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的貨幣|
昨天看到台灣新聞的社群媒體分享了一個關於振興券的網紅影片,影片中的財經還是理財網紅用星巴克舉例子,說:「用振興券去買星巴克,到後來喝到上癮很不划算。」影片的最後,還有台北市長柯文哲說應該直接給錢的影片。
首先關於台北市長說的「直接給錢讓有需要的人付房租水電」,振興券是振興經濟,而非紓困金,完全是二回事。市長說的紓困金,去年疫情以來我們法國發放了不少,從每個月1500歐到後來的一萬歐。法國的這個紓困金,讓我從一開始就看到了人性的貪婪,很多沒有經濟困難的人想辦法作帳申請,然後爽爽拿著政府的錢去渡假不做事。
再來是網紅說的星巴克問題,如果大家拿到振興券,最好是支持小型的在地商家。支持在地商家這件事情,法國從去年第一次解封後就常常呼籲,因為大集團企業面對海嘯比較能撐住,撐不住的往往是獨立商家,所以巴黎的幾波疫情之後,很多原本不錯的店都倒了。所以請大家切記,拿到振興券後一定要好好支持一下獨立的本地店家。
最後還有一個小地方,就是如果因為使用振興券而喜歡上某種消費行為後該怎麼辦?很好啊,就繼續給他消費下去啊。我個人不只是享樂主義者,而且相信貨幣就是要流通,人生苦短又何必當個守財奴?如果一二杯飲料或買個東西可以為自己帶來短暫的幸福感,為何不對自己好一點?
下圖:好多網友都在說義大利冰淇淋好吃,沒錯,我們家在炙熱的夏天當然也沒錯過。不過巴黎地方媽媽的嘴很挑,吃了一路之後覺得最好吃的是佛羅倫斯下圖這家的水蜜桃與無花果冰淇淋,新鮮水果滋味豐富而且甜度適中。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4萬的網紅賢賢的奇異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海奧華預言 #預言 #thiaoouba prophecy Thao說:我們可以任意的創造身體,也可以隨意讓肉體復活, 所以你在我們星球上面沒有看到小孩和老人 Thao過後又說:為什麼他選擇了米歇, 是因為米歇是在地球上,少許擁有矍扣(Soukou)的人, 矍扣就是一個靈體在不同星球或者是不同...
享樂主義例子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高興與驕傲
文/佳家人際智能開發心理治療所 所長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學習情緒管理,最重要的起步,就是得知道自己有情緒,不否認它的存在。
【學習情緒管理】
所以,一個常生氣,而造成自己與他人困擾的人,想改善如此現象,不是單純要他不生氣,而是讓他清楚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生氣?會用什麼方式氣?通常會氣多久?造成自己與他人有什麼影響?
然後,再談到,還有什麼其他的表達方式?以及,什麼方式可以讓自己的生氣強度與頻率降低?
同樣的,當一個人快樂的時候,也別叫他別快樂。別快樂?快樂很好,為什麼有人會要人別快樂呢?
譬如,我跟孩子們一起上課,講到開心的事,孩子們說到自己考試成績很不錯,是值得開心的事,我通常回應:「你很努力,所以得到好成績」,然後加分。不過,很多孩子提到,父母通常會有的反應,會是「不可以驕傲」、「不要太高興」、「不要太得意」……
【高興影響了自信】
父母為了孩子們的將來著想,希望他的人際關係和諧,這無可厚非。我們華人處在團體主義的文化底蘊下,有這樣的教養模式,想來也是自然。只不過,一個人經過努力,有了好成績,自然而然會高興,馬上就跟驕傲或其他負面特質,畫上等號,慢慢造成一個人可能從小在某種情況下高興,就會接受到環境的負面回饋,而「不敢高興」。
一個人,因為自己的努力,有好的表現,還不能高興的狀態,實在不近人情。延伸來說,就影響了自信。
【引導孩子處理高興的情緒】
促進人際和諧,是很好的用意。但在操作上,可以有些彈性,也應當多一些討論、對話的空間。像是,孩子高興的時候,首先予以鼓勵,也讓我們放開我們的情感,真誠的表現出替孩子高興的情緒。最好,是讓孩子理解,他的行為與後續情緒的關係。
然後,跟孩子討論,他的高興,會怎麼表現出來?會不會讓其他同學不高興?如果讓其他同學不高興,我們該怎麼辦?我們所處的文化,如何看待「高興」這個情緒,或表達「高興」?
