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王牌也不是冤家:「無瑕心靈裡的永世陽光」背後的各種因緣】
#葉郎電影徵信社 #舊文更新重貼 #遲到的學測解題
1.達文西密碼的 A. Pope 也有份:
How happy is the blameless vestal’s lot!
純潔無瑕的修女多麼愉悅!
The world forgetting, by the world forgot.
忘卻了紅塵,也被那塵世忘卻。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無瑕心靈裡的永世陽光!
Each prayer accepted, and each wish resigned;
祈福每每如願,俗念每每淡忘。
「王牌冤家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的英文片名來自著名的英詩〈Eloisa to Abelard〉,描寫法國神學家阿伯拉與他的學生哀綠綺思的愛情故事。台灣的中文片名,則來自企劃人員被天外隕石砸到的難解靈感。
這首詩的作者 Alexander Pope 正好是電影《Da Vinci Code 達文西密碼》中一道解碼的關鍵線索 A. Pope。不過電影和其根據的原著小說中的描述不盡然正確:Alexander Pope 並沒有出席牛頓的葬禮,而是寫了多年後才設立的紀念碑上頭的墓誌銘。
2. 差點不會變成電影:
電影的靈感來自於導演 Michel Gondry 的好朋友、著名的法國觀念藝術家 Pierre Bismuth。
Bismuth 有一次聽到一名女性友人抱怨她的男友,於是問她說:如果有機會的話,你願不願意將他從自己的記憶中抹除掉?她則點頭說願意。稍後 Pierre Bismuth 原本打算把這次對話變成一個觀念藝術行動,寄發卡片給A,告訴他說你的好朋友B把關於你的記憶抹掉了。但 Michel Gondry 說服 Pierre Bismuth 說這個點子更適合寫成電影劇本,並且讓 Bismuth 在電影中掛名為"story by"。
導演 Michel Gondry 以及真正動筆把點子寫成劇本的 Charlie Kaufman 工作到一半,突然看到 Christopher Nolan 的新片《Memento 記憶拼圖》。兩人隨即心灰意冷,準備放棄這個案子。理由是這兩個故事基本上都是失去記憶的人在交錯的時間線中拼湊真相的過程,本質上太過接近。
最後是製片親自督軍,說服他們倆至少把劇本弄完。
3. 連諧仿本片都會得獎:
這個點子之好,好到連諧仿這個故事線的作品都能得獎。2007年12月6日《The Simpsons 辛普森家庭》第19季播出一集名為《Eternal Moonshine of the Simpson Mind》的節目,描繪 Homer 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睡在雪地裡,完全不記得過去24小時發生什麼事情,然後花一整集的時間去追溯他為何被抹掉24小時記憶,以及他的家人到底為什麼一夜人間蒸發。這個綜合了《王牌冤家》和《記憶拼圖》的故事線,不僅被評為整個19季最好的一集,更讓《辛普森家庭》為此再度拿下一座艾美獎最佳動畫節目獎。
4.我們差一點看到 Nicolas Cage 和 Björk 的組合:
Nicolas Cage 原本是導演 Michel Gondry 心目中的男主角第一人選。但 Cage 的檔期正被他日後的代表作《Leaving Las Vegas 遠離賭城》給緊緊佔據,不得不放棄該案。
Jim Carrey 最後出線的理由是他是一個不想成為好萊塢巨星的人,那個對於自己的存在感到非常不安的特質正好是導演需要的東西。為了用攝影機捕捉到 Jim Carrey 本人焦慮不安的真實性格,而非那些經過表演直覺帶領的角色演出,導演 Michel Gondry 經常偷偷讓攝影機開機,拍下完全沒有警戒心狀態下的 Jim Carrey。
冰島歌手 Björk 則是導演 Michel Gondry 原本心目中的女主角第一人選。兩人已經在音樂錄影帶《Human Behaviour》中合作過,已經有一定默契。不過 Björk 讀過劇本之後決定婉拒,因為她擔心沒有太多表演經驗的自己會因為這個情節而使個人情緒受到影響。畢竟幾年前 Lars Von Trier 的《Dancing in the Dark 在黑暗中漫舞》已經對 Björk 造成了非常大的陰影。
Kate Winslet 最後出線的理由是她比任何來試鏡的大明星都更敢於提出自己的意見,甚至是對這個劇本的批評。她說整個故事線太過重複,並認為應該更放大膽去描繪角色的陰暗面。導演 Michel Gondry 對於她的意見非常驚豔,甚至去威脅片廠說如果最後不是 Kate Winslet 演女主角的話,他也要退出劇組。
5. 如夢似幻的場景不在劇本裡:
