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 媽我上榜了還排第一名
不過我蠻早就發現這位Dcard 創辦人是老版友,按讚按很勤,感恩支持呀
『簡勤佑』擔任國民黨「數位諸葛亮」~想不到諸葛亮軍師還沒開戰前,就被CIH派出的大量軍隊突襲摸清底。
CIH派出超暴力臉書爬蟲軍隊,蒐集諸葛亮的『公開』行為,準備回報給主公(CIH粉絲們)。
報告主公,諸葛亮最近一個禮拜,對貼文按讚的次數排名(註1)。
格式:
粉專 69 IEObserve 國際經濟觀察
粉專 40 美股漫談
個人 35 黃郁棋
粉專 29 上流哥投資理財粉絲團
粉專 26 Z9 的看板
粉專 18 銀行家尼莫
粉專 16 Freddy Business & Research
粉專 16 Joe's investment
粉專 15 ETtoday旅遊雲
個人 15 Tai Yu
粉專 14 麥克風的市場求生手冊
粉專 13 股癌 Gooaye
粉專 13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粉專 13 燈火闌珊處 - 人棄我取的冷門股投資哲學
粉專 12 資工心理人的理財筆記
粉專 12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粉專 11 JC 趨勢財經觀點
粉專 11 加藤軍台灣粉絲團 2.0
粉專 11 元毓
粉專 11 ETtoday新聞雲
個人 11 Miula Hung
粉專 10 蘋果新聞網
粉專 9 會計師之股市第一線
粉專 9 彭博商業周刊 / 中文版
粉專 9 升鴻投資
粉專 8 蔡至誠。PG財經筆記Simple Is The Best
粉專 8 蕭瑟寡人
粉專 8 王伯達觀點
粉專 7 桃園人好吃好玩又好逛
粉專 7 雷浩斯價值投資網
粉專 7 副總裁的理財日誌
粉專 7 巴斯夏的蠟燭工坊
粉專 7 李其展的外匯交易致勝兵法
粉專 7 韓半島新聞平台
粉專 7 幣圖誌Bituzi
粉專 7 Value Partners 價值合夥人
粉專 6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粉專 6 公視新聞網 PNN
粉專 6 Donald J. Trump
粉專 6 Chief Stock 致富思維
粉專 6 Ffaarr的投資理財部落格
個人 6 安春花
粉專 6 股市隱者
粉專 5 BusinessFocus
社團 5 吳嘉隆總體經濟觀察
粉專 5 謝東霖 Hsieh Tung Lin
粉專 5 深度西班牙
社團 5 韓國瑜蔚藍中華守護聯盟
粉專 5 數位時代
社團 5 北美選擇權策略解析學習
粉專 5 美股投資的永恆之道
個人 5 葉丙成
個人 5 林威宇
個人 5 吳崟睿
粉專 4 蔣萬安
粉專 4 MacroMicro 財經M平方
個人 4 Sheraton Wu
個人 4 簡榮宗
個人 4 Ken Hsu
個人 4 羊麥克
社團 4 美股淘金客
粉專 4 Technews 科技新報
粉專 4 Natasha Romanoff
社團 4 房子賠售就是爽
粉專 4 小資yp投資理財筆記
粉專 4 KZX
粉專 4 阿升投資討論區
個人 4 楊文宏
粉專 4 Jet Lee的投資隨筆
個人 3 貝克菜
個人 3 Chih Chan Tu
粉專 3 時刻旅行 TripMoment
粉專 3 Mr.的雜七雜八翻譯
粉專 3 投資旅行家-格列佛
粉專 3 蔡英文 Tsai Ing-wen
粉專 3 Business Digest
粉專 3 寫點科普,請給指教。
粉專 3 基石創投 Cornerstone Ventures
粉專 3 峰言峰語
粉專 3 BigEcon
粉專 3 Thomas Lee' Sharings
粉專 3 Market Digest 市場文摘
粉專 3 泰國清邁象
粉專 3 饒靜慈
粉專 3 Trip+
社團 3 台灣時代精神運動 The Zeitgeist Movement Taiwan Chapter
個人 3 Hector Lin
粉專 3 Fortune Insight
社團 3 MM總體經濟投資討論群
個人 3 Victor Chen
個人 3 陸子鈞
粉專 3 Anue鉅亨網財經新聞
粉專 3 踢爆詐騙神棍‧四月老師的幸福魔法屋
個人 3 吳孟柔
個人 3 柯梓凱
個人 3 林祖儀
個人 2 林大涵
個人 2 黃健豪
個人 2 Mitter Chiang
個人 2 翟本喬
個人 2 Chris Chen
粉專 2 GIGadgets
個人 2 林一泓
個人 2 蕭上農
個人 2 王宏恩
粉專 2 卡爾先生/Crisis Investor - 危機入市、財富自由
個人 2 周董
個人 2 Lucas Yao
粉專 2 Justin Flom
粉專 2 桃園人
粉專 2 財經雷亂想
粉專 2 富比士地產王
粉專 2 賴導機票快報
粉專 2 江啟臣
粉專 2 蔡正元
粉專 2 平行時空政經聚 - Polieconomics
個人 2 周世恩
粉專 2 徐晞庭 晞晞
個人 2 邱煜庭
粉專 2 綠角財經筆記
粉專 2 定錨投資隨筆
粉專 2 艾蜜莉-自由之路
粉專 2 阿堯投資筆記
粉專 2 StockFeel 股感,來自生活
個人 2 Hao Chuang
個人 2 Ye Irving
粉專 2 貓的成長美股異想世界
個人 2 Jonathan Chan
粉專 2 九把刀 Giddens Ko
粉專 2 投資沙岸的揀貝人
個人 2 黎榮章
個人 2 邱丞正
粉專 2 B.D 金融洞見
粉專 2 美國金融日記
個人 2 Clement Tang
粉專 2 財富開麥拉
個人 2 梁桂峰
個人 2 李憲彥
個人 2 李忠儒
粉專 1 我是桃園人
個人 1 黃沛聲
粉專 1 周小葳的勇敢生活
個人 1 TK Lin
個人 1 楊攸凱
個人 1 Jin Hsueh
粉專 1 Emmy追劇時間
個人 1 'Eric Wu
粉專 1 GQ Taiwan
個人 1 陳小彬
個人 1 Keynes Cheng
粉專 1 豌豆老公主與歪嘴雞の 小資退休生活
個人 1 詹益鑑
個人 1 Kristy Guo
個人 1 Amber Cheng
個人 1 盧羿安
個人 1 沈家后
粉專 1 靠傳媒 COWmedia
個人 1 徐閉
個人 1 Joseph Hsieh
粉專 1 矽谷大齡工程師
粉專 1 唐家婕 - Jane Tang
個人 1 Miranda Yi-Chung Yeh
