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主持人陳文茜專訪MIT開放式課程副總裁Sanjay Sarma教授·記者呂怡青撰稿·彭智宏攝影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所以能成為國際頂尖學府 開放的心態與校園是重要關鍵 董事會延攬委內瑞拉人成為校長 印度人成為開放式課程心副總裁 日本人成為媒體實驗室主任 只要是人才都是MIT需要的 MIT只有1/3學生是美國當地人 但他們認為還有太多天才在其他國家 因此將人工智能課程開放網路免費學習 今年更在700位獎學金的錄取者中從開放式課程選擇了40名學生 包括一個蒙古共和國來的孩子】
麻省理工學院強烈地相信,應該向所有人提供知識。
相較於其他大學,在麻省理工學院,我們強調個人價值而非家庭背景。即使你父母曾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亦不代表你可以順理成章被錄取進入麻省理工學院。你得證明自己的實力。
因此究竟是什麼樣的信念,造就了麻省理工學院校園的獨特風格?毫無疑問是對人才和個人價值的重視。
波光粼粼的查爾斯河,全長一百二十九公里,在廣納麻薩諸塞州二十三個城鎮的支流後,不疾不徐貫穿首府波士頓,開展並注入大西洋。這不只是活躍的水上交通要道,更如孕育知識和靈感的繆思。眾多頂尖高等學府傍河而立,培育出的諾貝爾獎得主,密度居全球之冠。其中位於北岸的麻省理工學院(MIT),創校一百五十年,辦學主張知識的普及性、信奉「唯才主義」。在這兩個理念支撐下,多年來吸納各種背景菁英加入,造就校園活潑和多樣化氛圍。2001年,MIT發起極富前瞻性的計畫,創立將課堂資源免費置放在網站上,供大眾取用的「開放式課程網頁(MIT OpenCourseWare)」,獲得近兩百五十所教育機構仿效。
2011年,MIT的開放式教育邁入另個里程碑,提供名為「MITx」網上課程系統用戶學習證書,並開發「edX」技術平台,納入哈佛大學的「Harvardx」系統,共同對公眾提供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OOC)。隔年秋天,「edX」正式啟動,獲全球五十二所高等教育機構參與。來自印度的化工系教授Sanjay Sarma,被任命為首任MIT數位學習中心執行長,負責評估並確保這套創新的教育模式,如何完整體現該校的中心思想和價值。
開放式學習的目的,是要發掘全世界各地的人才。鑽石需要被擦亮,才能變身成璀璨的寶石。我舉兩個故事。一個是麻省理工學院校長、委內瑞拉籍的Rafael Reif。他曾告訴我,他年輕時在委內瑞拉念書,手中抱著MIT教授寫的書,從來沒想過,有一天自己竟然會當上MIT校長。另一個故事來自於MIT開放式學習系統。我們常透過這個管道尋覓到世界各地的人才。最有名例子是來自蒙古的年輕男孩Bartusiak。我們透過MOOC發現了他。Bartusiak後來獲許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就讀。今年六月剛從資訊科學系畢業。
MIT最開始的動機,是要讓教育回歸到初衷,廣開知識大門,撤除學術高牆,同時發掘千里馬。Sanjay Sarma指出,拜科技日新月異,結合線上和遠距的開放式學習,讓這個理念得以加速實現。透過重新設計課程與友善教學環境,打破時空限制,提升大學教育更有效率、無遠弗屆,不只讓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階段、以任何節奏吸收新知,也拆除經濟、社會、文化和性別藩籬,讓資訊走入印度窮鄉僻壤、傳入沙烏地阿拉伯女性家中、滲入拉丁美洲許多藏著不為人知天才的角落。開放式學習翻開了現代教育新頁,然而在無意間,挑戰衝撞現有大學課堂授課體,而且無從抵擋。
