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
【"把抗癌交給科技" MIT開發醫療影像運算軟體 MIT教授巴茲蕾43歲被判定罹患乳癌 人生重大轉折 巴茲蕾投入"量身訂做"抗癌方案 人工智慧如此全能 醫療AI比例仍低 機器可精準消化大數據 "量身訂做"抗癌方案 四名患者同一療法 醫學影像運算可找答案 87%腫瘤為良性 醫學數據運算可降低手術率】
在MIT(麻省理工學院),數字,很重要。
課程6.036,地點26-100,是MIT最大的一間教室,教授來自32號建築,也就是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課程名為"對人工智慧的真實熱情",由4位教授與15位助教一起管理這門課。這是今年MIT人數最多的一門課,教室座位566個,但選課的人有700個,所以第一堂有部分學生只能在其他教室看著轉播螢幕上課。
授課的四名教授之一巴茲蕾教授(Regina Barzilay),在MIT專教機器學習,尤其是NLP(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也就是自然語言處理,簡單來說就是教電腦聽說讀寫人類語言。市面上所有的智慧語音助理,例如蘋果的Siri,或是亞馬遜的Echo,就需要NLP技術,巴茲蕾教授正是這個領域的佼佼者。
1971年出生在以色列的她,大學和研究所畢業於以色列知名學府班古里恩大學,後來赴美在哥倫比亞大學取得電腦科學博士學位,也許正因為母語是古老的希伯來文,她對於解碼失傳語言特別有興趣。寫博士論文時甚至開發了可以自動生成新聞摘要的軟體NewsBlaster,雖然她謙稱這款軟體不可能取代深度報導或是洗練文字,卻為哥大留下令人讚嘆的資產。
而如明日之星般的美女教授,在43歲那一年,人生突來晴天霹靂。
MIT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瑞吉娜巴茲蕾教授:我之所以進入數位醫療的領域 是因為三年前我被診斷出乳癌
巴茲蕾教授本身因為乳房組織密度較高,屬於乳癌高危險群,因此每半年做一次乳房攝影檢查,為期兩年的檢查周期最後一次,卻發現了惡性腫瘤。事後她一直想問,第一,"為何是我?" 因為沒有家族病史。第二個問題是,這兩年的檢查當中,難道無法從影像醫學的細微變化,看出她的乳房組織可能進化成癌細胞?
瑞吉娜巴茲蕾教授:現在治療癌症病人的方式,都有"人"的在裡面。不管是做超音波還是病理切片,都是由人來判讀,把病情做一下分類。因為這些醫學影像不是直接交給醫生去看,而是由受過訓練的專業技師去判讀,當他們在做判讀的時候,會用他們所依循的"項目"去分類患病的婦女,只用幾個簡單的指標去判讀的時候,很多病況訊息其實是被忽略的。
如果AlphaGo可以擊敗人類圍棋冠軍、Amzon可以依照你的網路行為推薦你會買的商品,巴茲蕾教授不禁想問,這麼多現代人工智慧,為何沒有拿來解決醫療上的盲點。於是她開始與被譽為全球最好的麻省總醫院(MGH)合作,希望未來癌症治療也能「量身訂做」。
瑞吉娜巴茲蕾教授:試想當亞馬遜跟你推薦一本書的時候,是把所有網購消費者,依照十個不同的習性分類,決定這本書適不適合你? 還是依據你個人過往的消費記錄,加上他人評價,再根據你是怎麼樣的人、而不是把你簡單分類去推薦這個產品呢? 當我們把病患簡單分類的時候,我們就會錯失很多資訊。機器可以做到而人類做不到的,就是可以同時看數百萬張醫學影響,然後做出人類做不到的更準確的預測。
以乳癌為例,根據醫學影像以及切片病理報告,會區分為四種亞型,一張極為複雜的器官影像,在技師判讀後,可能直接被簡化成幾種數據、幾行判讀文字,四張完全不一樣的乳房攝影圖像,檢測分類後的資訊可能一模一樣,醫學影像中人眼所不及之處,可能就隱藏著很多警訊而不可知。而因為這四張圖像的患者被分為同一型,因此被施以同樣的治療方案,但這四個患者,三個成功了,一個沒有,問題出在哪裡,巴茲蕾教授認為,這就是圖形運算可以幫助醫生的地方。
瑞吉娜巴茲蕾教授:你看得出這隻狗和這個癌細胞的差別嗎? 狗占了整張照片的30% 癌細胞(在大畫素影像中)只占不到1% 所以影像傳達的訊號完全是不成比例的
癌細胞的生成與醞釀是需要時間的,如果半年一次的醫學影像,或甚至過去十年的病歷記錄能,夠用交叉運算,也許機器可以比人眼更早發現生理組織得病變,預防和提早治療就不會只是口號而已。
一份研究指出,高危險群乳癌病患在照出腫瘤後,無法確定是良性還惡性,多半都會在同意直接開刀切除,最終其實有87%的病理切片是良性的。以MGH(麻省總醫院)為例,無法確診良性或惡性的腫瘤,進手術房的比例是100%,透過巴茲蕾教授開發的這套系統分析,至少可以在術前判讀出30%的良性組織,大幅減少侵入式醫療的機率。這套軟體也可以分辨哪些乳房組織比較可能發展成癌細胞,藉此提高醫生投藥的劑量與準確度。同時機器學習和數據運算也可以應用在製藥上面,透過化學物與病患醫療史的交叉運算,可以容易的組合出製作成本低、效用更好的藥品。
瑞吉娜巴茲蕾教授:我想提供這項工具可以改變醫療護理人員的分工,在很多醫療體系中,病人真正缺乏的就是從醫療照護提供者這邊,獲得「個人化」的集中照顧,有時間跟醫生好好合作。機器永遠不能取代醫生護理師,但透過運用這種工具,可以讓醫生有更多時間跟病患一起,就治療方案好好相互配合。
