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疫情重點【新增確診加校正共583例、17例死亡;苗栗電子廠移工群聚,疫情趨勢不樂觀;雙北分析多數經家戶感染,指揮中心呼籲端午節避免移動返鄉;行政院推出2,600億紓困4.0計畫,預計紓困達730萬人次】
台灣今(3)日新增364例本土案例,校正回歸219例,合計583例,新增17例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表示,這兩天的確診數增加,今日校正回歸的病例數很多,有部分是在醫院裡面,部分居家隔離還未處理,各地方政府陸續將這些個案全數清查安置,「整體看起來是另一波新的高峰,等這兩天清查清楚,才能判斷走向,但目前的跡象看起來並不好。」
今日苗栗縣新增34例確診個案,陳時中表示,其中32例為電子廠移工出現群聚感染,自6月1日起,該廠已有45例確診個案,苗栗衛生局將大規模針對該公司7千多名員工篩檢,同時也匡列可能會造成群聚破口的移工宿舍,目前所有接觸者都先一人一室隔離。
由於下週將迎來端午連假,陳時中表示,目前的疫情狀況依然不可以放鬆,因此呼籲民眾,若非必要,不要返鄉,避免長距離的移動,因為拜拜需要採購,但也可能造成群聚感染,建議一次購足不要逗留,會要求店家做好人流管制,也請交通部讓長途大眾交通工具運載量維持在2成。交通部也正與雙鐵、公路總局討論方案中。
繼去年9月紓困3.0方案以來,今天包括衛福部、勞動部等8個部會首長上午一起召開記者會宣布新一波的紓困方案,總預算追加第三次後高達2,600億元,預計紓困個人對象也從330萬人次擴大到730萬人次。另外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因疫情嚴重影響內需,新增事業紓困對象,包括服務業、觀光業、教育事業、藝文與長照托幼等行業。
■確診人數再上升,校正回歸也塞車
今日確診的364例本土個案,為186例男性、17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4月28日至6月2日。另外,校正回歸的219例個案,為120例男性、9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3日至5月31日。
新確診個案與校正回歸共583例中,以新北市265例最多,再來是台北市224例、苗栗縣34例,桃園市30例,彰化縣15例,台中市5例,基隆市4例,台南市2例,新竹市、花蓮縣、宜蘭縣及高雄市各1例。雙北以外的縣市共94例中,77例為已知感染源,14例關聯不明,3例疫調中。(見最新疫情概況圖)
針對確診人數上升、校正回歸也增加的狀況,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分析,目前疾管署的昆陽實驗室與雙北檢驗單位,過去都有累積一些因為上傳系統造成的延誤,或是在家隔離的個案,日前指揮中心已告知各檢驗單位,不要延後上傳個案資料,但還是發現一些檢驗機構,確實沒有把所有陽性個案即時登錄,因此這兩天疾管署檢驗單位有積極介入輔導,再清出一些陽性個案。
張上淳表示,其實從發病日來看,疫情趨勢沒有太明確的變化,但當然還是會擔心有往上攀升的狀況會發生,尤其今日也有部分機構群聚的問題,也直接導致個案數增加,例如苗栗,就會影響整體的全國個案數字變化。
陳時中則補充,年輕人染疫的比例增加。本波疫情爆發以來,5月11日至6月2日,年輕人染疫的比例約19.9%,但昨天、今天看到此族群確診比例升到25.2%,「可能是看到前2天疫情平穩,年輕族群移動、群聚變多,」因此要特別呼籲,一定要做好自我防備,把群聚降到最低。
台灣流行病學學會理事長許光宏表示,目前第一波雙北熱區的疫情已經在趨緩,但是過程中也擴散到各縣市,觀察其他縣市,都有確診數在上升的狀況,這也表示全國三級警戒還沒能看出成效,大家還是不能防鬆。