粉專 1 郭書瑤 瑤瑤
粉專 1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粉專 1 擁抱巴菲特(邱涵能)
粉專 1 華倫存股 穩中求勝
個人 1 趙君朔
個人 1 楊荏傑
粉專 1 蘇貞昌
粉專 1 霜語 Vanessa
粉專 1 房業涵Mena
粉專 1 劉方慈 Crystal Liu
粉專 1 孫悟天存股
粉專 1 好房網News
粉專 1 遠見雜誌
粉專 1 B.C. & Lowy
粉專 1 快點TV
粉專 1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粉專 1 跟著關關看世界
粉專 1 侯友宜
粉專 1 ETtoday美女雲
粉專 1 JKF 紅燈區2.0
粉專 1 滇西小哥 Dianxi Xiaoge
粉專 1 水鏡政經學院
粉專 1 簡榮宗
粉專 1 台灣航空福利社
粉專 1 下班經濟學
粉專 1 小威的ㄧ生
粉專 1 Econ達人
粉專 1 五月天 阿信
粉專 1 Los PE
粉專 1 鑒機價值資本投資筆記
粉專 1 Outside TV
粉專 1 楊衛隆
粉專 1 英國凱萊-凱的小生活大冒險
個人 1 游弘宇
粉專 1 丞石建築開發
粉專 1 農林cafe
粉專 1 Tasty Home
粉專 1 黑嘉嘉 Joanne Missingham
粉專 1 DECOmyplace
粉專 1 DW 中文 - 德國之聲
粉專 1 Data Man 的資料視覺化筆記
個人 1 蔡睿
粉專 1 眼球中央電視台
個人 1 鍾哲民
粉專 1 張齡予
粉專 1 王立第二戰研所
粉專 1 壯闊台灣 吳怡農
個人 1 陳詩寧
粉專 1 王卓淇 Erin Wong
個人 1 林韋翰
個人 1 RM Liao
粉專 1 MenClub
粉專 1 CEVE 誠繹國際
粉專 1 林智群律師(klaw)
粉專 1 Prestige Taiwan
個人 1 Icheng Liu
粉專 1 TEEPR 亮新聞
粉專 1 虞承璇
粉專 1 Porsche Taipei 保時捷 台北
粉專 1 夏嘉璐
粉專 1 遠得要命的數學王國
個人 1 李季鴻
個人 1 王景弘
個人 1 黃適文
粉專 1 486先生
粉專 1 新竹老爺酒店
粉專 1 柯文哲
個人 1 葛如鈞
粉專 1 中國國民黨 KMT
個人 1 黃斌
個人 1 Jason Yang
個人 1 Hauer Hsieh
個人 1 劉承啟
粉專 1 蔡阿嘎
粉專 1 Freeride World Tour
粉專 1 ETtoday房產雲
粉專 1 桃園大溪笠復威斯汀度假酒店 The Westin Tashee Resort, Taoyuan
粉專 1 阿才的店(1993)
粉專 1 香港經濟日報 hket.com
粉專 1 Taiwan 台灣嚮導
個人 1 Lancelot Wang
粉專 1 小胖企愛出走 Penguins Travel
粉專 1 台南大員皇冠假日酒店Crowne Plaza Tainan
個人 1 黃士修
粉專 1 一分鐘學理財
粉專 1 黑色之聲
個人 1 張嘉玲
粉專 1 FinSight 趨勢觀點
個人 1 藍弋丰
粉專 1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粉專 1 台灣民眾黨
粉專 1 Aa7新外購
個人 1 Ray Ma
個人 1 Hong-Jen Chiu
個人 1 Fred Jame
個人 1 程天縱
個人 1 彭少甫
個人 1 趙曉慧
個人 1 張晉源
個人 1 Sabrina Fan
個人 1 Sunny Yen Ting Hsu
個人 1 吳嘉隆
個人 1 高妍荷
個人 1 謝國樑
個人 1 Aaron Kosatern
個人 1 Tom Chen
個人 1 Howie Young
個人 1 王進忠
個人 1 Singtone Liu
個人 1 湯濟家
個人 1 劉浥勻
個人 1 宋友翔
個人 1 溫鈺翔
個人 1 Sandy Lo
個人 1 Eason Jkf
個人 1 周靈卉
個人 1 洪大倫
個人 1 Molly Huang
個人 1 張志祺
個人 1 林宏諺
個人 1 Kandee Chen
個人 1 Rueyhong Wong
個人 1 林熙哲
個人 1 陳思翰
個人 1 Carrie Tsai
註1:單純只有按貼文讚,不包含其他心情。
#CIH #國民黨 #數位諸葛亮 #簡勤佑
「pe工程師」的推薦目錄:
- 關於pe工程師 在 IEObserve 國際經濟觀察 Facebook
- 關於pe工程師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 關於pe工程師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 關於pe工程師 在 Re: [請益] PM PE 差別在哪? - 看板Tech_Job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pe工程師 在 PE工程師- 求真百科 的評價
- 關於pe工程師 在 請問產品工程師是在做什麼?未來有出路嗎?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pe工程師 在 [請益] 製程工程師PIE與產品工程師PE的差異- 看板Tech_Job 的評價
- 關於pe工程師 在 EE跟PE - 科技業板 的評價
- 關於pe工程師 在 [請益] 製程整合工程師PIE與產品工程師PE的差異- tech_job 的評價
- 關於pe工程師 在 [請益] 製程整合工程師PIE與產品工程師PE的差異 - PTT 熱門 ... 的評價
- 關於pe工程師 在 製程工程師(Process Engineer) 新手資訊,讓你成為懂製程 的評價
- 關於pe工程師 在 [問題] PIXEL要如何從GOOGLE相簿下載照片到手機 - PTT情感 ... 的評價
pe工程師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八卦
對話李開復、汪華:公共偶像與預言家的投資十年
深度、坦誠的採訪,談創新工場10年
本文來自晚點團隊 晚點LatePost
………………………………………………………………
創新工場創立十年,搬家三次,從清華科技園、第三極大廈到今天的鼎好大廈,都沒有離開過中關村。從創業搖籃、大公司高地到技術陣地,中關村的變遷像一個隱喻詮釋著創新工場的發展。
