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蔣不只有偉人面貌
#多元並陳歷史評價
#民主台灣別再一味崇拜緬懷威權獨裁者
#增設歷史小旅行導覽路線
今天我在教文委員會質詢文化部李永得部長,還有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的林進盛處長, #如何讓中正紀念堂能有更多元豐富的歷史詮釋與想像?
很高興最後李永得部長也同意承諾我的兩點要求,未來中正紀念堂:
1⃣對老蔣的史蹟研究、呈現,不應只有歌功頌德,也應該有多元的內容呈現。
2⃣也會擴大延續舉辦 #歷史小旅行 等多元導覽路線,豐富民眾的歷史認識。
#別再一味崇拜緬懷威權獨裁者
因為長期以來都有民眾跟我陳情,中正紀念堂現在設有 #蔣中正總統文物展視室,包含五個文物展間,還有復原總統府廊道、應接室與辦公室的 #蔣中正總統辦公室展廳。裡面還甚至有栩栩如生的 #總統坐姿蠟像。
更重要的是,現在中正紀念堂有提供給國內外賓客的團體導覽、定時的散客導覽,是國內外遊客、學生認識中正紀念堂與蔣中正的重要管道。但民眾反映,不論是現場的導覽說明,或者是網站上可以找到的展品介紹,都充滿了 #對蔣中正滿滿的崇拜緬懷。
民眾問我,台灣民主化已經經過那麼久,能不能不要再一味崇拜威權獨裁者,而是完整呈現 #偉人面貌以外的蔣介石?
#只呈現一面的歷史 #節儉好學勤政愛民家庭和樂
但看現在中正紀念堂網站上的展視室說明,除了輕描淡寫的一句「全面實施戒嚴,雖使日後臺灣整體政經社會得以穩定發展,但人民自由與基本人權卻也相對受到限制。」,整個網站的展品說明、生平介紹,充滿了對蔣的緬懷,呈現他的節儉、好學、勤政愛民、家庭和樂。
#老蔣不只有偉人面貌
台灣早已進入民主年代,有權利自由評價過去的統治者。而中正紀念堂作為國際級的旅遊景點、各級學校校外教學的熱門去處,從民主教育、國際形象的角度來說,也應該呈現多元、完整的蔣中正形象。
老蔣或許節儉惜物,但也在全台灣設了三十多處行館度假。老蔣或許好學勤奮,但他拿來圈點唐詩、聖經、荒漠甘泉的那組硃砂筆,也可能在軍事審判中,批示覆議、奪走不少政治犯的性命: #處以極刑可也、 #應即槍決可也。
也許還有人將老蔣視作偉人,但隨著史料的出土,更多人認識到老蔣作為一個威權政府獨裁者,他阻礙台灣民主發展、壓制政治反對意見乃至迫害人權的紀錄,這些史蹟與形象,也應該被記憶、傳述。
#善用文化部既有資源擴充導覽路線
過去促轉會跟文化部下的國家人權博物館,都有補助永和社大等學校團體辦理 #中正紀念堂歷史小旅行導覽員培訓,培訓內容非常扎實,高達七十小時的培訓時數,講者甚至有促轉會的主委、國史館與學界的研究者、資深的導覽員講師。
所以我特別要求李部長,應該要善用政府既有補助累積的資源,增設帶有轉型正義視野的導覽路線,讓想完整認識歷史的民眾,有更多的導覽選擇。
#增設歷史小旅行導覽路線 #多元並陳歷史評價
很高興今天李永得部長也同意承諾我的兩點要求,未來中正紀念堂:
1⃣對老蔣的史蹟研究、呈現,不應只有歌功頌德,也應該有多元的內容呈現。
2⃣也會支持擴大舉辦歷史小旅行等多元導覽路線,豐富民眾的歷史認識。
我會繼續監督追蹤後續落實情形!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蔣中正聖經 在 范雲 FAN, Yun Facebook 八卦
#導覽路線多樣化
#威權空間民主化
#民主國家不再崇拜個人
上週與持續關心 #中正紀念堂空間轉型 的民間團體與學者們,一同討論發想如何推動這個 #全國最大威權象徵 的 #民主轉型。
蔣中正於1975年過世後,國家傾全國之力在台北市中心興建了紀念他個人的中正紀念堂,並在1980年落成開放,至今已超過四十年。
反對威權統治的朋友們,常會戲稱中正紀念堂是 #中正廟,因為一個民主國家,本來就不該立廟來崇拜一個威權統治者。
但至今中正紀念堂不只屹立不搖,園區內還設有 #蔣中正總統文物展視室、 #蔣中正總統辦公室展廳,緬懷蔣中正的「用功勤勉」「勤儉愛民」、「收復山河之心」。
