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前的2月6日發生了台南地震使得維冠大樓倒塌,造成死亡人數達115人, 生還者175人,其中96人受傷。而就在2年後的今天,花蓮也發生了7級地震造成花蓮數棟大樓傾塌,目前傷亡人數仍在統計中。
去年台灣地震總數只發生了年平均的6成,也就是說去年未釋放而出的能量將累積於未來發生,進入2018年以來,多起有感地震的發生似乎是在預告2018年地震件數將比往年更多,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時刻讓我們為自己準備一個救難包,以及正確地學習震災發生時該要有的正確心態。台灣消防署提到,地震發生時應謹記三口訣:「#趴下、#掩護、#穩住」,儘量躲在桌下並抓住桌腳、牆腳或床邊,雙手抱頭保護頭部,不要慌張奔跑等,也不要貿然關火或搭乘電梯,行車中則減速靠邊停。
日本NHK請來插畫家 #寄藤文平 與NPO法人PLUS・ART共同製作的防災網站提到,地震發生傷亡的原因有46%是因為家具傾倒導致,因此網站中介紹了不少固定家具的方式,也製作了家庭用、外出用、公司用的救難用品準備清單,以插畫與文字一目了然地建議大家可以在家中準備震災時應準備什麼避難時需要的物品。因為地震浪人也睡不太著,所以花了一點時間把家庭用、外出用的清單中文化,有需要的人可以自由下載轉載印出。
#家庭用清單 中所列出物品清單是放在家中常備使用,要放什麼東西進去救難包裡可以同時參考 #外出用清單(最後一張),當然這些都只是建議。清單中有些東西可能乍看之下摸不著頭腦,比如說「頭燈」,如果買不到應可以用手電筒取代,但我想會選擇頭燈應該是因為希望能空出雙手清出逃生通路。「簡易瓦斯爐」的部分除了考量到類似311地震規模影響一段很長的時間,造成停電、瓦斯時,當緊急乾糧吃完,有火的話可以料理在野外找到的食材,也能點燃樹枝、蠟燭提供夜晚光線來源等。如果臨時找不到適合的物品,手邊能簡單代替的東西我想應該也是合適的,像是打火機等。在日本念設計的時候老師曾說過,設計不是單純解決問題,必須把「人」放在創意的核心,#思考在急難之中如何能維持人們日常生活的狀態,#解決問題之外也能滿足心理層面的寬慰,我想是未來防災設計的重點。(拋棄式馬桶便是因為這樣的因素而被設計,讓人們露宿野外仍能保有人類尊嚴。)
而之前由東京都官方發起史上最大的防災計畫---- #東京防災 手冊的內容仍是十分受用,由 NOSIGNER #太刀川英輔 Eisuke Tachikawa 與 #電通 的 #榊良祐 共同編輯設計,共發行了750萬冊送到每個居住在東京的人們家中,用大幅插畫與文字讓防災知識能輕易地記在腦海。蠻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印刷顏色也顧慮到色弱的朋友,#符合通用設計的顏色規範。而除了保護自己的方法之外,也提到心理層面關懷,要有 #互助之心(P52),在 #避難所 時如何與緊密生活的陌生人相處也有一些建議(P58),由外而內給出具體方法及防災手續,對於日本人思考震災之後如何重建的思慮,非常感到敬佩。
過去你或許曾知道這件事,但我想大家跟我一樣其實沒有很認真看其中內容,在地震可能會比往年更頻繁的此刻,是時候好好看這些篇章,把知識記在腦裡心裏,或是進到網站DL資料印出來放在家中。因為我們不知道這些知識究竟什麼時候會用到,就算不為別人,也為自己增加防災救難知識,居安思危,其實沒有不好。(打這篇文字時在台北的我就感受到2次餘震了>_<)
不管你是什麼職業,每個人都能像我一樣,在自然災害發生時發揮自己的專業幫忙,莫以善小而不為,讓我們一同為花蓮祈福,為社會盡力。
#花蓮縣長呼籲住花蓮的朋友儘速至花蓮小巨蛋避難
970花蓮縣花蓮市達固湖灣大路23號
#東京防災的繁體中文版檔案解析度太差所以只好放簡體中文請見諒
#天佑花蓮
#請好好準備防災急救包
#NHK的防災網站與東京防災手冊下載網頁請看留言處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Bryan 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nosigner」的推薦目錄:
- 關於nosigner 在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Facebook
- 關於nosigner 在 陳庭瑄 Ting-Hsuan Facebook
- 關於nosigner 在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Facebook
- 關於nosigner 在 Bryan Wee Youtube
- 關於nosigner 在 Travel Thirsty Youtube
- 關於nosigner 在 スキマスイッチ - 「全力少年」Music Video : SUKIMASWITCH / ZENRYOKU SHOUNEN Music Video Youtube
- 關於nosigner 在 NOSIGNER (nosigner) - Profile - Pinterest 的評價
- 關於nosigner 在 NOSIGNER - YouTube 的評價
nosigner 在 陳庭瑄 Ting-Hsuan Facebook 八卦
最近台灣地震很頻繁
該準備的救難包請提前準備好
都要平安阿!!!!!!!
