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翔吧,逸帆!
日前(8/12)約了楊逸帆來教育部聊聊,沒想到正好是他所導演的《學習的理由》這部紀錄片募款首映,很感謝他和團隊能抽空過來。一談之下,才知逸帆即將遠赴海外求學,未來改變教育的心願要由團隊成員:閉恩濡、林郁嘉、吳振豪等人接棒推動,感謝他們一起過來。
而逸帆要去就讀的學校是 Minerva University, 正是前一陣子拜訪嚴長壽先生時,我們聊的新形態創新學校。這所學校很特殊,創辦人不到三十八歲, Ben Nelson,
他發下豪語要創辦一所能打敗哈佛的大學。現在才剛有第一屆學生,大一在舊金山,接下來的幾個學期,分別在全世界的六個著名城市上課,包括: Berlin, Buenos Aires, Seoul, Bangalore, Istanbul, and London. 台北沒在其中讓我非常失望。據說,創辦人之前曾與教育部聯繫,可惜當時的部長並無回應。Ben 大膽解構教育體系,Minerva 是沒有教室概念的,所有知識的學習是從線上教學以及實際場域。
我們的對談就從《學習的理由》的片頭開始,我深深受那位同學對為何要受教育滿臉迷惘的臉孔,感到萬分震驚! 對談中,我發現我和他們有共同的體驗,許多孩子尚未進入學校的成長過程中,對萬物充滿好奇,處處充滿學習的喜悅,也展現許多超凡的特殊能力。但一進入教育體系,幾乎所有的興趣、特殊能力,瞬間被急速凍結,只能被框在單一價值觀的學習評量制度。因為單一,所以也相對的無趣,因為單一,所以能力太強會被排擠,但表現太差,也一樣會被霸凌,學習變成是件痛苦的過程,人生的無奈!而這樣的現象,在台灣教育界的現場,是非常普遍的真實!
談話的過程,雖然心裡還蠻沈重的,但我們都有一個期待,透過實驗教育以及數位教育,我們也許可以從結合熱情的教育志工開始,讓學習可以有點改變,一步步從制度下手,引進夏山、涉谷、華德福等等機制,目標雖遙遠,但似乎不是不可能。我也請逸帆能協助邀請 Ben 創辦人,能共同來台開辦教育嘉年華,為台灣的教育注入新活水!
https://m.parenting.com.tw/…/5071520-%E7%B4%80%E9%8C%84%E7%…
minerva university大學 在 陳良基的創新筆記 Facebook 八卦
人才培育也可以更有創意些!
很高興知道 School 42 的校長要來台灣,我會跟他聊聊,希望他的到來,可以刺激台灣對人才的培訓有更創新的作法。未來的世界,絕對是一技之長,有能力比有學歷重要太多了!學歷高興一時,能力長長久久,可以高興一輩子!
其實,正規教育也是有機會改造,我在規劃「高教深耕計畫」時,有個很理想性的夢想,當時我訂的願景就是要因材施教「成就每一個學生」!所以那時候,規劃的重要精神是希望引導台灣的高教做兩個改變:學制的改變和學習方法(或者稱教學方法)的改變。前者搭配的是學位法的修改,配合國情,用系進院出的方法,達成學位與能力合一,且隨時能與產業需求扣合。後者就有點難度,主要是要將資源用來資助真正想用教育改變學生人生的教授群們,包括大學社會責任計劃(USR, University Social Resposibility)。
有人說我太理想性了,不可能做到。但是,教育怎麼能不求理想呢?
School 42 要來台灣,University Minerva 也即將來台灣(感謝嚴長壽先生的協助),而 Singularity University (奇點大學)也想跟台灣多合作。外人對台灣多麼的欣賞,我們自己要有信心。勇敢改變,把握人生學習能力最強的精華時期,擴大視野,習得願意熱情投入的一技之長, 才是教育的目的。
上述這些學校都是事業有成的企業家,為未來人才所開辦的新學習制度,期待台灣的企業家,能善盡社會責任,多做點人才培育和傳承的事,幫忙帶出台灣年輕人的新機會!
minerva university大學 在 周碩倫老師的創新學院 Facebook 八卦
昨天到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校長擴大行政會議中分享「變革與創新」,其中用了幾個國外的高等教育案例和大家探索未來的可能性:
1. 哈佛大學商學院 HBX
2. Minerva School at KGI
3. Singularity University
4. Southern New Hampshire University
5. School 42
演講最後,我用了史丹佛大學商學院的奠基石作為結論:
面對未知的未來,我們可以回到過去熟悉的慣性,也可以勇敢迎向不確定性。我無法告訴你哪一條路是「正確的」,但我可以告訴你哪一條路是比較「有樂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