實際在上課的時候,我通常如是操作。某個孩子分享自己考得好的高興,另一個孩子分享自己考得差的難過,我就會請兩邊都分享自己聽到對方表達時的心情,以及點出他們剛剛的表現方式,是否跟他人的負面情緒有關。如果某方不舒服,那麼,希望對方該怎麼表達,也可以拿來討論。
【情緒的過與不及】
「勝不驕,敗不餒」是我們表現在外的行為規範,但是內心真實的情感,輕易否定,會讓我們在處理情緒的時候產生困難。「滿招損,謙受益」那是人事演變的至理,要對照到現實生活中,引導、印證,才會讓一個人更清楚,如何把抽象概念,變成具體行為,讓自己自然謙虛,而不流於矯揉造作。
從正面來說,一個認知到自己,會感到快樂的事越多,越能抵禦負面情緒的衝擊。快樂的道理,也是要足夠多的體驗之後,才能有深入心底的體會。
像是,嘗了一次快樂的甜頭,人性自然,就會想要持續有如此感受。然而情緒過滿,即使本來是正面情緒,也會產生些問題。不斷追逐快樂,那可能無意中流於感官享樂,那就有不少負面效應,例如:網路成癮、物質濫用……,可以討論。
又像是,明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卻因為短暫獲利而高興,那麼,任由自己的欲望膨脹,而忽略了自己的惡行,那就易流於「貪」。譬如,近來沸沸揚揚的食品安全問題,或者排放汙水影響環境的例子,在相關主事者的心理歷程,不難發現「貪」的存在。
【洪老師的叮嚀】
人的行為,可以化約到情緒、動機層面去探討。如果否認情緒,那很多事都談不好,也少了許多教育孩子、認識自己的機會。
大人因事煩躁,孩子在一旁,因開心而多話,可能讓孩子遭受一陣責罵。該讓孩子知道的,不是開心有錯,而是表達開心的方式,使得旁人受到影響,可以換個方式處理自己的開心。如此區分,才算把情緒與行為放對了位置,人才能心安,也自在。
http://www.top945.com.tw/celebrity_Data.asp?ID=165
享樂主義例子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八卦
【巧克力殖民主義】
打從哥倫布(Cristóbal Colón,1451-1506)於1492年開始,在西班牙君主夫妻:國王費南多二世(Fernando II de Aragón el Católico,1452-1516)與女王伊莎貝拉一世(Isabel I la Católica,1451-1504)支持下,航向滄茫大海,前往遙遠東方尋覓利潤豐厚的香料與黃金,卻不小心四度橫越大西洋發現美洲新大陸後,這塊尚未被利慾薰心歐洲人染指的淨土就此迎來急遽變化。
先是哥倫布抵達加勒比海鄰近區域和中美洲,後有科泰斯(Hernán Cortés,1485-1547)在墨西哥建立西班牙殖民地,其中共同點都是大肆殺戮原住民與摧毀當地文化,比如科泰斯最為人所知的〝事蹟〞就是一手傾覆曾在當地權卿一時的阿茲特克帝國。
雖說1428年才由三個城邦組成帝國,阿茲特克文化在西元14-16世紀已高度發展,雄踞於現今墨西哥中部與南部,成為當時美洲最發達的文明體系。不過就在1519年國力達到巔峰之後才一年光景,便來了一個不速之客-科泰斯。起初阿茲特克人還以為科特斯是他們所愛戴的白皮膚天神〝羽蛇神〞降臨世間,全國上下皆給予熱烈歡迎,想不到這正是巨大災難的開始。
除了兩位君主先後被西班牙人俘虜甚至殺害,這些西班牙人還帶來了致命的天花病毒。美洲原住民久居歐洲境外,對於病毒絲毫沒有招架之力,短時間內便造成大量死亡,根據後世史學家推估,原住民死亡人數大約佔當時人口比例50%以上,甚至高達90%,簡直是另一種形式的種族大屠殺。
其實科泰斯當時帶領的西班牙軍隊規模不超過1000人,但一來有天花肆虐,二來利用帝國內部勢力矛盾使其彼此鬥爭,再來就是那時美洲並沒有馬匹,當西班牙人的戰馬對上一臉無辜,適合負重駝物卻不利衝鋒奔跑的羊駝(Llama)時,阿茲特克人完全無法招架,可說是所向披靡無人可擋。
