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住自己的人,
常常是難以擺脫慣性的自己
「人們受到各種我從沒想像過的問題所困擾。例如,有人即使父母都已經過世,卻仍然無法違背父母生前的願望,繼續勉強自己去追求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目標;有人居然可以如此地為他人著想,即使身邊的人都為他叫屈,但他卻感覺不到自己的犧牲與委屈;有人即使是眾人公認的人生勝利組,但他自己卻認為這不是真的,而一直害怕這個假象隨時會被戳穿;有人居然沒有辦法從任何事物中感到喜樂;有人居然可以因為一件小事而引發了無法控制的憤怒或悲傷;有人很渴望親密關係,也總是能夠很快的找到對象,但總是在雙方漸入佳境時提出分手等等……」
在人類的心理世界待久了,會很清楚知道:困住自己的人,常常是難以擺脫慣性的自己。
一個再怎麼成功的人,眼光只看著自己的失敗,那他就會認為自己是失敗的人。一個再渴望親密關係的人,每當情到濃時總是開始無意識地破壞關係,還是難在關係中久長。
所以要了解世界,不能不回到人心!
「這些困擾的產生一定有其前因後果,只是當事人自己並不知道。例如,因為小時候渴望父母的認可卻一直沒有得到,以至於即使在成人之後,甚至父母都已過世後,還是執著於非得到父母的認可不行。又如,因為小時候有被好友背叛的經驗,以至於無法相信他人,甚至變成在親密關係中,即使兩人感情沒有重大問題,卻因擔心終有一天會有被拋棄的可能,而寧願自己先提分手。」
道路千萬條,自知第一條。
薩提爾模式(The Satir Model)的冰山隱喻,可以是讓我們有自知之明的一套方法,是自我覺察的良好嚮導。無意識層次的內容能顯化,我們便有重新選擇的可能。
我最近跟家長們提到,我們對孩子的態度可以是:我不將你視為問題想解決你,而把你當作夥伴想要了解你。很少人想被自己的父母當成「問題」,這常讓孩子感覺沒得到接納與尊重!
當我們重新選擇了一條更適合我們的道路,我們可能走得更輕鬆,影響力卻提升了。
「再舉一個例子。兒子喜歡玩電腦遊戲,經常一玩就玩到深夜,我用各種高壓手段禁止兒子上網,都沒有好的效果。當我發現(覺察)兒子已經長大,已經有自己的想法,但我對待他的方法還是跟他小時候一樣、沒有跟著改變,看到自己這個盲點後,我開始給兒子更多的自由,兒子覺得被尊重,也就更願意聽我的話。我做得更輕鬆,但我的影響力卻提升了。」
我今天(10/16)晚上8點會跟陳心理師一起直播,期待透過書中的一個例子,帶給各位朋友一些啟發。如果還有時間,也許能略略帶過「從認知到轉化,有系統地由內而外改變人生」的三步驟:
‧第一步:找出自己的慣性模式
透過職場、家庭等情境案例的引導,帶你辨識出自己最常展現的行為慣性。
‧第二步:解讀內在盲點
學會畫出內在冰山圖,解讀行為背後藏著哪些情緒、觀點、渴望、期待的盲點。
‧第三步:轉化內在慣性
了解盲點之後,依照希望達成的目標,找出內心該有的新情緒、新觀點、新渴望、新期待,做出兼顧自己與他人感受、外在情境需求的行為。
這次會有三本贈書,歡迎各位參與。以上的內容如果各位朋友先預習,或許可以對了解晚上的直播內容有幫助。
祝願您,能自我覺察,並且鬆動僵固已久的慣性!
.
以上部分文字取自
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學會了,就能突破內在盲點,達成人生目標
https://lihi1.com/Ucorn
天下讀者俱樂部
https://www.facebook.com/pg/cwbookclub/
.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POPA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之前我們討論過體罰帶來的傷害,引來坊間很大迴響。有人說:「我講過道理,氹又氹過,罰又罰過,但小朋友都係唔聽話,可以點?」所以今集跟大家分享實戰方法。 但在討論之前,或許我們應該先想想為何父母會要求子女「聽話」?「聽話」是不是不經思考的絕對服從?每次小朋友表現頑劣,我們除了輕易的給他們貼上「曳」的標...