因為導演 Michel Gondry 刻意引導兩位主角放開心胸聊自己的感情經驗,電影的成品含有大量來自即興演出的對白。而整部電影中最美的一幕更是完全不在劇本裡的因緣巧合。
電影中由 Kirsten Dunst 飾演的忘情診所員工說出「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無瑕心靈裡的永世陽光」這段破題的美麗詩句,接著畫面便轉向夜半時分紐約街頭的這場馬戲團遊行,男女主角 Jim Carrey 和 Kate Winslet 擠在人群中觀看大象遊行隊伍。
然後,Kate Winslet 突然消失在人群中。
這夢幻的一幕不只是不再 Charlie Kaufman 原來的劇本中,更是連拍攝日程表中都沒有的行程。
劇組正在紐約曼哈頓拍攝的某一天下午,有人發現著名的玲玲馬戲團 (Ringling Bros. and Barnum & Bailey Circus) 正好當天深夜要遊行到麥迪遜花園廣場。導演 Michel Gondry 聽到消息,第一個反應就是叫大家趕快打包器材準備出發。幾個小時後,Jim Carrey 和Kate Winslet 就已經在大象之間即興演出了。
有趣的是最後一個畫面,導演 Michel Gondry 特別私下指示 Kate Winslet 偷偷離開現場,攝影機拍下了 Jim Carrey 驚慌地在人群中找 Kate Winslet 的真實反應,事實上他還大喊了一聲 "Kate!"。
雖然突如其來闖入遊行群眾拍攝出現了許多意外 (比如現場民眾一直大喊 Jim Carrey 的名字),但這一幕彌足珍貴,導演 Michel Gondry 一直認為這是整部電影裡他最喜歡的段落。
6. 馬戲團遊行已經成為記憶:
有百年歷史的玲玲馬戲團(Ringling Bros. and Barnum & Bailey Circus)幾年前宣布永久停業。電影中這場夢幻泡影一般的超現實遊行,如今真的成為夢幻泡影了。
這場超級不真實的夢幻馬戲團遊行每年都會在紐約舉行,是已經持續了三十幾年的夜間嘉年華傳統。
成立於1871年的玲玲馬戲團與紐約大蘋果馬戲團、太陽馬戲團合稱世界三大馬戲團。 鼎鼎大名的暹羅雙胞胎曾是馬戲團的臺柱。玲玲馬戲團每年到紐約做例行演出的時候,都會大張旗鼓地以遊行的方式搬進演出的劇場。遊行隊伍中最惹人注目的永遠是盛裝打扮的大象們,所以這場年度遊行還被紐約人稱作「Elephant Walk 大象遊行」。
昔日動物表演的風尚如今已成為罪惡,玲玲馬戲團因為違反日益嚴格的動物保護法令而先後多次被罰款。 也一度順應時勢宣布停止動物表演,但來得太晚的做法已經無法阻止票房急遽下滑,終究走向永久停業。
值得一提的插曲是當年順應動保趨勢的變革,當時還引來日後的美國總統 Donald Trump 酸言酸語嘲弄,說馬戲團想降低成本就不要拿什麼動保之類的說法來唬弄,並揚言沒有動物就拒看馬戲團。
時代的巨輪終究不可能隻身抵擋,隨著馬戲團的停業,每個紐約人的夢幻遊行記憶也將一點一點消逝、淡忘在空氣中,就好像從來沒有來過一樣。
直到有一天他們在好幾年沒穿的外套中發現了忘情診所的過期約診單......
-------------------------------------------
到 #myVideo收 看這部影迷推崇的愛情神作!
《王牌冤家》線上看:https://pse.is/3aku9q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Bryan 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eternal sunshine中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eternal sunshine中文 在 Facebook
- 關於eternal sunshine中文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 關於eternal sunshine中文 在 郭百白 Candee Facebook
- 關於eternal sunshine中文 在 Bryan Wee Youtube
- 關於eternal sunshine中文 在 Travel Thirsty Youtube
- 關於eternal sunshine中文 在 スキマスイッチ - 「全力少年」Music Video : SUKIMASWITCH / ZENRYOKU SHOUNEN Music Video Youtube
eternal sunshine中文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八卦
前天是《Fight Club 鬥陣俱樂部》的20歲生日。20年後這部仰賴DVD成為邪典的電影還直挺挺地站在經典的殿堂,但DVD這個一度統治地球的媒介卻已經是迎向夕陽的牛仔,來日不多了......