接下來發生的故事當然就是西班牙在美洲陸續建立殖民地,不只加勒比海諸島,北美西部沿岸,即如今的美國加州,直達阿拉斯加,都曾是西班牙帝國領土。直到19世紀,這些殖民地陸續爆發獨立運動,西班牙才乖乖讓出殖民地,這也是為何現在中南美洲多通行西班牙語,而加州到處都有西班牙地名、路名和西班牙遺跡的原因。
========================
對於西班牙殖民歷史稍有概念後,終於要來聊巧克力了。
古時候交通與資訊傳播方式大多受到限制,除了地緣關係之外,貿易和戰爭往往是異文化接觸碰撞最直接的方式,比如加起來纏綿共數百年的十字軍東征和蒙古西征,便是東西文化交流的顯著例子。
若要說起地球史上最大規模的文化交流,大約是從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起,人類開始大規模航海活動,讓舊世界與新世界彼此的生態、物種、文化,甚至病菌都有了相互流通的機會。這般從此扭轉地球文明的多重現象,被美國歷史學者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1931-2018)稱為『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
科泰斯顛覆阿茲特克的墨西哥文明也是『哥倫布大交換』一例。
除了將西班牙文化傳播至美洲,阿茲特克的產物也被他帶回了西班牙,巧克力就是如此來到歐洲。據說當科泰斯在解決兩任阿茲特克皇帝,征服墨西哥後,於1527年回到故鄉時,餐桌上已經每日必備一整壺熱巧克力,只是不同於阿茲特克人會在巧克力裡加入麝香和辣椒,科泰斯頂多加入香草和蜂蜜。
阿茲特克人將巧克力視為諸神的飲料〝tchocoatl〞,將巧克力豆烘焙炒過,輾壓磨碎,再和滾水調和後製成,不但神聖,同時具有催情效果,只有貴族和士兵有資格享用。為了增添香氣和美味,還會再加入蜂蜜、香草、麝香和辣椒,若是用於戰場需求,還可加點玉米粉增添熱量。
直到現在,比較傳統的墨西哥料理中還有巧克力辣醬(Mole Poblano)燉肉等菜色。人在加州,恰好有許多機會可以品嘗到老墨菜,不得不說,這些巧克力料理其實滋味豐富頗為美味。
========================
早在西元前1000年左右,中美洲古文明馬雅帝國時期便已開始栽種可可樹,而可可的學名〝Theobroma cacao〞要到1737年才由瑞士知名學者,現代生物分類學之父-林奈(Carl von Linné,1707-1778)命名,意喻〝神的食物〞。
雖說科泰斯本倫相當喜愛巧克力飲料,但也要到1585年,第一艘商船從墨西哥運來大量可可豆,即使價格高昂,仍是迅速銷售一空,巧克力才從西班牙開始往歐洲各國散布開來。與我們如今熟知的巧克力甜點不同,十七世紀的歐洲人會把巧克力加入許多菜餚,其中有鹹有甜。
而連續兩位來自西班牙的法國王后:路易十三王后〝奧地利的安妮〞(Carl von Linné,1707-1778,因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源於奧地利,故有此名)與路易十四王后〝西班牙的瑪麗•特蕾莎〞(Maria Theresa of Spain,1638-1683)在母國時期便養成對於巧克力的喜愛,於是最擅於上行下效拍馬屁的凡爾賽宮廷也開始流行起巧克力。
1659年,巧克力型態有了重大進展,終於從液體進化成固狀,但卻要等到1774年才首次成為甜點用料,被做成巧克力手指餅乾,這時候距離法國大革命也不遠了。之所以要等到這麼晚才吃得到甘甜可口的巧克力餅乾,有部分是因為可可原料依舊昂貴,貴重到被當成藥品使用→如同在17世紀中期,歐洲人在加勒比海海域大量種植甘蔗製糖之前,糖也非常珍貴,珍貴到任何含糖的糕餅都被視為可治療百病的藥物。
隨著歐洲人在加勒比海製糖事業愈形擴大,蔗糖也跟著普及。然後1828年時有位荷蘭人范.豪登(Coenraad Johannes van Houten,1801-1887)找到去除可可脂的方法,讓可可更方便製成粉末,且可可粉更容易溶解於水中,巧克力製作自此有了重大突破,各種成品形式也越來越多樣。糖加上巧克力,這個甜蜜又邪惡的組合迅速在歐洲人的日常飲食中勢如破竹,攻城掠地。