satir冰山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八卦
名為”薩提爾”的對話模式,發端於心理學家薩提爾(Virginia Satir)。她的學生約翰.貝曼(John Banmen),根據其對話方法,發展而得。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一書,就是討論這個對話方法的原理與應用。
冰山是全書的核心概念。
冰山的基本意思就是,我們看到一個人的行為表現(也包括我們自己),就只是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部分。
但其下方有龐大的”基礎”。你不深入探究是看不到的。
薩提爾的冰山有七層,最上層是行為。就是一般我們看到的地方,譬如一個小孩無法專心唸書,整天摸東摸西。
再往下是感受。這個人當下的感受。譬如這個小孩覺得不在乎,不想要念書。
然後是感受的感受。譬如小孩對於不在乎的態度,心中是有點愧疚與罪惡感的。
第四層是觀點。小孩的觀點是什麼?譬如他可能覺得,再用功也沒用。
第五層是期待,或許小孩真正的期待是自己可以專心完成功課。
第六層是渴望,他心中也渴望得到老師與父母的認同。
最後則是自我。
大多人在處理事情時,完全只根據冰山的最上層。就是行為表現。
小孩不唸書?
父母就規定,”你給我在書桌上好好坐一小時,沒寫完不準離開”。或是威脅,”考超過第幾名,就不可以出去玩”。
這叫試圖解決問題。成效如何,我們心知肚明。
薩提爾的對話模式,是要解決問題的根源。希望透過深入的對話模式,切入冰山的下方幾層,帶出矛盾與衝突的點。
重點不在於迅速解決問題,而是透過對這個人更深的關懷,找到問題。最後也改變了行為。
這個對話模式不僅適用於面對他人,也可以面對自己。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情緒或反應的根源。譬如自己明明很生氣,對這個感受的感受卻是”我沒有生氣,只是講話比較大聲”。因為從小,他的家長就嚴詞告誡,不可以生氣,有什麼好生氣的。
許多人從來不會面對與承認自己的情緒。薩提爾模式,也可用來自我剖析,回顧過去的經驗與創痛。
書中一句話說的很好,”進入他人內心的捷徑是瞭解自己”。
書中有許多薩提爾對話模式的逐字稿。應用很多,可用於處理親子關係、手足衝突、師生關係等。
譬如有個小孩自行決定要中斷大學學業。媽媽焦急如焚的要找作者諮商。
作者不是勸那個大學生,而是藉由跟媽媽的一次對話,解開了媽媽的心結。
作者藉談話引導媽媽說出自己年輕時,因為家庭經濟狀況而輟學的歷程。這位媽媽沒有從中走出來。
她覺得自己當時為家庭犧牲,才要離開學校去工作賺錢。
現在自己犧牲了那麼多,讓女兒可以沒有經濟壓力的去唸書。她居然自行決定不唸了?
她完全無法理解,自己犧牲了那麼多,所為為何。
作者的對話直接的切中她的心結。她要求女兒不要離開自己不喜歡、唸不下去的系所,其實是要女兒為她犧牲。
談話之後,這位媽媽開始鬆動與釋懷。最後她選擇相信女兒已經長大可以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日後,女兒也在其它科系,找到人生的方向。
這個例子是作者做為一個第三者,為兩方排解衝突,找到問題核心。但也有許多對話範例,自己就是”衝突”中的一方。譬如老師或父母面對不守規矩或是情緒爆發的學生與小孩。
這時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非常重要。不是用以上對下的角度,用嚴重的生氣反應,要脅對方就範。選擇用更深入、想要瞭解根本原因的心態進行對話,就是薩提爾對話模式的重點。這樣的對談,自己不平靜沉穩的話,是無法進行的。
書中這些對話看起來非常有趣,也很有效。但我必需說,看到這些描述,會知道這個講話方式是練出來。不是看完一本書馬上就可以學會的東西。這本書的內容可以說是一個初始起點。讓有興趣的讀者知道基本觀念與起步怎麼做。
想要進一步深入探詢的朋友,書中也有提到參考書目與相關的工作坊課程。
不管有沒有選擇更深入的瞭解,知道薩提爾對話模式,至少要讓自己從”情緒應對情緒”的行為模式中脫離出來。譬如看到小孩我行我素,氣一上來,馬上大罵或給予教訓。有時好像馬上有效。但問題有解決嗎?這樣真的比較輕鬆嗎?