2009年,人們因為李開復知道創新工場,他“創業導師”的偶像身份,扮演著創新潮中的聚光點角色,他們孵化新項目、投天使輪。2014年李開復生病休整一年多後,創新工場開始走向覆蓋早期到後期的技術型基金。
如今,創新工場管理資金規模超過20億美元,投資項目超過350個,包括VIPKID、曠視科技、米未傳媒、美圖、知乎等專案,其中70餘家公司估值超1億美元,獨角獸17家。
在中國短暫的VC發展史中,VC承擔著複雜的角色:從創業導師、貴人,到資本推手,他們能快速搞熱一個行業、又能快速燃盡一個行業。但從某種程度上說,VC的九死一生或許比創業更加殘酷——它決策金額更大、組合更為豐富、結果更為隨機,但驗證週期非常長。
因此,多數人對VC的評價,總是後驗的。多數投資人看趨勢、忽略週期;看風口、忽略時間點;靠運氣、忽略沉澱。因此,研究一家VC的難點在於,你需要找到正確的時態,並且在這個時態的當下來動態觀察這家VC——他們是如何看待過去時的單個案例,如何討論未來時的大趨勢,以及貫穿始終的、關於基金本身思考的更迭。
在創新工場成立的第十年,《晚點LatePost》採訪到了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和汪華。他們錯失過、也踩對過,創新工場是少數見證過十年週期、創業者代際和環境變化的基金,這讓他們的思考更有價值。
李開復和汪華,一個是公共偶像,一個是預言家。兩人極為互補,李開復擅長面對公眾,汪華長於思考分析;李開復更願意開拓新的領域,汪華負責決定投資的大方向。中關村的輝煌面臨著新的挑戰,他們的角色和創新工場的定位也將迎來一系列變化。
┃談投資:
《晚點》:創新工場十年,你如何評價工場的投資業績?
李開復:不夠快、不夠感性,嚴謹是我們的強項,也是我們的弱項。需要當場看人快速做的決策,我們不會做,因此我們會錯過一些能量很大,但不是最嚴謹的創始人;第二,看到巨大的風險且(創始人)當時沒有解決方案,我們會謹慎。
汪華:2009年我們可以把移動互聯網趨勢精確預測到第一二三階段,分別對應軟體、和社交、娛樂相關的使用者平臺、商業交易,事實也是如此。趨勢瞭解得挺好,投得也不錯,但從結果上來講,並沒有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晚點》:做投資以來,犯下過最大的失誤是什麼?
李開復:我們的基金不夠大。這不叫失誤,只能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汪華:還是執行層面上的問題:募投管退的執行跟不上市場變化的速度。我們在移動互聯網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投得挺好的,但移動互聯網最值錢的公司很多出現在第三階段:2013年底到2014年初的商業和交易階段。第二階段幾個工程師就可以做起來一家公司,但第三階段需要投幾千萬美金,這中間也只有一年時間。那時趕上開復生病,投資收縮持續了一年多時間。到2014年底的時候,我們的基金規模和當時的狀況是投不動當時估值和燒錢都很厲害的交易性公司。
《晚點》:為什麼在對商業趨勢的判斷上你們花了很多時間,而在做基金最基礎的募投管退上,你們花的精力卻不夠多?
汪華: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在這個行業做得最靠譜的VC,天天都在投創新、在看商業模式變更。但基金這個生意本身,不論是決策裡的科技含量,還是商業模式創新、管理、激勵等各個層面,這十多年的變化是很小的。唯一一個大變化就是大型基金的出現。
在整個金融行業,VC一直是邊緣領域,也不該站在舞臺主流的領域,錢不多人不多,根本就不能支撐大規模的投資。只是因為移動互聯網的出現,VC從後臺走到前臺,參與到巨額的投資當中,超級基金開始出現,才開始有了足夠多的錢和足夠大的規模。
過去VC並不是一個有持續性的生意,上一個基金做得再好,和下一個基金之間也沒有任何的延續性。VC高度依賴老中醫式的個人判斷,導致無論是組織架構還是整個基金的能力建設都很難。所以VC採用合作制也是這個原因,不規模化,手工作坊制和合作制本質上是最好的。尤其是過去八年,在機會非常多的情況下,VC們去當槍手,而不是打陣地戰——成了最好的抓住過去八年機會的方式。
《晚點》:你理解的陣地戰是什麼?
汪華:可以長期、延續性地積累核心能力;不斷擴展規模和邊界,不依賴具體的個人;持續提升和改善效益,並且擁有不斷擴張、無邊界的投資能力、投資工具和投資規模。
《晚點》:中國最好的VC紅杉資本是否某種程度實現了規模化的陣地戰作戰?
汪華:紅杉是規模化的遊擊隊槍手。
大部分基金合夥人,有的是出於個人興趣,有的是想掙一些錢,他們有什麼動力把自己弄成雷軍和任正非呢?
過去八年的投資機會,本質是移動互聯網提供了新的交易界面和通訊界面。很多領域裡原來有老大的可以換掉老大,沒老大的可以造個老大。
但最重要的是在新界面層出來時,你第一個沖上去佔領位置。過去之所以短短五年就可以產生百億美金級別的公司,並不是公司內生的自然增長,而是公司迅速佔領界面層之後,對上游和下游的價值體現,本質是在杠杆社會已有的價值。
這種環境下,投資的核心要點是迅速覆蓋、迅速補槍,這時候做投資,對精確度的要求比對覆蓋的要求要低得多。我們很多單子回報在30倍、50倍,即使有5個失敗、10個失敗都沒有太大問題,關鍵只要能贏,一切都可以pay off。在這種情況下,陣地戰壓根就不是什麼明智的做法。
但往後不一樣,小而美、槍手式的VC時代會逐漸過去。從2018年往後,界面層的機會已經沒有多少了。這種情況下,公司如果能掙到錢,很大程度是內生價值創建,而不是外延價值轉移。這個時代裡面,投資本質上需要打價格戰,而且大家都不約而同把基金規模擴大,包括我們自己。
《晚點》:所以孫正義在兩年前就做了1000億美元的願景基金還是有其創新之處的。
汪華:有,也沒那麼多,它從基金量的角度實現了陣地戰,但我覺得整個VC領域沒有誰真正做到這一點。
擴大基金規模是最容易做的,執行層面的陣地戰要難得多。我覺得第一步要做的不光是規模擴大,而是做成全階段、全能力的基金。
比如高瓴,拋開二級市場部分,它把VC加上PE,都在做大規模的產業化投資。紅杉也是一樣,無論幣種、階段,紅杉還想做二級市場的事。企業的增長週期在變長,需要VC以完整的投資鏈條工具去保證cover這個增長,而不像以前一樣,企業核心增長可以在兩三年之內發生。
《晚點》:你們很早就認知並預測了移動互聯網的幾次浪潮,但你們並沒有成為收穫最大的基金。為什麼?