巴茲蕾教授強調,開發醫療運算法不是要來取代影像醫學判讀的技師,而是想找出人眼無法判讀的病變,讓機器來幫助醫護人員執行更準確的治療。2011年在益智問答節目中擊敗人類的IBM人工智慧系統華生,其實當年是為了發展醫療雲端服務而開發出來的,一度在各大醫療院所引起熱潮,但當時人機合作的並不理想,最近優化後的華生,再度挑戰醫療領域並取得初步成果。其他像是Google母公司Alphabet,以及飛利浦等科技大廠,加上輻射出來的新創公司,醫療生技產業的科技創新,預估2021年以前可達每年成長40%,產值達66億美元的規模。人工智慧將為醫療帶來革命性的影響。
瑞吉娜巴茲蕾教授: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深信癌症會由生理醫學家治好,如今該是我們(電腦科學家)把這個機會拿回來 給醫療領域帶來重大改變的時刻。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810的網紅蔓蔓?蔓時尚 Slow Vash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以前讀大學和研究所時,都在服飾專櫃打工過,對於衣服材質的特性要略知一二,才能和客人解釋(自以為在寫104履歷🥺) 記得之前會回家科普櫃內的有機棉、聚酯纖維、天絲等等材質的外部環境成本,但當時遇到的客人普遍都比較在乎穿起來的舒適度😆 如今,社會上越來越多在意環保的人,而且呀,近幾年多了好多理念很棒的...
processing應用 在 Dr 文科生 Facebook 八卦
《臍帶血到底有沒有用?》
在產科門診,很多媽媽都會問臍帶血的功用和臍帶血到底值不值得投資。今日就讓我們一起從醫學角度探討臍帶血移植(Cord Blood Transplant, CBT)
臍帶可說是腹中胎兒的命脈,一般來說臍帶由兩條動脈和一條靜脈組成,讓媽媽能透過臍帶把養份傳給胎兒發育成長。
從前醫學界認為臍帶只是懷孕期間提供養份之用,嬰兒出生後便無作用,多被視作醫療廢物處理。不過,近年研究發現臍帶並非垃圾,當中的臍帶血在嬰兒出生後還能在未來為小Baby發揮重大作用。
目前臍帶血的臨床應用或臨床實驗性應用包括
1. 造血幹細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s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2. 再生性細胞治療(Regenerative cell therapy)
3. 免疫調節(Immune regulation)
世界第一宗的臍帶血移植是在1988年由研究員Gluckman及其團隊進行,用作治療范可尼氏貧血 (Faconi Anemia),病人移植臍帶血後能夠正常穩定地製造紅白血球和血少板而且沒有復發的問題[1]。其後,臍帶血被研究用於其他血液科的疾病,當中以治療血癌和骨髓癌最多研究證據支持,例如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為血癌的一種)和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為骨髓癌的一種)。
研究更發現臍帶血移植有以下好處 [2]
1. 允許免疫系統不完全吻合(HLA disparity)的病人接受移植
2. 較低的排斥風險,如移植物對抗宿主疾病(Graft vs Host Disease, GVHD),令整體安全性較高
這些特性令到臍帶血成為新世代再生醫學研究的對象。然而,由於初生嬰兒的臍帶血並不多,大約為50毫升,一般只夠移植於兒童,而且帶有更高的延遲植入(Delayed Engraftment)的風險。
近年較新的研究發現移植時使用以下方法可提高移植成功率和用於成人治療 [2]
1. 兩倍臍帶血的劑量(Double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
2. 臍帶血擴展(Cord Blood Expansion)技術
3. 臍帶血細胞導航強化(Cord Blood Homing Enhancement)技術
在過去的30年來,臍帶血移植的發展有不少的突破,目前在血液癌症治療方面的成效相當不錯。雖然現時臍帶血庫令價錢變得相對親民,但長期儲存亦需一定的費用。
更加重要的是,研究發現臍帶血庫的儲存質素直接影響臍帶血裡幹細胞的數量和質素和移植的成功率。由於臍帶血近30年才開始發展,很多臍帶血庫並沒有完善的儲存系統和本地移植紀錄。參差的臍帶血庫儲存可減少可用的幹細胞數量(Viable CD34+ cells),令移植成功率降低[3][4]
事實上,臍帶血的運送、儲存和處理有著嚴謹的要求,有研究對比於24小時、48小時和72小時後臍帶血內含的幹細胞數量(Nucleated Cells, Viable Cells & CD34+ Cells),發現臍帶血內含的幹細胞數量隨著時間下降,影響移植效果[5]。因此近年國際間便開始制定處理臍帶血的標準,目前主要的國際標準為NetCord-FACT(Foundation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Cellular Therapy),不過坊間的臍帶血庫並非全部都擁有此認證。
孕婦生產後獲得的臍帶血會被運送到臍帶血庫裡進行冷凍儲存(Cryopreservation),這個程序利用冷凍保護劑(Cryoprotectant)以持續平均的速度(Controlled rate freezing, CRF)把臍帶血冷凍至零下196度[7]。
