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船接單量超過韓國,時隔兩年重回全球第一!】
造船行業的起落興衰,一向以來是衡量經濟的重要風向標。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不確定性的雙重影響下,全球造船業處於近30年來的大蕭條階段,各國造船企業手持訂單都出現大幅下降。
而從工信部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新船接單量超過韓國,時隔兩年重新奪回接單量全球第一。
這份最新出爐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和韓國的新船接單量占全球份額的比例分別為48.8%和41.4%。時隔兩年中國重返全球第一,韓國位居第二,日本獲得約7%的份額,排名第三。
中國船舶集團副總經理 孫偉: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我們國內疫情防控措施有力有效,堅定了船東對中國企業的信心,我們的研發人員主動作為、創新工作,確保了在疫情下和客戶的溝通交流各個環節的暢通、高效。
同樣得益於疫情防控有力有效,中國造船企業在造船完工量方面也取得優異成績。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23000標準箱以雙燃料為動力的集裝箱船,在經過常規動力試航、LNG氣體試航等復雜測試後,2020年年底在上海長興島正式交付。這是2020年我國交付的第3艘同類型的集裝箱船。
據統計,2020年,我國造船完工量和手持訂單量,分別占世界總量的43.1%和44.7%,繼續在國際市場份額中繼續領先。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秘書長 李彥慶:2020年中國船舶工業逆勢上揚,實現全面的突破,在造船完工量、新船訂單量和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方面實現了全球第一的市場份額,特別是中國造船工業在各個船型上都有斬獲,彰顯了中國船舶工業極強的韌性和堅實的工業基礎。
三大指標是業界衡量造船工業發展規模與實力的重要依據,之前三大指標全球第一一直被日本或韓國所占據。2010年中國首次躍居世界第一,但是在新船訂單方面,2018年、2019年又被韓國反超。
lng船型 在 海洋首都中的航海家 Facebook 八卦
超大型貨櫃船的全球紀錄”保鮮週期”越來越短,對多數人來說已經是麻痺了,因為這只是從主角到觀眾心態上的轉換,然而對一些相關業者來說,卻是看得心驚肉跳. 因為每一級之間都代表著一次工藝上的”飛耀”.
據國際船媒報導, 今年9月中遠海運集團21000TEU超大型貨櫃船“中遠海運行星”輪(COSCO SHIPPING PLANET)命名交付儀式在江南造船,再次地到達超大貨櫃的屋頂—24列寬,“中遠海運行星”輪總長400米,船寬58.6米,最大吃水16米,設計航速22海浬/小時,載重量198000噸,載箱量21237TEU,配備1000個冷藏箱插座,掛香港旗,入DNV-GL與CCS雙船級。
為何這是目前ULCV的屋頂呢?因為在設計時要顧慮市場環境上的幾道”紅線”
1. 全球貨櫃大港中橋式起重機(GC)最大的24列外伸長度;相關影響是GC重量及碼頭的最大荷重.再寬就要換吊桿,換吊桿就要重新加強碼頭結構.
2. 巴拿馬運河新水閘59公尺的寬度限制
3. 由2010年起,蘇伊士型浸潤橫截面積限制為1006平方米,代表20.1公尺(66英尺)吃水乘船寬不超過50.0米(164.0英尺)的船或12.2公尺(40英尺)吃水乘<船寬不超過77.5公尺>(254英尺)的船才可通過運河.