此外,台北市今日記者會提到,台北市2,800多例本土個案,其中家戶感染比例高達43%。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林先和表示,家戶感染是疫情中很難避免的部分,「就算做了各種防疫措施,讓民眾都待在家裡,但是在家中要做到全程戴口罩、不共用衛浴、都躲在自己房間,這很困難,尤其COVID-19在發病前3天就有傳染力。」
■新增死亡17例,死亡率達1.66%,張上淳:送醫時間較慢
今日死亡個案17例,男性13例、女性4例,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針對40多歲個案(案4262),因具有萬華活動史,在5月13日出現發燒、流鼻水、咳嗽、喉嚨痛、胸痛、呼吸困難、腹瀉症狀,當日PCR採檢陰性,21日第二次採檢則陽性,23日確診,25日住院,31日死亡。
目前每日死亡人數仍居高不下,死亡率已達1.66%,甚至較年輕的患者也開始出現死亡個案。對此,張上淳表示,這一波確診死亡個案仍是年長者為主,對於年輕個案,沒有特殊疾病者,目前還無法判斷,需要進一步的病理解剖。針對這位個案,進到醫院的時間稍慢了一些,一次陰性不代表沒有被感染,未來還是需要再早一點進到醫院再次篩檢、衛生單位早一點分流安排,才能避免重症、死亡個案增加。(見確診死亡人數累積表)
■苗栗、新北工廠移工群聚
今日除了苗栗電子廠傳出移工群聚之外,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新北市中和區也有工廠出現移工群聚,目前也正處理中。
苗栗縣長徐耀昌在臉書表示,此起移工群聚案,自6月2日下午,醫院團隊進駐採檢PCR及快篩,截至今日上午11點,已採檢快篩374人,陽性8人,陽性率2.1%、PCR採檢195人,今日後續預估還要篩檢2,000人次。
而新北市中和區一間57名移工的印刷廠,一共8人群聚感染,其餘49人快篩陰性。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移工防疫雇主也有責任,未來公司裡面只要有人確診,就要馬上將工廠、宿舍進行清潔消毒,其他接觸者進行篩檢、居家隔離,若雇主無法安排移工居家隔離,勞工局可以幫忙協調轉介,但若雇主沒妥善處理,違反《就業服務法》第57條第9款規定,處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並廢止聘僱許可。
■國內已有180位長照機構相關人員確診
昨日羅一鈞公布國內有30家長照機構出現確診個案,但今日再更新數據,一共60家出現確診狀況(記者會後自70家更正為60家),包含長照機構37家、護理機構5家、精神照護/復健機構3家及社福機構15家,總共47位工作人員、133位非工作人員確診,都已列在通報資料中,但可能與各縣市衛生局疫調的資料有通報落差,未來要求這些機構(包含住宿型、居家、日間型機構)每日回報確診情形,若工作人員確診,指揮中心會協調增加人力來支援。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北區指揮官黃玉成日前接受《報導者》採訪時即提出:「我們現在最擔心的,參照國外的經驗,安養中心、護理之家還是最難處理的地方。這些住民幾乎沒有行動能力,在院內病毒若傳散出來會非常可怕,一定要小心謹慎。」
而有沒有辦法積極預防?他表示美國針對公家機關、醫院等機構都採每2週篩檢一次,但台灣若要做到每2週採檢一次,就很難用病毒核酸PCR採檢,而得改用快篩,而且篩檢的頻率要更高,才能讓準確率提升,這樣或許就能達到防範院內感染的效果。然而,此刻看來依舊沒有避免長照安養中心出現確診個案的問題。
■台大醫院也出現陪病者確診,在醫院造成感染
