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種疫苗產生的中和抗體效價,與疾病和死亡率的下降有密切相關》
以普及疫苗接種來終結COVID-19大流行,是全世界的共識。但是要讓全球78億人口的65%接種兩劑疫苗,需求量超過100億劑,迫切需要更多家疫苗公司投入量產。很多取得緊急使用授權的疫苗公司,也大量委託其他國家的生物製劑廠代工製造或裝填,印度和泰國就是其中的兩個受委託製造的國家。這些代工廠一旦因該國發生疫情,或是製造流程出現問題,疫苗供應鏈就會中斷。台灣也因此未能得到國際疫苗公司及時足量的供應,深深影響國人健康保護與經濟發展。
在疫苗供應短缺的情況下,沒有自主研發製造疫苗能力的國家,只有仰賴其他國家才能獲得疫苗,來確保人民健康、國家安全。臺灣的醫藥產業發達,臨床試驗經驗豐富,既有堅強的生醫研發能力,也有生物製劑量產潛能,很適合發展疫苗產業。這次國內三家疫苗公司,毅然決然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經費,研發COVID-19疫苗,國人應該給予他們嘉許、讚美和鼓勵。雖然有一家公司無法通過一期臨床試驗,我們應該感謝該公司的盡心盡力。在完全配合食藥署的嚴格監管下,如今有兩家公司能夠順利完成二期臨床試驗,我們應該給與恭賀和祝福!疫苗產業是國安產業,國產疫苗若能夠自給自足,甚至供應全球,像臺灣的半導體一樣,這將是臺灣的榮耀,全民應該額手慶幸!
各國為加速有效安全疫苗的上市,盡早保護人民健康,終止病毒蔓延擴散,紛紛祭出「緊急使用授權」的嶄新管理規範。2020年研發領先的新疫苗,包括mRNA和腺病毒載體疫苗,在完成二期臨床試驗,確定血清「中和抗體陽轉率」高、「中和抗體效價」高,而「接種不良反應率」低,達到藥物管理單位設定的目標,就展開三期臨床試驗。
當時,無法得知「中和抗體效價高,是否確能降低發病率、重症率和死亡率?」因此,必需利用三期臨床試驗,來確認抗體效價確高,確實具有降低疾病率和死亡率的保護力。還在臨床三期試驗期間,各國政府的藥品管理單位一發現疫苗可以有效降低疾病、重症和死亡的發生率,有鑑於疫情嚴重緊急,就同意發給緊急使用授權(EUA)。這是2020年緊急使用授權的時空背景。
到了2021年5月,已有很多疫苗公司發布三期臨床試驗的數據,刊載在國際一流期刊《Nature Medicine》的研究論文,指出「中和抗體效價越高的疫苗,有越低的疾病率和死亡率,也就是越高的保護作用。」例如,科興疫苗接種者的「中和抗體效價平均值」,只有恢復期病人的「中和抗體效價平均值」的五分之一,它的疾病保護力也只有50%左右;AZ疫苗的中和抗體效價平均值,達到恢復期病人的中和抗體效價平均值的二分之一,它的疾病保護力達到60-70%左右;輝瑞和莫德納疫苗的中和抗體效價平均值,高達恢復期病人的中和抗體效價平均值的二至四倍,疾病保護力也高達90%以上。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才召開「COVID-19免疫橋接研討會」,邀請各國疫苗研發及監理單位,來共同討論免疫橋接的可行性。也就是研議是否以中和抗體效價的高低,來作為判斷疫苗保護力的「相關指標」。事實上,免疫橋接已經應用於B型肝炎疫苗、人類乳突病毒疫苗、流行性感冒疫苗等多種疫苗的藥證核發。2021年COVID-19疫苗緊急使用授權的時空背景,確實不同於2020年,因為醫學界已累積很多新知識和新證據!
最近國內一家公司的解盲結果,發現接種疫苗者的「中和抗體效價幾何平均效價」為662,是相當好的成果。中和抗體效價的測量,會因為不同實驗室、檢驗方法、實驗試劑、標準血清而有所出入,最理想的是在相同實驗室,以相同的檢驗方法、實驗試劑、標準血清來進行分析。目前國內二期臨床試驗的受試者,以及接種過兩劑AZ疫苗者的血液檢體,都在同一個實驗室以相同方法來分析,這樣的檢驗結果會更具有可比較性,也更適合用來推斷新疫苗的保護力。
在已經有了有效疫苗的今天,從醫學倫理的角度而言,現在實施三期臨床試驗,已經不適合把受試者分配到施打不含有效成份的安慰劑(例如生理食鹽水)的對照組,而應該以施打已經上市疫苗作為對照組,然後來比較施打新疫苗和上市疫苗兩組間,在安全性(不良反應發生率)、免疫生成性(中和抗體效價)、疾病保護性(疾病及死亡率)的差異,中和抗體效價依然是判斷疫苗有效性的重要指標!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0萬的網紅少康戰情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正啟示:陳宜民在少康戰情室裡,講到疫苗研發,字幕錯誤[綜合抗體],更正為「中和抗體」及講到Nature期刊,字幕錯誤[Natural],更正為「Nature」 ☑️智慧防疫!衛福部結合HTC合作開發聊天機器人👉https://bit.ly/38SzakU HTC旗下Deep Q團隊協同衛福部資訊...
nature期刊 在 陳建仁 Chen Chien-Jen Facebook 八卦
再接再厲,續保民主防疫佳績!
