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我的語言學習】
從屁孩時代到少女時代來到現在的美少女時代🎀
我對語言一直有著滿滿興趣,熱度絲毫沒有隨著年齡減弱耶
對我而言學習語言是傳達心思最方便的途徑了。
包括肢體語言,甚至到寵物溝通(?)
每種語言溝通 都讓我著迷🤤
小時候最喜歡的科系是英文,講著流利英文的人會被我投以各種羨慕😍
後來受家人的影響選了日文相關科系,一唸就唸了七年
🎎一頭栽進”空逆 機挖”的世界。
應該滿多人知道大學我讀的是外語學院
很後悔那時候明明有好的外語環境,卻沒有好好利用資源精進自己的英語能力
出社會工作後加上常常出國旅遊 ,就會大徹大悟長輩常常說的話:英語要學好很重要
英文能力真的太太太太重要了!📚
(好的,看來我現在也到了要感悟的長輩年紀了)😂
尤其當你在國外新認識了一些朋友
無法跟對方暢所欲言聊天的時候,就會恨天恨地,恨鐵不成鋼😭
怎麼就說不出口了呢,當下捶心肝的那種念頭真的很令人沮喪!!
時代改變,網路真的帶給我們這時代太多便利性。
很輕鬆能夠在線上認識各國的朋友,回來台灣FACETIME視訊也很EASY🥰
極度加速了我想要把天聊好的願望!(握拳)
我自己的工作時間是非常不固定的,
加上常常臨時外務都來的很突然,補習班可能就不適合我的需求🤔
能用簡捷有效的方式,完成一個完整的課程,對我來說是影響學習意願主要的考量📕~
我知道新一代的學弟妹們之間,流傳最有名氣的英文學習應該就是TutorABC
這次終於透過引薦與他們正式接觸了!
TutorABC課程很多元內!
有DCGS系統用AI打造屬於自己的專屬課程
可以依照自己喜好或是想加強的項目做選擇
#自己點能力值得 的概念
像我就是很聒噪愛聊天
我在生活會話的部分,就會把能力值點到最高
語言就是我最棒的工具🔧
還有其他各種主題的教材
像是商用英文、旅遊探險、歷史文化、財經分析、藝術人文等等
外師們來自世界各地,皆有通過TESOL.TEFL認證的頂尖英美語籍老師 ✨
外師會針對開課之前做檢定級別
和客製化之後選出來的課程來做教材教學
除了「一對一」也有「一對多」的選擇
有機會還可以跟同level同興趣的好朋友上到同一堂課唷!
我這次是選擇一對一上課
只有我看得到老師,安全感加分☺️
也不怕問問題,發音搞笑之類的
不論何時何地或是什麼狀態下上課,只要確保你聽得到、能清楚看的到螢幕
登登登一上線立刻變成好學生👩🎓
(這邊有個大膽的想法,拿去爛醉咖啡放在投影機上課也是滿酷的(咦))
這次去阿姆斯特玩的時候,突然臨時抱佛腳想上線找老師練習一下自己會話能力😆
好像請神明一樣哈哈哈
線上有各國的專業外師
不一定每次都要上同一個老師的課
當TINDER在滑(??!)
(胡說八道)(笑)
其實真的很適合容易三分鐘熱度的人,每次都選不同老師每天都像跟陌生人尬聊激起對語言的新鮮熱情
老師可以選擇到對頻為止,滿free的
如果這個老師對啟蒙你非常棒的話,就一直選好選滿選下去就對了。
反正老師看不到自己
一對一上課的話也沒有其他學生的目光👀
真的是非常豁出去的亂聊
一種浴室唱歌的概念😂🎤
說真的敢開口這樣進步速度飛快的~
還有一個很棒的是
可以隨時用錄影檔回放上課內容
對於金魚腦來說真的太受用了!!!
不清楚又沒筆記的地方,使用回放功能可以吸收的份量又增加了。
遇到不熟的單字也可以存進字彙銀行,隨時複習增加記憶存在感。
(銀行這種東西,就是要存好存滿)
來歐洲玩耍還順利完成英語課
感覺超級棒🤤
全世界都是我的語言學院,環遊世界遊學的感覺😆😆😆
上課時間也更多彈性
以自己時間來配選擇上學校的時段
超級適合我們這種四海遊龍八方雲集,不準時簽到的好學生👩🎓👍
是不是福音!
是不是要上線選老師了!
要不要一起尬一下英文
大家一起衝一下能力值,真的學起來就是自己的😌😌
老話但真的是真理
把自己充滿就是最好的投資!