此外,台大醫院企業工會今日上午發表聲明稿,指出工會近日接獲院內有醫護確診的消息,但醫院端並未公告,也無法得知哪些單位為高風險地點。台大醫院則表示,相關確診及接觸者都已通知匡列,此次是風險院內有人員身體不適確診,調查後發現多名陪病者陽性。
對此,張上淳表示,許多醫院中出現確診個案,很多可能是一個個案從社區將病毒帶到醫院,到底是不是院內感染,有時候很難判定。但也因為如此,針對全院醫護每5到7天都會進行一次篩檢,目前也再次針對雙北各醫院的全院病人、陪病者進行篩檢。
但各醫院若出現確診個案,除了個案本身,也會匡列一定程度的接觸者,可能導致醫院人力再次受到壓縮。張上淳表示,目前每家醫院的確診醫護都是個位數,但也有接觸者需要隔離,確實會影響到醫院第一線照顧人力,目前醫院其他醫療服務都降載中,這些人力就可以遞補上來補充短暫缺口。另外,張上淳也呼籲第一線醫護可以儘速接種疫苗。
不過,對於陪病者篩檢的難題,黃玉成表示,雖然民眾有住院需求,已要求各醫院要篩檢病人陰性後才能住院,「但其實陪病者沒有篩檢,陪病者就算限縮成一人、採取實聯制,還是有風險,且陪病者不可能永遠固定同一人,是不是換了人就重新篩一次,這些都是執行困難的地方。」
■今日疫苗又傳出2例疑似血栓不良反應
目前全台接種疫苗共56萬2,029人,其中公費52萬839人、自費4萬1,190人。繼昨日衛福部宣布,國內接種疫苗出現首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個案(Thromb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TTS)後,今日指揮中心發言人、疾病管制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6月2日通報3起嚴重疑似不良反應個案,其中2例都疑似出現血栓反應。
一例50多歲男性,接種後6天出現頭痛,10天後頭痛加劇、噁心、嘔吐而就醫,經抽血驗驗、影像學判斷,認定是TTS,目前加護病房觀察診治中。
另一例40多歲女性,接種後出現發燒、肌肉痠痛,2天後有改善,但隔天、接種後第7天分別因發燒、肌肉痠痛、頭痛因素就醫,第8天手掌發疹而劇烈頭痛,導致隔日再次就醫,抽血、影響判斷也認為是TTS,目前住院診治中。
■舉債2,600億元紓困4.0啟動,個人紓困最快明起發放
行政院今通過防疫紓困特別預算案,包括衛福部、勞動部等8個部會首長上午一起召開記者會宣布新一波的紓困方案,包括個人現金紓困、事業紓困、紓困貸款三大類。紓困4.0總預算經全數以舉債方式,追加到2,600億元,其中防治經費(各部會防疫物資、人力補助)為734億元,紓困部分為1,866億元;個人紓困則擴大新增330萬人,預計高達730萬人可以領取相關紓困補助。(請參考紓困4.0經費圖表)
紓困4.0發放時程分為3波,明(4)日起,個人現金紓困部分,去年有資料、合乎資格者直接匯入;6月7日起,新增個人紓困現金、事業紓困及貸款申請(線上申請或郵寄申請書);6月15日起,開始發放孩童家庭防疫補貼,並開始受理勞工10萬元紓困貸款。
個人紓困發放現金對象共分為10類別,其中相較於去年紓困,新增部分為家中有國小以下孩童、國高中及五專前3年身心障礙學生家庭,每名孩童1萬元;以及漁民和自營業者勞保投保保額在最低級距2.4萬元以上者,但仍有排富門檻限制。(請見個人紓困表)
■新增事業紓困將以內需、服務業為主
經濟部長王美花則表示,事業紓困分為兩部分,因新一波疫情影響內需為主的事業(紓困4.0新增),對象包括商業服務業、觀光業、交通業、教育事業、藝文業、長照幼托。(請見新增事業紓困表)
補助額度則依據是否被強制停業有不同標準:
●營業額減少達50%以上者,依照員工數,每人4萬元,給予一次性營運補貼。
