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於解決方案
有時候透過和孩子討論,看看他們有什麼方法,就可以解決問題。
―德瑞克斯
專注於解決方案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生活技巧,同時也是正向教養的基本原則之一。有一個經典問題,能幫助教師和學生記住這個原則:「你是想罵人?還是想解決問題?」學生們很喜歡把這句話做成海報掛在教室中,並且在有人過度強調責備時互相提醒,特別是提醒教師:「你是在責備?還是在解決問題?」
比起專注於解決方案,大部分的人會問的問題可能是:「針對這項行為,該使用哪種懲罰?」這樣問其實不對。懲罰的目的是要讓學生「為自己過去的行為付出代價」,因此,正確的問法應該是「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專注於解決方案的目的是學生「為未來學習」,而不是要他們為過去發生的事件付出代價—事情已經發生了,再也無法改變。
教師要先準備好面對初期的抗拒,如果學生沒有受過訓練,或未曾有機會發展及練習問題解決技巧,那麼對自身潛力缺乏充分了解,是件十分正常的事。如果教師請學生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而他們回答「我不知道。」教師可以繼續以鼓勵的方式回應他們:「花時間好好想想,可以在我們下次見面時,再告訴我你的想法。」
教師如果定期舉辦班會,提供學生練習問題解決技巧的場域,也可以帶來幫助。另外,如果教師也常常使用啟發式提問,就能使學生從自己的角度思考,進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師可以運用「3R1H」標準,來評估學生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法,也就是良好的問題解決方法必須包括下列條件:
#相關的(Related)
#尊重的(Respectful)
#合理的(Reasonable)
#有幫助(Helpful)
學生進行腦力激盪,尋找問題解決方法後,教師可以看一下學生提出的各式方法,並詢問學生:他們想到的方法是否符合上述的標準。另外一個更棒的作法,就是讓學生輪流評估彼此想到的方法,看看是否符合3R1H的標準,之後剔除不符合標準的那些方法。如此一來,不久之後學生就能學會如何評估問題解決方法,並選出最可行的方案。
常有老師問我們一個關於有攻擊性學生的問題:「在我工作的學校裡,大家沒辦法接受攻擊其他同學的學生不受任何懲罰。請問這類情況該如何處理?要怎麼不使用懲罰,同時又溫和且堅定地處理這樣的學生?」
這個困境的解答其實非常簡單,但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很難理解,特別是如果他們的思維還沒轉變,不了解「懲罰雖然看似有立即的功效,卻無法帶來長期的正面效果」這個事實。如果老師藉著「做出某種不希望學生做的事,希望教導學生不要做這種事」,這樣好像不合理。若懲罰那個攻擊其他同學的學生,這只是去羞辱他。所以,與其讓學生「付出代價」,不如透過「專注於解決方案」,讓學生學習如何修復他造成的損害
有些成人為了教導孩子不要傷害他人,反倒採用傷害孩子的方式,這相當諷刺,這些成人可能也會認為以身作則的老師,才是最好的老師,但當他們運用懲罰時,卻是在展示他們不想讓學生學習的行為。
本書一再強調,懲罰的目的是讓孩子為了過去的行為付出代價,但正向教養採用的卻是另一種方式,也就是鼓勵。和懲罰相比,正向教養會採用什麼方式呢?可以參考下列的例子:
一、 認同攻擊者的感受:「你一定很生氣。」大家都認為應該要先安慰受害者才對,但我們稍後會解釋為什麼這未必是最好的方法。
二、 以友善的方式運用啟發式提問,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
三、 接下來,轉向受到攻擊的學生,詢問他的說法。這時教師可能會發現,看似無辜的受害者,有可能是造成攻擊事件發生的原因。
四、 如果不是上述的情況,就繼續詢問攻擊者:「你覺得你可以怎麼補救呢?」
五、 如果發現兩名學生都有責任,就專注在問題解決上:「你們對解決這個問題有什麼想法?」
六、 另一個可能的方法,就是請相關學生在班會上提出討論,這樣他們就可以從其他同學身上,得到如何補救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堅信學生必須受到懲罰的教師,就會繼續使用懲罰,而受到懲罰的學生則是會變得越來越挫折,未來也更有可能繼續攻擊別人,懲罰到最後一定會產生所謂的「報復循環」。
只要了解「改變學生未來行為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鼓勵」,那麼教師和學生就能專注在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比起注重懲罰和報復,專注於解決方案能夠促進和平,而這並不是只會在教室中發生而已!
.
