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完EMT-1之後】
完成EMT-1受訓後,不少親朋好友問了一些問題,想說不然來整理個QA,除了做個紀錄,也提供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Q1:為什麼想去考?
A1:這大概是第一個、也是最多人問的問題。
我覺得我有很多奇妙的想法,常常是在播新聞的時候跑出來的,像之前突然想畫貼圖,還有這次去考緊急救護技術員,都是這樣。
有一次播新聞的時候,那天RD突然連續有兩三則都是車禍、意外的新聞,所以我大概連續講了兩三次「趕緊打119將男子送醫」、「救護人員到場,緊急把男子送醫」,接著就冒出「如果我是119不是很好嗎」這樣的想法,所以就跑去考了😂😂😂
Q2:妳考這個是什麼?可以做什麼?
A2:EMT(救護技術員)受訓順序由淺至深分成EMT-1(初級救護技術員)、EMT-2(中級救護技術員)、EMT-P(高級救護技術員),考到後,當然可以加入緊急救護行列,跟著救護車出勤,不過也不代表考了就一定得去當119,多學會一件事情沒什麼不好的,除了一直跪著膝蓋很痛之外,暫時想不到有什麼壞處。
從最淺的EMT-1(簡稱T-1)開始受訓,T-1合格後,可以執行的內容包含:
「呼吸道」:徒手打開呼吸道、建立鼻咽呼吸道(插鼻咽管)、建立口咽呼吸道(插口咽管)、抽吸(Suction)
「呼吸」:氧氣鼻導管(Nasal Cannula)、簡易型面罩(Simple Mask)、非再吸入性面罩(Non Rebreathing Mask、NRM)、甦醒球(AMBU)
固定術、脫盔、上頸圈、上長背板、止血包紮、骨折肢體固定、燒燙傷、辛辛那提中風指標
往上進階到T-2、T-P,才能夠給藥,或者靜脈注射(IV)、做更進階的處置;另外,別懷疑,使用血糖機必須要T-2以上才可以,所以我是不能幫人按血糖機的(這是滿奇怪的沒錯,但按照規定就是不行😞😞😞)
另外CPR,還有AED的使用,也都會在訓練範圍內。
Q3:考了這個,妳要轉行嗎?
A3:短期內應該沒有這個打算,我還是會好好待在新聞業的,不要擔心🤣
Q4:妳是自己去考嗎?有被認出來嗎?去上課的都是怎麼樣的人?
A4:對,我是自己默默跑去報名,連我爸媽都不知道,每天上課都很累,像一個頹廢的阿姨,完全沒有人認出我喔哈哈哈哈😅!
班上同學有一部分是海巡人員、還有職業軍人跟護士,跟我一起搭的是一位呼吸治療師。
Q5:我也想考,可以去哪報名?報名費會很貴嗎?要上幾天課?多久可以拿到執照?
A5:我當時是去衛福部緊急醫療管理系統(https://ems.mohw.gov.tw)找開課資訊的,消防局也會開課,但一年只開一次,費用可能會比較親民,但相對會比較搶手、一個班的人數也會比較多,需要比較多人輪流使用器材(當然也包括安妮😂😂😂)
除此之外,主管機關也委託醫院、或是一些民間機構協助訓練課程,開課的頻率比較高,但收的費用也高一些,大約五千元到七千元不等。
訓練天數不一定,T-1總訓練時數就是40個小時,有的課程會拆成好幾個周末假日去上,就會需要上好幾個禮拜的課才能考試。
我這次報的班是一天上10小時的四天課,好處是集中火力四天結束,長痛不如短痛,缺點是真的很累很累很累,因為要上的東西不少,中間幾乎不太會有喘息的時間,累到連飯都不想吃😵😵😵
Q6:上課要注意什麼?考試怎麼考?會不會很難?
