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益生菌對人體的壞處談起
益生菌(probiotic)一直被許多人認為對人體有益、幫助消化,也有不少腸胃科西醫對病人腹痛不知所措時,就建議病人服用益生菌,因此,許多人每天吃含有益生菌的食品,覺得如此可以調和腸胃、增進健康。然而,最新醫學研究卻發現,益生菌導致小腸中細菌量大增,使得血液裡的D乳酸含量飆高,對人腦細胞產生毒性,會造成所謂的「腦霧現象」,認知與時間感受到干擾,短期記憶變差,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等,同時,過多的細菌量也會導致嚴重脹氣(severe bloating),相關的研究可以從這兩篇報導來搜尋:
https://jagwire.augusta.edu/archives/55393
https://newatlas.com/probiotic-brain-fog-bloating/55776/
現在很多的醫學研究,都和益生菌一樣,昨是今非:以前認為澱粉類食物得少吃,以免造成高血糖及肥胖,最近哈佛大學研究卻認為如果澱粉類食物少於進食總量的50%,反而可能會短命;以前認為椰子油對人體有益,現在卻認為椰子油會導致心血管問題,是最糟糕的食用油之一;以前認為吃高膽固醇的食物,會導致心血管問題,現在卻認為那和高膽固醇食物無關,而是糖類食物造成的;以前被認為是造福人群的各種偉大西藥,現在卻被確定副作用的壞處遠遠大過壓制病情的好處,不斷地為集體訴訟付出巨額賠償…..。
為什麼會這樣?問題在於人體是很複雜的系統,在如此複雜的系統裡找到「關聯性(correlation)」遠比全面探討「因果性(causality )」容易太多了,使得絕大多數的研究在發現什麼關聯性時,就急著發表成果到醫學期刊,而閱讀及引用研究的人,也有意無意地把發現的「關聯性」當成「因果性」,以期待很快的從這個研究延伸下去,或者製作出什麼西藥出來賺錢。
當我們觀察到每次B現象出現前都會先出現A現象,我們是不是可以直接推論說「A導致B」呢?當然不能,因為A和B可能都是另一個C現象導致的結果。然而,許多的醫學研究及西藥研發,為了抑制B現象的出現,就直接大剌剌的想辦法抑制A現象,自得其樂的以為可以防止B現象。而即使我們真的肯定是「A導致B」,那我們是不是就應該利用抑制A來避免B的出現?也沒那麼單純,大多數病理問題都是「多途徑(multi-path)」,即使我們壓制了A,B也可能被另一個D現象給觸發,同時,在複雜的人體裡,抑制A可能會導致更多更嚴重的E問題、F問題等等。這樣見樹不見林的研究,導致了昨是今非的大問題。
另一方面,我們換個角度來看事情。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堅持天天吃益生菌?這就像很多人,甚至很多醫生,大力推廣吃這樣東西、按那個部位就可以治百病、長命百歲等等的現象一樣,都以為可以利用很簡單的方法來解決千百種的健康問題,好像方法越簡單就越偉大,如找到基督教的聖杯(Holy Grail)一樣的到處宣揚。很抱歉,人體像這個世界一樣,非常複雜,沒有任何一個簡單的辦法可以讓人們高枕無憂,不然,人類就不會有那麼多不同形式的嚴重疾病,這個世界也不會有那麼多的衝突、戰亂、飢荒、歧視等等。
或許,有些人會說經典哲學認為「大道至簡」,所以,醫學及其它種類的問題都可以找到非常簡單卻偉大的方法來解決。這其實是對經典哲學的誤解及亂用,「大道至簡」是一個哲理,是一個指導原則,而非執行上的方法及細節。譬如,我們去請教一位非常成功的企業經營者如何管理公司,這位偉大的企業家告訴我們「誠信」兩個字,這個「誠信」是個哲理,也是這位企業家教導我們做人做事的最高原則。然而,如果一個企業沒有良好的商品或服務、人事制度、財務管理、行銷策略等等,就算是企業每一位高層主管都非常誠信,這個企業也撐不了多久。再譬如,人類認知的宇宙裡,每一件事情在物理學上都可以用「能量的傳遞及形式轉換」來解釋,這個「大道」夠簡單了吧,但是,只靠一句「能量的傳遞及形式轉換」的最高指導原則,沒有各種細節的學問,我們是不可能有手機使用,也不可能把人類送上月球。