本文摘自《#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教師聖經》
班級經營的有效工具,讓孩子在情緒、人際與課業都成功
作者: 簡‧尼爾森, 凱莉‧葛洛菲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大人處罰孩子的時機,常常是自己正在發怒的時候。所以本意或許為「教導」,但容易流於「發洩個人情緒」。
不少大人在處罰前,也沒確實做好「傾聽」。根本都還沒搞清楚發生事情細節,亂處罰一通,常把狀況弄得更糟。
(像有朋友跟我說過,她小時候如果受傷,讓媽媽知道,媽媽就會打她一頓,理由是她怎麼這麼不小心,找媽媽麻煩。從此,她受到傷害都不敢讓媽媽知道,能自己處理就自己解決,媽媽雖然因此輕鬆了,但這是作為孩子一輩子的遺憾。)
處罰會引起孩子的報復,這在青少年身上常看得很明顯。在比較小的孩子身上,也會看到類似「被動攻擊」的狀態,用退縮、退化,或者「不小心」出錯,來讓父母苦惱。
與其談「處罰」,不如談「專注解決方案」,這更具有教育意義。我跟師長相處,能感受到樂衷於「處罰」孩子的大人越來越少,這讓我感覺欣喜。
祝願您,能多傾聽,先照顧好自己,再處理事情,而不是藉由處罰急著發洩個人情緒!
.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連結請見留言
helpful例子 在 詹太太的轉行日記 Facebook 八卦
Google I/O 2019 Day 1:科技與人的關係要立意良善才行得通
無論你是一個科技擁抱者或是科技陰謀論者,看完今年的Google I/O,你必須承認:這一切人工智慧科技已經滲透於你生活的大小事之中。無論你喜不喜歡。但至少開發者與使用者雙方都必須做到「心存善念,要說實話,注重細節。」
現場聚集了大約七千名開發者與工程師。整場長達三小時的Keynote Speech,用一種很「老派」的感覺開場。一支串連各種每個世代生活場景的短影片,講述了二次大戰之後以來人們生活與科技的進化歷程,也表達人類與科技在生活場景下的真實互動。而Google CEO Sundar Pichai的角色倒是比較像串場人:他用科技串場,告訴與會者每一個開發思路與產品成果背後的科技力。
幾個關鍵字:關於「幫助」
整個Keynote Speech你會不斷地聽到各個產品線的產品長說到一個字「helpful」。像是「這個產品有多麽helpful」;「這個產品對生活非常helpful」。但是真正要「帶來幫助」,首先就是必須理解人類行為,習慣,才會知道痛點,才能做到helpful。Pichai講在台上不斷地使用「helpful」這個字,「當我們說『helpful』,是說增加了你的知識,成功,健康與快樂。」
其中一個贏得滿堂喝彩的產品,就是「Google Go」。它是一款結合相機、掃描,AI人工智能辨識、翻譯與語音的產品。Vice President at Google Aparna Chennapagada 說,「基本上所有的Search 心血結晶我們都用進去了。」這個產品之所以贏得那麼多現場掌聲,是因為它改變了一個印度文盲婦女的生活。在一個案例影片中,與會者看到這名年輕卻文盲的婦女因為不識字,生活上產生許多痛點。透過Google Go軟體,能幫助她買車票,讀菜單,甚至去ATM領錢。只要用手機對著目標物件掃描,Google Go就會協助翻譯,產生當地語言,甚至可以大聲的讀出來,用語音方式幫助使用者理解,解決日常生活所需。影片播畢,現場大聲喝采。
既然是幫助,當然就不能不提Duplex,它是下一代個人助理。裡頭包含了許多看似簡單的事,但其實是強大的AI工程。像是使用者要訂車,由AI協助自動填單,還幫你挑車。負責Google Assistant工程團隊的副總裁Scott Huffman 現場演示了如何做到跨app指令無縫傳達,發送簡訊與email,以及使用「personal reference」系統,好讓使用者運用最簡單的口語指令(如去「老媽家」),就能找到正確的前往地點(是自己媽媽家而不是一家要做「老媽家」的餐館)。
現場還親自演示了Google如何帶給那些因為疾病而有語言障礙的病人更多幫助。像是ALS,多發性硬化症,各類型的瘖啞,以及中風病患。Google 運用LIVE Caption為聽障病人提供字幕服務,LIVE Relay協助語言障礙患者向外溝通,協助患者滿足溝通需求。
關於AI
AI的運用更是可以在各種廣泛的場景:像是預測洪水時間,並且與氣象單位合作,預測印度洪災,以達到預警防災。Google 也與醫學團隊合作,進行糖尿病研究、病理學研究。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如何把AI運用在癌症篩檢上,像是肺癌。一般說來,儘管病患按時照CT scan,早期肺癌很難檢查出來。但是經由影像AI訓練,更能協助醫師,也協助病患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關於Pixel新機:直接巴頭iPhone