●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命令停業,且給薪未達基本工資者,依照員工數,每人1萬元,給予一次性營運補貼,另每名受僱員工補貼4萬元,由事業具領轉發。
另去年補助事業對象則持續補助,包括:
●交通業(機場、地勤、小三通港口、空廚、小船)、製造業及技術服務業:補貼至今年6月。
●會展業及貿易服務業:依照員工數,每人2萬元。
●客運業(國道客運機場路線、遊覽車客運):逐車補貼營運費用、防疫物資費用。
●社福團體(曾受政府委託之社福團體、復康巴士業者):維持費及加班費補助。
上一波紓困貸款機制持續並且加碼,勞工、中小企業、公股銀行、農業、央行中小企業貸款全都有增加貸款資金,其中勞工紓困貸款10萬元方案,提供利息補貼措施,共計50萬個名額。紓困4.0詳情可撥打紓困振興專線1988。
■新北市產業總工會:無勞保者補助認定應全面開放,疫情後再審核
去年勞工紓困並無納入勞保投保薪資最低額2.4萬以上者,這次紓困4.0雖有加入,但新北市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洪清福認為,補助金額仍略顯不足,「防疫期間大家都一樣,不會因為勞保保2萬5就有飯吃。」他更指出,有工作但無勞保者始終是最需要紓困的對象,地方政府在認定上應該採更寬鬆的全面性認定,「只要有申請、簽切結書,就應該先發放,等疫情趨緩後再來審核,若(當事人)無法舉證(有工作),再收回補助。」
新的事業紓困補助,遭勒令停業且給薪未達基本工資者,員工補貼4萬元,但由事業一併具領轉發部分。洪清福也質疑,錢補助公司,但公司拿到卻不一定會確實轉發給員工,甚至可能會出現公司「多報少轉發」、雇主把多報的金額收進自己口袋的情況。過去遇到這種情況,即便是工會出面都不見得能處理,他建議,補助不用透過雇主,應直接給員工,「行政程序並不困難,都可以補助雇主了,為何不能補助勞工?」
(文/陳潔、林雨佑 ;設計與資料整理/黃禹禛、江世民、黃適敏;攝影/許𦱀倩、鄭宇辰、余志偉、陳曉威)
#延伸閱讀
【「這是我們集體的失敗」──疫苗生產大國卻被疫情重創,來自印度沉痛的告白】https://bit.ly/3bXnguw
【真的假的?確診數「校正回歸」很正常,但一次回補太多天恐使疫情判斷失準?】https://bit.ly/3fJSUfW
【從武漢到世界──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報導者 #COVID19 #本土案例 #確診 #死亡個案 #校正回歸 #快篩 #群聚感染 #疫苗 #血栓 #TTS #紓困計畫
噁心嘔吐護理措施 在 趙強營養師這樣說 Facebook 八卦
《轉貼》台大 賴聖如 營養師的分享
COVID-19 重症營養處置 營養師 賴聖如
COVID-19 重症仍以支持性療為主軸,營養治療和ICU-肺功能不全pulmonary compromise患者類似由於因缺乏營養治療相關COVID-19休克患者的直接證據,因此建議是基於敗血症、ARDS患者的間接證據為支持
The target:
1. “Cluster care” 以 bundle care來限制患者及醫護人員的接觸機會
2. 遵守CDC建議,以最少aerosol/droplet暴露,並落實手部衛生及個人防護設備(PPE包括:防護眼鏡、隔離衣、面罩、N95口罩)的使用保護醫療者,並限制疾病傳播
3. 透過限制提及優化醫護工作人員數量,來保留PPE的使用量及設備,因應逐漸枯竭的窘境
營養評估建議
PPE供應有限的情況下,營養不良篩檢及營養評估未必需要進入ICU接觸患者設及身體檢查,使用音頻、視頻、電子資料系統等各種平台方式收集數據(適用醫師,NP,PA,營養師),並發揮醫療團隊合作及協調,以製定安全的營養保健計劃。
營養輸入時機及途徑