11月26日我接受Nature《自然》期刊編輯的採訪邀請,說明台灣防疫與紓困成功模式,內容刊登在2020年12月24/31日發行的Nature期刊第588卷第587頁,詳如附件,中譯文如下所示。
很可惜的,經過了零本土病例的253天,台灣又出現一名本土感染的新病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經推出更嚴謹的防疫規範,殷切期盼全民戒慎而不恐懼,確實遵守防疫守則:維持良好衛生習慣─量體溫、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落實實名制群聚活動;有徵候症狀者務必就醫檢查,在家休養並做好自主健康管理;醫療院所確實通報疑似病例並做好院內感染管控。只要大家不鬆懈,全民團結一心,展現優良公民素質,必能有效控制疫情,直到全民接種疫苗,完全解除疫災!
《中譯內文》
臺灣: 從抗SARS經驗中學習
我希望能夠敦促世界衛生組織(WHO)、中國和其他當局迅速採取行動,阻止COVID-19從地方性疫情演變成災難性大流行。臺灣嘗試過,但是卻無法參加世衛組織在1月23日召開的緊急會議,該次會議沒有宣布COVID-19是國際公衛緊急事件,而是要再觀察10天。
我很榮幸能和臺灣民眾共同對抗COVID-19。幾乎所有臺灣民眾都能遵守防疫的指引和規定。在約40萬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者當中,只有約1千人違反規定。其餘的檢疫或隔離者都犧牲了14天的自由,讓2300萬人能夠正常生活、工作和上學。自4月13日到現在,臺灣一直沒有COVID本土病例。
臺灣防疫成功的關鍵因素包括審慎行動、快速反應(我們在2019年12月31日就採取行動)和提前部署防疫措施,以及透明公開、公眾信任與全民團結。我們不需要實施封城或普遍篩檢,而是應用資通訊科技和人工智慧進行精準的災害預防和減災,其中包括邊界管控與檢疫、保持社交距離、接觸者追踪、精準篩檢、醫院感染管控,以及有效分配和大量生產口罩及個人防護裝備。政府同時提供低收入家庭和受影響行業的紓困補助,並提供每一民公民經濟振興券。
2003年的SARS大流行教會我們防疫措施,包括邊境管制、強制病例通報與隔離治療,以及接觸者的追踪、檢測和隔離等的效益與效率。
我也要強調尊重專業和政治中立的重要性,如此才能贏得公眾的信任和遵守疫情管控措施。
nature期刊 在 Facebook 八卦
愛莉莎莎踩到線
2021.2.12
0.
我想記錄一下這件事情發生的時間 2021年2月12日,大年初一。這是台灣網路媒體一個非常重大的事件。這篇文長,會從自媒體的話語權,網路媒體識讀等角度來討論這件事情。
在這之前,我想先聊聊事情的發生。
大年初一晚上,有個朋友丟了我一個訊息,說他看到愛莉莎莎針對蒼藍鴿回應。他看完之後,整個被圈粉。然後附上了一個連結給我。
因為長期愛莉莎莎這個頻道都在我的觀察名單中,第一個反應是,他終於要對「肝膽排石法」道歉了嗎?看看他怎麼說吧。沒想到一打開,影片完全是另一個走向,走到一個很奇怪的地方。那時候,影片才上架沒多久,影片下方的留言幾乎都是挺愛莉莎莎的粉絲。
我在訊息裡面,回應朋友說。這支影片我完全不行,尤其是講到學術論文的那一段,基本上是在騙沒有看過學術期刊的人。然後我得到的回答是:
「真假 我被圈粉 你超失望喔」
就因為這句話,我整個覺得事情大事不妙。我在自己的臉書上簡單聊了一下這件事情,然後就開始做功課了。原本以為大年初四才要開始上班,沒想到網路社群的發達,應該不少人都跟我一樣,初一提早開工。
詳細的事情發生經過我想大家都已經知道了,我這邊僅作重點摘要。
i. 愛莉莎莎在2020年11月拍攝了一隻關於「肝膽排石法」的影片
ii. 專門討論醫學的 Youtuber 蒼藍鴿,針對這這支影片以「騙局破解」為標,討論其中的錯誤資訊。
iii. 愛莉莎莎在 2021年2月12日,發佈一支影片,以「不忍了」為標,回應蒼藍哥的指責。
iv. 2月14日晚上11:30,愛莉莎莎發佈了影片正式道歉。
這件事情應該還沒結束,還有後續。
接下來,我想針對幾件事情,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首先我先聊一下愛莉莎莎和蒼藍鴿這兩位創作者。
1.