這次Google一次推兩款。低價版的Pixel 3a,售價399美元,有三種顏色。機身配有有3.5耳機插孔,Google的 Vice President of Product Management Sabrina Ellis說,這是因為想要大家有更多耳機選擇。但最犀利的就是相機。產品直白的說,「我們暗部低光源表現整體比哀鳳好很多啊~」現場響起一片歡呼聲。
除了暗部低光源,以及景深、畫面細膩度也有不錯表現。影音儲存直接就是G雲。另外,內建垃圾電話過濾,以及「路痴神器」。電池壽命可達30小時待機。如要充電,15分鐘充電可再撐7小時。台灣有登上第一波販售名單。
關於隱私
當然大家不會相信這種事:把Facebook Portal 的監視器鏡頭帶回家,就能幫助人際關係更融洽,家庭更安全和樂,並同時保有隱私。那麼同理可證,Google的Nest Hub Max呢?這兩款都是多功能家庭輔助系統。產品底層的科技系統與路數,或許各有所長,販售價格略有不同,使用者對於其介面應也是各花各愛。但我想,兩者最大的差別是「解釋」的問題。也就是對於產品背後的哲學思路。
Pichai在Keynote開宗明義說,「我們的任務就是整理全世界的資訊,然後讓它普遍性的可用與有用。」他同時提到,Google正從一個幫助人們尋找答案的公司,轉變成一個幫助人們完成事情的公司。「我們想要我們的產品對你有幫助:你的工作,你的家庭,以及你的生活。這一切共同的目標就是對你有幫助。」他並且形容在I/O大會上的產品,是在「使用者信任與隱私的基礎上」所打造的產品。
「我們總是想要為使用者做更多,但是要運用更少的資料。」Pichai說。
關於人
在Keynote期間,台下不時冒出歡呼與笑聲。引發最多熱烈反應的其中一段,就是當Duplex 鬧鐘功能,可以用一句簡單的指令「Stop」就停止時,立刻來自台下真誠的滿堂喝采與叫好。我觀看直播時,自己也立刻跟著笑出來。其實這個功能背後的關注點,就是「人們在被鬧鐘叫起床時會說的第一個字。」這背後都是關於對於人類行為的理解。
心存善念的出發點,一定不是為了賺錢。往往一開始的起心動念會是為了真誠地去解決一個痛點。當然,一個好的solution它最後是會賺錢的,而且會賺大錢。但當「善念」變質,也是會表現在產品上的。做產品的人就能理解「You are what you design.」如同「you are what you eat.」
之前有冰友在讀了「Facebook F8 Day2:那些過去不知道,現在知道了」的文章之後,向我提到,他一點也不認為Facebook有那麼天真。畢竟那些都是有著全世界最聰明腦袋的工程師,然後他們創造出來的產品掠奪了所有使用者的隱私,最後還賺了大錢!他們怎麼會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不知道?是,也不是。我希望冰友們能明白,那關於「過於naiive」的部分,並不是因為「純潔無邪」的天真,而是「忽略人性」的天真。科技創造了產品,創造了社交平台,而社交平台把人形塑成另一個樣子。有人享受上面帶來的嬉花光環,然後也有人因為他人的嬉花光環反倒使自己墮入無可救藥的人性黑暗面,像是嫉妒,掠奪,甚至破壞。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選擇用理解人性的方式,用「幫助他人」的善意角度,去看待與發展科技產品,並且善盡告知義務;不斷的提醒自己和提醒所有的參與者,科技只是幫助人類生活的工具。
但顯然也有人並不認為Google 能夠有資格站在科技圈的道德制高點上。美國CNN報導說,就在Pichai 發表演說時,一架小飛機在會場上空繞行,飛機還吊著一幅很大的抗議布條寫著 "Google control is not privacy #savelocalnews." 暫時還不知道是誰租用了這架飛機。
最後,我想要與各位冰友們分享的是一個在Google asisstant 影片裡兩秒鐘的cut。那也是全場最打動我的部分。那是1968年電影「2001太空漫遊」裡的一段台詞。原始版本中,太空人Dave與超級電腦Hal-9000在太空站中一段毀滅性的對話:
Dave:Open the pod bay doors, Hal.
Hal: I’m sorry, Dave. I’m afraid I can’t do that.
這也是我過去二十多年來,最喜愛引用於描述「人類與機器的戰爭」的一段台詞。
多年後的今天,太空人Dave 在Google I/O 的台詞是「Hey Google, Open the pod bay doors.」
對吼。或許整個世界又會有不同的結局了。
helpful例子 在 Adorn耳洞 Facebook 八卦
「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絕對的公平。
唯有讓自己更優秀更強大,
去爭取自己想要的一切,
才有機會得到所謂的公平。」
——《偷心魔女之命運不公》佳欣
There are lots of unfair things in the world
What you should do is to become stronger so that you get the chance to gain so called "fair".