老人家說的都是真的
📍有興趣想試水溫的這裡有一堂免費課程放這邊,快來領🔗https://pse.is/LEB8S
📍自己的個性該配哪種學習模式,快來做個小測驗~孔子因材施教小測驗💪🔗https://pse.is/GM77S
#TutorABC因材施教立即見效 #AI打造量身定製課程
tinder上線時間怎麼看 在 吳崢 Facebook 八卦
這篇是最近看到不少過往的社運夥伴們在討論我們這個世代是否面臨「組織失敗」,心有所感,把一些思緒整理出來Echo的文。裡面主要在陳述我個人對「個人原子化」浪潮的觀察與體悟,政治倒只佔了一小部分。雖然初衷是回應從社運踏入政治圈的戰友,但許多提到的處境是我們所有人都共同生活在其中的,希望藉著這篇也能和大家一起對話。
感謝思想坦克 Voicettank刊登:https://reurl.cc/zzZ1Ak
以下全文:
-----
近來關於「組織」有不少討論,論者提出我們這個世代以降,在橫向連結上是缺乏、挫折、乃至「失敗」的。在我的人際網路中,張勝涵、黃守達、藍士博等人都對此提出了深刻的自我批判與分析,其他還有更多來自異議性社團、校園等不同角度的探問。在這少有的、不同位置的行動者彼此伸出觸角,試著摸索與對話的時刻,我嘗試以這篇文章加入。
這系列對話的起點始於張勝涵提出世代「組織的失敗」,張勝涵認為,現在30歲上下的這個世代沒有形成有意義的串聯與集結,導致沒有產出世代性的政治議程,也在政治鬥爭上失利,連具體的思想成果都甚為欠缺。
講出「失敗」二字是對當下自我處境的深刻覺悟。但於我而言,感受到的更像是包括我在內的大家在某種共時性、Stand Alone Complex式的氛圍下,於此時直面了「個人的無力」這件事。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覺得一直以來,我對組織這件事其實都是缺乏足夠認識與思想準備。抑或說以一種過於簡化,以藍圖打造機械一樣無機式的理解去看待。因此與其談論失敗,更像是從未真正開始。
在這系列中,士博提到了「人類社群組織的逐漸弱化,是一個整體的趨勢」,守達也說到「必須要有共同體,才有戰鬥的理由」。我感到我們眼前都浮現一幅共同的視野:破碎的世代、個人的原子化。
*
什麼是人的原子化?我想起我過往的一段生命經驗。
在國三升高一的暑假,我國中最好的兩位朋友不約而同都決定要前往美國升學。於是乎考完基測的我突然彷彿有了無窮的時間,本該是期待已久從大考桎梏中解放的雀躍,但沒有了夥伴,每一天的漫漫長日竟都成了不知如何揮霍的資產。
當時還是Yahoo Messenger的年代,人們已經可以透過網路不受物理空間限制的即時與人取得連繫和交流。我當然也試圖以網路維繫以往的關係。但說來奇怪,我們彼此通訊的頻率卻由一開始的聊個不停,慢慢便變成隔幾天一次、再變成幾周、再變成很少。開口時也漸漸感到勉強,好像不知可以說些什麼,但我們明明是那樣好的交情啊?到最後上線的頭像彷彿變成一個略感尷尬又試著忽略的存在,因為不知該如何面對這樣「沒有任何不好,但不知如何以對」的情境。
那時我有時候會忍不住想,如果沒有Messenger是不是反而會更容易一點?至少這樣當我們在台灣再碰面時,不用想到這種可以連絡卻又沒有聯絡的微妙尷尬,更自然且熱絡的重溫交情。
這件事雖然起於物理空間的分隔,和時代無關。但我想分享的是,這種藉著網路而存在,一種看似連結卻又疏離的關係,我相信是我們這輩開始許多人共同的經驗。
*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寂寞地打開通訊錄、打開臉書想找個人說話。但一個名字一個名字滑過眼前卻又不知到底要敲誰好,最後乾脆默默把手機/電腦關上?
時代的變化無情但公平地作用在每個人身上。網路對過往人類組織與空間的破壞是摧枯拉朽的。網拍取代實體門市、串流平台取代CD行與漫畫店、美食外送取代餐廳。當演唱會都能轉型搬到線上時,未來還有多少人類活動能免於被網路解構和重組?