1. 大多數敗血及休克患者接受early Enteral Nutrition (EEN,早期腸道營養)有利腸道耐受及良好預後,除非出現大劑量升壓藥及合併腸道阻塞症狀(腹脹/嘔吐)等灌食不耐,否則不應將休克之COVID-19重症視為腸道營養性(EN)禁忌症。營養目標仍為,進入ICU後24-36小時或插管12小時內即開始EEN。
2. 對於無法EEN高危患者(含:敗血症、休克、使用多種升壓藥、需要高壓呼吸支持等),應儘早開始early Parental Nutrition (EPN,早期靜脈營養)。
3. 腸缺血在休克患者發生率為0.3%,COVID-19重症合併腸道症狀, 發生腸缺血可能更大,並且預期ICU停留時間將延長,因此更有機會切換至PN。
4. EPN將避開對腸道通路放置及維護,從而避免對腸缺血的擔憂,並減少醫護人員在aerosol/droplet的暴露。
置放灌食管、營養輸劑、評估腸道耐受性
1. EN灌食(胃部)且耐受不良,建議使用促排藥增蠕動能力。
2. 重症疾病急性期,常合併腸食不耐受症;部份證據證實, COVID-19合併胃腸道症狀者疾病嚴重度更高,若伴隨胃腸道症狀(腹瀉、噁心、嘔吐、腹痛、胃腸道出血),EEN則不是優先選擇,此時EPN應即早介入。
3. 小腸灌食管口徑較小,(vs NGT / OGT),沖洗次數減少時更容易阻塞;若非得使用小腸灌食,注意放置灌食管路可能引起咳嗽且花費更長時間,應減少醫護人員在aerosol/droplet的暴露,建議幽門管置放時不使用內視鏡或螢光鏡引導技術,並減少進行腹部X光確認,且全程使用N-95口罩及PAPR。
4. 胃殘餘量(GRV)監測無法可靠評估延遲性胃排空及吸入性風險並抑製EN輸量,建議不使用GRV作為監測腸道灌食耐受性指標。
5. 鑑於反抽、處理腸道排泄物、頻繁的腹部檢查評估腸胃道症狀等會增加醫療團隊暴露於aerosol/droplet高風險,強烈建議連續或灌食袋灌食取代批式灌食,若PPE裝備短缺,基於cluster care合併檢測頻率。
6. 隨著需要EN人數增加,pump可能會短缺,pump優先分配於腸道耐受不良者,無pump者,嘗試連續重力灌食。
營養劑量目標及調整
1. 據報告, COVID-19重症患者年齡較大且易有多種合併症,屬再餵食症候群(refeeding syndrome)高風險群,應校正refeeding syndrome,建議不論EN/PN從25%熱量目標開始緩慢增加並監測血清磷,鎂,鉀。
2. 血流動力學尚不穩定時、需要高劑量或增高/增加劑量或多種升壓藥、乳酸濃度升高者,禁用EN,且低劑量PN。
3. 在充分灌流復甦及/或接受穩定的血管加壓藥劑量或持續平均動脈壓> 65 mmHg,可開始/重新開始EN或PN加量。
4. 胃腸道不耐受者,表現無法解釋的腹痛、噁心、腹瀉、明顯腹脹、腸擴張、空氣/液體水平反抽增加、鼻胃輸出增加,強烈考慮使用PN,不應堅持使用EN。
5. 雖然對熱量需求評估最理想情況是使用間接量熱量測定(IC),建議改為使用公式估算取代IC。
6. Propofol使用需計入熱量。
配方選擇
1. 雖然魚油可能有利於免疫調節及清除病毒感染、小胜肽/ MCT配方提高腸道適應性,但仍無法改善治療效果,需考慮增加醫療費用。
2. 若需要額外營養補充品(蛋白粉,益生菌,纖維粉),遵守cluster care,集中給予。
3. ICU第一周急性炎症期即需PN者,小心使用純大豆脂質乳劑。Propofol及fat emulsion的使用需監測TG,部分SARS-CoV2患者出現類似secondary hemophagocytichistiocytosis (secondary HLH),TG是鑑別標準之一。
Prone Position期間營養處置
1. SARS-CoV-2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採prone position為治療策略期間可接受EN。