有趣的是,研究發現移動臍帶血時如接觸外界的室溫,超過200度的溫差會令臍帶血的細胞的viability降低。我們不得不配服科學家的頭腦,為解決這個問題,新型的電腦系統將冷凍單位(Freezing Unit)加入CRF中以達至恆溫,減少因運送的溫差導致viability減低的問題。紐約捐血中心的研究對比1,400多名白血病病人的臍帶血幹細胞移植紀錄,發現使用新型全自動儲存系統如BioArchive®的臍帶血進行移植,比起使用傳統儲存方法,除了有更高的幹細胞viability外,移植後能更快回復造血功能,包括總嗜中性白血球數(Total Neutrophil Counts)、絕對嗜中性白血球數(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血小版等,更快的植入(Engraftment)令使用新型技術儲存臍帶血的病人移植後一年的存活率提高10%(從40%提升至50%)[8]。
總括而言,臍帶血移植雖然只有30年的歷史,但近年愈來愈多研究顯示有不少的發展潛力。
然而,目前臍帶血的研究亦屬相對早期的階段,所以並非醫療系統會資助的常見項目。儲存臍帶血的費用近年變得較為親民,但仍屬一筆大開支。除了確保儲存合乎國際標準外,更重要的是要確保所選的臍帶血庫財政穩健,不會突然倒閉,否則當你真正需要用到臍帶血時才發現不見了便慾哭無淚了。
臍帶血其實有點像保險的概念,健康的情況下並不會用到,但當你剛好患上一些臍帶血可治療的疾病時,便能發揮其作用。
到底要不要儲存臍帶血,讀者宜自行根據財政狀況作informed decision。如果決定儲存的話,記得選擇帶有FACT認證、有適合的儲存和運送技術、有成功移植個案、財政穩健且大型和可信的臍帶血庫,同時諮詢專家或醫生意見選擇最適合的臍帶血血庫。
如果讀者有興趣的話,我會考慮於Patreon進行臍帶血庫review
#臍帶血 #臍帶血儲存 #臍帶血研究
Reference
[1] Umbilical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 From https://www.hematologyandoncology.net/files/2013/10/ho1110_Shpall1.pdf
[2] The Role of HLA in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 From https://www.hindawi.com/journals/bmr/2012/485160/
[3] Quality rather than quantity: the cord blood bank dilemma.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Nature. Fro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bmt20107
[4] Cord Blood Units with Low CD34+ Cell Viability Have a Low Probability of Engraftment after Double Unit Transplantation. Biology of Blood and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From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83879109005308?via%3Dihub
[5] Does the Time Betwee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Umbilical Cord Blood Samples Affect the Quality of the Sample? From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6760817/
[6] Foundation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Cellular Therapy. From http://www.factwebsite.org/cbstandards/
[7]Cord blood banking for clinical transplantation.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Fro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bmt2009281
[8] Clinical Outcome of Unrelated Cord Blood Transplants: An Analysis of Processing Method and Freezer Storage on Transplants from New York Blood Center National Cord Blood Program
processing應用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八卦