現今人口結構已出現巨大轉變。年輕一輩學生學習方式已大不相同,他們從Youtube學習,從飛行模擬器或透過虛擬實境,學習如何開飛機,他們喜歡動手實作,他們成長於新創企業盛行的時代。如果他們想出一個點子,會很樂意去嘗試,這樣的世代進入到大學殿堂,如果你還讓他們坐在課堂上,以單向溝通,過程中沒有互動,他們是不會理你的。就好比你不可能對聽饒舌歌或爵士樂的人,播放古典音樂的道理,你必須適應他們的需要。不然你就會被淘汰。
麻省理工學院內有群來自全國、甚至全球的腦神經科學家,在積極研究大腦運作的方式,結果呢?他們發現既有課堂方式並非理想的學習環境。因此不只是大環境人口結構改變,如今科學研究的結果也告訴我們,傳統課堂教學方式根本不合用。如果你讓一群人坐在課堂裡,連續對他們講九十分鐘的話,他們在短暫專注後一定會徹底分心。因為這就是人腦的特質。
如果你上Youtube,會找到大量有趣的內容,從物理到數學、複雜到簡單的,有趣的內容,不論是經濟或科學等,都製作地非常精緻且生動有趣。坦白說,我不認為世界上有很多大學會把教材編製得那麼有趣,這些線上影片製作地比很多大學教材都好,為什麼學生不能以這種方式學習呢?
在這個教育改革口號被喊得震天嘎響的年代,MIT走在先驅,從校園內做起,大膽實驗各種可能性,全面重新設計更符合人腦學習模式的課程,同時鼓勵做中學。
對我而言,線上教育還只是整個教育拼圖的其中一塊。在大學教育中,訓練實務操作同樣重要。所以如果將教育比喻成硬幣,線上學習是一面,另一面就是實務操作,這將改變徹底改變我們的學習方式。
學生從做中學,這是MIT的座右銘。亦即知行合一(Mens et Manus)。我們給學生機會接觸線上學習,讓他們跟著老師,透過一對一教導他們如何實作,而不是讓一群學生一起在課堂上睡成一堆。這就叫做翻轉教室,鼓勵主動學習的教室。
MIT帶動了一場史無前例寧靜革命。Sanjay Sarma大膽預測,MIT一小步,在不久的將來,已無可避免對既存教育體制造成顛覆。
MIT推動開放式學習以來,我們最大的成就,在於啟發大家開始願意去思索學習的真諦。如果你能好好問自己這樣一個深刻的問題,就表示你能處理好教學中很多刻板的教條。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有很多先入為主的觀念,就好比生病就必須吃藥,吃藥前要照X光和生化療法。學習科學在最近二十年、十年、五年內加速受到重視,過去四、五年來,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思考這件事,得到的結論是,改變已無可避免,因為我們過去開的藥方已不管用,而我們已知道為什麼不管用。
我深信十年內,當我們回頭看今天的教育體系,我們會對這一切感到難以置信。就如同有了彩色電視機後,黑白電視機必須遭到淘汰的道理。
Sanjay Sarma最後告訴我們,對教育的飢渴和急迫感,是推動改變的動力,而挑戰則來自於整個社會和文化是否願意勇敢地擁抱改變。在解決全球貧富差距的道路上,MIT的創舉,為徬徨的人類社會,點亮一盞明燈。
更多內容,請看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mooc證書」的推薦目錄:
- 關於mooc證書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 關於mooc證書 在 陳良基的創新筆記 Facebook
- 關於mooc證書 在 英國的另類日常 Facebook
- 關於mooc證書 在 [心得] 2013 上完29 門MOOC 心得- 看板study 的評價
- 關於mooc證書 在 moocs證書的價格,PTT和娛樂計程車的攻略 的評價
- 關於mooc證書 在 開放式課程、moocs師大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mooc證書 在 開放式課程、moocs師大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mooc證書 在 “你還記得MOOC嗎?” | PTT新聞 的評價