先講愛莉莎莎的部分
我一直以來,都會看愛莉莎莎的影片。風格很輕鬆,他也很有才,很會帶話題,人設也有趣。尤其是自從我在台大兼任助理教授教媒體創作課程後,開始規劃幾個小型的研究計畫,有一批 Youtuber 和 部落格 被我列入固定觀察的名單,她的頻道就在其中。
在我的筆記中,他是一個自詡為名校畢業生,海外生活過的知識網紅,早期分享一些韓國的主題,後來什麼都拍。其中的代表作有兩類,以炫富和較少人討論的話題為主。影片節奏掌握得很好,標題與議題操作也很有想法。
這邊我想小岔題講一下「炫富」這件事情,在 Youtuber 最近幾年的生態中,有一類的影片被社群稱作「炫富」影片。但其實這些 Youtuber 們不見得那麼的富有,而是去體驗一個有錢人的生活,也因此我認為比較合適的用詞應該是「裝闊」影片。
回歸正題。
愛莉莎莎在這次事件中所拍攝的第一部影片,以體驗的形式帶入「肝膽排石法」,引用的是一本名為「神奇的肝膽排石法」書籍,介紹體驗過程及心得。這部影片發布的當下我就看了,坦白說,我對這個療法一點概念也沒有。而以愛莉莎莎的人設來說,我對於他提供的資訊正確度本來就沒有太多的期待,也因此看完這部影片,就關掉看下一部了。
因為過去做了很多年網路媒體研究,也在網路媒體識讀下過不少工夫,因此比一般民眾有概念。假設我真的被影片打動,而想嘗試的話,應該會做的是:先看一下這本書的來源;買來看看;打電話給我熟識的醫生朋友問一下。然後才會決定是否要嘗試這件事情。不過很顯然的,大部分的民眾可能沒有這麼的謹慎。
一個多月後,這部影片被蒼藍鴿以影片回覆指正。本來我以為他會在之後道歉。畢竟之前的原住民事件,他也道歉了兩次。以他的影片人設中,道歉這件事情應該不是個什麼大問題。過往常常操作爭議性影片的他,應該也很能承受網友的批評。
但在蒼藍鴿影片發布後的一個多月間,陸陸續續都有影片發布,其中也有一些是業配影片。許多所謂的黑粉在他的各部影片下不斷的留言請他道歉,都沒有得到回應。然而在 2月12日,他正式回覆了這支影片。沒有道歉,而是反擊了蒼藍鴿的糾正。
詳細影片大家可以去網路上找來看,我簡單節錄這部影片如下:
i. 不會下架之前的影片
ii. 前部影片在上架前已經在 Google上做足功課
iii. 所引用的書籍,得到了許多商業界的名人背書
iv. 蒼藍鴿反擊時所引用的文章是 Lancet 裡面的 correspondence 文,這類文沒有經過正規的論文審核程序,是各說各話,表達自己意見的論壇。
v. 引用該期刊文章的Abstract 做了簡單介紹(但其中的翻譯跟解讀與原文有所落差)
vi. 回應「斷食」這件事情並非蒼藍鴿的解讀
vii. 檢討自己沒有在當時沒有加註足夠的標語
viii. 提出蒼藍鴿未經同意大量引用他的影片,且有妨礙名譽之嫌。
我看到這支影片的反應是「相當驚訝」。
一來,愛莉莎莎沒有想到道歉,而且相當的理直氣壯。二來,我朋友居然受到這支影片感動,而且被圈粉。我馬上去看了底下的留言,當下居然大多數都是支持愛莉莎莎,轉而批評蒼藍鴿。
不過第二天早上重新再看部影片時,整個風向已轉,醫界的人大批湧入批評。
我認為,這部影片後面應該是有人在下指導棋,但即便如此,依舊踩到了非常多不該踩的線。其中我自己最驚訝的是,他對於學術期刊的認知相當簡化。我當下的反應是,他怎麼會故意對他的粉絲扭曲,以取得同情呢?不過我後來覺得比較大的可能是,他沒有讓真正了解學術期刊的人協助他看過這篇論文。至於是哪一個,我沒有跟本人對話過,目前不可考。
這件事情有很多部分可以談,待會我會在後面分段說。我先談蒼藍鴿。
2.
談談蒼藍鴿
在今年元旦,蒼蘭鴿發布影片「破解」愛莉莎莎對於肝膽排石法的影片前,我僅有偶然的幾次看到他的影片。但是在這部影片發布後,在我沒有訂閱他的頻道的情況下, Youtube 自動推播了這部影片給我,我看到標題聳動,再加上回想起之前看過愛莉莎莎的那隻影片,就點下去看了。
因為我之前沒有把他的影片加入觀察名單中,也還沒有完整掃描過他的影片做研究筆記,所以沒有簡述可以分享。這邊僅以他這支影片給我的印象描述。
蒼蘭鴿回應愛莉莎莎的影片中,模仿了去年 Uncle Roger 的作品風格,帶點嘲諷風格回應了愛莉莎莎的影片。我快速的瀏覽一下他的其他影片,並非每一部影片的戲謔感都這麼強。在這邊我無法判斷是因為「愛莉莎莎的這部影片對於醫界殺傷力過大」,還是因為「對方是愛莉莎莎」因此才有特別的規格,抑或是剛好「Uncle Roger 給他靈感」所以才規劃的特別節目。還沒跟本人對話過,目前也是不可考。
不過雖然是一個比較帶有嘲諷的影片,他仍然在片中給了愛莉莎莎一個台階下,指出愛莉莎莎也是受害者,在不知情中推薦了這本書罷了。我自己覺得挺遺憾的是,愛莉莎莎沒有接到這顆球,讓他掉地上了。
我花了點時間,把他過去的影片稍微地掃過一次。他過去幾年影片拍了許多系列,風格跟器材軍備也有升級過幾次。以一個專門做醫學知識的 Youtuber 來說,非常地敢嘗試。在這麼硬的主題當中,要能夠擴散不太容易,除了他的個人風格之外,我相信他在也下了不少功夫做調整,在追求知識正確和追逐流量中找到平衡,相當不簡單。
詳細的觀察目前因為我對這頻道認識的有限,先停在這。
在這次的事件中,很多人提到說他是不是要蹭愛莉莎莎的流量,還是他僅是單純的因為事情重大而回應,這一點我不得而知。但我想稍微講一下蹭流量這件事情。要做社群,製作 Youtube 影片,要相當程度的了解演算法。即便不是用相當科學的方式去分析,也會在影片一部部創作的過程中學習。針對時下的主題做觀點分析和回應,本來就是一個創作者會做的事情。我知道很多人會對於「大量的惡意蹭流量」感到反感,但我認為對於單純的「蹭流量」這件事,不需要太負面判斷。
聊完這兩個創作者後,我想討論幾個這次的關鍵爭議,及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3.
