但都可以直接比較下(睇日文漢字),或者請教識日文嘅朋友,睇下點翻譯先算好d囉?
「記憶というのはなんだか不思議なものだ。その中に実際に身を置いていたとき、僕はそんな風景に殆ど注意なんて払わなかった。とくに印象的な風景だとも思わなかったし、十八年後もその風景を細部まで覚えているかもしれないとは考えつきもしなかった。正直なところ、そのときの僕には風景なんてどうでもいいようなものだったのだ。僕は僕自身のことを考え、そのときとなりを並んで歩いていた一人の美しい女のことを考え、僕と彼女とのことを考え、そしてまた僕自身のことを考えた。それは何を見ても何を感じても何を考えても、結局すべてはブーメランのように自分自身の手もとに戻ってくるという年代だったのだ。おまけに僕は恋をしていて、その恋はひどくややこしい場所に僕を運んでいた。まわりの風景に気持ちを向ける余裕なんてどこにもなかったのだ。」
有d人會形容林少華嘅翻譯比較「濃妝豔抹」,咁相對之下賴明珠嘅翻譯就比較「淡妝」,更貼近日文原文嘅淡雅樸實。日本學者藤井省三教授係《村上春樹心底的中國》入面就狠批林少華,認為佢嘅翻譯只得零分,因為入面加入左好多詩詞味道,令文章過於華麗而偏離原文意思。林少華嘅回應,就係認為翻譯應該翻出意境,而唔係單純翻譯文字就算係忠於原著。
其實就正如影相、菲林,甚至耳機、耳響一樣,有d器材成色會淡d、濃d,有d就高音甜、中音準、低音勁。你揀邊種,無絕對嘅,都係個人喜好姐。有d人會覺得《且聽風吟》有意境過《聽風的歌》,有d人又會覺得前者太造作——大家又點睇呢?你地鍾意邊一位嘅翻譯多d?
============================
"Oh Readly?" - Flip a page everyday.
#一班鐘意睇書又想荼毒大家睇書嘅90後
#多多指教
============================
有文學野想分享?
歡迎各位Reader Inbox我地🐱
上山下鄉原因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評價
我開左Twitter和IG啦!想睇多d可以關注:Twitter: @hkStephenSYY / IG: hkStephenSYY
加入我們的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mrshiu
你爆料我來講email: connectiontaiwan@gmail.com
謎米新聞:news.memehk.com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WMIltJtzYQ/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