近日,我與阿萊克斯·彭特蘭教授(Alex Pentland)展開了一場”AI如何重塑人類社會”的精彩對話。
《連線》雜誌的資深撰稿人威爾·奈特(Will Knight)主持了這場對話。
阿萊克斯·彭特蘭教授任教于麻省理工學院,為全球大資料權威專家之一,現任MIT連接科學研究所主任、MIT媒體藝術與科學教授,擁有“可穿戴設備之父”、《福布斯》“全球七大權威大資料專家”、《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年度十大突破性科技”兩度桂冠獲得者等頭銜,曾參與創建MIT媒體實驗室,是全球被引述次數最多的計算科學家之一。
對話金句:
李開復:
AI最大的機會蘊藏在與傳統企業的結合中,這種價值的產生極其迅速,只需要幾個月,甚至短短幾周。
未來突破很難預測,對奇點、超級智慧的爭辯,在我看來都過於樂觀了。
小型AI公司與巨頭競爭,我的建議是找准巨頭沒有平臺優勢的細分領域,為某個針對性產業創造價值,不要與巨頭核心業務正面硬碰。
阿萊克斯·彭特蘭:
AI絕非試圖取代人類,而是促進多元文化之間的相互連接、團隊合作,讓人們更好的進行社交和連接彼此。
最困難的其實是說服人們改變商業流程去使用AI,因為大多數人是墨守成規的。
人工智慧有朝一日可以取代人類所有的能力,但是這個過程會非常漫長,可能需要上百年或更久。
我在對話中表示,當我們試圖解決AI問題時,應該用技術來解決技術的問題,可以尋求與監管部門協作,而不只是丟給他們,“新技術會衍生新的問題,我們應該多方嘗試用更進階的技術性解決方案,就像電腦病毒剛出現時,殺毒軟體隨之誕生。”
彭特蘭教授認為,人工智慧的核心,是促進多元文化之間的相互連接。不只是工程師或科學家,連經濟學家、政治家都必須參與進來。“國家之間應該促進合作、制定互通標準,就像TCP/IP互聯網協定那樣,避免AI冷戰。” 我們都贊同,AI發展從來不是單打獨鬥,跨學科思維、跨領域合作尤為重要。 這場對話是麻省理工學院中國創新與創業論壇(MIT-CHIEF) 組織的高峰對話系列活動,主題是《計算與未來: AI與資料科學如何重塑人類社會》。
麻省理工學院中國創新與創業論壇(MIT-CHIEF)由麻省理工學院的中國留學生創立,至今已有十年,是北美歷史最悠久的、由高校學生組織的中國創新創業論壇。系列高峰對話邀請了頂級科學家、投資人及創業者,共同探討科技創新及商業化過程中面臨的挑戰。
以下是我們對話的核心內容,由我的同事整理、分享給大家:
Part I 主題演講
▌李開復:各方應協作,讓AI 更務實
非常榮幸再次受到MIT-CHIEF的邀請,對於人工智慧的看法,這次我主要想講四點。
第一點是我書裡的主題,人工智慧的超能力。我們已經從人工智慧的發明期步入應用期階段,從應用落地層面來說,正迎來了AI發展最大的機遇。
很多科技公司目前已對人工智慧進行了多樣化佈局,從視覺、語言、觸覺和其他感知技術,到自動化機器人、無人駕駛等,對很多領域開啟了深遠的影響。雖然眼下所見的AI應用仍有局限性,但我預測未來的格局會非常龐大,依據統計,各行各業採用AI的程度目前不到5%,AI應用的中長期增長曲線相當可期。
第二點是我很欣喜看到的一點,AI正在和傳統行業深度融合。隨著人們對人工智慧的瞭解越來越多,更多的AI公司湧現出來。
AI最大的機會蘊藏在與傳統企業的結合中,創新工場也正在説明金融、製造、物流、零售、醫療等行業的公司進行AI變革。
作為AI投資人,我認為在這些行業如果找到正確的AI應用方向,就能帶來上千萬的回報。這種商業價值的產生是極其迅速的,通常只需要幾個月,甚至短短幾周就能看到成果。
現在人工智慧在傳統產業的滲透率仍在個位數,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然而對於很多公司來說,它們需要的是高度定制化的方案,而非通用型AI方案,所以融合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不少挑戰和痛點。
第三,我早年做過很多科研工作,很高興能看到關於系統一和系統二(System One, System Two)的討論,我們期待人工智慧技術從系統一升級為系統二,即從識別、決策、優化等能力,升級到感知、認知等進階智慧的能力。
有不同的學派都在努力讓人工智慧更接近人類智慧,其中一個流派主張回歸經典的AI理念,甚至重新構建嶄新的模型結構,在深度學習技術的基礎上利用人類的知識。但我更支持另一個理論——深度學習的潛力還沒有完全釋放。
回看人工智慧過去60多年的歷程,最大的突破來自於計算能力和資料量大增而產生的可擴展演算法。我們看到了卷積神經網路(CNN)帶來的喜人成績,還有預訓練自然語言處理模型(Pre-Trained Models for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的廣泛運用。
預訓練模型與人類語言學習的模式類似,不管是英語還是中文,在習得這些語言之後,再去學習程式設計、藝術、化學。在無人監督的學習環境中,這種模式比我們想像得還要強大,就像阿爾法圍棋(AlphaGo)一樣。
最後一點我想說的是,如何讓AI變得更務實。
AI有很多問題,例如隱私、資料安全、治理和監管,在此就不一一討論了。當我們試圖解決這些AI難題時,有人認為讓監管部門加強管理是唯一辦法,其實不然,我們是否也可以朝著研發更厲害的技術性解決方案去努力?
