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經濟轉型成服務型經濟,最底層就是 precariat, 這是新字,結合 precarious (不穩定) 與 proletariat (普羅),通常譯成 "不穩定普羅"。在今天的台灣,超商店員,遊覽車司機,甚至出版社新進編輯,廣告公司新進文案,實驗劇場工作者,有博士學位的私大講師,都是 "不穩定普羅"。」
因為一例一休修法,階級變成熱門議題。今年林立青"做工的人" 出版時,我發現很多人對階級的想像還停留在百年前,以為階級不外資本家,中產階級,勞動普羅三種。因此還有人指出林立青可能不算很普羅。
我感想是,沒錯啊,林立青的確不普羅啊。建築工人三十年前也許是普羅,這年頭不是了。
自從經濟轉型成服務型經濟,最底層就是 precariat, 這是新字,結合 precarious (不穩定) 與 proletariat (普羅),通常譯成 "不穩定普羅"。在今天的台灣,超商店員,遊覽車司機,甚至出版社新進編輯,廣告公司新進文案,實驗劇場工作者,有博士學位的私大講師,都是 "不穩定普羅"。
在2013年英國階級大調查中,七個階級中的最底層就是 "不穩定普羅"。林立青書中的工人是 "傳統勞動階級" 排第五,已很接近中產,與 "不穩定普羅" 之間還隔了一個 "新興服務業工作者" (台灣例子:櫃姐,護理師),再上一層則是 "新型優裕工作者" (台灣例子:工程師,醫師,會計師)。
英國階級調查英文版: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Great_British_Class_Survey
中文版:http://www.bbc.com/…/t…/uk/2013/04/130403_uk_7_classes.shtml
這次一例一休修法,年輕人如此反對,一大原因就是除了熱門科系可以一畢業就成為第四 ”新型優裕工作者”,有跟資方談判的本錢並有機會往上爬,其他科系一畢業是只能成為 第六”新興服務型工作者” 或 第七”不穩定普羅"。若是前者,勞方是否有談判條件,工作有沒前景,還要看公司營運狀況或經營者心態。但若不幸成為 ”不穩定普羅”,則公司不管如何賺錢,勞方也是沒籌碼的。”不穩定普羅” 必須經歷特別慘烈的競爭,才有機會往上爬。
想通這一點,就可以理解年輕人,特別是大學生,為何如此反對修法。他們父母也有可能非常上層。但在高度競爭的知識經濟,除非年輕人想一輩子靠爸,不然都得從底層往上爬,差別只是有人從第七”不穩定普羅” 出發,有人開始就是第六或第四而已 (我跳過第五,因為學歷高還沒資格當 ”做工的人", 工頭不可能收你) 。
PS. 英國可能會把出版社編輯,大學講師等工作歸類為六”新興服務型工作者”,我把這些歸為七”不穩定普羅”,是因為台灣年輕人平均學歷比英國高一截,因此高學歷在台灣特別不值錢,只要工作還不穩定,就不算有 ”文化資本”。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Bryan 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precarious中文 在 学个词--precarious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