所以,讀者們聽到任何一個吃這個、做那個的簡單方法就可以治療百病時,聽聽就好,無論講得多麼天花亂墜、多麼吸引人,都要知道任何一個吃這個、做那個的簡單方法或許在某些特定情況及特定病人身上有些幫助,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吃這個、做那個的簡單方法可以治療百病,即使是針對某一個簡單健康問題上的幫助,也不是每一個人都適用。良好的生活習慣、均衡的飲食、適當的運動、平和的心情,才是我們應該去注意、去做的事情。
(http://andylee.pro/wp/?p=4938)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12/7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四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ros.is/JLQM4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
p a-b差集 在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Facebook 八卦
(昨天的貼文,竟然無故消失,FB沒有任何解釋,看來是系統錯誤,只能再貼一次。留言及反饋的朋友們,只好再麻煩一次,我好像錯過了好幾個留言,謝謝!)
從益生菌對人體的壞處談起
益生菌(probiotic)一直被許多人認為對人體有益、幫助消化,也有不少腸胃科西醫對病人腹痛不知所措時,就建議病人服用益生菌,因此,許多人每天吃含有益生菌的食品,覺得如此可以調和腸胃、增進健康。然而,最新醫學研究卻發現,益生菌導致小腸中細菌量大增,使得血液裡的D乳酸含量飆高,對人腦細胞產生毒性,會造成所謂的「腦霧現象」,認知與時間感受到干擾,短期記憶變差,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等,同時,過多的細菌量也會導致嚴重脹氣(severe bloating),相關的研究可以從這兩篇報導來搜尋:
https://jagwire.augusta.edu/archives/55393
https://newatlas.com/probiotic-brain-fog-bloating/55776/
現在很多的醫學研究,都和益生菌一樣,昨是今非:以前認為澱粉類食物得少吃,以免造成高血糖及肥胖,最近哈佛大學研究卻認為如果澱粉類食物少於進食總量的50%,反而可能會短命;以前認為椰子油對人體有益,現在卻認為椰子油會導致心血管問題,是最糟糕的食用油之一;以前認為吃高膽固醇的食物,會導致心血管問題,現在卻認為那和高膽固醇食物無關,而是糖類食物造成的;以前被認為是造福人群的各種偉大西藥,現在卻被確定副作用的壞處遠遠大過壓制病情的好處,不斷地為集體訴訟付出巨額賠償…..。
為什麼會這樣?問題在於人體是很複雜的系統,在如此複雜的系統裡找到「關聯性(correlation)」遠比全面探討「因果性(causality )」容易太多了,使得絕大多數的研究在發現什麼關聯性時,就急著發表成果到醫學期刊,而閱讀及引用研究的人,也有意無意地把發現的「關聯性」當成「因果性」,以期待很快的從這個研究延伸下去,或者製作出什麼西藥出來賺錢。
當我們觀察到每次B現象出現前都會先出現A現象,我們是不是可以直接推論說「A導致B」呢?當然不能,因為A和B可能都是另一個C現象導致的結果。然而,許多的醫學研究及西藥研發,為了抑制B現象的出現,就直接大剌剌的想辦法抑制A現象,自得其樂的以為可以防止B現象。而即使我們真的肯定是「A導致B」,那我們是不是就應該利用抑制A來避免B的出現?也沒那麼單純,大多數病理問題都是「多途徑(multi-path)」,即使我們壓制了A,B也可能被另一個D現象給觸發,同時,在複雜的人體裡,抑制A可能會導致更多更嚴重的E問題、F問題等等。這樣見樹不見林的研究,導致了昨是今非的大問題。
另一方面,我們換個角度來看事情。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堅持天天吃益生菌?這就像很多人,甚至很多醫生,大力推廣吃這樣東西、按那個部位就可以治百病、長命百歲等等的現象一樣,都以為可以利用很簡單的方法來解決千百種的健康問題,好像方法越簡單就越偉大,如找到基督教的聖杯(Holy Grail)一樣的到處宣揚。很抱歉,人體像這個世界一樣,非常複雜,沒有任何一個簡單的辦法可以讓人們高枕無憂,不然,人類就不會有那麼多不同形式的嚴重疾病,這個世界也不會有那麼多的衝突、戰亂、飢荒、歧視等等。
