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路線多樣化
#威權空間民主化
#民主國家不再崇拜個人
上週與持續關心 #中正紀念堂空間轉型 的民間團體與學者們,一同討論發想如何推動這個 #全國最大威權象徵 的 #民主轉型。
蔣中正於1975年過世後,國家傾全國之力在台北市中心興建了紀念他個人的中正紀念堂,並在1980年落成開放,至今已超過四十年。
反對威權統治的朋友們,常會戲稱中正紀念堂是 #中正廟,因為一個民主國家,本來就不該立廟來崇拜一個威權統治者。
但至今中正紀念堂不只屹立不搖,園區內還設有 #蔣中正總統文物展視室、 #蔣中正總統辦公室展廳,緬懷蔣中正的「用功勤勉」「勤儉愛民」、「收復山河之心」。
蔣中正的文物、用品當然是重要的文物史料,但應該呈現蔣中正的真實樣貌。現在日漸解密的政治檔案、軍法判決,已顯示蔣中正在威權時期積極透過情治機關箝制社會,更介入、主導軍法判決結果高達三千次以上。
陳列在蔣中正文物展視間、辦公展廳中的硃砂筆、筆架,不只被蔣中正拿來批註唐詩三百首、聖經,提升淨化他的心靈;也曾用這些硃砂筆,勾決政治犯的生命、批示情報機關的公文,阻撓了台灣的民主化,葬送了很多家庭的幸福。
來到民主與轉型正義的時代,不論是這些展品、園區導覽方式或整個園區空間的定位,都應該完成 #民主轉型,展現更多元的價值與觀點,啟發來訪者對民主價值的思索。
2018年起文化部就啟動了 #中正紀念堂轉型之社會討論計畫,很可惜至今還沒有結論。很高興還有 永和社大 等民間團體,持續在努力維持對這個議題的民主討論,培訓 #中正紀念堂歷史小旅行 的導覽員,豐富這個全國最大威權象徵的空間意義。
後續我將持續努力、監督,推動中正紀念堂的 #導覽路線多元化,扭轉中正紀念堂的空間意義,讓遊客們、市民們能看到中正紀念堂的打造過程、曾經在這裡發生過各式各樣的社會運動,如何見證了台灣從威權到民主的歷史。
當然,我也支持 #威權空間民主化,轉型方案一定不會只有拆除這個選項,更重要的是如何善用這個全台最大的威權象徵空間,解除空間的威權意涵、不再崇拜威權領袖,並且啟發我們對過往威權歷史的檢討、銘記過往的傷痛與民主化過程,提醒我們該珍惜難能可貴的民主價值。
中正紀念堂轉型之社會討論計畫 在 鄭弘儀 Facebook 八卦
「中正紀念堂轉型之社會討論計畫」啟動,是政治風暴的開始?
#小編
中正紀念堂轉型之社會討論計畫 在 黃郁芬 台北市議員 Facebook 八卦
【中正紀念堂轉型的社會過程,是台灣民主必走的一條路】
今天稍早,文化部長鄭麗君因為推動國家轉型正義相關的政策,在聚會時被資深藝人鄭惠中扇耳光。部長事後發表聲明:「臺灣社會當下必須理性、冷靜面對衝突,回歸公共議題的討論,不要再複製任何暴力行為。」
事實上,鄭麗君部長上台之後,為了處理中正紀念堂的轉型,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之社會討論計畫」。文化部與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與沃草團隊合作,秉持著審議討論所需要的資訊基礎,梳理了龐雜的歷史資訊,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研擬審議過程。
如果像藝人所說的,只是單純地推動「去蔣化」,鄭部長大可遂行政治意志,直接拆除中正紀念堂,或是用其他更直截了當的手段,讓這座象徵威權的遺址不再成為被頌揚的建築。而且,這種作法,可能會為她贏得更多抱有相同立場的支持者聲量。
然而,鄭麗君部長及她所領導的團隊,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道路,用複雜的審議過程,取代簡單快速的做法。他們在全台灣各地舉辦了十二場願景工作坊,努力包容不同立場、不同身分的利害關係人,讓「對話」能夠產生。
過去白色恐怖的歷史,為不同生長背景的人們帶來了對立與不信任。但在民主社會的今日,以客觀的史實資料作為基礎,讓看似衝突的人們在同一個場域,試著互相理解彼此的生命經驗,進而試著朝解決方案更近一點。這個過程,是非常珍貴的民主嘗試。
身為關心台灣民主的一份子,除了譴責暴力行為之外,我們更強調必須肯定鄭麗君部長及「中正紀念堂轉型之社會討論計畫」的工作團隊,為轉型正義議題踏出這艱辛一步。
這些努力,不是簡單一句「反對去蔣化」就可以抹煞掉的。因為這個過程,並不只是「去蔣」與否,而是整體社會學習溝通及邁向和解的過程。
相較之下,鄭惠中女士使用暴力並藉此取得發聲管道、去脈絡化地批評鄭麗君部長,才是真正撕裂、對立的做法。
最後,引用鄭麗君部長在端傳媒《推動轉型正義,要讓加害者走出來》受訪時提到的一段話:
「過去我們都認為轉型正義的推動只是為了撫平受害者的創傷,讓他們面對傷痛、面對歷史。但是真正要促進和解的,是要釐清歷史真相、歷史結構,面對受害者的傷痛,受害者不僅是受害者,還有他的家人,以及整個社會的心理狀態。唯有透過對話、透過釐清事實,才能走向和解。」
台灣社會的集體心理狀態,已經準備好理性看待歷史的傷痕,走向和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