學術期刊與Youtube自媒體的話語霸權
在 2月13日晚上,Clubhouse 平台上有一個聊天室,針對這件事情討論。討論中,愛莉莎莎也在其中加入。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 白袍恐懼症 的粉專,裡面有節錄。這個聊天室的標題,其中用了幾個有趣的字眼,叫做「誰能擁有話語霸權」。我覺得韻味很深,所以把它拿來當作這一個子題的小標。
在整個事件裡面,其實很少人在討論學術期刊跟 Youtube自媒體的關係,頂多只有在討論愛莉莎莎不懂醫學,不懂學術。但我認為,這次愛莉莎莎踩過界的導火線,就在這個地方。否則如果接下蒼藍鴿給他的球下莊,不拍第二部影片,這件事情就落幕了。即便是介紹的肝膽排石法有很大的問題,也不會有今天這個局面,也就是所謂的「炎上」。
先講 Youtube 的機制。
Youtube 是一個商業平台,上面所運轉的機制,是一套演算法。這個演算法大致上會去符合一個目的 — Google 的商業利益。在這樣的商業利益為前提之下,即便他沒有也無法公開演算法細節,但「討好閱聽人」這件事情,已經是普遍大家的認知。
既然決定 Youtube 上面話語權的關鍵是「閱聽人」,那麼製作觀眾想要看的主題就成了重要關鍵。雖然說人人能上傳影片,但是要能夠曝光到觀眾面前,是完全另外一回事。加上 Youtube 的平台特性,大多數能上發燒的影片,除了某些特定時期外,還是以娛樂為大宗。
但是學術期刊就完全不一樣了。
學術期刊的刊登模式,在於 Peer Review,所謂的同儕審查。主要原因是投稿期刊的人大多數都已經有博士學位,而被邀請去審查期刊的人大多也是博士。而「得到審查者的青睞」是發語權的關鍵。當然這其中也是有些操作,像是刻意去引用可能的審查者的文獻等。但這不在這次的討論範圍。
真正在競爭的,是每一個期刊之間的公信度,在學術圈會用 Impact Factor (IF),一個影響力的指標來計算。雖然後來也有一些新的指標像是SJR等,不過 IF 值還是相對通用的用語。這個指標跟 Google 早期設計的演算法 Page Rank 不太一樣,但是有類似之處。基本上的核心概念,就是文章被引用的廣泛度。
這兩個曝光機制的規則,完全不一樣,甚至可說是在光譜的兩端。百萬 Youtuber 所做的主題,即便不是人人都喜歡,但是基本上都有一個特質,大眾。題目可以很分眾,不見得人人愛,但是大部分的觀眾都能看得懂。而學術期刊呢,講求的是對這世界的研究貢獻。如果是 Nature, Science 這樣的期刊,選題較廣一點,不同領域的研究者有興趣還有機會看。但是各個領域的專業期刊,跨領域的人除非研究需要,否則固定閱覽的機會不高。
一個在 Youtube 圈子裡面有影響力,有高度發語權的人,去討論一個學術期刊,就像我剛才所提的,一個光譜的兩端。不是簡單地踩到線而已,而是踩過了非常遠的界線。
我不知道愛莉莎莎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勇氣做這件事情。但依照他在第二部影片中義正嚴辭的討論方式,我傾向他應該是真的不懂,誤會了學術期刊和商業雜誌的區別,不了解商業書籍跟學術期刊之間的距離,甚至不知道 Google 和 Google Scholar 所能尋找到的資料有什麼不同。
因為這個差異之大,所以兩個圈子的交集非常有限。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在前一節提到,蒼藍鴿能夠把學術領域艱深的東西,帶到一般大眾面前,是值得讚許的能力。但即便如此,在 Youtube 裡面的硬知識仍然無法獲得大量的流量,這被 Youtube 平台的觀眾特性所限。
4.