或許,有些人會說經典哲學認為「大道至簡」,所以,醫學及其它種類的問題都可以找到非常簡單卻偉大的方法來解決。這其實是對經典哲學的誤解及亂用,「大道至簡」是一個哲理,是一個指導原則,而非執行上的方法及細節。譬如,我們去請教一位非常成功的企業經營者如何管理公司,這位偉大的企業家告訴我們「誠信」兩個字,這個「誠信」是個哲理,也是這位企業家教導我們做人做事的最高原則。然而,如果一個企業沒有良好的商品或服務、人事制度、財務管理、行銷策略等等,就算是企業每一位高層主管都非常誠信,這個企業也撐不了多久。再譬如,人類認知的宇宙裡,每一件事情在物理學上都可以用「能量的傳遞及形式轉換」來解釋,這個「大道」夠簡單了吧,但是,只靠一句「能量的傳遞及形式轉換」的最高指導原則,沒有各種細節的學問,我們是不可能有手機使用,也不可能把人類送上月球。
所以,讀者們聽到任何一個吃這個、做那個的簡單方法就可以治療百病時,聽聽就好,無論講得多麼天花亂墜、多麼吸引人,都要知道任何一個吃這個、做那個的簡單方法,或許在某些特定情況及特定病人身上有些幫助,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吃這個、做那個的簡單方法可以治療百病,即使是針對某一個簡單健康問題上的幫助,也不是每一個人都適用。良好的生活習慣、均衡的飲食、適當的運動、平和的心情,才是我們應該去注意、去做的事情。
(http://andylee.pro/wp/?p=4938)
p a-b差集 在 創業台槓 Startup Talk Facebook 八卦
【免費】6/27(四)電商數位行銷工具實戰工作坊【台東場】
🔍還有沒有其他行銷工具讓營業額三級跳?
🔍商品這麼棒!!!如何行銷才能讓更多人看到?
🔍廣告宣傳費用如何更精準花在消費者身上?
👉【點我免費報名】https://stalk.pse.is/G5ABG
隨著電商趨勢,消費者接收資訊的方式與工具越來越多元,決策過程也越趨複雜。正因如今的消費者擅長混用虛實管道蒐集資訊,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行銷預算下,在對的時間點傳遞能吸引消費者注意的廣告訊息,便是企業首要掌握的議題。運用AI技術,能讓行銷人更快辨識趨勢、做預測、找出不同測試之間的細微差異,進而讓A/B測試 更準確,甚至可以在行銷活動期間即時將活動調整到最佳狀態。
本次活動,邀請舉辦超過 80 場台灣北中南電子報行銷攻略課程 / 協助超過 1200 位行銷電子豹專案經理吳庚釗,前來分享如何透過不同的工具達到行銷的效益並一同討論交流如何從一開始透過網站廣告曝光、粉專社團建立信任;消費過的客戶又如何維繫關係,產生回購,並建立口碑行銷。
【在工作坊將學到】
✔學習到行銷工具使用
✔學習到降低行銷成本
✔學習到提高宣傳廣告效益
【活動資訊】
活動時間:2019/6/27(四)14:00~17:00(13:30 開放入場)
活動地點:邸 Tai Dang -台東共同工作空間(台東縣台東市中興路二段191號)
指導單位:經濟部商業司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執行單位:弘帆創新有限公司(創業台槓)
報名費用:免費
【活動洽詢】
活動相關問題請聯絡 (07)331-8819 楊小姐(創業台槓),或至LINE@線上詢問 http://line.me/ti/p/%40ang8554m
p a-b差集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 12/7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四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ros.is/JLQM4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09/29(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不曉得在你的生活當中,有沒有這樣的困擾?