#裡面有關於防災的救難知識請大家詳讀
2年前的2月6日發生了台南地震使得維冠大樓倒塌,造成死亡人數達115人, 生還者175人,其中96人受傷。而就在2年後的今天,花蓮也發生了7級地震造成花蓮數棟大樓傾塌,目前傷亡人數仍在統計中。
去年台灣地震總數只發生了年平均的6成,也就是說去年未釋放而出的能量將累積於未來發生,進入2018年以來,多起有感地震的發生似乎是在預告2018年地震件數將比往年更多,我想這是一個很好的時刻讓我們為自己準備一個救難包,以及正確地學習震災發生時該要有的正確心態。台灣消防署提到,地震發生時應謹記三口訣:「#趴下、#掩護、#穩住」,儘量躲在桌下並抓住桌腳、牆腳或床邊,雙手抱頭保護頭部,不要慌張奔跑等,也不要貿然關火或搭乘電梯,行車中則減速靠邊停。
日本NHK請來插畫家 #寄藤文平 與NPO法人PLUS・ART共同製作的防災網站提到,地震發生傷亡的原因有46%是因為家具傾倒導致,因此網站中介紹了不少固定家具的方式,也製作了家庭用、外出用、公司用的救難用品準備清單,以插畫與文字一目了然地建議大家可以在家中準備震災時應準備什麼避難時需要的物品。因為地震浪人也睡不太著,所以花了一點時間把家庭用、外出用的清單中文化,有需要的人可以自由下載轉載印出。
#家庭用清單 中所列出物品清單是放在家中常備使用,要放什麼東西進去救難包裡可以同時參考 #外出用清單(最後一張),當然這些都只是建議。清單中有些東西可能乍看之下摸不著頭腦,比如說「頭燈」,如果買不到應可以用手電筒取代,但我想會選擇頭燈應該是因為希望能空出雙手清出逃生通路。「簡易瓦斯爐」的部分除了考量到類似311地震規模影響一段很長的時間,造成停電、瓦斯時,當緊急乾糧吃完,有火的話可以料理在野外找到的食材,也能點燃樹枝、蠟燭提供夜晚光線來源等。如果臨時找不到適合的物品,手邊能簡單代替的東西我想應該也是合適的,像是打火機等。在日本念設計的時候老師曾說過,設計不是單純解決問題,必須把「人」放在創意的核心,#思考在急難之中如何能維持人們日常生活的狀態,#解決問題之外也能滿足心理層面的寬慰,我想是未來防災設計的重點。(拋棄式馬桶便是因為這樣的因素而被設計,讓人們露宿野外仍能保有人類尊嚴。)
而之前由東京都官方發起史上最大的防災計畫---- #東京防災 手冊的內容仍是十分受用,由 NOSIGNER #太刀川英輔 Eisuke Tachikawa 與 #電通 的 #榊良祐 共同編輯設計,共發行了750萬冊送到每個居住在東京的人們家中,用大幅插畫與文字讓防災知識能輕易地記在腦海。蠻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的印刷顏色也顧慮到色弱的朋友,#符合通用設計的顏色規範。而除了保護自己的方法之外,也提到心理層面關懷,要有 #互助之心(P52),在 #避難所 時如何與緊密生活的陌生人相處也有一些建議(P58),由外而內給出具體方法及防災手續,對於日本人思考震災之後如何重建的思慮,非常感到敬佩。
過去你或許曾知道這件事,但我想大家跟我一樣其實沒有很認真看其中內容,在地震可能會比往年更頻繁的此刻,是時候好好看這些篇章,把知識記在腦裡心裏,或是進到網站DL資料印出來放在家中。因為我們不知道這些知識究竟什麼時候會用到,就算不為別人,也為自己增加防災救難知識,居安思危,其實沒有不好。(打這篇文字時在台北的我就感受到2次餘震了>_<)
不管你是什麼職業,每個人都能像我一樣,在自然災害發生時發揮自己的專業幫忙,莫以善小而不為,讓我們一同為花蓮祈福,為社會盡力。
#花蓮縣長呼籲住花蓮的朋友儘速至花蓮小巨蛋避難
970花蓮縣花蓮市達固湖灣大路23號
#東京防災的繁體中文版檔案解析度太差所以只好放簡體中文請見諒
#天佑花蓮
#請好好準備防災急救包
#NHK的防災網站與東京防災手冊下載網頁請看留言處
nosigner 在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Facebook 八卦
還記得剛進2017年時誇下海口,希望能在設計發浪成立第3年的時候破10萬按讚,在宇宙願力及眾多粉絲網友的幫忙下,我們達成了!
