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啊,請給我多一點時間》
今天,我要說兩個故事。
(唔,如果你一看這個標題就想起金城武和深田恭子,那就證明你跟叔叔一樣年輕。)
~~~~~~~~~~~~~~~
(1)
何叔叔現年60歲,因為背脊痛了三日,不能行動而來求診。
「你有扭傷過、撞到過背脊嗎?」
「有呀,幾天前看不到地上有水,踩上去就滑到了。」
「這麼大意呀,不要緊,幫你照X光,收你入觀察病房住一晚,明天做點物理治療就讓你回家。」
「啊醫生,我也不想的,但最近很虛弱,胃口很差,這幾個月輕了12磅⋯⋯」
「那你有看過醫生嗎?」
「上個月我來看過,寫了封信去外科,要一年多後才可以看。」
「你上次有驗過血,糖尿病和甲狀腺哪些嗎?」
「沒有呀。」
「大便習慣有改變嗎?」
「一直都不定時的。有時一天幾次,有時幾天一次。」
「唔⋯⋯反正都留醫,驗點血看看吧。」
X 光回來,肺部很清,背脊骨也沒有甚麼問題。
初步那些驗血報告也沒有貧血和糖尿,肝腎功能也是正常。
經過一日多的物理治療很,何叔叔就出院回家了。
然而,有一份驗血報告是5日後才會回來的——癌指數CEA——高了20倍。
結合體重輕了12磅、大便習慣紊亂的病徵,我立刻寫了一封新的轉介信,要何叔叔去一趟外科把預約提早。
十天後,何叔叔見到了外科醫生。
再過一星期,大腸鏡發現了一個10厘米大的腫瘤在結腸內。
兩星期後的掃瞄,證實腫瘤尚未四周擴散。
有結果後,外科和腫瘤科醫生會診,決定先打化療把腫瘤縮小,然後再動手術切除。
距離那次背痛入院,大概過了一個多月。
(2)
35歲的Amy Gurung 因下腹疼痛和陰道出血,而被分流至婦產科檢查室。
在香港的尼泊爾人,大部分都是啹喀兵(Gurkha)或其的後代,跟隨英軍駐守香港。
1997年之後,就選擇定居在此,不回家鄉了。
雖然我的英文算不上是很了得,但Amy和丈夫的英語也實在是有限公司。
「那你上一次月經是何時啊?」
「12月25日。」
「那你何時開始出血呢?」
「1月8日,斷斷續續的。」
「但那出血量有多少?一天要換多少塊?」
「一點點而已,就是去小便時換到一些啡色的。」
「唔,那你最近有過身孕嗎?」
「很久之前了。」
「我意思是:最近一兩個月呢?」
「沒有,沒有啊。」
「因為你發燒39度,所以要直接的問你,有沒有試過小產或者墮胎呢?」
「不不不,這些都沒有。」
「那你小便頻密嗎?有痛嗎?有血嗎?」
「沒有。」
「那你有咳嗽、流鼻涕、喉嚨痛嗎?」
「都沒有。醫生我沒有胃口,不想吃,反胃呀。」
「唔⋯⋯你先躺到床上去。」
直覺已經嗅到有一陣「腥味」(Fishy)。
我小心地檢查Amy 的肚子,軟軟的,上腹、小腹、腎位都都沒大礙,但右下腹有強烈壓痛。
「嗯?真的假的?」
然後,我再把Amy的右腳提起,她的腹痛加劇。
「唔⋯⋯這不是婦科病了。」
我再為Amy照超音波:子宮無懷孕的現象,也無殘留物,腹腔和腎臟都無積水⋯⋯
再加上小便無尿道炎、驗孕陰性,答案已經呼之欲出。
盲腸炎。
~~~~~~~~~~~~~~~
故事說完了。
我不是要「認屎認屁」、吹噓自己往臉上貼金,因為找到正確的診斷,是作為醫生應該要負的責任。
我想借此說明一個道理:急症室是危機四伏的。
對,何叔叔和Amy 是兩個我成功捉得住的例子,但我相信自己也試過讓漏網之魚跑掉,然後害其他同事為我收拾殘局。
即使是醫護學生、又或者是學識較多的市民,見到上述何叔叔和Amy的症狀,我相信也能夠作出一些合理的推斷。
因此,對於醫生來說,若然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去聆聽,我相信也可以輕鬆地找到答案,減少誤診的機會。
我再說三次,只要有:
足夠的時間
足夠的時時間間
足夠的時時時間間間
當然,我可以每位病人都問夠15分鐘,但眾所週知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後面的病人會等不及,會惡化的。
在急症室工作,考功夫的,就是要在最有限的時間內,做最能幫助到病人的事。
記住,是「最能」,而不是「全能」。
媽媽是拜黃大仙的。
每年還神,她都會口中唸唸有詞的說:「求神明保佑,孩子不要斷錯症。」
媽呀,難道連你都覺得我會斷錯症?
