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分享的很特別,是雜誌app的下載分享!!XDDD
這篇不只有APP分享,也順便整理了一些有趣的中文雜誌!!XD
裡面有很多種類型,像是設計雜誌,美妝,旅行,美食...等
也推薦了裡面一些台灣中文版的雜誌,其實有很多都很不錯喔!!
像是ppaper或是高校誌、小日子等等
可以藉由參閱雜誌的習慣,找到最靠近自己生活的流行元素,或者搜尋更多購物美食景點!!XDDD
ppaper中文 在 胡至宜 Facebook 八卦
學著讓心篩選值得進入心房的訊息,然後用心表達出一個真心的故事。
PPAPER no.135
BLIND
最懂說故事的設計師 征服下個世代的動態圖像設計
什麼是MOTION GRAPHIC?這個設計專業,在中文裡好像一直沒有最恰當的翻譯,但在美國知名數位影像設計公司BLIND的創辦人CHRIS DO眼中,MOTION GRAPHIC就是結合他最愛的平面設計、電影、動畫、插畫、剪接以及視覺效果等等,以緊湊驚喜的視覺,細說最動人故事。
其他精彩單元─
JEFF KOONS 藍色水晶球裡的維納斯與我
SHARE 雕塑創作是一段尋找救贖的療癒過程:李真
與皮克斯怪獸們一起追夢的日子:林岳賢、謝宗穎
DESIGN APPRECIATION 設計師最愛的香水
ppaper中文 在 JUBY CHIU Facebook 八卦
第一次看到艾未未這個名字,是讀高中第一年,我念了四年,那時候我十五歲。會知道他也是在ppaper,那時還是一個月兩期,一本49元。當介紹他的影像作品,畫面非常美,對比十分強烈,他身穿大紅,就只是坐著,卻不突兀,只可惜介紹沒有很多。而直到去年發生了拘捕事件,又開始深入去探討他,嚴就他的作品相關言論及其批判性質的部分,他是我敬佩的人之一,但我不稱他為藝術家。
1957年,中國詩人艾青給自己的兒子起名叫「未未」,意思是現實太殘酷了,叫他去愛未來。
今天,艾未未是中國當前最具國際知名度的藝術家之一,也是身影最巨大的政治批判者。
他說,「政治是一塊巨大的、残酷的、從大山上滾下來的石頭,我們只是希望躲得越遠越好。」
他的作品以豐富的想像力去次提醒人們體制的荒誕與黑暗:例如在慕尼黑的展覽館的一面巨大的外牆上,他九千個訂製的彩色學生書包,組成十五個巨大的中文字——「她在這個世界上開心地生活了七年」,這是地震中失去孩 子的一位母親的一句話。
他也熟悉草泥馬的諷刺文化,尖銳又諷刺的行動不時讓人發噱。例如他拍過一張裸照,只用草泥馬玩偶遮住重點,或者更早前拍攝過一組照片對著白宮和天安門廣場比中指。
但另一方面,他對楊佳案、對調查川震遇難兒童的執著又令人動容,以至於有人說他是最好的公民調查記者。他甚至是十分古典的,不斷地在媒體中談公民社會、談民主(如他在TED中的影片),說「如果大家都不發出點東西來,腐敗就會愈來愈厲害……如果大家都是這樣子看見了卻不說,明哲保身,那麼這個國家和社會還怎麼向前走?」
艾未未深信「所謂藝術家在這個時代必須是思想家,必須是敢於參與社會,敢於嘗試,判斷的。」他尤其不斷思考與探索網路在藝術與社會變遷的聯繫中扮演何種角色。他大量寫博客和發推特幾乎像是一種行為藝術,而被評論家稱為是一種「社會雕塑」;但他自己說「我的作品的本質是鼓勵那些可以使用網路的人去更了解中國的真實,去挖掘都那些被政府掩蓋的真相。」
但艾未未背後的目的不是政治:「實際上我對時政的考慮並不是一個政治態度,而是一個美學態度,我更多談的是公平、正義,和一些可能性。最重要的是對社會倫理價值的一個判斷,關於倫理和美學的一種聯系。」
三十年前,艾未未為了逃避政治這塊巨石去從事藝術,現在的他卻因為勇敢和這塊石頭碰撞,而不幸被壓傷。而且不只是他,過去兩個月,中國大肆逮捕其他維權律師、作家,逮捕艾未未可以說是這個維穩鎮壓的高潮。
艾青說得對,現實確實是殘酷的,而他所期待兒子要愛的那個「未來」,顯然不是五十年後當下的中國。然而,艾未未要讓那個值得愛的「中國」成為現實,所以他和那些夥伴們願意不斷地去抵抗面前那塊巨石的殘酷。
出自:http://blog.roodo.com/SoundsandFury/archives/15529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