mooc證書 在 陳良基的創新筆記 Facebook 八卦
在海牙參加MOOC (摩課師)大會
週六(3/19)開完校務會議,下午即啟程往荷蘭海牙,參加一年一度的 Coursera Partner Conference。經十幾小時飛行,於清晨抵達荷蘭機場。與前晚到達的葉丙成教授會合,直奔會場。
雖是周日(3/20),但三天會議的重頭戲---伙伴學校策略會議卻是選在周日進行。一大早已聚集一百多所大學的副校長、或創新教學負責人等到場,大約數一數有將近一百五十人,康仕仲副教務長也已到會場,他要參加研究會議(Research Track),台灣另有中研院跨領域研究所曾敬梅博士及均一教育平台呂冠瑋執行長與會。
策略會議的安排算是中規中矩,Coursera CEO,Rick Levin 和 President Daphne Koller 分別致詞歡迎後,緊接著就是一連串摩課師課程執行現況說明、及各校執行觀摩。我先簡述 Coursera 現行情形,也許可以給大家更清楚的圖像。Coursera目前約有一千八百萬人修課中,每個月已約五萬人速度成長,總共開出約1800門課,約當等於台大一學期開出的課程量,修課完成率達 15%,算是相當優異的成績,已有四十八萬人次獲得修課證書。更重要是已有十二所大學的年度營收達五十萬美金以上,相當程度顯示這種網路線上課程已逐步被市場接受。以地域區分的話,美國仍是最多的地區有四百萬人選讀,歐洲三百八十萬人,中國、印度各約一百四十萬人,成長最快的巴西和墨西哥分別有八十萬和六十三萬人,台灣則有大約二十二萬人選讀,比例也不低。
執行長 Rick Levin之前在常春藤有名的耶魯大學擔任校長十數年,教育理念清晰,也很有執行力。兩年前接任時,我還去加州拜訪過他。個人覺得這兩年來,Coursera 長足的進步,與他很有關係,真的顯示事在人為。去年的整體營收足足成長三倍。就我的觀察,他的做法很清楚:擬定策略、有效執行。他協助 Coursera 設定的 Mission Statement 為: Anyone, anywhere can transforming their life with best learning experience. 然後依此展開1)Anyone, Anywhere: 強調手機環境的建置; 2)Transforming life: 以教育改變人生,代表更多特殊專業課程的開授; 3)Best learning experience: 改進學習介面的功能及引入 Capstone, Project-based 的課程。
為了加強台大與 Coursera 的合作,我事前已請祕書幫忙與Rick 執行長約時間闢室會談,結果竟然是排到清晨七點鐘,更令我驚訝的是,一到預定會議場地,一整排會議室,每間門外掛著的就是 Coursera 的高階主管們的名子,原來大家都是這麼拚的!台大想要的就是更積極、穩定的支援,以備將來可以導入學生學分承認,以及未來可能的學位學程。Coursera 也提示台大課程的執行成果,顯示台大課程之評分都在4.8的高分(滿分為5.0) 。但台大的學員完成率僅為3.21%,遠遠低於全世界的平均值,似乎值得檢討。
這次大會,共有來自全球一百五十幾所大學,將近五百人參加,稱得上是非常壯觀。大會的開幕甚至請來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先生從遠距的致詞,場面熱鬧。而比較大的特色是芝加哥大學今年一月起,開辦全網路課程的iMBA學位,是網路世界的第二例,卻是 Coursera 的第一個例子。學位班收費 兩萬美元,為一般班的半價。全世界第一個網路學位是喬治亞理工的計算機科學學位,一年招收 3800位學生,人數足足是一般學位的數十倍!