========================
巧克力既然逐漸成為歐洲人飲食內容的要角,自然也會被畫家記錄下來。
靜物畫最早源自古希臘羅馬,比如龐貝城出土的壁畫中便已可見到,到了16世紀時成為繪畫分類中重要的單獨流派,讓許多畫家藉此實驗畫面中物件的各種排列與構圖效果。
17世紀荷蘭靜物畫一直在此中佔據相當地位,不僅數量龐大,從畫中物品象徵和各種宗教隱喻,都讓人得以一窺當時的文化氛圍。不同於荷蘭食物靜物畫裡的成堆食物和器皿通常看似隨意擺放,以營造一種正在用餐的動態感,西班牙靜物畫通常會讓物品整整齊齊排列妥當。這些有趣的對比或許也顯示出,荷蘭以經商貿易的中產階級為主,階級與財富較為平均的社會情境,相較於西班牙仍是君主威權與宗教宰制下階級分明的相對差異。
========================
巧克力在歐洲最早於西班牙開始風行,因此西班牙食物靜物畫之中時常出現巧克力也很合理。被譽為『西班牙卡拉瓦喬』的西班牙巴洛克畫家祖巴蘭(Francisco de Zurbarán,1598-1664)因其出色運用卡拉瓦喬的明暗對照技法和暗色調主義而有此稱號,除了宗教聖徒之外,靜物畫也是其專長主題,《靜物與檸檬、柑橘和玫瑰》(Still-life with Lemons, Oranges and Rose)是他在1633年時作品。
祖巴蘭擅長採用巴洛克藝術中著名的強烈明暗對照方式凸顯主題,但畫風較為嚴謹,缺乏實驗性→猜測應該是個古板的傢伙。他與委拉斯貴茲(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1599-1660)同為西班牙17 世紀藝術黃金時代最重要的兩位畫家。祖巴蘭一輩子沒去過義大利,是否有臨摹過卡拉瓦喬作品也不可知,但卻是終生卻堅守暗色調風格。
《靜物與檸檬、柑橘和玫瑰》堪稱他生涯靜物畫顛峰之作,也是唯一畫家本人在作品上簽名的靜物畫,請努力瞧瞧畫作右下角便可見到。畫面中有一盤檸檬、一籃橘子,上頭點綴幾株柑橘花,另外還有一杯巧克力和一朵粉色玫瑰;為了突顯主題,背景漆黑一片,桌面也使用暗棕色調處理。
========================
祖巴蘭以極為細膩寫實方式描繪這些物品:檸檬在熠熠生輝銀盤上反射出的倒影、中間柳條籃的精緻細節和在光亮桌面上的柔美映照,與其他物品大量細節完美呈現。整個畫面的光影技巧可說發揮得淋漓盡致又微妙精準。對比暗調背景和桌面,確實成功突顯了水果的明亮色調。這些出色技藝都可顯示出畫家對於油畫顏料的精深了解和善於運用。
畫面中物件看來彼此不太相關→有人同時喝熱巧克力加檸檬汁嗎?此類主題傳統上可以解釋成對聖母瑪利亞的敬意。以這個角度來看,檸檬可視為真誠,柑橘代表貞潔,玫瑰則象徵神聖之愛。而且畫面構圖分成三部分,也可認為是基督教義中的三位一體。
雖說從宗教角度說來,所有解釋都頗為符合情理:在強光照映下,畫面裡結構單純的物品擺置從陰影中浮顯出來,形成堅定穩固的存在效果,水果也如同雕塑般凝結於空氣中,讓畫作氣氛都神聖莊嚴得像是教堂祭壇畫。像這般從日常事物中看見神的寓意,正好便是西班牙傳統宗教精神。
但實際上從來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這是祖巴蘭本倫要表達的意圖。
根據後人進行X光照射分析,其實畫家原來還畫了一盤焦糖甜薯(sweet potato,可能類似今日拔絲地瓜),甜薯其實也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才從中南美洲引進的植物;以年代來看,此時甜薯出現在歐洲的時間不過約莫30年左右。這種運用昂貴蔗糖製作的食物在當時絕對是只能由富貴人家拿來品味兼享樂。
所以若純粹使用宗教意涵解釋這幅畫作,可能就太狹隘了
========================
既然顏料底下藏著焦糖地瓜,不妨也可以嘗試以世俗角度觀看。