在媒體難以經營的時代,實體雜誌如 秋刀魚、 Shopping Design 等仍依舊支持著我、提供我寫稿的平台,非常感謝他們一直是我的好盟友!而我今年首度在生活文化類的指標性雜誌 La Vie 設計美學站 寫了文章,讓我感到非常開心!從大學時代一直在看他們的雜誌,從來沒想過我能寫進LaVie,夢想成真的感覺很奇妙。甚至最近一個創世代的媒體—— The Affairs 週刊編集 也邀我擔任設計版面的專欄,他們非常相信我的撰稿方向,完全讓我自由發揮,我也盡力在每期版面暢所欲言,如果你只想買一期週刊編集的話,我會建議你買10月號那一期,因為我寫了三金典禮的主視覺設計脈絡與評論,我想這可能是台灣媒體史上第一次,也是我認為我在2017年寫得最好的一篇文章,希望與你們分享。(他們現在還在集資,可以支持一下 https://goo.gl/kXvrqL )
今年設計發浪也持續受邀日本最大設計獎 优良设计奖 Good Design Award邀請,擔任海外媒體夥伴,透過連續兩年的採訪,越來越了解這個設計獎運作的方式與內涵,如果有興趣的人也可以看11月號的週刊編集,我徹底地分析了這個設計獎。
至於最近終於開始紅起來的 HereNow 中文版,是日本最大藝文媒體cinra所創立,設計發浪受邀擔任台北區塊的director已一年,目前完成階段性任務,我將主導權交回日方。他們最近推出了「#HereNow高雄」,介紹很多我不曾認識的有趣高雄藝文景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進去他們的粉絲頁看看。
另外我也踏出台灣,首度受邀香港的指標性雜誌 號外 City Magazine 的邀請,在當中寫了一篇關於 #台灣文字設計風景 的文章,側寫了Justfont 、 葉忠宜 以及 #王志弘。很謝謝香港編輯的厚愛,設計發浪的名字甚至首次以一個台灣設計評論者的身份被寫在雜誌的封面上。有點害羞,非常感謝香港媒體朋友對設計發浪的肯定。
※
如果說2016年是讓大家認識設計發浪的一年,那麼2017年就是試著要使用設計發浪的資源,努力跨出線上、在線下實踐 #台日設計藝文交流 的一年。我參與了 「#渡邊直美 Naomi`s Party in Taipei」的策展團隊,與日本最大娛樂公司吉本興業及台灣策展公司啟藝文創合作,擔任媒體協力與翻譯,協助中間的溝通之外也用自己的角度介紹渡邊直美給台灣的觀眾認識。甚至因此獲得短短專訪渡邊直美的機會,聊了一下她與日本現在很紅的設計師 吉田 ユニ的合作方式,對我來說是一個難得的珍貴專訪經驗。
除了設計方面之外,我甚至還擔任擁有台日藝術家的一間香港藝廊 ADMIRA Gallery 的日本經紀總窗口的職務,協助他們與日本藝術家之間的經紀聯絡,也帶著藝術家征戰亞洲各大藝術展如 #ArtBeijing、 #ArtTokyo、#ArtTaipei等,大開許多眼界之餘,也能以共同策展人的身份協助,為他們策出許多能呈現作品概念又能賣出好成績的展覽內容。
最近,甚至與現在進行式的 #高雄設計節 合作,以設計評論者身份在設計節的官網暢所欲言,我在官網所寫下的內容也是如同線上展覽一般,是設計節的線上瀏覽活動。不只展覽內容OPEN、他們也以OPEN的心態接受我的提案,讓我邀請了兩位早期我在設計發浪部落格時代就曾介紹過、現在在日本十分活躍的兩位設計師—— DRILL DESIGN 與 NOSIGNER ,分別從「素材」與「形狀」兩部分下手深聊與設計之間的關係。內容非常深、但如果你是設計師,不管什麼領域聽了都會很有收穫。原本以為應該會一下子搶光,沒想到在高雄卻意外遇到苦戰,但努力到最後還是感謝大家支持(甚至有許多朋友特地從台北下來高雄),票順利賣光光,讓我非常非常感動與開心,覺得自己在年末努力跨出了重要的一步,也謝謝你們讓我知道我的努力有價值。