蔣中正的文物、用品當然是重要的文物史料,但應該呈現蔣中正的真實樣貌。現在日漸解密的政治檔案、軍法判決,已顯示蔣中正在威權時期積極透過情治機關箝制社會,更介入、主導軍法判決結果高達三千次以上。
陳列在蔣中正文物展視間、辦公展廳中的硃砂筆、筆架,不只被蔣中正拿來批註唐詩三百首、聖經,提升淨化他的心靈;也曾用這些硃砂筆,勾決政治犯的生命、批示情報機關的公文,阻撓了台灣的民主化,葬送了很多家庭的幸福。
來到民主與轉型正義的時代,不論是這些展品、園區導覽方式或整個園區空間的定位,都應該完成 #民主轉型,展現更多元的價值與觀點,啟發來訪者對民主價值的思索。
2018年起文化部就啟動了 #中正紀念堂轉型之社會討論計畫,很可惜至今還沒有結論。很高興還有 永和社大 等民間團體,持續在努力維持對這個議題的民主討論,培訓 #中正紀念堂歷史小旅行 的導覽員,豐富這個全國最大威權象徵的空間意義。
後續我將持續努力、監督,推動中正紀念堂的 #導覽路線多元化,扭轉中正紀念堂的空間意義,讓遊客們、市民們能看到中正紀念堂的打造過程、曾經在這裡發生過各式各樣的社會運動,如何見證了台灣從威權到民主的歷史。
當然,我也支持 #威權空間民主化,轉型方案一定不會只有拆除這個選項,更重要的是如何善用這個全台最大的威權象徵空間,解除空間的威權意涵、不再崇拜威權領袖,並且啟發我們對過往威權歷史的檢討、銘記過往的傷痛與民主化過程,提醒我們該珍惜難能可貴的民主價值。
蔣中正聖經 在 陶傑 Facebook 八卦
尚未「去神化」的神州
英文裡的「神化」叫做 Deification。一個人被奉為神明上帝的過程,就是 Deification。
但是很奇怪,「去神化」卻不成為 De-deification。英文的字首 De-,通常指「去」,例如「去殖民地化」(De-colonisation)、「去機密化」也就是解密(Declassified),但沒有 De-deification。理由很簡單:因為在英語文化一千年歷史之中,從來沒有將國王或皇后真正「神化」的先例。
英文中的 Deification 是指對英語文化以外的異族部落風俗一種有距離的客觀陳述,不是指英語文化內的一種現象。所以當初英國人鑄字,只創作了 Deification,心思不夠細密,沒有想到「去神化」開頭再加一個 De,就會累贅得可笑。理由很簡單:因為英語民族,從來沒有擔心過自己會出現將君王領袖神化的風險。
也就是說,從 Deification 這個字,看出了英語民族真正的自信。將個人領袖神化是英語民族之外的行為,包括日耳曼人三十年代對待希特拉。在非洲第三世界,「脫殖」之後,許多落後民族也將「翻身作主」的民族領袖神化,像中非共和國的黑人皇帝波卡薩。 Deification 這個名詞,本身就有「他者」的距離,與我無關。
論「神化」的極端,中國人最有感想。人民幣上的毛像,至今是以神明的姿態印製,而不是美鈔上的國父華盛頓或台幣的蔣中正。如果「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王家欣」,則每個中國人心中必有一座喜瑪拉雅山一樣的神明。到目前為止,上溯兩代,這個神明無可置疑,就是毛澤東。
強悍如鄧小平,也只敢「非毛化」,而不是將毛澤東「去神化」。 「非毛化」是 “De-maofication”,對於外國人,聽來莫名其妙。鄧小平只敢將中國的治國基本精神,恢復做生意務實的小農本色,洗除毛澤東文革時鼓吹的共產狂熱,例如廢除人民公社。然而鄧小平以後,沒有一個中國領袖敢將奉若神明的毛澤東紀念堂,由天安門廣場外的中軸線移除,讓這具屍首搬回湖南安葬。
中國人需要神。歷代的皇帝以「天子」自居,也就是神的兒子,與耶穌基督相似。毛澤東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而是林彪父子所形容「披馬列主義之皮,行秦始皇暴政之實」的一名現代暴君。但為何毛澤東主政時反右、人民公社大饑荒、文革,都沒有引起大規模造反和民變?因為毛澤東搶先一步,在推行此等運動之前,已經用「毛澤東思想」在中國人心目中,建立一座神廟。神明不可侵犯,毛澤東對中國人的摧殘,中國農民視之為神明發怒的天譴。中國人傳統傾向於「認命」,「命」是「天」的體現,可謂「天命所歸」,因此即使餓死三千萬人,「文革」挑起全民內鬥,中國人還是相安無事,俯首接受命運。