選擇藉由對話深入探究行為表象下的成因。或許才是根本之道。
satir冰山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自己的怒火由自己負責
【文/ 洪仲清】
「明明自己在這世界上最愛的就是孩子,卻忍不住口氣很衝地罵了他,是不是覺得這樣的自己令人討厭?已經下定決心不要再發脾氣,又馬上被氣得破功時,是不是覺得自己不可理喻?火冒三丈怒吼完之後,是不是又擔心孩子受傷而滿心愧疚、深深自責?看見隔壁媽媽遇到各種棘手狀況也不生氣,還可以輕聲細語對孩子解釋,是不是很羨慕?」
光是作者在序文的這一段說法,我猜就打中了許多媽媽的心。因為媽媽被要求為家庭背負的有形無形責任很多,像是又希望孩子安樂,又期待孩子成熟獨立,相反的力量在心頭糾結拉扯是日常。越是在乎,就越是敏感,也越是起落得劇烈!
而在跟孩子互動的同時,常能勾引起我們童年的回憶—最是脆弱依賴的人生時刻。我們莫名的情緒因此而翻湧,正等待我們好好探究。又或者,我們其實也知道,工作上的不順心,婚姻上的委屈,常會遷怒到孩子身上,或者被孩子引爆。怒氣不完全跟孩子有關,卻由孩子承受。所以媽媽自責有理,卻又常不知道從何調整起。
作者以「生氣」這個情緒為出發點,由此延伸探索我們的內在世界。重點不在不生氣,而是走向我們的身心安頓,並且跟孩子保持適當的親密。這本書的架構,從社會文化乃至於個人生理層次,把生氣的脈絡理得清晰。大至權力相互傾軋所營造的負面環境,小至媽媽的體力耗竭,都可能是生氣的遠因或近因。
「人如果在無意識中帶有羞恥感及不安感,就會怕自己軟弱的樣子招來輕視或責備,而不希望被人察覺。然後為了消除並隱藏這種自己覺得幼稚的情緒,就會演變成生氣。只要一生氣,對話的焦點就能轉到對方身上, 不用再面對自己真實的情緒,還可以透過生氣釋放出『問題在你身上,不是我』的訊息,讓自己更占上風。」
這段細膩的覺察,把生氣的重要「好處」講得清楚。生氣常作為一種切割的動作,好像只要一生氣,都是別人的錯,都是別人要改變。因此,生氣也可以是一種逃避,逃避面對更深層的自己。為了帶領讀者更細膩地抓住自己生氣的起伏轉折,作者使用了幫助生氣分級的方式。用這種方式把自己的生氣梳理一遍,能讓自己重新從身體感受開始,而不是習慣性地告訴自己「我很生氣」,然後又在極短時間內以反射性的方式發洩怒氣。
別小看這種簡單的練習,長期為生氣分級,可以讓自己更敏感於容易生氣的情境,便於事先預防。在怒氣還沒開始前就先行預防,相對於等到怒氣已經發生了,才要讓自己消氣,兩者相較起來,事先預防所耗損的時間精力成本,小得多了!然後,能更快感受自己的生氣,好處多多。生氣當下就懂得離開現場,暫時停止,小事就不會發展成大事,讓大家更頭痛,對身體健康也有正面影響。
「…孩子不聽父母的話其實很正常,畢竟他們也有自己的情緒和需求。不只是孩子,所有人都一樣,每個人都會為了滿足自己冰山中的期待及需求而行動,孩子並沒有義務要滿足媽媽的需求。媽媽的情緒和需求是媽媽自己的責任,不該因為孩子沒有照著我們的要求做就罵他。與其責備,不如配合孩子能做到的水準,明確表達出我們的期待…」
這本書的舉例很具體,是看完馬上可以拿來實用的那一種,而且稍稍修改裡面的字句就能應用,看得出來作者的經驗相當豐富,所以相當精準地回應了教養的困境。而且非常難得的是,作者使用了多種方式來分析家庭裡的互動,幫助媽媽更了解自己。以上面這一段文字來說,作者使用了美國家庭治療師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著名的冰山理論,從行為、應對姿態、觀點(認知)、感受,可以一層一層追溯到渴望、期待、自我。
而且作者心胸具有相當的開放性,不會認為孩子就理所當然要滿足大人的要求,願意尊重孩子的獨立性。這樣的價值觀能公開在韓國進行討論,我相當佩服作者。
「如果把生氣情緒用來發掘媽媽本身的需求,而不是用來責備孩子犯的錯,那麼每次的生氣反而都能讓我們更了解自己想要什麼。」
在作者的引領之下,生氣反而是我們成長的媒介。生氣就像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得要注意照顧自己。我自己的說法是,要常回到身體裡,去覺察或休養,尤其是情緒跟健康的關係密切,這也是我認為要照顧自己很好的切入點。不過,作者的講法,更是具體好執行。
「緩和怒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仔細觀察身體的變化,當場感受看看原本處於靜止狀態的臉、手腳、胸口和頭出現了什麼改變…」
一邊套用不同理論解析生氣的成因,一邊順手就能給出大大小小實用的建議。看這本書,就像尋寶遊戲,常常不經意在字裡行間,有那種像挖到寶的驚喜。
「生氣跟發脾氣不一樣,生氣是一種情緒,我們沒辦法選擇,但發脾氣是一種行動,屬於可以選擇的範圍。」
像這一句就可以當金句使用,除了簡潔明瞭,而且又很有實質內涵。對我來說,作者不只是理論與實務兼具,還有不錯的文字能力。
既然發脾氣是一種行動,那麼,有效地溝通我們的情緒,也是作者著力甚深的部分。因此看這本書,可以學到如何自我肯定地表達,這基本上就是設立人際界線的關鍵。從這個角度看,這本書不只適用「媽媽」這個角色,各種角色扮演都可以參考。只是說,作者常以家庭情境舉例,所以內容稍稍修正,在職場、針對各種關係,這本書都能應用。
畢竟人難免生氣,但好好發脾氣,則需要學習。我已經等不及要跟各位朋友分享這麼好的內容,期待這本書早日上市,嘉惠眾人。
.