就是啊你的伴侶、你的孩子總是很被動,特別對於「學習、看書」沒有什麼興趣,那更不要說進步跟成長。所以呢,你總需要唸一句,他才會動一下。
又或者是呢,在職場上,你的同事、部屬都很不積極,什麼事情都要問你,向你請示,一點主動創新或改善的想法都沒有,所以常常搞得喔你人累,而心更累!
聽到這裡喔,你會不會很好奇,為什麼大部份的人對於學習這件事情,都會這麼樣的「被動」?甚至於,有些人還避之唯恐而不及?
其實這個答案非常的簡單,所有不喜歡學習的人,絕大多數都是透過現代化的教育所養成的,尤其是我們東方的教育環境。
那麼這樣的傳統教育環境,是怎麼樣消滅我們的學習意願?
我邀請你想一想喔,在過去的求學階段裡,你所有體驗到的教育方式,是不是都是「被動」的在看老師上課,或者是聽老師上課?
就像是看傳統的電視節目一樣,你不能快轉、也不能跳過、更不能直接選你想看的集數來看。
你只能很「被動」的看這節目的播放,你根本沒有參與感;所以呢,有時候會讓你覺得很想睡覺!
事實上呢,這樣的模式就是我們東方教育裡面,最根本的問題。它只是單方面的餵養我們訊息;它不主動訓練我們去思考。
所以,當我們沒有參與感的時候,很容易覺得這件事情與我無關、提不起勁;而時間一久,就會磨掉很多人的學習意願。
那我們到底可以怎麼樣做,才能夠引發人們那種「躍躍欲試」的學習動機呢?我來跟你分享一個實驗,你可能會有一些領悟。
這個心理學的實驗很簡單,在實驗開始的時候呢,實驗室的工作人員,找了很多受試者。
而把這些受試者分成四組,要求他們去做一件有一點枯燥的事喔!那就是呢,讓他們去盯著電腦螢幕,靜靜的去等待這畫面上,會出現一個小光點。
而不一樣的一點是喔,這些實驗人員在宣布實驗的要求之後,對這四組受試者,有不同的實驗說明。
首先第一組喔,他們對A組的說法就是:「這是一個關於集中注意力的實驗,它跟我們航空管制員的訓練內容差不多。」
而接著呢,工作人員對第二組、B組的受試者,表達他們同情的感覺;而且對他們說:「你一定很不想要做這麼無聊的實驗吧!」
然後接下來,對第三組、C組的人,跟他們說:「你做不做都無所謂,如果想做的話,你就做喔!」
最後一組、D組,工作人員什麼說法都沒給,只是命令他們、要他們去聽話照做。
結果沒有想到喔,這個實驗的結果非常的有趣;A、B、C三組受試者,他們都比D組更主動,而且更有意願參與實驗。
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假如如果你還沒聽出其中的關鍵喔,那我幫你拆解一下:
「A組」的說法是什麼?A組告訴他們「這是關於集中注意力的實驗,就跟航空管制員的訓練差不多。」
像這樣的說法,其實是給他們一個「意義」:「跟航空管制員做一樣的訓練」;給他們這樣的意義,也就是給他們一個「動機」。
而第二組呢,跟他們說:「你一定很不想要做這無聊的實驗吧?」
透過這樣子,其實是讓這些受試者在主觀感受上,覺得被理解、被同理了!所以呢會觸動他們關於「情感」層面的共鳴;因而呢,這些受試者會產生配合的意願。
而第三組的說法是:「你做不做都無所謂,如果你想做的話,你就做!」
這個是在行為的層面,把權力交還給這些受試者,讓他們知道自己是有所選擇的;透過這樣子而願意主動的,參與配合這個實驗。
而說到這裡,那「D組」是怎麼樣讓人不爽配合呢?