由參與的各校代表熱烈討論中,很顯然大家對網路學習的未來充滿期待,卻也對究竟該如何運作,有更多的未知,這真是全新的未來,是機會,也有不少挑戰!
mooc證書 在 英國的另類日常 Facebook 八卦
{11} 【免費網上學習資源】Future Learn/MOOC/Class-central
幾個月前,待業中的我想利用時間增值自己,忽然想起了在大學工作時聽過的一個網上學習資源--MOOC。MOOC 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簡稱,2006年開始很多著名大學(Harvard, MIT, Columbia, Monash, Oxford, HKU etc)都會把一些課程放到網上,免費讓世界各地的人學習。到2012年的時候已開始普及全球,到現在已經相當成熟,百花齊放。不管你想讀有關Business、歷史、環境、電腦程式、心理學、科學、法律、教育、動物等題目,都應有盡有。(課程主要以英語授課,但有字幕和Transcript,video大多可以調較語速,是增進英文的方法)
到底是怎樣運作的呢?課程一般都是免費的,但你可以在完成課程(必須完成所有指定計分的quiz/assignment合格)後付費取得證書(一般幾十英鎊左右)。課程一般長達2-8星期,每星期約需花3小時左右去把教學video看完, 完成一些小測驗/參與forum討論等。它會告訴你若要取得證書,要完成多少項「任務」,如weekly quiz要有80%(可重考多次至合格為止),要交1/2份assignment由同學互評等。當然如果沒有打算取得證書,可以輕鬆的只看course materials而不交功課。
課程有Self-paced的, 全年隨時按自己速度去把課程讀完;也有在指定日期開課課程,每星期有interactive的活動和討論,assignments和quiz會有deadline(讓你緊貼進度),並有tutor跟進解答問題,甚至有google live chat。(但其實你仍可Learn ahead的, 通常它都一次過把所有星期的內容上載了)
Future Learn有好幾個課程都在今個星期開課(19/6/2017),我正打算讀Monash University 4星期的"Law for Non-Lawyers: Introduction to Law"課程(雖然是澳洲的大學, 但因為跟英國一樣都是Common Law System所以都可以學一下入門級簡單概念和日常生活的應用)。(https://www.futurelearn.com/courses/law-for-non-lawyers…)
Week 1: Contract Law
Week 2: Criminal Law
Week 3: Torts Law
Week 4: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還有University of Sheffield 3星期的"How to succeed at: writing applications" 也很適合準備找工作/報大學的朋友看看,有寫CV和面試的技巧分享。(https://www.futurelearn.com/courses/writing-applications)
除了Future Learn, 較有名的平台還包括EdX和Coursera(它們都有手機程式版可下載)。
(*平台是由大學自己選擇)
想最齊全的知道所有MOOC課程(集結各大平台),可到Class-Central網頁,能按科目、大學、評分、開課日期等搜尋:
https://www.class-central.com/
#如果覺得有甚麼好的課程不妨分享一下
#有網上討論環節的課程會叫你介紹一下自己
#可和世界各地的同學以文字交流
#鍛煉英文聆聽閱讀和寫作的好機會
#學海無涯
#Working和holiday之餘也不忘learning
mooc證書 在 開放式課程、moocs師大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八卦
在moocs證書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jim2972000也提到已獲得板主同意發問卷文問卷名稱: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簡稱MOOC或MOOCs,大規模開放 ... ... <看更多>
mooc證書 在 開放式課程、moocs師大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八卦
在moocs證書這個討論中,有超過5篇Ptt貼文,作者jim2972000也提到已獲得板主同意發問卷文問卷名稱:MOOC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簡稱MOOC或MOOCs,大規模開放 ... ... <看更多>
mooc證書 在 [心得] 2013 上完29 門MOOC 心得- 看板study 的八卦