中國的改革,從來沒有觸及「去神化」,也就是批判毛澤東這一層。由於「神化」是中國帝王政治的精髓,由此無論如何「深化改革」,必定有一股「暗力」逆衝。這股暗力,不一定是指黨內不同的派系密謀政變,而是指以農民人口為主的全體中國人心中那股埋藏千年的「神力」。大陸城市的「廣場大媽」那種歌舞「風格」,就是與原始部落神明的祭司姿態相同。「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毛主席您是我們心中不落的太陽」。中國政治將毛澤東的神明與太陽掛鈎,而「萬物生長靠太陽」,對於農民人口,農作物枯萎就沒有得吃。中國七十年來的「神化文化」,設計巧妙,緊扣中國人的心理深層,一環扣一環。
本身對「去神化」怕得要死的,忽然說「香港首富李嘉誠遭到大陸官方媒體攻擊是一件小事,只是『去神化』」。眾所周知,李嘉誠從來沒有以「神」自居,反而毛澤東這個上帝,到今日,八千萬中共黨員仍奉為神明。最「神神化化」的人指摘他人「神化」,並大聲疾呼要「去神化」豈不天大笑話?但是話說回來,這樣的笑話,幾十年來夠多了,多添一件也無妨。
要走向真正的現代化,脫離愚昧,擁抱知識,培養理性,提升人格,就像孫中山剪掉二百多年中國大清那條辮子一樣,就是要徹底「去神化」。但話又說回來,對於中國人剪辮子容易,去掉他們心中的那個神,卻絕不可能。中國人一旦全體實現「去神化」,也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的否定。自我否定之後,這個民族一片空洞,還剩下了甚麼?這真是一個玄妙得極為有趣的問題。
亞洲首富李嘉誠先生重組資金進軍國際,尤其以投資英國、包括曼徹斯特等公共設施為重點。中國國家主席訪問英國,以近五千億的巨大英國投資,換取得英國皇室和政府的隆重接待。離開倫敦,訪問的另一個城市,隨著大量中國資金進駐房地產,正是李嘉誠先發的曼徹斯特。
因應時勢的資金改組,在企業世界,本來十分正常。船王包玉剛在八十年代初期,眼見航運環球不景,也棄舟登陸購買尖沙咀的海運大廈等房地產。邵逸夫在電影走下坡也進軍電視。投資順應世界經濟形勢,有時要轉移,有時要轉型,完全是金錢遊戲 ABC 的常識。在一些愚昧的人眼中,此一動態,就提升至「大撤資」、「不愛國」的鬥爭狀態。這種人,雖然幾十年來努力學習與世界文明接軌,但是在關鍵時候,總是露出他們的愚昧,令人可笑可歎。
人性為何愚昧至此?因為五百年來,西方的文藝復興,結束中世紀黑暗時代,由西洋繪畫中清一色的聖經題材,發展到蒙娜麗莎和林布蘭的人物肖像。歐洲早已完成了「去神化」的過程。一旦去神化,人性得到解放,就像莎士比亞在「王子復仇記」裡,主角哈姆雷特的著名獨白:人,只有人,才是世界上第一寶貴的。一旦人性得到解放,「神」的人工化、局限性、謊言本質,都逐一暴露。許多人雖然口稱革命,其實從來未將他們心中那座獨裁專制之神徹底隔掉。
做人處世,中國人本來講良心,「舉頭三尺有神明」,對於神是敬畏而內省。中國文化的神明是對道德的約束、良心的肯定。然而,一旦一個統治者將神明的外衣披在自己身上,光明就變成黑暗,創意也淪為閉塞,不再自由,只有壓迫,不再講道理,只有謾罵。
本期的專題是「去神化」,在茶杯中繼續中看世界,別有洞天,但風雲洶湧,山河紛亂。勇於去神化,就是勇於揮手告別一個愚昧的亂世,在自由、開朗、快樂的地方,另覓故鄉。
(CUP Magazine 166 期十一月號「去神化」經已出版,各書報攤便利店有售)
蔣中正聖經 在 驚爆!比黃金還重要?蔣介石與三大國師撤退來台信佛也信上帝 ... 的八卦
驚爆!比黃金還重要?蔣介石與三大國師撤退來台信佛也信上帝?迷上聖經占卜|呂惠敏主持|【驚爆新聞線完整版】20170430|三立新聞台.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