兩個專業的互相挑戰
在 2月14日下午,一場由林氏璧在 Clubhouse 的討論中,我聽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話,隨手把他抄了下來。很抱歉我沒抄到是誰的發言。大致的意思是
「民眾需要得到相對的知識,需要等價交換的。」
他在闡述這件事情的時候,是以醫學知識來討論。不過我的看法是,在 Youtube 上面持續長久獲得流量的知識,其實也是需要等價交換的。
我其實很意外的在這場 Clubhouse 的討論中,聽到了很多醫生對於「正確的醫學知識無法在網路中傳播」的討論,然後衍伸了相當多衛教的問題。的確,這個問題也困擾我很久。你去 Google 一下肝膽排石法,扣除因為這次事件衝到前面的新聞外,看看能看到什麼醫學的見解。
基本上沒有。如果有,估計也是在很後面,一般民眾找不到。這個詞的基本上完全被體驗文攻下,一直到這次爭議為止。而在 Youtube 上面也是相當類似的狀況。
在這樣子的前提下,其實不難理解愛莉莎莎所說的「其實他也做了功課」是什麼意思。他真的有做功課,但僅限在 Google 上面的非醫學觀點知識。對他來說,如果沒有與專業醫師溝通的情況下,Google 可能已經是他能想到的最好方法了。
這一節的標題,我寫下「兩個專業的互相挑戰」,意思就是這個。當我們在批評愛莉莎莎高估自己的能力,僅用 Google 就做完功課的同時。其實我也在反思自己,為什麼科普的知識,我們沒有用各種 SEO 的攻略,鋪天蓋地的用數位行銷攻佔所有的關鍵字,讓民眾不會搜尋到錯誤答案呢?
我在這場 Clubhouse 的討論中,聽到很多醫生提到,他們的工作是醫生,做衛教是有興趣才做的。這一點我相當同意,的確很多在做 Youtube 或是做部落格的人,都是在工作之外的製作。很多行業的創作者,都不是全職投入的。
其實我對這個事情並不悲觀。
在這次「愛莉莎莎踩過線」的事件中,我相信所有的網路創作者,都會得到相當大的謹惕。這並不代表過去沒有人踩過線,但可能過去踩線的人「網路聲量沒有那麼大」或是「踩的線沒有這麼誇張」。
相對的,醫界的人也吹起了哨子。當整個醫界都開始重視這件事情之後,投入自媒體的醫師,或是開始做內容行銷的醫院診所,應該也會越來越多。我比較樂觀的期待,明年的大年初一,網路上的醫學正確知識能見度會越來越高。
接下來,我想開個子題,更深入討論這件事情。
5.
網路媒體識讀及數位行銷
愛莉莎莎所踩到的誤區,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導火線「挑戰學術期刊」讓這次事件拉到高點之外。其實還有很多大眾平時會犯下的錯誤他也犯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前一個子題所提到的 Google。
我們必須得面對一件事情,就是對很多人來說,Google 和 Wikipedia ,的確是取得資訊的重要來源。即便是我平常找資料,也不會動不動就用 Google Scholar 查詢期刊。但我能夠盡量不讓自己踩到誤區的方式,也僅能靠我平常的媒體識讀訓練,和對網路知識充滿懷疑的高度警戒。
什麼網站,什麼內容,會被 Google 優先排在前面?在演算法的設計中,有一些指標去判斷這個搜尋引擎對於網站的信任。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個指標也逐漸在改變。但是即便如此,Google 仍然在放了相當大的權重在這上面。我舉個個人的經驗。每次我在搜尋跟狗有關的知識時,「每日頭條」幾乎都會在搜尋結果的前幾頁。這件事情讓我非常頭痛,但也沒辦法,這就是這套演算法的機制。
當然,演算法的機制並不是單純的看網站的信任度,其他還有很多過去使用者對該文章的互動所產生的數據指標。這邊我先點到為止,以後有機會再專門針對這件事情討論。
但如果我們去換位思考一般民眾使用 Google 的習慣,應該很多在教相關領域的老師都會搖搖頭。但比起 Google 到的答案就通盤相信,我覺得已經比盡信從 LINE 群組得到的訊息好很多了。
我無法想到根本的解決方案,這是一個長期的教育扎根才能改善的議題。或許在 108 課綱之後,如果有越來越多高中開始跟學生談「網路媒體識讀」的議題,能夠讓大眾對於「找資料」這件事情有更高的警備心。
另外一個解決這件事情的方法,可能也得從你我開始做起。「每日頭條」之所以能夠攻佔那麼多關鍵字的首頁,跟他全面的在 SEO 上面佈局有關。現在整個 Google SEO 戰場非常激烈,幾乎你能夠看到的,能賺錢的大領域,都在上演 Google 首頁搶奪戰。如果我們想要抨擊這些網路謠言,最好的方法不是在 LINE 群裡面跟朋友抱怨,而是好好的寫一篇文章迎面他。
並不是說寫篇文章迎面對擊錯誤資訊,就一定有用,這後面還伴隨著從關鍵字優化之類的 SEO 知識,數位行銷的技巧等等。我不是很確定到底整個醫界誰該做這件事情,會有最大效益。畢竟要花時間做這些事,後面還是得有一定的商業模型來做誘因支撐,否則熱情很快就沒了。我能想到的可能性是,大型醫院的部落格及網站優化,又或者是私人診所的內容行銷。是否有可能因為商業競爭,向其他產業一樣運用行銷策略在網路上增加曝光度呢?
6.