非常的簡單,因為呢,實驗者什麼都沒有解釋,只是單向的去傳達一個訊息;也就是喔,去「命令」這些人。
這也就反覆印證了,關於「命令」這件事情,你只會造成別人的抗拒,而不會贏得別人的配合。
所以說到這裡,我們可以歸結出一個簡單的結論。就是如果你想要人自動自發,不需要你一再的耳提面命。
請你一定要運用不管是「給他動機」、「給他同理的感覺」、還是「給他選擇」。這三個方法呢,都是我們能夠貼近對方的心,讓對方更容易配合、展開行動的一個途徑。
這也像是我在個案教練的過程當中,假如有學員在面對自己的問題的時候,因為一下子看到太真實的自己,覺得太震撼、有點卡住了!
那無論他自己有沒有覺察,我都會和緩的告訴他、我會對他說:「你能夠克服自己心裡的害怕,跟我走到這裡其實已經很不容易了!」
「然而我想提醒你的是喔,在你踏進教室之前,你很明白的告訴我,這就是你想要面對的議題,也是你決定來學習的主要原因。」
「我可以感覺到,我們就快要去接觸到這核心的關鍵;只要你再願意多跨出一步,就能夠達成。但如果你只想要停留在這裡,那我也會尊重你的選擇。」
像這樣的一個談話方式,如果你仔細想一想,我是不是先同理這一個學員,他的害怕和他的不習慣。
然後接下來我提醒他,進教室學習的動機究竟是什麼?最後我把權力交還給他,尊重他的決定。
也就是最具體的「給同理」、「給動機」、「給選擇」的具體示範。
然而如果回到你身上,你也想要讓你的孩子、部屬願意主動學習,帶著這樣的力量、讓對方產生「自動自發」的想做,這樣的一個狀態。
那你要怎麼樣「回應」,或者是你要怎麼「傳達」?其實關於這個,是可以學習的。
這就讓我想到,在我的實體課程裡,尤其是【人際回應力】這一門課,透過一些實做的演練,而且呢各種情境的模擬。
最重要的關鍵是,如果你要真的懂一個人、理解一個人,讓他在感受上覺得他「被你理解、被你尊重」;行為的選擇上,覺得你有給他「選擇的權力」。
那在這裡呢,【回應力】的學習,就可以幫助你,有效的透過辨識對方的情緒,第一時間你一定要能夠看懂對方的情緒;當你看懂之後,再按照他所呈現出來的情緒,給予適當的回應。
然而在這過程裡面,不管是提醒他,他為什麼要面對這件事?或者是在情感上面,讓他覺得被你懂,接下來,把選項交給他。
這樣的回應方式,其實跟我們一般以往過去認為的,好像要很厲害的話術去說服別人,其實是截然不同的。
反過來你只要想一想喔,每一次當你意識到,有人在「說服」你的時候;你的抗拒感受,是不是在本質上,跟有人「命令」你其實是相去不遠的!
所以我一直強調,你要讓別人主動,絕對不是用逼的。如果「逼」有用的話,早就有用了啊!