#冷飯熱炒
#葉郎電影徵信社
【Fight Club: 立足原爆點回顧DVD生與死】
事隔近二十年,記性不好的影迷或許已經很難相信被X世代視作經典的David Fincher電影《Fight Club 鬥陣俱樂部》其實在1999年上映時是票房、評論兩失意的滑鐵盧之作。奇妙的是這部強力攻擊消費主義的「失敗」之作稍後藉以谷底翻身甚至直接躍昇邪典(Cult)的神奇道具,居然還是消費史上普及最快的電子娛樂消費產品——DVD。
二十年來DVD產業劇烈撼動電影這個產業,也強佔你我家中書櫃空間許多年,即使現時已經日薄西山也算是轟轟烈烈活過一場。是時候打破Rule No. 1,談談DVD大爆發的原爆點:《鬥陣俱樂部》。
▇ 都是廣告惹的禍
導演David Fincher本身也是另外一個日薄西山的消費產品——MTV音樂頻道——的「遺產」。憑藉快速、直接、精確控制的鏡頭語言,同輩音樂錄影帶導演中他是極少數進入殿堂得到廣泛、持續認同的作者。
當他看中作家Chuck Palahniuk這本同名小說《鬥陣俱樂部》來改編電影時,這本賣得普普通通的書大約只賣出了5000本左右。「誰不想看信用卡公司被炸掉!」David Fincher如此形容他對這個故事的狂熱。
但包含Rupert Murdoch在內的Fox高層對於David Fincher熱衷的社會議題不太有感,最後斷然決定在電影宣傳期把這些資訊都先隱藏起來,集中火力宣傳電影的暴力畫面和動作橋段。
歷史證明這個錯誤的宣傳策略最後讓他們徹底灰頭土臉。夏天還沒到就發生了慘絕人寰的科倫拜校園殺人事件,錯愕的Fox即便把電影從暑假熱門檔期延後到十月上映,仍然抵擋不了美國輿論對於《鬥陣俱樂部》中暴力內容的強烈質疑。氣憤的電視名嘴Rosie O’Donell甚至不惜在節目中直接爆雷公佈結局,企圖摧毀觀眾樂趣以求徹底毀滅這部電影。
耗資6,300萬美元的《鬥陣俱樂部》在爭議聲中只賣得3,700萬的北美票房,在全球也只有差強人意的1億美元。雖不致血本無歸,但這個慘烈成績間接促使Rupert Murdoch幾個月後毅然開除帶領Fox創造好幾年空前榮景的執行長 Bill Mechanic。
▇ 所有權的消費革命
這時候我們故事的主角——DVD還不滿三歲。
少為人知的是,跟早年的VHS vs Betamax以及後來的Blu-ray vs HD-DVD一樣,DVD原來也有Sony和Warner為首的兩大陣營規格戰。不同的是這一回的規格戰在正式上市前就達成和解,預先替1996年上市後的成長之路掃除障礙。
但真正促使這片薄薄的光碟片化身成為好萊塢自動印鈔機的,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所有權」消費革命:
電影產業跟音樂產業有一個根本差異,音樂產業過去百年以來都以賣斷實體消費端產品給消費者做為最主要商業模式(直到近年),鼓勵消費者擁有音樂的「所有權」。
發明人愛迪生一開始對留聲機和電影放映機的設想都是成為仰賴消費者投幣使用的個人娛樂機器,不過留聲機跟唱片(其實是一種臘筒)很快就出現個人買家,進入競相購買「所有權」的消費時代。
電影產業在錄影帶時代雖然已有高單價、小規模的發行,但一直到DVD出現才真正有賣斷權利給消費者的規模化市場。一開始各家片商還處在觀望階段,不太相信自己說服(誘騙)得了影迷花大錢把很可能早就看過的電影收藏在自家的櫃子上。連原本在兩大DVD技術陣營中領軍也擁有最大片庫的Warner,頭幾年都只是把少量片庫拿出來發行DVD試試水溫。
1996年12月20日Warner在日本發行的歷史上第一批電影DVD:分別是《Point of No Return 雙面女蠍星》、《Blade Runner 銀翼殺手》、《Eraser 魔鬼毀滅者》和《The Fugitive 絕命追殺令》。DVD大爆發自是日引爆。
▇ 英雄出場神救援
兩年多後,《鬥陣俱樂部》在1999年11月11日發行了那張改變命運的DVD,幾個月後還發行了收藏版的DVD。根據2014年David Fincher自己在Comic-Con大會上的說法:「《鬥陣俱樂部》已經賣掉1,300萬張DVD。老早就回本了!」