汪華:有客觀原因、主觀原因、能力原因。還有很多理想主義的成分也需要被時間洗刷,理想主義是要體現在目標上,而不是在執行上。
最好的基金是去人性化的——我希望在將來不要把投資弄得像“中醫”一樣。
投資像“中醫”,指的是把對未來的東西更多判斷成信仰、隱忍、堅持、熱情這些主觀情緒化,在投資裡面做自增強、自我感動。
投資去人性化的原理是,第一,你對未來的判斷和對當下的判斷必須要接近真理,越接近真理你才越有可能成功;第二個,你雖然接近真理,但你接近的真理是眾所周知的真理,也賺不到一分錢,所以你不但要接近真理,而且必須跟其他99%的人的認知不一樣,但是在大部分情況下,跟其他99%的人認知不一樣的,真的就是錯的事。
《晚點》:在你眼裡,算得上少有人看到的真理是什麼?
汪華:比如我們當時決定投線上教育的時候,沒有人看好線上教育,而我們認為教育線上化是接下來幾年最大機會的時候,可以從本質上提高教育的供給、教學的效率。
《晚點》:你把這些稱為真理?為什麼不換一個謙虛點的詞?
汪華:為什麼要換謙虛點的詞?投資的本質就是一個求真的過程。我們對未來變化的真實情況和真理的把握,越接近它,我們的投資收益就會越好。
┃談人類:“刷抖音和造金字塔、登月、工業革命、大型戰爭本質是一回事”
《晚點》:過去十年有什麼事情最出乎你的意料?
李開復:中美關係。
汪華:沒什麼特別意外的。所有這些政治問題本質上都是經濟問題。貿易摩擦之類只是表像,包括全世界各地保守主義的上臺,這些都是表像,實際上是經濟結果,只要這個原因不被修正,貿易摩擦就不會結束,保護主義就不會結束。
而修正並不是通過貿易摩擦來修正,也不是通過一次經濟危機,而是要通過各個國家再重新建立法律、分配、社會權力再制衡的體系,這些體系真建立起來了。或者我們人類運氣特別好,找到下一個增量,通過繼續做大蛋糕來解決分配問題。
《晚點》:AI是否可以做大全人類蛋糕?
李開復:AI是像電一樣的平臺,會促成所有傳統行業變革,變革的下一階段是它會取代重複性工作。從人類的歷史可以看到,工業革命帶來最大的壞處就是把我們洗腦成為了重複性工作的奴隸,如果失去重複性的工作,有人認為是人類一種價值的喪失,所以才有人覺得AI時代存在失落感。
但實際上我的觀點是,人存在的本質,是創造力和愛。最終我們會感謝AI時代的來臨,因為我們會從重複性工作中解放,反而可以做最擅長的事情,無論是創造還是關愛。
汪華:AI理論上也可以做大一部分蛋糕,但是它提升效率的速度會比做大蛋糕的速度更快,會進一步加劇集中化和把大量的人口踢出生產交易的環節。
《晚點》:你曾經說,未來只會剩下兩類公司,一類是充分解放人類雙手的AI公司,一類是讓人獲得低成本娛樂的公司。
汪華:世界上全球化、自動化已經把一部分人踢出了生產消費的經濟迴圈,所以財富和權力都往少數公司聚攏。第一,過去十年是人類有史以來貧富分化最劇烈的十年;第二,從廣義來說,這些互聯網公司造成的影響比日韓巨頭對當地的壟斷影響更深刻。
大量的生產經濟部門消失,同時又沒有新的經濟部門被建立,這在過去幾年沒問題,因為互聯網、全球化還在不斷創造增量,當這個增量差不多快結束,同時又沒有新的增量被創造的時候,這件事就快崩潰了。
《晚點》:地球上還有什麼可以做大蛋糕的方法?
汪華:“地球上”這個字眼出來就很沒意思了。傳統上做大蛋糕是指大量低經濟體的人口加入到經濟迴圈裡來,那是純粹的消費創造,但已經接近尾聲了。即使做大蛋糕,剩下可以加入經濟迴圈的也沒有特別多。
所以要改變收入分配制度,讓多出來的生產力有匹配的消費,這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但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還有就是必須找到全新的產業消化生產力。
《晚點》:你認為現在的主要矛盾是生產關係跟不上生產力的發展。
汪華:如果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是這樣,當然我認為也不只是這樣。
最主要的是現在暫時沒有新的增量,當然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把大量生產力投入到某個消耗的事情上去。類似于當年的互聯網、當年的工業革命、服務業革命,吸收大量生產力誕生新的需求。傳統的例子是金字塔、登月、大型戰爭,它們雖然不產生正迴圈,起碼可以消耗過剩的生產力,最理想的狀況是大航海時代。
《晚點》:所以你認為大航海、金字塔、登月、工業革命、互聯網是同一個維度的事情?
汪華:對。
《晚點》:下一個可以吸收大量生產力誕生新需求的產業可能是什麼?
汪華:自動化提高了生產力,但必須要有一個全新的東西去容納多出來的生產力。在中國抖音之類的其實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例子了。
比如改變分配制度我認為可以緩解這個問題,但是還不夠。創造一個全新的產業理論上是更好的。將來可能會出現消耗大量人口的第四產業。抖音可能是一個雛形,如果再過10年,大部分物理勞動都自動化之後,第四產業可能是純粹滿足人的精神愉悅需求的某種形態,抖音就是向人提供精神滿足的產品。但目前像抖音這樣的產品,依然還不能承接這麼多的人口。
如果現在的工業服務業只要佔用人類20%的人口,剩下80%的人口幹什麼?
《晚點》:騰訊和位元組,誰更靠近第四產業的發展?