A6:T-1課程除了一點點需要抄筆記的學科之外,大部分都是要動手操作的術科,所以記得穿輕便衣物,不要穿裙子或高跟鞋、皮鞋,你會恨死自己,我連續四天都穿牛仔褲、布鞋跟棉T,活動方便👍
然後因為上課會很累(至少我來上的這班,很累),務必睡飽、吃飽,上課前就先吃完早餐,因為開始上課後就不會有時間讓你吃,吃飽才有體力跪+按CPR。
另外,因為緊急救護是team work,你的夥伴非常重要,請好好跟他培養感情,因為受訓的40小時都會跟他一起度過。這次我的夥伴是一位呼吸治療師,當我不斷搞錯鼻導管戴法時,他大概不厭其煩教我100次吧😅😅😅
考試內容會有一些情境,包含車禍、溺水、癲癇、火災、中風、急性冠心症等等,我考試的時候是16題抽一題,然後實際操作。建議主手、副手的工作跟流程都要熟悉,因為考官可能會突然叫你換手,如果你只熟主手/副手其中一項,就會突然卡住直接再見。
難易度的話,還是有分比較難的跟比較簡單的,精確點來說應該是比較複雜,像是溺水跟急性冠心症就比較複雜,因為一個是CPR後會活過來、必須重新做一次評估,另一個則是原本活著、後來必須CPR,流程會拖比較長一點(就要跪比較久😅😅😅)。
Q7:妳覺得最困難的是什麼?
A7:真心覺得困難的是包紮,三角巾真的很難,以前美勞課我最害怕摺紙,我永遠搞不懂正面、反面。
但因為我怕針也怕血(抱歉我真的很沒用),插鼻咽管跟口咽管我都覺得有點恐怖,上課偶爾會看到一些非常血腥的照片,真的還是頭皮發麻。
以前跑社會的時候偶爾也會有一些相關畫面,但通常都打馬處理,這次我坐在最前面,而且都來受訓了,才沒有打馬賽克這件事情,照片放出來真是想閃都閃不了。
Q8:有什麼心得?
A8:上課後發現有些錯誤的觀念還真是普遍流傳,例如癲癇,從小就被教育遇到癲癇患者要趕快在他嘴巴裡塞東西,但其實這樣可能會害患者窒息。可能宮廷劇看太多,以為咬舌會自盡,很多人擔心患者咬到舌頭會死,硬要把患者嘴巴打開,但患者在發作瞬間時,如果咬到就已經咬到了,沒咬到的話也不會再咬到,用力去控制患者、甚至想把患者嘴巴打開,只會害彼此受傷(音樂請下),而且就算真的咬到舌頭,黏膜部位縫合後癒合的速度比手腳受傷都還快一點,因此就別費心去控制癲癇患者了,幫他排除周邊危險物品、直到發作結束後送醫,比較實際。
Q9:妳還會往上接受T-2、T-P訓練嗎?
A9:暫時沒有考慮,畢竟接下來要學得跟注射有關,在還沒克服心理障礙前,我先這樣就好,避免老師邊上課邊救學生😂😂😂
秉持著多學會一件事情沒有壞處,受訓雖然很累,但覺得滿快樂and充實的,只是凡事皆是如此,只要沒有常做都會忘記,我想我大概需要每天都在腦海裡救兩次病患😅
#緊急救護技術員 #緊急救護 #緊急救護員 #初級救護技術員 #emt #emt1 #119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i Fi 發燒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不只外在美,還有內在更美 文:Lee388 STST 《Motus II DQ》懸浮直驅式黑膠唱盤 不知道大家起初接觸黑膠唱盤這個玩意時,會不會被很多名詞嚇怕,使到大家望而生畏,我記得當年我初嘗黑膠時,並沒有互聯網,初學調校黑膠唱盤沒有前輩教路,我是從圖書館借一些相關書籍和看音響雜誌來...
「emt管缺點」的推薦目錄:
- 關於emt管缺點 在 趙惠雯言文 Facebook
- 關於emt管缺點 在 消防員戰術肌力與體能訓練週記 Facebook
- 關於emt管缺點 在 賢賢沒事做 Facebook
- 關於emt管缺點 在 Hi Fi 發燒台 Youtube
- 關於emt管缺點 在 [問題] 配電管材質選用PVC?CD?PF? - 看板Interior 的評價
- 關於emt管缺點 在 若無經濟的考量下...會不會考慮把PVC換成EMT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emt管缺點 在 emt管缺點的推薦與評價,MOBILE01、YOUTUBE、PTT 的評價
- 關於emt管缺點 在 emt管缺點的推薦與評價,MOBILE01、YOUTUBE、PTT 的評價
- 關於emt管缺點 在 emt管缺點的推薦與評價,MOBILE01、YOUTUBE、PTT 的評價
- 關於emt管缺點 在 PVC管/CD管/PF管/浪管|各類套管實測|《水電大小事》 的評價
emt管缺點 在 消防員戰術肌力與體能訓練週記 Facebook 八卦
Idea, plan, action!