因為DVD的實體店面銷售數據不如戲院票房這麼透明,各種銷售量統計的出入頗大。但數量之外,更重要的是《鬥陣俱樂部》透過DVD真正贏回了觀眾的喜愛,不只成為這個載具上第一個Blockbuster賣座影片,更是史上第一個與戲院大銀幕無關、專屬DVD這個載具自己的文化現象。
《鬥陣俱樂部》這張DVD最終得以和電影裡那些消費文化要素(如星巴克、Ikea、DKNY)並列大眾文化的神明廳裡,因為你、我、他分別都乖乖地用Visa卡刷了一張DVD,虔誠供在發音困難的Ikea書櫃上、星巴克馬克杯旁。
另外一個被DVD即刻救援的,是已經在唱片市場崩解中被震得七暈八素的唱片行。尤其對Tower Records、HMV等大型連鎖通路來說,DVD這劑強心針至少讓他們多活了好幾年,因為DVD很快就取代百年歷史的唱片,成為家庭娛樂消費產品的龍頭。
三年後,才問世六年的DVD已經超越戲院放映,變成好萊塢片商最大宗的收入來源。後來的巔峰時期,DVD的收益甚至是戲院收益的兩倍多,也就是說當時許多電影的製作費用根本都是DVD買單的。
同樣也有百年歷史的戲院從來沒有想過會有這樣的一天,讓本來最隆重的「戲院上映」儀式淪為一種代價高昂、不求回本的「事件行銷」,以換得日後可以在DVD上貼上「全美賣座冠軍」的促銷貼紙。片商愛DVD多於戲院的理由之一是他們可以從一張DVD收到六到七成的收益,卻只能從一張電影票收到五成多一點的收益,而且這個比例還會隨著在戲院上映的週數增加而快速遞減。更別提DVD的產品生命週期長過戲院上映百倍以上。
在DVD的輝煌時期,一度戲院放映前播的不是電影預告,而是DVD發售的廣告。戲院跟電視對抗了數十年也都沒出現過在戲院播放電視節目廣告的局面,誰預料得到DVD才問世不到十年戲院就已經淪為替一張8.5GB容量的光碟片打工的淒涼情景。
不只有自己的廣告,這時候DVD有自己的行銷策略、自己的海報(以適應空間有限的大賣場貨架)。DVD甚至回頭影響電影企劃的開端和選角,並且左右續集的開拍與否。業界盛傳Warner就是看到《The Matrix駭客任務》的DVD銷售報表,才罕見地同意一口氣開拍兩部續集。
▇ DVD自己的小宇宙
DVD產業創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宇宙,給了像《鬥陣俱樂部》這樣的小眾電影或是票房失敗的電影第二次機會。類似的命運也發生在《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王牌冤家》、《Donnie Darko觸目驚魂28天》等電影上。
David Fincher當年堅持要替《鬥陣俱樂部》加上Edward Norton快速而且量大的碎碎念旁白,甚至開除掉企圖拿掉旁白的製片。電影在威尼斯影展首映時他就知道戲院的票房會完蛋了,因為成堆的義大利文字幕佔據了畫面的將近一半,沒有戲院觀眾會願意看這麼多字幕、消化這麼多資訊。
小眾、多元、更具包容性的DVD觀眾願意。事實上DVD的觀眾還享有特權可以看到那些戲院觀眾看不到的線索:比如慢速放映或是定格才找得到David Fincher在Brad Pitt角色正式登場前就不斷插入、在戲院根本就不可能看到的Brad Pitt畫格。
DVD也成為導演的第二次創作機會,讓他們有機會補正錯誤或是延伸創作。比方《鬥陣俱樂部》DVD播放前仿效FBI反盜版警語的畫面,其實是出自精心設計的一段Brad Pitt角色Tyler給觀眾的警語。
關於二次創作更極致的案例或許是2005年Ridley Scott的《Kingdom of Heaven 王者天下》。電影上映的版本是不忍卒睹的災難,但Ridley Scott爭取到了重新剪輯一個DVD專屬的Director’s Cut導演版的機會,透過DVD的發行得到了起死回生的好評。
Ridley Scott本人也貢獻了DVD產業最重要的商業模式之一:用英文來說叫做Milking擠奶,用中文來說就是一條牛扒好幾層皮。
二十年來他的邪典名作《銀翼殺手》(同時也是歷史上第一張DVD)發行過各種版本的DVD,其中2007年發行的五碟終極收藏版甚至包含了五個剪輯版本的電影正片:包含1982年美國戲院版、1982年國際戲院版、1989年出土的Workprint原始初剪版、1991年導演未認可(!)的導演版以及2007年導演認可的Final Cut終極版。收藏版、特別版、限量版、加長版、修復版、導演版、終極版、重生版…..等等眼花撩亂名詞背後,是殺到眼紅的片商想盡辦法在末日來臨(影迷的DVD櫃再也放不下)前搾乾你荷包的緊繃情緒。
