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園境師的信】
各位園境師,就業界的願景及所關注議題,如若當選,我會積極爭取以下提案:
1)成立一個新署級,統籌全港的園境及城市景觀資源(如公園、公共空間、河溪,樹木,植被,及歷史建築等),由專業園境師及其他專業負責規劃,設計,風險/效益評估,落實、持續改善及管理等決定。用作全港園境規劃 (landscape planning),及引進可持續發展模式。
2)把全港園境及景觀資源資料公開及整理,便可以此引進類似社會投資回報 (SROI) 的概念,籍此把園境對社會和環境的價值清楚表達出來,避免成為減低成本的犧牲品。相關政策概可以倡議健康生活模式,亦可以對氣候轉變,破壞環境中提出相應對策,把資源善用及留給下一代一個可持續的資源。可以說服公眾改善園境對社會的正界外效應,有助提升專業形象,贏取市民的尊敬。
3)隨著相關整理及統籌上述的全港園境及城市景觀資源的新增工作,可以合理增加專業職系人手及多名首長級專業職位。增加的職位亦可加強現時各部門之溝通及外界持份者及社區缺乏專業支援的問題。政府各部門的顧問聘用政策需要加上園境師類別以配合新署級,制定政策若項目屬園境類,需由園境師為領導顧問,並制定園境服務評級 (banding),落實預審工作。
4)授權上述新署級就樹木管理立法。並授權專家小組協助制定樹木保育政策及保育基金,推動落實長遠就發展生態友善城市制定計劃。亦要進行樹木風險評估工作把樹木納入法例規管。
建議由專條規管樹木是由於屋宇署正就建築物規劃規例進行檢討,而《建築物條例》是於1955年立法,內容有待檢討更新,當時立法並未考慮樹木,現時若要加入樹木作規管,相信不太合適,難度可能比立新法還難。譬如第2條及第14條有定義建築工程和入則準則,未有考慮樹木的特殊性,一旦納入規管,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入則和灰色地帶。為樹木立法,獨立授權,才可與時並進,不受現有框架影響。
5)短期內增加園境課程獎學金以鼓勵學生就讀,中期目標增加大學有關課程的學額,滿足新增需求。長期計劃把認可的碩士課程學額改為政府撥款委員會資助,避免有學生因無法負擔學費而不能晉身成為園境師。
我會推動成立專責小組,連繫專業人士及社區組織和官員一起實踐,舉辦國際專家研討會,踏出第一步。
九月四日立法會選舉投票日,希望得到各位園境師的支持!
sroi課程 在 余宛如 Facebook 八卦
今天來介紹一個新觀念:SROI, (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台灣叫「社會影響力評估」,這套評估工具可以用來衡量公益專案的社會效果,是由英國最早開發,並普及到作為評估政府政策的工具之一。
社會影響力評估(SROI)不但能長期觀察利害關係人,而用貨幣方式呈現讓人淺顯易懂,例如你投入了一個公益專案1萬元,產出了1.6萬元的社會價值。
不過我個人的觀察,SROI除了用貨幣方式呈現,還要能prove,與improve。
農委會水保局率台灣政府機關之先,做了8個計畫的SROI,林長立副局長說,水保局導入SROI的過程雖然不容易,但卻幫助計畫申請者更專注思考自己的社會目標是什麼,更集中資源去做到,也讓水保局更能呈現計畫的成效。
而無犯罪促進會則說:協會運用捐款與補助款來推動業務,必須跟募款對象與政府部門交代做了什麼?
這些是prove。
中信的CSR長期投入棒球運動,中信林美吟副執行長導入了SROI後,為了讓孩子的輔導更有效益,了解應該加強對孩子的課程安排,而且要引導社區居民參與,彌補常常不能在家的雙親角色。
這是improve。
很榮幸能主持資誠舉辦的SROI論壇,感謝資誠的投入,讓我們能看到哪些新的工具,可以讓公益的投入更有力!同時,SROI不僅是社企可以用,大企業、非營利組織、政府...等都可以用。Prove and improve 我們一起讓社會看到哪些地方真的變好了!
參考訊息:
SROI算出你的愛心值多少
https://csr.cw.com.tw/article/38444
sroi課程 在 余宛如 Facebook 八卦
【社會影響力評估,讓好事的效益更清晰】
社會影響力評估到底是什麼? 許多人對於投資社會報酬分析(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SROI)的理解是將影響力貨幣化,但其實貨幣化只是最後一個步驟,作為比較的基準,最重要的功能是藉由有說服力的可操作目標,具體呈現社會問題如何被處理、社會價值怎麼被創造。
就企業端而言,非財務績效資訊揭露已成為主流,企業除了財務,也須評估環境、社會與治理(ESG)各面向的價值,才能真正衡量包含無形資產,以及內、外部成本的的企業價值。
企業的CSR部門、永續部門已不再是為了彌補企業造成的外部成本做公關,而是要將創造社會環境價值,內化到商業策略。影響力評估工具便在此扮演重要角色。
就非營利組織而言,影響力評估不只是為了財務分析,更是為了具體化工作效益。提供福利服務或弱勢支持的非營利團體,對內需要能夠自我檢視進步曲線,對外則需要呈現組織工作如何處理社會問題。
但是,目前台灣第三部門實務界的社會研究能量不足,忙碌的一線服務人員難有精力在設計方案時,藉由大量研究資料訂定操作性目標,結案後也只能以產出交代(例如活動參加人次、服務輸送次數等),而非以效益評量(例如在何種程度上提升了弱勢就業者的工作能力)。
值得高興的是,臺灣社會創新的能量越來越活躍。 社會影響力研究院吳理事長很樂觀地告訴我,臺灣的年輕人很有潛力,研究院引進國際SROI分析員的訓練課程,結訓成員的報告品質多受到國際信賴。
參加影響力評估工作坊的非營利組織也認為,這個評估工具有助於呈現組織工作所帶來的效益,除了雪片般飛來的感謝信函,他們也將能夠呈現社會問題具體的改善。
過去難以言喻的社會價值,因為新的工具可以和更多專業對話,非常高興能夠看到越來越多人從不同的角度投入社會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