就像電腦病毒剛出現時,殺毒軟體隨之誕生;面對千年蟲難題時,也迅速找到了技術應對方案。我們可以通過研發新技術,應對DeepFake深度換臉程式的挑戰;或者通過聯邦學習技術,在保證資料私密性的同時,滿足深度學習訓練需求。
作為握有技術能力的群體,我們需要與監管部門一起協作,而不只是把工作丟給他們。相信有了各方的助力,我們可以讓AI的應用變得更有深度,更加務實,更高效地克服現在面臨的種種問題。
▌阿萊克斯·彭特蘭:國家間應建立互通標準,避免“AI冷戰”
我對當前的深度學習技術不太樂觀。
最為主要原因是,深度學習不僅需要龐大的資料來源,而且要求這些資料長時間恒定不變,以保證模型訓練結果的可靠性,例如人類的面容、語言,就是相對穩定不變的資料來源。
但深度學習卻沒法應對快速變化的真實情況。亞馬遜在新冠疫情蔓延速度暴增時,出現了倉庫貨物緊缺,不得不停止送貨服務。這種經過深度學習高度優化後的系統發生崩潰,就是因為快速變化的疫情,和深度學習對恒定資料來源的需求是矛盾的。
另外,我想談談如何通過聯邦學習,促進資料的流通。
大多數公司沒有足夠豐富的資料,需要聯合不同的資料來源。基於這種需求,出現了很多新商業模式,比如“資料經紀人”——他們不出售資料,而是把資料借出去,作特定需求的使用。
“資料經紀人”業務湧現了很多,他們促進了資料的流通,也加強了資料的隱私性。因此,像聯邦學習這樣的技術和商業策略結合,有效解決了資料在合規性和所有權方面的難題。
聯邦學習也依賴於新的基礎設施建設,為資料應用和深度學習提供基礎環境,比如區塊鏈技術。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在做相關系統的建設實驗,新加坡等國家設置了一種相互競爭的區塊鏈系統,來解決支付和物流問題。我們最近也幫助瑞士做了類似的實驗,涉及不同資料的互通性和連貫性問題。
我們仍在研究如何用儘量少的資料,實現人工智慧的目標。少量資料是指不斷更新的短期資料,這些資料能使AI應對迅速變化的情況,並及時做出調整。
我們打算將AI與其他基礎科學結合,例如阿爾法圍棋(AlphaGo)就是這類結合的初步嘗試。這些方法不依賴于大量恒定資料,可能會比深度學習更加強大。
除此之外,我們在探討用AI保障聯邦學習過程中不同資料方的權益,這是實現不同國家之間的互通性、支付信任度、物流運輸等方面合作的關鍵前提。
另一方面,我們探索如何將AI技術應用於加密資料上。我們和大公司以及政府密切合作,找出解決系統入侵和保障網路安全的方法。
我同時花了很多時間研究與政府的合作。政府很多時候不知道如何通過大資料做決策,也不知道如何進行資料優化。而AI能夠幫助政府實現更高的效率,比如聯合國現在已經有了很多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相關評估指標,世界經濟論壇也可以為會員國提供不同的標準測算。
基於我們已有的多中繼資料庫,現在可以利用AI實現全新的資料優化方式,將貧困、不平等這種之前無法量化的指標,通過可量化的指標進行評估。
同時,要真正實現這個目標,我們還需要制定統一的互通性標準。如果沒有這個標準,國家之間就不會相互信任去合作,就可能出現AI冷戰。
因此我們需要找到促進合作的方式,就像TCP/IP互聯網協議那樣。而之前我提到的,新加坡、瑞士等現在正在嘗試的區塊鏈系統,將有希望解決國家間缺乏互通標準的問題。
Part II 對話
▌ 美國線上教育發展難度更大,只在ZOOM上講課是不夠的
Q1:疫情加速了行業的改變,遠端醫療、線上教育開始蓬勃發展,這只是AI對人類社會產生影響的冰山一角。想請兩位談一談,目前看好AI在哪些領域應用的未來前景?