各大片商甚至競相在市場上搶購原本剩餘價值不多的舊片版權,以便在神奇DVD市場上變現。2004年Sony領軍的金主耗資50億美元的豪賭,買下虧損連連的老片廠MGM,打的如意算盤就是把整家MGM的片庫放進DVD自動印鈔機裡提款。
▇ 迎向夕陽的牛仔
Sony的人算不如天算,結果影迷的櫃子真的滿了。
兩年後那種市場倍數成長的神奇魔法終於消退,2006年DVD市場最後一次正成長之後,就是漫長死亡的軟著陸。Sony領軍的MGM Holdings也不得不在2010年申請破產。
原先大家預期DVD會像錄影帶一樣死於下一世代的載具手上,比如Blu-ray藍光。
結果DVD大爆發的奇蹟沒有發生在藍光身上。對比賣出1,300萬張的《鬥陣俱樂部》,目前只有四部藍光電影跨過500萬張的門檻。它們分別是《Frozen 冰雪奇緣》、《Avatar 阿凡達》、《Despicable Me 2 神偷奶爸2》和《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 原力覺醒》。David Fincher導演備受好評的近作《Gone Girl 控制》藍光銷售量甚至連百萬都跨不過。
DVD的成敗都來自影迷難以滿足的求知慾。一開始影迷著迷於那些正片以外的花絮、訪談、刪減片段、導演講評,但2005年成立的YouTube網站取代了DVD供給了更多、更生猛、更即時而且免費的花絮影片,讓DVD看起來既過時又不划算,即便容量加大數倍的藍光都無力可回天。
壓垮DVD的最後一根稻草是2007年從錄影帶出租轉向線上串流的Netflix。2017年底為止該公司已經有1.18億用戶,創造117億美元年營收,市值也突破1300億美元。就像音樂串流服務Spotify一樣,Netflix預告的是DVD這個所有權革命的終點站。喜新厭舊的消費者已經陸續到站下車,把他們對「擁有」的愛轉移到了「隨選隨看」的自由。
電視、戲院、DVD多年的糾纏爭戰,最後讓他們投降的大魔王全是「網路」。網路不只清空了大家的CD櫃,連DVD櫃也一併騰空。根據Digital Entertainment Group發佈的2017年美國市場統計數據:線上串流訂閱制產值95.5億,DVD和藍光加總起來已經只剩下4.5億美元,而且還在以每年近20%的速度萎縮中。
不用等到《鬥陣俱樂部》中無政府主義者的炸彈攻擊,二十年後這場光碟片消費狂熱已經就地自爆,人去樓空。而DVD就像任務完結的老牛仔一樣,正搖搖晃晃地騎著馬邁向銀幕遠方的夕陽。The End.
#電影冷知識by葉郎
本文原載於端傳媒: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80517-culture-dvdstories/
eternal sunshine中文 在 郭百白 Candee Facebook 八卦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
中文叫:美麗心靈的永恆陽光,是我很喜歡的一部電影,
愛情絕對是一種化學效應,記得心靈上的痛,有一天他會成為非常動人的力量。
男主角飾演一個上班族有一天突然想起了前女友,平常話不多的他很難認識新的朋友,但他突然愛上眼前的這位怪異打扮一頭彩色的頭髮的女主角,外表上雖然差異很大但是他們卻是這麼的契合兩人關係漸入佳境...
突然男主角淚流滿面,他收到一封忘情診所寄來的信件,到診所詢問以後發現女主角因為太傷心刪去了與他擁有的共同回憶,一氣之下男主角也告訴醫生他也要忘記有關她的一切。
手術進行中最傷人的不是回憶,而是要讓這些回憶一筆勾銷,這時他才發現這一切有多麼美好,他後悔了,但來不及了,他大喊:至少留一個給我吧...(大哭)
故事告訴我們記得遠比失去好,那種腦子和心思不受控制的感覺有時候甚至比相愛時還要令人深刻地感覺到活著,最後結局才是最讓人大哭的大家去租來看吧...假日是我躲在家看電影的日子呢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