我們要讓別人「主動」,其實關鍵在於你有沒有真的先「懂」對方?並且透過這一份「懂」,給予對方適當的回應跟連結。
那如此這般呢,其實「主動」會成為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而不是你刻意去做,或者是要用盡全力,甚至於要動怒、要去逼迫他,然後還得不到你要的。
而且談到這裡喔,當你讓你的孩子或部屬,願意「主動學習」的時候,這個其實給他們的內在暗示,也是很強烈的。
因為他等於是在主觀上,覺得幫自己做了一個決定。除了他不會覺得「被逼」之外,他的內在對話會感受到:「他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他能夠幫自己決定怎麼做更好。
你要讓他主動的用意是什麼?就是你之後不需要再囉唆,是他自己想要;所以你從一剛開始,是不是就要用這樣的方法去引導他?
所以呢,談到這裡,我很喜歡說一句話,叫做:「一個人的命運,是他回應力的總和」。你選擇用什麼方式,對待他人跟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會給你相對的回應跟回饋。
你仔細想想,當你不斷的給他人或這個世界,彷彿是一種「強制的、命令的」;而不是去想對方可以有什麼動機?對方可以怎麼樣被理解?或者是對方有沒有選擇?
那回到你身上,你是不是常常感覺到命運的捉弄,或者是半點不由人?
當你看著別人,別人為什麼不主動的時候,其實這也意謂著一件事,你有沒有用一個真正讓自己的內在,或讓他人的內在,能夠主動的回應方式呢?
所以呢,回到今天的主題,你可以想一想喔,如果你選擇用命令、催促的方式,對待你的家人和部屬,他們會變得「積極、主動」嗎?
其實在你說話的那一刻,是不是就已經決定了,他們的「被動」;甚至於是他們的「抗拒」?然而這是你想要的嗎?
還是你想要學會今天一再強調的,怎麼樣「給同理」、怎麼樣「給動機」、怎麼樣「給選擇」的回應方式?
這樣子才能夠幫助你自己跳出死循環,過一個不一樣的人生;人生是你的,你可以為自己做一個決定!
談到這裡喔,我們近期的【人際回應力】課程,在12月2號開課。這是我在今年的最後一期的【人際回應力】的實體課程。
之所以呢是最後一期,是因為我在這之前的課程,全部都已經滿班了!而且在你看到這影片的同時,這一門課的名額也已經在倒數。
我很期待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學習機會,希望我能夠在12月2號的教室裡,見到你;更期待我今天的分享,能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
在人生的過程裡,我們都想要自己的身旁,多一些更「主動」的人,然而這個「主動」,其實是我們可以有意識的創造。
當你有強烈的動機,要創造出這樣的結果的時候,你的心情我能懂,然而接下來的選擇就交給你了!
謝謝你今天的收看,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談到的,12月2號的【人際回應力】課程。
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我很期待能夠在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1vrcKpaxhc/hqdefault.jpg)
p a-b差集 在 1-2-2-1~4交集、聯集、差集、補集 - YouTube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1-2-2-1~4交集、聯集、差集、補集. NCUx Media. NCUx Media. 14.1K subscribers. Subscribe. <__slot-el>. Subscribed. ... <看更多>
p a-b差集 在 [中學] P(A-B)是不是聯合事件? - 看板Math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題目:
設 A, B為兩事件,且P(A∪B)=3/4,P(A’)=2/3,P(A∩B)=1/4。
求
(1) P(B)
(2) P(A-B)
試解
P(A∪B)=P(A)+P(B)- P(A∩B)=1 - P(A’) + P(B) - P(A∩B)
∴P(B) = 3/4 – 1/3 + 1/4 = 2/3 ←←←答案(1)
問題:P(A-B) 是甚麼意思? 怎麼算 ? 參考答案 1/12
謝謝各位好心的大大!
聯合事件是:兩個或者以上的事件,透過交集或聯集之運算所構成的事件。
交集的符號是∩ 聯集的符號是 ∪
請問 P(A-B) 可以用聯合事件的符號表示嗎? 如果可以是甚麼表示法?
各位大大、P(A-B) 白話文翻譯是甚麼意思? 小的有查書。書裡面沒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1.96.5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ath/M.1468572187.A.0B5.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