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已經到了盡頭的樹,就算他的枝葉樹幹全部都倒下來,不再生長,他們也會成為旁邊仍然活着的植物的燃料,或小昆蟲的食量,成為大地的一部份,滋養生命,生生不息。
放下已經離開的生命,因為那只是成為了我們的執着。珍惜擁有的生命,所有沒有偶然的相遇相知。
一行禪師說過:「A cloud never dies.」,不就是這個意思了嗎。
#regeneration #spirituality #life #lifeafterdeath #永恆的生命 #生命的養分 #nurturing #spiritualgrowth #spirituallearning #一行禪師 #釋一行 #死亡 #death #rebirth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Bryan 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regeneration意思」的推薦目錄:
regeneration意思 在 Facebook 八卦
【怪你過分美麗?介紹 Ocean Vuong ‧ On Earth We're Briefly Gorgeous】🌈
一看書名,已覺得「文藝」吧?我不算文藝,更不懂文學,但近年不少亞裔小說家在美、英等國家嶄露頭角,剛好我留意到作者的名字,和他大獲好評的首本小說作品,就看看吧,感覺一新。
說是小說,其實是作者的回憶,以「給母親的信」方式寫成,以自己、母親和祖母的一連串經歷和感受,穿插而成,像紐約時報書評形容,本書並非帶領讀者「以思想達致感受」,而是「從感觀令我們思考」。的確,在短短兩百多頁的「信」,讀者完全進入了作者的感觀和思想世界。
Vuong 非常年輕,1988年生,2019年出版本書前,已經是位年青得獎詩人,在美國大學任教。他在出生於越南,與母親、祖母等家人途經菲律賓,以難民身分在美國東北康涅狄格州 Hartford 市定居,中學後去紐約升學,讀了幾個星期「市場推廣」,不能接受這教「對人講大話」的學科,結果改為學習英文寫作。本書內容也是他的成長回憶,他母親和祖母的故事,還有他的初戀男孩。
Vuong 顯然是一個個性內向、溫柔甚至纖弱的小男孩,自己和家人連英文也未曉,就到了美國這個東北中型城市,就是面對種族歧視、貧窮環境下,也許都不太清楚在發生什麼事。他說,從母親那裡學到,因為言語不通,對任何人打招呼的第一句話,是「sorry」(對不起),不是「hello」什麼,但這也不是因為自卑,就是這樣習慣罷了。(有點像我們係唔係都先說「唔好意思」?)
母親和祖母飽受戰火傷害,都有她們傷痛的過去,影響一生。書中比喻,帝王蝶每年由加拿大遷徙去墨西哥,有些中途停了下來,不能完成,就離開世界了,就是完成了的,他們短短生命中,也永遠不會能回家。至於書中下半部較多描述他發現和探索自己的性別身分,及十分深情和細膩地描述他的愛人,一個與他自己一樣溫柔,但更不幸運的美國男孩。
作者在書中於文體上作了多種不同嘗試,包括部分以近似詩詞(poem)方式表達,而且在文字上對不少字語給他的個人感受,都描繪得很仔細。即使他很小時候已經學習英語,始終英語對他是第二語言,不知是否因為這理由,他對英文甚至個別詞語像是比英語為母語者更客觀地、更敏感地感受,溶入他的思想中。
例如,他問,文字和藝術,為什麼要充滿毀滅,不能以「重生」(regeneration)正面地形容?
//You kill that poem, we say. You're a killer. You came into that novel guns blazing. I am hammering them out, we say. I owned that workshop. I shut it down. I crushed them. We smashed the competition. I'm wrestling with the muse. The state, where people live, is a battleground state. The audience a target audience. "Good for you, man," a man once said to me in a party, "you're making a killing with poetry. You're knocking 'em dead."//
真的,過往沒留意,英文裡,「成功」、「做得好」的代名詞、助語詞等,多是充滿暴力和殺戮的。只是英文這個語言,還是反映人性的一面?為什麼要這樣?還有,我們有沒有留意或想過:
//It's not fair that the word laughter is trapped inside slaughter.//
「Trapped inside」。如此的形容!