更重要的是,謝謝 #磐築創意 給我機會,讓我今年終於首度出了一本自己翻譯的日本設計書—— #不要做設計。這是一本被譽為日本設計師搖籃的設計事務所 #DRAFT 所出版的書,內容非常有趣,我認為不管是念設計的學生、設計師,設計師事務所的老闆都該看這本書。
※
最後,我想引用這本書當中的部分內容做為結語。
——————————————————————————————
「DRAFT教我的事情是,在思考創意或概念前,必須先構思信念或思想才能稱之為設計。」
如果只是把志向直接掛在嘴巴上說,可能會變成一個談話很熱血但卻無實際作為的人。從架構開始進行的話,可以改變一點社會。可是架構會隨著時間自己成長。為了維持變大的架構,會不小心把應該為了人類思考的本心丟失在某處。尤其為了製作出能有更多收益的系統,以及為了追求效率導入新技術時,在這個商業架構裡將漸漸失去人類立足的場所。
志向、架構和表現──。將這3者集合就能看見「道」。「道」是為了人們才存在的信仰。忘記志向,為了金錢或是機器的組織裡沒有「道」存在。能夠認知清楚「道」的人擁有很強的具體實現能力。能夠做出敲響人們內心的作品。(p44-p49)
——————————————————————————————
對我而言,設計發浪就是一個實現志向的架構。我在今年的確也在是否該商業化的議題上迷失了一陣子。但我現在明白,商業架構對於我想實現理想的道路中,是不可或缺的助力。只要我謹記成立設計發浪的信念、在實現志向的過程裡緊守著心中的「道」,商業化之後會獲得更多資源,有助於推動更多台日設計藝文交流,增加台灣設計師接到日本案子的機會,也讓日本市場能更理解台灣的文化。
此外,也希望2018年能實現我拖了一年的諾言,正式出版自己寫的書。(在此向我的編輯說聲抱歉,我會加油趕稿的!)
謝謝你們看這麼多字看到這裡。僅用一篇文字很難交代完我這一年所有的感受。我還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像是我一直沒放棄要做自己的產品品牌,也希望藉此讓更多台日藝文創作者一起活躍於彼此市場,我明白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如果你願意跟著我,就請你繼續跟我一起在台日設計藝文界發起的浪潮中,設計發浪吧!GOGOGO!
#不整理還好一整理才發現自己真的做了蠻多事情
#跟去年比起來應該是有成長了一些吧?
#有大家的支持我就能繼續努力不放棄
#在這裡也祝大家新年快樂!!
#2017design4x4
nosigner 在 NOSIGNER - YouTube 的八卦
NOSIGNER. NOSIGNER. 338 subscribers 11 videos. Subscribe. http://www.nosigner.com/. Home. Videos. Playlists. Community. Channels. ... <看更多>
nosigner 在 NOSIGNER (nosigner) - Profile - Pinterest 的八卦
NOSIGNER | social design by evolution thinking / NOSIGNER is a social design activist that drives social change through our own methodology of evolution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