檸檬因為結實眾多故象徵豐饒多產。籃子裡的柑橘和橙花通常也代表婚姻。熱巧克力加上蜂蜜或蔗糖的甜味在當時很受女性歡迎,而且這杯熱巧克力放在象徵女性的玫瑰花旁邊,暗喻可能是為某位女性準備。因此又可以看成與女性婚姻和家庭生活有關。
另則熱巧克力的出現也說明自從科泰斯征服阿茲特克,帶回可可後,巧克力逐漸成為西班牙人日常飲品,於是這項被我們現代人早已習以為常的甜點,在西班牙靜物畫裡,同時標識著西班牙帝國殖民勢力的狂妄擴張與傲人榮光,更或許也是畫家為祖國殖民志業自豪的表現。
#2019秋季講座~台中場報名開跑,請點進活動頁面留言報名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390793841188512/
#想吃巧克力了嗎
#西班牙 #巧克力 #巴洛克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享樂主義例子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評價
#海奧華預言 #預言 #thiaoouba prophecy
Thao說:我們可以任意的創造身體,也可以隨意讓肉體復活,
所以你在我們星球上面沒有看到小孩和老人
Thao過後又說:為什麼他選擇了米歇,
是因為米歇是在地球上,少許擁有矍扣(Soukou)的人,
矍扣就是一個靈體在不同星球或者是不同等級的星球
(以肉體)活過了81世人,而在81世你又回到了地球,
9,就是一個宇宙數字,人類的靈體分九級,星球也有分九級,
米歇的靈體九次九重的生命,也就是81次,完成了一個大輪迴。
過後Thao也帶他去看了他幾次的前世,解釋給他知道
每一世所學到的東西,還有因為身分不同而學到了不同(經歷)
過後thao也講到了亞特蘭提斯,那亞特蘭提斯我也做過很多的影片啦
大家可以去看看
他就說:大概在三萬年前,有一些白種的瑪雅人是源自於姆大陸的,
去到了埃及,也教導阿拉伯人用阿拉伯數字,
其實阿拉伯數字是源自於姆大陸的
最後就到達了埃及,那時候的原住民叫阿然課,也就是埃及人,
一個叫涛司的亞特蘭提斯人,開始教導埃及人靈性休養,
也仿照姆大陸在埃及建造金字塔,只是它的金字塔就比姆大陸的小三倍。
用大概九年時間就完成了。
關於高文明的外星人一直都有探訪地球,但是卻不能被人發現,
是因為他們需要遵守宇宙法則,否則災難就會降臨。
那米歇就不明白為什麼,高級的外星人來到低級的星球是不能的呢?
他就以為低級去高級是不能,但是高級來低級也是不能?
thao回答:向上向下都不能,向上是違背宇宙法則,那如果向下,
你的高級靈體不可能存活在一個拜金主義的星球。
他就拿了一個比喻,如果一個人穿到乾淨的鞋子還有襪子,
你硬要他踏進一個很多爛泥的農田,他也不可能還保持乾淨吧!
Thao也繼續的說:希伯拉(Hebra)星曾經有艘緊急飛船降落
在地球上,它降落地點是在俄羅斯的克拉斯奴達得(Krasnodar)
由於他們的星球過多1000年後就會冷卻,因此在宇宙中
探索可以居住的星球,但是在途中飛船就緊急降落在地球上,
降落後只剩下一男二女,
那就是婁巴那恩(Robanan,還有萊維納(Levia)和戴納(Dina),
而他們的後代就成了猶太民族。
所以聖經裡面出現的第一個人並不是亞當,而是婁巴那恩(Robanan),
而他的妻子並不是夏娃,而是有兩個妻子,
就是萊維納(Levia)和戴納(Dina),
而他們也沒有和其他的地球人混血,那希伯拉人來到地球後,
海奧華人也提供很多次援救,也懲罰過他們很多次,
所多瑪和蛾摩拉這兩個城市就是被海奧華飛船消滅的
這兩個城市是在聖經裡面,上帝用天降之火來消滅的,
它在消滅之前也嘗試過用很多方法去勸導他們,但是就不果。
所以他們不得不殘忍。當中還有很多聖經的故事
海奧華人如何去幫助他們等等,
那由於是比較多還有比較爭論性,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吧!
