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很可愛,是一個德國哲學家跟女兒的互動。女兒是高中生,爸爸要用女兒能懂的文字,用哲學回應女兒感興趣的問題。我很喜歡這樣的親子關係,父女可以如此輕鬆地開玩笑與討論,這很難得。
我也喜歡看哲學的書,心理學跟哲學的關係密切。我偶爾就會看一些哲學的書,雖然我不是哲學專家,也看不深。但我很清楚,很多事我們還不清楚,不少信仰難以被驗證,但可以試著辯證。
其中,對幸福的追求,非常多人關心這樣的議題。就我自己的定義來說,幸福跟快樂有關,好像快樂到一個門檻之後,就屬於幸福的範圍了。
然而,我們對於幸福的「認定」,影響著我們對幸福的「感覺」。就下面引用的這段摘文,幸福其實同時有確定感與不確定感,是兩者在不同時間用不同比例調和而成。
幸福一直是一件動態的事,正面情緒常常是在負面情緒的襯托下,更加突顯。所以,沒有負面情緒,哪來的正面情緒呢?
大部分的朋友,想著要消滅負面情緒,只保留正面情緒的執著,本身便是痛苦的根源。再進一步說,我們對於幸福的期待過高,正是沒辦法幸福的原因之一。
財富不一定能讓人幸福,特別在滿足了基本溫飽之後。然而,有錢就會有快樂,這種主流的強勢思考,常常讓有錢的人只想更有錢,因此鋌而走險,最後的下場,也不一定能快樂到哪裡去?!
用「貪欲」來談,如果貪欲的發揚到了極致,不一定只有錢,可以包含各種可以累積的事物,像是抽象的名聲。擁有了許多,就可能開始走向空洞與失落。如果我們所不需要的,擁有越多,負擔就越大。
「貪」常源自恐懼,因為恐懼所促動的行為,常藏著更多恐懼在等著。所以最近才跟朋友們討論,我們的行為是出自於歡喜與愛,還是恐懼與焦慮?
行為的動心起念,可以影響最後的結果。如果我們活得不知不覺,那我們離幸福,也就更遙遠了!
**********************
我們如何才能找到通往幸福的道路?
【米歇爾‧施密特─索羅門, 莉亞‧索羅門】
〔…當我們覺得值得度過這一生,生命在我們看來就會充滿意義。〕
是的,如果我們在生命中看到的是好而不是壞,就會認為人生是有意義的。
〔那麼,「有意義的存在」是否等同於「幸福的存在」呢?〕
有部分的哲學家是這麼認為。例如伊比鳩魯,在兩千多年前就曾表示,生命中最高的好是幸福,最高的壞是不幸福。他認為哲學家的任務就在於幫助人們成為幸福的存在。
…
〔也許,我們沒辦法很容易確定什麼叫做「追求幸福」。因為到底什麼叫做「幸福」呢?乍聽之下,我並不曉得該怎麼去定義這個詞彙。〕
我在文獻裡所讀過最簡潔、最漂亮的定義,是出自美國心理治療師亞歷山大.洛恩(Alexander Lowen)。他認為,幸福是「成長的意識」。
…我認為他的幸福定義點出了非常核心的東西,也就是「幸福」並不是靜態的事物,而是非常動態的事物。
…妳不妨想像一下,妳的生命就在當下、此刻被「凍結」起來,不必再擔心會失去極為珍視的人、事、物。妳和最愛的人的將永遠存在於世上,然而從這時起,妳所經歷的每一天,將永遠重複同樣的內容,不會有得失,也不會有任何高低起伏。活在這樣一種永遠「安定」的世界裡,妳會覺得幸福嗎?
〔呃……再也不會失去任何心愛的人、事、物當然是很棒,可是一個再也不會發生新鮮事的世界,恐怕會讓人無聊死!〕
的確。「安定的」存在絕非「幸福的」存在。
…沒有什麼會比一連串的好日子更令人難以承受的!也因此,無限多個同樣美好的日子,對我們來說簡直是種可怕的懲罰。
…安定雖然重要,因為它能撫平我們的生存恐懼,不過另一方面,它同時也強烈地阻礙了幸福感。精神分析的祖師爺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這當中看到了現代文化的一個基本問題。他認為,人們用「一塊幸福可能性」換取了「一塊安定」。
…
〔所以我們會去尋求某種對比或反差嗎?〕
當然!佛洛伊德曾在《文明及其不滿》(Das Unbehagen inder Kultur)一書裡指出,讓我引用他的原文:「(我們)可以非常強烈地感受到『對比』,卻不太能感受到『狀態』。」根據妳個人的經驗,肯定也明白這一點。妳投入於某件事情,除非達成了,否則妳絕不肯罷休。在終於達成的那一刻,妳覺得超級幸福。然而,在那之後,妳很快就會習慣所達成的事情,那種狂喜的感覺變得蕩然無存。
…
這正是佛洛伊德所指出的,「延續快樂原則所渴望的某種情況」,只會製造一種「疲乏的愉悅感」。
…追求成長總是可能伴隨著危險的副作用。這點在物慾增長方面尤為明顯。一方面,這樣的成長追求帶來了非常多正面的影響,可說是「社會發展的發動機」。因為,如果老祖宗一直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東西,今日人類或許仍以洞穴為家。
另一方面,這種持續性的強迫成長卻也造成了嚴重的問題,畢竟地球資源是有限的,根本不可能供應無限的物質成長,只要想想那些被砍伐一空的雨林就知道了。
…我們什麼都「想要更多」的渴望,不僅會將地球的資源淘空,也會在人與人之間造成劇烈的分配衝突。
…
因此,強迫性的物慾增長也會導致心理壓力的增長,這又會進一步對人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許多國際性的研究都顯示,一個社會裡的社經地位差距越大,人們的平均健康狀況會越倒退。生活在那些貧富差距過大的社會裡,就連富人也都會覺得不舒服。
…相關研究顯示,超過某個富裕程度,財富的增加便失去了心理意義。
一個人在銀行裡如果已有一千萬歐元的存款,再多一筆一百萬歐元完全不會讓他變得更幸福一點。
…一個人若是覺得,唯有聚斂財貨才會提升自己的幸福,到了某個時刻,這整件事情在他看來將顯得十分空洞;在消費品的汪洋中,獲得更多的消費品也難以讓他感受到幸福。
.
以上文字取自
哲學,可以吃嗎?培養高手思維的基礎讀本,拒絕讓別人的常識成為你的常識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9301
-\-\-\-\-\-\-\-\-\-\-\-\-\-\-\-\-\-\-\-\-\-\-\-\-\-\-\-\-\-\-\-\-\-\-\-\-\-\-\-\-\-\-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博客來 https://goo.gl/rHgxZV
金石堂 https://goo.gl/R871Aq
誠品 https://goo.gl/iwdvtb
讀冊 https://goo.gl/vZ1X3i
海外大眾 https://goo.gl/QEXBcX
【7折630元】
洪仲清傾聽你三書:認識自己與愛,是一生的功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7881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