這邊談談小編心裡話以及一些反思,跟一位分隊長聊了一下本粉絲團引起的一些改變與討論,甚有感慨,想起了Dan John曾經發表過的一篇文章,有關他的規則。
他的規則很簡單:
在還沒完成一個訓練課程時,不要評論、批評、修正它!
這個規則源自於一次他親身體會並完成一個訓練課程時,他回覆網友的email,發現大家都在分享或者提供想法,但是沒有人是真正執行過這個課程。
Dan John也說了,他其實一直會用別人的系統訓練,然後看看成效。結束之後才會研究它、改善它。
有趣的是,這規則來自他的brother in law訓練EMT的課程。
半年前看這篇文章時沒有特別想法,今天看到特別有感,如同Michael Boyle說的:「時間到了,老師就出現了。」
想法不切實際,按照計畫實行才是黃金,小編之前的文章提到很多觀念,就只是觀念,避免訓練中的陷阱,而不是鼓吹大家,鍵盤健身跟當訓練酸民。
找到一個訓練系統,執行他,結束之後,親身感受他的優缺點,再上網看看一些討論、找專家諮詢一些問題。
大概一年前,小編執行了一次NSCA團塊式週期,執行前對這個週期編排法的內容充滿信心,執行當中漸漸發現一些問題,例如我大量使用背蹲舉,後來在肌肥大期,因為總量管控不佳,動作選擇不好,下背跟不上大腿的強壯速度,下背疼痛一直跟著小編。進最大肌力期時拜訪怪獸訓練何博士,諮詢之後,才發現自己忽略了Michael Boyle深蹲已死那篇演說告訴我這的事,也忽略了早早就知道的西岸槓鈴共軛法教我們的事。
後來再自費上新的課程、複訓更新之前的課程,才發現很多以前沒有特別發現的重點,對於訓練學的觀念推移變化又有更深的領悟。這些都是想法無法提供的,計畫擬定也永遠不會知道問題在哪。真正執行計畫,才是根本之道。
所以,放下鍵盤、停止嘴炮,我們動手做一些事情,然後再聊聊。
小編玉米
http://danjohn.net/2017/10/i-have-one-rule/
emt管缺點 在 賢賢沒事做 Facebook 八卦
我是一個很喜歡買東西來自己實測的器材控,聽別人說多好,或看網路怎麼寫。
都不如用自己的身體來實測的準,馬上就行動就對了。
快一年前,在網路看到這個包的打樣版,那時候就覺得這包也太完美。
終於有比一天包(19~21L),大一點的大小,可是又比三天包(30L)來的小一點,這比例真是太完美了!!