而真正的上帝(造物主)那就是超智神靈
並不會跟人們講話的,大部分都是海奧華的人,
因為所有靈體都是被超智神靈所吸引的,而不是他去依靠人們的。
由於軀體死亡過後,靈體就會忘記前世的記憶,
但是也會有一些殘留的記憶,這種我們叫即視感,(dejavu),
也有人想起前世記憶等等,我在前世記憶的人們影片裡面也有講到,
大家可以去看看。
那在新約裡面,處女瑪麗亞誕生了耶穌,
其實是海奧華人植入了胚胎,而這個靈體就是海奧華上的人,
當時其實沒有東方三聖賢,而是海奧華人指引牧羊人
去到處女瑪利亞誕生耶穌的地方
而在伯利恆上空的明亮恆星,也就是海奧華人的飛船。
那由於靈體轉換嬰兒之後,他不可能立刻記得前世的記憶,
他雖然擁有高級靈魂的肉身,但是他也不可以讓
瞎子看見,瘸子走路(應該讀Que),讓死人復活等等
而這個耶穌十四歲的時候,就跟他的兄弟奧日凱
去到了印度,到了緬甸,然後去到了中國
最後就到了日本的神溝(shingo),但是奧日凱他的兄弟
就在途中被人殺了,因此他留著一束他頭髮來紀念奧日凱
他就在Shingo這個地方結婚生子,生了三個女兒,
在那裡他活了45年,最後葬在那裡,
而在墳墓裡面也有一束頭髮,那就是紀念奧日凱的頭髮
大家可以去網上尋找日本的耶穌墳吧!
那麼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面的人又是誰呢,他是一個海奧華外星人,
叫阿利歐克(Aarioc),首先他被帶到了猶太的沙漠,
而他海奧華的雙性身體被改造了,有了基督的身體,
而創造他身體的人就是七聖賢,涛拉。
Thao說:我們可以任意的創造身體,也可以隨意讓肉體復活,
所以你在我們星球上面沒有看到小孩和老人。
接下來阿利歐克發生的事情,你們也知道了,
而他本身之前已經知道了,因為他和thao來到星球之前,
就預知這些事情的發生,他只是用靈體暫時居住肉體來完成使命
而他當然有能力令瘸腿的人可以行走,
讓瞎子看見,讓死人可以復活等等。
當他被釘死在十字架的時候,他們就立刻弄走了他,把他帶回了飛船,
然後令他復活,在第三個晚上,他用他的新身體再次的出現,
因此證明他的復活,表明此生確實有來世,
因為多疑的地球人一定要你提供證據,
但是無論你提供什麼樣的證據,他們都有方法去質疑和反駁你,
阿利歐克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他復活的時候,
托瑪斯Thomas看到了(復活的耶穌),他的身體
也看到被釘的傷口,但是看到還不能讓他相信,
他必須要觸碰那個傷口,但是給他觸碰傷口過後,
他又覺得這一個是不是魔術來的。
阿利歐克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和一些低次元的人們辯論,
更教導他們愛和上帝,這裡的上帝就是超智神靈,
要彼此的相愛,一些關於靈體不滅還有靈體的最終歸屬。
就是回到造物主的懷裡,也就是超智神靈的裡面。
這裡還有討論很多宗教的議題,大家可以去看這本書
例如好像我之前講的十字軍,還有西班牙人入侵阿斯特克文明等等
的那些假借宗教名義去做的一些惡行。
如果你們要提升自己的靈性休養,
不需要去到特殊的地方或者是環境,
你必須通過冥想和專注,那兩者是不同的,
通過專注的方法,你可以和自己的高級自我溝通,
請他幫助你解決物質世界的一些物質問題,
而不需要跟一些所謂的大師學習,
因為在地球上,沒有一個人可以稱得上大師,
那唯一一個就是耶穌,但是現在的宗教已經偏離了他的原意
甚至是比2000年前更糟糕。
所以在地球上的人們,需要自己學會,從自己的內心深處找答案,
不應該等待所謂的大師去給引導的,因為沒有一個人知道你心中的答案。
最後thao帶他回飛船,thao給了米歇可以看見
輝光還有可以理解語言的能力,
米歇這個時候就看得到thao還有其他人身上的輝光,