李開復:疫情的確對整個社會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人們行為習慣發生了很多改變,更願意接受線上學習和工作了。
這種新的行為習慣產生了大量資料流程,為AI應用帶來了更多可能性。比如大健康領域以及遠端醫療中所產生的資料,可以訓練更智慧的模型。同時更多人開始在基因組學、新藥研發方面結合新的AI技術進行研究,因此我相信AI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潛能是非常巨大的。
AI與教育的結合也很值得期待。一方面可以説明老師處理重複性的日常事務,例如批改作業,讓老師得以將時間精力投入到更有創造性的事情上,能更悉心地為孩子提供優質教學。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積極性,比如設置卡通版AI虛擬老師,讓課程充滿趣味性。
在中國,有很多線上教育公司在疫情之前就已經發展迅速,像創新工場投資的VIPKID,讓國外的純正英語老師線上上教授中國學生。目前,中國的線上教育已經擴展到了更多科目,包括體育、舞蹈、書法等素質教育課程。
相比之下,美國線上教育發展的難度會更大。畢竟只在ZOOM上講課是不夠的,好的線上教育必須要有好的內容。
▌AI核心是增強人際互聯,應注重文化多樣性
阿萊克斯·彭特蘭:李開復博士提到的教育案例,我不是很認同。
MIT大約20年前就在教育中使用AI,重點根本不是內容,我們甚至提倡將內容免費開放給大眾。
AI絕非試圖取代人類的作用,我們更強調用AI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讓人們更好的社交和連接彼此。比如手機上人工智慧技術,不是要取代你,而是讓你高效地找到最適合的工作、最正確的人,讓你更容易的獲取資訊,並進行創新。
我們可以利用資料激發更強的創新力,培養領導力。只有基於這樣的宗旨,才能促進更有創造力的教育和學習,這比關注教育內容本身重要得多。
在加拿大,有家創業公司正在訓練普通民眾學習AI,比如水管工,教學效果非常不錯。他們的教育方式不是簡單的教授基本知識,而是以一種能夠激發人們互動思考的方式。
我們之前在中國調研了3000多個孵化器,發現創業公司成功的要素裡,第一個是文化多樣性,也就是說創始團隊背景的複雜性和多樣性。第二個是團隊成員專業的多樣性,他們能否發揮自己所長,並很好地進行團隊合作。
1956年,馬文·明斯基 (Marvin Minsky)提出了人工智慧這個詞。但我們對於人工智慧的理解,不應該只停留在“人工”層面,而應擴展到多元文化之間的相互連接、團隊合作,我把它叫做延伸智能(Extended Intelligence)。這也是我想強調的,人工智慧這個名詞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它的核心點是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互聯性。
▌AI未來突破難預測,奇點、超級智慧過於樂觀
Q2:未來十年AI有沒有可能取得重要突破?比如GPT-3近期展現驚人的能力。兩位認為未來的突破方向是什麼?
李開復:過去60多年來,深度學習是唯一的重大突破。在這之後,卷積神經網路(CNN)和GPT-3等都算是重要的改善,我對於人工智慧的漸進式改善保持樂觀。
對科學家來說,他們更期待著技術上的突破式進展。但我覺得未來十年基礎科研或許不會有大的突破。但模型相對容易,只要有大量的資料,就可以從實驗室進入到行業應用,CNN和GPT-3都是模型加海量資料的成果。
我是務實派的,雖然持有樂觀態度,但並不是一位“未來學家”。未來的突破很難預測,對奇點(Singularity)的爭辯,甚至預測超級智慧的出現,在我看來都過於樂觀了。
阿萊克斯·彭特蘭:我同意李博士的觀點。很多生物機制很難解釋,包括用感知認識事物、理解聲音、尋找食物等,是深度學習演算法做不到的。但深度學習可以研究科學、制定規則、研究理論,並進行實踐。
從務實的角度來說,我最感興趣的就是聯邦學習。就醫療而言,我們有這麼多醫院,在新冠疫情期間做了很多的實驗,為什麼這些實驗資料不能進行聯合呢?
儘管資料有不相容的地方,但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去探究不同的資料之間的關聯性。在未來,我們對資料的需求也許會越來越少,外科醫生或者物理學家或許不需要太多資料,因為他們對規則已經瞭若指掌了。
▌不要墨守成規,要跨領域、跨學科應對挑戰
Q3:人工智慧會有什關鍵挑戰?對於想從事這個行業的人,有什麼是需要瞭解的關鍵點?
李開復:首先,大背景在改變,新科技層出不窮,我們每年都需要學習新的東西。
其次,人工智慧可能引起各種問題,包括偏見、歧視、倫理道德等,是否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無人駕駛技術該何去何從等等。
第三,人工智慧的研發需要深刻地理解技術對社會、生活與人類健康會產生的影響。我非常欣賞斯坦福和MIT這樣的高校,能夠把AI教育擴展到各個學科,讓研發人員及早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和價值。
阿萊克斯·彭特蘭:是的,我朋友做過一個有關電的趣味類比,電動馬達最初在工廠裡用於生產的時候,並沒有發揮出多大的作用,因為大家並不知道如何改造生產流程。
AI在一些領域發揮的作用是顯著的,但應用到其他領域時,就需要改造流程。很多情況下,最困難的就是說服人們改變商業流程去使用AI,因為大多數人是墨守成規的。
而有意思的是,就像李博士提到的,像MIT和斯坦福這樣的高校確實在認真嚴肅地對待這個問題。
比如,我今天早上正好就這個話題跟G20領導人對話,大家一致認為我們必須從跨領域、跨學科的角度去面對這個問題,不能只是工程師或者社會科學從業者們在做,經濟學家,政治家等等都必須參與進來緊密合作。
隨著AI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除了必須具備強有力的技巧來建立社會規則,還需要對研究經費、企業投入等進行各種調整。
▌雖然大公司實力不容小覷,但依舊對小公司抱有期待
Q4:AI研究會消耗大量的資源,我們是否應該將資源往學術界平衡?現在已經發生資源的重新分配和平衡了嗎?