汪華:理論上來講騰訊占一個先手,騰訊的核心資產是關係鏈,騰訊商業價值的本質就是佔有用戶時長。但第四產業廣義來說也很泛,娛樂只是一部分,比如說廣義的教育,包括廣義的健康,可以產生新的大規模用戶生產消費相關的東西都算。這個事還早,阿裡等公司也不是沒機會。
《晚點》:YC美國有一個實驗,即在滿足人們基本工資後,這些人會做什麼?研究表明這些人可以去做更有創造力的事情,比如說畫畫。
汪華:但必須是產業化的、必須能形成生產消費迴圈的事情才行,所以抖音是比畫畫更好的例子。
《晚點》:除了改善收入分配制度,以全新產業去消化生產力,還有沒有第三個更高維度的事可以承接大量生產力?
汪華:那就是擴充人類的邊界,把大量的生產力投入到馬斯克說的,投入到星球大戰計畫裡面去,投入到核聚變發電上去,投入到粒子加速器裡面去。
與其給所有人類都發基本工資,讓人類都躺在那裡都玩抖音,還不如把這些生產力投入到有可能擴充、拓展人類邊界的巨額投資裡去。當然這個是現在的經濟社會制度也是做不到的。
第四產業如果真的只是以抖音為代表逐漸發展出來,純粹以滿足人的精神娛樂為目標的產業,如果這個是未來的出路,我肯定會很失望。
《晚點》:你是對人類失望,還是對創造這些產業的企業家失望?
汪華:這樣的話會形成類似於中世紀一樣的場景:人類邊界沒有被擴充,而是停滯在一個自我滿足的狀況,80%的人就活在互相自我滿足的經濟迴圈裡。
《晚點》:有人認為人們如果不去刷抖音,他們就有可能性去探索其他事情;而另一些人的觀點是,這些人即使不刷抖音,他們也不會去自我創造和實現。
汪華:從現在的事實來看,對各個國家來講,讓這些人去刷抖音是最好的選擇。
┃談創新工場:“全世界唯一的模式”
《晚點》:創新工場回報最好的基金是哪一期?
李開復:投AI項目最多的回報最好。其實每支基金都能進第一梯隊,因為我們有很多超高回報的項目,比如曠視回報400倍、VIPKID回報1200倍。
《晚點》:什麼時候確定要做Tech VC的戰略?
李開復:工場最早是做孵化器,後來我們慢慢淡化孵化器,在2010-2013年慢慢轉型成投A、B輪的VC。在專注做基金之後,我們一直把自己定位成技術型VC。
中國結構性的變數就是傳統行業。我們在籌畫一個更大的基金來支援投資傳統行業。中國人工智慧所帶來的GDP,到2030年較今天會有50萬億的增長,這50萬億並不來自AI公司,而是傳統行業用AI找到切入點從而產生價值。這個時候我們要做他們的AI導師,同時連技術代碼、人和錢一起投進去。
汪華:Tech VC換一種說法是,中國很多產業前端集中,後端分散,效率低下,有以萬為單位的服務商或者流通商。Tech VC一方面要覆蓋最前沿的技術,另一方面要覆蓋中國最底層的產業。VC投資要陣地戰,不像以前那樣去抓一兩個最大的機會,而是需要系統化。
《晚點》:整個創新工場運轉的商業模式,對標全球,和哪一家VC比較像?差別是什麼?
李開復:跟Google Venture有點像,它的做法就是投資之後,會調一些Google工程師給被投資公司。最大差別在於工程師,工場工程師的KPI不是幫你賺錢,而是想嘗試新的事物,但Google Venture是要投資賺錢,Google又有自己的戰略目標,這三者會有利益衝突。但我們的目標是把我們的技術和人才,賦能給傳統公司,我們跟他的利益百分之百一致,因為我們投資了他。
工場現在的模式是全世界唯一。沒有其他基金的工程師又做醫療又做教育,還做投資。工場工程師有三塊,一個是立項了,做好了就出去創業,第二種是三四個頂級科學家,帶團隊做科技探索到場景應用。第三個AI賦能團隊正在建立,去傳統公司幫他們解決問題。
《晚點》:工場投的幾百家公司裡,哪家公司的發展曲線最讓你意外?
李開復:VIPKID,我沒有見過一家公司,每年實際資料都超過前一年預測的好幾倍,這持續了好幾年。
汪華:給我帶來最大意外的,往往是表現不好的項目,或者是我沒投但最後變得非常好的專案。如果任何事情能改變你的判斷體系和執行體系,它的價值都很高。
比如說位字节跳動,沒投,第一是考慮新聞監管性因素;第二是理論上來說,流量和搜尋引擎應該把這件事做得最好。結果無論是百度、騰訊,還是其他公司,表現差得出乎我意料,而頭條表現好得出乎我意料。
《晚點》:錯過頭條的不止你們,無數基金都在後悔。這是否是個還能接受的錯誤?
汪華:頭條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幾家公司,而且我當時還看過這家公司,並且跟創始人聊過。移動互聯網裡最重要的幾家公司,如果你沒投,你就會損失大筆投資收益,而頭條是裡面最重要的一家。
┃李開復談個人:“如果你想要影響一個人或一批人,你要挑最容易普及的”
《晚點》:你認為自己一直以來的角色是投資人還是創業導師?
李開復:早就不是導師了,創業和導師,是彼此互斥的兩個詞,強大的創業者都有自信,他可以參考你的觀點,但會拒絕你是他的導師。
《晚點》:什麼時候意識到中國創業者是不需要導師的?
李開復:我們把孵化器轉型成VC的時候就意識到了。最開始做創新工場,是看到很多創業者被欺負,很多投資規則在中國並沒有被大家瞭解,我希望來幫助他們,後來出現了很多天使投資人,創業者面臨的條款隨之公平,加上雙創熱潮,我覺得我們(孵化器)的歷史任務完成了。
《晚點》:最早成立創新工場,為什麼選擇汪華來做合夥人,最看重他什麼品質?
李開復:Google中國業務三分之一都是他魔術變出來的,當時Google總部不允許買流量,汪華能找到非常划算的流量。在一個規則很多的公司,他能有創意地把事做成。
《晚點》:你最不能忍受汪華哪一點?