4.掛靠港的航道及水深限制
因此依這些限制條件紅線之內的最大公約數,設計出這一型24列的ULCV.然而這些都是調研及紙上設計;隱藏在背後的工藝實力才是驚人的,譬如:
1. 結構技術方面,在大幅度提升船舶裝載能力的同時,充分考慮航線攬貨種類和配載操作的實際需求,加大配載靈活性,提高冷箱,危險品箱,重箱和高箱的有效裝載能力。突破了超大型貨櫃船的結構設計的關鍵技術,提前滿足URS11A,URS34的結構規範統一要求。。
2. 隨著貨櫃船的巨型化,抗扭箱等高應力關鍵區域開始採用超厚板進行建造(超厚板的尺寸不小於50mm)的.21000TEU的“宇宙”系列貨櫃船的抗扭箱區域由85毫米的超厚板建造而成,相較普通鋼板,超厚板對焊接技術的要求更加嚴苛,焊接工藝需要單獨設計驗證。超厚板的施焊依然困難重重,稍不留神仍可能致使焊接缺陷的出現,而PAUT和TOFD兩種先進無損探測技術的應用就成了船舶質量與安全的最終保障。
3. “宇宙”系列船是更綠色的大型箱船,具有優異的技術經濟指標和環保指標,被授予了CCS的DFDR(H,M)附加標誌,即天然氣燃料動力系統預設,具備未來改裝成LNG燃料動力船所需條件
4. 中國船級社(CCS)與中遠海運集團開展了智能船舶的合作。“宇宙”系列船舶最終實現“智能航行”,“智能機艙”,“智能能效”和“智能平台”的智能目標。 “宇宙”系列箱船的的智能化功能具體包括:智能航行:係指利用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等對感知和獲得的信息進行分析和處理,對船舶航路和航速進行設計和優化;智能機艙:能夠綜合利用狀態監測系統所獲得的各種信息和數據,對機艙內的機械設備/系統的運行狀態,健康狀況進行分析和評估,用於操作決策和維護保養計劃的制定;智能能效:通過對船舶航行狀態,耗能狀況的監測與數據自動採集,對船舶能效狀況,航行及裝載狀態等進行評估,提供評估結果和輔助決策,以不斷提高船舶能效管理水平;智能平台:能夠整合現有船上信息管理系統及後續新增系統的統一平台。該系列船舶最後一條船“行星”號還取得了中國船級社的i-船(N,M,E,I)附加標誌符號。
5. CCS成立了專門的項目組,他們從線性波浪載荷及船體結構性能,超厚板應用,現場高效建造技術,全週期結構安全和空船重量控制技術,結構主板排板和焊接坡口設置技術,結構節點設計標準,艙口蓋和綁紮橋與箱柱等貨物系統安裝技術,全懸掛舵安裝技術及工藝標準,超厚超高強鋼焊接工藝技術,軸系高精度安裝工藝,螺旋槳和舵系高精度安裝工藝等方面研究出發,克服了船舶新穎,船型尺度巨大,結構複雜的困難,
lng船型 在 海洋首都中的航海家 Facebook 八卦
挖! 挖! 挖! 一天500萬台幣租金貴嗎?一點都不貴!因為現在不快快挖,以後會更貴.
台灣目前的港口疏浚,集中在高雄二港外的洲際碼頭與北部林口港的加深疏濬.五百萬一天的租金租多是在歐洲即將淘汰的扒吸式傳統挖泥船,是目前效率較高的挖泥船(因為挖完後是用噴出的方式卸載,可以回填到需要的”新生地”去,一舉兩得).另方面也歸功於台灣港口多是數於軟泥底的地質.(如果是岩石底就得用重型自航絞吸挖泥船).
為什麼說是”在歐洲即將淘汰”的呢?
因為全球氣溫之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所以在船舶大型化的趨勢之下不得不浚深航道及陸地的前沿,另外MARPOL 73/78 也在97年的附錄VI中增加了”防止船舶對空氣汙染之規定”尤其是船舶重油所排放之SO2,NOx及顆粒物.因此挖泥船為了防止爾後遭PSC檢查違規,不得不改用LNG作為燃料,這是疏浚業主要的趨勢.
然而對於船型相對較小的挖泥船來說,改用LNG首先就遭遇”貯氣槽”的體積,推進力,與船艏推進器在行進中的效率等難題.
新一代的挖泥船利用船型之改變克服貯氣槽的裝設;加裝類似汽車的排檔克服不同作業中推進力與油耗的問題;也改變了側推器進水通道的角度以克服行進中的側推效率…..一連串”量身訂製”的設計只為了這些”小眾市場”的特殊船種,這樣看來新船造價必然不斐,以後租金更是水漲船高.尤其是當中國為了南海造島,管制所有高效率挖泥船外租的現在,市場上幾乎都被歐洲船壟斷,奇貨可居.所以要挖要快以免後悔.
挖泥船的船員是一批特殊性的船員,其專長不在航海,而在於”狹窄水域的操船”,各項先進的定位,測繪,機械工具之操作,及熬夜(全天候工作),當然薪水與福利自然也屬船員中金字塔頂端的一群,三個月一休.
#挖泥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