李開復:就人才而言,現在已經有重新平衡的跡象了。
過去,頂尖大學的學者基於待遇和種種考量,不少選擇去企業界工作。而近期,曾任職於百度、海爾、位元組跳動等公司的數位優秀AI科學家已經回歸高校。
但像GPT-3這樣的技術,仍然不是大學和小公司能支付得起的。支撐GPT-3運行的電腦是世界算力第五的超級電腦。每進行一次演算法訓練,就要花費460萬美金,只有像騰訊、穀歌、微軟這個級別的公司才能負擔得起如此強大的算力。
我觀察到,近年的AI創業公司已經和5年前截然不同了。它們一般由AI科學家和商業人才共同創建,為了解決特定問題而生,並非紙上談兵做突破性科研,切入的領域也往往是巨頭公司忽略的地方。
例如,為製造業進行AI賦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需要去工廠實地勘查,瞭解運作方式。大公司因為賺錢很容易,不願意做這些性價比低的苦活累活。這些小公司的努力一旦有了成果,就會給產業界帶來革命性的影響。所以,雖然大公司的實力不容小覷,但我依舊對小公司抱有期待。
阿萊克斯·彭特蘭:大學和公司是一種融合的關係,不僅體現在人才流動上,也會進行資訊資源分享,彼此是整體性的合作態勢。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產業界的保密需求還是存在的,只是從學校的出發點來說,我們願意毫無保留地為大家提供更好的研究成果,並與企業合作,形成標準化平臺。
▌人工智慧取代人類需要上百年或更久
Q5:兩位認為什麼是AI不能取代的?
李開復:一類是創造力、分析能力、邏輯辯論能力,瞭解自己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這些是人工智慧無法取代的。另外一類是同理心,人類之間的信任、友誼,自我認知、意識等。
阿萊克斯·彭特蘭:人工智慧有朝一日可以取代人類所有的能力,但是這個過程會非常漫長,可能需要上百年或更久。
▌AI創業建議I:找到小切入點,不要與巨頭正面硬碰
Q6:李博士提到了AI在小企業中的運用,可否再舉例說明是如何運用的?
李開復:這個問題分兩部分:一個是小型AI公司與巨頭競爭,我的建議是找准巨頭沒有平臺優勢的細分領域,為某個針對性產業創造價值,並且不要與巨頭核心業務正面硬碰。
對於那些中小型非AI、但想應用AI的公司,需要確保有足夠的資料,以訓練與核心商業價值掛鉤的AI模型,並且有願意變革的開放性公司文化。
所以,早期應用AI的公司可能規模較大,因為他們有足夠大的資料,和可相容變革的商業模型。每個例子都不同,不是任何一家公司都要應用AI。
阿萊克斯·彭特蘭:如果我們放寬AI的定義,或許水管工、合同工都有資料,通過一些簡單的分析、整合,AI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進他們的工作。
這些都是很小的切入點,基於簡單的AI分析、機器學習,依舊可以產生巨大的潛力。
▌ AI創業建議II:知曉技術,同時理解商業
Q7:兩位再分享一下最後的建議?
李開復:我們在步入一個AI開始滲透到方方面面的令人振奮的時代,我希望所有的學生們都能參與到這個改革浪潮中。要深刻地理解人工智慧的商業落地,而不僅僅鑽研技術本身。
阿萊克斯·彭特蘭:不要太較真於深度學習或者冗長的演算法,一切始於要解決的現實問題。不要止步於技術本身,要明白資料類型、形態和規律,關注商業流程。
感謝葉樂斐、劉諾、藍萱、張昊、陳冬傑、劉子昂、張梓煜、錢淩寒、水一方、沈雍在校譯和審閱上對本文的貢獻。
processing應用 在 蔓蔓?蔓時尚 Slow Vashion Youtube 的評價
以前讀大學和研究所時,都在服飾專櫃打工過,對於衣服材質的特性要略知一二,才能和客人解釋(自以為在寫104履歷🥺)
記得之前會回家科普櫃內的有機棉、聚酯纖維、天絲等等材質的外部環境成本,但當時遇到的客人普遍都比較在乎穿起來的舒適度😆
如今,社會上越來越多在意環保的人,而且呀,近幾年多了好多理念很棒的永續品牌。最近看到某新品牌Veg and things在他們的的Ins帳號分享的限動,在每個小細節都燒腦研究以降低對環境的傷害,覺得超級感動。
看見那麼努力的大家,於是我也鼓起勇氣把這些東西做成影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啦!🥰
(影片中提到關於快時尚的庫存浪費,可以參考這篇文章:https://www.google.com.tw/amp/s/www.thenewslens.com/amparticle/94586 )
▬▬▬▬▬▬▬▬▬▬▬▬▬▬▬▬▬▬▬▬▬▬▬▬▬▬▬▬▬▬▬▬▬▬▬▬▬
任意門🚪
00:00 讓大家傻眼的衣服污染數據
01:17 聚酯纖維的微塑膠污染
02:44 棉花「環保」嗎?
