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學英文】想不假他人練習、自學英文口說?這樣最有效!
很多人都一定都有講英文時常常嘴邊說出來一句話後,立馬就能認知到,「啊,我剛剛那邊用錯了」「啊,我剛剛那句講得真糟糕」「剛剛那句我可以重講嗎?」等等的經驗。或者也會有「Writing 常常比 Speaking 的內容看起來程度要更好」的感覺。
如果你有這樣的感覺,你不孤單,我也有,所有練出流利英語的同步口譯們也都有。
舉3個簡單的具體例子給大家聽聽。
[1] 寫作時 (定義: 可以充分思考) 可以無礙寫出 It took me 30 minutes to come here. 在「即時」的口語表達時,會講成 I spend 30 minutes to come here.
[2] 寫作時可以無礙寫出 “I like listening to music.” 的人,在「即時」的口語表達時,會說成 “I like listen music.”
[3] 寫作時可以無礙寫出 “I tried to apply for the position.”,可能在即時的口說時,會講出 “I try to apply the position.”
大家稍微想一下口說經驗,大概可以想出很多這樣的例子。不管學什麼外語,如此寫作和口說的 “gap”、或是認知跟產出的 “gap”,都很正常也很常見。
而這種「想一下以後」就可以用對,但在口說沒時間想時會用錯的原因可能不只一個。但是科研中最熱門的一個說法是,我們對那項技能、知識、或用法還沒「自動化」(automatization) 。
自動化後的技能或是知識,通常「不太需要想」、「不太要時間準備」,就可以完成(像是騎腳踏車)。
因還沒有自動化而發生的錯誤 (應用語言學家稱做 “mistake”,我喜歡叫他們 performance errors)。
對於這些錯誤的糾正,其實是我們自己可以做得到的。因此這也是我認為,在口說中「最可以自學」的一環。
而如果不是因尚未自動化而產生的錯誤 (應用語言學家稱作 “error”),那麼反而比較難自學,不管是因為有盲點、還是因為 “We don’t know what we don’t know” (語言習得學者說 We're not developmentally ready.) 。
舉一個可以用兩面來看的例子。
我曾在某個連鎖的英語補習機構宣傳某口說課程的影片中聽到,某個學員在講課程心得時,說 “The teacher is very funny.” 但其實,他頭腦裡基於想表達的意思所形成的概念 (representation),要表達的應該是 “His classes are a lot of fun.”
這時候,如果攝影師把錄影器材關掉,他想一下後可以說出「啊,我要講的不是 funny,我可以重新錄一次嗎?」 那這就是可能是因為「尚未自動化」所犯的錯。這樣的錯誤是我們可以在家中,藉由一次一次的錄音,自我糾正,而變好的部分。
但若 fun, funny, interesting 等等的區分不太清楚,我問他「He’s funny?」他回我,「Yes, very funny!」那可能代表 (1) 沒有意識到 feedback 的存在 (2) 在知識上還沒有建立正確的認知 (representation),那這時就會是藉由自主練習進步會比較困難的地方,那這也是 instruction、feedback 所存在最大的意義
結論:在家問自己一個問題,想辦法用英文講個一兩分鐘,配合錄音(一定要)。這樣的練習法,還是很有效的。這樣的練習法,可以先「幫我們剷除很多因尚未自動化而產生的 mistakes」。
Happy practicing!
Photo credit: Simon Sinek, Adam Grant
listen to用法 在 Alexander Wang 王梓沅英文 Facebook 八卦
【高效學英文】想不假他人練習、自學英文口說?這樣最有效!
很多人都一定都有講英文時常常嘴邊說出來一句話後,立馬就能認知到,「啊,我剛剛那邊用錯了」「啊,我剛剛那句講得真糟糕」「剛剛那句我可以重講嗎?」等等的經驗。或者也會有「Writing 常常比 Speaking 的內容看起來程度要更好」的感覺。
如果你有這樣的感覺,你不孤單,我也有,所有練出流利英語的同步口譯們也都有。
舉3個簡單的具體例子給大家聽聽。
[1] 寫作時 (定義: 可以充分思考) 可以無礙寫出 It took me 30 minutes to come here. 在「即時」的口語表達時,會講成 I spend 30 minutes to come here.
[2] 寫作時可以無礙寫出 “I like listening to music.” 的人,在「即時」的口語表達時,會說成 “I like listen music.”
[3] 寫作時可以無礙寫出 “I tried to apply for the position.”,可能在即時的口說時,會講出 “I try to apply the position.”
大家稍微想一下口說經驗,大概可以想出很多這樣的例子。不管學什麼外語,如此寫作和口說的 “gap”、或是認知跟產出的 “gap”,都很正常也很常見。
而這種「想一下以後」就可以用對,但在口說沒時間想時會用錯的原因可能不只一個。但是科研中最熱門的一個說法是,我們對那項技能、知識、或用法還沒「自動化」(automatization) 。
自動化後的技能或是知識,通常「不太需要想」、「不太要時間準備」,就可以完成(像是騎腳踏車)。
因還沒有自動化而發生的錯誤 (應用語言學家稱做 “mistake”,我喜歡叫他們 performance errors)。
對於這些錯誤的糾正,其實是我們自己可以做得到的。因此這也是我認為,在口說中「最可以自學」的一環。
而如果不是因尚未自動化而產生的錯誤 (應用語言學家稱作 “error”),那麼反而比較難自學,不管是因為有盲點、還是因為 “We don’t know what we don’t know” (語言習得學者說 We're not developmentally ready.) 。
舉一個可以用兩面來看的例子。
我曾在某個連鎖的英語補習機構宣傳某口說課程的影片中聽到,某個學員在講課程心得時,說 “The teacher is very funny.” 但其實,他頭腦裡基於想表達的意思所形成的概念 (representation),要表達的應該是 “His classes are a lot of fun.”