李開復:汪華是愛因斯坦型的人,他腦子的轉速超過大部分人耳朵能聽進去的速度,好的地方是幫我們想了很多很棒的點子;不好的地方是別人跟不上,我們都插不上話。
但只要汪華一天在我們這裡,我們就要創造一個讓他不用彌補自己短板的環境。
《晚點》:在你生病的一年,汪華的狀態如何?他有找你尋求如何管理基金的建議嗎?
李開復:所有工場的人十七個月幾乎沒問我任何事情。我每次看到他,他臉上就多一點痘痘,最後全部都是痘子,其中鼻子上長了一顆,大得像衣服上的扣子。他的壓力太大了,壓力不只是說開復不在我要做所有的決定,還有萬一開復不能回來,我們還能不能再融到資,而且答案可能是融不到資。
《晚點》:你從人類歷史的角度看AI,這個視角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李開復:生病以後。因為我的生病讓我瞭解了人類真正生存的意義,不是重複性的工作,而是愛。從這個角度看AI我就會完全不同。
《晚點》:每天兩億多的人花60多分鐘不停地刷機器推薦過來的資訊、短視頻,如何理解這個現象背後的技術價值觀?
李開復:千人千面背後的AI技術,是一個讀取了海量資料的目標函數,但人的時間不能只被這麼膚淺的一個目標函數來控制,我們應該有更好的目標函數。我美國一個朋友提出,AI應該要從衡量時長,轉變到time well-spent。
《晚點》:但創業者會告訴你,我現在需要這樣的手段來讓我生存、上市。
李開復:然後出了問題再被要求整改,這可能就是我們的劣根性導致的,只看到這樣一個路徑。我想紮克伯格會不會給出一樣的答案。
《晚點》:你現在最大的熱情在哪裡,寫書嗎?
李開復:當然不是了,最大的熱情在發揮我的創意和愛。
《晚點》:你想普及正確的AI價值觀,為什麼不先從創業者開始?從這些大公司的CEO開始?
李開復:因為我覺得人還是要專注他能影響的事情。
我寫書能發揮的對社會的影響,超過說服紮克伯格,我不覺得我跟他們談,會讓他們做不同的事情。
但我寫了書以後,很多中國傳統企業家會說,開復老師,我們要做AI,你來教教我們;很多LP會說,我們可不可以投資你的基金;還有很多國家來找我,李博士你可不可以幫我們策劃國家的AI策略。
過去這六個月,我大概接到了七八個國家元首或者是總理的邀請,我在幫他們做AI的一些建議和策劃。如果你想要影響一個人或一批人,你要挑最容易普及的。
《晚點》:你覺得誰能影響這些企業家?或者什麼事情能影響他們?
李開復:只有出了事情之後才能影響他們。至少紮克伯格是這樣的,但現在只有他出事情了。
┃汪華談個人:“如果成功被解釋成天賦是一種失敗”
《晚點》:你曾有過創業的衝動嗎?
汪華:投資能滿足我的追求,我對未來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挺好奇的。2009年,我就假定所有人都用手機,這世界會發生什麼變化?但當時很多結論,很多人都覺得不可能。包括手機能不能買東西,要知道2000年的時候,別人還覺得無法在PC上買東西呢。
《晚點》:你是如何比別人都早看到、意識到這些?
汪華:有很多很客觀的東西,幫助你精確地推出一些趨勢。第一階段我們劃在2012年到2013年,我們相信這期間性能夠用的手機價格能降到1000塊錢,我們做出這個預測是在2009年,而當時所謂的智慧手機價格基本在3000元左右。這實際上通過供應鏈是可以做出判斷的。
《晚點》:站在今天,你認為最應該向未來5到10年提出的問題是什麼?
汪華:第一,我怎麼保證5到10年之後,創新工場擁有終極門票;第二,未來基金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它肯定不應該是現在這個樣子。
《晚點》:如何評價開復?
汪華:開復其實是挺有勇氣、挺有決斷力的一個人,無論從微軟離開去到Google,到探索中國的早期科技,每次變化都是放棄之前的很多東西,開復對於未來也是很敏感的,有自己的觀點。以前大家總把他當作公共偶像來看,所以看不到他的很多閃光點。
《晚點》:很多見過你的人都評價你極聰明,很多人誇你是天才,你認為自己的天賦是什麼?
汪華:沒覺得有什麼天賦。以創新工場為例,如果在這個基金裡,所有我以前的投資能力和投資成功的案例,只能被解釋成天賦,而不能把它歸結成任何的方法論的話,這在我的眼裡是一件非常失敗的事情。
pe工程師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八卦
李開復:五年以後中國在AI方面的應用和價值會超過美國
本文內容來自鳳凰財經
……………………………………
當地時間 1 月 23 日中午,全球化智庫(CCG)與鳳凰網財經在瑞士達沃斯舉辦以「波折下的全球化發展新方向和新動力」為主題的午餐會,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企業家共同探討中國與中國企業在經濟全球化新進程下的未來路徑和發展方向。
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在本次午餐會上指出,過去十年,在科技領域,沒有任何人能夠跟美國競爭,但是在人工智慧時代,中國擁有數據,就是擁有人工智慧的石油,「比如我們的微信、微博,可能比美國的產品更好用」。
李開復認為,五年以後,中國在 AI 方面產生的應用和價值會超過美國。因為中國在數據、市場、創業者、人才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優勢。
李開復提出,中國企業一定要走出國門,「如果我們的技術只有自己使用,沒有別的國家使用,你再說數據有多大,AI 有多進步,外國人會找出別的理由,說你們 AI 智力不足」。