但是thao把這個能力放了個時限,因為地球人沒有什麼輝光,
看了之後會失望,第二,就算你看得到輝光
但是你不會讀輝光,也是沒有用的,在回到地球的途中,
米歇就問了thao為什麼他們是兩性的,Thao就跟他說:
他們已經進化到極限了,可以激活身體不再衰老,也可以使它復活,
或者是創造另外一個。人的身體可以有九重,
其中兩個,一個叫液態身體,另外一個叫生理身體,
液態身體影響生理身體,而生理身體影響著物理身體。
在液態身體裡面,有六個主要的部位,叫卡歐拉(Karolas)
和瑜珈裡面的生命能量中心的查卡拉Charkas有點相似,
第一個地方就是在雙目之間,離鼻子大概1.5mm這一個地方,
進去的地方其實就是松果體的地方
thao也是經過了這個地方,把輝光和理解語言的能力傳授給米歇
而液態身體的最底部就是在性器官那邊,他們叫做mouladhara,
瑜珈裡面叫Sacred,也是另外一個非常重要液態身體的能量中心。
正常的靈體大概有四十萬億個電子,是在宇宙創造的時候就有了,
每個電子都有自己的‘記憶’,當人死後,
它們百分之19的電子就會和宇宙的電子結合,
按照宇宙法則,成為新的生命體,或者是樹木和動物等等,
而百分之81就會和自己的高級自我結合,
那由於是高級自我,就是派靈體去到你身體的,
(因此當你在睡覺時),靈體就會離開去跟高級自我
傳送一些重要訊息,或者是接收它下達的命令或者是指令等等
所以有些人就是睡醒過後,會想到一些解決事情的方法等等
但是嘈音就是會破壞靈體電子的產生,
所以如果有些人說他看得到鬼,那一定是他靈體的電子有些受損了,
而看到剛才所說的,百分之十九的殘留電子,
當人死後,由於是某種靜電作用的關係,
這些電子就會好像一個人的身體(形狀)一樣,
在被大自然再次使用之前,它會有一段時間去尋找它知道的地方,
或者是熟悉的地方,例如是它喜歡或者是憎恨的地方。
到最後,米歇就回到了地球上,
像之前海奧華人們吩咐他,要把這個經歷寫下來
他就寫了這一本書。
我已經儘量的簡短去解釋這本書,但是因為內容龐大,
還有它形容的東西非常的仔細
所以希望大家真的是好好的去看這一本書。這本書的確讓人腦洞大開。
我知道我不可能用幾集影片就能來解釋所有的東西,
因為很多細節他形容得太仔細了,
如好像海奧華星球上面的動物還有植物的形容,
還有解釋宇宙中的一些解釋不到的東西。
那當他出了這本書過後,當然一定是有很多人去挑戰他,
就是要他拿出證據,或者說他一定是腦袋有問題啊,
或者是不是他自己幻想出了的東西。但是他沒有去反駁,
因為如果是他真的沒有去過這個經歷的話,有個人寫這本書給他的時候
他也會覺得寫這本書的人一定是有幻想症。
也有人諷刺他,說他可以創造一個新宗教等等。
那你相信他講的故事是真的嗎?
其實這本書帶給人們的訊息是很重要,第一,不要被金錢綑綁,
第二提升靈性休養,雖然我們的生命離不開金錢,
但是到死的那一刻,金錢也是拿不走的。及時享樂,
在短暫的人生中,體會(生活的)甜酸苦辣,
而不是一直的埋頭為了金錢而苦幹,好好提升自己的靈性休養吧!
那好啦!大家如果喜歡這個一系列的海奧華影片,
那麼記得分享這個播放清單給你朋友看,
那如果你覺得我影片做得不錯,也可以訂閱HenHenTV
或者是直接加入會員,來支持我做更優質的影片吧!
好啦!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

享樂主義例子 在 Re: [問題] 關於享樂主義的矛盾(the paradox of h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 引述《MathTurtle (恩典)》之銘言:
: ※ 引述《sonnight (甯)》之銘言:
: : 我再說清楚點好了
: : 我有疑問的並非是享樂主義的矛盾的這個"概念"
: : 而是這個概念在現實中真的存在嗎?