這時候,如果攝影師把錄影器材關掉,他想一下後可以說出「啊,我要講的不是 funny,我可以重新錄一次嗎?」 那這就是可能是因為「尚未自動化」所犯的錯。這樣的錯誤是我們可以在家中,藉由一次一次的錄音,自我糾正,而變好的部分。
但若 fun, funny, interesting 等等的區分不太清楚,我問他「He’s funny?」他回我,「Yes, very funny!」那可能代表 (1) 沒有意識到 feedback 的存在 (2) 在知識上還沒有建立正確的認知 (representation),那這時就會是藉由自主練習進步會比較困難的地方,那這也是 instruction、feedback 所存在最大的意義
結論:在家問自己一個問題,想辦法用英文講個一兩分鐘,配合錄音(一定要)。這樣的練習法,還是很有效的。這樣的練習法,可以先「幫我們剷除很多因尚未自動化而產生的 mistakes」。
Happy practicing!
Photo credit: Simon Sinek, Adam Grant
listen to用法 在 阿鏘的動物日常 Facebook 八卦
【北美焦啊怪叫排行榜】
昨晚看甩阿分享這篇我整個人在電腦前笑到崩潰。五種來自北美洲叫聲非常「特別」非常有「特色」的焦啊。
分別是:北極海鸚、白頭海鵰、美洲麻鳽、橫斑林鴞、柳雷鳥
因為昨天笑完覺得實在太沒禮貌了,決定補償一下鳥鳥們(鳥:蛤?),來寫一下介紹好了:
.
【北極海鸚】
Atlantic puffin(Fratercula arctica)
長得有點像模改過的企鵝,動畫電影《快樂腳》中有出現,和企鵝說他是經過努力所以飛上天的企鵝,宛如邪教教祖呢。
實際上企鵝是完全不會飛的,某年的BBC愚人節企劃做了飛上天的企鵝影片,還是時不時會有長輩傳LINE說這太神奇了原來企鵝可以飛。....這比《快樂腳》和《瘋狂麥斯》是同個導演還要讓我感到驚奇。
等等,這邊不是要講北極海鸚的嗎。嗯好,海鸚抓魚會用蠻有效率的叼法帶回家,常會看到牠們嘴上一次排了五六條小魚,真的蠻好奇沒有手他們是怎麼排的。
.
【白頭海鵰】
Bald eagle(Haliaeetus leucocephalus)
其實白頭海鵰的聲音一點都稱不上奇怪或好笑,我想只是單純的美國人無法接受這麼大叢帥氣的國鳥叫聲如此秀氣吧。好萊塢電影中白頭海鵰的叫聲,其實都是用紅尾鵟來代替的。
白頭海鵰的英文中的Bald之前有說過,並不是「禿」,而是「光明」這個比較古老的用法。前一陣子有看到有人在崩潰射鵰英雄傳的英文版居然把鵰翻成了「美洲禿鷹」,太過分太過分了,結果我一看...啊不就翻Bald eagle嗎是在崩潰幾點啊....拜託不要再把白頭海鵰翻成美洲禿鷹了好嗎中文使用者,啊對我特別說的是內容農場。
(最近看到另一篇在講新譯版本譯condor,有註釋特別寫到因為condor通指加州神鷲或安地斯神鷲,也會稱神雕,不過這兩種鳥都是屬於新大陸禿鷲)
.
【美洲麻鳽】
American bittern(Botaurus lentiginosus)
鳽因同言,一開始完全不認是這種鳥,但聽了叫聲爬了資料後,覺得這種鳥有種說不上來的...呃,披著黃小鷺皮的黑冠阿呆感。
美洲麻鳽非常擅長偽裝,羽色讓他容易融入乾枯的蘆葦中,不管是拉長脖子假裝自己很細,還是縮成一球你看不到我,就....還真的找不到。
另外,他們的雛鳥為了自保,如果遇到危險,會吐,把消化到一半的食物全部嘔噁噁噁噁吐出來吼著你不要過來喔喔喔喔喔。(影片我附在底下留言,剛吃完飯的人不要看謝謝)
.
【橫斑林鴞】
Northern barred owl(Strix varia)
美洲常見的貓頭鷹,以貓頭鷹叫聲來說,是真的比較吵了點啦。「嗚、嗚、嗚....啊嗚~啊嗚~~」橫斑林鴞分佈廣,還算能適應半人工環境,所以也容易在公園中拍到他們的樣子。
在蠻多文化中貓頭鷹叫聲都被視為不祥的預兆,不過夜觀的時候聽到貓頭鷹叫聲就覺得很安心啊,雖然永遠找不到發出連續兩聲口哨的黃嘴角鴞到底躲在哪....會找到的永遠只有另一組夜觀的人試圖模仿的聲音XD
.
【柳雷鳥】
Willow ptarmigan(Lagopus lagopus)
最後就是這傢伙讓我笑到崩潰。說到雷鳥可能對日本旅遊有興趣的朋友不陌生,去立山黑部能看到雷鳥是很幸運的唷~不過日本的是白尾雷鳥,不是今天這個超有事的柳雷鳥。
雷鳥屬的學名Lagopus是「兔子腳」的意思,剛好柳雷鳥是學名是重名Lagopus lagopus,所以就是兔子腳嚼兔子腳嚼了!疊字萬歲(X)
其實我有特別點去柳雷鳥的日文wiki條目看有沒有多寫些甚麼...嗯,可能還沒有日本人發現,或是日本人不願意在這種鳥的條目中寫上「這種鳥的叫聲像在罵巴嘎呀囉」。
listen to用法 在 English Grammar| Listen跟Hear的用法和區別 - YouTube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