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消防人員競技大賽」
這是屬於桃園消防所有選手的榮耀。
10/20全國消防人員競技大賽落幕了,警消組三個項目:消防人員五項火災搶救連續動作、全副裝備大隊接力、橫渡架設,剛開始實踐肌力與體能訓練的桃園市消防局,分別拿下第一名、第一名、第四名。
其中以壓倒性成績拿下第一名的消防人員五項火災搶救連續動作,兩位參賽選手都是戰術體能指導員,也以壓倒性的差距包辦個人獎項一二名。
這次比賽桃園市消防局是以各大隊提報的方式預選選手,七月集訓一週、八月一週、九月二週、十月二週,總共一個月集中訓練,時間非常短暫,其他時間仍然於各分隊服勤。
七月當時小編就與火災搶救連續動作的選手,也是拿下第一名的選手討論,10月20日的比賽,當時小編與選手一致定調,這是一項最大肌力及爆發力決勝負的比賽。體能則是在乳酸系統內解決它。所有人都能完成比賽,所以體能不是關鍵,爆發力才是,而爆發力的決勝點是最大肌力。肌力進步後很難退步、體能八週就到極限值,再練沒有明顯意義。賽前魔鬼筋肉人地獄式死亡特別訓練(就是完全耍廢)很重要,10月開始什麼都不要練,頂多稍微動一下。
而期間,身兼選手及戰術體能指導員就負責起所有項目的體能訓練,集訓期間,各項帶隊官都有自己的課表,再讓訓練科的戰術體能指導員修正調整。
而火災搶救連續動作的選手,平常在隊就以西岸槓鈴的共軛法提升最大肌力及爆發力,8、9二個月就加上一些乳酸系統的一般體能準備(GPP),多以負重行走、推雪橇的方式進行。集訓時偶爾訓練比賽項目。而且選手們沒有進行過慢跑訓練。
10月最後兩週集訓,有些選手仍有進行訓練,經訓練科的戰術體能指導員修正菜單,所以賽前一週是完全減量,火災搶救連續動作的選手,則是10月完全減量訓練,沒有再進行過任何訓練了。
在比賽開始之前,外界並未看好桃園市消防局,小編也預想我們正在播種,開花結果再等一陣子。許多選手沒有肌力訓練基礎,是完全從新手程度進行肌力訓練。
但結果超出我們預期許多,尤其火災搶救連續動作的選手,因為肌力訓練的基礎雄厚,對競賽的理解程度足夠,毫無懸念的拿下冠軍。
選手事後回想,賽前完全減量時,上場前心理是更緊張的,因為看到其他選手們賽前試跑氣勢十足,自己卻在地獄式耍廢。直到上場前,槌擊器敲第一下時,感覺肌肉是放鬆的,最大肌力的神經徵召還沒醒,第二下卻感覺滿滿能量,無氧磷酸系統10秒內敲完槌擊器。之後每一項都是拼盡全力做,因為肌力遠超過操作的重量,完全不考慮配速問題,也在乳酸系統內解決整場競賽。
雖然小編不認同比賽的方式,畢竟消防人員救災並無賽季之分,也無法使用競賽型肌力與體能訓練的方式準備,但透過這次競賽,以肌力與體能訓練週期搭配競賽型肌力與體能訓練的方式準備,確實得到極好的成效,也代表,新的科學化時代即將來臨。
此文感謝傳授肌力與體能訓練給我們的怪獸訓練何老師,以及眾多一路相挺的長官,還有願意努力付出汗水訓練的各項選手。
小編玉米
gpp訓練 在 消防員戰術肌力與體能訓練週記 Facebook 八卦
「專項體能準備與一般體能準備」
有人跟小編聊過,穿著消防衣及SCBA來訓練,是不是比較能貼近救災實際的體能。小編對於穿著個人防護裝備做訓練並無特別的看法,要考量的因素是,這個穿裝備的情況下會不會增加訓練風險?
答案是很有可能的!
小編分析如下:
1.因為消防鞋不若一般的運動鞋,對足部、腳踝增加受傷風險,而且教練無法判斷操作者的足部是否有正確的抓取地面。
2.過厚的消防衣無法判斷操作者是否繃緊核心內壓及脊椎中立。膝關節也因為消防衣阻礙無法檢測動作。
3.體溫過度升高的風險。雖然救災也會有高體溫的情況,但是,平常就不停高頻率的高體溫做訓練,很有可能造成過度訓練或訓練傷害。
那麼使用空呼器呢?小編認為,可以使用背架進行訓練,是不是使用肺力閥及面罩則是選擇性選項,原因是空呼器不會影響訓練過程檢視動作的正確度,也不會影響體溫。
是不是吸肺力閥才會增強體能呢?小編會告訴你,如果氧氣分壓是一樣的,僅僅增加吸氣的難度,只會增加訓練的痛苦,對於體能的幫助是無效的。就跟前陣子被瘋狂神話的高山訓練面罩、呼吸訓練器等物品,使用者與未使用者同時訓練,兩組訓練後效果是一樣的。
要達到效果,除非能夠移地至高山上,或者花一筆大錢蓋一座低氧分壓艙來訓練。
這邊分享一個觀念,穿著個人防護裝備工作,是屬於一種「專項體能訓練(Specific Physical Preparedness ; SPP)」,使用肌力與體能訓練準備自己的身體叫「一般體能準備(General Physical Preparedness ; GPP)」。
怎麼分辨GPP跟SPP呢?