醫病關係與信任感的建立
先說明一下,在這個子題裡面,我較難做深入的討論。這邊提出來的觀點,希望醫生朋友們也可以幫忙思考一下。
我很意外的在這次事件中,聽到很多人討論醫病關係的問題。大致的概念是這樣。
醫生認為:「生病應該要去看醫生而不是 Google。」
民眾認為:「看完醫生之後還不是要去 Google。」
我本來沒有深思這個問題。但在幾場討論中,我不斷的聽到一般民眾對這件事情的抱怨,而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
先講我自己吧。我自認為自己是個什麼都想找專家問的人了,但我仔細思考後才意識到,我人生中的許多病痛,都是在 Google 上面找了又找。原因很簡單,在醫院的經驗很差,幾乎都是被醫生「打發」走的。
很多人提到,這個部分跟台灣的醫療環境有關。醫生一個下午要看幾十個病人,每個人能被分到幾分鐘?有人提到美國的醫院能夠看比較久,這問題不存在。不過以我在美國看醫生的經驗來說,因為實在太貴了,除非是什麼非得去看不可的病,否則我也是 Google。
我想談一下信任這件事情。
信任感的建立,是所有關係的基礎。為什麼網路創作者的業配有影響力,其實也是建立在觀眾與創作者間的信任基礎上。去醫院聽醫生的話,還是看愛莉莎莎的影片,抑或是讀一本有商業名人作序的書,你會選哪一個?
就理智來說,我應該會選擇去醫院聽醫生的話。但是說坦白話,以我在台灣看醫生的經驗,實在沒有碰到幾個讓我能花時間跟他建立信任關係的醫生。
信任這件事情兩面刃。對於網路創作者來說,獲得讀者的信任,會有更深的業務合作機會。但是,也同時意味著,你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更重。因為他們會相信你。但要如何讓民眾更相信醫生,而不去聽信偏方,這可能不僅是醫界,而是所有想做科普的人都得想的問題。
這邊有一個小延伸,是我無法討論的題目。很多醫生提到,因為他們的醫師身份,所以說話都要非常的注重遣詞用字,風險和副作用都要講的很清楚。但是網路上的很多言論都會誇大,而且只要他沒有賣產品,就沒有違法。這部分我實在無法深度討論,只能交給法律專家來。
7.
自媒體的困境
最後我想聊聊自媒體的困境。這個子題跟這次的事件關係較小,但我想提供給對自媒體產業不太熟悉的人有多一點資訊可以思考。
過去幾年,有資源的傳統媒體還沒有重視網路平台。網路上的獨立創作者,一個一個出現。然而幾年過去了,現在創作者所要面臨的,已經不是彼此的競爭,還必須要面對各種傳統媒體品牌排山倒海的進入。
這個部分,很多 Youtuber 都有聊過。前一陣子 Joeman 也分享了他對於這個子題的看法。
不過我想講的重點是,很多人以為 Youtuber 很賺錢,自媒體很風光很自由。但其實,自媒體是一個走在時代前端的新創產業。他很新,不傳統,營運模式還在測,PMF還在找,而且受制於平台演算法不斷的改變,充滿了不確定感。
台灣有所謂 Youtuber 這個職業還不到十年。而且即便是 Youtuber,每個人的營運模式可能都完全不一樣。有的是一人公司,有的自己開公司,有的有經紀公司,有人自己剪片,有人外包。
以創作的題目來說,由於受限於演算法的要求,每週得出一部影片,最好是兩部。創作一兩部大作不難,但在這樣大量消耗的情況下,一年要產出近百部作品,絕對不是一件容易事。更何況是兩年,三年呢?
再加上演算法的殘酷,可能第一年你想要先衝訂閱,努力拼到五十萬。結果第二年演算法改了,訂閱數不重要了,好吧,再想想別的目標。
我的看法是,未來全職的網路創作者會越來越少,要養團隊,有其他產品,或是將創作轉為副業的情形會越來越多。沒有所謂的一個題目可以做五年十年,不只是愛莉莎莎,你會看到各個創作者都在不斷的調整頻道走向,加入子題,甚至是換題目做。
8.