科技的進步讓我們能夠在任何時間瞬間聯絡任何人、取得各種需要的服務,但我們卻同時也失去了曾經共同生活的的經驗與場域。而隨之一起被衝擊的,也包含依附在過去空間中建立的人際關係模式。
乍看之下,個人彷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每一天過去我們所受到的空間限制都更少,但傳統的社會連結也越來越薄弱。洗衣、吃飯、清潔、娛樂,種種我們的日常所需幾乎都能外包或在線上處理。「每個人越來越能夠不依賴他人生活」與「每個人越來越孤獨的生活」是幾乎併行發生的現象。
網路能夠媒合各種關係,甚至包含過去不會發生的關係,但只要任一方切斷網路,便也瞬間切斷了這個關係(試想像Tinder)。我們遠較以往的時代更直接暴露在世界的荒野中,有如迷路回不了巢的蜜蜂,不再有群體的勞動義務,不再有六角形的蜂巢框住。前所未有的自由、也前所未有的脆弱,而眼前正有狂風席捲而來。
「我們所稱之為前進者,正是這場風暴。」(班雅明)
*
政治只是社會結構的上層建築,同樣的事自然也在政治中發生。
原子化對整個世代的諸多影響中,我認為其中一個便是使我們產生「我可以自己一個人」的錯覺。
網路在政治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社群政治更是將「分解-重組」推向一個新的高峰。與過去相比,在網路社群的時代中個別政治人物並不需要透過團體,或取得某種團體代表性,依然能夠較過去更容易「被看到」。
只要你夠有料、夠有特色,即便你只有自己一個人,還是能夠取得相當的聲量與話語權。政治人物就算不經營媒體、政黨等中間平台的關係,還是能直接接觸廣大群眾。組織對團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在下降,團結在組織之內的必要性也在下降。
這樣的後果,一來使大家產生一種「我自己就足夠」的錯覺。二來也使每個人好像都成為潛在的競爭者,社群上對眼球停留時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政治人物也無法置身事外。
然而,即便政治明星較過去更容易形成,權力的取得更為迅速。但沒有組織的支撐,再強大的明星在退去聲量的外衣後依舊是脆弱的個人。當你心中知道背後沒有其他人會接住你時,你的政治判斷、你對風險的接受程度都會受到影響。因為你唯一的資產便是你與你所乘著的浪潮,你不能容許自己掉下來,也沒有失敗的餘裕。
一個強大但脆弱的個體,和能夠互相支援的團體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無法承擔輸的後果,就無法發起真正的鬥爭。前者看似對一切結構叛逆,其實無力真正挑戰什麼。
*
對以上描述的種種現象,我對勝涵提出「組織失敗」的理解是:這是一份呼告,呼告世代必須奮起、必須突破種種加諸在身上的結構,擺脫「無力者」的處境。而解答大家也都已提出:必須團結、必須逆向對抗解構的作用力、必須重構共同體。
那麼共同體要如何形成?守達以「為彼此而戰的共同體」提出號召:我們必須標示出共同的敵人,以凝聚共同的作戰方向。如果失去了敵人,就會不知為何而戰,便會分化進而裂解。
共同體的形成沒有路線正確與否,只有出現與否。團體的邊界、情感的聯繫、互相幫助的存在都是共同體的標誌。但有件讓我擔憂的事是,這些年我看到我們這個世代在一個又一個出現的事件中,因著眼前的巨大敵人、大義的號召而聚集戰鬥與解散。在這樣的重複動員中,個人往往被排到政治判斷之後的位置,當政治判斷出現分歧時,大家便在種種巨大的結構衝突中被撕裂。這是很耗損的過程。
當然,並不存在怎麼做的正解,任何嘗試都比沒有嘗試好。我也沒有一個清晰的答案,我現在對如何團結只能回到很基本很小的想法,就是「幫助彼此」。
一個共同體如果無法保護成員、無法提供成員需要的幫助,那這個共同體就沒有存在的價值,我是這麼理解的。所以在大的藍圖以外,我覺得我們其實可以去試著做一些小事,去想有什麼是我們能幫助到彼此的?其實,在現在許多人分處不同政黨、不同團體的情勢下,光這點就很難了,但我覺得就算光是詢問,單單只是開口問「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就已經踏出很棒的一步,從微小之處開始修復橫向關係。
這些聽起來很像空話,卻是我所能想到的方法。個人要逆流對抗原子化的趨勢相當困難,撇除政治,我目前在生活中也試著和一些夥伴建立穩定的日常關係,每週固定碰面、固定從事相同活動。短期目標是我們集結到相鄰的地方居住,以類似社區的模式連結我們這個世代的社群,創造生活、創造意義,這是我個人現在在進行的嘗試。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辨認出問題。我想感謝勝涵、守達、士博等人在公開的版面拋出這系列討論。我們都嘗試在看到眼前的問題後,回頭對結構做點什麼,而講出來就是非常棒的第一步。期待在這之後,我們這個世代也繼續試著摸索與對話,畢竟長路漫漫,有人同行總是比一個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