這樣舉例好了,參加籃球隊,籃球教練說體能不好,就一直打籃球,體能就好了!
這是SPP。
NBA球員,休賽季,體能教練安排一系列的肌力與體能課表,球員在健身房當中準備自己的身體。
這是GPP。
(有發現台灣體育不好的原因之一了嗎?)
要增強自己穿著個人防護裝備的表現,需要的是在健身房中,學會各種奇形怪狀的物品的移動技巧、身體正確能夠承重發出大量力量的技巧、應付各種高強度高阻力不斷隨機發生的體能。
然後再找時間,學習各種火災搶救技能、穿著個裝時的技能、適應自己的裝備。
也就是說,把兩件事分開專心的做。
準備體能、準備技能。
許多同仁連下肢拉(硬舉系列動作)都還不會,就穿著個人防護裝備,做翻輪胎的訓練,過程不停的在彎腰,然後跳平板,著地時看不到安全緩衝姿勢、著地聲響非常大聲,然後眾人以為一直這樣下去體能就變很好了。
13項耗氧訓練,是一個單純測驗自己不同工作強度消耗空氣瓶的程度。每個人強度不一樣。它可以很累,但是很累,不等於很有效!(當然也可以做的很不累,因為它的阻力不高)
好好的用科學化的訓練打造自己的身體,然後磨練自己的技能,GPP是把自己推昇到另一個境界的途徑。
小編玉米
gpp訓練 在 消防員戰術肌力與體能訓練週記 Facebook 八卦
《消防員執行重度工作效能提升之平時肌力體能訓練》
(重度工作包含:火場救災、大型車禍救助、重大災害之救助、RIT等等)
(此指在技術面純熟之前提,身體素質上的發揮)
在執行標題提及之任務模式,必須對抗無法事先預知狀況之阻力阻撓,且大多時候必須採用重心劣勢姿勢進行。因此不可否認,擁有最大肌力之母數越大則相對可操控能力越好、體力上的耗損情形會相對降低。(當力量遠大於所面對阻力,相對來說是輕鬆的,對於體力的耗損是相對低的)
但仍然會遇上體能上的考驗,那如何維持住高效的任務運動表現?
這邊說明兩個專有名詞
肌力:肌肉所產生表現之力量
體能:維持運動表現所能持續供給能量的能力
因此在執行重度任務上有兩個很關鍵的因子,力量夠不夠、體能續航力好不好?
力量足夠、續航力不足,工作效率值不佳
力量不足、續航力不足,無效戰力
(力量不足無法完成任務無續航力可言)
因此力量上及體能上來說皆扮演重要的角色(當然力量還是最重要的因素),力量的部分我們藉由週期性訓練課表(不論線性、非線性)運用人體自然動作方向依循漸進式超負荷訓練來提升最大肌力,配合消防員任務專項轉換成爆發力形式輸出,甚至使用特殊器材去模擬於出勤任務時的重心劣勢姿勢。
再來體能方面表現考慮於重度工作中,除了身上所穿戴之負重還有手持的器材重量,因此在這方面的體能訓練,必須使用對抗阻力式的能量系統訓練、才能與實際任務相仿。
因為消防員任務不確定性關係,不會特別安排一個小週期特別進行能量系統訓練(體能這個東西短期內進步非常快,但也非常容易退步),因此在體能訓練的安排大多以GPP(general physical preparedness)一般體能準備,也就是說讓體能在長期下來都能維持在一個不錯的水準好隨時應付任務上的考驗。
而GPP的安排,有非常多種方式,提供以下幾種:
1.使用雪橇、負重行走、負重爬行等等的動作配合,運用所需對應之能量系統區間配合。
2. 弱項肌群補強訓練中,採循環組訓練方式,也就是說一個項目完成後不休息馬上接下一個下一個項目,然後完成整個補強課表。
3.運用救災上的器材進行操作訓練(著運動服裝,千萬不要著全套消防衣帽鞋,當核心溫度升高,身體自有保護機制啟動,自動下降運動能力,如此一來無法進行有效訓練,反而成為一種身體忍受惡劣環境的訓練,可以偶爾為之但千萬不行每次訓練都這樣做!)
總結:
當最大肌力薄弱時,在進行任務上很快就會因為肌力不足而拖累心肺,造成體力快速耗竭。因此首要目標必須提升最大肌力,將力量以爆發力形式轉出,配合GPP訓練提高身體續航力。
當力量一直向上提升,所轉出力量強度則提高,GPP訓練也可以跟著提高訓練強度。一來一往之間除了力量表現提升,也提升高強度體能的續航力!
小編-綱領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