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吧💡
也記得分享給總是感嘆事事不順的朋友💙
﹊﹊﹊﹊﹊﹊﹊﹊﹊﹊﹊﹊﹊﹊﹊﹊﹊
人生在世難免會抱怨世界不公平......
"為何我不是生在更富裕的家庭?"
"為何那個人比我晚來公司卻受到上級提拔?"
"為何某個雙面人贏得了心儀對象的芳心?"
"為何家人總是會拿兄弟姊妹比較?"
"為何同期朋友比自己更幸運,過得更好?"
......
這世上有數不清不公平的例子,我們只會越想越痛苦
過去我也常對於很多不公平的事感到煩躁(畢竟我可是正義魔人XD
小時候考試有人作弊讓我覺得憤懣不平
現在想起來,要是當時的自己能把時間用於"讓自己更強大"就能減少很多痛苦了吧?
花更多時間在寫練習題,讓自己分數更高,就可以無懼這些不公平的事情~
很多事情都是同理,當世界看到你的努力,你便會有機會爭取到自己所要的"公平"
﹊﹊﹊﹊﹊﹊﹊﹊﹊﹊﹊﹊﹊﹊﹊﹊﹊﹊
最近贊助了一個新興網路劇叫做《偷心魔女》
編劇都在劇情中融入不同寓意的正能量~每一集搭配不同故事引人深思
透過魔女的帶領,讓一些處於低潮期的人們能夠被啟發,帶往更好的方向~
第二集剛好就是在講關於"職場的不公平現象"
在職場中處處都是不公平的事情,覺得老天爺總是不眷顧自己......
遇到魔女的佳欣,給自己由外而內的改變後,她終於贏得自己所想要的"公平"
從不愛打扮且自卑的她,到勇敢嘗試並氣場滿分的她
"改變啊,是需要勇氣的!"魔女鼓勵著她
透過魔女贈送的一對長款耳環,她發現了自己的無限可能!
—「勇敢嘗試,妳有無限可能 」這是 ADORN & FANCY自始自終的品牌理念,
相信每個女生都有無限可能,劇中的長耳環也帶給原本自卑的佳欣無限的力量~
當然有人會說這是戲劇效果吧?
但我想說,由外而內的改變,是真實存在的故事,就在我身上,當然也在我客戶們身上發生
如果不踏出那一步,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有多強大
今天開始,不要再對自己的外貌、際遇、命運等等怨天尤人,儘管勇敢去改變吧!
劇中帶佳欣由自卑到自信的秘密長耳環
👉《頌歌|個性幾何巴洛克水晶耳環》
👉https://adornfancy.com/shop/songge/
俐落華貴、瀟灑如妳,自信前行
﹊﹊﹊﹊﹊﹊﹊﹊﹊﹊﹊﹊﹊﹊﹊﹊﹊﹊
喜歡這篇請儘管點讚留言、分享出去並收藏✨
讓我更有動力創作之後的每一篇實用或能啟發你的內容😘💙
也別忘記順手➡️追蹤耳洞💙 👉 @bebraveadorn
獲得更多實用的正能量、時尚、品牌經營、攝影💙相關內容分享😎
你的每一個鼓勵都是我堅持的動力!!
-
I am ADORN💙hope you find this post helpful or inspiring😉
Do follow me for more quotes and photos about 「𝐅𝐀𝐒𝐇𝐈𝐎𝐍|𝐁𝐋𝐔𝐄|𝐏𝐎𝐒𝐈𝐓𝐈𝐕𝐄 𝐕𝐈𝐁𝐄|𝐁𝐑𝐀𝐍𝐃𝐈𝐍𝐆」 inspiration💡
﹊﹊﹊﹊﹊﹊﹊﹊﹊﹊﹊﹊﹊﹊﹊﹊﹊﹊
Follow this hashtag to see more my life experience
更多我的人生實踐體悟點此追蹤💙👉 #耳洞文字控
.
.
.
.
.
.
.
.
.
.
.
.
.
.
#那些電影教我的事 #職場語錄 #職場 #上班 #上班族
#肯定自己 #手寫文字 #手寫 #手抄 #手寫語錄#手寫字#手寫分享#手寫句子#手寫的溫度
#練字 #文字 #正能量 #個人成長 #勵志 #文字語錄 #正能量語錄 #張愛玲 #張愛玲語錄
#個人成長 #勵志 #勵志語錄#正能量語錄 #正面能量 #成長語錄#自我提升 #正面思考 #自我成長
@ Taipei, Taiwan
helpful例子 在 阿滴英文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