小結一下
我不太想用什麼兩邊各打五十大板來做結論。因為這件事情就不是這樣。當我看到愛莉莎莎第二部影片出現的時候,就知道事情不妙了。不管怎樣,都是錯得離譜。但以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跟鄉民一起撻伐其實沒有什麼意思。所以我決定花一個晚上的時間,記錄一下這次發生的事情。希望愛莉莎莎以及其他創作者能多了解這件事情所造成的影響。
另外,我非常高興這次能在 2月14日參與了由林氏璧所開的 Clubhouse 討論群,能夠聽到很多醫師和一般民眾的討論,讓我能反思這次事件。高密度的聽到許多醫生的意見不太容易,但我覺得最難能可貴的,是大量聽到一般民眾的想法。我不敢說這是個嚴謹的田野調查,在討論中我也沒有錄音,僅在我覺得聽到有趣的觀點時,簡單做下筆記而已。但這些理性的討論,讓我能在一天內聽到那麼多的意見,對我的大腦來說,是場很激烈的運動。
這是我對愛莉莎莎踩到線的看法,這樣的事情,我相信大家都是不願意看到的。但事情發生之後,所帶出來的問題,希望能提供給大家一點思考的方向。
《#愛莉莎莎踩到線》
註:非常感謝大家能讀完我的這篇研究筆記。如果當事人有機會能看到這篇文章,裡面若有什麼解讀錯誤的部分或是想跟我分享更多你的心路歷程,歡迎私訊跟我聯絡,我會非常高興。這件事情已經發生,很多傷害已經無法彌補。但以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我希望這件事情能給社會帶來一些正面的反思。
nature期刊 在 少康戰情室 Youtube 的評價
更正啟示:陳宜民在少康戰情室裡,講到疫苗研發,字幕錯誤[綜合抗體],更正為「中和抗體」及講到Nature期刊,字幕錯誤[Natural],更正為「Nature」
☑️智慧防疫!衛福部結合HTC合作開發聊天機器人👉https://bit.ly/38SzakU
HTC旗下Deep Q團隊協同衛福部資訊單位、疾管署開發防疫追蹤系統,讓居家檢疫者可透過手機,主動上傳每日溫度量測紀錄、健康狀況等…
聊天機器人更會自動提供民眾正確且即時的防疫資訊,與政府單位同心協力、攜手防疫
關心新冠肺炎疫情➔https://bit.ly/2tXmOJU
少康看藍營改革➔https://bit.ly/2tYPaU8
少康戰情室精彩回顧➔https://bit.ly/37il9w0
✔訂閱【少康戰情室】https://bit.ly/2sDiKcZ
●完整版HD集數快速找➔https://bit.ly/2Etctbf
鎖定TVBS 56台首播
●按讚粉絲頁:http://bit.ly/2fMs1us
nature期刊 在 蒼藍鴿的醫學天地 Youtube 的評價
[醫學界重大研究成果 - #抽菸可能比你想像的更致命 ]
今年(2017)3月
一份足以撼動醫學界的研究成果登上了著名期刊
科學家們發現#肺臟 不只是生物體重要的 #呼吸系統
更在#造血功能上 扮演了重大角色
究竟這個研究是怎麼進行的
對於往後的醫療又會有什麼衝擊呢?
一起來看看吧!
#本週二番外篇
#不要再抽菸了Hen可怕
參考資料:
1. 研究論文
Lefrançais, E., Ortiz-Muñoz, G., Caudrillier, A., Mallavia, B., Liu, F., Sayah, D. M., . . . Looney, M. R. (2017). The lung is a site of platelet biogenesis and a reservoir for haematopoietic progenitors. Nature,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doi:10.1038/nature21706
2. 泛科學-肺不只是呼吸器官,也是製造血小板和支援造血功能的要塞!
http://pansci.asia/archives/117501
3. 研究影片來源 - Inside the Lungs: Making Blood
From UC San Francisco (UCSF)
https://youtu.be/ZRE9X5XGoxA
「Kevin MacLeod」創作的「Breaktime - Silent Film Light」是根據「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授權使用
來源:http://incompetech.com/music/royalty-free/index.html?isrc=USUAN1100302
演出者:http://incompetech.com/
▶FB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bluepigeonnn/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bluepigeon0810/
歡迎蒞臨討論,別忘了按讚跟追蹤!影片也歡迎分享!
nature期刊 在 錄低香港 DocHK Youtube 的評價
思浩大談氣侯變化問題嚴重,下世紀唔會再有沙灘! (大家真風騷)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轉趨嚴重,影響多地生態及自然環境。來自歐盟委員會的聯合研究中心發表研究警告,受氣候變化及海平面上升衝擊,全球一半沙灘至2100年恐會消失,其中澳洲更成重災區。有關研究周一(2日)已刊在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
相關香港新聞:
nature期刊 在 Fw: [問卦] 有沒有Nature 水準下滑的八卦? - 看板AfterPhD 的八卦
※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1FpBZVq4 ]
作者: lomgray (lomgray)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Re: [問卦] 有沒有 Nature 水準下滑的八卦?
時間: Mon Jun 4 21:32:13 2012
※ 引述《NTUST5566 (最優質台科56)》之銘言:
: 標題: [問卦] 有沒有 Nature 水準下滑的八卦?
: 時間: Mon Jun 4 15:59:00 2012
:
: 剛剛收到新的 Nature Research Journal highlight
: https://www.natureasia.com/en/highlights/
:
: 結果發現新的 8 篇 highlight 裡面
: 有3篇的第一作者是大陸人 有一篇是南韓人
: https://www.nature.com/ng/journal/vaop/ncurrent/full/ng.2312.html
: https://www.nature.com/nm/journal/vaop/ncurrent/full/nm.2815.html#/affil-auth
: https://www.nature.com/ni/journal/vaop/ncurrent/full/ni.2341.html#/affil-auth
:
: 韓國人上了就算了
: Nature 甚至讓中國這種醫療落後地區醫院的論文上 highlight
: 由此可見 Nature 的水準最近實在是下滑的利害
: 我想 Nature 的公信力應該是越來越差了吧
: 請問有 Nature 的水準不斷下滑的八卦嗎?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 From: 128.6.75.16
: → kanjiya:他們人多 投多了總是有幾篇上 06/04 15:59
: 推 stanagain:亂槍打鳥啊! 06/04 16:00
戰學校這件事不止是臺灣有,中國一樣盛行
記得10幾年前,大陸BBS戰學校的時候,
常常有人說,戰屁啊,
北京大學再好,是好得過臺大嗎?
