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架構了我們對於世界的認識,也成為文化發展的基石,所以跨語言翻譯往往最難的地方便在於表現「文化」與跨文化溝通之上。那麼最有華人文化代表性的「金庸武俠小說」又該怎麼翻譯呢?
這篇來自BBC上對於金庸小說英語譯者郝玉青的訪問,帶我們認識她如何完成這艱難的任務!?
---------------
"我是無知者無畏,"英語譯者郝玉青在電話裏笑著承認,"剛開始不知道翻譯金庸那麼難,後來才知道,但沒有退路了。"中文十分流利。
她1985年在瑞典出生,父親是英國人,母親是瑞典人,從小在雙語環境里長大,小時候就嚮往"山那邊"的異域,別樣的風土人情和文化;後來在英國牛津大學和台灣學了中文,包括文言文,又在中國生活工作了幾年,做書籍版權代理,為電視台和廣告公司當過顧問,還嫁給了一個台灣男生,兩年前有了個小寶寶,舉家回瑞典定居。
翻譯金庸難,翻譯界公認。不僅僅因為獨特的"金庸體"語言,半文半白,間雜著律詩,四字格和成語典故比比皆是,感覺像是傳統話本小說。
譯金庸之難,還因為更多是在翻譯文化,翻譯意境。
郝玉青的《射雕》英譯項目消息傳出後,許多中國讀者擔心那些五花八門的武功招數會把她和另一位翻譯打趴下。
"其實名稱不難翻,"郝玉青在電話上告訴BBC中文網。她曾在台灣學習文言文,著迷於中華古文古詩之美。對她來說,難的是要那些招數在譯本裏'打'得流暢,沒有違和感,讀來不生澀。
重點是情節、故事,翻譯時忠實細節到什麼程度,應該視情節而定。金庸的中文讀者或許陶醉於他描述高手交鋒場面的語言,在英語譯本裏或許達不到十全十美,只能抓重點,那就是故事情節。
郝玉青透了一點小秘密,說她在翻譯時會自己在屋裏比劃這些招數,有了親身體驗,才確定該用"砍"還是"削","懶驢打滾"直譯成Lazy Donkey Roll,形像直觀,而且直接把讀者帶入金庸的武俠世界。
九陰白骨爪,金庸筆下最突出的展示是骷髏頭蓋骨上五個洞,正好插入五個手指,令人毛骨悚然。郝玉青用骷髏(skeleton)代替白骨(bone),把這恐怖招式譯成 Nine(九) Yin(陰) Skeleton Claw(爪)。
(以上引用網頁原文)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indepth-42115647#_=_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