2. 大多數患者在prone position可忍受胃或小腸EN灌食(如前述應減少小腸灌食),床頭抬高至少10至25度,以減少吸入性風險、面部水腫及腹腔內高壓。
ECMO期間營養處置
1. 腸缺血風險(ECMO/EN患者發生率4.5%)及延遲胃排空是使用ECMO期間EN的主要障礙。
2. 大多數在ECMO後24小時內接受early EN(vs delay EN)相比, early EN改善28天死亡率及零腸缺血為發生。建議在ECMO可EEN,並緩慢達到熱量目標。
總結
1. 對於COVID-19重症患者採集中護理(cluster care),減少醫護人員與患者互動頻率,最大程度減少設備污染且避免病毒轉出ICU。
2. 措施包括:使用連續/間歇取代批式灌食;公式計算能量需求取代IC;避免使用GRV作為EN耐受指標,減少內視鏡螢光鏡技術用於小腸管放置的需求。
3. 像大多數ICU患者一樣, COVID-19患者受益EEN對腸黏膜良好生理反應,但是嚴重COVID-19患者切換PN的機會相對較大且早。
4. EPN對於嚴重敗血症性休克、需要高壓呼吸支持患,有助於降低腸缺血風險,並減少醫護人員aerosol/droplet暴露,及放置灌食管時接觸風險。
噁心嘔吐護理措施 在 加護病房查房日誌 Facebook 八卦
加護病房查房日誌 2021/02/10 專科護理師篇
# 漢他病毒
疾管署公布,一名家住高雄市場附近的50多歲男子,經通報檢驗後確診漢他病毒症候群,是今年首例~ 偶爾就會出現的案例,大家一起來複習一下吧~
疾病概述(Disease overview)
漢他病毒屬布尼亞病毒科(Bunyaviridae)成員之一,為一外層包覆脂質的RNA病毒,易被酒精、一般消毒劑或家用漂白水等化學藥劑去活化~ 不同的漢他病毒各有其特定的宿主,受感染宿主的尿液或唾液中會帶有病毒,但不是所有的漢他病毒都會造成人類感染。
在人類感染方面可分為兩大類:漢他病毒出血熱,又稱腎症候性出血熱(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另一類為漢他病毒肺症候群(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 HPS)。2004年我國「傳染病防治法」,將「漢他病毒出血熱」、「漢他病毒肺症候群」併為「漢他病毒症候群」,並修正為第二類傳染病。
(一)「漢他病毒出血熱」(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常見引起漢他病毒出血熱的5大類的血清型,包括:漢灘病毒(Hantaan virus,HTNV),漢城病毒:(Seoul virus,SEOV),普馬拉病毒(Puumala virus,PUUV),多伯伐病毒(Dobrava-Belgrade virus,DOBV),薩拉島病毒(Saaremaa virus,SAAV)),其中以漢灘病毒對於人類最具致病性,所引發的症狀也最為嚴重。典型症狀為突然發燒且持續3~8天、會產生結膜充血、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嘔吐伴隨臉潮紅等相關症狀,出血症狀在第3~6天出現,而後蛋白尿、低血壓,有時休克,腎病變可能輕微,但有時病程進展亦可至急性腎衰竭且維持數週,個案的致死率為5% ~15%,依據病程可區分為:發燒期、低血壓期、寡尿期、多尿期及恢復期,但是各期有時會有相互重疊情形。