另外,李開復建議,中國要積極地參與到規則和標準的制定中。「我們從通信的標準就已經看到了,看得非常清楚,我們現在也在開始討論 AI 的標準,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但也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李開復總結,「我認為全球 4.0 就是中國的技術參與世界頂級技術的定制。中國在未來五年後,會擁有世界所使用技術的 50%。要做到這點,一定要走出國門,一定要參與全球各種標準的討論以及理事會」。
以下為發言實錄▼▼▼
我從科技的角度談一下全球化 4.0。我認為從我們的角度來說,全球化 4.0 就是中國參與頂級科技國家行列,提供更多的解決方案和競爭。
從科技崛起的第一天,全世界就圍繞著我們使用 Windows,用 Intel,並沒有更多的選擇。誰能跟美國競爭呢?十年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也沒有任何一個其他公司能匹敵。
過去十年,中國發生了奇跡。這個奇跡就是我們擁有龐大的市場,並由此帶來了大量的資金,很多 VC、PE 崛起並投資了許多很棒的科技公司。這些科技公司快速創造、迭代產品,從而讓更多的用戶上網,不斷地迴圈,讓我們累計了巨大的數據。
今天,在人工智慧時代,人工智慧的價值就在於有多少數據。中國的數據是世界最多的,可以說在人工智慧時代,中國擁有數據,就是擁有人工智慧的石油。所以看我們的發展過程,在互聯網時代可能是一個模仿者,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是略微落後美國,但是在某些地方會開始趕超,比如我們的微信、微博,可能比美國的產品更好用。
到了人工智慧時代,全世界的 AI 公司裏,中國占了 18 個獨角獸。我們非常自豪,創新工場投了 5 家獨角獸。在語音識別、機器翻譯、電腦視覺、人臉識別、無人機這些領域,全世界最頂尖的技術和公司都是中國的。
那麼在未來,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呢?其實在今天,美國人有一些聲音,說中國之所以得到階級性的成功就是因為模仿了美國的技術,中國的能力是有限的,中國的技術只應用在中國,既然走不出中國,就是模仿了美國,並且用保護主義讓其他國家進不來。
現在我們在互聯網方面與美國平起平坐,數據方面我們有創業者的優勢,不僅有市場,也有超過美國的大量投資,以及湧入行業的海量工程師和 AI 科學家,還有國家政策的支持。這些都讓我們會在五年以後,在 AI 方面產生的應用和價值超過美國。
要實現全球 4.0,首先我們一定要走出國門。如果我們的技術只有自己使用,沒有別的國家使用,你再說數據有多大,AI 有多進步,外國人也會找出別的理由,說你們 AI 智力不足。所以我們一定要走出國門,現在我們很自豪地看到了很多公司,例如騰訊、阿裏、京東、滴滴、頭條,也包括我們投資了很多出海專案。這點我們還沒有全世界大範圍宣揚。
我們還有大數據提供者、雲服務提供者,伺服器、5G 提供者。在所有技術裏面,中國都應該有自己的技術實力。我自己做移動互聯網軟體投資和 AI 投資,這兩個領域我敢做這樣一個大膽的預測,我相信中國走出國外,可能會比美國做得更好。這不是說中國公司好,美國公司不好,而是美國習慣了霸權。微軟沒見過競爭對手,美國很多公司覺得沒見過競爭對手,我的產品就是這樣,你不用也沒有選擇,我為什麼要做個性化?所以這是壟斷帶來的不好的方面。
今天在中國出海的時候,阿裏雲出海的時候,他們會針對一些國家和當地的採購者做特質化,這是超過亞馬遜和Google的。如今中國已經走過了被美國科技霸權統治的階段,那時我們知道有些技術不好用,但是人家壟斷,我們沒辦法,只好勉強用。所以中國公司更有同理心,走出國門時願意特質化,願意去定制,甚至願意與當地建立合作。滴滴就是一個例子,在海外很多地方都是用科技注入的方法幫助滴滴和 Uber 對戰。
這些現象讓我非常樂觀,中國軟體走出國門,不只是代表中美之間的競爭,而是中國扶持弱者,讓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機會,打造自己的軟體,讓我們也成為一個更好的合作者。
最後一個建議,我們要參與國際和社會政策的治理、標準的定制。如果我們都是關起門來自說自話,歐美會幫我們定制規則。從通信的標準我們就已經看到了,看得非常清楚。我們現在也在開始討論 AI 的標準,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但也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我會與微軟總裁一起擔任世界經濟論壇的 AI 委員會聯席主席。我是科技出身,他是法律出身,我們會配合做 AI 治理,瞭解政策、瞭解用戶、瞭解國情、瞭解技術。
在 AI 方面並沒有成熟的所謂標準,與通訊是不一樣的,每一個國家有不同的國情,有不同的用戶需求,如果我們強制地把歐洲的辦法施加給全世界,美國也不會接受。這一定是一個求同存異的過程,我們一定要有一些核心的價值。
例如安全問題,不要把用戶的個人數據賣掉,這一點我們是肯定的,不能讓恐怖分子得逞。但是我們到底是個人擁有資訊?還是公司擁有資訊?國家能多大程度管理這些資訊?公司可以擁有多少資訊?這些不清楚,因為 AI 才剛剛崛起。
所以我覺得,一定要用包容的心態,來讓每一個國家做自己的探索,我們的 AI 委員會應該是把每個國家、每個公司探索的精華彙集起來,讓整個世界進步。
總結一下,我認為全球 4.0 就是讓中國的技術參與世界頂級技術的定制。還有,中國在未來五年後,會擁有世界所使用技術的 50%。要做到這點,一定要走出國門,一定要參與全球的各類標準討論並進入理事會中去。謝謝!