因為媽媽深明白我的工作是很危險的,危險在一個錯的決定,就會影響到病人和整個家庭的命運。
我相信來求診的病人,不論宗教信仰,也祈求自己能夠遇到一位能夠醫好自己的醫生。
行內有句黑色幽默:「醫好了,榮耀是歸於神明的;醫死了,責任是追究醫生的。」
或者,醫生也應該求神拜佛去說:「神啊,請給我多一點時間吧!」
醫生應該要有科學的頭腦,要講實證的啊,為甚麼要這樣迷信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為官在位者是不會聽我們這個訴求的,所以醫生也只能去問神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飲食籽:嘴刁評台】 啹喀兵(Gurkha)對不少香港人來說很陌生。回歸前,這群尼泊爾軍人曾冒死守護香港和中國之間的邊境,奮勇抗敵,單是元朗的尼泊爾軍人墳場,就躺着五百多位為港捐軀的啹喀兵。今天不論在歷史博物館還是教科書,都遍尋不獲他們的痕迹。有啹喀兵後代在港開設餐廳,炮製正宗尼泊爾菜,讓港人不要忘...
gurkha兵 在 舊時香港 Facebook 八卦
【1973年駐港英軍】
短片是1973年的駐港英軍部隊的日常訓練、執勤及生活情況,他們分別是第51步兵旅、和第48啹喀步兵旅,隸屬於陸軍。
當中,啹喀兵於(Gurkha)1948年起隨英國陸軍來到香港,不少人自此在香港落地生根、傳承下一代。
啹喀兵對不少新一代港人來說很陌生。香港主權易手前,這一支尼泊爾軍人曾駐守香港和内地之間的邊境,保衛着港人的安全。他們不僅堵截非法入境者,1967年左派暴動與大陸「文革」裡應外合時,更肩負阻擋大陸武裝份子侵犯港境的任務。
多年來,單是元朗的尼泊爾軍人墳場,就躺着五百多個在港去世的啹喀兵,他們都曾以香港為家,並在此百年歸老。
可惜,香港啹喀部隊隨着九七年解散後,今天不論在歷史博物館還是教科書,都鮮有關於他們的記載。他們雖也是香港人,卻被遺忘了。
gurkha兵 在 舊時香港 Facebook 八卦
英國雅麗珊郡主1961年訪港時,到沙頭角新圍及元朗石崗軍營,看望駐港啹喀兵(Gurkha)及其家屬。
啹喀兵對不少新一代港人來說很陌生。香港主權易手前,尼泊爾軍人曾駐守香港和内地之間的邊境,默默保衛港人的安全。他們不僅堵截非法入境者,1967年左派暴動與內地文革裡應外合時,更冒死阻擋大陸武裝份子侵犯港境。
多年來,單是元朗的尼泊爾軍人墳場,就躺着五百多位在港去世的啹喀兵。
可惜,香港啹喀部隊1997年解散後,今天不論在歷史博物館還是教科書,都遍尋不獲他們的痕迹。我們不應把這一段歷史忘記,不應抹去尼泊爾兵對香港的貢獻。
短片來源:British Pathe
gurkha兵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飲食籽:嘴刁評台】
啹喀兵(Gurkha)對不少香港人來說很陌生。回歸前,這群尼泊爾軍人曾冒死守護香港和中國之間的邊境,奮勇抗敵,單是元朗的尼泊爾軍人墳場,就躺着五百多位為港捐軀的啹喀兵。今天不論在歷史博物館還是教科書,都遍尋不獲他們的痕迹。有啹喀兵後代在港開設餐廳,炮製正宗尼泊爾菜,讓港人不要忘記這些連年輕尼泊爾人也開始遺忘的英雄。
=========
全新副刊,推動知識文化多元。培養品味,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不畏高牆,我們站在雞蛋一方。
《果籽》 栽種品味,一籽了然。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PCskZIoE3Q/hqdefault.jpg)
gurkha兵 在 【啹喀兵的清明】居港尼泊爾人自發尋找身份的故事- YouTube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