北京清華再好、好得過新竹清華嗎?
上海交通再好、好得過新竹那間嗎?
南京(中央)大學也比不過桃園的中央大學
廣州中山大學還不如剛剛復校的高雄中山大學
那時候的重要論據之一,就是臺清交總能隔一兩
年在Nature/Science這種期刊小有斬獲,而大陸
的大學幾乎從來都不能登上這兩個地方。一邊能
發表、一邊以舉國之力都無法問津,臺灣強而中
國弱幾乎是鐵板釘釘無法反駁的事實。甚至可以
說這種199X年左右的歷史印象還留在小部分大陸
人和更多的臺灣人記憶裡,這其實是現在臺灣的
大學、尤其是當年在大陸報章裡被神化過的臺清
交三校對大陸一些學生有吸引力的重要原因。
然而,幾乎以2000年為轉折點,大陸的大學通過
延聘海外獲得博士學位的人回國任教,科學研究
的水準一日千里,年均在Nature/Science上發表
的成果數,每隔兩三年就倍增一次。而與此同時,
臺灣的大學還是停留在199X年的量級,偶然露一
小手而已。
回到引用的那兩則推文所謂什麼中國是依靠人多、
投得多亂槍打鳥之類的。那麼你不妨面對一個事
實中國某些大學以一個學校之力,Nature/Science
發表的數量比全臺灣所有的大學、中研院還有公
司的研發部門加起來總和還要多。
比如北京的清華大學2012年6個月Nature/Science就有
七個成果發表,皆第一單位,
而且沒有任何一個通信作者署名他國科研機構
即使署名第二單位的也沒有
也就是本土研究,不是與國外分享
Science 10 February 2012: 720-723.
Science 27 April 2012: 474-477.
Science 1 June 2012: 1160-1164.
Nature 484, 214–219 (12 April 2012)
Nature 483, 632–636 (29 March 2012)
Nature 485, 114–118 (03 May 2012)
Nature (2012) doi:10.1038/nature11054
『Crystal structure of an orthologue of the NaChBac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而臺灣傾全國之力2012年6個月只有四篇而已
而這已經算臺灣少有的高收成年份了,
2010到2011年兩年總共才只有四篇
Nature 482, 251–255 (09 February 2012) 臺大(有外國通信作者)
Nature 484, 399–403 (19 April 2012) 清大,純本土研究
Science 10 February 2012: 678-685. 清大,本土研究,通信作者有屬第四單位為國外
Science 25 May 2012: 1007-1010. 交大(有外國通信作者)
如果用亂槍打鳥來說,北京清華難道一個大學就比臺灣全國放的槍還多嗎?
事實其實就是臺灣落後了,鄉民不願意面對現實而已。。。
比北京清華更極端的例子,北京有一個只有20幾名教授的小研究所叫NIBS,
小小一個地方,2012年Nature/Science/Cell就超過全臺灣
或者換單獨的省市來對比,上海和廣東也贏臺灣
為啥中國進步這麼快呢?
蔣先生說,要辦大事,三個條件:
第一,銀紙;第二,銀紙;第三,還是銀紙。記住哦!
北京的清華一年運行經費550億新臺幣,
臺灣的五年伍百億一堆大學分食爭得頭破血流
小蔣先生治下的臺灣狂勝大陸,可惜蔣先生收皮以後就輸很大
大陸引進人才由共產黨中組部付給一百萬人民幣搬家費,在華收入免稅
(本板#1Fp29DzO)
臺灣打肥貓,把新竹的交大副校長打到上海交大去當教授
打跑了還不安心,還要追究擔任公職者刑責,
那位副校長在內的臺籍教授不得不辭去在大陸擔任的中心主任等職,
僅僅以教職留任,沒有了機構的官職,申請經費當然吃虧,
臺籍教授是幹在心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98.204.174.9
那你也不要漲工資,反正也漲不到美國水準
※ 編輯: lomgray 來自: 98.204.174.9 (06/04 21:40)
這跟人口數真沒關係,要不你解釋一下廣東和上海贏臺灣的理由?
這兩省的農民人口比例甚至比臺灣高得多,上海總人口還比不過臺灣,
上海的農民人數也有150萬,比臺灣多
※ 編輯: lomgray 來自: 98.204.174.9 (06/04 21:45)
其實大陸的文革沒再搞了,某些地方文革才方興未艾
貴國管委員碧玲羞辱中研院申請經費太多
陳委員亭妃罵哭中研院院士劉翠溶教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2gcYCdEVs
這些可都是這兩年的事
而文革中因為反李森科被打倒的談家楨教授,
後來是大陸的總書記和總理的探望對象
拼的是體制和投入
印度人口夠多,2012年還沒發表過任何Nature/Science論文
如果看人均,你就會發現這世界上最好的科學研究在瑞士這樣的地方。。。。不可笑嗎
※ 編輯: lomgray 來自: 98.204.174.9 (06/04 22:01)
真是無聊透頂,我還可以找到一個北京工作的大陸人,
他們一家人這幾年發表的Nature/Science比臺灣更多
那麼這能不能作為他家鄉北京比臺灣強的根據?
※ 編輯: lomgray 來自: 98.204.174.9 (06/04 22:06)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轉錄者: RungTai (140.114.139.142), 時間: 06/04/2012 22:14:1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