pe工程師 在 PE工程師- 求真百科 的八卦
ProcessEngineer(即工藝工程師)和ProductEngineer(產品工程師)。前者主要負責產品製造工藝的設計和貫徹、NPI/OI製作、StandardTime的制訂、生產流程的改善等;後者 ... ... <看更多>
pe工程師 在 請問產品工程師是在做什麼?未來有出路嗎? - Mobile01 的八卦
PM 會牽涉到開發公司新產品及供應商的選用,做久了會像打雜的.. 自己判斷囉.. 挖鼻孔. 糾正一下我的認知是 產品工程師, 俗稱PE = Product Engineer 主要 ... ... <看更多>
pe工程師 在 Re: [請益] PM PE 差別在哪? - 看板Tech_Job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 引述《Cersei (Lannister)》之銘言:
: 系統廠的 PM/PE
: 對這兩個職務挺模糊的
: 這兩個職務似乎都在跨部門溝通
: 請問哪個比較好跳阿? 還是說可以互跳
通常在一間系統廠裡:
產品經理(PM,product manager)會決定現在及接下來要開發甚麼產品
嚴格來說
專業的PM應該要策略性地規劃公司(或事業群)的產品roadmap
規劃甚麼時間點(今年/明年/...)要推出甚麼規格的產品
預計該產品如何引領市場或如何跟誰對打 為公司帶來效益
所以身為PM必須要的能力有幾個:
1.要能設身處地的了解消費者的需求(這個超難) 對市場非常靈敏
2.必須依據過去的工作專業及對該產業的熟知 產生自己對產品的初步見解
3.與業務/市場研究人員(可能自己就是其中一環)/RD/上面大老討論並整合
4.(通常再加上90%自己的浪漫)規劃產品大方向,上市時程及行銷文件
決定開發那些產品後,對該產品從生到死完全負責
比較像是軍師的角色: 深謀遠略
這時候就會把工作丟給
專案經理(PM,project manager)
請他幫你把工作完成 同時監控這專案經理
PM(project manager)的工作就是接到需求後
從無到有 在時間內幫你把產品搞出來
同時確保研發成本&產品成本達要求(as low as possible)
通常PM(project manager)有兩種形式:
1.幫上述產品經理實現願望 = 開發公司標準品
2.直接對客戶溝通,做ODM專案幫客戶實現願望 = 幫客戶代工開發客製品
無論是哪一種
PM(project manager)角色就是根據請託者的意思達成目標
接下來PM必須很清楚知道此專案須要動到哪些資源
開始統籌手上的資源
並將手邊正在進行的其它專案做綜合排程
所以專業的PM最重要的能力有四個:
1. multi-tasking -> 因為手上有多個專案 且一個專案有很多breakdown細項要注意
2. critical path management -> 必須急速找出影響成敗跟時程最大的關鍵在哪
並特別關注或分配更多資源到該項task
3. 風險管理 -> 因為有時程/成本/規格的三方壓力 故須喬好槓桿 降低爆掉的風險
有時寧可犧牲一點成本或時間 但是風險降低非常多
4. 理性地溝通/不要臉地拜託跟催/有自信且有說服的能力/人脈/英文
身為PM 發現缺乏的資源就要開始找資源
無論是跟內部喬人力 請RD study技術 或找外部供應商資源協助 等等都算
接著要明確地指派工作 讓下面的人清楚目標在哪 並設計回報機制
同時還要準備備胎方案 預防原先的安排出錯
常常有很多事情請託者沒講清楚 或是發生變卦
所以PM做專案時也得密切跟請託者溝通 甚至給出專業的建議
總之這個過程須要非常大量的規劃與溝通
繁忙之餘還要撰寫文件手冊(有時候就是助理PjE代勞啦~)
比較像是將帥的角色: 謀定後動 統籌分配 調度
而身為RD的最主要就是:
1. study新技術
2. 看spec 看技術手冊
3. 用軟體把需要的功能做implement 並測試結果&反覆debug ...等等
這個工作很細且專業 不同種類的工作差異也很大 故不多討論(否則可能要講三天)
比較像是武將的角色: 實踐功能 剷除問題
當需要做出產品的 成品或樣品時
如果不是RD自己手做 而是須要動到工廠的資源時
PE(production engineering)就必須幫忙協助
假設現在是在做試產
PE就必須
1. 根據RD要開發的產品來撰寫SOP手冊 (或修改SOP)
2. 把組裝生產的步驟技術移交給工廠人員
3. 還須要拆站 設產線檢查點 甚至撰寫測試的方法
確保生產的良率 確保穩定度 並確保生產能準時
4. 有時也得判斷應該更改產線的步驟 或是 增加檢查站 或是feedbck給RD更改設計
一樣是為了確保生產的良率 確保穩定度 並確保生產能準時
比較像是兵工廠的角色: 把技術想辦法有效地複製給其他小兵效仿
對了, 在試產時
PM(Project manager)也得針對良率或更改設計等等的問題
從中做監控 溝通 下決策
因此也會參與到PE-RD之間的工作
至於生管(PC)...
就是安排工廠產線哪天要上線做事情哪天要給我做完然後尖叫
並且監控採購或倉庫料況
----------------------------------------------------------------------
以上
小弟只是個沒甚麼實力打雜工觀察到的現象而已
一點小小廢廢見解分享 QQ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81.89.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ch_Job/M.1439010847.A.DB8.html
※ 編輯: usercl6 (111.81.89.4), 08/08/2015 13:15:00
現在的將帥 只簡化成 會講英文 有兩粒 會發mail 就夠了
導致下面的武將累死 不勝唏噓...
本文原是想探討系統廠該有的職務分配狀況
因我怕一開始講太複雜 所以現實某些的狀況 我並沒有補充進去
現實面其實會因不同慣老闆而有點異動 實屬正常
系統廠大概可以分為代工的系統廠or品牌的系統廠
代工: 就是客戶(品牌廠)已把市場分析好了 已有idea想做什麼產品/制定規格
因此提出計畫or規格 發給代工廠去實現產品(有時也會一邊跟代工廠討論細節)
->此時的產品經理就是品牌廠
因此代工廠的PM幾乎只有project manager的功能 頂多加上一點maintain
品牌廠同時必須為"產品的成敗(ex:手機賣不賣)"
以及"產品的生至死(ex:手機要不要停產)" 完全負責
品牌: 就是必須自己分析市場 自己開規格
因此如果市面上出現爛產品 很抱歉 產品經理(PM)你必須要負責
通常總經理(或CEO)就是一間公司最大的產品經理leader
(ex: 賈伯斯就是一個產品經理)
接著品牌廠可以選擇自己實做產品 or 發給代工廠(如上述)做產品
如果要選擇自己做產品 那麼就會開始用project manager整合資源來run
很多時候 一間公司的產品經理(PM)會兼任專案經理(PM)
這樣有優點也有缺點 優點是因為對產品負責 所以在run的過程中會特別注意細節
缺點是累 而且不可能有時間兼顧多個專案 而且沒時間開發市場
所以...台灣常常就是...老闆是唯一產品經理,其餘都是幫他跑腿的專案經理
所以台灣系統廠RD常碰見的PM 常會是project manager
Project Manager這個角色說簡單很簡單 說難很難
如原文所提 其實經理人的精神應該都要在project manager身上實踐才對
惟有好的經理人 下面做事才會有條不紊
最差的經理人作法就是:
把所有事情都丟出去/當傳令兵/milestone只抓中間跟完成時間
而你可能會因為你的倉促丟球 導致下面措手不及 專案時間拖更長 引發民怨
這種人只須要 會發mail 會講英文 會該該叫 會修指甲就可以了
然而這真的是好的專案經理的角色嗎? 大家可以去想想看
如果對專案經理有興趣 可以去書局買書看(非常理論XDD) 或是去大學修管理學
也許下次可以舉個例子 好的專案管理跟爛的 實作上的差別
文打長了 先去吃乾杯燒肉先
※ 編輯: usercl6 (1.167.151.101), 08/09/2015 17:27:25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