平常要通勤使用,或帶去戶外都剛剛好。
這就是這次的兩天包
Mystery Ranch 2 Day Assault (27L)
每一次帶一天包出去戶外,在有攝影器材下,基本上不分開包包裝根本不夠。
因為會有水、糧食(足夠登山時數的糧食與水,每個人會不一樣,所以體積與重量不同)、雨衣雨褲(雨傘)、行動電源、太陽眼鏡、帽子,登山杖、揹包防雨套等等
也會依據每次戶外活動的行程、會有客製化需求。
像如果是自主團,在沒有嚮導帶領之下,就必須準備簡易醫療包(各類尺寸紗布與防水OK蹦、透氣膠帶、三角巾、捲式護木、食鹽水、優碘),因為沒人會幫你揹~~~以備不時之需。
消防役時期考的EMT,與上救護車的十個月,帶這些就已經很足夠。不可能把急診室揹上山,趕快送下山比較實在。(原來當兵還是有用處的啊,我一直記得成功嶺都一直在拔草XD)
這次去了野溪,還帶了朔溪鞋,泳衣,快乾毛巾,救生衣(以備不時之需可能會用到)
出發前量了一下重量為10kg多,可是實際在行走的時候卻很輕鬆,這比我想像中的還驚訝!!如果是揹Mystery Ranch Front 的話,這重量早就重死我,一陣子肩膀就會跟我抗議🤬
這款新的 2 Day Assault 在揹負系統確實有進步,可是外觀看起來一模一樣,真是太神奇了~~~
如果是有在營地或山屋過夜的需求,這種包一地會外掛到死,除非是收納小天才,整理完會很有成就感那種XD
但又加上睡墊、充氣枕頭、睡袋、保暖中層衣物、鍋碗瓢盆、爐頭、攻頂爐(高山瓦斯爐)、更多要煮的食物、帳篷的重量,還是選一個有腰帶的包比較實在,有了腰帶的包又是另外一個天堂。沒有一個包是完美的,不然就不會出那麼多款,適合各類需求的包包了。
這次新出的 2 Day Assault 還有獨立的筆電夾層,側邊有YKK防水拉鍊,可以快速的掏出筆電工作,到戶外的時候直接變成水袋的水管出口,神秘農場這種戶外包,有內建獨立的筆電袋,與一個開口兩用的拉鍊,可以說是奢侈XDDD(不要懷疑,這個牌子的包包一直都沒什麼內建筆電袋,還有獨立的開口拉鍊,可能覺得到了戶外還需要筆電這種東西?有筆電內袋的版本帶去戶外又不夠用)
包包外觀有超好用的Molle系統,多到會掛到懷疑人生🧐
神秘農場的缺點一直是空包很重,但是揹上肩之後又是另外一個世界,非常神奇,這種感覺只能用自己的肩膀體會,才知道那種神秘感(誤XD
這次一口氣出了四種顏色,感謝大家幫我終結選擇障礙XD,最後選了灰綠~
#這不是業配文 #mysteryranchbackpacks #mysteryranch_taiwan #mysteryranchfront #mysteryranch2dayassaultpack
#mysteryranch2dayassault @ 望古瀑布
emt管缺點 在 Hi Fi 發燒台 Youtube 的評價
不只外在美,還有內在更美 文:Lee388
STST 《Motus II DQ》懸浮直驅式黑膠唱盤
不知道大家起初接觸黑膠唱盤這個玩意時,會不會被很多名詞嚇怕,使到大家望而生畏,我記得當年我初嘗黑膠時,並沒有互聯網,初學調校黑膠唱盤沒有前輩教路,我是從圖書館借一些相關書籍和看音響雜誌來學習黑膠的調校細節,了解各式各樣名詞,從中知道怎樣安裝黑膠唱盤,我就是這樣開始進入“黑社會”行列。相對起今天上網找資料和看影片,要獲得調校黑膠唱盤的知識可謂容易得多,不過有時網上資訊太多,亦不是全部正確,不像書本和雜誌始終經過校對才出版,所以大家想玩好黑膠還是親身接觸,落手落腳調校來得實在。
提到黑膠唱盤相關名詞,我和大家先分享以下這些:
硬盤:當然這個不是電腦上的儲存資料的硬盤(hard disk),這是指黑膠唱盤沒有任何懸掛,是用轉盤本身的重量來對抗外來的振動,這類設計的唱盤一般稱為硬盤。
軟盤:在黑膠唱盤發展初期,軟盤是比硬盤早發展,軟盤是指唱盤的摩打、轉盤和唱臂承托部份是有懸掛結構承起,目的是阻隔外來的振動,而這些懸掛結構就包括彈弓、橡筋等物料。
帶動:驅動摩打經皮帶帶動轉盤轉動。至於這個皮帶,不同廠家會用不同物料。
直驅:這是指帶動轉盤的摩打是直接驅動轉盤轉動,摩打往往就是轉盤軸承的一部份。
世界首個直驅軟盤
為何要在這篇試聽報告之前大費周章與讀者們溫故知新?因為今次為大家介紹這個來自德國的STST Motus II DQ黑膠唱盤,它的設計是相當獨特,這是一個直驅軟盤(懸掛式)。可能大家會問這個設計有何特別?不也是上面提到這些設計嗎?大家沒有錯,這個Motus II DQ黑膠唱盤表面上也是傳統方式設計,不過當大家再細想一下,我們一般認識的黑膠唱盤當中,是沒有一個以直驅轉盤來結合軟盤設計的(如果讀者們知道有這樣設計的黑膠唱盤,請告知小弟),通常直驅唱盤大都採用硬盤式設計,這個就是Motus II DQ黑膠唱盤的最大特色,直驅軟盤可能是世界首個!