: : 因為林火旺教授所使用的論證方式並不是從任何具有確定的基礎出發
: : 也並沒有解是幸福的定義為何(或許根本無法定義)
: : 而是似乎已經預設的現實中存在著幸福,並且讀者內心對於幸福的了解與他是一樣的
: : 所以取得幸福的方式自然也是如此
: : 這讓我極端的困惑
: : 因為可能產生如下的問題
: : 1.假設我的興趣是打羽球,並且藉由不斷的實踐之後,我可以了解到打羽球會讓我產生愉悅
: : 於是每當我心生沮喪或感到挫折,我就去打羽球轉換心情
: : 這例子似乎表達了人是可以藉由生活中的一些興趣與志向找到幸福的?
: : 2.林教授說有些會直接對官能產生愉悅的事物長久下來是有害的,比如說:喝酒等
: : 所以是不是代表他認為幸福並不等於短時或一順的愉悅,而至少是要有時間量度的
: : 或者說,以效益主義的觀點來說,是長期下來利大於弊的
: : 那,假如我喝酒適時適量呢?是不是喝酒反而變成我放鬆緊張生活的調劑呢?
: : 簡單來說,在這個矛盾裡面,我覺得定義很模糊,論證很模糊,結論也很模糊
: : 有人可以解答我的問題嗎?
: 你這裡講的似乎不是享樂主義的矛盾要講的。
: 享樂主義的矛盾要講的, 是說, 像你的1所講的, 假設我的興趣是打羽球,
: 那我打羽球可以獲得快樂, 這時的「快樂」是伴隨打羽球而來的附加結果。
: 也就是: 我的目標是打羽球, 而我的附加結果是快樂。
: 但如果我的惟一目標是「快樂」本身呢?
: 我們也許會發現, 當目標是快樂本身, 而不參雜任何其它東西時,
: 反而我們得不到快樂 (重點在於不能有其它東西為目標)。
: 因為如果我是透過打羽球而快樂, 那打羽球也是我的目標之一,
: 如果我是透過吃美食而快樂, 那吃美食也是我的目標之一, 以此類推。
: 嚴謹一點, 這矛盾大概是以下的推論:
: 1. 如果我的目標是X, 那最好的方式應該是直接追求X, 而不是透過Y來追求X。
: 2. 直接追求快樂, 而沒有參雜任何其它的目標, 反而追求不到快樂。
: 3. 因此, 如果我的目標是快樂, 那我反而追求不到快樂。
感謝M大和各位這麼熱心回答我的問題
不過這樣似乎衍生了一些問題,我想再提出來討論一下
因為我個人是哲學的初學者,對於這門學的一些詞語的使用並非那麼熟練
所以我盡可能的使用我會使用的字彙來表達我的疑問
問題1.
按照享樂主義的矛盾這種論證模式,似乎可以套用在所有抽象價值之上
比如說我想要尋求正義,但卻需要透過司法
我想要追求愛情,那得找個異性來加以互動
這樣似乎所有的抽象價值都得透過現實的活動或物質的追求才有可能達成
而每一樣現實的活動在剝離了這樣的抽象價值之後,
似乎也沒有剩下任何價值值得人去追求?
例:假設我打羽球一點都不覺得愉悅,勝利或失敗都沒有感覺,體能也不會因此而增加
那我似乎根本就不可能去打羽球了?
這樣的話,"那最好的方式應該是直接追求X"這句話似乎沒有任何意義
因為所有抽象價值的達成似乎都必須透過這些近乎工具似的活動
而無法直接追求,再者這些活動之所以會讓人想要實踐
似乎就是因為它能帶給人抽象價值的緣故,
所以,當我想要追求快樂的時候,羽球似乎不是我的目標?
因為如果有其它的活動能達到一樣的快樂時,那我一樣會加以實踐
這樣來說,享樂主義的矛盾裡面的論證1.
"1. 如果我的目標是X, 那最好的方式應該是直接追求X, 而不是透過Y來追求X。"
似乎是因為我們社會習慣所產生的偏見?
因為追求抽象價值最好的方式似乎都要透過活動來達成
問題2.
上述論證裡面的"追求"這辭意是否包括能使用工具,或者借助其他活動呢?
畢竟像我上面所打的,羽球之所以吸引我,很有可能是它所帶來的抽象價值
而非羽球本身,
若是如此,那我在追求快樂時似乎只是借助了某種工具而非以它為目標
那享樂主義的矛盾似乎會不存在?
打完之後都覺得我自己有點吹毛求疵....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47.209.12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