03:11 有機棉真的比棉花「環保」嗎?
05:00 看似環保的羊毛
05:38 蠶絲是怎麼來的?
06:07 環境友善的作物:麻
07:21 名字看起來很化學的嫘縈:天絲/萊塞爾/莫代爾
08:43 合成纖維的機能性才好?
08:59 關於寶特瓶回收衣
09:20 永續材質小Tips
12:04 使用永續材質的衣服品牌
🌱veg. & Things https://www.vegandthings.com
🌱冶綠 https://wildgreen.tw
🌱Hempable 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Hempable
🌱和諧生活 https://www.harmonylife.com.tw/categories/2020春夏設計師新品
🌱SiSSO https://www.sisso.com.tw/products/babyclothes/
▬▬▬▬▬▬▬▬▬▬▬▬▬▬▬▬▬▬▬▬▬▬▬▬▬▬▬▬▬▬▬▬▬▬▬▬▬
📷Instagram: @slow_vashion
🔗https://www.instagram.com/slow_vashion/
👩🏻Facebook: 蔓時尚 Slow Vashion
🔗https://www.facebook.com/slow.vashion/
▬▬▬▬▬▬▬▬▬▬▬▬▬▬▬▬▬▬▬▬▬▬▬▬▬▬▬▬▬▬▬▬▬▬▬▬▬
[1] 環保署109年統計年報
https://www.epa.gov.tw/Page/4CE99E90109C419B
[2] 《為什麼你該花更多的錢,買更少的衣服?拯救地球,也拯救你衣櫃的新購衣哲學》 Lucy Siegle, 2015
[3] Athalye, A.Carbon footprint in textile processing, 2012
http://images.fibre2fashion.com/ArticleResources/PdfFiles/60/5965.pdf
[4] Catherine, SalfinoStudies Show Performance Activewear Could be Harming Your Health, Sourcing Journal, 2017
https://sourcingjournal.com
[5] Frequency of Microplastics in Mesopelagic Fishes from the Northwest Atlantic
A. M. Wieczorek, L. Morrison1, P. L. Croot, A. L. Allcock, E. MacLoughlin, O. Savard4, H. Brownlow, T. K. Doyle Front. Mar. Sci., 2018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ars.2018.00039/full
[6] A New California Bill Would Require Labe, Arthur Friedmanl 2018.2.26
https://leginfo.legislature.ca.gov/faces/billTextClient.xhtml?bill_id=201720180AB2379
[7] Carbon footprint of three different textile products during its life cycle Jungmichel, N.,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extiles, Systain Consulting, Berlin, Germany, 2010.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76193965_Carbon_Footprint_of_Textile_and_Clothing_Products (last accessed: Sep. 5 2020)
[8] 環境資訊中心 邪惡的白T Shirt
https://e-info.org.tw/node/20857
[9] Nations, U. Statistics: Graphs and Statistics. 2013, from UN
[10] Jungmichel, N.,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extiles, Systain Consulting, Berlin, Germany, 2010.
[11] Textile Exchange, 2018
[12] A.Barber, G. Pellow. Life Cycle Assessment: New Zealand Merino. Industry – Merino Wool Total Energy Use and Carbon Dioxide.
[13] 羊毛的製程
https://www.peta.org/issues/animals-used-for-clothing/wool-industry/
[14] Is silk vegan?
https://www.peta.org/blog/is-silk-vegan/
[15] How sustainable is linen
https://goodonyou.eco/how-sustainable-is-linen/
[16] 夏日穿這最防曬
https://health.tvbs.com.tw/regimen/318013
[17] 天絲、萊賽爾、木代爾、嫘縈有什麼不同?
https://oghome.com.tw/tencel-level/
[18] Rayon Man Made Fiber: Spinning-methods
https://www.brainkart.com/article/Rayon---Man-Made-Fiber---Spinning-methods,-Manufacturing,-Properties_1767/
[19] Bernie Thomas, Matt Fishwick, James Joyce, A Carbon Footprint for UK Clothing and Opportunities for Savings, Anton van Santen Environmental ResourcesManagement Limited (ERM)
[20] 紡織品資訊應用知識服務網 全球有機棉生產飆升56% http://monitor.textiles.org.tw/newsdetail.aspx?id=32992

processing應用 在 PROCESSING數位藝術入門:基本功能、應用範疇、數據視覺 ... 的八卦
知道 Processing 是一個容易上手、用途廣大的開源「程式語言」嗎?同時更是學習用程式碼創造視覺藝術、動態影像、互動設計的好工具!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