網誌好讀版,無音樂
https://sdachen.blogspot.com/2014/02/2013-mooc.html
--
MOOC 與我
我第一次聽說線上課程約莫是 2008 左右,那時美國幾間工程名校,如 MIT、Stanford 將課程錄影放上網路,當時我也不以為意,隨意下載了幾堂課,隨便看看也就忘記這件事情了。我第二次聽到線上課程是 2012 左右,當時 Coursera 剛開,實驗室的同學找我一起修 Stanford 的 Daphne Koller 開的 Probablisitc Graphical Models (PGM),但是一聽到他們每個禮拜要特別找個時間與會議室來看影片,平常在課堂上很容易分心的我也就婉拒了,而他們最後也只看了兩三個禮拜,最後因為作業太多也就作罷。
直到 2013 三月初,我的大學同學 U 君傳給我一門 Natural Language Procesing (NLP) 的課,問我要不要一起學,我才因為對於語言的興趣,第一次對線上課程真正感到興趣。而不上還好,一上即一發不可收拾,看了一點影片之後發現線上課程的好處與樂趣,我又隨即註冊了幾門其他的課程,一路選修各式各樣的課。直到 2013 年底,總共完成了 29 門課。
以下為這一年以來上完 29 門課的綜合心得分享。
MOOC 與實體課程
我喜歡 MOOC 遠遠勝過於實體課程。我是一個很容易分心的人,無論是老師講太慢覺得無趣,還是老師講太快聽不懂,甚至是窗外有鴻鵠飛過或突然想到很好笑的笑話,總之有千百種分心的方式就對了。國小國中有時候老師還會管,上高中以後就無法無天,再也不能專心了。即使我大學的時候幾乎沒有翹過課,都想盡辦法坐在教室中,但三個小時的課,扣掉分心跟睡著的部分,真的聽進去的只有 30 分鐘不到,然後總是要在下課以後問 D 君:「剛剛上的很難嗎?」,D 總是會告訴我:「喔,也沒有太難啦。」,讓我每天都可以無憂無慮地跟同學一起去吃飯。
但同樣的事情沒有在 MOOC 中發生,由於可以調整語音速度,老師講話的速度總是可以跟我理解的速度一樣,太難就放慢,太簡單就快轉,還可以直接跳過已經熟悉的章節,如果沒聽懂的,還可以反覆撥放直到聽懂理解為止。如果剛好有人找我打一場遊戲,或是找我聊天、吃飯,還可以暫停,下次繼續。我活了這麼多年,直到上 NLP 第一周課程時才第一次體會到上課學東西的喜悅,第一次體會到什麼叫做「有人教比較快」的道理,不然我以前總覺得別人講我也聽不懂,最後還是得自己慢慢看。
MOOC 除了可以加速撥放或跳過影片節省時間以外,也沒有行政上所需要的時間。80 分鐘的實體課,加上通勤通常少說也要 100 分鐘,加上投影機有時候還會壞掉,或是老師突然臨時有事取消或遲到,甚至是還會有同學在上課的時候把水管踢爆,讓教室淹水,而必須停課。我上了一年的 MOOC 除了偶爾網路連線不順,需要下載影片,而非線上觀看以外,實在是沒有碰到太多技術性的問題,也省了很多時間。
另一方面,以前大學的時候,修課總是很怕沒有人問,雖然名義上有 Office Hours 可是以前大學的時候也不是很懂得運用。在 MOOC 中,則是有討論區,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直接上討論區發問。如果你跟我一樣都是最後一秒才開始寫作業的人,通常都可以直接在討論區上找到自己要問的問題。
當然,實體課程還是有他的好處的,老師助教能給每個學生的資源相對較多,作業也有專業的助教幫忙批改,而不是使用線上自動系統或與其他修課的同學互評。實體課還有個好處,就是可以上課即時發問,對不懂得直接跟老師討論,不過像我本來在課堂上就已經不太專心的人,可能就也沒辦法享受這點好處了。
總而言之,我覺得我現在已經回不去了,最近上了一門自己學校的實體課,總是很想把老師快轉,或是跳過比較熟悉的部分。
MOOC 與生活
開始上 MOOC 以前,我總覺得每天在學校忙完回家,吃個飯,稍微上個網以外,好像也就不能做什麼事情了。直到上了 MOOC 以後,才發現原來時間有這麼多,可以這麼仔細的運用。以前覺得兩個小時只能上一下 facebook 或是看個 YouTube 就過去了,但後來才知道原來每天晚上光是花在這些東西的時間上,就可以上一到兩門課了。如果每天都把這些時間挪到 MOOC
上,其實就可以同時上七門課以上。上有趣的、自己想學的課時,一個晚上從六點看到半夜一點,就可以上五六門課一周的內容。突然間,連十分鐘的零碎時間都變得很寶貴,因為好幾個十分鐘拼湊起來,就可以看完一周的課程,而什麼都不做,十分鐘也就如此過去了。
我自己選了不少專業以外的課程,起初只是好玩,沒有想太多,但後來隨著選修了越來越多專業以外的東西,我除了學到那些知識本身以外,我發現自己看事情的角度也越來越多,學到了各種不同領域的人的思維。除了在學校轉角看到一家新開的中國餐廳時,能不會再武斷說出「這麼難吃一定會倒」,而說試著出這家餐廳與其他餐廳相比的競爭優勢(雖然九成還是在亂講)以外,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Perry Mehrling 的貨幣銀行學:Mehrling 教授主張以錢為出發點 (money view) 的貨銀討論,認為當下生存限制 (survival constraint)