Vuong 寫的是感受,但在書中有兩個地方突然「認真」地點出兩個社會問題。第一個是問,為甚麼多種族混血的著名高爾夫球手 Tiger Woods,多數人都只說他是位黑人(非洲裔美國人),而不提他也是亞裔美國人?原來,他父親的經歷和把兒子命名 Tiger 的背後,也有個與越南不可分割的感人故事。另一個他提出的問題,是美國藥廠以混有海洛英成分的止痛藥導致的嚴重公眾健康、成癮和吸毒問題,藥廠大賺,政府管理無方,變相官商勾結,大量民眾成為「北美病夫/婦」。這兩個,都是他身受其害,割肉之痛的問題,也許他也想用他的文字,引起多一些關注。
本書據說正在改編電影,始終關於同性戀、移民、亞裔美國人等熱門字眼,荷里活有興趣也無可厚非,但相信電影難以影像代替作者文字的效果,但希望可以表達 Vuong 眼中的美麗吧。On earth we're briefly gorgeous -- 在這世界我們總能短暫美麗。令我不禁想起,只怕《怪你過分美麗》。
#OceanVuong #OnEarthWeReBrieflyGorgeous
#和你讀
#光讀書 #書評 #讀書
regeneration意思 在 鄧皓元導演 Vincent Facebook 八卦
很有意思
2020我們可能見證影史裏的一個偉大誕生
有在關注柏林影展的版友應該有聽聞到,一部俄羅斯叫《DAU》的電影昨天首映後引爆了全場,被譽為足以震撼影壇的一部作品。究竟這神秘的片子在說啥?
其實《DAU》不僅只是一部電影,正確來說是一個電影項目。首先得從十五年前開始講。俄羅斯導演伊利亞·赫爾扎諾夫斯基從2006年開始就「傳聞」有在拍攝一個足以載入史冊的龐大電影項目,2011年坎城影展更傳出有可能參展,不過最後不了了之。外界對此片了解非常非常少,只知道是拍攝蘇聯諾貝爾物理學家「列夫朗道」的故事;有的人甚至質疑這個計畫根本是空穴來風,沒有被啟動。
幾個禮拜前,此「項目」宣布空降柏林影展,計畫裏的兩部電影DAU. Natasha跟DAU. Degeneration分別入圍了主競賽跟特別展映單元。當時大家還霧煞煞,但就在柏林影展展開後,電影市場終於展覽了這個計畫的全貌,觀眾也為之震懾。
原來導演原本只想拍一部列夫朗道的紀錄片,但在構思過程中,這個項目不斷擴大,導演最終在烏克蘭郊區搭建了一個真實還原1938-1968年蘇聯的場景。有公寓、辦公室、研究中心、廣場等等,並招募了400多位素人演員,讓他們真正生活居住在這個蘇聯場景中。這個場景,被稱作「實驗機構」。在長達三年的時間之中,這400多人按照不同的角色設定,在預設的事件之中生活和工作,他們全天24小時被拍攝觀察,甚或所有生活中的食物、家具甚至家庭結構等,都從佈景變成了屬於他們的現實。
這個實驗項目涵蓋了電影、紀錄片、戲劇、科學、心理學、建築、視覺藝術等等不同領域,每個相關領域的數百名精英更從世界各地慕名前來,透過各種方式參與到了這個項目之中。
《DAU》項目統計
392,000 次試鏡
40,000 套服裝
12,000 平方公尺場地佈景
10,000 名臨演
400 名主要演員
最終匯集成:
700小時影像素材
8000小時聲音素材
14部電影長片
50萬張現場圖片
4000份概念文件
《DAU》14部長片全集(片名/片長)
1、DAU. Brave People 2:26:41
2、DAU. Nora Mother 1:22:27
3、DAU. The Empire 3:38:19
4、DAU. Katya Tanya 1:36:20
5、DAU. The Conformists 2:52:25
6、DAU. Three Days 1:36:20
7、DAU. Sasha Valera 1:51:10
8、DAU. Nikita Tanya 1:27:26
9、DAU. String Theory 2:52:25
10、DAU. New Man 1:33:27
11、DAU. Nora Son 1:28:18
12、DAU. Natasha 2:23:49
(2020柏林主競賽)
13、DAU. Degeneration 6:01:46
(2020柏林特別展映)
14、DAU. Regeneration 2:05:00
除了Natasha跟Degeneration外,其他12部作品目前已進入後製階段。而從柏林放映後的評價看來,上述兩部成片的水準都很高,拍的非常震撼。
《DAU》項目絕對會在史冊上記上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