以上文字取自
一流媽媽的怒火說明書:孩子不受傷、自己不懊悔!35萬家長信賴的育兒專家,教你如何表達生氣的情緒管理法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2085
【9/13(五),晚上7點半】贈書直播預告_一流媽媽的怒火說明書:孩子不受傷、自己不懊悔!35萬家長信賴的育兒專家,教你如何表達生氣的情緒管理法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2085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兩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
.
免費台北巡迴講座_父母與成年子女的相處--獨立老後的親子之愛【9/12~9/19】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28472044433877/
桃園免費電影賞析講座_一個巨星的誕生、壁花男孩【9/15、9/29】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70578786792518/
台中公益講座_愛是一生的功課【靜思書軒台中靜思堂店,9/28(六)下午2點到4點】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571921903094221/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satir冰山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評價
之前我們討論過體罰帶來的傷害,引來坊間很大迴響。有人說:「我講過道理,氹又氹過,罰又罰過,但小朋友都係唔聽話,可以點?」所以今集跟大家分享實戰方法。
但在討論之前,或許我們應該先想想為何父母會要求子女「聽話」?「聽話」是不是不經思考的絕對服從?每次小朋友表現頑劣,我們除了輕易的給他們貼上「曳」的標籤以外,有沒有想過「為甚麼」?這些負面行為的背後,其實正在傳達甚麼訊息?
參考資料
Kohn, A. (2006). Unconditional Parenting: Moving from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to Love and Reason, Atria Books
Dreikurs, R. and Scoltz, V. (1991). Children: The Challenge: The classic work on improv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 Intelligent, Humane & Eminently Practical, Plume.
Satir V; Gomori M; Banmen J; Gerber JS (1991). 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 Palo Alto, C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satir冰山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評價
早前我們用上整整一集去解釋體罰的害處。無非都是想讓大家知道,即使打可以即時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但效果短暫,而且此舉無異就等於教導孩子只要心有不滿,就可以傷害比較弱小的人。既然「動手」不行,那麼「動口」應該可以了吧?
參考資料
Ginott, H. (2003) Revised by Ginott, A. and Goddard, W.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The bestselling classic that revolutionized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Three Rivers PR.
Dreikurs, R. and Scoltz, V. (1991). Children: The Challenge: The classic work on improv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 Intelligent, Humane & Eminently Practical, Plume.
Kohn, A. (2006). Unconditional Parenting:Moving from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to Love and Reason,Atria Books
Faber, A. and Mazlish, E. (1999).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Harper Penennial.

satir冰山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評價
在教養路上,不少父母都說只要孩子健康快樂就已經足夠,但實際上父母的慾望又豈止於此,「專心啲做功課啦!」、「見到親戚你要叫人先得架嘛!」、「點解你講野咁無規矩的唧!?」、「上台朗誦都驚?唔好咁細膽啦」……家長每個要求其實都反映著他們對孩子的期望,有時連自己都未必察覺,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潛藏的期望,有可能會令我們看不到子女最真實的一面?
參考資料
Satir V; Gomori M; Banmen J; Gerber JS (1991). 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 Palo Alto, C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satir冰山 在 薩提爾的冰山理論(Satir Model) in 2021 - Pinterest 的八卦
May 24, 2021 - 薩提爾的冰山理論(Satir Model) 薩提爾的冰山理論, 實際上是一個隱喻, 它指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 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