主導了銀行的行為與市場價格,而非傳統經濟學家認為的「過去決定了現在的價格」,或財金學者主張的「未來決定了現在的價格」。換個角度想,人生何嘗也不是如此,很多時候解決當下的困難,人生才會持續前進,或著才能有所謂的明天。如果一直活在過去,而認為過去決定了現在的一切,就會變得沒有希望,如果一直想著未來而不花心思在現在,則會陷入「明日復明日」的迴圈。
總之,經過這一年的洗禮,我覺得我的生活變得更富足、更有趣,我也對生活中周遭的事物更有好奇心。
2013 課程回顧
雖然名目上總共拿到了 29 門課的證書,有一些課程的影片沒有全部看完,有幾門課甚至只看了少數影片就去寫作業跟考試了,這讓我不禁反思成績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又到底為什麼要上課。我的結論是這樣,也很老梗,就是其實學到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分數相對也沒那麼重要。證書與成績是用來讓別人知道你多多少少會一點,但到底有多會,內行人一問就知道到底有多少了。對於只是增廣見聞的課程來說這是沒什麼問題的,但是對於專業而言,證書與成績其實就真的沒什麼意義了。
以下列出我所有上過的課程與喜歡的程度。
五顆星(推薦)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Michael Collins)
Games without Chance: Combinatorial Game Theory
Gamifi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Operations Management
An Introduction to Marketing
An Introduction to Financial Accounting
Computational Investing, Part I
Think Again: How to Reason and Argue
The Ancient Greeks
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 Part One
Economics of Money and Banking, Part Two
From the Big Bang to Dark Energy
Conditions of War and Peace
四顆星(還不錯)
Networked Life
Foundations of Business Strategy
New Models of Business in Society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Financial Engineering and Risk Management
三顆星(有可以改進的地方,但我還是上完了)
Child Nutrition and Cooking 2.0 (因為有一個食譜害我做了一道很難吃的菜)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Land Management(影片有點太長,切得不夠細)
Introduction to Logic(老師講太簡略,不易理解)
The Role of the Renminbi in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只是一系列的演講,非課程)
Probabilistic Graphical Models(內容還不錯,但很多符號不清楚、影片可以更用心剪接錄製)
沒有認真上,無法評論的
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Philosophy
Markets with Frictions
The New Nordic Diet - from Gastronomy to Health
Video Games and Learning
Creativity, Innovation, and Change
C++ For C Programmers
--
◢◤◢◤Aweather小風-英語教室 ◥◣◥◣
◢◤◢◤ 每個禮拜一晚上十點在以下頻道有永久免費的英文教學 ◥◣◥◣
◥◣◥◣ https://www.justin.tv/windaweather 分流:https://ppt.cc/xqip◢◤◢◤
◢◤◢◤ 喜歡星海的朋友或是想要聊天喇賽的也平常歡迎來坐坐 ◥◣◥◣
◥◣◥◣ 詳情可以參閱https://www.facebook.com/AweathersEnglishClub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0.126.122.23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