在未開始介紹Motus II DQ黑膠唱盤前,我先簡單介紹這家來自德國的STST廠家,這家公司的創辦人和設計師是Mr. Stefan Strohmetz,而公司的名稱STST就是取自他的姓氏和名字的頭兩個字母,原來Mr. Stefan Strohmetz年青時已經醉心研究黑膠唱盤,並於1985年創立STST這家公司,而且開始設計及製造黑膠唱盤、唱臂等黑膠相關的產品。
如果大家只憑肉眼去看這個STST Motus II DQ黑膠唱盤的外觀只是上圓下方的傳統黑膠唱盤,而廠方可提供不同木紋的唱盤外框給買家選擇,可是當用手輕按轉盤時,會發覺轉盤在上下晃動,原來轉盤與臂板是懸浮設計,當然這個也沒有什麼特別,一般軟盤也是這樣,不過當把Motus II DQ的外框拆開,這時看到一個非比尋常的內部結構,坦白說當我首次看到時,我也嚇了一跳,真的從未見過一個黑膠唱盤內面會這樣複雜。
開始試聽
這次試聽這個STST Motus II DQ黑膠唱盤是在寒舍進行,唱盤是放在CMS Black Diamond承板上,配合的唱臂和唱頭是我的參考組合,這包括Thales Simplicity II唱臂和Lyra Atlas動圈唱頭,唱頭放大是Burmester 808MKV前級內的MC II模組咭,經Burmester 808MKV前級以Burmester平衡線接到Burmester 909MKV後級,再以Burmester Silver喇叭線接到TIDAL Contriva G2揚聲器,而近期在Contriva G2每邊其中一隻釘腳上接了一條ASI Static Cable,據講這條線有導走振動的作用,接了之後發覺聽多了揚聲器發出的細節,今次試聽這個Motus II DQ黑膠唱盤正好表現出這個唱盤的寧靜度。
疑問重重
試聽這個Motus II DQ黑膠唱盤前是充滿著疑問,一般說法直驅唱盤不及帶動唱盤寧靜,不過根據廠方的資料,Motus II DQ唱盤內的摩打溢散出來的抖動能量只有0.5 Watt,比起傳統帶動唱盤的5 Watt低了10倍,所以產生出來的噪音和抖動會比帶動唱盤更低。還有我也試聽過不少帶動唱盤,很多時噪音和音染的來源就是來自帶動的皮帶,到底這個直驅唱盤是不是完全可以克服以上問題?另外一個疑問是Motus II DQ唱盤採用軟盤設計,傳統說法軟盤是偏向音色的取向,還有當調校好後,經過一段時間就需要再調校,不過據STST廠方說法,就以上問題Motus II DQ唱盤採用一些嶄新的方法來處理軟盤,首先軟盤經過一段時間使用就需要調校,最主要原因是三個受力的彈弓承托的力量不均,所以經過了一段時間後這三個彈弓就自然各自有不同的變化,而Motus II DQ唱盤就是採用砝碼來平衡唱臂這邊比較重和受力的問題,使到各個彈弓平衡受力,還有所採用的彈弓不是傳統的彈簧,是廠方特製品來避免以上問題。最後的疑問,直驅與軟盤結合,這是我從未接觸過,是不是如理想中兩種設計的好處也發揮出來,還是各自的缺點反而表現出來?既然是這麼多疑問,單憑外表也不能知道,最好就是親手試聽來取得結果。
寧靜度超級優異
在寒舍開聲的STST Motus II DQ黑膠唱盤,第一個給予我的聽感是相當寧靜,當唱針落在唱片上沒有音樂的位置時,在揚聲器好像完全聽不到有半點聲音,正常是有一點點底噪,就是因為這樣,我有好幾次落下唱針後也不奇然要看看唱針確認是否已經落在黑膠上,這是我試聽過所有帶動唱盤從來沒有的經驗,有這樣的優勢,音樂播放時自然更能播出音樂中最細微的細節,使我有點好像聽CD的感覺,大家不要誤會這個不是貶義,我想表達是這種寧靜度和安定感真的有如聽CD一樣,有以上的感覺,我相信是直驅盤免卻了皮帶,還有以浮盤設計來抵消外來振動有關。經STST Motus II DQ唱盤播放不同種類的音樂,我發覺這個唱盤沒有特定的音色取向,這是偏向中性,盡量還原出唱片上記載著的音樂和情感,Motus II DQ沒有外加任何渲染。至於低頻的表現絕對聯想不到這是軟盤設計,低頻是充滿量感和細節,下潛力強,比起同級硬盤也絕不示弱,還有當播放大爆棚音樂這種規模感,絕對估不到是這等大細的唱盤可以做得到。另一樣優點是播放管弦樂的深度和闊度也相當理想,我估計這個與軟盤設計有關,聲音是相對寬鬆一點,而且來得穩定。
