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顶的那一晚,Stok Kangri下起了雪,于是6153米的顶峰只能日后在梦里相见了。
我没有成功攻顶,但是我健康地下山了。看来注定是要再来北印度多一趟了。
5天4夜的故事太长,一下子也好像不知道该从何说起。但最叫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在4900米大本营的那两个晚上。在低气温与低氧的连环攻击之下,原本11人的团队一个接着一个被打倒。头痛、反胃等等的高原反应陆续出现。
这里开始让我们直接跳到故事的最后端,其他的以后我再详说。攻顶的那个早上,全队只剩下4个人的血氧过关(血氧必须超过80才达标,才会被允许攻顶),但只有三人坚持挑战攻顶,其中一个人就是我,另外是阿哲,还有一位是我一起爬山多年的好姐妹。我们三个人在雪地上学习如何使用雪靴和冰爪,也学习最后攻顶时需要的一些特殊技术和安全措施,为攻顶做最后的准备。一切看起来很顺利,下午的时候也出现了大太阳,让我们有种天气会一直好下去的一种错觉。但在下午时分却开始风云变色,山顶方向的上方直接黑了一大片,风大地夸张,气温也掉地很快。我们和领队不断地讨论以及沟通种种的可能,攻顶与否的决定一直没办法定下来。一直到晚上9点,登山领队下了最后的指令,“我们攻顶去吧!”。马上换上装备,收拾登山背包,带上冰爪和头盔也换上了雪靴,10点左右我们三个人连同两位登山领队在黑夜中挨着寒风出发了。厚重的雪靴让我们步步艰辛,格外地吃力,双腿很快就感觉使不上力了,再加上高海拔的低氧状况,呼吸也特别艰难。好不容易终于登上第一个休息点,其中一位朋友鉴于双腿已经完全无力再加上心跳太快,已经无法再继续前进于是决定放弃攻顶。这个决定对我们其他人来说也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因为决定攻顶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团队三个人为单位往顶峰前去。登山领队询问我和阿哲的意愿,再互相讨论之后,基于安全的考量而忍痛做出折返的决定。
我望着前方的冰天雪地,想象着顶峰的模样,虽然有很多遗憾,但我想或许这就是人家说的“缘分未到”吧。为了大局着想,为了大伙儿的安全考量,登顶与否已经不重要了。
最后也证实,我们选择折返的决定是上上之举。因为再没多久,天空就下起雪了,这让攻顶之路更是危机重重。于是那一晚,所有尝试攻顶的人都只能带着失望折返,抱着遗憾进入梦乡与顶峰相见了。
本来想长话短说,但还是说了那么多,那是因为这次的登山体验实在有太多出乎意料的收获与感受,我深深地被撼动了。我不讨厌妳,Stok Kangri,虽然你不愿意见我甚至还下起大雪把我从大本营赶下山。但我不会讨厌妳。我会再回来,till we meet again!
#stokkangri #missionfailed #iwillbeback
#himalayas #trekthehimalaya #salomonmy #timetoplay #keepgoing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Bryan 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stokkangri 在 Mei Sim 雲鎂鑫 Facebook 八卦
一趟登山之旅,几乎经历了春夏秋冬。
感受到身体在高海拔地区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也让我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不足。每趟旅程都是获得的远远多过于失去的。
几天的登山之旅中,我的血氧曾经跌到65。距离理想的80分,差了整整15分,让我一度非常紧张。所有身理上的反应都叫我害怕,一下头疼一下又想作呕,深怕被登山领队发现就会马上把我送下山。庆幸后来靠着登山领队的指引,拼命灌水来补充血液里的带氧量,同时很乖地在帐篷外走来走去努力做acclimatization,才勉强让自己的血氧达标。比起多年前一股傻劲登上神山的无知,至少现在对登山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
攻顶不成功真的只是一件小事。那份遗憾并没有多沉重,反而是过程中所见的美景和所有感受,以及伙伴们互相扶持互相鼓励的点点滴滴都在心里住了下来。
我相信一切自有安排,也感恩大自然为我安排的这一切💚💚💚 这趟旅程真好玩!
#stokkangri #himalayas #leh #salomon #timetoplay #feelinggrateful
stokkangri 在 Mei Sim 雲鎂鑫 Facebook 八卦
上几个星期置身在犹如电脑wallpaper般的美景世界里,但接下来我就有好久一段时间只能盯着“电脑wallpaper”怀念那段美好时光了🙈🙈
📌Stok Kangri 之行第二天,我们刚离开首夜的营地Chang Ma继续前进。这里接近海拔4千米左右,不过走几步路登上一座小小的山坡就足以让人口青唇白喘不过气。
但也换来了叫人震撼的美景,很值得❤️
#风景很美也要有很厉害的摄影师才行
陳澤耀JackTan
#stokkangri #ladakh
#早上醒来时严重地点错乱
#我在哪里我在哪里
#昨天飞了一整天呐
#爸爸扭给你去马尼拉再回马来西亚 #幸好我在飞机上都很能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