(二)「漢他病毒肺症候群」(Hantavirus Pulmonary Syndrome, HPS):常見引起漢他肺症侯群的血清型 ,包括:無名病毒(Sin Nombre virus,SNV )和安地斯病毒(Andes virus,ANDS)。早期病徵會出現些非特異性症狀,如發燒、疲倦和嚴重的肌肉痛(尤其是大肌群,如大腿、臀部、背部等),半數以上患者同時伴隨有頭痛、胃部不適、 噁心、嘔吐、暈眩、寒顫等現象。通常在發病4~10天後會開始出現咳嗽及呼吸急促等症狀,一旦心肺症狀出現後,病程可能快速發展至呼吸衰竭與休克。漢他病毒肺症候群患者,多無出血或腎臟方面症狀,腎臟及出血症狀只發生於部分重症個案。此外,80%以上的漢他病毒肺症候群患者血小板會降到150,000個/毫升以下。漢他病毒肺症候群導致死亡的原因大部分與呼吸衰竭有關,致死率高達35%~50%,存活者大多在數週至數月後可恢復正常肺功能,少數個案留有肺功能缺損的後遺症。依據臨床病程進度可區分為:發燒期、低血壓期及肺水腫、多尿期和恢復期。
傳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不論是漢他病毒出血熱或是漢他病毒肺症候群,主要途徑係經由呼吸道吸入鼠類分泌物或排泄物飛沫所感染。臺灣地區目前至少有嚙齒目的溝鼠(Rattus norvegicus)、亞洲家鼠(Rattus tanezumi)、鬼鼠(Bandicota indica)、黃胸鼠(Rattus flavipectus)、家鼷鼠(Mus musculus)、小黃腹鼠(Rattus losea)、赤背條鼠(Apodemus agrarius)及食蟲目的錢鼠(Suncus murinus)等八種漢他病毒宿主存在。其中錢鼠 (臭鼩)、溝鼠、家鼷鼠及亞洲家鼠等物種,容易出現於人類活動及居住的環境區域。病毒出現在被感染而無症狀的齧齒類動物之尿液、糞便及唾液中,除由肺部中可發現高濃度的病毒。人類一旦吸入或接觸遭病毒污染的空氣或物體或被帶病毒之齧齒動物咬到即會受到感染。某些特定職業為感染漢他病毒的風險族群,例如:動物防疫人員、農夫、士兵、打掃或清潔人員、勞工族群等。台灣歷年的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數為0~10例,職業別分布呈零星散發情形。整體而言,仍需視周遭生活環境的鼠類分布情形或直接或間接接觸漢他病毒機會多寡而定。
直接從人傳染給人,機率極低,但仍有可能。目前只有在1999年阿根廷發現,因安地斯病毒(ANDV)所引起的漢他病毒肺症候群,曾有人傳給人的情形;而引起漢他病毒出血熱的病毒型別,目前仍未出現有人傳給人的案例報告。
檢驗和診斷(Laboratory testing and Diagnosis)
漢他病毒的感染須經由實驗室診斷的確認,目前主要的檢驗方式包括:病原抗體的檢測、病毒抗原如組織切片免疫化學染色、病毒核酸檢測等。免疫螢光抗體測定法(IFA)或酵素免疫分析法(ELISA)為目前較為常見的檢驗方式,可用以檢驗出IgM或IgG抗體,大部份病人於住院期間即有IgM或IgG抗體產生,螢光定量聚合酶連鎖反應(Real-time RT-PCR),則可應用在感染初期,以檢驗是否有病原體存在.,病原體培養極為不易。
治療方法 (Treatment)
不論是漢他病毒出血熱或是漢他病毒肺症候群感染,目前並無特殊治療方法,主要施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就是沒有藥啦)⋯ 若懷疑病患為漢他病毒肺症候群,需儘快給予氣管插管提供氧氣治療,病人情況可能獲得改善,以渡過呼吸窘迫症候期。注意避免給予過多補充液,以免造成肺水腫的惡化,並需隨時注意監測其體液及電解質平衡以及觀察血壓的變化。
加強鼠類防治與環境清潔,是最好的防疫措施喔~ Puipui~
噁心嘔吐護理措施 在 【噁心/嘔吐評估處置-值班系列】病人吐得不要不要該怎麼辦 ... 的八卦
噁心 /嘔吐Nausea/Vomiting相信從小到大大家都有類似的經驗,也都很討厭。 ... 臨床上,癌症病人的噁心嘔吐問題,尤其是在化學治療的病人尤其嚴重。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