就以其中幾張用來試聽的黑膠來表達出以上聽感。先來超強的寧靜度,這張Ida Haendel《A Classical Recital》最能表現出來,Ida Haendel的拉奏力量可剛可柔,強弱之間的對比是最考驗器材,好多情況下強音是容易播得好,弱音是來得不易,而這個STST Motus II DQ唱盤播放這張黑膠是給我從未如此興奮,聽多了很多從前未聽過的小提琴輕微抖動的細節,小提琴泛音豐富,營造出一個非常立體的空間感,聽到小提琴發聲位置牢固地釘在空間中,與伴奏的鋼琴一高一低,比例適中,而鋼琴琴音清晰之外,這種琴腔衍生出來的低頻,給予我很少能在黑膠上感受得到這種穩定的感覺。
中性還原
Amanda McBroom的《Dreaming》黑膠可謂女聲名盤,一般聽到這張黑膠內Amanda的歌聲都是婉美、溫柔,這次經Motus II DQ唱盤播放下,使我有種不一樣的感覺,伴奏音樂同樣細緻、鮮明,不過Amanda的歌聲就如唱片封面她所穿著的絲質外套一樣,表面是滑不溜手,不過細看之下原來是暗藏皺褶。就像她的歌聲表面是甜美溫柔,不過Motus II DQ唱盤帶我進入一個更深的層次,可以聽到歌聲帶點沙啞,表現出更為細膩和深切的情感,可能大家熟悉這張唱片的發燒友未必知道我所表達的含義,這個我也明白,因為未用Motus II DQ唱盤聽這張黑膠之前,我也未曾有以上的聽感,我知道Motus II DQ唱盤不帶任何音色上的修飾,這是完全表露出黑膠內蘊含的情感,所以才可以有這樣不同的體會。
低頻表現力超乎預期
另一個疑問是浮盤一向是低頻相對較弱,所以找來這張《Adagio Albinoni》45轉黑膠來試試Motus II DQ,這是Gary Karr負責低音大提玩,Harmon Lewis負責管風琴,收錄了兩件低頻至超低頻同樣凌厲的樂器,這張黑膠我稱為踢館碟,如果帶去家訪,機主隨時會面黑黑望住你。看看Motus II DQ唱盤可否通過這個低頻考驗,坦白說浮盤播低頻,我之前聽過不少,可以達到那一個程度早已心中有數,所以也不會有太大期望能與重型硬盤相提並論,可是今次聽到播放這張《Adagio Albinoni》出來的效果比我預期有過之而無不及,兩樣樂器同樣清晰分明,低頻毫無混濁,可聽到低音大提琴嗡嗡的低頻滾動下仍可聽到拉弦的線條,管風琴的低頻震至褲管打振,亦可清楚分辦出的管風琴的位置比低音大提琴後,還有就算播至天崩地裂的音量,也沒有半分凌亂的感覺,不知這個是否與浮盤設計有關,聽到這樣宏亮,規模感豐富,還有迫力強橫的聲音,Motus II DQ唱盤處理低頻的能力高分過關,我找不到有任何可挑剔的地方。
最後,聽聽這張羅文的《情繫佛羅內斯》45轉雙黑膠,這個錄音是向顧家煇和黃霑致敬,當年是羅文飛到佛羅內斯以管弦樂團伴奏下演繹兩位大師的金曲。播放這首《明星》至中段有一些Bass Drum輕力敲打下的聲音,這個是極難播得好的低頻暗勁,而STST Motus II DQ毫無保留地播放出來。《今晚夜》開始時羅文引頸高歌的清唱段落,清晰聽到音樂廳的迴響,非常有現場感。還有樂團各樣樂器從近而遠,從左至右營造出色彩燦爛的場面,羅文千變萬化的情感,頌放出氣韻醇厚的歌聲,好像把他畢生歌唱的功力就在這個錄音展露出來,今次聽這個Motus II DQ唱盤的發揮,完全沒有辜負羅文的一番心機。
結語
不知道閣下選擇黑膠唱盤要有什麼條件?如果是以威猛外型先行,又可能以聲音甜美,播任何錄音都一樣靚聲為先決選擇條件,或者又以可裝得愈多唱臂就愈好。要符合以上選擇黑膠唱盤的條件,我相信這個STST Motus II DQ黑膠唱盤未必合閣下杯茶。可是如果閣下是以播放聲音準確為先,要找一個可以靜心欣賞音樂,不要每天左調右校的玩具,這個來自德國的STST Motus II DQ黑膠唱盤必定列入閣下選單之中,還有當我詳細試聽過Motus II DQ唱盤的聲音表現,我相信同價位的唱盤中,以聲論價這是其中一個最突出的黑膠唱盤,所以我已經把這個STST Motus II DQ黑膠唱盤列入我的目標。
STST 《Motus II DQ》規格:
懸浮直驅式黑膠唱盤
提供18V外置式電源供應
轉速:33 1/3 和 45
耗電量:5 W
呎吋:48 x 22 x 40 cm (WxHxD)
重量:20 Kg
定價:HK$98,800
另設Facebook群組Hi Fi 發燒圈,歡迎加入: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54356881290493/
#黑膠 #粵語youtuber #黑膠唱盤
emt管缺點 在 若無經濟的考量下...會不會考慮把PVC換成EMT - Mobile01 的八卦
EMT的麻煩在安裝他事前的規劃需要作好畢竟他不像pvc那麼好彎曲其實有些地方用emt管還有一點是他可提供電磁波屏障這點可以減少線路受到周圍電子產品所 ... ... <看更多>
emt管缺點 在 PVC管/CD管/PF管/浪管|各類套管實測|《水電大小事》 的八卦
... 出現在天花板裝潢/或者水泥牆內/好彎曲PF管:與CD管同/但因為具有"自己消火性"所以適合當明管使用浪管:天花板佈線比較常看到/好彎曲較軟 EMT管 :這個 ... ... <看更多>
emt管缺點 在 [問題] 配電管材質選用PVC?CD?PF? - 看板Interior 的八卦
各位好,
最近裝潢進度到水電工程,在選用配電管的材質遇上兩派說法,
不知道該選CD管還是PVC管;
鍵盤研究後不但兩邊各有支持者,還看到PF管的選項,更是難以抉擇。
目前的理解是:
CD管
優點:好施工、水泥附著性佳(不懂這個意義是?)
缺點:不耐燃、絕緣性差
PVC管:優缺點正好與CD管相反,且怕地震後破裂
PF管:資訊較少,看起來性質偏向CD管但更耐燃?
想請教的是:
1. 上述的優缺點有無錯誤、或尚有重要未考量之處?
(尤其PF管看起來很無敵啊 沒有缺點嗎XDDD?)
2. 又,各項缺點有無補救方法?
(例如水泥附著性問題,有人認為是施工品質問題、不是PVC本身無法克服的缺點)
3. PVC破裂的主因是?若主要是地震造成的,是連2、3級地震都不耐嗎?
先謝謝各位!
附上鍵盤搜尋資料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60&t=1304420&p=3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35&t=5000239&p=2
https://www.2home.com.tw/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1017
--
A doubt? A doubt Leon?
I got a doubt about every one of them!
I got a former FBI guy who doesn't listen,
a boy genius who doesn't drive and a lawyer who doesn't shoo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2.211.2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Interior/M.1532695978.A.05A.html
... <看更多>